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整理规范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档案整理规范(通用8篇)

档案整理规范 篇1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反映园所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幼儿园档案是指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党政、园务管理、教学、课题研究、卫生保健等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第三条

幼儿园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一)反映本园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园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二)本园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三)本园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要文件材料;(四)其他对本园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第四条

幼儿园文件材料不归档范围是:

(一)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园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单位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二)本园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本园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园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三)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

第五条

凡属本园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园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六条

本园各部门按照归档范围,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收集齐全完整,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体现文件形成的过程,便于查找利用。

第七条

凡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公文格式标准,做到字迹工整、清晰,严禁用铅笔和圆珠笔书写。

第八条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园制定的工作制度、办法等文件材料;

(二)本园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

(三)本园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园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等;

(五)本园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综合统计报表等文件材料;

(六)本园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属于本幼儿园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第九条

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园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园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三)本园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四)本园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园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六)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属于本园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七)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非本园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 文件材料。

第十条

幼儿园对应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背景信息等要进行相应归档。

第十一条

幼儿园应归档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文件处理单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第十二条

幼儿园形成的人事、基建、会计及其他专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幼儿园的文书档案应于次年6月底,业务档案应于次年9月底移交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第十四条 幼儿园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幼儿园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西安市幼儿园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一、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党支部:

1.本园支委会、支部会议记录

(永久)

2.成立本园支部的报告、批复、党支部领导任免职、分工报告、批复

(永久)

3.本园党员花名册、党员及党组织情况统计报表

(永久)4.本园党支部关于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的请示与上级的批复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5.本园被评为区(县)级以上先进集体或个人的各种材料

(永久)6.党员的处分材料

性质严重的(永久)性质一般的(30年)

7、发展新党员名单及主管党委的批复、意见

(永久)

8、本园党支部关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9、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及存根

(永久)

10、党费收据存根、外调介绍信存根

(10年)

11、党员、教工为党支部及领导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批评意见等

(10年)

12、本园党组织发展规划与党员的谈话记录

(10年)

13、党员思想、学习、工作汇报小结

(10年)

14、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

(10年)工会

1、本园工会计划、总结、报告、会议记录

(永久)

2、本园工会领导任免职务的报告、批复

(永久)

3、教代会文件材料 ⑴通知、工作报告、总结、决议、领导讲话、选举结果批复

(永久)

⑵代表讲话、小组记录、贺信

(10年)

4、工会会员名册及各种统计表

(永久)

5、上级对本园工会下发的表彰文件、先进事迹材料、登记表等

(永久)

6、工会开展文娱活动及福利待遇等文件材料

(10年)团支部

1、园团支部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永久)

2、园成立团支部报告、批复

(永久)3.团员名单、统计报表

(永久)4.优秀团员表彰决定、登记表、先进事迹材料

(永久)

5.本园支部领导或团员在上级团委召开的团代会、表彰会上的发言材料

(10年)

6、上级团委针对本园团支部下发的文件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7、本园共青团工作活动中形成文件材料

重要的(30年)一般的(10年)

8、团组织批准团员入团的批复、团员登记表、审批表(永久)9.团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团费收缴单据

(10年)办公室

1、本园园务会、全园教工会议记录

(永久)

2、本园工作计划、总结、汇报材料

(永久)

3、本园教职工花名册、岗位设置、报表

(永久)

4、本园成立、合并、撤销、更改名称、启用印章、园址变迁、人员编制、内部机构设置等文件材料

(永久)

5、本园领导干部任免职务的报告、批复

(永久)

6、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园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7、本园制订的规章制度、公约、岗位职责(修订、新增)(永久)

8、本园的历史沿革、大事记、反映园主要活动剪报

(永久)

9、创建等级园、示范园的批复、通知、申报材料等

(永久)

10、本园的重大活动(园庆、教师节)形成的文字材料

(1)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永久)(2)交流材料、代表发言材料、贺信、来宾签名等(10年)

11、职称评定工作会议记录、专业技术职务申请报表及申报附件材料、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

(永久)

12、评选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文件材料

区、县级(含)以上表彰、奖励的(永久)区、县级以下表彰、奖励的(30年)

13、本园领导、教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召开的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交流材料、受表彰人员名单、文件等

(永久)

14、本园教职工转正、定级、调资等材料

(永久)

15、本园教工聘用、聘任、调动的介绍信及存根、工资关系、更改工作时间、离退休职务、抚恤、死亡等文件材料

(永久)

16、教职工日常工作量化考核汇总表

(10年)

17、教职工出勤、学习考勤统计

(10年)

(五)后勤

1.本园后勤工作计划、总结、报表

(30年)2.本园后勤有关工作计划、总结

(10年)3.本园每月幼儿伙食支公示单、支出明细表

(10年)4.固定资产管理(登记、统计、核查清算、交接)等文件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5.本园财产、住房、与外签订合同

(1)本园财产、住房、与外签订合同

(永久)(2)本园采购的玩教具保质单据

(10年)

6、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园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二、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一)教学管理

1、上级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工作计划、规定、条例、办法等指令性、指导性文件

(永久)

2、教学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永久)

3、教研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总结

(30年)

4、教研计划、班务计划、教学大纲、规章制度

(永久)

5、幼儿重大活动计划、方案、预案、总结

(30年)

6、各种业务活动、安排、办法、成绩汇总表

(30年)

7、家长学校活动材料、家长委员会名单等

(10年)

8、保教、班级月、周及一日活动安排

(10年)

(二)教研成果

1、教研活动情况

(永久)

2、教研课题有关资料、成果

(永久)

3、本园或教师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及其手稿、定稿和印本

(30年)

4、教师自制教学仪器、教具的图样和使用说明书等(30年)

5、教学评优、公开课成绩、教育教学活动检查记录(30年)

(三)教师业务

1.专任教师资格证书

(30年)2.教师培训、进修情况

(30年)3.教师参加教学活动的经验材料、论文、证书等

(30年)4.教师观摩教学教案、评课记录等

(30年)

(四)幼儿管理

1、幼儿名单、入园情况登记表、离园幼儿登记卡

(10年)

2、特殊儿童教育记录

(10年)

3、幼儿素质测查、发展情况观察记录表

(10年)

4、家长问卷调查表(全园性)

(10年)

5、各班交接班记录表

(10年)

6、幼儿出勤情况统计

(10年)

三、保健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1.保健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

(30年)2.幼儿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10年)3.幼儿营养膳食计算表、营养分析材料

(10年)4.幼儿体检、晨检记录表

(10年)5.幼儿身高、视力、牙齿检查汇总表

(10年)6.班级被褥洗涤晾晒、紫外线消毒记录

(10年)7.本园保健人员资格证书、体检证等

(10年)8.本园炊事人员资格证书、全年体检证

(10年)

四、声像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1、记录本园主要职能活动和重要工作成果的声像材料(永久)

2、领导人和著名人物参加与本单位有关的重大活动和来访的声像材料

(永久)

3、本园组织或参加的外事活动的声像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4、记录本园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声像材料

(30年)

5、本园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照片

(永久)

6、本园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各种声像材料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7、本园拍摄的专题片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五、实物档案归档范围

1、本园获得的各种奖状、奖杯、奖牌、锦旗、荣誉证书、光荣册等;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2、上级领导、知名人士、有关单位赠送给本园的题词、锦旗、牌匾、字画、工艺品等 重要的(永久)一般的(30年)

3、本园对外交往中获赠的重要纪念品

(永久)

4、本园组织各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纪念品

(永久)

5、机构成立以来使用过的牌匾、印章

(永久)

6、其它有保存价值的实物。

档案整理规范 篇2

一、重新界定档案管理期限

《规定》与《规范》的保管期限比较起来, 划分差异很大。现今机关档案管理参照执行的是《规定》。各个机关文书档案的行政类、党群类、外事类等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依据《规定》执行;专门档案、科技档案的科研类、教学类、基建类、产品类、仪器设备类、财会类等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则要按照实际修订后才执行。因为《规定》对于机关单位只能作为部分参照, 具体执行时还需修订, 因此, 机关档案保管期限出现了混沌。实践证明, 档案保管期限划分存在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

二、保管期限写进档案机关单位规定

《规范》规定:档号是指存取档案的代号, 排架的依据, 它反映在机关单位档案中的分类体系和位置, 并且要求同一档案部门的档案编号不能重复;方便插卷, 留下充分扩展的空间;不可以随意变动。《规范》中规定档案号结构为:“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 然而却没有显示保管期限。但是在档案分类中, 最下位类中包括永久、长期、短期3种保管期限, 主要因为档案编号结构里没有规定保管期限, 如果把属于同一类目但保管期限不同的案卷流水号断开, 就会出现重号的现象。因此, 很多机关单位在档案整理时把3个保管期限的案卷编为I--Ⅲ的样式号。这种编制方法, 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缺陷, 不便于插卷。所以, 机关单位档案号应该写进保管期限, 按照档号结构写为:“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案卷号”的模式。这会解决依照保管期限断开了流水号的问题, 而且也能够保证档号整个编制的唯—、合理和稳定性。

三、机关单位档案实行“卷”、“件”结合整理

(一) 树立“卷”、“件”号。

档案的“件”即便是按件整理也要用盒装, 在概念上我们就用“盒”来代替那些按“卷”整理的“卷”。所以, 同样的年度、保管期限、类别的文件要依据实际选择按卷整理成“卷”或者按件整理成“盒”, 它们是通用的。使用卷、件结合的档案信息录入方式, 会使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与以前全部按卷整理的信息实现统一有序排列, 不会混乱。

(二) 规范档案结构。

根据《规范》和《规则》的相关规定, 各个机关单位的档案整理实行“卷、件结合”的模式, 卷和盒是相通用的, 为了实现档号不重复, 档案的物理位置和在系统中的序列能够有序、唯一、固定, 档案编号格式应该为:“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盒号+件号”或者是“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案卷号 (按卷整理的) ”。在组成盒后, 不用像组卷那样, 整卷都装订成册, 也不用书写案卷的题名, 只需要把盒内的每个“件”都分别订好, 盖上专门的件号章, 就可以装盒了, 然后将打印好的文件目录放入盒子内, 盖上件号章, 以方便以后寻找物理位置;如果是按卷整理的, 就可以实行l卷1件, 或者用1卷包多件的模式, 如果文件是按卷整理, 就不需盖章, 直接打印封面, 然后装订成册。为了书写方便以及档案信息有序排列, 可以将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各自用字母“A”、“B”、“C”做代码。不管是《规定》之前还是之后, 保管期限都能够使用“永久”、“长期”、“短期”3种模式, 只要在立卷里注明就可。

(三) 明确文件件号按盒 (卷) 编制。

同一个年度、类别、保管期限但是不同盒 (卷) 的文件, 其件号可以不用编制所在的大流水号, 而是按盒 (卷) 编制, 一盒 (卷) 要用一个流水号。机关单位在按照《规则》整理档案的时候时, 要把同一个年度、类别、保管期限, 但是不同盒的文件进行—个大流水号的编制, 但是这样的编制模式不适用于机关单位档案整理。因为机关单位档案存在这样的编制模式, 即同一个年度、类别、保管期限的档案, 一部分是按件整理, 另一部分是按卷整理, 如果把不同盒 (卷) 的文件编制在一个大流水号里面, 那么按卷整理和按件整理的档案编制件号都会出现困扰, 并且, 在填写档案盒脊的栏目时也会出现混乱情况。因此, 不能够将同一个年度、类别、保管期限, 但是不同盒的文件按盒编制, 档案按件整理的件号编制或者按盒子编制的卷号编制和档号就不会受到影响, 在整理档案、录入档案系统信息时, 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困扰和混乱。

四、解决二级类目下按保管期限存在的问题

首先, 是二级类目下的归档文件数量特别少时, 归档的文件应该如何装盒?机关单位的档案如再按照11大类展开分类整理后, 那时分到二级类目中的文件比较多, 如果按照保管期限来进行编盒 (卷) 号、件号的划分, 进行装盒, 就不会出现问题。其次, 是二级类目下的按照保管期限编制的盒 (卷) 号、件号, 会把属于同一个问题的文件放在不同盒内, 是不是会影响利用效率?属于同一问题材料因不同保管期限分别进行装盒时, 是不会影响利用的效率的, 因为即使属于同一问题的材料因为保管期限装在不同盒子, 但是它们的排列还是属于同一类目, 查找时仍十分便捷, 尤其是计算机检索, 进行定位查找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1] .倪丽娟.近12年我国档案文化范式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 2019.06

