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1

题目:浅谈web2.0相关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简单介绍web2.0的释义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的相关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当中,本篇文章主要介绍web2.0相关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及显著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将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

关键词:web2.0 网络教学 Blog Rss

正文: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 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

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

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

加人性化! 其主要特点有: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与web1.0网站单项信息发布的模式不同,web2.0网站的内容通常是用户发布的,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

也就意味着web2.0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例如博客网站和wiki就是典型的用户创造内容的指导思想,而tag技术(用户设置标签)

将传统网站中的信息分类工作直接交给用户来完成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

3、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

web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正在推广的网站标准,通常所说的web标准一般是指网站建设采用基于XHTML语言的网站设计语言,实际上,web标准并不

是某一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web标准中典型的应用模式是“CSS DIV”,摒弃了HTML4.0中的表格定位方式,其优点之一是网站设计代

码规范,并且减少了大量代码,减少网络带宽资源浪费,加快了网站访问速度。更重要的一点是,符合web标准的网站对于用户和搜索引擎更加

友好。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web2.0技术可以成为web1.0网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诞生的网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免费信息发布和

网络社区类网站的内容也来源于用户。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术本身不是web2.0网站的核心,重要的在于典型的web2.0技术

体现了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命。

对于Web2.0概念的说明,通常采用典型eb2.0网站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

、百科全书(Wiki)、网摘 、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

下面是对Web2.0相关技术的简单介绍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Blog――博客/网志,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博

客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过简单地注册免费获得自己的博客,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及时记录和发布个人工作过程

、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也可以以文会友,汇聚和结识八方宾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正是它的这

些优点使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一、可以为教学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我们可以在不同时间、空间进行对话,这种交流可以在教师

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其次利用博客的留言功能,学生可以不必使用真名,通过书面语言的交流,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想

法。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有据可依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使用博客可以克服面对面答疑方

式的局限性,实现网络用户间的非实时交互, 使传统的面对面答疑方式得以延伸。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答疑不再受时空的约束。

另外建立班级博客可以为一个班级提供交流的平台,班级的同学可以在此交谈和相互学习。这个交流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都是透明的、公

开的,这个交流平台上的学生撰写的日志、学习心得,可以由学生、教师、家长或者其他任何人进行评价、指导。

二、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博客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

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博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博客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学会精心经营自己的博客

,做一个美观大方,知识丰富的博客,这其中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知识,收集材料。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进行大胆的创造

和表现自己,这时博客就是个人的表达工具和舞台,学生通过写博客来形成一种写作的自信心和语感,在创建超级链接的实践、法律、以及道

德问题上获得经验。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目标。搏客应用于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

了便利,网上资源,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拓展有极大的影响。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RSS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

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RSS给网络新闻带来了便利和希望,但它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自动聚合最新的教学资源

Internet上拥有众多的教学资源,例如教研论文、教案、视频教程、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学习对象库等,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如果采用搜索引擎检索,必须花大量时间才能获得满意的资源,且无法保证所获得的教学资源是最新的。如果读者采用RSS技术

预定了网站上的某类教学资源,一旦网站上的这些教学资源被更新,就会自动发送到链接源阅读器中。这一方面保证教师获取的`教学资源是最

新的,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多媒体素材和学习对象直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为数字化课堂教学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教师不必为查找资源而直

接遍历各个教学资源网站,节省了上网查找资源的时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及时的搜索到所需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二、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

Webblog 已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Webblog 软件允许导入RSS 链接源到Webblog中。在 Webblog 中使用 RSS 技术,可使教师

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这样教师不必每天检查所有学生的Webblog 学习日志,只需在聚合器中使用学生的RSS链接源跟踪学习的学习进展,对他

们的学习进行评论。因此,使用RSS链接源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通过评论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实现班级学习的无纸化。

三、轻松营造信息化教学情景

师生在通过组建博客等个人知识门户的同时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并能积极发扬有创意的冒险精神,除了能掌握学术上所必需的技能,也在无形中

增强了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更重要的是,RSS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组建自己的个性化知识门户,而不必太多顾虑技术的限制,轻松方便的

营造信息化教学情景。在这里,个人爱好与公众趣味交融,私人观点与群体争鸣并存,达到很好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即使在远程教学过程中,

师生无法见面也可以实现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情景,为学习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这是传统的远程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四、在远程教育的应用

远程教育出现后,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开

始出现,相对前两代远程教育其教学模也发生了改变,RSS技术对于构建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2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信息过载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一方面面临海量信息, 另一方面却不知如何从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它有效地转化为知识。“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正是这一情形的逼真写照。

个人知识管理也正是这一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通过个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和有效地管理知识, 创造出新知识, 然后应用新知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吸收、利用与共享, 以及最终达到创造新知识的目的。

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如何使个人在信息海洋中及时获取所需知识, 并不断利用知识创造知识?面对这些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1. 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1.1. 难以获取有用信息

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便是获取有效信息,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就是信息资源, 其特点也因为网络的广泛应用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 信息资源数量巨大,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拥有的信息共享到网上。因此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除了包含有传统的由专业的机构发布的文献、数据等类型的资源外, 更多的是来源于各行各业的海量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世界各地以及各种不同语言。其形式也多样化, 通常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

其二, 信息资源增长迅速, 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 任何机构、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建立网站, 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就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4.2亿人, 并且仍在不断增长, 而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将直接导致网络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同时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组织与管理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使得整个网上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 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一方面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使得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增长迅速, 质量参差不齐又给用户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因此, 在这样一个信息环境下, 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 要想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存在许多困难。这也将直接影响用户对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1.2. 无法有效组织已有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工作、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支持。有研究表明, 普通人对信息或知识的分类并不熟悉, 由于人们对当前信息的类目并不了解, 因此无法像图书馆管理员把书放置到相应位置那样进行信息的归类。如果缺乏对已有信息有效的描述和组织, 这些无序的异构的信息资源不仅无助于用户的利用, 反而会加剧信息增长与利用的矛盾。于是经常会有用户面对这种情况:某些目前需要的信息曾经似乎见过, 去记不起这些信息究竟能在哪里得到的, 保存在哪里, 而这些信息中的内容与细节又是什么。

