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诗词(共12篇)
红旗在蓝天飞扬
鲜花在大地绽放
我亲爱的祖国迎来了她六十岁的华诞
六十多年,沧海桑田弹指一挥
六十多年,赤县神州旧貌换新颜
六十多年
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祖国
已经站在了安理会的主席台
紫荆花依着国旗诉说着赤子对母亲的爱
中山陵畔,陈江用双手抹干地下30万祖先的泪眼
大会堂里一张张笑脸告诉你——
960万平方公里,如今是我们的天
六十多年
军旗猎猎飞扬在噶拉昆仑雪域高原
橄榄枝跨洋过海扎根在亚非拉人民的心田
天安门前滚滚驰过的钢铁洪流宣示着华夏的尊严
划破长空的东风导弹深深烙印在丁汝昌的心间
北洋舰队官兵的血泪啊
幻化成罗布泊上空灿烂的云彩
六十多年
老外开始嚼着《论语》醉卧《红楼梦》中眠
国歌一次次跳动在奥运的琴键
百年梦园
神舟飞船遨游在天上人间
青藏线上,藏羚羊望着窗后游人的笑脸告诉你——
这里就是天堂,我爱祖国的蓝天
歌声在蓝天飞扬
笑脸在大地绽放
13亿人民共庆祖国的荣光
美酒一杯杯饮,功绩一件件讲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 因此,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所以,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 严格地说, 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 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 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 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 而且不吝示范, 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 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 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 在古诗词诵读时, 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 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 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 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 让学生诵读比较, 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 《饮酒》一诗时, 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 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时, 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 读成“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哪) ”, 借助语气词, 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 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 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 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 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 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 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 因此, 在引导学生入境时, 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反复揣摩体味, 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 《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 从诗的题目中入手, 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 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 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 以杜甫的身份, 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 我望见_______”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朗读, 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 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 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 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 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 (其五) 》的教学设计时 (1) , 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 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 (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 充分发挥想象, 开始由“象”入境, 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 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 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 (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 面对眼前的美景, 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 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 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 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 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 引导学生由“象”入“境”, 由“境”会“意”, 再由“意”悟“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 整节课主线明晰, 环环相扣, 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 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 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 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 (2) 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 但愁的对象不一样, 愁的形式不一样, 愁的深度也不一样, 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 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 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 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 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 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 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 诵读品味是一法, 入境体味也是一法, 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 所以,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 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 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 缺月如钩。俯视庭院, 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用丝喻愁, 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 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 由诗入画, 那么, 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也就是由诗到画, 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 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 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 用诗人的心表情, 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 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 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 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 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 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 诗意就是“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 赏析古诗词, 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 然后, 带着想象的画面, 融入作者的情感, 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 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 诗的终点, 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 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 此时, 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 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 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 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 但由于生活阅历浅, 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 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 使学生不仅能知“愁”, 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 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最后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 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 理解了诗意, 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 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 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 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 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 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 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 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 如果这样, 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11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 (其五)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菊并飘旗秀,今朝别样红。
天街扬笛曲,山海荡歌风。
党献千秋策,民描百业隆。
兴邦防虎豹,驾月洗长空。
二,七律……平水韵《国庆节……中华颂》
金菊飘香溢九天,迎来国诞曲高旋。
今朝疆土旌旗秀,昔日烽台烈士眠。
续接雄魂擎剑戟,清除浊气净尘烟。
峥嵘岁月家邦定,改革新潮绘锦篇。
三,鹧鸪天……词林正韵《换餐》
一夜寒云细雨娑,晓晨挂日映清河。
新庐傍竹通林径,老妪移身涉草坡。
寻苦菜,觅巢窝,午餐酒送杖庭柯。
八珍玉食皆尝尽,怎比今朝野上萝。
注* 娑,形容词,轻扬松散,此指下小雨。
八珍玉食,泛指精美的食品。
野上,指田野中。
萝,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四,沁园春……词林正韵《国庆节思赋》
十月穹苍,白云淡淡,风摆旗飘!
览山河共度,菊花点野,军民齐舞,歌笛冲霄,游客牵舟,骚人弄墨,并展中华阔野娇,常思患,防嘉林生恶,虎豹炰哮。
垂涎之兽心焦,野梦里、磨牙如憝獠,看海风吹雾,云天翻浪,毒虫侵草,日美喧嚣,血史铭心,耻痕刻骨,承接雄魂势震妖,强国策,筑千秋伟业,永庆今朝。
注* 嘉林,美好的树林。
炰哮,猛兽怒吼,指嚣张跋扈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国庆节古诗大全——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唐代《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孟浩然《凉州词》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4、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5、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6、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7、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0、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李商隐《富平少侯》
11、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刘向《三人成虎》
13、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4、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15、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16、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7、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8、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中华诗词名篇解读》一反历代诗词选本的选录与编排格式,坚持以诗词自身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为主要标准,在中华古国几千年诗歌艺术发展长河中,精心选取百余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传世诗词曲佳作加以评析、鉴赏,让它们充分显示出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美轮美奂,他的解读与这些名篇佳作会一次又一次穿透读者心灵的壁垒,直达最隐秘的角落,甚至会铭刻在骨髓里。那时,你会惊叹我们的精美文字,竟会排列变幻出如此美丽的词语组合,每一首诗词都会在一幅幅美妙图画般的意境中,让人陶醉。这一切怎能不令人信服中华诗词艺术瑰宝,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桂冠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呢!