新背景下高校档案规范整理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规范整理;保管期限;按件整理;按卷整理

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颁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2006年12月18日国家档案局又颁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机关单位档案全面推行文件级管理并重新划定保管期限,档案整理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达到“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目的。长期以来,高校都是按照国家教委1993年11月1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下简称“《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分类、整理、立卷。据了解,《规则》和《规定》目前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广泛推行,这除了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因循守旧的因素外,还有高校档案类别构成复杂这一重要原因,不少高校在保管期限划分、按卷或按件整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踌躇。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档案当如何规范整理以求发展?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档案整理的工作实践,撰此文探讨高校档案规范整理的关键,与同行商榷。

1 重新界定高校档案保管期限

比较起来,《规定》与《规范》中保管期限划分差异很大。笔者认为,高校可参照执行《规定》。高校文书档案中的党群类、行政类、外事类等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可按《规定》执行;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中的教学类、科研类、产品类、基建类、仪器设备类、出版类、财会类等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则要根据高校的工作实际进行修订后才能执行。

正因为《规定》高校只能部分参照,要执行还需进行修订,所以,目前高校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和界定出现了混沌的局面:有的高校已经实施《规定》中新的划分方法,但因仅一馆工作人员全面考虑问题有一定局限性,对保管期限的划分和界定有欠科学;有的高校则因感觉重新划分和界定保管期限复杂、麻烦,干脆因循守旧,还是按照《规范》中原有的划分方法。而《规范》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其存在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明显偏长或偏短的问题。比如,财会档案中将“上级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文件材料”保管期限定为“永久”,时间明显过长;教学档案中的“新生录取名单”保管期限定为“长期”,而根据它的实际利用价值则应定为“永久”比较合理、科学;[1]另外,在科研综合档案中“学会工作(学术活动)材料”保管期限定为“短期”,而在行政综合档案中“院、系、所、中心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文件”定为“长期”,这不但存在同一档案材料保管期限划分的矛盾,还有同一档案材料归入多个类别的问题。

因此,基于科学建立档号、规范排架、有效使用档案库房及简化档案鉴定、销毁工作等方面的考虑,高校档案保管期限的科学划分与正确界定显得尤为重要。

2 保管期限写进高校档案档号

《规范》明确了档号“是存取档案的代号,排架的依据,必须反映高等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和物理位置”,且“同一档案部门内的档案不得重号;方便插卷,使其有充分扩展的余地;不能随意变动;能适应计算机管理的需要,发挥排架、检索的双向功能”。[2]而《规范》中的档号结构为:“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忽略了保管期限。可高校档案分类中最下位类却包含有永久、长期、短期三个保管期限,因为档号结构中没有保管期限,若要将同一类目下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案卷断开流水号,即会出现重号问题。所以,当档号结构中没有保管期限时,同一类目下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案卷根本无法断开流水号,因此,很多高校在档案整理的具体操作中就把三个不同保管期限的案卷编为一个顺序号。这种跨保管期限的大流水号的编制方法,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非常大的缺陷,不便于插卷,若不管保管期限,直接把插卷的案卷排在后面,就会造成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案卷号的交错,排架混乱,并且在销毁过期档案时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会出现缺号、空档问题。因此,高校档案档号的构成,应当考虑写进保管期限,即档号结构应为:“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案卷号”(按件整理的再+件号),这样就可解决按保管期限断开流水号的问题,也可保证档号编制的唯一性、合理性及稳定性。

3 高校档案实行“卷”、“件”结合整理模式

笔者认为,《规则》推行的“文件级管理”确有简化整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优势,而《规范》中传统的按卷整理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完全抛弃按卷整理的观点和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根据高校档案构成复杂的实际,应该实行“卷”、“件”结合的整理模式,充分发挥“卷”和“件”整理的优势来实现高校档案整理的合理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高校实行“卷”、“件”结合整理模式的关键措施:

3.1 树立“卷”、“盒”相通用的概念,编制好盒(卷)号。档案即便是按件整理的“件”也都是需要装盒的,我们在概念上就可以用“盒”代替按“卷”整理中的“卷”。那么,同年度同类别同保管期限的文件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按件整理组成“盒”或按卷整理组成“卷”,“卷”、“盒”相通用。即同年度同分类号同保管期限的所有“盒”与“卷”应当编制同一个流水号。例如,我校使用的“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中“盒号/卷号”也是相通用的,采用卷、件结合整理的档案信息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与之前完全按卷整理的信息,是统一规范有序排列的,并不会发生混乱。

3.2 规范档号结构。结合《规范》和《规则》,高校档案实行“卷、件结合”整理模式,卷、盒相通用,若要做到档号不重复,档案在库房中的物理位置和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序列都是有序的、唯一的、固定的,那么,档号构成即应为:“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案卷号(按卷整理的)”或“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保管期限+盒号+件号(按件整理的,也即件号章结构)”。同年度同分类号同保管期限的归档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按件整理或按卷整理。按件整理的文件材料,也可依据同一事由或主题进行文件归类组盒。在组盒后,不需要像组卷那样,要整卷装订成册,也不需要书写案卷题名,只要把盒内每个“件”各自订好,盖上件号章,再填写好件号章,就可装盒,并在盒内放进打印好的盒内文件目录,盖件号章,以确定其固定的物理位置;按卷整理的,可以1卷即1件,也可以1卷包含几件,且按卷整理的文件,不需盖件号章,打印案卷封面,装订成册,通过案卷封面上的档号即可确定其物理位置。考虑档号书写方便、整齐以及档案信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有序排列,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可分别用字母“A”、“B”、“C”做代码。实施《规定》之前和之后的保管期限都可以通用“永久”、“长期”、“短期”,只需在立卷说明里注明:实施《规定》之前的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16年~50年)、短期(15年);实施《规定》之后的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30年)、短期(10年)。

3.3 明确文件件号按盒(卷)编制。即同年度同类别同保管期限不同盒(卷)的文件件号不编制大流水号,而要按盒(卷)编制,一盒(卷)一个流水号。机关单位在实施《规则》按件整理档案时,通常是将同年度同类别同保管期限不同盒的文件件号编成一个大流水号,这样编制件号不适于高校档案卷、件结合整理模式。因为高校档案中存在同年度同类别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既有按件整理的又有按卷整理的,若不同盒(卷)的文件件号编制大流水号,则按卷整理的档案编制卷号、按件整理的档案编制件号时都会存在困扰,而且,在档案盒脊栏目填写也会出现难以统一的混乱情况。所以,若将同年度同类别同保管期限不同盒的文件件号按盒编制小流水号,则如同按卷整理时按卷编制文件件号一样,如,“2011-XZ12.A(永久)-1.0001~0028”;“2011- Z12.A(永久)-2”;“2011- XZ12.A(永久)-3.0001~0040”;那么,按件整理的档案的盒号编制、件号编制与按卷整理的档案的卷号编制、档号编写不会互相影响,在档案整理、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录入及管理、档案排架、档案查询利用等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就不会有混乱和困扰。

3.4 解决二级类目下按保管期限分别编制盒(卷)号、件号存在的问题。问题一:二级类目下归档文件特少时,归档文件如何装盒?[2]高校档案按十一大类进行分类整理,当分到二级类目下归档文件比较多的,按保管期限分编盒(卷)号、件号,分别进行装盒,自然是不会有问题。但是,若当分到某二级类目下,归档文件特少的时候,用一个档案盒就可以装完,那其装盒问题,就值得思考了。[3]按笔者的实践经验可如此解决,对其档号、件号的编制仍按其保管期限来编制,以规范录入的档案信息,保证档案管理系统里的信息规范有序。但是在装盒时,可按永久、长期、短期的顺序全部装入一个盒内,并按盒内顺序打印出盒内目录,放进档案盒内。在填写其档案盒脊栏目时,在保管期限栏目填入“永久—短期”,即填入盒内文件所有的保管期限,盒(卷)号栏目可填入“1”,也可空着,一看就明白本年度此类目下所有保管期的文件都在这一盒内。这样做,既不会影响到档案管理系统中信息的规范有序,也不会浪费存贮空间,又不会增加工作量,而在架上查找档案时更不会存在任何困难。因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保管期限信息是完全准确的,在进行档案统计和销毁时,统计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差错,而且因为整个类目下仅此一盒,在进行过期档案的鉴定、销毁时也不会存在麻烦。

问题二:二级类目下按保管期限分别编制盒(卷)号、件号,会将同一问题的文件装入不同的盒内,是否会影响其成套性及利用效率?同一问题的文件材料按不同保管期限分别装盒,并不会影响其提供利用的效率,也不会破坏其成套性,因为同一问题的文件材料按保管期限虽然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内,但其排列仍在同一类目中,查找起来仍是十分快捷的,特别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的时代,定位查找更是不成问题的。可如果不按保管期限分别编制盒号、件号,则档案管理的规范有序就会受到影响,以后的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就会复杂、麻烦。

综上所述,高校亟待国家档案局和教育部针对《规范》中的问题,根据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结合《规定》、《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积极修订、完善《规范》,制定出新的更为科学的高校档案工作规范,以改变目前高校档案整理工作的混沌局面,减少各高校因走误区而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高校整理档案工作科学、规范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档案局档案科技项目[YDK-61-2013]、湛江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2010C3110011]、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QW1219]。

参考文献:

[1]黄东霞.《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修订的必要性[J].中国档案,2007.(8):30~31.

[2]国家教委办公厅.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工作规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孙学政.高校档案卷、件结合整理探讨[J].兰台世界,2009(9)中旬:49~50.

档案整理规范 篇4

请大家对照以下标准检查自己整理的材料。

1.每一自然段的开头空两个格。

2.行间距一致。

3.标题没有标点符号,具体格式如下:

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总目标

(一)学习

1.听课

2.作业

3.书写

本次自己整改的重点就是序号后面是否有标点,如果有的话,去掉,再整理一下,检查无误后打印下来就行了。

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备课如果有错误需要改正,(如果没有错误直接交上就行了)那把题目统一一下:

如2009-2010第一学期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2010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学期备课

时间:2009年9月

2010年3月

另:各级部主任再布置:每个年级再补交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学期备课 日期为2008-2009第二学期()年级()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8-2009第二学期()年级语文学期备课

补的这些材料每个级部有四份学期备课就行了。

如一年级:语文 数学音乐品德

土地整理项目的规范 篇5

1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等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2本规程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7929—199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GB/T7829—1995;GB/T5791—93地形图图式1:20001:5000,1:10000 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

GB/T1654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54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54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JTJ021-89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GB/T50265-97泵站设计规范

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L73—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LYJ002—87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SL/T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7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总则

3.1.1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含土地复垦)。3.1.2规划的基本原则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b)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c)可持续发展。d)因地制宜。3.1.3规划的内容

a)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b)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d)配置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措施 e)项目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f)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3.1.4规划的依据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在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1.5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3.1.6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3.2规划编制程序 3.2.1规划准备

规划准备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等。3.2.1.1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书制定。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预算等。

3.2.1.2成立领导小组

项目规划在专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规划。3.2.1.3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3.2.1.4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1)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

a)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区内人口等。

b)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害等情况。c)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d)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地方风俗习惯等。e)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f)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g)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各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工业等的规定和标准。(2)资料分析整理

a)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b)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c)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3.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现状分析,并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程度。3.2.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3.2.4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用途及其总体布局、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3.2.5规划编制

根据项目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适宜用途和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业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及生物工程措施的布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3.2.6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 3.2.6.1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的分析。

a)规划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是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如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筑物修筑、生物工程等),对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

3.2.6.2社会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城乡居住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每亩耕地供养人数等。3.2.6.3经济效益评价

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集约度、技术措施增产率等。3.2.6.4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污染治理、土地质量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等。3.2.6.5规划方案确定

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附件。3.2.7上报审批与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由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保证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和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的工程,其他工程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

3.3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改善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是: 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b)提高农村人口聚居程度。

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d)增加有效耕地数量。e)提高土地质量。f)增加耕地收益。g)提高土地利用率。h)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农用地整理根据整理后土地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重点是耕地整理。3.3.1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指对以耕地为主导用途的项目区,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改造,完善或配套基础设施,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局。3.3.1.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的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目标。

3.3.1.2项目总体布局 a)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经济发展需要及社会需求相结合。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b)总体布局

1)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支沟渠布局情况,确定项目区内交通线路的类型和位置。

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发展方向。3.3.1.3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是指在对洪、旱、涝、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排灌工程系统规划的内容是确定排灌沟渠的规划布局和用地数量。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对沟渠的自流排水与灌溉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渠系协调配套。