1.3. 对知识再利用率低

由于单位时间内人们获取的知识量是有限的, 可现实去要求人们不断增加, 结果使得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拥有的知识。就记忆系统而言, 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是完成认知功能的基本心理成分,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 信息才能得到认识, 而研究结果显示, 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只能即时地加工7个左右信息组块, 并且工作记忆的信息只有经过适当的方式与长时记忆中存贮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进行联结, 才能使得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加工和存贮[3]。由此可见, 普通用户在面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时, 若无法自行进行合理的信息加工与处理, 那么是很难形成有效的知识并储存在记忆里。此外还有记忆的负担, 使得早期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知识的再利用率也随之降低。

1.4. 隐私安全问题

互联网由于其特殊的信息传输方式, 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往往容易受到威胁。网络隐私权遭受侵犯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固有的结构特性和网络中各种利益驱动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网络中信整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些特性, 使得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其次, 某些网站或个人会利用一些手段,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用户信息以及用户的爱好等隐私内容, 然后转卖他人或通过其他途径牟取利益。

因此, 互联网在给用户带来空前的体验与便捷的同时, 也使得用户对其个人隐私问题倍加烦恼。

2. 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2.1. 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

信息技术作用于海量信息时, 表现出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处理结果好且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检索系统、过滤系统等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此外,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应用, 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工操作自动分析与处理信息, 从而使结果更加精准。语义网、知识本体等的研究与应用, 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更加明确, 知识定位更加精准, 也更有利用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发现隐含的知识。

2.2. 减轻用户记忆负担

我们每天对信息的处理结果都要存入大脑记忆, 在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 再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将它们提取出来。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引起用户越来越大的记忆问题。例如, 用户在浏览完一个信息资源之后, 下载并保存到个人计算机的某个位置中。当用户再次访问到这个资源是, 往往会想不起这个资源是作什么用的, 当时为什么会下载这个资源;或者是需要用到此资源时却记不起当时下载在什么地方, 也不记得资源的关键词无法查找到, 只好上网再次搜索。此时信息技术能有效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帮助用户进行记忆、甚至找回记忆, 避免重复的工作与资源的浪费。

2.3. 共享个人知识

用户获取信息的方法, 往往遵循“省力原则”, 这就决定了他获取的知识较为单一。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共享个人知识的方式来帮助用户拓展眼界, 使其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知识。知识创新的螺旋式模型也充分说明个人知识的显性化并被群体所共享和接受, 有利于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而种应运而生的web信息技术如wiki、信息推荐系统、协作标注系统等大大方便了知识的传播。

3. 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3.1. 灵活的知识组织系统

高效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组织。而个人信息资源则是个人知识的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其类型丰富, 包括电子文档、软件、多媒体、网页、链接等, 这就要求管理工具具备管理各类资源的综合能力。对于这方面, 可以考虑用元数据对各类资源作统一描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管理和交换, 将会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还就考虑个人信息资源有被共享和交换的要求, 则系统也需要随之提供公认、统一的组织方式与体系。系统还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能向用户提供多种组织方式与体系, 并在其中灵活切换。

此外, 系统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信息接收时的环境。可以考虑把有关系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便于用户记起当时的心理状态, 帮助用户回忆有关信息, 真正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3.2. 智能化信息检索系统

在用户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又准确地帮助他找到合适的信息或知识, 是离不开智能化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化的信息检索系统索融合了知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认知科学、用户模型、模式识别、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检索等领域的知识和先进技术。对于Internet这样一个分布的信息空间, 智能情报检索可以代替人、用户完成繁杂信息的收集、过滤、聚类以及融合等任务, 极大地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4]。它不仅能帮助用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并准确地理解之, 同时对检索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与处理, 使得用户的操作更为简便, 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

3.3. 个性化信息推荐与共享系统

满足用户个体需求, 按照其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这就是个性化推荐与共享系统的核心思想与功能。这需要系统在收集足够用户信息的情况下主动分析用户需求, 将符合条件的资源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 即通过对用户职业、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 采用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定制技术, 由用户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的网上功能等来实现。另外系统也允许用户共享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 使其他有着同样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的网络用户进行分享, 促进知识的传播。

4. 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问题, 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提高个人对知识的利用率, 同时也将改善整个社会网络对知识资源的使用、共享与传播。有利于人们吸收知识, 发现新知识以及知识创新。本文通过分析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起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并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相信今后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一定会更加高效率、人性化以及个性化。

摘要:Web2.0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的时代, 大规模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并运用知识成为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应的, 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起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并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Web2.0,检索,推荐

参考文献

[1]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5

[2]王军, 齐华伟等.MyOpenDL:一个基于OAI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情报学报.2006.8

[3]任成梅.信息素养、认知负载与个人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

[4]李广建, 黄永文等.数字时代的情报技术[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0

[5]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

[6]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3

[7]易天舒, 赵瑞雪等.数字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2

[8]蔡宏志.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式[J].情报杂志.2006.9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Web2.0 高校图书馆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04-04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Web2.0

Chen Shuzhe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b2.0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mode, and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By introducing the web2.0,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ducation quality from aspects of new teaching idea, teaching organization pattern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web2. 0; university library;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LC number: G252.7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04-04

在过去的几年里,Web2. 0已对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Blog、Wiki等形式的互联网服务让用户切实体会到了Web2. 0的力量和优势。Web2. 0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随着人们对Web2. 0在认识与概念上的逐步明晰,如何将Web2. 0的典型应用引入图书馆实践中改善和扩展现有工作服务,已成为许多图书馆期待尝试或正在进行的新课题。

随着Web2. 0环境对当代人信息素质要求的提高,目前以静态网页和数据库介绍为主、教学形式单向和简单的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图书馆需要尝试引入Web2. 0,以Web2. 0的技术和理念对目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构建全新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1 Web2.0的内涵与学习模式的转变

