改进篇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改进篇
沈开念 2013/6/27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改进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对实践的实录分析及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2、学习通过向书本和专家学习教学方法改进教学。
3、学习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学习教学。
4、坚持持续而系统的教学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重点难点:
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1学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而有效的教师,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教学的。实践是获得经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是一种必要条件,但实践并不必然带来经验,并不成为经验的充分条件,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需要对实践加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反思。然而最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实践的,是书本的专家的教学。
专家和书本是什么?我们将如何通过同伴的互助学习教学,以后又将如何坚持持续而系统的教学改进,将是我们本次活动研讨的内容。
出示标题:《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改进篇
二、向实践学教学——实践反思
1、作者的经验分享
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对自己的平常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课后自己利用录像“照镜子”,看出自己的成功和得意,也看出自己的失误和教训。再进一步,是利用录像整理课堂实录。在整理实录的时候,多想一想怎么教才能够更好,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能用理想的方式教。这样的过程可以触及过去的经验和头脑中的教育假设,而只有触及经验和假设的思考,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反思。另外,整理实录不必原样照搬,在大体结构和思路不变的情况下,对你可以理解的状态作出调节和补充,使它成为未来教学寻找更理想方案的过程。
如果你每月能有这样一次认真的实践反思,你的进步将会变得更加快速。
2、学习《我喜欢》教学实录与反思(1)默读实录 ①、导入
②、总体感受文本 ③、总体感受后的细读
④、理解作者的情感(总)⑤、在质疑中引向原文(2)畅谈实录
各教师就本实录发表自己的看法。(3)学习作者的反思
一有贪多求全的毛病。二是节奏快了一些,慢一点做得不够,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是优点,但显得随意则是缺点,教师课堂用语的精致功夫不够。三是多媒体的位置在黑板中心靠右的一角。从空间管理的角度看,这显得不够公平和正义。
3、学写反思日记
我看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大多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得意之作,往往回避自己的失误和教训。如果是为了自己,就不能这样写了,它更需要直面问题。可以说,写反思必须有“挑剔问题”的意识。另外,写反思日记是反省自己,在反省自己中一定要有思。这样,反思日记就不仅仅是描述行动,而是要思考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的行动依据和背景,把潜伏在行动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路拿来反思和改造。
教师阅读作者的反思日记《林海》。
三、向书本和专家学教学——专业引领
专家和书本是什么?就我看来,他们是带来“天比井大”的“小鸟”。我们都是坐在生活环境和过去经验的“井里”的“青蛙”,我们需要“小鸟”介绍“井”外的环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信息反思和改造原有“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经验。
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得到“天比井大”的信息后,我们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能用“我天天坐在井里,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是不会错的”来拒绝排斥外来的经验。合理的处理方式是既不要轻易迷信,也不要固步自封,最好能够“跳出来”看一看。
1、案例《生活中的负数》(1)、教学追求
从表达矢量的需要体会负数的产生。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和引入就是为了清楚表明量的方向性。进而,又只有通过正负数的对照,我们才能准确地表明量的方向性。从生活中抽象数学。学生学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一方面是指结果,另一方面是“高”的过程,它是指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让更多同学参与数学活动。
(2)参读教学节录《生活中的负数》(3)教师谈感悟。
2、遗憾与改进
一是前进与后退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对学生的准备了解不足。
四、在观课议课中学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从同伴身上学得更多,从他人身上学得更多。这样,观摩课堂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基于对现有教研活动问题的分析,基于变封闭自足的文化为反思超越的文化,变被动接受的文化为主动参与的文化,变迷信权威的文化为理性批判的文化。
1、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学校文化
实践观课议课是建设一种新的学校和教师文化。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
我们认为,没有对理想课堂教学的向往和追求,一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活动不仅可能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会被教师视为累死和麻烦。
2、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作观课说明(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3、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作准备
4、有效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五、坚持持续而系统的教学改进
1、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语篇教学分成五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理、用, 即导入新知、引出语篇、学习语篇、整理语篇和拓展运用。
一、巧妙引导, 创造自然的过渡
精美的新课导入, 像磁石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环节的好坏是决定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好的导入能在整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如以旧带新导入法、师生间的会话法、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 都要与语篇内容有关, 否则就毫无意义了。如译林新版《英语》三上Unit 5“Look at me!”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白雪公主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一下白雪公主漂亮的裙子, 这样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欢乐学英语的氛围, 还能激发学生对Fashion Show的期盼。在三下U-nit 4“Where’s the bird?”Story time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唱唱“on in under”歌, 让学生对今天的新授有所感知,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语篇, 创设熟悉的课堂情境
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则是注重在课堂整体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语言。因此, 教师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语篇, 设置具有真实交际的语境, 保证听、说能力的真正提高, 并通过语篇来巩固所学单词、句型和语法, 真正体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的互动, 达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