——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渠长度与水源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A表A1。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

——平原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

—— 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土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用。冲田沟渠系布置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一侧,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土旁田来水。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土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排灌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A表A2、附录A表A3、附录A表A4)。3)地下排灌工程

应考虑渠(管)首(泵站)位置,渠(管)线最短;干支沟渠互相垂直,各级排灌设施配套;渠(管)线沿高地布置,路渠(管)结合。布置形式根据地形可分为:两边分水式、一边分水式。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

——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要求。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泄水、排水及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常运行;建(构)筑物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的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应尽量采用联合布置形式;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灌区交通顺畅,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小型水库规划。包括库址、坝址、坝型选择,库容确定以及其它水库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小型抽水站规划。包括抽水站布置与站址选择,抽水站流量、扬程的确定及机组配套与选择等。——排灌水工建筑物配置。进行水工建筑物规划与设计,必须保证排灌水顺利通过各种天然与人工的障碍,并能调节水量、工程联结等。其中包括控制泄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联结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的配置。b)喷滴灌工程规划

1)喷滴灌系统的选择。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方式选定喷滴灌系统的类型。

2)管(渠)道系统布置。根据水源、地形、作物分区及喷灌系统工作特性,对干、支管进行布置。滴灌系统分干、支、毛三级管道,布置时应相互垂直。c)竖井工程规划

1)竖井工程规划一般与排灌系统配合进行。竖井工程规划时要进行地下水资源估算,查清地下水储量、可采量及可利用量;计算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渗补给,河渠引水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量;进行水资源采、供平衡计算,确定宜开采水层,合理规划井位、井距,确定井的数量。大面积开采地区,必须进行总体规划,避免造成地下水源的恶化和产生地面沉降。

2)竖井工程规划。包括井型选择、井数确定、井的平面布局等。d)排灌电力工程规划

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3.3.1.4道路规划

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已有道路相连接,路宽选择参见附录A表A5。3.3.1.5田块规划 a)规划要求

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b)耕作田块方向

方向布置。-45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障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设置;在风蚀区,则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 c)耕作田块的长度

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边长一般为500-800米,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d)耕作田块宽度

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 机械作业要求宽度 200-300米 灌溉排水要求宽度

防止风害要求宽度 100-300米 200-300米 e)耕作田块形状

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f)耕作田块土壤

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1)平原地区

水稻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小于±3厘米,长度保持在60-120米为宜,宽度以20-40米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40厘米为宜,埂顶宽以10-20厘米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2)滨海滩涂区

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

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应为30-50米,长宜为300-400米。3)丘陵山区

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宜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

——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米,以150-200米为宜。

——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米,缓坡区一般为20-40米。3.3.1.6防护林规划

包括整理过程中涉及的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砂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和保护草等规划。a)农田防护林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对林带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进行规划。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b)其它防护林规划

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等其它防护林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c)保护草规划

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在种树的同时种植草本植物,恢复草被,增加覆盖率,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减少径流和沙移。草场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要求,与林业的工程措施配合进行规划。

3.3.1.7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a)治坡工程规划

1)坡地梯田规划。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坡式梯田规划。

2)鱼鳞坑与水簸箕工程规划。鱼鳞坑一般布置在坡地上部,上下两排呈“品”字形分布;水簸箕布置在较缓的坡地,集水凹地,根据集水面积、地面坡度等确定其大小和间距。3)坡地蓄水工程规划。指对截留沟、蓄水池、水窑等工程设施的布局安排。具体规定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543.1)b)治沟工程规划

1)沟头防护工程。包括修筑土埝、树桩埝、截水沟埂及造林护沟。主要布局于沟头。2)谷坊工程。布局在沟谷比降较大、沟谷狭窄、切割较深,一般难以耕作的山区。3)淤地坝。布局在沟谷较宽、比降较小的沟谷中下游。

具体规定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543.3-1996)c)治滩工程规划

主要是通过人工垫土、水力冲土办法,治理河滩地、淤地造田,包括修堤、改河道、引洪淤滩工程等规划。d)防洪防潮工程规划

根据洪潮特点,合理确定堤围位置。按防洪、防潮标准,设计堤顶高程和堤线。联围筑堤工程,要合理联围布局,缩短防洪堤线,应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干、支流的联围和分流,并要进行联围水利计算。e)潮排工程规划

包括潮排与机电排工程规划。通过潮位频率计算及围内水位推算决定排水方式,确定排水面积,潮排、抽排范围及配合方式,进行排潮工程布局。f)引淡防咸工程规划

包括防咸标准、咸田淡水压咸用水量确定,淡潮期“偷淡”工程,筑闸拒咸工程及蓄淡工程等规划。蓄淡工程包括海滩地围海蓄淡,海港堵港蓄淡,挡潮堤蓄淡和围垦区内港道和低洼滩地蓄淡等规划。3.3.2园地整理项目规划

园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指对以种植果树、茶树、桑树、橡胶树等为主要用途的项目区,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和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所做的部署和安排。3.3.2.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待项目区的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土地的适宜性和水资源条件,确定园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2.2园地种类的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园地的种类。3.3.2.3园地小区规划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田间排灌工程、生产管理和机械操作的需要确定。

b)形状。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丘陵地区以沿等高线走向等宽弯曲形状为宜,其它地区以长方形为宜。c)方向。平原地区以南北向为宜,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3.3.2.4排灌渠系、防护林网规划 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3.3.2.5道路规划

项目区一般布设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干道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公路相通,内与支路相接。支路一般垂直于干路,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供人畜行走和作业。

3.3.2.6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相关内容进行。3.3.3林地整理项目规划 3.3.3.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土地的用途,确定林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3.2林地种类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林地的种类。3.3.3.3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根据已确定的整理目的,按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和配置树种。3.3.3.4道路规划

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规划道路网,并与林外的道路网连接。3.3.4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 3.3.4.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牧草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以及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定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4.2放牧地规划

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牧畜习性及便于管理的要求,划分季节牧地,合理配置各畜牧群固定放牧地段。在各放牧地段内划分轮牧小区,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面积、位置及其配置。3.4.3割草地规划

选择割草地,划分轮割区,制定轮割制度,确定贮草场的位置、面积及其内部配置。3.5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3.5.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地形、水文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5.2水源地保护规划

根据当地需水量、地形和水源地的来水条件,确定水源地的整治方式和保护范围。3.5.3水产用地规划

根据气候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和布局。3.6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定村镇数量、用地规模和布局。3.6.1村镇数量和规模确定

a)按村镇地位和职能将其划分为村庄和集镇两个层次,并按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参见附录A表A6。

b)预测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根据各层次、各级别村镇的服务半径及经营半径,结合项目区内现有村镇规模、布局情况,确定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c)各村镇用地规模

各村镇用地规模按下列公式确定: S村镇=n×S人均×10-6 式中: S村镇——村镇用地规模,km2;n——村镇人口,人;

S人均——人均建设用地,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GB50188(见附录A表A7)确定,同时,应根据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进行人均建设用地的控制(见附录A表A8)。3.6.2村镇用地评价

根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设要求,对村镇用地进行评价: a)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地形平坦、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水灾等危害的地段。若是扩建原村镇,一般要求村镇基础设施良好、建筑物布局合理。

b)基本适宜修建用地:是指必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

c)不宜修建的用地:指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田或土地承载力低或地形坡度陡、常受自然灾害侵袭等用地。

3.6.3村镇用地布局

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生态环境、经营半径、服务半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村镇用地现状等因素,确定村镇用地布局。

当涉及多个村镇合并时,应征求相关村镇居民、单位与政府的意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村镇归并协议,并得到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批准。3.6.4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用地的建设规划进行村镇内部用地的土地整理,供水、道路、供电、通讯、灾害防治工程等用地规划参照GB50188。3.6.5村镇的复垦整理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需要搬迁的村镇,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实施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以达到满足农业生产对用地要求。

3.4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4.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目标。a)完善城市土地功能分区和布局;

b)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c)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4.2开发整理类型

a)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b)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无规则、杂乱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c)闲置和废弃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4.3原则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a)项目区建设用地构成按城市规划对该区的要求确定。

b)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以提供适宜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该区的用地规划要求,布局各类用地。4.5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以有利于生产、生活、建设和美化环境为原则,项目区按城市规划要求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系统,并制定保护环境的工程措施。5土地开发项目规划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是指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涂等未利用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使宜农荒地改造为可利用农用土地的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5.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a)增加耕地面积。b)改善生态环境。c)提高土地利用率。d)增加土地收益。

5.2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条件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份条件确定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5.3原则

5.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开发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开发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业用地。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5.5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开发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防止风沙、改良盐碱、引水蓄淡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3.6土地复垦项目规划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其可恢复能力的适宜用途,对其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向及配套设施作出的具体安排。

土地复垦类型包括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灾后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引起的矿地复垦,各种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复垦。交通水利等已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3.6.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复垦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复垦项目规划目标。a)重建永久景观地形; b)恢复土地生产能力; c)提高土地利用率; d)增加土地收益; e)改善生态环境; f)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6.2待复垦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性质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份条件等确定待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3.6.3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复垦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3.6.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复垦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复垦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的土地复垦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3.6.5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复垦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改良盐碱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3.7大型工程破坏复垦

因大型工程建设,使部分土地破碎零乱,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必须对其进行整理,若涉及到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则按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若涉及建设用地整理,则按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3.8规划成果

3.8.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3.8.1.1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b)项目区基本概况 1)项目区基本概况 2)自然条件。3)自然资源 4)社会经济条件。5)土地利用现状。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

c)规划目标与方针。简述规划目标和开发利用的方针。d)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

2)项目的总体布局及各项工程规划 3)各类用地指标调整计算 e)规划方案评价

对规划方案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f)实施规划的措施。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可提出在组织领导、机构、经费、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所提出的措施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8.1.2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a)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b)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c)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多方案比较、规划的协调情况及其他必要问题的说明。3.8.1.3规划图件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件包括主件和附件。1)主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 2)附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 b)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10000。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应分幅编制。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的主要内容: ——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

——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明显或重要地物点。

——现状图例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GB/T7929—1995)及《地形图图式》(GB/T5791—93)。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应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为基础进行编制。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的主要内容: ——必要的地理要素。——设计高程。——水流方向。

——沟、路、林、渠及建(构)筑物等的位置。——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布局 ——权属界线

4)图面配置内容应包括:图名、图廓、方位座标、坐标系统、指北针、邻区名称、界线、图签栏等。图签栏应包括图名、图号、核定人、审查人、校核人、规划单位、制图单位、制图者、比例尺、制图时间等内容。5)图例

图例应符合规范(见附录D)3.8.1.4规划附件

a)规划方案审议及重要会议纪要 b)规划数据、图表等基础资料

c)涉及到村镇改造的项目区,应附上村镇建设规划图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设计 4.1基本规定 4.1.1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项目规划和设计任务书为依据。4.1.2设计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要求。(2)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3)因地制宜。

(4)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4.1.3项目设计的类型 a)耕地整理工程设计 1)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3)排灌电力工程设计; 4)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5)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b)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c)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d)养殖水面用地整理设计; e)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f)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g)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 h)废弃地复垦设计 i)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4.1.5项目设计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4.1.6项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4.2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4.2.1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4.2.1.1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 a)因地宜制。

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c)填挖土方量最小。

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4.2.1.2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米以上。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d)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4.2.2梯田田坎设计 4.2.2.1梯田田坎设计原则 a)安全稳定。b)占地少。c)用工省。

d)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4.2.2.2梯田设计要素

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a,原地面坡度I,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图1梯田断面要素 式中:

θ——原地面坡度; α——埂坎坡度; H——埂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Bn——埂坎占地,(m); Bm——田面毛宽,(m); B1——田面斜宽,(m)。4.2.2.3梯田田坎设计

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米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80°,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60°。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4.3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4.3.1目的

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一是配水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蓄、引、提相结合的工程等。二是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以及系统上的建(构)筑物等,田间工程包括排灌沟渠、畦、格田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4.3.2设计标准 4.3.2.1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 a)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

1)堤防工程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级别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2)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的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采用高于或低于规定级别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当影响公共防洪安全时,应同时报有批准权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海堤的乡村防护区,当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农作物高产或水产养殖产值较高时,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海堤的级别亦相应提高。

4)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专门确定。5)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b)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

1)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和防浪要求,按附录B表B2的规定确定。1级堤防重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1.5米。

2)无粘性土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1.5~2.0。无试验资料时,无粘性土的允许坡降可按附录B表B3选取,有滤层时可适当提高。特别重要的堤段,其允许坡降应根据试验的临界坡降确定。