1.1 Web2.0的内涵

Web2. 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1 ];是互联网的一次变革,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新应用、新技术;是以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为特征,由传统的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的模式的发展,是依据六度分割、XML、A2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 0的实践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RSS (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服务)、Wiki (维客)、Tags (民间分类标签)、Bookmark (社会性书签)、SNS (社会网络)等。具体来说,在信息传播方式上,是从单纯的“读”向“写”和“协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创造信息发展;在信息构成内容上,是由“网页”向“微内容”发展;在服务运行架构上,是由“C/S架构”向“Web Services”转变;在阅读工具上,是由网页浏览器向RSS阅读器变化;在信息发布者方面,则是由专业程序员变成了普通用户。

如果说Web1. 0是以数据(信息)为核心,那么Web2. 0是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服务过程的交互化,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人性化的服务,用户的参与性是几乎所有人提到的Web2. 0的特性。

1.2 Web2.0支持下的学习模式特征

(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2. 0最显著的特征。在这里“人”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他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信息,信息主体与受众、信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地位是等同的。传播主体的不确定性和消散,使得Web2. 0应用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特征。

Web2. 0提倡去中心化,将它用在学习上,学生将能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和进度,打破了传统学校中的身份等级。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对象,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主体,通过技术支持,学生既可以学习现有的知识,又同时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学习者都贡献、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想,自发地协同组织知识,真正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去中心化”。伴随着去中心化,还有两个伴生的特征,即开放性和共享性。

(2)社会化。Web2. 0强调用户之间的社会化协作。如Wiki提供无限的团队合作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团队,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团队参与合作和贡献,通过集体的智慧创造使知识快速递进。博客可以主持某个主题讨论、与人分享观点和原创内容。网摘则与大众分享阅读的内容。因此,“从社会化协作的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加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2 ]

学习的社会性体现在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参与交流和对话的人包括教师、学生、专家和其他社会成员,交流和对话存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专家与社会成员之间。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将学习置于一种社会环境中而成为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习过程置于特定的具体情境之中,而不是抽象的、脱离情境的、意图笼统的逻辑推理过程中。学习的社会化有利于协作学习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3)个性化。Web2. 0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和信息自主权。从博客贴子,到RSS和我的空间,Web2. 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方法发布内容,用户可自由发挥,自己定制和管理个人需要的信息和形式,拥有个人的信息空间。如,RSS技术推动了满足个人兴趣的“我的报纸”、“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等服务,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收藏空间,而博客则是彰显个人原创和思想脉络的信息交流空间。

Web2. 0技术的出现,博客、维基、RSS、网摘、在线书签等在线协同软件正逐步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所使用。Web2. 0的新理念、技术,带给我们融学习、交流和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和场所。“Web2. 0能为师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信息交流方式,使用者围绕某个主题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和Wiki,借助于Tag、RSS、SNS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可以很自然搭建起网上交流平台与虚拟教研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Web2. 0还可以充当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为基于网络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一个完善的、自发性的交流系统。”Web2. 0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促进交往、拓展交互空间,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个体网络道德的提升”[3 ]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孕育着学习模式的变革。“学习不再只是消耗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体验、交流和创造;教育也不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获得在未来环境中生活的适应能力……”。[4 ]

2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开展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的研究与实践。国外许多图书馆通过建立信息素质指南网站(如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项目,简称TILT)和利用商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WebCT)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5 ]为了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笔者对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网上调研,可以看到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采用方式:目前主要是利用网站开发技术自行构建信息素质教学网站,该类网站多隶属于图书馆网站。只有较少数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同时利用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自行开发网站的方式在课件制作、更新维护等方面比较费时费力,同时,网站所能提供的同步交流、学生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强大。另外利用网站构建的指南比较适合于普及性的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则比较适合于开展提供系统内容、强调学生管理和需要成绩评判的正式课程。近年来,国内利用引进的国外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不断出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Blackboard发布其《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文档、作业、调查和测验。

(2)资源建设问题——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呈现形式:提供网上课程、在线培训/讲座、图书馆参观、新生教育、各种指南等形式。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络课程一般都包括本馆资源的服务与导栏、数据库使用指南。有的高校网络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有的高校对网络课程内容只是简单描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新生专栏,南开大学图书馆有面向馆员的岗位培训。[6 ]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在其网站上以PPT文件、Word文档或PDF文件形式发布一些数据库的介绍,网上课程也只是利用现代化技术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教学内容多以静态方式的网页形式呈现,音频、视频尤显不足,其组织方式也多为线性,更新频率也不够快。

(3)如何用好的问题——教学组织模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决定了其教学组织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按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来设计,为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网络化翻版,是教材和教案的简单搬家。重视教学内容呈现,轻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单向、孤立、封闭,缺乏真实课堂的实时与互动,没有用户使用的反馈意见、调查表,缺乏对学习追踪监控、及考试评价等。该教学模式在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用户创新思维等方面效果并不显著。

3 引入Web2.0,改进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与信息的发布和对教学电子化任务的实现,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个体差异引入的诸多个性化元素。因此,在适应知识更新节奏、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生命力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致命缺陷。而Web2. 0支持下的教学表现出“以人为本、主动建构,创新开放、自由体验,协作互动、汇聚分享,实用易、重视内容,准真实交互、增进交流效度”的特征,给教育学带来了内在动力。所以,可以通过引入Web2. 0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组织模式进行创新。比较现实的尝试途径是采用一些廉价甚至免费的新技术和软件工具构建与用户交流的互动平台,对于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Web2. 0混搭技术(Mash-Up)进行资源、应用和教育的有效整合。基于Web2. 0,在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通过用户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其被认知程度,进而丰富教学资源,在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用户信息素质,真正建成集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能力培养和信息伦理教育于一体的在线、互动、充满生机的Web2.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3.1 教育理念——变以内容为中心为以用户为中心,突出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员工和用户都需要明确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已不再是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民的参与、分享和互动。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在分享别人的知识经验时,也能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人分享。高校图书馆需要改变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以构建完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变为Web2. 0支持下的以用户为中心,制造一种 “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系。 “以用户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去除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模式,转而追求一种体现用户能动价值的主动模式,这些正符合Web2. 0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对于众多的本校师生、远程用户,Web2. 0支持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建立个性化、分层次教育体系。如利用Portal进行门户设计。基于Portal的门户设计是统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其他诸功能的基础,提供个性化、单点登录、不同来源的内容整合以及存放信息系统的表示层。它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以往以内容为中心的Web1. 0教学方式,而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系统中,所有其他功能都以Portlet窗口的形式作为一个个内容可订制的频道出现,如信息产业新闻、专业动态、教学师资等公共资源,以及个人Blog、RSS、WIKI等个性化资源。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希望出现的内容,甚至窗口风格,如同在Web上操作自己的桌面。Portal的引入迎合了用户的展现个性化特点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2 教学组织模式——变单向的人人或人机交互,为单向传递与协同共享教学方式的融合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站或平台提供虚拟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的职责就是授课及编排学习内容,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知识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不一定都会在网络的另一端授课,因此更强调人机间的交互,使用交互性提问、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方式更多表现为内容的单向传递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和交互。[7 ]

