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共8篇)

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1

中国煤炭市场网发布时间:2011-11-17 10:02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十二五”期间,中石油集团建设的油气管道里程将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达到

5.4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占到3万公里。

中石油规划总院海外管道所副所长寇忠是在16日参加“第三届亚太油气管道国际峰会”时作上述表态的。寇忠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中石油建设的油气管道长度为2.7万公里,超过了过去42年的建设总里程。今年中石油预计将要完成的管道建设里程为7100多公里。目前,中石油稳坐国内油气管道建设的第一把交椅,但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在积极筹建更多的油气管道。在此情况下,中石油在“十二五”期间的油气管道建设速度必须继续提速才能保持目前的主导地位。

了解,中石油正在运营的油品管道有5.7万公里,占全国油品管道的75%,天然气管道为 3.28万公里,占全国80%。“到2015年,中国的油气管道总长度预计达到14万公里,中石油运行的超过10公里,保持在70%以上。”寇忠说。

鉴于国内I 天然气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中石油在“十二五”期间新建的5.4万公里油气管道中,天然气管道占到了一半以上。中国亚洲天然气和管道合作研究中心主席史训知表示,亚太地区是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国内的管道建设正不断加快,包括西气东输和中缅管道等多条管道都在建设中。

中石油的重点天然气项目未来将继续发力。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平介绍说,“十二五”西气东输管线将新建干线和支线管道5000公里以上,到2015年,运营管道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以上,年输送和销售天然气800亿立方米以上,占全国天然气需求总量近30%。

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2

发展指南的编制背景

一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也进入了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 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 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5.23万亿元, 超越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 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短、基础薄, 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大部分产品是传统石油化工产品, 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更是暴露出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突出表现就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总体上“大而不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在“十二五”的发展中迈出两大战略转型的坚实步伐:一是迈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实步伐;二是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转变的坚实步伐。

十多年来, 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和未来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一场需要长期付出艰苦努力的攻坚战, 因此需要研究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 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

二是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既有中央的科学指导, 又有全行业方方面面打下的良好基础。

首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 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中央建议的内涵, 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 提出了更加具体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其中, 涉及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为我们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任务。

其次, 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从不同角度研究编制与石油和化学工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 前期请联合会承担或参与了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请联合会参与相关规划的研究讨论, 提出行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重大课题研究, 我们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国务院各部门对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这既为编制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作了充分的准备, 又使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与各部门编制的规划准确衔接。

第三, 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编制工作得到专业协会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氮肥协会、磷肥协会、农药协会、氯碱协会、纯碱协会、橡胶协会、无机盐协会、氟硅协会、聚氨酯协会、勘察设计协会等20多家专业协会和8个高级副会长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 及时提供了18个子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有关资料, 同时还提供了科技、标准、质量、安全、环保、教育等6个专项规划的支撑, 这些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保证了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涵盖了各个重点领域的重点内容。

发展指南的主要内容

《发展指南》总结了“十一五”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时期, 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全行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挑战, 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 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和资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3.2%、21.5%和21.4%, 是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 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 天然气产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 其中海上原油产量达到5000万吨, 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海上大庆;二是能源保障开创新局面。“十一五”时期, 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 新增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2.5万亿立方米, 已基本形成了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的战略通道, 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大国家石油基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初步形成约36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三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 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比重上升, 产品结构向功能化、差异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达25.5%, 比200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主营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 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至6家, 形成了20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 5个百万吨乙烯基地。民营企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和4.4%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22.5%和16.1%;四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一五”石化行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48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104项, 取得行业技术发明奖114项, 科技进步奖1159项, 是行业科技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一批先进技术和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型装备自主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2009年, 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65吨标准煤, 比2005年下降13.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2万吨, 下降22.8%, 氨氮排放量13.2万吨, 下降45.7%, 二氧化硫排放量185.1万吨, 下降10.5%,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国家规划目标;六是园区建设成为新亮点。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七是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 突出表现为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发展指南》把行业发展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 分析了“十二五”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

从国际看, 影响世界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增多, 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发达国家正在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专用化学品等新兴产业, 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中东等具有油气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地区, 也在大力发展下游化工产品。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 美日等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游资炒作, 再加上利比亚、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出现动荡和战乱, 推动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到100美元以上,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针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在增多, 我国企业“走出去”遭遇到其他国家人为设置的障碍。“十二五”时期, 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走出去”面临更大挑战。

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 市场对石油和化工产品保持旺盛的需求。化肥、农药、染料、纯碱、轮胎等传统行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新型煤化工走在世界前列, 有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综合判断,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挑战, 只要善于把握世界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新机遇, 在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中, 在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 抢占一批科技创新制高点, 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就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

《发展指南》提出了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并突出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特色。

