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精选9篇)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激发学生朗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 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 感受文章的意蕴, 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 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 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 语断情不断, 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 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又如, 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 而是我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 语音的轻重, 语调的抑扬, 节奏的快慢, 情感的褒贬,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 语言的警策, 句法的变化, 以引起共鸣。这样, 学生就能从《岳阳楼记》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 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达到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 不仅味同嚼蜡, 更是一种浪费。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
二、注重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
(1) 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 耐人寻味的句子时, 要轻读。 (2) 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句的间歇。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要适当, 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指的是遇到各种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指的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 强调某一感情,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故意作一停顿;心理停顿, 指由于课文各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不同, 为了从这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 中间需要作适当的停顿。 (3) 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 这样使人仿佛看见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 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 让人感受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 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 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4) 要把握语速、语调。朗读时的语速能表情达意。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来说, 从体裁看, 诗歌因语言凝炼, 需慢读, 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主要由对话构成, 易于理解, 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看, 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 如朱自清的《春》;深沉悲哀、庄重严肃的则应慢读,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朗读中的语调是表示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一般用先高后低的降抑调表示请求、肯定、感叹的语气;用先低后高的昂上调表示疑问、愤怒、惊异的语气;用客观叙述和说明的平直调表示情绪、感情上没什么大的变化的语气。语调的运用要自然, 要合乎内容的要求。
此外,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 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词该读大声或小声, 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 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 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 都应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采取多种形式, 训练学生朗读
(1)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 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 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 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 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 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 (2) 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 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 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 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 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 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 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教学《捕蛇者说》这篇课文时, 我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第一个班, 让学生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 则放手让学生品读, 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 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 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虽略显幼稚, 却也有理有据,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 我深刻地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 内涵的品味, 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 (4) 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 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朗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规范化语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情感美、人性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规范,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感。如《泉城》一文中,同是写泉水的流动,分别用了“涌”“汇注”“喷吐”“冒”四个不同的词语,将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气势磅礴”、趵突泉“厚重”的特点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如临其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书,品味用词的精妙,融情于声,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也就出来了。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光靠老师的讲,而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悟,感知课文内容。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去读、去悟,抓住“白色绒帽”“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这几个比喻句边读边想象,人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同时作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朗读,前后对比,认识到了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从而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如《九寨沟》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刻体会九寨沟神奇迷离、变幻无穷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学生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在初读感知环节,我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结合查字典认读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自由练习读课文,做到语音正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实现正确的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做到流利的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精读感悟环节,我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取个人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菩萨兵》一课中,重点抓住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进行朗读训练,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抓住反问号和感叹号采用范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与担心。“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体谅之情。“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这句话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体会人物感情,揣摩人物的心情,独立自由地朗读,然后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感悟朱总司令对藏胞的一片深情。在分别读好三段话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学生热情高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也就通过声音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内容摘要】 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
【关键词】 朗读 形式 灵活多变 评读 比赛读 对比读 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 配画 配乐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切不可牵强运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评读:是指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他人评,可以老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的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比赛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可以适当应用比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个同学读出感情。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努力读好,因此,采用比赛朗读,不但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朗读技巧。