Web2. 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更加强调合作和共享,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义,在教学中的角色分工不再明确。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定义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参与计划的决策和知识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由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一起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课题,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人分享。其教学方式则更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共享。

单向传递教学方式注重提供优秀的教学内容、课件,其优点是内容的权威性,协同共享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多由学生自己提供,因此在课件质量和条理性上可能不如单向传递教学方式,但课件内容更符合学生需求的。其优点是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协同共享式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单向传递式教学,而单向传递式教学也缺乏协同共享式教学的“人性”。在Web2. 0背景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把两者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引入支持协同共享的硬件设施,如即时交流工具。允许用户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打分和评论,使得用户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显式或隐式的贡献出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可以从别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教学内容也变得更有活力,更能迎合用户的需求;教师则能与用户一起学习,帮助用户制定学习计划,引导用户学习和进步。同时帮助用户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圈子,通过社区来共同学习、分享。

3.3 资源建设与管理——由“网页”向“微内容”发展,变资源统一管理为知识管理及传播

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主要由图书馆老师制作后提交,经过审批、分类、整理放到网上,再由学生下载使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是无选择性的学习有限的信息。

随着Web2. 0技术的推出,出现了越来越多在web上原生的新兴类型的数字资源,资源以小块的微内容流行,信息常常围绕着某个主题,但不是以等级的方式组织,内容格式呈现多样化,可包括文字帖子、照片、录像等格式用户自创元数据标签,随意发布、易于共享、但动态性较强、学术权威性又不确定。

Web2. 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博客和维基构建在线知识库。其中,博客偏向于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而维基则更强调协同创作。博客可以很好的构建起一个以写博客的人和以信息素质相关主题为中心的生态圈。一方面,博主通过博客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另一方面博客生态圈聚集了和博主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8 ]知识在这里通过来回的引用和链接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播,每个人对于其他所有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博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同时也是延伸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使得信息素质教育一直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获取他们的反馈,博客功能并不单单作为个人网络日记,同时也记载着用户的专业成长过程,为图书馆提供了对用户专业发展的追踪手段,这些对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经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促进教学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和正反馈机制。基于博客的数据聚合给予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一个不断扩展自身功力的空间。维基适合学习小组共同编写课本或知识库的场景,任何人都可以对内容进行编辑。图书馆信息素质教学工作者以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新知识一一收集并介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不允许。通过Wiki将这种以往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只需要完成初期建设和启动内容,其余的所有工作便由用户来完善。通过提交资料的过程,用户不但锻炼了能力,消化了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大量知识的迅速汇集也为更多的后来人提供了学习的源泉,通过wiki的建立,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传播知识的建设者,如蜜蜂在吸收花蜜的同时也完成了授粉的工作。提高学生参与平台的热情。同时,在知识传播上,传统的基于Web1. 0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多是由用户主动拉(PULL)过来的,知识传播方式效率低下。而Web2. 0通过Poscast及其它网络共享应用进行知识传播,很好的解决知识传播效率低的问题。教师把自己的课件连同讲课过程放在网上,通过订阅和下载,这些课件可以被自由的传播给每个人,加上联合发布订阅协议帮助,知识主动推送(PUSH)到用户面前,订阅者能自动收到有关课件的更新信息,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4]梁斌.基于Web2.0的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8,(2):40-41.

[2]张静波.Web2.0时代的信息素养能力 [J].图书馆杂志,2008,(1):58-60.

[3]张丹,戴心来. 基于web2.0的学习特性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6,(6):64-65.

[5]黄如花. 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完善 [J] . 图书与情报,2007,(5):61-63.

[6]赵润娣,许萍.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调查与分析 [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22-424.

[7]牛端,田晟.Web2.0下的E-Learning变革: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享[J]. 现代教育技术,2008,(8):15-17.

[8]余以胜,刘芷欣. Web2.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定位与重构[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19-20.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4

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得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 Web2.0新技术的应用扩展了人们的学习空间, 提高了人们学习效率, 加速了社会和网络一体化融合的进程。Web2.0是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模式, “好看簿”作为Web2.0技术的代表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

●Web2.0的特点

Web2.0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可读可写的互联网时代, 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浏览者和消费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制作者、提供者和创造者。Web2.0技术降低了用户网络学习的技术门槛, 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学习者只需掌握简单的文字编辑、常见软件的操作和上网技能便能在互联网里分享学习资源, 与其他用户交流。

Web2.0时代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化, 使得学习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凸显用户的个性特征。同时, Web2.0去中心化, 鼓励个人参与到网络中, 每个用户都是互联网的主人, 支持用户发布个人信息, 使得用户成为网络内容的提供者、传播者、控制者。Web2.0更加注重集体智慧, 强调用户的交互, 多人参与和分享是Web2.0的核心理念, 用户在参与和分享的过程中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好看簿”的特点

1.操作简单化

“好看簿”因其友好的界面设计和简单的操作, 能使师生很快融入“可读、可写、社会化”的网络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好看簿”的“活动”功能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讨论交流中构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2.资源可视化

“好看簿”支持图、文、声、像的媒体元素、多种格式和大容量的图片批量上传, 图片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 通过给图片添加文字或者语音注释, 汇集成生动的故事。利用“好看簿”图片的大容量性可以把PPT、学生作业等发布到网络上, 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3.交互多样化