邓荫柯先生对古典诗词的解读,独辟蹊径,既无逐字逐句的解释,也无专家式的背景分析与考证,是一位挚爱诗歌艺术的老诗人老作家对古代诗人宣泄内心的纯情与爱慕的真情言说。他以自己独特的感悟,在古代诗人与当代诗歌粉丝之间精心设置了一扇崭新的欣赏视窗。他把那些难懂的词语自然而然且水乳交融地容纳在解读的文字里和诗歌的意境中。这就卓有成效地避免了读者的激情阅读被拦腰斩断的苦恼,恰到好处地掌握了个性阅读与学术共识的关联互鉴。
早在大学期间,年轻的邓荫柯就对中华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他曾说:
在我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古典诗词都给了我难以估量的极其丰富的营养,在逆水行舟时给我以难以诉说的慰藉与温暖,几本随身携带的诗词选本帮我战胜了怅惘与颓丧;在顺水扬帆时给我快慰的启迪和鼓舞,积极向上的面对五彩人生,宽容温馨地对待世界;在生命与爱情同行的季节,又是飘逸空灵的诗词给了我表达情意的花瓣,以温柔亲切的旋律抚平心灵的创伤。
因此,编写一部古典诗词的解读,便成了他朝思暮想的夙愿。年过七旬,他在浩瀚的典籍中度过了无数花晨月夕,批阅三载,潜心写作,终于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这样一部精粹华美的《中华诗词名篇解读》。
邓荫柯先生的解读睿智风趣,灵动飞扬,常常于优雅华美的叙述中,引发读者对诗词本体与解读词语的双重感动,帮助读者延伸想象空间,充分享受古代诗人为后人提供的艺术欣赏之宝藏。作者并不刻意隐蔽自己对于某些诗人的偏爱。他在解读张若虚、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李煜、柳永、苏轼、秦观、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纳兰性德、龚自珍等诗人的作品时,倾注了更为炽热的情致,常常把他们视为诗苑知己,表现出神魂飞越的纯情,毫无枯燥乏味的理性说教。他在解读《春江花月夜》一诗时说:
张若虚是一个睿智有趣,感悟能力超群,感情充沛激荡的性情中人?他以无人能及的文笔,回环流畅的韵律,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把对春天、江水、花木、月亮、静夜几种意象形象聚会的感悟,和其中一段爱情故事演绎得更加活色生香,他是一位怜香惜玉、理解女性的男人。
在解读王维《山居秋暝》时,着力探索诗人心灵奥秘,称赞他摆脱功名利禄,仕途经济,将全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那种心态,以及他超凡的把握诗情画意的艺术技巧,善于与山川草木、风花雪月互动,捕捉飘逸空灵的形象与意象的功力。慨叹自己虽然选了王维的十首诗,仍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谈及李白,对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几近倾倒。对诗人那首狂飙式突进的《将近酒》以及风格奇异、形象瑰丽、境界卓拔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了如醉如痴的性情感悟与破解。即便是对在他看来不算太重要的作品《清平调词三首》也有如下精妙评说,说它“毕竟是为君王贵妃歌功颂德,甚至有点溜须拍马嫌疑的作品……但李白表现出的卓拔不凡的技巧,出类拔萃的聪慧,镇定从容的风度,大气包举的气概,和诗中流泻的一段温馨风流的佳话式情韵,还是值得后世长久记忆和回味的。”对于杜甫,他在那首想念离别的妻儿的《月夜》的解读中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说:
杜甫慷慨地运用了“香雾”“云鬟”“玉臂”几个有香艳色彩的词语形容自己风韵犹存的妻子。有了这首诗,妻子就不再是一位苍老憔悴的“老妻”的形象,而是一位秀美飘逸的云鬟氤氲着香气,洁白丰润的双臂如同粉妆玉琢,虽然历经苦难和折磨,但依然保持了端庄美丽的女人形象。
对于李煜,邓氏更是情有独钟。他甚至在自己的一首词作中昵称这位南唐后主为“阿煜”。在仔细评说了他的五首代表性词作之后,更有如下一段精彩评价:
李煜身上留下的人性太多,少见帝王的威风、残暴、冷酷、种马性太少,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成功的君王,也是一位最具人性的君王,一位最成功的诗人。激赏他的词章,怜惜他的命运,向千年之前的倒霉君王,不朽诗人寄一瓣心香吧!