首先, 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 这是对“十二五”行业发展提出的总要求, 要贯彻到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要贯穿行业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 由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分别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要支撑和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行业特点, 我们把“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 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品牌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 加快推进传统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的方向性要求, 突出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第三, 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转变, 关键要在提高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我们认为, 行业强国至少要实现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一是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技术;二是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要有一批管理规范、专业突出、产业配套、资源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工园区;四是要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现代发展模式。我们也把这些标志性要求写入了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等6个方面, 其中提出的一些约束性指标, 是对行业“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量化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 行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 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 (技术) 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 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5年, 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 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2015年,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COD、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7%, 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处置率达到9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企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 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 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 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6方面内容:

第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节能环保以及与新能源配套的新兴产业, 促进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量水平, 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优化产业布局, 规范化工园区发展, 统筹协调产业区域转移, 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二,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围绕发展新兴产业,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 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 支撑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 强化“工程化”开发与应用环节,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5-8个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第三, 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大力促进节能减排,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 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把责任关怀、HSE和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清洁生产水平, 开展企业和园区实施“责任关怀”试点。鼓励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标准。积极探索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模式, 努力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第四, 实施“质量兴业”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积极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 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 形成500个行业知名品牌和10个世界级自主品牌。加强重要领域标准化工作, 建立起一个与化工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 并研制出一批关键技术标准, 支持标准化技术机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第五,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统筹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提升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分工中的地位。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系统, 维护产业安全。对国内市场供给缺口较大的资源类产品, 鼓励增加进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鼓励外资投向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国内石化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扩大权益矿规模和开发力度, 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资源安全供应体系。

十二五规划中的微言大义 篇3

身体力行难。

行胜于言。

改革的关键在执行,转变的关键在力行,唯如此才能把

未来五年的新词

变成生活的现实。

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不仅将决定2011年的走向,更要规划出未来五年中国的转型路线图。

从 “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了探讨五年后中国可能出现的情形,本刊封面报道遍访各界精英,冀图勾勒五年后中国的轮廓。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两份建议之间的细微变化。

在“两会”开幕前夕,解析其中的新词与旧词,当能更好地理解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也会更清晰地看到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选择。

在继承,两次建议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及总体目标安排上的说法上承前启后。“十一五”强调目标“必须”完成,“十二五”则强调要“坚持”到底。“十一五”强调“扩大内需”,“十二五”则要求“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前后十年宏观政策,有延续,有具化。

在延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改革”,共出现了60次。自从1978年以来,这是历次重大会议上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词“开放”出现了23次,而“改革开放”联合起来在文中出现了7次,与“十一五”建议稿中出现频率持平。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作为30年来改变中国前进动力的核心词语,保持了一贯的连续性。

在起伏,“十二五”建议稿中“市场”出现了42次,小降;“创新”出现了49次,小升;“农村”出现了38次,略有起伏。“民主”由上次的8次减少到了4次,“收入分配”则从上次的6次增加到了8次。也有不升不降的,“就业”这词出现了17次,与上次一模一样。

有新关注,“农民工”这个没有进入“十一五”的词现在出现在了“十二五”建议中。

有新变化,最明显的是“民生”,这个在“十一五”建议里只出现了一次的关键词。在“十二五”建议中出现了15次,是增长最为迅速的词,也说明民生问题成为当下中央决策层最为关注的问题。

有新决心,一个不算新词,但出现频率大幅增加的词是“转变”。相较“十一五”建议出场11次,这次出现了“24”次,数量翻番的背后显示了中央对“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迫切心情和严格要求。之前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转变”的重要性所下的定义是“刻不容缓”。

词语的更迭中能看到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可以看到政令有的在延续以往的传统,有的在坚持当下的方向,还有的在开拓未来的空间。

转并不容易,变更加艰难。

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4

一、概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终生的精神类疾病,存在着广泛性的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其中大部分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落后,且病因尚未明确。未经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的儿童成年后无工作能力;会有攻击行为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

二、自闭症儿童的救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

在救助过程中,我国基本上采用的是公办公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同时由于自闭症的患病特点和救助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担当救助主体的必要性。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政府在自闭症儿童救助中的作用,从“十二五”规划起进行立法、立项、从而使得全社会对自闭症患者在资金支持、有效资源使用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援助。希望在此五年计划中,政府能够主导自闭症患者的救助并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首先是发病率和患病人数的数据不足。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9年保守估计,我国0至15岁的自闭症患儿有150万,0至20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有500万。这个数据的来源缺乏专业的调查、采集和统计,只是一个估算值。若根据欧美和港台地区的发病率(110:1)来计算;全国的新生儿以1750万/年计算,年新增患儿就有15.9万人。也就是说二十年内会有320万患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卫生署将此病列为十大难症之首的原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自闭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训练主要依托于专门的自闭症服务机构,其中大多是患儿父母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成立的民办机构。在治疗手段、康复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缺乏正规有效的训练体系,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他们无法恪守非盈利组织的服务理念与规范。各个自闭症训练机构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和深入了解国际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对自闭症患者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由政府主导自闭症患者的救助,在“十二五”规划中建立一套完善的救助和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三、协调政府职能部们,完善自闭症家庭的救助服务体系