“好看簿”提供多种沟通模式, 具有良好的社区功能, 学生通过评论、活动、论坛、小纸条、小组等形式实现交流互动。利用“好看簿”的交叉索引功能通过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可以方便快捷地搜索到日记、故事、活动。学生可以把故事加入到活动或者小组中, 通过对故事进行评论和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共同学习从而建立多样化的互动方式。

●“好看簿”与其他博客的区别

“好看簿”简单易用, 所见即所得, 与其他博客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新浪博客为代表的文字博客的主角是文字, 图片是陪衬, 从文字入手配以图片, 来表达思想观点。图片博客的代表flicker把图片作为基本单元, 解决图片存储和发布。“好看簿”以图片为媒介, 配以文字说明, 关注图片背后的故事, 能准确说明图片中无法捕捉到的细节。其他博客是用户个人的网络根据地, 尽情施展, 而好看簿因其图文并茂的资源呈现方式使学习者自由地学习、传播知识和交流思想, 成为普通大众、学习者、教师的网络学习平台。

不同用户之间通过“好看簿”的故事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交流。故事展现的可视化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和语音等多种媒体元素激发用户感知、参与与交流。用户对故事各个环节的交流结果不仅能丰富故事内容, 而且也发展和深化了用户的认知。

●“好看簿”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

1.作为教师网络教学平台, 使教学更具灵活性

“好看簿”可以作为教师的网络平台, 制作在线课程, 反思教学过程, 评价学生作品。教师通过把课件制作成图片或者PPT上传到“好看簿”, 对图片添加文字注释或者对PPT增加文字声音的说明, 进行网络课程的在线教育,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自主学习。可以针对某一教学主题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故事演绎延续, 集中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资源的收集、认识的升华。例如,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教师傅佩缮利用“好看簿”开展“我爱你—中国” (http://WWW.haokanbu.com/event/98/) 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学活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记录学生成长,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把班级活动等编辑成故事放到“好看簿”上印证学生成长的脚步, 增强班级的活力。学生也可浏览精彩的故事, 并以撰写日记、编写发布故事等形式与其他学习者共享交流, 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作品上传到“好看簿”以展示学习成果, 其他学习者可以评价讨论。“好看簿”还可以充当电子档案袋, 汇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资源, 方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3.方便家长与学校交流, 开展家校协作教学

家长通过“好看簿”不仅可以看到学校的活动安排和进程、学生的作品、学习课程资源等, 同时能与教师交流互动, 关注学生成长, 从而提高了家校协同教学的有效性。“好看簿”成为家长和学校互动交流的平台, 推进了家校协作教学的开展和实施。

4.汇集专家指导教学, 发挥集体智慧

教育方面的专家、各地优秀的教师、大学生和研究生及热爱教育的社会人士都在“好看簿”上“安营扎寨”。他们利用“好看簿”平台交流讨论知识、群策群力, 在交互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 使教师开阔眼界, 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好看簿”可以作为不同地区教师进行调研和备课的平台, 利用“好看簿”的活动、论坛、PPT图片式共享等功能实现协作教学, 发挥集体智慧。有的地区利用“好看簿”组成教师团队, 实现资源共享。

●结束语

“好看簿”是Web2.0技术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Web2.0的特点, 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好看簿”上开展教学活动, 相信“好看簿”作为一种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谱写更多的教育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交流。总之, “好看簿”方便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促使了参与者学习与合作、进行社会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滕欣欣.Web2.0时代的好看簿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2011 (09) :81-83.

[2]华艳.好看簿——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平台[J].软件导刊, 2008 (9) :41-42.

[3]王军, 散国伟.“好看簿”网络平台的教学功能与教学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3) :92-95.

[4]马素娟, 王忠华.运用社会性软件促发教育的开放与共享——以“好看簿”为例[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2011 (02) :58-60.

[5]梁峥.社会性软件支持的家校协同教学——以好看簿为例[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2012 (12) :84-86.

[6]李远航;秦丹.“好看簿”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 (05) :147-149.

[7]王万清庄秀丽.“好看簿”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2) :83-84.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Web2.0技术;美国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

1 引言

Web2.0最早于2004年3月由OReilly媒体公司的副总裁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2004年10月,这两家公司联合召开了全球第一次Web2.0主

题会议。[1]随后,Web2.0这个崭新的理念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虽然至今对于Web2.0的概念人们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kucious、43Things.c0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2]这种模式强调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参与,这与公共档案馆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运用Web2.0技术公共档案馆可以改变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和共享,可进一步挖掘潜在用户,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也可更好地了解社会档案需求,捕获社会隐性知识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档案馆馆藏。

美国国家档案馆正在积极运用Web2.0技术拓展和深化其档案信息服务,他们认为Web2.0技术可有助于完成他们作为国家文件保管者的使命,即保存政府文件并使它们为公众获取,同时也可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创造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新方式。2010年12月

该馆制定了《社会化媒体策略》以指导其Web2.0技术的运用。[3]本文拟对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Web2.0

技术的情况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档案馆运用该新技术有所启示。

2 Web 2.0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2.1 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的Web 2.0技术的种类。美国国家档案馆目前运用的Web2.0工具种类较多,有Wiki、Blog、Twitter、Flickr、SNS、Rss等,本文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加以介绍:

2.1.1 Wiki。美国国家档案馆创建了“Our Archives”Wiki,这是一个在线空间,供研究者、教育者、族谱研究者及档案工作人员分享关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及这些参与者的研究。用户申请注册一个账户即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Wiki上创建新的网页,可对相关的历史题材及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文件网页进行编辑,可在“在线目录(our online catalog)”上扩展著录信息,可发表你对一份文件的记录,可增加信息以建立别的资源,可利用它存储在进行档案研究时所发现的有用信息的工作书籍,可和其他利用者合作研究相似课题或某些研究课题。

2.1.2 blog。美国国家档案馆建有十二个博客,这些博客旨在和公众分享更多的有关美国国家档案馆活动的信息,也是公众对于新闻、即将发生的事件及提议进行回应的渠道,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馆长博客”是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开设的官方博客,通过该博客,公众可以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有更多的了解,并能通过博客和馆长进行沟通交流。“NARAtions”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博客,该博客的主要目的是想和公众一起探讨在线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文件这一问题。这两个博客是美国国家档案馆所开设的博客中访问量最高的两个博客。