邓氏特别欣赏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超凡才情,说她的作品用词“新颖别致,生动传神,富于原创性,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当时就得到评论家的激赏,说她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新意多有过人之处。”在解读《声声慢》时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运用极其朴素口语化的笔墨作结,使这首极尽叠加铺张能事的词章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结尾。”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郑思肖《二砺》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咏史》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徐锡麟《出塞》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屈大均《秣陵》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王维《少年行四首》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写怀》
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
不暇顾诗愁。
——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王澜《念奴娇》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高适《塞下曲》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戚继光《望阙台》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最早的国庆专题期刊
1949年出版的开国大典或解放号国庆专题期刊有:《东北画报》《华北画报》《文艺报》《影剧新地》《大众影剧》《察哈尔教育》《青青电影》《新教育》,以及苏中解放区《人民画报》《世界知识》。
国旗设计图案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委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国旗征集启事》。其后短短30天里,海内外3000多幅国旗设计图案寄到筹备会。其中有开国元勋,也有普通职员,有耄耋老人,也有9岁学童。人们在对共和国未来旗帜的描绘中,倾诉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当家作主的豪情。笔者藏有一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代表大会的出版物:《国旗图案参考资料》(1949年9月编印),详载国旗初选方案38种,其中有朱德、郭沫若、艾青、吴玉章、张仃、钟灵等人的方案。1949年9月27日,由曾联松设计的第32号方案——五星红旗图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
新中国电影、电视第一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旧中国“软性”电影画报随即消亡。但有一个特例,这就是坚持了19年之久的《青青电影》画报,它是惟一跨越新旧两种制度的电影刊物。1949年6月20日《青青电影》画报出版“解放号”特刊,成为解放后出版的电影第一刊。
1949年6月,阿英等人集体创办《大众影剧》(周刊)。同年10月1日,《大众影剧》(周刊)第7期出版“庆祝新中国诞生”特刊。
1950年6月1日,《大众电影》画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日,《大众电影》第8期出版“国庆一周年纪念特刊”,共刊出电影图片几十幅,其彩色封面成为经典之作。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北京市内仅有的三十多台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厦作为背景的“北京电视台”的画面。
关键词:诗词,教学改革,背景分析,朗读,意境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载体, 其中古典诗词以它丰富的内涵, 优美的意境和精练的语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有几个人没有背诵过“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呢?有几个人不知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呢?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 但还是留下了许多古典文化的瑰宝。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学习, 学生一般都不是很感兴趣, 觉得诗词枯燥无味,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在古诗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讲解分析和知识灌输,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他们深切感受作品的意蕴和情感, 对他们进行文化上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想象, 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对背景知识的分析
古代诗词写作的年代距今已经很遥远了, 如果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单纯从诗词内容上分析, 那就有可能理解不够透彻, 甚至断章取义。所以, 了解诗词的作者和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欣赏作品。例如卫生类高职语文第三册李煜的《相见欢》。
在欣赏作品之前, 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的姓名、字、号和主要作品, 更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尤其是他一生的两个不同阶段, 否则就不能彻底解读这首词。在教学之前, 我先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 让他们回去提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生平往事。在课堂上再和学生一起来整合出李煜人生的两个阶段:耽于享乐的一国之君和沉溺于悲哀中的亡国囚徒。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 25岁即位。由于受父亲李璟的影响, 李煜的文学艺术水平很高, 他才华横溢, 工书善画, 能诗擅词, 通音晓律。在前期做皇帝期间, 他不修政事, 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作品多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比如《菩萨蛮》《一斛珠》等等, 而亡国之后, 他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囚徒, 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耻辱之中。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含义深沉, 痛入骨髓的家仇国恨, 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这种转变使他的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高超的境界。所以王国维对他后期词作有很高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相见欢》就是李煜被囚禁之后的作品。这首词, 表现了作者在一个冷清的秋夜, 独自登楼时, 为离愁所纠缠的心情。所以他词中的“无言”“离愁”“别是一般滋味”都是和常人不同的。荣华富贵已成为过眼烟云, 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 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 他内心的痛苦和悔恨怎能和一般的男女之情、一般的壮志难酬相比呢?这滋味, 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是留在词人心中难以排遣的。如果没有对学生详细讲解这里的背景知识, 学生肯定对词中的感情理解不够透彻。