对比读: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辨析情感和语调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因这课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朗读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显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蛮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的,语气应自然平稳。通过不同的朗读语速、语气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朗读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角色,指导学生朗读不同角色的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在进行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每个角色的特点。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乌龟的话要读出长辈对晚辈说话的语气;最后当小蝌蚪已经找到了妈妈时,要用高兴愉快的语气。
课本剧表演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所学的内容中去,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说。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请其他学生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他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表演,学生们仿佛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去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在表演朗读时,有条件的可以布置背景、佩戴头饰等。
配画、配乐读:利用电教媒体,配上相关的画面和合适的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景体验朗读。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再配以相关的画面,可迅速唤起人们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画面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哑巴英语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反思我国这几年小学英语的教育情况,由一开始单纯注重口语教学、忽视笔头,到现在过分注重笔头,减少对学生读和说的训练,再加上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朗读水平明显不如以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把好朗读训练关,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如今在很多课堂上,朗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在说英语、读英语时往往是平铺直述,没有一点感情。朗读英语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影响着“语感”的形成,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其表现形式是言语。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交际方式,是人类用于交流的最主要工具。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英语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中的最主要语种,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年轻一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朗读是语言技能中的一项,是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经历听――模仿朗读――说这样一个基本过程。正确有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使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更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小学生想读、爱读,进而爱说、爱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朗读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发现和总结学生英语朗读中的主要问题,思考和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朗读能力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个人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班级整体朗读水平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3、小学生英语课堂朗读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通过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朗读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
4、小学生朗读训练途径的研究。通过常规教学、组织活动等方式,探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增加学生的经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学生的视野。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形成教师个人和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主要措施:
1、加强过程管理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行细化管理,要有全局意识,认真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及时制订和修改研究计划,认真落实各项研究计划,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2、加快学习步伐
课题研究的实施伴随着许多新的理念的实施,而吸收新的理念,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包括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课题实施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把学习落实到位。
3、加大表扬力度
利用晨会、班会、英语课等形式表扬态度端正、学习优秀、在英语朗读上有进步的学生,激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家校结合,表彰重视学生学习的家庭和家长,使课题研究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4、丰富训练方式
在英语课堂上采取范读、领读、跟读、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法,组织竞赛、游戏等活动;在课后布置朗读、录音等作业,组织朗读比赛,突出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外语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3、实验法。通过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及时总结,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
4、观察法。通过多方位、多范围、多角度的观察,使课题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5、调查法。组织多范围、多形式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使课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在修正中与英语教学实际融合,形成有效的朗读训练模式。
2、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3、和谐发展原则。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不忽视听、说、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大前提下,要承认不同学生生理条件、成长环境、心理发展速度和接受水平的不同造成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佳发展区域取得进步。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共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总共需1年时间。
1、准备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并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7月。
开展阶段性研究,及时总结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3、结题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研究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小学英语教育的朗读训练模式。
2、汇编一本小学生英语朗读读本。
3、形成富有英语氛围的班级文化。
3、撰写切合课题研究主题的论文若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训练,措施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意义
强化语感,矫正错误发音。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强化语感能力。 不同的发音有着不同的含义,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用以区别书面用语和日常用语,而且在英语中还存在很多读音相近的单词,如细胞“cell”和出售 “sell”、直接的“straight”和海峡“strait”诸如此类读音相近,但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单词,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如果这些单词没有被教师及时的强调,一旦混淆,将会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困扰,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另外,朗读训练是培养良好语感的前提,通过长时间大量的朗读训练,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英语的语法思维,从而在以后英语交流中,能够对英语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因此,朗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弊端
缺乏正确的朗读指导。朗读并不是单纯的看着课文读单词发音就可以的,它需要经过专业的指导,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抑扬顿挫、甚至连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都是有讲究的。一次成功的朗读,是在重视原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朗读技巧的灵活运用再加工的成果。 真正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朗读训练在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少,几乎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会有专业的朗读训练指导了。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关朗读训练的建议
1.强化听力练习,为朗读训练打好基础。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四个关键步骤为听、说、读、写,由此可见,听和说是前提,读和写是巩固,只有将前面两个环节先攻克,才能学好接下来的两项内容,循序渐次的学习才会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想做好朗读训练,强化听力练习的前提。 在小学英语中,根据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天性,教师在做听力练习时,最好尽可能多的选取一些故事类型的短文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其中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单词,或者出现超出当前范围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在旁做出正确的解释。听完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而达到理解并模仿的效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播放,使学生都能够基本听出每个单词的发音,并且能够跟着播音朗读出来。