2.1.3 Facebook。Facebook是美国Facebook公司2004年2月创建的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它允许公众在社会互动背景下进行交流及共享信息。美国国家档案馆及其在各地的分馆、联邦登记室、总统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档案馆下设的若干基金会都设有Facebook账户,公众可以通过Facebook和美国国家档案馆保持联系,进行互动交流。

2.1.4 Flickr。Flickr是一个以图片服务为主的网站,它提供图片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其主要特点就是基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人际关系的拓展与内容的组织。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经在Flickr上建立了馆藏历史照片库,包括了177个影集。这是一种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研究者、潜在的研究者及公众一起分享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照片的全新的方式,公众可以对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照片进行下载、标注标签、发表评论和注释或其他鉴定信息。

2.1.5 Twitter。Twitter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或个性化网站群。美国国家档案馆设有美国国家档案馆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闻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联邦文件中心微博、联邦登记室微博及各总统图书馆微博等,通过微博这些机构可将其最新消息及时公布、传播,并与其粉丝(follower)进行互动交流。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充分利用这些微博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如,2011年6月9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启动了“向档案工作者提问日(Ask Archivists Day)”,即公众可通过微博向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提问,问题可以是一般的研究问题,也可以是询问美国国家档案馆是否保存了你祖先的信息,等等,美国国家档案馆安排有专门的档案工作者回答公众的提问。

2.1.6 YouTube。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观看及分享各种视频。美国国家档案馆在YouTube上建立了频道,将其馆藏的部分视频资料通过YouTube供公众获取、共享。公众通过YouTube不仅可以观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美国国家历史被抓拍瞬间的视频,还可以观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文献修复等方面工作的视频,2012年1月4日,美国国家档案馆首次在其YouTube 频道推出其最受欢迎的家谱档案“How to”培训视频,这些视频是由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专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家谱研究中的热点档案如人口普查、移民、军事档案等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使用说明。[4]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及其工作等有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也激发了更多的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兴趣。

2.1.7 Foursquare。Foursquare是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它能帮助人们发现他们身边有趣的事情。在Foursquare上,人们往往通过“小贴士”来分享有关地理位置的信息,也可以对该地点进行评价和留言。美国国家档案馆在此也设有自己的频道“usnatarchives”,所提供的“小贴士”是有关用户所在的城市或要去参观、游玩的地方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小贴士往往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在线公共获取”(Online Public Access)数据库、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照片库等数据库相链接,用户在阅读这些小贴士时,可通过这些链接阅读、观看到详细的历史照片、视频资料等。

2.1.8 RSS。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RSS服务主要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闻推送、新教学活动推送、联邦登记室每日文章推送、序幕杂志推送、今日文献推送及美国国家档案馆博客及其评价推送。

2.2 Web2.0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运用的效果。美国国家档案馆充分地运用了各种Web2.0工具将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提供给公众利用、让公众参与档案馆资源的开发、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该馆运用Web2.0技术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反响:首先,参与人数众多。如,在2013年5月,其博客的访问量为56899;3266409人通过Facebook和档案馆等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其在YouTube上的频道的访问量为77629;其在Flickr上的图片访问量为411914;其Wiki的访问量为32890;其微博粉丝达127829;其Foursquare的注册人数达45015;其RSS的订阅用户达15260[5];这些参与人数近几年都呈递增趋势(见表1)[5]。

表1:年度概览(FISCAL YEAR OVERVIEW)

其次,受到公众的肯定。很多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开展的服务大加赞扬。如,公众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在YouTube上的频道评论中留言,称赞美国国家档案馆的YouTube频道是一个很棒的频道,认为所提供的视频资料非常有趣并具有教育性[6],有些视频访问人数非常多,如该频道的《Curious Alice,1971》视频就有21917人观看过。[5]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相片很多也被网友收录在最爱相片中,如其中一张尼克松夫人与黄色大鸟的照片被50人收藏,有用户评价这是一张很棒的照片。[7]

最后,促使更多的馆藏档案资源的公共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通过Wiki让研究者或其他利用者发现、共享其馆藏档案资源;通过让公众对其馆藏资源加注标签,使其馆藏资源能更快捷地被公众查找;通过Flickr、Youtube等资源分享平台让更多的馆藏资源为公众所获取。因此,Web2.0技术的运用促使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所获取、所利用。

3 启示

笔者运用网络调查法,于2013年10月7日登录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网站(其中河北省及山西省档案馆网站无法登录),对这些省级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2:

表2:Web2.0技术在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的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中运用了Web2.0技术的仅有辽宁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及河南省档案馆,这也意味着我国有近90%的省级档案馆都未运用Web2.0技术,而仅有的四家运用Web2.0技术的档案馆运用的Web2.0技术种类少,绝大多数的Web2.0技术未能得以运用。

我国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要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Web2.0技术可谓是建立这一体系的重要工具。而且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所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博客用户4.01亿,微博用户3.31亿,网络视频网民3.89亿,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论坛用户1.4亿。这些用户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充分运用Web2.0技术,更多的公众将能认识到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的价值,档案事业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公共档案馆也应积极运用Web2.0技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制定运用Web2.0技术的计划和策略。各公共档案馆在运用Web2.0技术时应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切忌盲目性。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运用部分可行的技术,再逐步推进运用更多的Web2.0技术。

3.2 培养一批运用Web2.0技术方面的专家。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社会化媒体策略》中明确提出NARA要培养一批社会化媒体精英,他们是能娴熟运用社会化媒体的专家。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充分地运用了Web2.0的各种工具,并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公共档案馆也可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运用新媒体的档案专家,由他们专门负责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档案工作。

3.3 加强对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的宣传和推广。Web2.0技术强调的是平等、互动、参与、交流,如果没有用户参与或使用档案馆运用的Web2.0技术,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也就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目标,所以,档案馆应加强对其运用的Web2.0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形成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网站上专门设有“新闻简报”栏目,及时发布该档案馆的新动态,该馆运用的Web2.0各种工具的情况也及时在该栏目中进行了报道,这样让更多的公众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并参与进来。[8]这也是值得我国档案馆在运用Web2.0技术时借鉴之处。

总之,我国档案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Web2.0乃至将来的Web3.0、4.0技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能提升档案馆的竞争力,也能真正实现“方便人民群众”。

*本文属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社会化媒体与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成江东.Web2.0研究[J].电子商务,2006(4):64~68.