译林新版《英语》这套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设置了生活化的情景, 也为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引出Story time的教学中, 完全可以直接从课文中的情景入手, 因为学生对教材中的情景太熟悉了, 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学生非常乐意和同学一起来表达和交流。如三上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中, 和同学野餐这个场景学生太感兴趣了, 通过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插图, 引出本课的人物、地点, 再让学生观察图后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 now?”在课文学习之前用插图引出语篇的学习, 初步感知Story time的内容及话题, 省去了老师空洞的介绍, 生动有趣, 让学生学起来更亲切、自然。
三、学习语篇, 教会思考的学生
在学Story time的过程中, 我认为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语篇。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主要通过文章的阅读,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从而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和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等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 探究语篇的意义。所以问题的引导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个语篇教学的效率。
如三下Unit 2“In the library”在Story time教学中, 看动画前, 可提出Who’s coming?第一遍看动画时, 可提出What does Liu Tao do in the library?的问题, 让学生选出正确的图。接着问学生Is it good?同时,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遍听录音回答What does Yang Ling’s advice?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把答案一一划出来, 并让学生模仿着去说。
四、整理语篇, 训练连贯的思维
整理语篇, 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整理复述的过程, 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内化的过程, 是学生对整体语篇感知的过程, 是学生更高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对话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课文中的关键词, 再配以课文图片, 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经此复述的过程, 学生不仅能够巩固重难点, 而且能够理顺整篇对话的逻辑顺序, 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连贯思维能力。如三下Unit 4“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教学中, 可通过under your desk, behind the door, on your chair, in my desk, in the tree这几个词组, 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来复述故事。
五、提升语篇, 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拓展应用, 是整个语篇教学的升华阶段, 是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 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根据今天学的内容和身边的人或者事来创设新的情境, 让学生编对话。这样既检测了学生语篇阅读的质量, 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更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如三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中, 我们可将野餐的情景转化为同学开生日party的场景, 运用所学的句型Would you like...?What about...?及回答Yes, please./No, thank you.来自由地编对话, 真实而有趣, 实现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质疑一
原文1中作者认为:将“抛球叫号”游戏的规则进行适当的加工,让教师既参与抛球又负责叫号,并且游戏中采用师生共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游戏的实效性。在实践中笔者遇到了困惑:让教师抛球,所有学生都等着接球,出现了个别学生直接跑远不去接球的现状。因为我班的学生人数是41人,按照概率来算的话,叫到号的可能只有1/41,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不想参与到游戏中来,使游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练习的密度也不够大。另外,根据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低密度的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直接不予考虑。
修正方法: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式来解决。首先由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教师进行分组,每组8-10人,其中组长一名,组长组织和管理游戏,教师担任指导和纠错的工作。这样,适中人数的分组既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质疑二
原文1中作者认为:在“抛球叫号”游戏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做行进间队列队形的练习,当他们行至适当距离时,教师迅速抛球叫号开始游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操练队列队形的情况和游戏衔接点的处理不是很到位,故对部分环节提出质疑:学生参与游戏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要成为“获胜者”。学生做队列队形的练习时,其实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此处,乃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只想能在游戏中证明自己,成为“获胜者”。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到位地做好动作,使得抛球前的队列队形练习如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
修正方法:笔者通过实践对游戏进一步改进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1.学生做行进间队列队形练习时,对那些动作不到位的学生进行“惩罚”,可以由学生互相监督并记住“违规”的学生,在游戏片段结束后“惩罚”。2.可以把该环节改成“快速跑”起跑课中的多种起跑准备姿势,可以是站着,也可以是蹲着,还可以是跪着……并且要求每个人的姿势都不同(后者更换姿势),这样简单又便于操作。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半径距离6-8米为宜。
质疑三
原文2中作者认为:在游戏“抛球叫号”的拓展例2中,作者将游戏“脱胎换骨”以全然一新的方式进行。
疑问1:抛球者甲队员抛好球后该做什么?该去哪里?文中对抛球甲队员的去向没有交代清楚。
修正方法: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抛球者的积极性,建议抛球者抛球叫号之后,允许其直接跑向终点线,紧接着再跑至起点线,给抛球者带来一点小利益。在抛球队员的人员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在小“优势”的吸引下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疑问2:抛球者向上抛球的角度如何限制?在实践中,发现有学生将球远离起点线侧向抛起,使球落到终点线附近区域,出现乙队叫到号者接球吃亏的现象。
修正方法: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象,规则中应明确规定:抛球者若出现类似行为应立刻先判给乙队得一分;或者将规则修改为:明确指出抛球者必须向正上方抛出,球必须落在以抛球者为圆心、半径为1米的圆内,否则判给对方得一分,并且交换抛球权。
质疑四