3)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4的规定。

4)滨海软弱堤基上的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

5)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5的规定。6)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6的规定。4.3.2.2灌溉标准

a)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b)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附录B表B7确定。4.3.2.3排水标准

a)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的地区性提法。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b)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蓄容积的排水系统,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7~15d。

c)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附录B表B8选取。

d)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选用经过论证的方法计算。

e)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m,耐渍时间3~4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

f)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d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g)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6~0.8m。

h)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2):

式中:qh——设计排渍模数,m3/s•km2;

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 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T——排渍历时,d。i)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经验值确定,其数值可查附录B表B9。4.3.2.4防洪标准

a)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0确定。b)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1确定。c)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2确定。d)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3确定。

e)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其洪流量的大小,按重现期5~10年确定。f)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按GB50286的规定确定。

4.3.2.5灌排水质标准

a)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GB5084的规定。b)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 c)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GB3838和GB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84的规定。4.3.3蓄水工程设计

蓄水工程是指通过人工修筑工程的方法拦蓄天然降水或利用地下水,以供灌溉用。本项工程应由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设计部门专门负责。4.3.3.1设计要求

a)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应以项目规划和灌区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

b)大、中型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c)以灌溉水稻为主的水库,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层应根据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库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等分析确定。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4.3.3.2用作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库

蓄水量在10万~1000万立方米范围内,筑坝材料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料,如土料、砂砾、石料以及混凝土。4.3.3.3水库工程

包括挡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挡水建筑物即蓄水坝,是水库的主体工程,按建筑材料分,蓄水坝分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习惯上还包括浆砌石坝等。4.3.3.4水库位置

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根据经济与安全原则考虑。坝址尽可能选择河谷较窄,库内平坦的地形,地质可靠,不漏水,不坍塌,不滑动;水源可靠,有足够的来水量的地段,集雨面积应是灌溉面积的1.5倍以上;坝址附近有足够的适宜筑坝材料。坝址尽可能接近灌区,缩短渠道线路长度,减少渠系建筑物数量和沿途渗漏及蒸发损失;要注意保护库区内的山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避免造成水库淤积。4.3.3.5设计内容

包括水库容积、来水量、用水量计算和水库建筑物设计。4.3.4引水工程

4.3.4.1渠首引水工程设计

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后选择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4.3.4.2渠首工程布置方式 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4.3.4.3引水角度、宽度

无坝引水的渠首的引水角度宜取300-600。引水角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4.3.5灌溉泵站设计 4.3.5.1灌溉泵站设计

应对扬程、流量、泵的数量进行计算,泵址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动力源等条件确定。4.3.5.2泵站设计内容

应进行泵房、泵房机电设备、进、出水管系及配套设施的设计计算。4.3.5.3灌溉泵站设计标准

详见〈〈泵站设计规划〉〉GB/T50265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划〉〉GB50288-99。4.3.6机井设计 4.3.6.1机井设计

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进行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4.3.6.2机井设计内容

应计算机井最大可能出水量、最大可能水位降落值,单井、群井影响半径、机井数量、井距。详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4.3.7灌溉输配水工程

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及相应的建筑物等。

4.3.7.1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a)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各级渠道上可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桥梁、涵洞、涵管和量水建筑物等。

b)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及渠道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1、C2、C3。4.3.7.2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a)灌溉管道系统组成及配置

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

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

3)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

4)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 5)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km但无明显驼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 6)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7)在适当位置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b)地下灌溉渠道断面形状

1)圆形管,以预制混凝土管套接埋设或现场浇制。

2)马蹄形管,上圆下方,可以预制构件装配,也可现场浇制。3)椭园形,宜现场浇筑。c)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的各配水口所需要设计流量之和确定,设计压力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安装减压装置。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可详见附录C中C4的有关部分。

1.5m/s,超出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0.9 4)管道的纵、横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验算输水管道产生水管道产生水锤的可能性及水锤压力值。管道转角不应小于90°。

5)输水管道的强度可按下列各种荷载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填土和运输工具对放空管道的压力

——管道中水的工作压力、土压力和运输工具压力; ——管道中产生水锤时的水压力和土压力。d)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选管材的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的设计工作压力。

2)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丝网水泥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选用钢管、铸铁管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3)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管材使用年限应符合SL72的规定。

4)所选管材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e)千亩以上连片的灌溉管道系统,宜采用优化方法进行设计。4.3.7.3渠道防渗工程设计

a)渠道防渗工程是节约用水、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b)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灌区规模、水资源丰缺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因素综合评价,经论证确定,优选符合当地具体条件的防渗工程。

3)防渗材料的运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可选用土料、砌石、塑膜材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材料。各种材料的防渗性能应经过科学试验,材料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详见SL18。

4.3.7.4喷灌、滴灌系统设计

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动力、水泵、管道系统及喷头等部分。喷灌系统设计包括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的设计及计算喷头数、支管数、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及水泵选择动力功率。

滴灌系统一般包括压力源、输配水管路、滴头等部分。滴灌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用水率、确定系统面积及进行滴灌系统布置设计、滴灌系统水力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4、C5。4.3.8农田排水工程设计

农田排水工程,根据排水的目标基本分为除涝降低地下水位和洗盐除碱二种类型。4.3.8.1排水方法

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竖井排水以及生物排水法。按照排水在地面水水位与容泄区水位之间垂直距离,也可分为自流排水和机械抽排水。4.3.8.2排水系统

由田间排水集水沟、各级输排水沟道、承泄区以及附属其上的控制建筑物(水闸)、交叉建筑物(涵洞、渡槽、倒虹吸、桥梁等)、联接建筑物(跌水、陡坡)组成。4.3.8.3农田排水工程断面设计

应进行排水沟纵断面设计和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排水沟设计流量、排水沟设计水位计算及排水沟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6。排水暗管埋深、间距、设计流量、管径及比降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中C7。4.4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4.1电力电压要求

根据电力排灌站的特点、重要性,确定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及台数。200KW以下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380V,200KW及以上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6KV。4.4.2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4.4.2.1电气主接线的设计的原则 a)满足电动机起动要求。

b)尽可能与成套设备标准方案相符合。c)不影响近区农村电安全。4.4.2.2电气主接线设计

根据电力排灌站安装的电动机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台数及供电电网情况确定电气主接线、供电电网、输送容量,输送距离的关系,一般可参考附录B表B14。

a)一般排灌站在非排灌季节短时停电对排灌形影响不大,其主接线可以比较简单,可采用一回路电源进线,一台主度压器,单母线接线。

b)短时停电对排灌站排灌影响较大,其主接线的可靠性要求相应提高,可寻找二个电源,采用二回进线,母线分段等。

c)排灌站专用变电站的电压多为35/6kv、35/0.4kv、10/0.4kv。变电所一般为露天布置,电动机配电装置放在机房内。.4.4.3配电装置设计 4.4.3.1配电装置组成

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高压开关箱。4.4.3.2配电装置的确定

根据额定电流,内部电器设备要求及安装要求确定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和高压开关箱的型号,500V以下低压动力系统中,多采用BDL-1,PGL型配电屏,其主要技术数据见附录B表B15,动力照明配电箱普遍采用XL(F)-

14、XL(F)-15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附录B表B16,高压开关箱大多采用固定式GG-1A(F)型。4.4.3.3室内配电装置布置

a)室内配电装置布置的尺寸,与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操作元件的型式以及载流部分两侧是否有廊道等因素有关。不同相带电部分之间,带地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建筑物其它部分间的最小距离见附录B表B17,设计尺寸要略为放大,以便安装和检修。配电装置前面的走廊宽度,应保证设备搬运和维护方便,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设备一面布置时1.0米 设备两面布置时1.2米

对于有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走廊,其宽度应为 设备一面布置时1.5米 设备两面布置时2.0米

b)高低压母线空墙安装,载流母线的布置距地面应有2.5m以上的高度。

c)电缆与导线敷设,排灌站采用的电缆和绝缘导线,在数量较少时,一般穿管敷设。1)管内穿一根电缆时,电缆管内径为电缆外径的1.5倍。

2)一根管子内穿过多根绝缘导线时,导线的总载面一般不大于管子截面的40%。3)电缆弯曲半径一般为15d(d是电缆外径)。4.5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农村道路是乡镇道路网的延伸,沟通乡镇、村庄与田块之间的联系。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道路设计的标准。4.5.1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

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路等三大类。4.5.2干道、支道技术要求: 4.5.2.1交通量

根据旺季交通运输及生产运输车流量保证率确定 A=2N/dP 式中:A——交通量(辆/昼夜)N——一定时段内的年平均货运量(吨)D——汽车运输期(天)P——每辆汽车平均载重量(吨)4.5.2.2道路宽度

干道路面宽6—8米,路基宽10-12m,高出地面0.7-1.0m,支道路面宽3-6m,路基宽度5-8m,高出地面0.5-0.7m。4.5.2.3道路纵坡

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4.5.2.4道路弯道半径

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区或丘陵区弯道半径不小于20米,山区最小半径可为15米;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取12m。4.5.3田间道路设施设计原则

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

c)应与田、林、村、渠、沟等项目设施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的管理。d)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4.5.4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 4.5.4.1田间道

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路宽宜为3-4米。4.5.4.2生产路

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的运输服务。路宽宜为1米左右。4.5.5田间道纵坡 4.5.5.1最大纵坡 宜取6-8% 4.5.5.2最小纵坡

以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4.6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4.6.1设计原则

a)应结合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护林设计。

b)建立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创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c)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e)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4.6.2林带结构设计

根据地形、气候条件、风害程度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带结构、种类、高度、宽度及横断面形状。4.6.3林带走向设计

林带走向一般与主害风垂直,偏角不得超过30°。在一般灌溉地区,林带应尽量与渠向一致。4.6.4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确定 4.6.4.1主副林带间距

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林带结构和疏透度、林带高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同时考虑灌溉条件、地物、地形、田块形状、原有渠系和道路分布等因素确定。

在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沙壤土耕地,以及风害不大的灌溉区域水网区,主林带间距为200-250米,副林带400-500米,网格面积8-12.5公顷;风速大,风害严重的耕地,以及遭受台风袭击的水网区,主林带间距为150米左右,副林带间距约为300-400米,网格面积4.5-6.0公顷。4.7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园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园地集约利用率、园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7.1园地耕作小区设计

耕作小区是道路、林带分隔而成的耕作地块。4.7.1.1设计原则

a)小区布置达到道路、林带占地少原则 b)小区配置结构便于生产组织管理原则 c)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原则 d)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水土保持原则 e)小区形状和边长有利于机耕作业原则 f)小区宽度以有利于品种异花授粉原则 g)小区设计服从灌溉渠系要求原则 h)小区内土壤性质一致原则 4.7.1.2园地小区规格设计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以及田间工程规定确定。一般为几十亩至几百亩,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果园,小区面积宜大些。

b)形状:无风平原地区宜采用正方形形状,其它地区均以长方形形状为宜。丘陵山区亦可沿等高线走向构成等宽弯曲形状。

c)长度、宽度:根据机耕作业和人工管理确定小区长度,一般宜取300-400米。根据运输适宜距离和有效防风距离确定小区宽度,一般宜取150-200米。

d)方向:小区方向应与果树栽植方向一致。平原地区宜取南北向,主害风严重地区,小区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4.7.1.3果园道路设计

根据果园田间管理和运输确定。

a)一般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宜布置5米宽的道路。

b)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3-4米道路,主干道宜取5-6米,两侧加设路肩1-2米。4.7.1.4果园防护林网设计

果园小区长边和主林带均宜与主害风向垂直。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一般可栽种速生林带3-5行,行距2-2.5米,林带外侧辅种灌丛以1-2行为宜。较大果园每隔1-2区宜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小区短边设副林带。林带与果树行间宜留有林缘带。陡坡区每隔50-100米宜栽种一行水土保持灌丛。4.7.1.5果园灌、排渠系

a)支渠宜沿短边设置,灌水沟沿长边设置。干渠比降宜取1/1000,支渠宜取1/500。有条件的地区可设计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b)排水系统宜以暗管埋设。

c)设计流量计算及渠(管)道横段面设计参见耕地整理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4.8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牧草地集约利用率、牧草地产出率、牧草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牧草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

4.8.1畜群放牧地段面积设计

根据畜群采食、轮牧设计畜群放牧地段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牲畜头数×放牧天数×每头牲畜每天的食草量 放牧地段面积=

