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常考词语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字词 船桨 白塔 四周 围墙 洒在 悄悄地 愉快 安排 环绕 伙伴 倒映 波浪 飘荡
2、学会查“无字词典”查词典 聪明 突然 词语 波涛 岩石 声音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
山崩地裂 惊涛拍岸 意味深长
3、古诗两首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做一片美的叶子 奉献 肥美 飘零 回归 整体 输送 茁壮 葱绿 现在 乳汁
形态各异
5、北大荒的秋天 映照 顿时 脸庞 燃烧 赞美 挺拔 抖动 波纹 山岭 银灰 血红 橘黄 金黄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沉甸甸 大豆摇铃千里金 白茫茫
6、西湖 杭州 素有 围绕 淡水 格外 漂浮 掩映 悠扬 远眺 一般 命令 轻柔 荡漾 犹如 仿佛 宛如 夜幕初垂 层层叠叠 连绵不断 心旷神怡
7、拉萨的天空 日光城 湛蓝 透亮 映衬 对照 纯净 明洁 越发 更加 雄伟壮丽 蓝晶晶 依山而建
8、蒲公英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波光粼粼 生根长叶 竞相开放 金灿灿 黑黝黝 绒球 降落 嘱咐 沙漠 迷惑不解 泥巴 富翁 亲切 可爱
9、三袋麦子 黄灿灿 一份 麦子 保存 防止 食品 拜访 抚摸 仍有 迫不及待 各种各样 憨厚可爱 勤劳节俭 聪明能干
10、哪吒闹海 摇晃 混天凌 原形 随即 火焰 夜叉 扔去 水晶宫 气冲冲 纵身一跃 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 胡作非为 为民除害 伸张正义
11、第八次 侵略 打仗 受伤 欧洲 苏格兰 王子布鲁斯 磨坊 唉声叹气 英勇抗击 失去信心 招集 抵抗 失败 战斗 灰心 动员 成功
12、卧薪尝胆 败仗 表示 免除 屈辱 建议 谋臣 后患 耻辱 柴草 努力 消灭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万般无奈 舂米推磨 报仇雪恨 兵败会稽 转弱为强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法国 雷奈克 肺结核 诊断 难过 内脏 异常 思索 缓步 跷跷板 划木头 果然
仔细 沿着 分析 木管 效果 形状 发现
14、东方之珠 香港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 阳光和煦 浅水湾 旅游度假 沐浴 轻柔 浪涛拍案 舒服极了 举世闻名 精彩表演 碧波荡漾 开怀大笑 鳞次栉比 琳琅满目 人流如潮 五颜六色 奔流不息 无比璀璨 倾听 观赏 聚集 闪耀
15、小露珠 夜幕降临 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光彩熠熠 钻石 水晶 珍珠 闪亮 透明 圆润 生机勃勃 笑盈盈 米粒 披上 英俊 戴上珠宝 一股 袭来 吹奏 植物 白杨 乐曲
16、石榴 驰名中外 郁郁葱葱 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甜津津 清爽无比 急切 张望 扒开 活泼 甚至 喜讯 抽出 仿佛 肚皮 甜蜜
17、石头书 聚精会神 光秃秃 矿物 煤炭 贝壳 地壳 好奇 足迹 奇怪 叔叔 队员 脚印 刨根问底
18、小稻秧脱险记 激烈的争吵 团团围住 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 不由分说 一拥而上 脸色蜡黄 警觉 洪亮 喷雾器 除草剂 有气无力 纷纷 欺负 危险 杂乱 拼命 跟随 舍我其谁
19、航天飞机 自由自在 翻筋斗 庞然大物 无影无踪 转眼间 脑袋 跟踪 智慧老人 竟然 卫星 手臂 打捞 维修 突然 心思 翅膀
20、军神 刘伯承 一声不吭 汗如雨下 脸色苍白 肥沃 伤势 邮局 职员
药物 担心 损伤 共同 承受 失声 军医 男子汉 年轻人
21、掌声 班级 愿意 讲台 投向 低头 调换 情况 持久 讲述 困境 轮流 注视 经久不息 渐渐平息 慢吞吞
22、蜂拥而至 一无所获 扫兴离去 坑坑洼洼 倾盆大雨 绿茸茸 若有所悟 娇艳 不无骄傲 彼此 即将 谋生 唯一 埋头苦干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欢聚一堂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编排的。教材整体分解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组成单元。
二、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3至4篇课文,1个习作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全册共有必学课文24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单元练习8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
三、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 汉字,看懂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37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会给部分学过的词 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学会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开始学写毛笔字,能正确执笔,学会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4、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 用语。
5、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学期教学的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能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懂得句子的意思。认识冒号。了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连句成段的句子。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养成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好品德。初
步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实践真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教学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
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教学内容:《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用字词句,辨析多音字,从而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2、练习写好钢笔字。
3、读读背背,增加积累。
4、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学写毛笔字,练习写折。
学习重难点:辨析多音字;指导说清楚制作过程。教学准备:准备好小制作的材料。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辨析多音字,练习写好钢笔字。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2)说说本题的要求。
2、我的十分钟
(1)出示黑板,学生自由认读“发人深省、丢三落
四、亲密无间、参差不齐”。(2)查字典对照自己有无读错音的,并了解这些字的另外读音与意思。(3)给多音字组词:
省shěng()落luõ()间 jiān()xǐng()là()jiàn()cān()cī()参cēn()差 chà()shēn()chāi()
3、练习2(1)自由读读这句话。(2)指名读,试一试。(3)正音,齐读。
(4)各人想想“称、兴”的另外读音并试着组词。不知道的可以查字典。(5)指名说一说读音、组词。
4、练习3(1)自由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2)同桌互相读读。(3)指名读一读。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印、即、郎”(1)指名读读这三个字。
(2)观察一下它们的结构,写字时的共同点。(3)指名说一说。(4)教师小结并范写。