就我国目前而言,不论是康复机构负责人还是患儿家庭都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康复、医疗、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养老、信托理财等一系列问题应当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来办,涉及到卫生、教育、残联、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如何由这些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使其行之有效地协同管理起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独自承担责任完善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尽可能的在“十二五”规划文件中表述各部门在其职能部分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值得我们借鉴和注意的是,自闭症患儿在发达国家是一个社会性工作,他们有一整套治疗、康复、教育、就业和养老的完善法规。在欧美、港台地区,自闭症儿童的所有康复费用完全由政府支出,其成年之后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机会的提供、养老也是由政府买单的。

目前,或许是我国自闭症患者逐年增多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和重视,我国政府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闭症患者的救助中来。截至到“十一五”末,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出台了具体的家庭生活补助办法和意见。中国残联在“十一五”规划中,还明确把自闭症患者纳入残疾人行列,并在31个试点城市投入了3000万开展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又从2009年开始对六周岁以下极度困难的家庭实施了抢救性的康复救助。各省残联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康复训练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十几个省市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

那么除了继续完善资金补助条件增加资金补贴范围外,政府还应该在“十二五”及将来的规划中,进行那些方面的深入和细化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性法律法规,明确自闭症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受益规定。用法的强制性保障自闭症患儿的相关权利。2)建立完善的自闭症患儿救助政府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孤独症委员会的作用。尽快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发病率调查,明确责任、提高效率。3)利用各类媒体和各种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促使社会重视其发病现象,及早诊断、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消除社会歧视。4)制定严格的康复机构准入制度,与国际发达地区接轨,实施强制性认证制度,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多的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5)明确自闭症患儿的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以及医疗等规定,从而支持他们顺利的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等等。

四、围绕政策主线,制订符合国情的救助体系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患儿基本权利

法律法规是社会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定,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权利,就是对残疾人士最明确的帮助,也是对自闭症儿童救助工作的关键和基点。具体而言,就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建议以立法的形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自闭症儿童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与自闭症儿童救助相关的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由于自闭症病因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不详,患者行为刻板,缺乏与常人交流的能力,并拌有危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往往不被社会所了解。自闭症儿童家长也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既然各项医学检测都正常为何要登记办理残疾证呢?所以也不愿意让患儿与外界接触和交流,把他们封闭起来。这除了会加重其病情外,更加造成了外界对自闭症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是自闭症患者被社会歧视的根源。歧视,就像人心中的毒瘤,是病人及其家庭难以消除的伤痛。为了更好地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立法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权利得到合法保护。首先,将自闭症在“十二五”规划中写入应该纳入的法规保障范畴;其次,再应根据目前的现有法律如:

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明确规范包括自闭症在内的精神残疾儿童各方面的权利;再次,重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治疗的救助。在这些环节上要保证其救助的平等性、一致性和持续性。也就是要强调其普惠制而不是特惠制。最后,要保障他们在医疗、保障性就业、养老等方面享有平等机会和权利。

除此之外,由于自闭症患者的民事责任能力不健全,对他们的保护必须通过约束周围人的行为的方式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对涉及自闭症患者救助的相关责任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责任方包括:家庭成员、相关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养护中心、疗育机构、庇护工厂、养老院等。

对父母(家长)而言,应承担必要的抚养义务,不能因为儿童患病而遗弃,否则构成遗弃罪;应主动配合患儿的康复治疗,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对康复机构来讲,应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第一时间为患儿制定训练计划并认真进行实施。加强制度管理、救助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认证制度的强制执行。要负起让家长懂得自闭症康复基础知识的责任,使患儿尽早得到有效地训练,并应尽可能的使用有效资源为患儿家庭节约经济开支。

对社区来说,应规定在保障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享有与其他居民同等社区活动权利的基础上,还应积极配合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创造有利于患儿康复的环境,并对患儿家庭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

对于学校,在合理划分功能高低不同的患儿的基础上,强制学校必须接受轻度患儿入学,并给予学校一定的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特教机构开展合作,为患儿建立双重学籍,允许患儿根据需要在两所学校交替学习;在普通学校中开设特教班,允许家长随班跟读等。

医疗机构,应把握医疗条件齐备和资金上的优势,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对自闭症患儿进行诊断费用减免等优惠。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设立相关科室,进行自闭症专题研究,为找到病因,寻求医学手段治疗和开发新的康复方法铺平道路。