单位面积牧草地的产草量 4.8.2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4.8.2.1配置原则 a)牧草均衡性原则。b)牧草地相对集中原则。c)顺坡设置原则。

d)天然放牧地水源、畜舍、饲料轮作地相对集中原则。4.8.2.2不同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平坦谷地、河流沿岸宜配置牛群;崎岖坡地宜配置羊群;平坦宽广或略有起伏的丘陵地宜配置马群。4.8.3轮牧小区设计

4.8.3.1轮牧小区的数目和面积计算参见附录C公式8 4.8.3.2轮牧小区形状和规格 a)形状:以矩形为宜

b)规格:具体参见附录B表17。4.8.4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配置 4.8.4.1畜圈配置

畜圈配置要求保证卫生和休息,位置适中,便于组织管理,应远离主干道、死牲畜埋葬地、传染病源区;应选择地势高燥,具有一定坡度,出入方便,有遮荫条件的地段。4.8.4.2畜道

a)设计原则:占地小、驱赶距离短。

b)畜道种类:畜道分主干牲畜道,主要牲畜道,临时牲畜道三类

c)畜道宽度:根据牧畜头数通行密度及土壤性质确定,具体可参考附录B表B19。4.8.4.3饮水点配置

饮水点应配置在水量充足、水质好、位置适中、卫生良好的地段。一个放牧地段设置一个饮水点。4.9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设计以提高集约养殖和水面产出率、永续利用水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9.1自然养殖水面整理设计 4.9.1.1池塘

宜使水区面积达到0.3-0.7公顷,水深2-3m左右,塘堤能满足保水、水源灌排自如的要求。4.9.1.2河道、湖泊

河道应控制水流速度。湖泊水区面积及水深要求同池塘。4.9.1.3水库

应设置拦鱼设施及修筑越冬池。4.9.1.4较大江河 宜采用网箱养殖。

4.9.2人工养殖水面整理设计 4.9.2.1场地选择要求

场地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适用,土质良好;含盐、铁量少,渗漏少,地形平坦开阔;无大风洪水;交通便利。

4.9.2.2鱼池规格

a)形状:宜采用长方形,长宽比在2:1~3:2范围内,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b)面积、深浅:根据不同鱼类生长发育期确定,具体参考附录B表B20 4.9.2.3鱼池布局原则

a)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抽水机站等设施应布置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有公路相通; b)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备应距场房较近;

c)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外围为成鱼池;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 d)鱼池的走向应尽量呈东西向;

e)灌排系统的布置,在一般情况下,注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4.9.2.4鱼池设计 鱼池由堤坝和池底组成。

堤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为1:1.5~1:2。在堤高的3/4处需设栈道,宽度为1米左右。

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排水捕捞。从灌水口至排水口处的池底应成一坡度(1:300~1:1200)。鱼池面积大小可根据生产需要而定。4.10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林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林地集约利用率,林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率、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10.1营林区设计

a)营林区面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地形地势特点、居民点分布疏密程度、树种特点、火险等级、交通条件、经营水平等确定。

b)营林区界线:宜以地形自然物为界。4.10.2林班设计

林班为营林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单元地段

a)林班划分:根据护林、抚育、采伐、集运材要求,结合地形、树种、经营水平、永久性道路划分。通常林班为两山夹一沟划分。

b)林班面积、形状:林班面积以50—200公顷为宜,小林场亦可在50公顷以下。林班应集中连片,形状规整。

4.10.3小班设计

小班为林班内根据经营和林木特性划分的林分地段。

a)小班划分:根据土壤、林种、优势树种、龄级、郁闭度、林型、地位级、出材率、林权、自然条件划分。b)小班面积:小班最小面积以使图上按一定比例能明显、标准地反映为原则确定。通常1:2.5万的比例尺图,小班面积应在3公顷以上。4.10.4道路及附属建筑物设计

a)道路:根据采伐、集材、营材、护林等要求规划林区道路,并与林区外道路衔接,做到服务范围广、运距短、运营条件好。

b)附属建筑物:林区应配置了望台、防火设施、贮木场、仓库、机械修理站、宿舍、办公室等建筑物。4.11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具体规定参照GB/T16543执行。4.12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

拆除原有建筑物,按照项目规划要求,需整理成农用地的,在清除石块、地基等所有防碍农作物生长的杂物后,按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需整理成建设用地的,在平整土地后,按城市和村镇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4.13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按照项目规划的要求,整理成农用地的,按照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整理成建设用地的,按建设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4.14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1治滩造田开发工程设计

治滩造田就是采用工程技术措施,结合江河整治、裁弯取直,在治好的河滩上,引洪促淤,围涂造地,变滩地为良田的工程。4.14.1.1治滩造田工程类型

a)束河造田工程。在河流中下游处的宽阔河滩上,修建顺河堤等治河工程束窄河床,在一般正常年份时,不受洪水淹没的河滩,将其改为良田。

b)裁弯造田工程。过份弯曲的河道往往形成河环,在河环狭径处开挖新河道,变弯道为直道,截弯取直,在老河弯内造田。4.14.1.2河堤断面设计

a)堤线选择。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或海岸线变迁,结合现有及拟建之建筑物的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堤线布置应平顺,适应河水流向,避免急弯和局部突出;尽可能少占耕地、少拆村庄;堤线应选择地势较高,土质较好,节约工程量。b)堤身横断面设计。

1)土堤横断面一般为梯形或复式梯形。

2)根据堤防设计标准确定设计流量,推算水面线,求出沿程各断面的设计洪水位,再加上波浪爬高及安全超高(土堤为0.5-1.0米),定出各处的堤顶高程。3)初步拟定断面尺寸。

4)边坡、渗透、抗震稳定性的校核计算。

c)堤顶宽度。考虑防洪抢险,物料堆放和交通运输等要求。1)堤高6米以下,堤顶宽度3米; 2)堤高6-10米,堤顶宽度4米; 3)堤高10米以上,堤顶宽度5米以上。

d)堤防边坡设计。应进行渗透、稳定分析计算。在洪水持续时间不长,用壤土或沙壤土修筑堤防,而堤高又不超过5米时,内、外边坡均可采用1:3。4.14.2海涂开发工程设计 4.14.2.1工程促淤技术

促淤,是低、中滩涂进行围垦的前期措施,通过人工促淤,加速滩涂淤涨,达到高滩围垦条件后再进行筑堤围垦,开发利用。a)长丁坝促淤工程设计

在海岸堤坝沿线伸出,朝着迎强浪方向建筑起向海涂延伸的丁字形堤坝,利用波浪和水流带来的泥沙,在大致平行岸线的水流于丁坝之间往复运动而消力,使泥砂沉积下来,从而达到滩涂涨高到适用高程之目的。1)长丁坝的组成。丁坝由坝头、坝身、坝根组成。坝根与河岸相连,坝头伸向涂外,在平面上与河岸连接呈丁字形,坝头与坝根之间的主体部分为坝身。

2)长丁坝长度。一般长度应≥1500m,相邻丁坝长度应大致相等。

3)长丁坝方向。由强浪方向确定,单长丁坝走向与强浪方向交角应≤18°;长丁坝群走向应正对强浪方向,交角为零。

4)长丁坝布置。丁坝的布置宜采用丁坝群的方式布置。相邻丁坝的长度应大致相等。5)丁坝间距。应考虑:

——二坝间的距离,要保证相应的输沙能力,并使滩地较快淤积,尽快形成高的边滩;

——坝后的流态不影响下一座丁坝坝根的稳定。布置在凹岸的丁坝,间距应密一些;在凸岸的丁坝,坝距应大一些;在直段的丁坝,坝距介于二者之间。确定丁坝间距有经验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二种,一般工程项目可采用经验方法,坝距为上游丁坝长度的1-2倍;重大工程项目应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分析计算法。长丁坝断面设计。长丁坝以块石抛筑为主,坝面可用干砌块石。中、小河流坝顶宽度采用1-2米,大河流采用3-4.5米。上、下游边坡小于1:0.6。坝高和整治水位相等。b)顺坝促淤工程设计。

在离岸线一定距离处,修建走向与岸线大致平行的堤坝工程,以达到消浪、减速、促淤、防止海涂冲刷的作用。

1)顺坝的组成。由坝头,坝身和坝根三部分组成。

2)顺坝的类型。按坝面高出水面分为,淹没顺坝(坝面低于水面)和非淹没顺坝(坝面高于水面)二种。3)顺坝断面设计。用于促淤造田工程的顺坝,其筑坝材料主要用块石抛筑。非淹没顺坝坝高于整治水位,坝顶宽度3-4.5米;淹没顺坝坝顶宽度1.5-3米。c)格坝促淤工程设计

格坝为顺坝和河岸之间的横向连接的坝。

1)格坝间距。一般采用格坝长的1-3倍,格坝方向与水流流向垂直。

2)格坝断面设计。格坝顶高略低于顺坝,以能挡水促淤为原则。格坝材料以块石为主。断面设计可参考丁坝与顺坝确定。

4.14.2.2海涂排水工程设计

a)海涂排水系统由排水沟、挡潮沟、排水泵站、滞涝水库以及洪沟等工程组成。b)洗盐水量定额计算,确定冲洗后土壤脱盐达到预期标准所用的水量。c)海涂排水系统设计。可参阅一般排水系统设计。应掌握以下原则: 1)骨干排水河道和挡潮闸应按明渠不恒定流进行水力计算;

2)修建滞洪水库,应利用海涂垦区内的天然洼地修建的蓄水工程,汛期滞涝蓄洪,旱期灌溉。4.14.3治坡治沟造田开发工程设计 4.14.3.1治坡造田开发工程

a)治坡造田开发工程以梯田建设为主。b)梯田工程设计,参见耕作田块内部设计。4.14.3.2治沟造田开发工程

在黄土丘陵地区治理沟道中,兴建缓洪泥淤地工程-淤地坝,达到控制沟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之目的。

a)治沟造田开发工程以淤地坝工程为主。

b)淤地坝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c)淤地坝工程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淤地坝(见附录B表B21)。

d)淤地坝工程设计,可参阅水库工程设计。但淤地坝主要是为造田造地服务,与水库工程设计有一定区别,在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这方面的特殊性。4.14.3.3治坡治沟配套工程

治坡治沟配套工程包括沟头防护、谷坊工程及小型蓄洪、排洪、引洪漫地工程等,设计技术详见GB/T1645.3、GB/T16453.4。4.15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件。4.15.1设计说明

要求简明扼要,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

设计单位、工程名称、施工地点、地理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工程规模、工程效益、工程布置形式、主体工程量、主要材料用量。b)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根据设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问题,提出不同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c)设计的依据 d)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5.2设计图件 a)田块工程设计图

1)土方工程图:土方工程图上应标出挖方或填方位置的高程并注记该位置的填高或挖深。同时附土方工程量计算表。

2)典型田块设计图:绘制出田间路、田间沟渠、农田防护林等的位置,标出田块的设计尺寸。绘制出田块四边沟、路、林、渠组合关系剖面图。b)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图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SL73执行。c)农村道路工程设计图

农村道路工程及道路附属建(构)筑物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GB50162执行。d)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图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LY/J002执行。e)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图件

档案员如何整理档案 篇6

档案整理的文件范围是:凡是本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包括收发文电、内部文件、会议文件、电话记录、图表、簿册、照片、录音、录像、计算机盘片、实物以及本机关编印的出版物等,在办理完毕后均须整理保存。

档案整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案卷”为单位整理。二是以“件”为单位整理。以“案卷”为单位整理就是立卷,即按照文件材料在形成和处理过程中的联系将其组合为案卷。所谓案卷,就是一组密切联系的文件的组合体。立卷是一个分类、组合、编目的过程。分类即按照立档单位的档案分类方案,对文件材料进行实体分类;组合即将经过分类的文件材料,按一定形式组合起来;编目即将经过组合以后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排列和编目。以“案卷”为单位整理的档案,其基本保管单位是案卷。案卷卷皮有软卷皮和硬卷皮2种,硬卷皮型号有1.2,1.5,2.0cm三个规格,以软卷皮装订的档案必须按案卷顺序装入档案盒,以案卷为单位整理文书材料时应当符合《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105-88)的规定。以“件”为单位整理就是按照文件材料形成和处理的基本单位进行整理。一般来讲,一份文书材料、一张图纸或照

片、一盘录音带或录像带、一本表册或证书、一面锦旗、一个奖杯等均为一件。文书材料的正本与定稿作为一件,正文与文件处理单为一件(处理单包括:收文处理单、拟办单、发文稿头纸及领导批示的签批条等),转发件与被转发件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作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刊物等每册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及其他相关文件可为一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的档案,其基本保管单位是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的档案最后要装入档案盒内。