为何两篇原文中都不重视游戏中的“奖惩”制度呢?笔者认为:很多体育游戏都有“胜奖负惩”的奖惩制度。同时,在实施游戏练习时,除了要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一定还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的规则,即游戏的奖惩一定要执行好。教育学生要相互监督,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学生在心情愉悦之余,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修正方法:奖惩制度在该游戏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好的建议:1.在传统游戏中,当接球者用球碰到远离球的队员时,则惩罚该队员;若未碰到,则惩罚接球者。每次游戏结束马上惩罚,可以用俯卧撑、立卧撑、蛙跳等。2.将上述惩罚次数记录,若谁先到三次,惩罚方法为:受罚者背面做出直腿体前屈双手握脚踝姿势,其他队员用双手胸前传球姿势击打受罚者的臀部或腿部,每人一次,完成后由受罚者抛球重新开始游戏。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课堂中游戏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并且内容的设计应该为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服务。如:在“惩罚”环节中,投掷课可以设计俯卧撑练习,篮球传接球课可以设计双手胸前传球击打受罚者,蹲踞式跳远课可以设计单脚跳练习等等。另外,游戏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在组织时,应当合理分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要增加练习的密度,使学生参与更多、收获更多、快乐更多!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3月12日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3月19日教学反思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男人吸鸦片,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3月26日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4月3日教学反思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重智轻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最终结果是教学效果比较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但是,人文教育是蕴含着丰富营养的,也是助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最好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上面,要确立情感目标的教学目的性。例如,在设计《抗日战争》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意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性,既能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月10日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和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及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所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蕴涵着丰厚人文资源的学科。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到农人戴月荷锄归等。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注重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发展,组织学生多学习他们的一些思想、品格及胸怀和境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探究一些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也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诸如詹天佑、李四光等人的爱国情怀。
4月17日教学反思
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单一,他们绝大多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课堂上的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加课堂的交流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在探究北宋的变法时,教师可以结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能够以先贤作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
4月24日教学反思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基于此,环境教育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和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把生态环境的教育观念引入到历史教学当中。此外,历史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和环境教育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进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月4日教学反思
古人有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关心国家大事上面。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又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维。此外,教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也能为历史课堂带来时代的活力,还能够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当前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了大量丰富且生动的素材,基于此,历史教学要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并且在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分析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前中国和日本在钩鱼岛上的摩擦,以及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的时事教学,分析小国为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再结合国际形势加以讲解、分析,有利于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自身肩负着的重大责任,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5月11日教学反思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月18日教学反思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5月25日教学反思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6月4日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6月11日
应当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多元评价也不就是什么一两年的事情了,但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有几位老师在运用多元评价去评价学生?我们的任课老师没有去从内心形成多元评价的理念,也是大家多去怕麻烦所致。因此,努力形成教师多元性评价的理念已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平时,笔者注意搜集相关多元性学习评价的资料,研读相关多元性评价的文献,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具体的评价策略。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可以说是心明眼亮。我们再也不能去走那些单一评价的老路了,应当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努力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历史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努力思考在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去进行评价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平时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看到,每当我们注意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学习之过程的气氛活跃方法先进有效,充满着创新创造,更为学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的价值观。平时的评价多元的诸多实践也让我感到:教学的多元评价,虽然起先是比较麻烦一点,但只要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实施起来,磨刀是永远多不会去误砍柴工的,实施好了,师生之间都形成起一定的习惯,反而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的省时和省力,让人感到历史教学是那样的事倍功半。