对于特教机构、庇护工厂及养老院等,则应该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恪守公益性质,积极开展自闭症儿童救助和学术交流,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机会使其尽可能的容入社会创造条件。提高社会救助和政府救助的基金使用效率,对家长实行心理辅导等等

2)、加快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落实孤独症领导委员会的各项职能

2009年中国残联成立了中国精协孤独症委员会,是一件非常可喜的进步,预示着政府加快完善其主导地位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明确责任和职能范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有必要充分发挥委员会的功能进行设置,其基本原则是分工明确、相互监督、资源共享和对行业内部进行规范。以下是对委员会的作用和工作流程的设想。

中残联孤独症委员会是行业内的最高领导部门,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决议重大事项,下属各部门对委员会负责。

委员会是独立于政府体系外的专家指导机构,由来自不同机构、不同行业的自闭症专家组成,拥有较强的学术权威性,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委员会下设几个小组负责委员会各项决议的执行,并且负责各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政策制订、患儿早期筛查及发病率调查、评估诊断、康复训练及职前培训、教育就业及养护、以及成年患者的信托理财等。

委员会可常设救助基金会和督察办公室的两个部门。救助基金会负责基金的筹集、救助和基金管理,筹集方式包括政府拨款、社会募捐以及其他渠道的款项;基金管理主要包括基金增值、基金发放等。督察办公室负责监督基金使用状况和日常工作开展状况,不仅监督委员会和各部门工作,还负责监督康复训练机构、以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

各地市则采取相同的职能进行设置以保障委员会在整个行业内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具体到每个省市则需要委员会将本地区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整合以利于集中资源,提高行业自律性并更好地开展救助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到不同地域分布的患儿,方便他们就地进行康复训练。在整个模式中,政府是主导,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负责监督委员会制定管理模式、康复计划、机构认证和各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缓解救助工作压力

在当前的自闭症儿童救助过程中,家长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责任和义务,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家长最大的压力就是患儿父母其中一方被迫放弃工作,且患儿培训费用居高不下导致的经济压力。在目前国内的所有康复训练机构中,大约95%都是家长陪同训练。这就迫使家庭中必须有一人辞掉工作,全程陪同孩子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收入减少,埋下了日后家庭冲突和矛盾的祸根。除此之外,自闭症儿童家庭在康复教育上支出不菲,特别是异地培训更是花销巨大。据了解大多数家庭的支出比例很大,甚至达到了60%—80%以上。很多家庭都是动用了爷爷、奶奶的精力、财力和体力。特别是有些机构丧失了慈善行业基本的道德底线,胡乱收费和加课。致使患儿家庭多年的积蓄也消耗殆尽。而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更使得这些家庭难堪重负。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患儿康复训练时期的费用完全是由政府承担的。在美国纽约洲一个孩子一年的费用大约为10万美元;在我国香港地区一个孩子一年的费用是12万港币。这些钱是直接由政府拨入有信誉的康复中心的。随着孩子长大,义务教育的费用也是由政府拨入特教中心。在我国,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托养几乎是空白,在中央提出的加快两个体系建设的文本中也没有非常明确规定出他们的所有权益。因此,日间照料和托养问题是解决自闭症患儿家庭经济困难的另一有效途径。

值得欣慰的是,在全国很多地区,患儿已经可以享受政府的康复救助和小部分的生活补助。在有些康复中心,每年能有15—20个六周岁以下患儿享受中残联10000元/年的资助,其余的患儿则可以享受省级或市级残联的资助。但是,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庞大需求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另外,享受政府资助的患儿毕竟在少数,尤其是在并不十分正规的康复机构,资助名额就更少。而有些机构虽然获得了资助,但康复理念和师资水平太差,从而耽误了患儿最佳的康复年龄。这种状况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付之一炬。

有一位大学生给笔者提了个设想:他提出了对自闭症患儿实行“一免三补”的政策。“一免”就是免除患儿的康复训练费用,由政府全额拨款;“三补”则是补助患儿生活费、补助康复机构运营费、补助患儿家庭部分费用。患儿生活费补助应根据其年龄分布进行调度。康复机构运营费主要应用于康复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更新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鼓励一名家长全职照顾孩子,并给予这位家长一定数额的补贴金,以减轻其压力。我认为很有借鉴的必要性。

所有的资金补助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定向投入,这些款项的发放和使用也全部接受督察办公室的监督。总的来说,政府在早期筛查的基础上,给予患病程度不同的自闭症患儿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有专人管理和调配,患儿走到哪,这部分资金就跟随到哪,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患儿的持续性救助。