全县副科级以上各级党的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需归档的文书档案按“件”整理,企事业单位有关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归档文件材料按“件”整理,整理的依据是2006年12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8号令和2000年12月发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各单位专门业务档案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者县档案局有关要求以“卷”为单位整理。大部分单位短期保管的(现10年)文书档案,乡财政所、中心学校等二级机构文书、业务档案按“卷”整理。

声像、电子、实物档案按“件”整理,电子档案整理要求按照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执行。照片档案整理按国家档案局2002年发布的《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执行。

科技档案按“卷”整理,整理要求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1822-2000)执行。其中科研档案还可按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

范》DA/T2-92执行。基建工程档案按照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1988年颁发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会计档案按“盒(卷)”整理,整理的依据是财政部、国家档案局1998年发布的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

按“件”整理的档案整理步骤是:文件分类、鉴定保管期限、装订、排列、编号、盖归档章、编制归档文件目录、装盒、填写备考表、填写档案盒封面、编写归档文件整理说明、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册、档案排架。

按“卷”整理的文件整理步骤是:文件分类、鉴定保管期限、排列、编页号、编制卷内文件目录、装订案卷、填写备考表、填写案卷封面、编写立卷说明、编制案卷目录、编制全引目录、档案排架。

一、档案的分类原则:以各单位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其基本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形成特点以及载体形式,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档案分类、整理、排列、保管、检索、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于档案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二、档案的分类和大类设置办法

(一)大类的设置 原则上每各单位设置八个大类,即文书档案、业务档案、科技档案(含科研、基建、设备仪器等)、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图书资料。

(二)各类内档案的分类办法

1、文书档案分类有4种方法

(1)保管期限---分类法,即先将归档文件按保管期限分类,每个保管期限下按分类,我县以“件”整理的档案多数单位采用这

种方法,采用这种分类比较便于操作,尤其对于小单位,而对于大一些的单位,虽说不用份问题,但为了查找方便,还是要遵照传统立卷方法和归档无奈整理的原则,将本单位上下级、同级及非隶属单位有密切联系(针对本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将本单位各部门及与有关个人有联系的组合在一起;将同一工作、同一问题、同一案件、同一会议、同一项目、同一地区、同一事物等内容上有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将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同一文种、同一载体、同一规格等形式上有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对于纯上级文件或下级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上、下级文件不多,则和本级合并装盒归档,如果上级文件和下级文件较多,则将上、下级文件与本级文件分开,上级排前,本级排中,下级排后。此种分类法盒号编制方法是同一保馆期限下,从“1”开始编制一个大流水号,件号编制方法是同一保管期限下、同一内,从“1”开始编制一个流水号。这种分类法档案盒背脊 排列如图:

(2)保管期限------问题分类法,即先将应归档文件材料按保管期限分类,每个保管期限下按分类。再在下按按问题(如综合、政工、业务)分类,此种分类法适合以“卷”整理的档案和部分以“件”整理档案数量特别多的单位,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文件这样规定的单位(如县农业发展银行)。以“卷”为整理单位的,在按问题整理档案前,先要按级别分类,上级、本级、下级文件不得出现在同一卷中,除非是针对本级的文件。以“件”为整理单位的,上、下级文件又必须分到各个问题类目中。此种分类法盒号编制方法是同一保馆期限下,从“1”开始编制一个大流水号,件号编制方法是同一保管期

限下、同一中,同一个问题内从“1”开始编制一个流水号。

(3)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即先将归档文件按问题分类,每各问题下按分类,再在下按保管期限分类。此种分类法只适合于按十大类分类的企业单位(如自来水公司),此种分类法盒号编制方法是同一问题内,从“1”开始编制一个大流水号,件号编制方法是同一内,同一保管期限下,从“1”开始编制一个流水号。

(4)---保管期限分类法。即先将归档文件按分类,每个下按保管期限分类,此种分类法我县只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2个企业采用,他们是按照上级业务主管机关的规定办的,此种分类法盒号编制方法是同一内,从“1”开始编制一个流水号,件号编制方法是同一保管期限下,从“1”开始编制一个流水号。

2、业务档案按种类----保管期限---分类法。

3、科技档案采用种类--保管期限—分类法。

4、会计类档案分类有2种方法

(1)采用种类--保管期限—分类法。即把报表、账簿、凭证、其他分开,再按时间排列,历年各编一个案卷流水号。这种方法适合会计档案数量少的单位。

(2)---类别---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分开会计,再按形式分为几类(先报表、帐薄再凭证),然后在各类内按保管期限的长短顺序排列,一年编一个案卷流水号。这种方法适合会计档案数量特别多的单位。

5、声像档案一般采用载体形式----保管期限分类法,按载体

形式设置三级类目时,音像类可分为照片、录音带、录像带;

6、电子档案按照载体形式----保管期限分类法。电子类可分为磁带、光盘;

7、实物档案一般采用载体形式--分类法-,实物类可分为荣誉类、纪念品(礼品)类、印信类,也可以分为可折叠类和不可折叠类等。

8、图书资料按照类别---分类法。图书资料类别一般分为政治、法规、业务、其他。

三、档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页号)的编制

(一)全宗号的编制 全宗号填写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如邵东一中,县档案馆确定其全宗号为“142”,标识为“0142”。未确定全宗号的在档案未进馆之前该号可暂不填写。企业可填写表达单位的汉语拼音代字.(二)目录号编制。填写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编号,在同一个全宗内不允许出现重复的案卷目录号,企业或参照《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编制分类方案的单位,可填写类别特征代码。案卷目录号应根据全宗内档案整理状况设置。可按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保管期限,不同专题或不同载体形态设置案卷目录号。每一案卷目录所含案卷数量一般以三位数为宜。即,案卷目录内案卷数量不足1000时,一般不另立案卷目录,亦不另编案卷目录号;案卷数量超过1000时,一般应另立案卷目录,并另编案卷目录号。在一个全宗内不应有重复的案卷目录号。目录号是由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档案类别代码标识。不同级位的类别之间可用间隔符“●”分开。不产生误解时,省略间隔符。

1、一级类目的目录号采用其类目中有代表性的一到二个汉字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编写。即W代表文书档案;Y代表业务档案(如果一个单位的业务档案门类很多,可以分别用Y1、Y2、Y3等标识);J代表科技档案;K代表会计档案(报表K1、账本K2、凭证K3);X代表音像档案;D代表电子档案;SW代表档案实物。

2、采用阿拉伯数字“1”、“2”、“3”分别表示“永久”、“长期(或30年)”、“短期(或10年)”三个不同的保管期限。

3、目录号编制示例

业务档案 目录号 y1 代表永久类的业务档案;Y2 代表长期(或30年)类的业务档案;y3 代表短期(或10年)类的业务档案。

(三)案卷(件)号、页号

1、案卷号是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案卷号用三位阿拉伯数字标识。目录内的案卷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不应有空号,在同一个案卷目录(或分类体系的最低一级类目)内也不允许出现重复的案卷号,每一案卷目录内的全部案卷只应编一个流水顺序号。如一个目录出现两个以上(含两个)案卷流水顺序号时应重新编案卷号或分设案卷目录。以“卷”整理的文书档案、业务、科技档案分别在同一保管期限内依次编写案卷号,再以案卷为单元依次编写件号(填写在顺序号栏)和页号。会计档案中的财务报表,账本,凭证、其他按“大流水”形式编写案卷号,在每一个案卷内编写页号。

2、件号即归档文件的排列顺序号,它是反映归档文件在全宗中的位置和固定归档文件的排列先后顺序的重要标识。分为“室编件号、馆编件号”。室编件号是归档文件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从“1”开始编写的顺序号,每一件内编写页号。馆编件号是指归档文件移交进馆,重新鉴定、整理、排列后编制的顺序号。音像、电子、实物档案按类从“1”开始编写件号。

3、页号是填写卷内文件材料所在之页的编号。页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卷内文件各页按排列次序流水编号,不应有空号。

本主题由 admin 于 3 天前 加入精华

十一、文书档案如何整理与编目? 答:文书档案是指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在企业一般也可以把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列入文书档案的范围。目前,文书档案的整理有两种方法,即按“卷”整理或按“件”整理。按“卷”整理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分类。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是分类法和问题分类法。分类法就是按照文件内容针对的时间把属于不同的文件分开。问题分类法就是按照档案所纪录的主要内容对档案分门别类。在企业档案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文书档案工作档案分成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等四类。我们认为文书档案运用――问题分类法来分类是比较符合实际需要的;(2)组卷(即组成案卷)。它是档案整理的最基本环节,其实质是将一组密切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便于保管和利用。文书处理部门通过平时归卷将已办理完毕的文件分别归入有关卷夹,为年终立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确定某组文件能否组成一

卷之前,还必须对已归档文件进行最后的全面调整,然后进行具体的系统整理组合。对归档文件检察调整的内容包括:应归档的文件是否收集齐全完整;归档的文件是否属于本、本部门的立卷归档范围;每个卷夹内的文件是否保持了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了立卷的特征;检察各卷夹内文件的保存价值是否大体一致,并确定保管期限;检查各卷夹内文件数量是否适当;(3)卷内文件材料排列(按文件形成的时间先后或重要程序排列);(4)根据排列结果,对卷内文件材料有图文的页面逐页编号;(5)编制卷内目录(样式附后)和备考表;(6)按卷内目录、文件材料、备考表的顺序排列后装订成卷或按件放入档案盒内;(7)拟写案卷标题,填写案卷封面。案卷标题即案卷题名,是案卷的名称,是对卷内文件材料的高度概括。拟写案卷标题内容概括确切,文字上要简练通顺,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为宜。标题结构一般由主要发文机关、内容、文种三部分构成;(8)案卷排列与编号。案卷排列要保持案卷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条理性,一般可按先永久,长期,短期来进行排列,然后按排列顺序每年编一个流水号;(9)编制档案案卷目录。案卷目录由归档号、案卷号、题名、、页数、保管期限、备注等组成,案卷目录可以多年编成一本或一年多本。

按“件”整理要以计算机管理为前提条件,主要步骤有:(1)对归档文件逐件装订固定;(2)对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保管期限分类(不确定期限的,只按――问题分类即可);(3)对分类后的归档文件按时间、重要程度排列,其中对成套性文件材料相对集中;(4)根据排列结果逐件在归档文件上方空白处加盖“档号章”(样式附后),并填写有关栏目的内容;(5)编制归档文件目录(样式附后);(6)将归档文件按连续件号顺序装盒。三

十二、科技档案如何整理与编目?

答:科技档案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整理,要遵循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1)分类 要符合形成档案的企业科技活动的性质与特点,不能简单的一律采用一种分类模式,或机械的搬用别的单位和专业的分类方法。在一个企业内,应有一个综合的分类方案,分类标准要一致,力求简明,不宜层次太多。科技档案的分类方法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种:①按工程项目分类,主要适用于基建档案。它是将一个单项工程的档案全部集中一起,便于成套地提供利用。②按产品类型分类,主要适用于产品档案。它是在企业全部产品范围内,以各个独立的产品档案为基础,按产品型号逐级分类,便于按照不同型号的产品提供成套的科技档案。这种分类方法也适用于设备档案的分类。③按科研课题分类,主要适合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它是以一个科研课题为基础。④按专业进行分类。它是根据科技档案的内容所反映的不同专业性质划分,主要用于专业化、标准化或通用化较强的科技档案。

(2)编目 科技档案目录(样式与归档文件目录相同),是以卷、册为对象进行登记编制的,实际上是案卷的名册,其作用是固定科技档案的分类、排列顺序和位置,以便于统计、查找、利用。主要包括科技档案总目录、分类目录、底图目录和保管单位目录。科技档案总目录是科技

档案登记总帐,也称流水帐。科技档案的分类目录,是严格按照科技档案分类、排列次序,对案卷进行登记的目录,是直接按照类别查找科技档案,为利用者提供服务的工具。档号主要包括分类号(项目代号)、案卷号。如设备档案中有档案为S.12-11的案卷,其档号含义为:S代表设备档案,12代表该设备代号,11代表该设备形成的所有档案按顺序排列后该案卷所在位置的流水号。

(3)拟写案卷题名 案卷题名应简明揭示卷内科技文件材料的内容。案卷题名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名称、代号,针对部分内容,材料名称等。

(4)装订

案卷可采用装订和不装订两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科技文件材料都要折叠为统一的A4幅面,长期保存的案卷装订时要取掉金属物。案卷不装订时科技文件材料要按照卷内目录的编排次序排列有序,用件号章固定。

27、会计档案如何整理与编目?