6月18日教学反思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述评价之具体内容时,尤其为我们提供了多重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策略,应当说都是相当切实可行的。但是,作为课程教学,倘若我们不假思索地死板硬套,肯定是不可能去获取好效果的。虽然其评价策略可以是多多的益善,但也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多益善,有时粗制烂糙地在评价的多元上也是那样的“滥竽充数”,也会去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元评价是必需,科学运用是根本,灵活运用是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比较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家长甚至一些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作为自己则是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组织者、引领者,尤其注意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上做文章,做实和做好文章。譬如,在评价上让学生去做历史学习档案,则获取了一定意义上的促进效果,尤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着比较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当我们比较好地坚持让学生去正常性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档案的建设,那将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平时的学习档案的建立和实施中,笔者还注意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动用自己浑身的解数,利用自己的智慧,给学生学习档案上的建设去注入新的活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努力看到学生闪光处,这所闪出来的光,哪怕时间是那样的短暂,哪怕那光就是那么一点,都去比较有意义地进行褒扬。多元性的评价,教师为学生学习档案注入进一定意义上的活力,还真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效果。
6月25日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一部《论语》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共有80多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成为君子。
(二)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
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学生在课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写。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创设具体情境,学以致用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反驳他?
3、拓展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通过扇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和意义,会读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导分析
1、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我听说咱们六(2)班上周五我们学校进行的体艺“2+2”展示活动中表现的特别出色,所以我想采访一下大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采访)
师:看来大家的兴趣很广泛。这是韩老师调查后统计的数据,请看屏幕:(出示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统计图?
(2)那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算百分数
师:看来我们六(2)班同学观察能力很强,从这个条形统计图能看出这么多有效的数学信息,那你们的计算能力又怎么样呢,你们有信心接受我的挑战吗?(有信心)
比赛:算一算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板书:乒乓球:12÷40=0、3=30%足球:8÷40=0、2=20%跳绳:6÷40=0、15=15%
踢毽:5÷40=0、125=12、5%其他:9÷40=0、225=22、5%)
3、引入课题
师:好了,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但是,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用条形统计图还能直观地表示出来吗?(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的新朋友—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和算百分数,引出问题矛盾,渗透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并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求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根据刚刚同学们算出的这些数据,韩老师绘制出了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扇形统计图。(出示)
(1)观察扇形统计图的组成:标题、制图日期、统计图
(2)猜一猜它为什么叫扇型统计图?
(3)观察这个扇型统计图由几个不同大小的扇形构成?
2、提取信息
(1)小组讨论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到前面来边指边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提问题(有梯度)
(1)根据刚才获取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提三个问题)
(2)同桌一问一答
(3)老师提问:(大屏幕出示)
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项目喜欢的人数,所有颜色合起来的这个圆表示(全班总人数),它代表(单位“1”)
小结:在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代表单位“1”,表示总体。
4、归纳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共同分析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我想同学们对扇形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扇型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汇报
师:板书
1、圆代表总体(单位“1”)
2、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分析扇形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
(2)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2、练习二十五第1题:(出示:小明作息时间图)
(1)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小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
(3)你的作息时间合理吗,与小明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给同学们自己有种学习的思考空间以及加强情感上的教育,以及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师: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很多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扇形统计图来统计的,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统计图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把在自己本节课所学收获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应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
篇2:六年级《扇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与扇形相关的物品进行观察、学习来了解扇形。
②通过画图及实例讲解扇形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并能准确判断扇形。
2、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的关系,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3、易考点识别圆心角,分辨扇形的大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上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圆形十分易认,但有一种和圆形相关的图形就稍微有一些难认,这就是扇形(课件中显示生活中的扇形实例)。同学们觉得什么是扇形呢?(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学:像扇子那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扇形
刚刚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就开始了解和学习扇形。
板书:扇形
2知识点探究
那么到底扇形是什么样的呢?(拿出一个纸圆)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圆形,我们将它对折两下,得到了圆的圆心。然后我们用剪刀随意从两个方向笔直向圆心减去,然后就把圆分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都是扇形。那么关于扇形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大家翻开书的75页自学一下。
板书:画一个虚线圆并在上面画出一个实线扇形(并画上阴影线),标注好各部分名称。
3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都看了扇形的相关知识,那么知道扇形包含哪些内容了吗?学生回答弧、圆心角等。非常好,大家看黑板,这有一个圆和一个扇形,刚刚大家回答了和扇形相关的内容,我们挨个来学习一下。(以下内容均边说边板书)
首先是弧的定义,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同学们要注意,弧两端的端点都在圆上。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端点在圆上,一个不在圆上,连起来画一条弧线)的,是否称作弧呢?