4)、加强康复机构的管理,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增加专业人才储备。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末已注册完毕,手续齐备并小有规模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全国有四百多家。而被称为三三机构(三间教室、三个老师、三千元注册资金,被称为三三机构)的就更多了。但真正能够以患儿为中心且有较强康复经验和技术的机构则少之又少,而已通过国际上通用的机构管理认证的就更少了。这给患儿家长出了个非常大的难题,由于没有管理标准做参考,家长只能道听途说,一间机构不行再转换另一间机构。从而耽误患儿最佳康复时机。在欧美地区机构是必须经过认证才能进行工作和领取政府补助金的。所以从患者和政府这两个最重要的角度来讲行业认证和管理认证应该是两个必须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自闭症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基础科研落后;所以自闭症康复教育和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大的进展。时至今日,自闭症救助领域也多是自筹自支的。因此面临着来自政策、资金、管理、技术、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重重压力。由于政府职能的缺失已经让救助工作陷入困境,开成了瓶颈。而笔者认为,在自闭症救助中的最大障碍就是社会认知度太低和基金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这也是造成机构背离慈善道德底线、胡乱收费的原因之一。

自闭症康复训练起步已有十几年,可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国家和相关机构并没有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这也是现在的自闭症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全国大部分康复机构的师资力量而言,如果机构的教师出身于幼教专业已经非常难得。而大多是不问专业,招进来后经过短期培训上岗。有更多的甚至不培训就上岗。只有极少数专修特殊教育的教师。就学校而言,普通师范类学校并没有自闭症教育专业,也就缺少对自闭症的深入研究,更何谈培养自闭症教育人才;特殊教育学校也缺少自闭症专业培养机制。据了解可能只有南京有自闭症教育的高等院校。除此之外,特教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专业教师流失严重,辛苦培养的教师被挖走或频繁跳槽。其实这些弊端在ISO9001;2000管理认证中是可以得到管理的。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康复救助工作陷入窘境。可以说在整个自闭症救助体系中,真正有价值和责任心的人才严重缺失。

笔者认为,增加人才储备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改善自闭症救助现状的一个关键举措。为此,政府需要指导孤独症委员会建立整个行业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从业证书,从而进入自闭症教育行业;在普通师范类学校和特教学校增设自闭症教育专业,并给予资金、师资上的支持,在培养自闭症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开展自闭症发病率和病因的相关研究;除此之外,鼓励民间资金注入自闭症研究,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从而提高民间自闭症研究水平,提高自闭症的社会认知度;最后,应重视与国际自闭症康复机构和自闭症救助基金会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在技术上、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五、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为患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以目前的康复水平,自闭症患儿能够真正进入社会的比例不超过15%,而经过培训和职前教育进入庇护工场的大约有60%;另有20%应该在托养中心;5%在家庭。所以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体系寻求的是针对自闭症患者的终身救助体系,根据他们从婴儿期至老年期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各个具体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包括个人的康复状况、障碍状况、各人和家庭所面临的困难和目标),为每个个体制定持续性的终身服务计划,适时给予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以最合适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所有自闭症家长的内心深处最担忧就是当他们逐渐老去,孩子的未来怎么办?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康复机构仅仅针对自闭症儿童,连最起码的义务教育也没实现。更不用说职业教育、就业和托养了。而对于成年自闭症患者的救助更是十分缺乏。因而有很多自闭症患者成年后只能被锁在家里。笔者接到过许多大龄自闭症患者家长打来的电话询问托养和就业问题,我们都无法解释。他们最终只能被锁在家中由父母承担着本该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有少数程度高的虽然能上小学但均遭到不同理由的辞退,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由于针对大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效果并不显著,因此目前的救助力量多集中于儿童;同时由于救助体系不健全,针对大龄患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安置也未能正式起步,因此成年自闭症患者的生存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应该由政府主导采取建立大龄患者日间照料和托养机构、职业培训和福利工厂等措施,在合理划分功能高低不同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安置技术含量高低不同的工作,在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目前针对精神残疾患者基本有一套较成熟的托养模式自闭患者可以借鉴。在托养中心建立职业部和农场、工厂进行疗育;职业部主要负责就业培训和就业安置,农场主要安排患者从事适量农活,以舒缓他们的身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在社会捐赠和宣传方面政府也该明文规定其鼓励的措施。自闭症儿童的捐款救助不能仅仅靠机构和学校的宣传报道,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对此,笔者认为,要想破除传统的观念,消除对自闭症患者的歧视,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给予捐款个人和企业的社会声誉及免税等方法,激起社会力量参与自闭症患者救助的热情。与此同时,消除社会歧视,为自闭症患者融入普通人群减少阻力,以便于患者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熟悉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从而实现自闭症患者的社会化与自理化。为根本上解决他们离群生活的尴尬处境负起责任和义务。