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在写得时候要注意左高右低。(5)学生描红临写。(6)展示、评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读读背背,增加积累,了解大概意思;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尤其要指导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叙述清楚自己的制作过程。
一、读读背背
(一)成语:
1、学生借助字典自由读读。
2、指名读。
3、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了吗?(—风—雨)
4、再自由读读,体会体会。
5、我的十分钟
6、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认读成语,把成语读正确
2)小组合作,组长主持,依次说说成语的意思。3)由组长记下组内经过自主学习仍没有理解的成语。4)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5)、师相机指导,小结并简述成语的大概意思 栉风沐雨:形容在外奔波,不避风雨,历尽艰辛。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比喻处境悲惨凄凉。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和社会的力量。见风是雨: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未风先雨:比喻事情还未进行就对结果乱加猜测议论。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6)自由练读,同桌互背 7)展示背诵
(二)古诗《竹石》
1、出示图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竹、石)你觉得这幅画画得怎样?
2、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郑夔,也就是郑板桥看到这幅画后喜爱至极,当即题诗一首,(出示诗《竹石》)因此我们通常把这类诗称为“题画诗”。
3、生借助字典读读这首诗。
4、指名读读。
5、图文对照,再读诗句,初步体会诗意。
6、师生讨论对诗的理解。
7、指导朗读。
8、自由练习背诵。
9、指名背诵、齐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能流利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学写毛笔字,写好笔画“折”。
一、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2指导
(1)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2)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3)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4)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5)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3、教师小结。
二、书法指导
1、交代本次练习任务:学写笔画“折”。
2、指导
(1)出示本次要练习的笔画:横折、竖折(2)练写“横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横竖连写的复合笔画,宜用左尖横起笔,行笔至折处,稍停,向右上微提笔锋,然后向右下顿按,再向下中锋行笔,略向内收 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3)练写“竖折”。
A、学生观察笔画,并说说注意点。
B、教师范写,讲清运笔:这是竖横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下行时略向右收,至“折”处微微提笔向左,旋即蹲锋右行,右靠笔画时,即提起收笔。C、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注意提醒:折锋缓行,节节加力。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正确描红。
⒉区别四组声母易混淆的音节。
⒊读一读,初步认识对子。
⒋熟记8个成语。
⒌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词语。
⒍朗读、背诵古诗。
⒎观察四幅图,整理图序后练习写一段话。
⒏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让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第一个字及其笔顺。请同学先说说一般的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然后仔细地 观察“汇”字的笔顺,再照样子数空。
⑵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⑶让学生说说“汇”字右边的笔顺
⒊练习。
⑴指导学生坐端正,握好笔在方框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想边想笔顺。⑵教师巡回指导。
⒋反馈。
⑴指名学生到黑板描红,表扬认真的同学。
⑵指导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3个字的描红。注意学生写字的姿势,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教师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指名读,出示卡片:
⑵指名说说这两个字在读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平舌音,翘舌音。⑶请同学小声读读,注意生母的发音。
⑷请同学正确读出词语。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三组词语。
⒊练习。
⑴分组出示卡片。
⑵用各种方法反复读。
⒋反馈。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有错误及时纠正。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⑴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让学生自由试读课文。
⑵集体读,教师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⑶出示小黑板: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让学生思考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⑷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进行朗读。
⑸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简单的对对子。
⑹教师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读其他三组,师生、学生之间对读。⑺教师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
⒊练习。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地练读。
⒋反馈。
请同学个别读,同座位对读。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清题目。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识要写的4个字,并了解这4个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⑵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⑶指导书写“拔”。
①讲解要求;②教师范写;③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杭”“堆”“济”。
⒊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和书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要保持安静。⒋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问题,矫正。