答: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告(会计报表等)和其他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纪录和反映本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其主要包括:(1)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2)会计帐簿:总帐、明细帐、日记帐(银行日期帐、现金日记帐)、固定资产卡片、辅助帐簿、其他会计帐(公积金、养老金明细帐);(3)财务报告:月报、季报、年报(包括附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4)其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帐单及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还有会计档案的移交清册和销毁清册(此

项也可放在全宗卷内)。

会计部门将当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告及其他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然后按照凭证、帐簿、报告等几种主要形成进行分类。通常采用:(1)--形式――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分开会计,再按形式分为几类(先报表、帐簿再凭证),然后在各类内按保管期限的长短顺序排列,一年编一个案卷流水号;(2)形成――保管期限――分类方法,即把报表、帐簿、凭证分开,再按时间先后排列,历年各编一个案卷流水号。

会计档案经过分类排列、装订和编号,使之位置固定下来,然后登记案卷目录,这就是会计档案的编目。编制会计档案目录(样式附后)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负责完成。当年会计档案在会计终了后,可暂由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由会计部门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部门统一保管。这里的移交清册一般可以用案卷目录代替。三

十三、照片档案如何整理与编目?

答:照片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的历史纪录。照片档案的整理应遵循有利于保持档案的有机联系,有利于保管,便于提供利用的整理原则。照片档案应在全宗内按――问题进行分类。分类应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动。对于反映同一事件的一组照片可以编一个号,然后每组照片分别编小流水号。底片在全宗内编流水号,格式为全宗号-底片号,并用铁笔在底片乳剂面片边处横排刻上底片号,同时在底片袋的右上方标明底片号。一张照片应有一个说明,一

组联系密切的照片应加总说明。符号说明的内容包括照片号、底片号和参见号,其中参见号为与本张(组)照片有联系的其他档案的档号。文字说明的内容包括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作者(摄制者)等六要素。整理完后,编制照片档案卷内目录(样式附后)使位置固定下来。

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单位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的拍摄,形成数码照片。对于数码照相可以通过光盘刻录进行保存、检索。具体讲就是,先建立一个照片类目文件夹,然后将所摄的保存价值的数码照片按类目保存到计算机,并给每张照片附上文字说明,再刻录成光盘。多个类目的照片可以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检索的方法可以通过打开计算机左下角的“开始-搜索-所有文件和文件夹”按钮,输入相关内容,就能快速检索到此照片。三

十四、磁性载体档案如何整理与编目?

答:磁性载体档案系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及科学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以磁性材料(如计算机磁带、软磁盘、录象带、录音带)为信息载体的文件。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与相应的纸质文件一样及时整理。在全宗内,磁性载体档案一般按年代――问题进行分类,录音带、录象带档案的整理以自然盒为一卷,软盘、光盘以每张为一卷,每盒(盘、张)的外套上要贴有标签、注明内容、主要任务,形成时间、带长(分钟)、编号、型号和保管期限等内容,同一内容分录几盘的应视为一个案卷,编一个案卷号,然后每盘再依次编排序号,并编制磁性载体档案案卷目录(样式附后),归档的磁性载体文

件应由文字形成部门编制归档说明。

十五、怎样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保管和利用工作? 答:电子文件的归档

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目前实行“双套制”。即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或图形形式的电子文件,如没有纸质等拷贝件,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归档时,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或缩微品。应保证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对只有电子鉴章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附加有法律效力的非电子签章。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参照国家关于纸质文件材料归档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包括相应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所谓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分别指:背景信息,指描述生成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电子文件的作用、办理过程、结果、上、下文关系以及对其产生影像的历史环境等信息。元数据,指描述电子文件数据属性的数据,包括文件的格式,编排结构、硬件和软件环境、文件处理软件、字处理和图形工具软件、字符集等数据。电子文件归档还应注意收集以下有关文件:

(1)支持性文件,指能够生成运行文本、数据、图形等文件和各种命令及设备运行所需的操作系统。

(2)数据文件,指各种数据材料。由于数据在不断变化、更新,应对原始数据隔一段时间定期拷贝,并将拷贝文件归档。

(3)与电子文件有关的各种纸质文件,主要有产生电子文件所使用的设备的安装与使用说明、操作手册等;以及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纸质文件,如设计任务书、操作手册等。

逻辑归档可实时进行,物理归档应按照纸质文件的规定定期完成。逻辑归档,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改变原存储方式和位置而实现的将电子文件的管理权限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物理归档,指把电子文件其中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

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

归档电子文件的质量关系到以后电子文件的保管与利用,因此,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保证电子文件归档的质量要求,大致有如下流程:(1)齐全完整;(2)真实有效;(3)整理、编辑、划分保管期限,整理工作由文件形成部门具体负责,整理方案由档案部门统一决定;(4)统一规定载体形成、质量要求――档案部门应对电子文件的载体质量、规格、格式等作出统一规定,各部门按照规定将电子文件一式两份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部门检察后归档保存;(5)防病毒――推荐应用光盘归档。但无论是光盘还是软盘,都必须是不可引导的非系统盘,以防带入病毒;(6)编制说明――文件形成部门应对光盘归档的电子文件编制归档说明,简要说明磁带、软盘、光盘中存贮文件的内容,运行的软硬环境、版本号、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1)载体的物理保护

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除应符合纸质档案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单片载体应装盒,竖立存放,且避免挤压;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场、强热源,并与有害气体隔离;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2)信息的安全维护

采用备份和镜像技术,防止文件信息的丢失。制作备份是指为电子文件制作一份或几份拷贝,将拷贝保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以防原件因载体损坏或设备故障等原因而丢失信息。镜像技术是对实时要求极为严格的动态数据库文件所采取的安全备份措施。它实际上是为某一动态系统建立完全对等的孪生系统,两个系统同进执行完全相同的工作,若其中一个系统出现故障,另一系统仍可继续工和,以防止文件信息的丢失。加密技术,如采取网络设备认证、数据安全保证、操作安全保证、身份识别方阖等防范措施,满足企业对电子文件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要求。

杀毒主要用杀毒软件,这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应组织专业人员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防治体系。

安装补丁程序,作以弥补程序缺陷。程序缺陷可能引起信息泄密或破坏。发现程序的安全漏洞,因发现后传播极快,更应及时修正,否则后果难料。

归档电子文件的利用:

利用时应使用拷贝件。归档电子文件的封存载体不应外借。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人员不允许擅自复制电子文件。

利用时应遵守保密规定。对具有保密要求的归档电子文件采用联网的方式利用时,应遵守国家或部门有关保密的规定,有稳妥的安全保密措施。

提供利用的方法包括提供物资载体拷贝,网络传输和计算机直接提供利用等方法。

广东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工会文件

汉光伏工字【2011】1号

关于开展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我司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建立困难职工档案,为做好今后困难职工帮扶慰问工作做好准备,公司工会决定开展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范围

符合条件的员工均可参与申报,比如生活困难、下岗退伍军人、下岗失业职工,家庭

或子女上学导致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二、申报程序

以部门为单位,由部门组织本部门符合条件的职工本人向工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困

难职工档案表》以及相应的材料,由工会提出审核意见。

三、困难职工信息应用和意义

1.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做好职工动态管理; 2.为今后走访慰问帮扶工作做好基本信息准备;

3.深入了解困难职工需求和实施员工人文关怀;

四、申报截止日期

附件:困难职工档案表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

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

2011年12月21日印发

照片档案整理之体会 篇7

一、对整理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1.高校照片档案属于纪实摄影图片的范畴, 整理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事业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并以遵循公平正义和善良为准则,

2.作为整理者, 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对照片中所显示的事务和视觉形象有敏锐的洞察力。其中文化和艺术修养包括:文学、色彩学、绘画、摄影技术等基本功底。

二、照片整理的基本原则

遵循照片自身的规律和特性, 在坚持择优汰劣、慎重剔除的原则下, 形成一套适合照片档案筛选和整理的方法。

1.数码照片在拍摄时没有储存压力, 摄像者又寄希望于百里挑一, 因此, 形成了大量的照片堆积, 致使利用率大大降低。采用先筛选数码图像后冲洗照片的程序, 不仅能够避免重复整理, 还能防止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照片整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照片的筛选, 筛选的基本标准一般是构图、曝光与清晰度。时间了然, 地点清楚。但是, 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 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是对教职工参与学校及社会工作和活动的真实的记录。有些照片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 具有重要的历史考证和使用价值, 虽然拍摄效果较差, 也应该保存。有的照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内容也贴近事件和活动的主题,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予以保存。以上两种情况应当选择本组照片中的精品和清晰度高的照片和底片整理存档。

3.首先鉴别数码图像 (底片) 、照片的内容是否真实和突出主题, 是否准确的记录了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实反映了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工作的关系和某一人物、事件和活动。其次再鉴别是不是原版的数码图像 (底片) , 如果既不是原版数码图像 (底片) , 又不能反映具体事件和活动主题内容, 应果断剔除。在数码图像 (底片) 鉴别完后, 针对照片的筛选结果, 重新对数码图像进行编辑, 并依据编辑好的数码图像, 冲洗照片。

4.对收集来的零散照片和底片, 应注意检查照片和底片是否有划痕、粘连变质、发黄褪色、折叠变形等情况。对损坏较轻, 可以修复或复制的, 应当及时修复和复制。并留存数码图像。对损坏严重, 没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和底片, 应在相关领导同意及监督下剔除或销毁。

照片档案的筛选和整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此要求整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整理过程中, 任何人都无权私自销毁任何一张归档照片。

三、照片整理过程中的分类与编目

1. 首先结合本校各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照片所反映某类事件和活动的整体内容和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进行实体分类。就是根据每张照片的主题, 针对有密切联系和相同内容的照片, 把内容相近的几组照片组合在一起的过程。采用照片档案实体分类的方法, 可以保持照片档案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体现照片档案记载的活动内容的整体性。有利于以后查考和利用。

高校照片档案采用“年代一问题“分类法比较合适, 根据高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可采用两种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照片档案分成七大类, 即综合类、教学类、基建类、人物类、外事活动类、科研产品类、文体卫生类。第二种分类方法是将照片档案简单分为两大类, 分别为党政综合类和教学管理类。第一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分类精细, 同一类别内照片档案的内容相近关联度较高。缺点是整理筛选及档号编制复杂, 工作量较大。第二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分类集中, 整理筛选及档号编制比较简单, 工作量较小。建议在高校照片档案整理过程中固定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 严禁交替采用两种方法。

2. 数码实体 (底片) 的分类方法与实体照片分类的方法一致。

将数码图像 (底片) 按照实体照片的分类原则, 与实体照片对应编号, 底片装入纸袋后在封口处标注档案号或编号再归档保存。将已筛选编辑完成的数码图像 (底片) 与实体照片对应标注档案号或编号后, 将其刻成光盘或存入其他数字存储器中保存。

3. 将筛选整理好的照片、数码图像 (底片) 分类完成后, 可再按问题划分成一个个保管单元, 每个保管单元和保管单元中的照片和数码图像 (底片) , 应按其形成时间或过程的先后顺序, 结合其内容的重要程度排列。

每张实体照片和数码图像 (底片) 都必须有一个按顺序排列的档案号。在一个大类中, 只按保管单元和保管单元中照片的形成时间一个顺序在编制档号及目录, 在编制档号及目录过程中再给每个保管单元编写一个概括的标题或编号, 并按顺序确定其所在的全宗及目录号。

论档案整理三大原则 篇8

关键词:档案整理 全宗原则 来源原则 事由原则 辩证统一 类全宗原则

《档案管理》2015年第4期发表了严永官先生的文章《也论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读后深受启发,颇多收益,不禁对档案整理三大原则有了新的体会,表达出来,以就教先生和档案界各位同仁。

1 档案整理三大原则概念辩证

档案整理三大原则,全宗原则、来源原则、事由原则,其相互关系,严永官先生文章中有大幅的论述。为讨论方便,现将先生引用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档案学词典》的一段文字全部摘录如下:

“事由原则 档案馆将档案按其内容主题而不按来源机关和原有次序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它的特点是以相关事由为依据建立档案文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故又被称为相关原则。”“事由原则……要求按文件内容涉及的问题整理档案。……1841年被尊重全宗原则取代。”