六、总结

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5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教育局部署,结合我学区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客观分析学区的办学历史和“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八个发展定位、六个发展原则、两个目标、三个阶段、七个计划和四个保障措施。

一、学区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区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学区始终坚持“以德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多能、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学区加大了投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校园、维修校舍等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区德育从家庭、社会、学区三个方面着手着力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区教学工作狠抓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区教学质量近三年在全县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第五。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区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发展、育人与服务的关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果断直面竞争挑战,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我学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把学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标准化学区。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目标: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一流的 1

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3、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活校

4、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5、办学思路: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区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6、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

7、教风: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学风:好学 多问 勤思 力行

(三)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人本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可持续性原则。

(四)发展目标

1、学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把学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精品学区。

2、学区育人目标:

(1)总目标:学区一切育人活动都致力于培养植根中华文化,吸纳新文明,走向大世界的新一代奠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五)三个实施阶段1、2010-2011年全面打基础阶段,通过优化管理、培养队伍、全面提质等,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示范学区。

2、2012-2013年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实施一些重点项目,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把学区建设成为教学优质、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优秀学区。

3、2014年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中国化的学区。

(六)学区发展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

1.精细管理建构计划

目标:通过建构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优化学区管理水平提升学区办学品质,为将学区建设成为精品学区奠基。

具体措施:

(1)、学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略,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案例。

(2)、本着“理顺与优化”的原则,清理学区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剔除不适应的制度,优化还可以继续实施的制度。

(3)、本着“精而细”的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和学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4)、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学区精细化管理制度,重在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加强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对学区各校班子的考核来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

(6)、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变学区管理为教师自我管理。

(7)、开展精细化管理研讨会,总结学区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矫正存在的问题。

2.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采取“双轨制”,整体提升教师水平。一是请有关培训单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学区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

3.精致教育探索计划

目标:通过精致教育的探索,解决学生成绩差与行为习惯差两大问题,培养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人。

具体措施:

第一、开展教学精致化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1)诊断分析,摸清学区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2)研究对策,探索教学精致化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3)尝试实验,将有关教学精致化的设想在班级实验。

(4)总结经验,把教学精致化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5)推广提升,将研究成果在全学区推广。

第二、开展育人精致化探索,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班级建设。首先拟定行动纲领,其次建立团队,第三开展主题活动,第四开展全面督导评估。

4.设备、设施完善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设备、设施完善计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区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具体措施:

(1)、分逐步购置教学所需的设备。

(2)、增加读书、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5.精美校园建设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精美校园建设计划,将学区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天堂。

具体措施:。

(1)、维护好现有校舍,新修所需的校舍。

(2)、进一步修整校园,扩大绿化面积。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4)、设计学区形象标识,根据学区办学意涵与文化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

6.学生社团发展计划

目标: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推动学区文化建设,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有特长的学生。

具体措施:

(1)建立校级学生组织,如: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儿童会,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实习的方式,培养10名优秀的活动组织者。

(2)由学区牵头,实施学生与社区等牵手计划,让学生接触社会,快速成长。

7.学区社区共建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学区、社区、家庭共建计划,扩大学区办学支持的范围优化学区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

(1)、成立学区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联系会。将支持学区的社区、家庭联合起来。

(2)、开展一年一度的学区社区共建论坛,共商教育大计。

(3)、推出学区与社区、家庭共建的多种项目,通过项目推动社区、家庭对学区的支持。

(七)、学区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实施思路起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实施思路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各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实施思路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2.民主保障

广泛发动全学区教职工为办好学区献计献策。分阶段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民主评议。通过民主方式,使发展思路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3.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区要投入资金用于基建和设备添置。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州、县有关经费;二是开辟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

4.外部保障。

积极争取省、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学区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对我学区发展规划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愈来愈高。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学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

十二五规划 篇6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我县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根据州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所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行业“三个服务”能力为使命,以继续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思想、道德、法治和文化建设,实现运管队伍素质、行业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的新提升,不断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十二五” 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推进运输行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条件的新期待、新需求,下气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坚持务实创新、贴近实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贴近行业建设实际,体现时代性,富有吸引力。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基层打基础,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车站、运输车辆、维修企业、业务办事点等窗口单位和执法部门。

坚持常抓不懈、强化督导。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 标是:行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素质大幅提升,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果,行业形象得到充分认可,行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打牢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根 基

扎实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改进学习形式,丰

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抓好学习内容的落实,在全行业进一步形成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干部职工逐步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和文明礼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行为习惯,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爱心奉献、扶贫济困等道德实践,完善道德实践机制。

(二)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规定的必学内容与本职专业知识相结合,网络学习与书本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平时有序学习与重大任务时强化相结合,使学习活动形式灵活、有声有色。二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科学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学习、善于