这样学习词, 学生既掌握了词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社会和作者生平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
二朗读式的赏析
诗词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的, 它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都是合乐歌唱的, 而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而, 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诵读就是关键。而且诗词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只有依靠边读边感悟, 方能理解的深刻、透彻、全面。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 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首先要注重引导, 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词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 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典诗词名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对学习诗词的兴趣。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同情境的画面和音乐, 使学生通过其中的画面和配乐朗诵, 体会诗歌的意境, 激发他们朗读诗词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做好朗读指导。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源自它的平仄、节奏和韵律。在朗读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和纠正学生读准生僻字。其次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词的节奏。教师先进行范读, 然后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最后让学生根据要求反复诵读, 让学生融入具体语境中, 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例如同样是豪放派词人, 苏轼和辛弃疾都有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他关注历史人生的旷达之心。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词人的气势, 注意它豪迈奔放、大气磅礴、昂扬奋发的情调。而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却是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 昏聩无能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读的时候应注意将作者的愁苦和愤懑之情表达出来。可见作品的中心不同, 表达的情感不同, 那么朗读时的侧重点就截然不同。通过对比, 在讲解词作时, 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体味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词的灵魂就在于它创设的意境, 不深入体会它的意境就难以理解诗词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使学生发挥想象能力, 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还要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比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句, 在说到“杨柳”这样一个古诗词中最常见、最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可以就通过三点分析。首先回顾《诗经》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其次温庭筠的“绿杨陌上多别离”指出“柳”与“留”谐音, 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另外, 古代还有《折杨柳》的送别之曲, 送别时一听到这首曲子就自然有了离愁别绪。因此“杨柳岸”就有了表达离情别意的文化内涵。
其次诗词是由意象构成意境, 再由意境体现情感的。意象是诗词基础, 意境是诗词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诗词图片展现出来, 在理解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比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当看到这里学生可以想象一下, 武侯祠中一片荒凉, 由于长时间没有人来台阶上长满了青草, 茂密的树林中只有黄鹂婉转, 却无人倾听。“自春色”“空好音”这两句情景交融, 感叹武侯祠无人赏玩, 显出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对着眼前碧草, 回忆那个济世奇才, 却觉得寂寞难言;听到黄鹂的歌声, 就倍感凄凉难耐。所以, 诗人才有“自”和“空”的深沉感慨。通过学生的想象, 让他们感受到诗词中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总之,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 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欲望, 鼓励学生一起探索, 一起发现, 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才能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世昌、吴令华编.诗词论丛[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2]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17、生活的幸福,有谁愿意拒绝;简单的快乐,有谁傻傻放弃。其实幸福很简单,一个问候,一个祝福就已足够。国庆节已到眼前,愿你假期里玩的开心
18、我还站在九月的尾巴,你心却到了十月之初。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不是时间,而是你的心比你的身走得快。国庆了,给你提个醒,别让心走太远收不回就麻烦了。提前祝你国庆快乐!
19、心到想到得到,福到运到财到,国庆节还没到,但愿我的祝福第一个到。提前祝你国庆节快乐!其他祝福短信都是我安排的!
20、我刚上了趟银行,取了无数好运黄金、快乐珠宝、平安翡翠、成功股票、健康基金。别作声,统统送给你,因为我想提“钱”祝你国庆快乐!
21、世界上最真的祝福,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世界上最真心的祝福,是我时时对你的思念,世界上最真的关怀是给你的短信祝福,提前祝你节日快乐。
22、国庆节快要到了,身影在眼前萦绕,思念在心口发烧,一向离多聚少,朋友别来可好?送上一个问候,权当幸福问候,祝愿所有的快乐跟着你跑!
23、你幸福的笑脸还未从中秋节的喜庆气氛中平伏下来,国庆节又来报喜了!愿这样喜庆连连的旋律永远与你相伴!
24、国庆思绵绵,遥把问候传。心为琴,风为弦,祝福悠扬为你弹。月妙曼,星灿灿,幸福为船渡你到彼岸。国庆快乐!
25、在这漫漫的国庆长假里,常常忆起共处的岁月。找点时间,约个地点,带上祝福,来个非常体验!
26、朋字双月并肩行,远隔千里两地明;祝友健康阂家乐,事业顺利展宏程;国庆佳节同喜日,捧杯聚首秋月中。
27、把这漫天飞舞的秋叶,化作关怀,但愿我们间的关怀,不仅是晋庆佳节来临的时刻。
28、云淡风也轻,秋叶飞满天,中秋国庆一相逢,祝福心愿铺满天。祝愿幸福安康!
29、十全十美金秋月,一心一意庆佳节。快人快语送祝福,乐在其中齐欢腾。十一快乐。
【国庆的诗词】推荐阅读:
庆国庆祖国颂诗词会朗诵词05-31
秋分诗词 欣赏苏轼描写秋分的诗词10-13
秋月的诗词07-21
贺岁的诗词10-09
长征的诗词10-19
过年的诗词10-25
苏轼的诗词11-18
狗年的诗词11-28
盛夏的诗词12-05
国庆节的作文:国庆游记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