三、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
⑵教师范读。
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同座位练习背诵。
⑶指名读。
⒋反馈。
四、教学第六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
⑷全班范读,要求读通顺。
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
⑹教师再次范读。
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小羊吃青菜
⑵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
⒉指导。
⑴指导观察四幅图并调整图序。
①指导观察第一幅图,出示问题: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还画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观察2-4幅图,问题同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理清思路:
④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⑵指导说话。
①知道学生说第一幅图,说出内容就给予鼓励。
②指导学生说2-4幅图。
让学生自己练说,然后选择一副图交流。
教师按图的顺序清同学们交流,逐一指导。
③指导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说。
⒊练习。
⑴让学生自练说话。
⑵同座相互练说,要求评出对方的优缺点,教师巡回指导。
⒋反馈。
1、这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拟人手法介绍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2、理解词语:无影无踪、自由自在、航天飞机。
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了航天飞机的?
答:从外形特点、飞行特点(高度和速度)、功能作用来介绍。
4、航天飞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答: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5、与一般的飞机比,航天飞机哪些地方比它更好?
答:它比一般飞机飞的高、飞的快,可以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
6、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式来介绍说明的?(做比较)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结合课文能容理解词义。能用“成千上万、彬彬有礼”造句。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的神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词,了解南极。
教学难点: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文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将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地球的最南端!这里有一块特殊的大陆——南极大陆!这是一块一年四季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神奇的大陆!正是它的神奇,吸引了很多国家派出考察队到这里进行考察研究。我们中国也先后在这里建造了两个实验考察基地,分别是长城站和中山站。[利用地图、教师的语言介绍使学生对南极有个总体的认识,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出示地图)师:这就是长城站。在长城站的对面,有一个更加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企鹅岛)。让我们跟随小作者《登上企鹅岛》去游览一番吧!(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登”这个字,注意观察它的笔顺。(强调左上两笔,右上先捺再两撇。生书空。)拿出笔把这个字写两遍。完成后再一起说笔顺。 [三年级学习独立识字,但是对于容易错的老师要做到重点指导,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牢固。把基础知识教学做扎实。]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练习读课文
2、检查字词的读音:
1)词语:
登上企鹅大陆纪念(指名读,领读,齐读)
彬彬有礼
师:课文中说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彬彬有礼”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彬彬有礼”说一句话吗?
厚厚的( ) 厘米形近字区分
[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其读音是否正确。为了不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与字词教学割裂开来,在检查的同时,设计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词语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自然地理解词义,保持了阅读的连续性;同时很自然地完成了课后的造句练习。]
2)认读字:腹部颈部呕出来
3)比较同音字:毛茸茸绒毛身躯驱逐出境
4)巩固容易错的字音:
(出示)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我看到长城站旁边有几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
4、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把句子读通顺。(自由读)
5、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企鹅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整体感知课文,并且训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边读边从课文中有所得。]
指名读,评议、反馈交流
三、细读一、二自然段,了解南极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提出要求:
找出介绍南极气候特点的句子,画上“——”。找出介绍企鹅数量的句子画上“~~~”。把这些词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自读自悟,理解语言。]
指名反馈。
气候特点: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读有关句子,说感受
引导理解“尽管……可是”所表达的意思。
“覆盖”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出示有关图片或录象,感知南极冰天雪地的景象。
再读,评议
企鹅数量多:
“考察队的刘伯伯告诉我,长城站对面有个企鹅岛,上面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
师:“成千上万”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冰天雪地里成千上万的企鹅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出示图片:感受数量多。[先通过文字发挥想象,再通过文字与直观形象的画面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语言描写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过“成千上万”的场面吗?[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义,为练习运用词语造句做好准备。]指名反馈
你能用“成千上万”说一句话吗?口头造句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练习读,指名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这成千上万的企鹅是多么的壮观呀!“我”真想早一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你们呢?