[2]唐金华.Web2.0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晋图学刊,2007(4):26~27.

[3]Social Media Strategy. [2013-10-30].http://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strategies/social-media-strategy-2010-12-08.pdf

[4] National Archives Puts Popular Records Workshops Online for First Time.[2012-01-12]. http://www.archives.gov/press/press-releases/2012/nr12-47.html.

[5] Social Media Statistics Dashboard: May FY2013 Summary.[2013-10-1]. http://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reports/social-media-stats-fy-2013-05.pdf.

[6] US National Archives的频道.[2013-07-04]. http://www.youtube.com/USNationalArchives.

[7] Mrs.Nixon meeting with Big Bird from Sesame Street in the White House,12/20/1970.[2013-10-30]. http://www.flickr.com/photos/usnationalarchives/4077144317/in/set-72157626208201243.

[8] National Archives Announces Launch of New “Our Archives” Wiki.[2013-01-12]. http://www.archives.gov/press/press-releases/2010/nr10-117.html.

Web2.0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篇6

目前,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方面, 由于我国工资水平上升, 低端产品领域的众多低价生产国如越南等国正紧逼中国;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也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增强其竞争力, 利用专利壁垒、标准壁垒的战略挤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 因此, 中国的出路只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充分发挥创新者的创造力, 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和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 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技术和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1]。技术创新需要广大员工的参与, 需要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2], 然而, 传统方法无法发挥大众的潜能, 无论在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上, 还是在知识的共享、再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上, 都只依靠少数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和知识管理人员的力量, 而没有办法整合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智慧, 他们要么认为创新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要么认为知识获取、交流、共享和创新系统太复杂, 无法掌握。另外, 传统方法也比较少去整合企业外部的力量如外部搜索信息资源以及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获得的信息, 而这些都是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来源, 因此造成创新效率低下, 无法达到企业所期望的要求[3]。而Web2.0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为技术创新带来崭新的契机。Web2.0以博客 (Blog) 、标签 (Tag) 、社会性网络 (Sns) 、内容聚合 (Rss) 、维基 (Wiki) 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是以参与、开放和共享为核心理念的第二代互联网组织形式, 通过应用Web2.0相关技术, 使用户不仅是知识资源的消费者, 更是知识资源的构建者甚至管理者, 从而深度挖掘和分享他们的隐性知识, 为企业技术创新所利用[4]。本文探讨Web2.0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就其在技术创新中促使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积累和共享的应用展开探索, 并构建一个基于WEB2.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1 Web2.0概念

Web 2.0这一概念是2004年, 在奥莱利媒体公司O’Reilly的国际头脑风暴会议上头一次被正式提出, 之后迅速被大家广泛接受。Barb Dybwad认为Web2.0以个性化信息作为信息知识的来源与基础, 通过Web2.0的不同形式和技术进行结合, 再进行排序、聚合和重组等方法形成新的信息。个性化的信息由用户发布、编写或者管理, 而全局性信息供用户讨论、共享。如图1所示, 他在个性化和信息管理项目下, 标示出展示个性化信息的标签、聚合、个人主页、个性化的搜索等;在全局性与信息共享项目下, 标示出体现全局性信息的社会化新闻、媒介共享、社会化搜索、可信系统等;在两类信息之间列出网摘、博客、维基等连接两类信息的web2.0的应用;在协同、重组项目下列出了用于这些操作的技术, 如API、RSS等[5]。

因此, 与Web 1.0相比, Web 2.0体现了互联网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发展模式。Web1.0模式中, 用户被动接收网络信息内容, 以阅读互联网内容为主要吸纳信息的方式, Web2.0模式中, 用户主动为互联网提供信息内容, 相互之间有互动, 并参与到网络共建;Web 1.0模式是以网页为主要内容单元, 由门户网站等网络管理者编辑、发布, Web2.0模式是由用户编辑网页、自行发布的帖子和记录为主要内容单元;Web 1.0的内容相对静态, 发布后相对固定不变, Web2.0的内容是动态的, 由用户创建发布或自行修改;Web 1.0模式下用户使用各种网络浏览器阅读网络信息, Web2.0模式下用户可以使用RSS等新型网络工具, 自主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Web 1.0下互联网的内容创建者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员, 这些专业人员决定着网络内容的变更与发布, Web2.0模式, 网络用户决定了网络的内容, 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自主地参与网络管理和构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Web 1.0的特点是封闭、集中, 代表了互联网的传统存在基础, 制约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Web 2.0的特点是分布化、开放化、协同化, 强调用户参与, 侧重融合和贯通, 体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思想, 为互联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 Web2.0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模式, Web2.0更加注重用户的群体交互, 用户不断的发布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 同时也与他人进行关联和互动, 从而互相分享并广泛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隐性知识, 从而达到彼此学习, 吸收知识, 共同创新的目的[6]。这种群体交互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共享、彼此学习和共同创新的过程[7,8]。Web2.0在促进技术创新中主要用到以下几种应用功能:

2.1 内容聚合 (RSS) 及推送器 (Content)

内容聚合是一种用于共用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 将用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它们的通信协同格式[9], 信息源和信息内容的选择由用户自主配置, 可以帮助用户第一时间获得信息, 并且保证信息的个性化, 免除垃圾信息。推送器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问卷的形式, 分析用户的喜好, 初始设定用户可能喜欢的目录。根据初始设定的目录, 系统通过intemalmail定时向用户发送用户定制类喜好类别的知识列表供用户浏览阅读。用户在使用推送器的过程中, 可以退定, 修改或者删除订阅信息, 系统也将分析用户在系统中的操作和阅读习惯, 智能地修正用户的订阅目录。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很快, 且内容很多, 内容聚合及推送器帮助用户缩短信息搜寻时间, 有效获取需要的资源, 提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使用户从知识共享体系的被动者转为主动者, 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速度。