学生答:不是。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什么才是弧呢?
同学:在圆上的两个点之间圆周长上的连线部分就是“弧”
同学:沿圆周长上两点的连线部分
老师:其他同学也是这么想的吗?嗯,非常好。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老师画的阴影部分(将扇形打上阴影)就是扇形。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图形(弧与非半径围成的部分)出来,是扇形吗?
学生答:不是。
对的,记住与弧连接的两条边必须是半径。最后来讲与扇形相关的圆心角,什么是圆心角呢?看老师画的∠1(标出)就是圆心角,位于两条半径之间,并且顶点在圆心的角。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角(顶点不在圆心)是不是圆心角呢?
学生答:不是。
老师问:为什么呢?
学生答:因为它的顶点不是圆心。
是的。大家现在都理解了这三个定义了吗?弧、扇形和圆心角。
老师问:那么老师又要提问了,扇形的大小与什么相关呢?
学生答:圆的大小,圆心角的大小。
同学们都十分聪明。扇形的大小的确与半径和圆心角相关。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紧密相关,圆心角大则扇形大;在半径不同的圆中,若圆心角相同则半径大的扇形大。
4例题解析
现在同学们对扇形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些例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弧()
A.半径AO+BOB、半径AO+BO+圆上ABC、圆上AB
小明说选B,
老师:B是扇形的定义,因为弧AB和两条连接弧到圆心的半径就构成扇形,弧只是AB不包括半径OA和OB
答案选C。这种题就是考察大家对弧的定义理解清楚与否,弧是指圆周上的一段,因此不能加上半径。我们再来看第二种题型。
2、以下哪些是圆心角()
小红说A,因为圆心不在角里,其它的都在
答案为B,同学们答对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题考察大家对圆心角的理解。由圆心角的定义我们可知,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因此这种题型很好解答。
3、下图属于扇形吗?()
当然是肯定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图,它们是非常特殊的扇形。A图中两条半径在一条直线上,圆心角为180度,这就是一个半圆,半圆也是扇形,它的面积是整圆的一半。B图中两条半径夹角为90度,圆心角是直角,这是半圆的一半,那么就是整圆的1/4,也是扇形。
篇3:六年级《扇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教学难点:
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新课展开
(一)认识弧。
(1)教师直观演示: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2)设问: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3)揭示概念,指导读法。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弧。读作弧AB。
(4)练习读法。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二)认识扇形。
(1)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设问:
①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扇子)
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弧)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设问: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三)认识圆心角。
(1)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观察并设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必须在哪里?
(3)投影显示,练习第1题,指出哪些是圆心角?哪些不是?简单说明理由。
(4)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20°
90°、40°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设问: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半径的关系。
(四)指导画扇形。
(1)练习: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的扇形。
(2)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
书面作业,完成P、10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一、导入铺垫型
导入铺垫型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泛、操作最简单的就是问题导入。尤其在整体性较强的语篇教学中, 教师更应抓住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些与语篇相关的问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文本与以往经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迅速自然地导入语篇话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语篇语言理解上的障碍。该类问题是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语篇语言点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不仅是寻求问题的答案, 更是利用问题对这些语言点进行适当的铺垫, 从而减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压力, 保证语篇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 在教学6 A Unit 6 Holidays A板块前, 语篇中的生词favourite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于是我在热身环节利用问题What food/animal/colour do you like best?提示学生回答:I like...best.与学生亲切交谈, 再自然过渡到My favourite...is....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Why?Can you introduce it for us?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中不仅理解了生词favourite的含义, 且激活并丰富了学生原有的有关语篇话题的知识储备, 为语篇阅读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趣味活泼型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把知识的传授巧妙地融于问题和解答中,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针对语篇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 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在6 A Unit 3 A板块的练习环节, 我设计了一个记忆力大挑战的游戏, 用PPT呈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位置, 给学生一分钟的记忆时间, 然后让学生用It is...now.和It was...just now.来回答。由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挑战性的游戏, 所以他们都踊跃地加入到游戏中来, 整个课堂生动、活泼、紧张、有序。
三、阶梯递进型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不断提高。问题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因此, 在语篇教学的问题设计上要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 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6 A Unit 7At Christmas Part A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 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所学知识。