五、作业
1、课后完成生字的书写作业,用“成千上万”和“彬彬有礼”造句。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两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个浓浓的爱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亲人、故乡的爱,《孙中山破陋习》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姐妹的爱,岳飞墓前的对联是对民族英雄的爱。在每篇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清晰地显示出“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是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范例。
总体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能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的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
请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
请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24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习作8 教学目标: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⑴录像显示:岳飞墓和对联。
⑵学生查字典。
⑶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指导: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出请假条的格式。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请假条”。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自第二行空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在请假条的右下角要署上请假人的姓名,在下面的一行要写清楚写请假条的时间。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写。
⑵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课前,同学们对课文已做好充分的预习,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争论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展示读词并借用一下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打猎为生 射雁充饥 煮 烤 争论不休
老人评理 两全其美 抬头一看 无影无踪
过渡:真好,故事讲的既简洁又完整。不过,要想把故事讲的既生动又形象,就要把兄弟俩争论的对话读好。对于读好人物对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品读课文,指导读好对话 。 (第三小节)
1、渗透朗读对话的方法。
预设:生1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生2要把文字读准、读对,把课文读流利了才能读好对话。
生3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俩争论的场面。
生4读好语气。师问:兄弟俩的语气相同吗?生:不同。
师小结:是呀,兄弟俩在对话时有着不同的语气。为什么不同?生:因为他们在争论。师: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种读书方法——如何读好不同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随机板书:不同语气
2、训练
(1)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的第三小节。用直线标哥哥的话,用曲线标弟弟的话,看他们共有几次对话?(2次)
(2)同桌两人一人做哥,一人做弟,分角色练读一遍第一次对话。
3、展示指导读书 预设效果
(1)指导读好第一次对话:读谁像谁
生1组:读第一次对话。若没有读好
教师及时指导,告诉同学们,读哥哥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哥哥,读弟弟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弟弟。做到读谁像谁。
教师及时范读,大家都像老师这样来练一练第一次对话。
再找生1 组同学读一读,进步了,读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不同的语气。(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真好,听了这位哥哥和这位弟弟的争论,好像是真的一样,同学们感觉怎样?掌声相送。
(2)指导读好第二次对话:关注提示语
过渡:是呀,到底是煮着好吃,还是烤着好吃呢?兄弟俩争的是越来越激烈了。谁来接着读这兄弟俩的第二次对话?
生2组:读第二次对话
师:他们读的怎样?(有点争论的语气)大家注意观察这次对话中,哥哥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话的?谁发现哪个词描写了哥哥说话时的语气?(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那弟弟又怎样?(很不服气)
(3)出示课件:图文对照会读的更好。请同学们看插图,仔细观察兄弟俩争论时的表情,你看出了什么?(争的激烈、快吵起来、快打起来了)眉、眼、嘴、手
咱们让他们再争论一次好吗?生2组再次争论更激烈,进步了。(掌声)
师:真好,我发现咱三一班的同学,特别会观察,越来越会读书了。就像这样读对话时,注意了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这样的提示语,再结合插图,就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了人物不同的语气。
(4)同桌2人分角色练一遍。
师:看看哪两位同学,能像刚才那组同学读的一样好,甚至能超过他们?
(5)充分展示:指名两组同学来读第二次对话。
师总结方法:你们真棒,此刻,赵老师最想做的是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你们学会了读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书方法。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一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人物,二要注意对话中的提示语,三要学会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变化。这些你们都做到了。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咱们一起来合作,完整的读这段话。
4、师生合作,读第三小结。男生:哥哥 女生:弟弟 师:旁白
过渡:就这样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谁也不罢休,(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后来,又怎样了?谁来接着往下读?
三、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指名读4、5段。
2、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就这样1分钟,2分钟、、、10分钟过去了,你好像看到了——生1:他们还在争论。你好替他们担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子的哥哥和弟弟?生2、生3、、、师:争论什么?生6:怎么吃大雁。师:有解决的办法了吗?生:两全其美,煮一半,烤一半。师:哎,真可惜呀,当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非得无影无踪了。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俩说些什么?
3、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及时点评并表扬。
4、那么,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有怎样的感想?指4名同学读一读。
随机板书: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5、学习双省略号的用法。
师:为什么用两个省略号?生先说——师总结:省略一段文字,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6、此时,盛老师听了同学们的话是怎样做的?齐读最后一段。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的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理解“聚精会神、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同学们说的感想非常好。(预设)生:同学们认真专心地听课。
生:同学们通过《争论的故事》,明白了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生: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不要只顾着争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先做起来。
7、师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十分深刻,理解的非常正确,赵老师也要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还要为大家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会感悟、会学习的孩子!