2.2 网摘 (Social Bookmark) 和标签 (Tag)

网摘就是一个巨大的收藏夹, 通过网摘把每个用户自己收藏的网址收集之后进行分享, 因此, 网摘起到收藏、分享网络资源的作用, 配合标签使用, 为每个知识条目、网址等添加标签, 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索引并进行很好的分类[10], 看到系统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标签的内容, 由此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用户, 并与之发生沟通、交流与联系。

因此, 网摘和标签是一种有效的组织信息资源的方式, 因为每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 能接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网摘能有效对知识进行分类, 降低用户挖掘知识的成本, 方便、快捷地获得更多数量、各种来源的有价值的信息, 并且有共同兴趣和关注点的用户之间的交流也大为提高, 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 提高知识的共享, 这种效率是传统的技术创新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2.3 博客 (Blog) 和微信 (We Chat)

博客是用户以日志的形式简单快捷地发布自己的日常记录及思想感悟, 他人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议论及自己的看法, 从而达到自我个性展示以及相互交流的目的。博客大量采用了前面所述的内容聚合 (RSS) 技术, 对发表者来说, 内容聚合则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阅读者来说, 内容聚合可以帮助他们订阅自己喜欢的博客, 阅读并交流。

微信 (We Chat) 是一种社会化网络,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通过网络快速发送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Web2.0时代的网络用户, 尤其是年轻用户, 热衷于将自己的照片、信息、资料、日记及心得等在“朋友圈”进行全方位公开和讨论, 以分享心得和知识, 企业也可以通过公众平台等发布信息。在互联网上个人社交圈不断相交、扩大, 最后覆盖面越来越广, 影响越来越大, 最后形成足以覆盖整个互联网的社会化网络。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 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 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

博客和微信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 每个用户既是信息发布者, 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也是评论者和转播者, 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产生了新的信息, 改变着信息传播的路径, 以个人为形成信息途径各异的传播网络。这种方式首先是大大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交流, 其次是促进了知识的内部交流与共享, 增加了新的知识, 再次也促进内部知识向外部传输, 以及外部知识向内部传输, 与顾客、供应商或竞争对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而这些功能是传统网站无法替代的。

2.4 知识维基 (Wiki)

维基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9]。维基简单易用, 每个人都可以对内容进行浏览、创建, 也可以修改, 加工、回复, 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打破了只有某些权威专家学者才可以发布信息的局面, 使得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加入集体研讨或参与项目的完成。

因此, 维基这一应用有助于在某一社群内知识的拓展, 共享领域的知识, 促进知识的获取、存储以及分析、改造。同时, 维基也有利于企业的信息沟通, 例如, 销售团队可以通过维基发布产品信息、营销手册或跟踪项目, 这些信息可以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以及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共享, 提高技术创新的进度。

2.5 知识排名 (Ranking)

知识排名是指设计并实现一个新的知识片段排名算法, 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提取重要的知识信息, 便于员工获取信息, 并激发员工共享知识的热情[11]。

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者, 用户迫切希望从系统中找到有效的知识条目, 摒除垃圾。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有用的知识条目时, 又迫切希望推荐给适合的用户。知识排名帮助用户对于系统中存在的知识条目可以做出好的或者是坏的评价, 用户搜索出他所关心的相关的知识条目时, 他可以通过知识条目的排名快速选出系统中认为有效的知识条目。

2.6 自动分类器

自动分类器通过对知识服务和Q&A服务的接口获取的信息, 进行关键字匹配从而达到自动分类的效果[11]。管理员开始可以手动地对知识进行分类, 同时系统会对已分类的知识提取关键字作为系统自动分类的匹配库, 这个匹配库是具有自动学习的功能, 同时对于自动分类不精确的文章管理员可以手动更改, 这些记录同样会被系统捕获, 作为自动分类器提高精确度的修正信息。简单地说, 文本自动分类就是:在给定的分类体系下, 根据文本的内容自动地确定文本关联的类别, 给文本分配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类别。

3 基于WEB2.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

如图2所示, 随着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作用越来越大, 本文将Web2.0概念融入技术创新系统, 将Web2.0应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中, 对技术创新进行支撑。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循环的平台, 一个基于用户协作和用户驱动的系统, 使得知识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不是由零碎的单个用户提供的信息片段或简单的信息堆积, 而是用户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析、修改、再生成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是一个永不终止的循环系统。在此系统下, 普通员工可以进行知识共享, 参与协同创新[12]。

协同知识创新平台及个性化首页上的通过内容聚合而来, 这些知识资源有两个来源:首先, 来自内部知识库。员工通过微信模块、博客模块, 维基模块、网摘模块、文件模块以及知识社区, 上传自己的创建、搜索或修改的文件, 自己收藏的互联网资源, 或加入论坛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从而进行知识发布和共享, 并将这些内容输入内部知识库;其次, 来自组织外部。通过外部网摘、搜集外部信息以及搜索引擎获得一些包括外部网站在内的外部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利用RSS订阅互联网上有用的信息, 时时获取更新的知识。

用户可以在自己的个性化首页上获取企业信息资源, 除了每日查看自己已经订阅的知识和信息, 并且还可以浏览平台的其它部分, 订阅新的自己需要的知识源, 甚至用网摘、内容聚合等来订阅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有用的博客、维基、新闻等等, 从而使知识能不断更新和扩充。通过该平台, 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挖掘、分享和利用。

4 结束语

传统技术创新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知识共享难、协同创新难的问题。Web2.0技术应用有助于搭建进行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共享、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平台, 在Web2.0环境下, 用户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 主动创建、管理知识, 在知识管理平台上相互交流、学习, 融合, 以充分获取企业宝贵的隐性知识, 快速有效获取技术资源, 这为基于知识共享和循环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促进了技术创新。

摘要:与Web 1.0相比, Web 2.0强调用户参与, 侧重融合和贯通, Web2.0技术应用有助于搭建进行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共享、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平台,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文章探讨Web 2.0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具体应用, 并提出基于WEB2.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

上一篇:单词记忆大赛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中长跑技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