2.采用多样化朗读策略,强化记忆。英语朗读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范读、领读、齐读、默读以及速读。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例如,在初学课文的阶段, 一般采用领读的方式,教师读一句,学生在下边跟着读一句, 其主要目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读对读准,同时在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调及停顿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强调,逐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等学生差不多将整篇课文学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课文,跟不上节奏的学生也可以在齐读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发音以及停顿点,实现班级的共同进步;速读是一种快速朗读课文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对课文完全掌握,能够倒背如流的阶段。如此层层递进的训练下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实行激励机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是课堂改进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在朗读训练中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都在发展的阶段,学习欲望比较强,更需要教师时不时的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尽量不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以免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英语产生厌烦心理。例如,在教低年级的小学英语时,教师可以采用小学阶段最受欢迎的“小红花”奖励机制,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通过班级内部选举,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并给他颁发代表荣誉的“小红花”,对于得奖的学生是一种肯定, 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高年级的小学英语时,教师可以根据每周的朗读情况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最为领读,每天带领学生进行晨读,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任何课程的学习都要 “温故”,朗读训练也不例外。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读,才能够真正的达到熟练,大量的语言输出,能够使学生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更加流畅,久而久之,语感越来越强,自然就形成了英语的思维方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重点难点的英语单词进行标注,重点对学生进行强调,通过正确的发音练习,打好基础。另外,课堂中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反复朗读,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可课下的时间,在家里跟着录音机一遍遍的反复训练,将英语课文中的句型语法完全吸收,从而达到一经提问, 就能立刻回答的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
一、朗读是体会思想感情的关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认真朗读课文,可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真切感受品味作品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重点段落引敌上山、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时,采取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的方法。课一开始,我向学生明确提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就先请自由读第四段,再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他刚要拧开盖子……向敌人头上砸去”,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用“石头砸”写详细的,哪些词句令你感动?学生边读边找,动口、动手又动脑。这一过程,我重视了读的训练,更表现在各种轻重音,以及不同感情朗读语气指导。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朗读,不断加深了学生对五壮士的豪壮形象的理解,读起来语气坚定、有劲。
为了解决“五壮士明明知道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这一问题;我再一次指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读出“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和无限的眷恋”情感,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豪情壮举。结尾一节读时,语调要高昂,要读出气壮山河的气魄,当故事进入尾声时,朗读热情随着五壮士的高大形象迈进更高一层,把五壮士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充分展现在学生眼前,熏陶了学生的情感。这样通过学生朗读的训练,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朗读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形成心灵相通、感情相融的心境。朗读一篇文章需要高度的智力活动,特别是记叙文的朗读,更需要学生进入角色,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放手让学生读书作为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调控不力,学生随意唱读、喊读,虽然机械地将课文背下,却无法领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只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而忽视了感情的表达情况。这些做法,无疑将使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断下降,失去朗读的兴趣和动力,而把朗读仅仅做为巩固识字的手段。所以,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朗读教学,突出朗读训练的要求与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三、注重朗读指导,优化朗读训练
小学生受知识面局限,对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要给予耐心、具体的引导。
1.教师示范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有助于直观学习朗读的方法,朗读技巧。如在朗读《丰碑》一文中,将军两次发话:“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听见没有,叫军需处长马上跑步上来!”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将军细微的情感变化,只知道用命令的语气大声地朗读。这时,教师就可以亲自示范,以愤怒的语气朗读第一句话,而以暴怒、急不可待的语气,重音朗读第二句话,从而表现出将军内心的情感变化。学生跟读,就能从中体会到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准确把握朗读方法。
2.加强读法指导。加强朗读训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更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意义的朗读,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将书面语言化为头脑中的画面。如朗读《燕子》一文中的一段话:“才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段话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细雨飘洒、微风轻拂、青草遍地、百花争艳,加上活泼可爱的燕子,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春景图啊!学生在朗读时头脑中有了感性的画面,就能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对春光的赞美、喜爱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正确处理语调、语气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语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确定重音、停顿,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融汇贯通、灵活运用。
3.多练与巧练相给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朗读的习惯,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但是,单一的训练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集体指导朗读时,教师应恰当地选择朗读形式,并适时变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采用开火车分段朗读,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言描写比较生动的文章,可以用分角色朗读,如《田忌赛马》。总之,教师要根据文章的风格和学生的情绪,灵活地运用朗读形式,做到精练、巧练。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朗读,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看,只用目用脑。读,既要用目用脑,还要动口。看,只能会意生情,而读能表意传情,出声与不出声,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堂上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师要注重分数的多少,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少,又缺乏指导,很多学生不会朗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关键词: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最关键是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及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朗读可按照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熟,不漏字,不添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是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环节较为重要,前面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判断而进行朗读的,对于那些相对深奥的句子或内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也很难读出感情,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就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趣‛,让学生受到美熏陶,情的感染。如我在教《瀑布》一课时,让学生先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层层大浪涌上岸滩发出的响声,师生共同模仿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瀑布从千丈青山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感受到瀑布鲜明动人的色彩美,多姿多彩的壮观飘逸美。赞美的语言自学生口中情不自禁地吐出,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样,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熟悉了课文的语言,并积累了其中的优美词句,在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既能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以光、声、电、形、色来作用学生的感官,大大地改变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加信息含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兴趣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都对影视、音乐等有声有色的媒体特别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里,许多课文都采用图文相结合,但课文里的插图是静止的,不能满足小学生活跃的心态。