四、送名言
1、总结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从中明白了做事要——抓住时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下面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想一想,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送名言。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错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宁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尔扎克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你看那个最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烤 评 剖 辩 嫩 键 笨 聚 赞
2、教师范写(辩 聚)——生描红——练习写2个(表扬:握姿、坐姿,对照课本生字,争取一个比一个好)——展示。
3、总结:同学们,书读的好,字也写的漂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坚持每天下去,你一定会写的越来越好,甚至会成为中国的书法家的!加油!
六、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把《争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其实,生活中像这样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书籍或网络上查阅。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毛遂自荐、的麦穗等故事。读后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班级姓名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rán shāochuānɡ liánfánɡ zhǐzhěn duànsh()()()()()
mãi tànqīfuzhì hùitãnɡtònɡq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陪()异()即()泊pō()倍()导()既()bó()
三、补充成语.(8分)
()不暇接卧薪尝()雏鹰展()()()无犯 草()莺飞()相开放()拥而至()()不齐兴高()烈()谋()断未风()雨()()无涯
四、照样子,写词语.(4分)
坑坑洼洼()()()()
毛茸茸()()()()
五、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分)
ū fu īn lüâ
同学们要做到讲卫生的好习惯。
读了《王二小》这个故事,受到了很大教育。
六、读下面的句子,并造句。(2分)
(1)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如果„„就„„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仿佛——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5分)
激烈猛烈热烈
(1)会场上不时传来()的掌声。
(2)经过()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者。
(3)我军向敌军阵地发起了()的进攻。
果然竟然
(1)广播里说今天要下雨,今天()下起了雨。
(2)没想到这件事()是他帮的。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明净的湖水晃动着__________________ 的倒影,仿佛 ___________一般。
(2)红领巾 _______________,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鱼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我们愉快歌唱。
(3)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
们结伴来到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沙滩上,沐浴着___________________,倾听着 _________________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4)_____________是全港三大_____________。摩天大厦鳞次栉比,___________商品琳琅
________,__________ 的街道上 ________________。
(5)独在________________,每逢 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两句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2分)
(1)
(2)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4分)
(一)卧薪尝胆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白天,他亲自,晚
上就睡在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每顿饭前,总要尝尝它的苦味,提醒
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2分)
2.给加线字选择适当的解释(填序号)。(3分)
雪:① 颜色或光彩雪的 ② 洗掉除去 ③ 空中降落的结晶体
报仇雪恨()雪白()下雪了()
3.这段话一共()句话,请划出中心句。(2分)
4.这段话分别从、、三方面写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1.5
分)
5.“卧薪尝胆”这个词中“卧薪;“尝胆”是
指。通过这段话的描写,我们知道“卧薪尝胆”常用来比喻(3分)
(二)一位同学来找维佳的哥哥玩。他把(棉绵)帽朝椅子上一摔,说:“我这一天算丢掉了!”
等那位同学走了以后,维佳问他哥哥:“怎么会把一天丢掉了呢?难道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吗?”
“每天的时候长短都是一样的.”哥哥说:“可(安按)做事情多少来说并不每天都一样.如果一个
人在一天时间里,什么有益的事也没有做,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知识也没有比昨天增加,这一天就算丢掉
了.”
从这天起每当上床睡觉(juéjiào)时候维佳就把所做的一切事情讲给哥哥听并且总要问上一句我这天不算丢掉吧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或读音。(正确的打“√”1.5分)
2.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3.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1分)
“丢掉的一天”是指(2分)
4.读了短文,你打算以后怎么做?(3分)
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成语、谚语、格言?(3分)
十、习作(20分)
写作要求: 1.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个小片断。
2.请你替片断中的张军妈妈写一张请假条。
帮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个习作、1个练习。课文围绕“指导学生做人”来组织本单元。《军神》写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掌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金子》讲了彼得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本单元三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30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会认28个生字,读准字音即可。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感情。
4.感受人间真情,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勤劳、坚持不懈是人生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从小以刘伯承为榜样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掌握自的音、形、义。2.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积累词语。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按“初读生疑,讨论交流,再读感悟,延伸拓展”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从多方面感知课文。单元课时分配
《军神》 2课时 21 《掌声》 2课时 23 《金子》 2课时
习作7 1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常考词语】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12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成语11-17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生字词词语组词06-18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11-0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09-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案12-1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资料12-2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09-2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