创新的能力。三是建立干部职工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坚持系统的持续学习、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广泛开展终身学习竞赛,大力开展应用性培训,着力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六五”普法教育的总体部署,以行业法规为重点,强化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把法规学习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改进管理服务手段。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强化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执法。认真研究公路交通执法和管理服务的特点,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体现服务特色,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运输服务。

(四)加强行风和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切实把作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教育活动,以更高的标准、更深的内涵、更严格的要求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团结型、廉洁型、实干型、服

务型机关。

(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

推进文明运政体系创建。在所内以公正、严明、廉洁、文明为主要标准,在客运企业和服务行业,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开展各类创建活动。积极参加地方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加文明单位、平安创建等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治安和环境建设,维护和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中石油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7

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 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是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同样, 该规划纲要也对未来5年我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仔细深入解读规划纲要中的“标准”及“标准化”, 对每位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十一五”期间标准化成效及问题

自200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以来, 技术标准战略已经上升为改变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进程的主要支撑手段。国家领导人对标准化工作都有亲切指导和重要批示———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要求:“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标准化, 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 要有一批叫得响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十一五”时期, 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标准化工作全方位地向各产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拓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标准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1.制定各类规划, 指引工作方向

“十一五”期间, 国家各部委, 包括质检总局、工信部、建设部等部委制定、发布了大量针对标准化工作的规划文件, 成为这一时期各行业、该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行动纲领。这些规划文件主要包括基础和综合类的标准化规划, 如《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十一五”规划及实施意见》、《认证认可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 (部分工业领域) 标准化发展规划》、《环境卫生标准“十一五”规划》等;有针对工业行业的产业标准化规划, 如《“十一五”电工电器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十一五”全国耐材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十一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全国装备制造业2005-2007年标准化发展规划》、《“十一五”家具标准化发展规划》、《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泵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等;有针对第三产业的标准化规划, 如《流通标准“十一五”发展规划》、《邮政业标准化2008-2010年发展规划》、《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2020年) 》等。

2.投入专项资金, 加大科研力度

2007年, 财政部、科技部将标准研究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至今已有475个项目获得支持, 经费总额4.5亿元。同时, 设立和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在促进创新技术转化、提升标准研制水平、支撑国际标准制修订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科技部批复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共完成16项课题、150余项任务, 专项累计研制国家标准306项、行业标准175项、国际标准44项。为鼓励各地区、各行业进一步重视标准化工作的质量, 突出标准化科研成果的转换, 推进向生产力的有效持续转变。国家质检总局设立“科技兴检奖”、“中国标准创新奖”等针对标准化的国家级奖项, 奖励了一大批卓有成效, 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化科研项目和标准项目。

3.加强制修订工作, 提高标准水平

“十一五”期间, 是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最大的时期之一。质检总局、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环保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物流、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标准专项规划, 设计和布局标准体系框架, 依托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以国家标准为例, 2006年至2010年共下达25 000余项标准制修订项目, 共发布14 000余项新标准, 详见图1。其中2006年是新立项制修订项目最多的一年, 达到9 500余项, 主要是对过去标龄较长的标准进行修订;经历2年多的工作, 2008年是发布新标准数量最多的一年, 达到近6 000项。

通过全国标准化工作者在“十一五”期间的大量工作, 我国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大幅下降。截至2003年底的统计显示, 当时我国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10.12年, 标龄5年以上的标准占总量的72.73%。到2010年, 我国大部分行业的国家标准平均标龄下降到5年~6年。以浙江省21个块状产业涉及的国家标准为例, 对其统计分析显示, 13 000余项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6.6年, 详见表1。其中化纤纺织、家纺、服装、家电、电器、纺织、领带、泵业、氟硅等产业的国家标准平均标龄都低于5年, 与皮革相关的119项标准平均标龄仅为2.5年。通过对前期的标准进行清理、复审和制定工作, 我国已经扭转了标准老化的局面。

4.标准走向国际, 扩大标准话语权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丰硕收获的时期, 特别是2008年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 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化活动旨在研究、制定并推广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 协调各国、各地区的标准化活动, 研讨和交流有关标准化事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际与区域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 加快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010年, 我国新承担了中医药、节能量和生物质气体燃料等13个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 总数已达到50个;新提交了国际标准提案57项, 总数已达到227项, 数量位居成员国前列。在国际电工领域, 以我国为主提出的6项国际标准获得批准, 18项标准进入草案投票阶段, 新提交了11项国际标准提案。以电工行业国际标准化为例, “十一五”期间承担IEC秘书处3个、IEC主席3个、出任IEC/SMB中高层专家6人、赢得IEC1906贡献奖3人次、承担了7项国际标准的研制任务, 使我国电工行业在国际发、输、配、用电等领域都具有了国际话语权。