“全宗原则 全宗是档案馆(室)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按全宗管理不仅是档案部门按来源区分档案的一种整理方法,也是国家规定的管理原则,称为全宗原则。”“全宗既是一定数量档案的实体概念,也是整理档案原则的重要体现和方法,在档案学中有时称为全宗原则和全宗理论。”

“来源原则”。《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在“来源原则”条目下讲:“档案馆将其来源和形成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并指出:“按其起源和形成过程,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是它的发端,德国的登记室原则延伸了它的内涵,荷兰人给予理论论证。”“来源原则 外国档案学术语。即按照文件的形成机构划分和管理档案。起源于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1881年普鲁士在提出登记室原则时正式使用了‘来源一词。”

严永官先生以上所引典籍自然十分权威,但由于档案界普遍存在着的全宗、全宗理论、全宗原则互相通用,彼此不分的问题,其书籍也对几个概念的阐释存在互相通用,彼此不分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曾在《档案管理》2009年第3期文章《全宗理论创新论》中讨论过,认为全宗、全宗原则、全宗理论概念应为不同概念,并将全宗原则定义为:“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收集、整理、保管必须依据的法则。其核心是,对具备全宗构成者条件单位的全部档案必须维护其完整性,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得分散。”《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把来源原则释义为:“档案馆将档案按其来源和形成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对此,笔者基本赞同。但觉得其定义的档案主客体范围都有失过于狭窄。其理论深度也不够。笔者以为,来源原则的定义应是:档案来源一致性的原则。它揭示了档案实体整理分类理论的实质。《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对事由原则更存在阐释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问题。笔者比较赞同德国档案学家布伦内克从来源共同性角度对事由原则的解释。笔者将事由原则定义为:档案整理中,将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的档案,形成独立档案整理保管单元所遵循的标准。按其标准组成的事由全宗,是档案实体整理单元的重要形式。

2 档案整理三大原则之间的关系

2.1 三大原则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宗原则是三大原则的核心。严永官先生在论述三大原则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时说:“‘全宗不管是与依据‘来源原则整理的‘形成机构,还是依据‘事由原则整理形成的‘内容主题都能组配成一个完整的名称。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档案整理工作基本原则的话,一是直接将现在对于全宗内档案整理的原则上升为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二是如果确实要用几个字来概括档案整理工作基本原则的话,那么我们通过对现有‘三大原则的比较,便会发现采用‘全宗原则比‘来源原则更为合适。”严永官先生认为全宗原则是可以举为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笔者十分赞成先生的论断。我们非常肯定地说,全宗原则就是实体档案整理的基本原则。笔者还以为,三大原则关系应该是统一的。全宗原则在三大原则中处于核心地位。来源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内涵,是全宗原则的理论内核。事由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外延,是全宗原则形式标准的变通。它体现了全宗原则的灵活性。

2.2 来源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内涵,它体现了全宗原则的本质。前文提到,严先生在叙述来源原则概念时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说:“按其起源和形成过程,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是它的发端,德国的登记室原则延伸了它的内涵。”这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的联系与区别。来源原则发端于尊重全宗原则,就是说尊重全宗原则是来源原则最初的含义。来源原则脱胎于全宗原则。所谓尊重全宗原则,就是在档案实体整理上摒弃图书馆分类法的那一套按知识学科分类整理的方法,而代之以同一档案形成者形成的全部档案为一整理保管单元的档案整理工作方法。因为此整理方法特点在于强调以来源于同一立档单位的全部档案为一档案整理单元,档案界便往往把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画了等号。事实上,档案界至今流行的权威性全宗原则、来源原则概念,也是二者内涵互相包容甚多的。说德国的登记室原则延伸了来源原则的内容,是说德国把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具体化为登记室原则。登记室就是档案室,其所谓登记室原则,就是档案馆档案按其形成单位进行分类,每一档案室档案为馆内一档案基本保管单元,且进馆档案必须严格保持其登记室的整理排列原样不得改变。其实质就是全宗原则的进一步固化、具体化。如此说,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几乎就是画等号了。但是,全宗原则与来源原则毕竟是互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上述来源原则释义:“档案馆将档案按其来源和形成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原则。”对比全宗原则释义,我们不难发现,来源原则强调的是档案来源,而全宗原则强调的是档案形成单位及全宗完整性。正是这区别,造就了全宗原则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法则核心地位和来源原则揭示全宗原则内涵的理论实质地位。为什么来源原则可以成为全宗原则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基石呢?因为全宗原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笔者曾认定全宗原则的本质是档案形成者联系原则。这自然是法国尊重全宗原则、普鲁士登记室原则及荷兰全宗原则的一致思想。但在许多情况下,如档案形成者多元、多变,其整理原则、整理方法在这情况下便行不通。这不是全宗原则的不适用,而是对全宗原则的理解问题,问题出在理解上,是全宗原则的传统理解有问题。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创新。这就需要借助于揭示全宗原则本质内涵的来源原则来对其做出新的、深的阐释。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同一渊源,同一形成过程,且来源原则更本质,更广义,正好成为阐释全宗原则理论的翅膀。来源原则既可理解为同一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为一全宗的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同一活动过程形成的档案为一整理保管单元的原则。二者都是符合档案来源一致性原则的,因为全宗原则强调了档案来源的一致性,所以如此解释来源原则完全符合全宗原则。这样,全宗原则就凭借来源原则在理论上的新阐释、新发展而为自身理论发展扩宽了大门,也就进一步巩固提高了自身的档案整理核心地位。

2.3 事由原则是全宗原则的外延,是全宗原则变通了的形式标准。它体现了全宗原则的灵活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档案学家布伦内克等在来源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来源原则的概念。这是全宗原则、来源原则的进一步发展。表面看,这里的自由来源原则似是20世纪90年代法国事由分类原则的回归,实质则不同。20世纪90年代,卡缪和多努事由原则档案分类整理法,是套用图书馆的知识学科分类法来搞档案分类整理的。其完全没有考虑到尊重全宗原则这个大前提。事由原则在这个大前提下,在其档案形成单位纷繁多变,而其活动为一的情况下,才将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实体看做是一种独立的档案整理保管单元,视为一个独立全宗的。这与20世纪90年代的事由原则的档案整理方法便有两点不同:一是其仍然坚持了档案形成单位这个来源。就是说,本实体全宗的档案都必是其同一活动、同一过程的参与者形成的;其二,未参与其活动过程主体者形成的档案,一般是不能归入本事由全宗的。如此,这样的事由原则就严格受到了全宗原则、来源原则的制约。其只能在全宗原则、来源原则大前提下运作。只不过内中的档案形成者隐形了。从形式上看,事由原则又确确实实突破了全宗原则关于一立档单位全部档案为一整理保管单元,同一全宗档案不得分散的原则,而代之以立档单位多元,档案形成过程一元的档案整理保管单元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根源,从全宗原则角度看,仍在于全宗构成者,在于全宗构成者的多元与多变。从来源原则角度看,则在于其档案形成过程的同一性,即其全部档案形成过程是同一的。总而言之,这里的事由原则完全是对全宗原则、来源原则的变通,是全宗原则灵活性在档案整理形式层面的具体体现。

3 三大原则的理论实践意义

档案整理三大原则是全宗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曾经将全宗理论表述为:“全宗理论是对档案实体收集、整理与保管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档案实体整理保管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思想实质是,在档案实体整理与保管工作领域充分尊重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资源的最佳存在环境。”[1]应该说,全宗理论是档案实体整理的最科学、最全面、最系统的理论。三大原则是全宗理论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实现档案实体整理与保管充分尊重档案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档案之间有机联系,最大限度维护档案资源保管利用环境之外在表现三大全宗模式的理论支撑。

3.1 全宗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全宗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至少有三点:一是强调档案实体整理的第一层级的分类单元是全宗。尽管全宗形成依据与形式有不同,有独立全宗、联合全宗、汇集全宗、事由全宗、类全宗等,但它们都是以全宗形式组成档案整理与保管单元的。二是强调全宗划分标准的一致性。即每一全宗的划分标准必须同一。比如独立全宗、联合全宗的划分标准在于同一档案形成者或共同形成者。事由全宗的划分标准在于档案的来源为同一活动过程标准。类全宗划分标准在于其档案是以《中国档案分类法》等为标准分类的。笔者曾经提出:“把非形成者联系组成的档案分类管理单元称之为类全宗。称其为类全宗,一是说它是一个类似全宗,与全宗并列的档案分类保管单元,二是说它是依事由原则、分类法原则构成的档案分类保管单元。”[2]我们现在把按事由原则划分的全宗称为事由全宗,类全宗便只是依《中国档案分类法》等分类原则标准划分的全宗了。按我们现在的认识,类全宗不宜与全宗并列,而是全宗的类别形式之一。三是强调同一全宗划分标准下,全宗单元的唯一性。依同一形成者标准划分的全宗,只能有一个,决不能在形成者全宗内再设全宗,如同一立档单位的档案设立文书全宗、科技全宗、专门档案全宗等,是不妥的。也不得在某某事由全宗下再设某某单位全宗、某某事由全宗等。不得在某某类全宗下再设某项目全宗、某型号全宗、某课题全宗等。

3.2 来源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来源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应该有全宗层面与全宗内两个方面。全宗层面,来源原则强调全宗档案来源标准的一致性。如来源于同一捐赠者捐赠的,不宜拆散的档案,可称为某某捐赠全宗。来源原则之于全宗内的档案整理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分类方案的编制与案卷的组织排列上。如一般机关单位档案分类,按职能(机构、问题)设置,来源同一职能档案设一类目,就是遵循于职能来源分类原则。案卷的组织与卷内文件排列,也是需要来源原则指导的。我们按文件责任者、问题、名称、时间、地区、通讯者等六个特征立卷,其责任者、问题、地区特征都是遵循了来源原则标准的。我们强调六个特征以问题特征为主,实际就是职能特征为主。其理论依据就在同一职能来源上。又如,在文件排列上,我们讲,把自身文件与外来文件分开,在同一问题内,把上级文件、自身文件、平级文件、下级文件分别集中排列,是按文件责任者来源原则分类的。

3.3 事由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我们把事由原则定义为: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的档案,形成独立档案整理保管单元所遵循的标准。事由原则的档案整理意义,在全宗划分层面,是为事由全宗正名,论证事由全宗是档案实体整理的重要形式,即在档案形成者多元,而其档案形成过程一元的档案,可以构成档案整理保管单元,也就是全宗。我们前述的事由全宗及部分汇集全宗,就是事由原则下的全宗模式。事由原则之于全宗内档案指导意义也体现在分类方案与案卷级档案保管单位的组织及卷内文件排列上。如前述用通讯者特征组卷,组卷要将请示与批复、一次会议形成的文件以及其他密不可分的文件,排在一起,不得分散等要求,理论依据便是事由原则。

4 类全宗原则——三大原则之外另一重要原则

全宗层面乃至馆藏层面档案实体整理方式中,还有一种整理方式。《中国档案分类法》在其《编制说明》里说:“某些专业档案,也可以用本分类法进行档案实体的分类整理和排架,组织馆藏。”《中国档案分类法》本是我国档案信息分类的规则标准,一般讲,它是不适于档案实体分类的,但不能一概而论。如我国的电力行业,对接《中国档案分类法》,制定了本专业及各分支专业的档案分类表。其分类表既是其档案实体分类的依据,又是其档案信息分类的依据。我们探求其分类原则,它自然符合全宗原则,也有来源原则、事由原则的印记。但它的编制原则毕竟与来源原则、事由原则有许多不同。它身上有不少知识分类、学科分类的影子,也有形式分类标准夹杂其间。因此,《中国档案分类法》一问世,就有人责难它是“四不像”。但其档案分类的科学性是肯定的。我这里姑且把其分类原则称为类全宗原则。类全宗原则,在方法论上既包括历史主义方法,也包括逻辑主义方法。在具体分类方法上,既可实行内容分类法,又可实行形式分类法,或内容分类法与形式分类法相结合。如此,严永官先生文章中提到的馆藏印章档案,我们便可把其组织成一个类全宗。类全宗原则也必须以全宗原则为核心,它也是全宗原则的变通。类全宗原则在全宗内的档案分类层面也有指导意义。某些分类方案的编制、分类方案中某些类目的编制,可以依据类全宗原则。如目前我国的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其指导下的单位分类方案,类目的设置,许多是依分类法原则编制的。这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类全宗原则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郭东升.全宗理论创新论[J].档案管理,2009(4):14.

[2]郭东升.全宗与类全宗说[J].中国档案,2000(5):41.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德育渗透的工作总结下一篇:部门质量月优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