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以色泽鲜艳的画图、生动逼真的音像、动画、灵活方便的交互手段,让学生耳闻目睹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幸福是什么》一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金发姑娘与三个牧童的对话,然后演示三个牧童十年后的体会,这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也就展现作者所描述的动态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心随之活跃,兴趣十分浓厚,就能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帮助理解,培养情感。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科学性以及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会挫伤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其中蝙蝠的飞行方式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它们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就容易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教学时间,增加信息含量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结构差,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讲解、分析,有时就给教学活动罩上一层枯燥乏味的阴影,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恰当运用图像、动画、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去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使学生自觉动脑进行思维,并找到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明显节省了教学时间。当学生对学习处于浓厚兴趣的情景时,教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的含量,学生也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课件,注意课件的教学的适当性、装饰的适当性、程序的适当性及课程的适当性,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达到省时和高效的目的,真正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浅谈初写作文的问题与对策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写作文了。小学生开始写作文,不知从何着手,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一筹莫展。即使写出几句话的短文,也语病百出或不达题意,离题万里。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尝试,对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的作文存在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一、克服心理压力,使之畅所欲言。
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写作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不知从何入手,怕这怕那,总怕不是这样写,真是含笔杆而掉泪,半天写不出三句话。
面对初写作文时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在写作文前,我便组织学生谈谈写作文时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把你们的感受全说出来,学生畅所由言,发言积极,课堂活跃,各抒己见地讲出了写作文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思想得到放松,减轻了心理压力,这时我便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指导学生根据作文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程序大胆去想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怕写不好了,没有顾虑,就能写出语言流畅的小短文。
二、从观察入手,加强引导。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思路窄,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有的学生甚至找不到写的。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便指导学生从细致观察事物入手。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扫墓前给学生布臵了作文题,并指导学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细致地观察,包括活动的顺序、场面、参加活动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事等。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简单的感想。通过预先安排布臵和指导,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活动的感受,能细致地观察活动中发生的人和事的细节,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找不到写的,学生就能写出按活动顺序记叙的作文,有的还能写出通过活动的联想和感受。这样的作文虽说不上华丽,但最起码一点来说,对学生写作的视野、构思和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学生写作文时有思路、有写的,这就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三、认真分析,紧扣中心
刚步入三年级写作大门的学生,写作文时容易跑题。不管是半命题的作文还是全命题的作文,学生写起作文来没有顾及到作文题的要求,考虑不到怎样围绕作文题的中心来写。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部分或全部与作文题的要求不符。
学生写作文跑题的症结是抓不住写作的中心内容。于是,我便让学生以《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事多,难忘的事也有好几件,但使学生最难忘的事通过比较却只有一件,要求把这件事的始终和发展过程写出来。这就抓住了写作的主题思想,抓住了写作的范围,与这件事无关的内容学生就不会写入作文之中。我还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训练学生抓住作文题的主线的能力,通过数次反复训练、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再跑题了,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加强训练,克服语病
初学写作的学生作文存在着语句不通或句子不完整的毛病。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把说话用书面语准确表达出来。学生平时说话虽语言流畅,但都是地方语言,要让学生把平时说话的语言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还需一定的时间进行过度,关键在加强训练和指导。首先,让学生根据拟定的作文题用说话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表述,通过学生表述后,再启发学生用书面语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经过训练和指导,解决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学生作文基本上解决了语句不通,句子不完整,口语较普通的现象。
总之,初学作文的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不甚枚举,只有坚持长期的指导和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古语有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一定能写出象样的作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教学也同任何事物一样,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的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乾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牟过程,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尊重、真诚、理解、热情、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基础,为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对所教学科要有浓厚兴趣,从此熏陶和感染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授课要注意美,用清晰、流畅、准确无误、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牢牢地掌握,储存在大脑仓库里,永久不忘。如在讲假分数时可用这样的语言:‚这个假分数头重脚轻,多不协调,让我们给它减减‘肥’吧。‛然后再讲这是数学运算的最终要求。这样的讲授,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教学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因为一幅好的图画和图形能引导起学生兴趣。例如在上加法应用题时,老师在黑板上画3只公鸡,4只母鸡,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看到老师画得形象逼真,一下就来了兴趣,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尝试练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良好时机。人的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会表现这种行为。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无异于给学生注入兴奋剂。相反,动辄就批评,会使一个人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方面,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好、中、差)确定符合他们发展而且通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在每次练习时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做,即不能让学生有满足感,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兴叹。让学生感到‚桃子‛好吃不好摘,但跃一跃是能吃到的,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摘‚桃子‛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动‛中学,发展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年龄特征就是活泼发动,喜欢动手动脑。再则他们积累的经验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从感性认识中获取知识面。为此,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激发和培养起来,从而形成学习兴趣的巨大功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动脑多种感观中获得知识。例如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对概念不理解。教师可把12支铅笔分给4个同学,先每人分一支,问:他们每人分的是一样多吗?分完两支又问,直到分完,最后告诉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然后再让学生分小棒、分木块。通过具体操作,避免了干瘪无味的教学。学生在‚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把学习变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10-16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11-06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07-10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之我见06-26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10-04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热点07-11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10-2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7-1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05-24
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