十二五规划中的“标准”分析

“标准”、“标准体系”和“标准化”频繁出现, 贯穿于整个“规划纲要”之中。“十二五”规划纲要共计16篇62章, 其中在33个段落里提到“标准”和“标准化”。与“十五”、“十一五”的规划纲要相比较,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标准”元素更加浓厚。

1.提及点处明显增加, 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十五”规划中“标准”和“标准化”出现6处, 分别涉及农业质量标准、服务业标准、信息标准化、环境标准、国际标准和质量标准化体系。前3者是涉及具体产业, 推进产业质量水平或服务水平提升;后3者是标准及标准化在基础领域发挥作用, 加强生态建设, 推进国际贸易和强化质量基础。

“十一五”规划中“标准”和“标准化”出现10处, 分别涉及农业标准化、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网络标准、服务业标准化、节能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国家标准体系、中医药标准化、应急标准体系。除了延续十五规划中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之外, “十一五”规划与时俱进, 对新出现的事物和技术提出标准化工作要求, 体现在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网络标准、节能标准、中医药标准化、应急标准体系。尤其是节能标准化工作是我国整个“十一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 为我国顺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相比之下, “十二五”规划中“标准”和“标准化”出现35处, 提及频率比“十五”和“十一五”总和还多。“十二五”规划中, 一方面延续之前各领域标准化工作, 如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等;另一方面将标准化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2.“十二五”规划对下一时期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规划中明确提到在新的国际发展格局下,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要继续优化能源结构, 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 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规划中对先一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何以标准化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出具体要求。包括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 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 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 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规划还对汽车、交通等关系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行业提出标准化工作目标:船舶行业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 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推动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和港口规模化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路线, 规范建设标准, 有序推进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也是“十二五”规划重点涉及的领域, 一方面在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另一方面, 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三是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绿色发展、构建低碳发展方式也是“十二五”期间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提出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落实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注解。同时, 要求继续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 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规划要求通过加快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并贯穿于生产、流通、外贸、消费和建设各领域各环节,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将改善民生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根本落脚点。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 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也是“十二五”规划对标准化工作的定位:标准化工作要服务和服从于改善民生的大局。规划提出要抓住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劳动保护、市场秩序以及防灾减灾等各个方面工作, 健全标准体系。要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

五是将改革开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对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一直不断提出新问题, 标准化工作也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进程, 解决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中迫切需要完善运行机制、规则程序、体系建设、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难题。在新的形势下,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提出要完善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等要求, 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企业、消费者利益的协调统一, 同时与市场运行有效衔接, 促进国际贸易的科学发展。

“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结合“十二五”规划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回顾我国“十一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下一阶段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思考意见。

从总体上看, “十一五”期间标准化工作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问题有:标准化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显滞后, 社会公众标准化意识还较薄弱, 标准体系建设在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方面还不够协调。这些问题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各个击破、重点解决。

一是做好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主题、主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制定标准化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分层次、有重点地做好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制定分步实施方案, 着力在适应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下功夫。各省市应围绕当地产业特色, 做好标准化整个工作链各环节的关键事务, 提出相适应的机制和政策措施, 如浙江省应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2个重点块状产业, 做好标准化工作。

二是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管工作。经过“十一五”期间全国标准化工作者的努力, 标准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标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大体上与国际接轨, 基本上解决了“无标可执”的问题。但是, “十一五”期间, 在标准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影响民生的问题, 尤其是食品安全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有标不执”是“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政府角度出发, 要细致研究措施, 加强企业在标准实施方面的监管, 做到标准公开, 尤其是各企业备案的产品标准应予以公开, 接受社会的监督。

金融“十二五”规划出炉 篇8

中国人民银行9月17日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

发改委鼓励试点保障房建设项目收益债

国家发改委日前鼓励各地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为基础建设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其中,鼓励各地在企业债发行中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

国内艺术品份额交易仅剩天津文交所

泰山、郑州、成都三家文交所先后宣告取消艺术品份额交易,至此,国内仍在进行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仅剩下天津文交所。曾经轰轰烈烈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正在退潮。

中国嘉德香港首拍4.55亿港元收槌

这场内地主要拍卖公司首次在香港独立举办的拍卖会的总成交价为拍前估价的2.5倍,近10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其中名家收藏的齐白石1922年设色纸本《山水图册》以4600万港元夺得全场头筹。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

福布斯杂志发布2012年中国富豪榜,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净资产重登首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百度李彦宏和万达王健林。据统计,今年排名前100位富豪的总资产比上年缩水了7%。

保利三天在沪拿地近百亿

上一篇:农行员工守则心得下一篇:突破的初中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