1. What presents are they?
2. Whose presents are they?
3. Who is the each present from?
4. Do they like their presents?What do they say?
5. If you are Jim,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层层追问, 由低级到高级, 由封闭到开放, 螺旋上升, 既检测评估了语篇阅读的质量, 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四、生成开放型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其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是重要的一项。生成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语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能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技能, 发展思维, 培养情感。
教学6 B Unit 5 Seasons时, 我作了如下设计: (通过PPT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风景图片) What countries are these?Which city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在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 教师就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now?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观点不同, 所以他们回答的角度也不同, 但是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然后设计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now?What things would you like to take if you visit...?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该问题。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所有的学生有话可说,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 教师应把握语篇内容和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 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真正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促进语篇教学目标的达成, 最终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语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是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走进语篇的关键。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在动手弹拨弦并认真聆听的基础上理解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的操作与聆听声音的不同,探寻物体发音的规律。
2、动手制作一件乐器,研究乐器的声音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聆听辨别、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动手操作、认真聆听、合作研究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谈话)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你带来了哪些制作材料,都拿来展示给老师看看。对准备弦乐器(如土琵琶)、音乐瓶、音乐罐、笛子、唢呐等制作材料的学生要全部给予夸奖。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怎样使自己的乐器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呢?
教师以制作土琵琶为例的指导:⑴在木板上固定一对螺丝钉。⑵在两颗螺丝钉之间安装上弦(自己带来的钓鱼线)。⑶进行三次对比操作。第一次:用力大小与振幅的关系(旨在学生明白:用力大小决定振幅的大小,振幅的大小决定响度[音量]的大小),即用力大,振幅大,音量大;用力小,振幅小,音量小。第二次:弦的长度和音高的关系(旨在学生明白:弦的长短影响振动频率,即弦短,振动频率高,音高【音调】高;弦长,振动频率低,音高【音调】低。第三次:弦的松紧对声音的影响。在木板上再固定一对螺丝钉,一根弦,与先前的弦有松紧之别,进行弹拨,仔细听,辨别声音有什么不同。(旨在学生明白:弦的松紧影响音高,弦松,声音低,弦紧,声音高)。
在各个小组完成音量大小与音高高低实验后,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师生一起小结:
⑴我们把乐音的强弱叫做响度(音量),把乐音的高低叫做音高(音调),把发出声音的特色叫做音色。响度与用力大小有关,音高与弦的长短有关,不同的乐器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⑵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音量)、音高(音调)和音色。
⑶、不见乐器但能判断是什么乐器在发出声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音色。
⑷、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力度,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弦的长度和松紧。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老师顺势给学生演示“盒子”对声音的影响的实验:
⑴在盒子上套上橡皮筋(弦),松紧度跟学生木板上的近似。⑵学生用铅笔将自己木板上的弦支撑起来,老师将盒子上的弦用铅笔支撑起来。⑶老师用学生木板上撑有铅笔的弦与老师盒子上撑有铅笔的弦作对比弹拨。注意:铅笔支撑的弦长度相等,弹的力度相等,要求学生细细聆听,认真辨别。⑷小结:木板上发出的声音小,盒子上发出的声音大。⑸实验分析: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空气的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子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盒子有共鸣的作用,可以放大声音。
三、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四、学习总结:从积极性,动手制作能力,知识点掌握,合作精神等方面总结。
五、作业布置:制作材料不够的小组,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带起材料,准备下一节课进行用于操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你们小组准备制作什么乐器准备好了吗?
如果没有准备好,只能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团结合作,井然有序;要专心致志,不能大声吵闹;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要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要节约时间,动作麻利。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五、专业布置: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改进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10-25
今后教学改进措施10-29
教学改进从细节入手07-03
英语教学改进方案09-14
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09-22
课堂教学改进 案例10-25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11-10
《背影》的教学反思和改进06-03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小结06-09
小学语文教学改进构想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