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推荐11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一)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了解“咏”“山顶”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美观地书写“华、岁、代”。
3.通过观察、朗读, 感受华山的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进一步学习感叹句。
4.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发言、认真书写等习惯。
其中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 习惯培养应该贯穿教学始终。
那么,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呢?
一、揭题谈话, 感受华山
1. 课题教学。
一般来说, 教材虽然对一年级没有提出预习的要求, 但事实上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课文都已知道, 有的甚至已经熟读。因此, 教学本课时, 可以直接入题, 引导学生响亮地说出课题。然后老师边板书边指导:
———“咏”是个生字, 要求小朋友会读, 一起读———“咏”。
———“华”也是个生字, 要求会写。“华”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我们在“花”字里见过, 下半部分是个“十”, 一横要写得长长的, 好托住上半部分。
———“山”, 我们早就认识, 第一竖要写得长长的, 就像高高的山峰。
在此, 通过说写同步指导学生, 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教学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瞄准目标, 抓住每一个契机进行识字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随机拓展。
“华”是个多音字, 教材中虽然第一次出现, 但学生并不陌生, 可能听过, 如影视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见过, 如商店名、同学名等等。因此, 可以“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为话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 在交流分享中丰富教学内容, 区分“华山”的“华”与其他语境中的“华”的读音, 并渗透“留心生活就能识字”的学习理念。
3. 经验迁移。
学生也许并不知道华山, 但对于山总会有一些印象, 如图片中见过, 跟随父母爬过, 迁移这一经验对于感受华山的“高”极有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教学活动进行———
(1) 小朋友知道什么山, 登过吗?高不高呀?
(2) 课文里说到的华山可高了, 近2000米呢。 (可以和学生提到的山或学生生活地的山进行高度比较, 凸显华山之“高”)
4. 学习感叹句。
“啊!华山真高哇!”是文中的句子, 顺势先学, 能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首先, 引导观察。师: (出示图) 看, 这就是华山!小朋友, 如果这时你就站在华山的脚下, 抬头看它, 你会怎么说?然后, 综合学生的回答, 概括成一句话 (即文中的语句) 。最后, 指导朗读。可以想象学生会通过提高音量表示惊奇、赞叹, 但事实上也可以通过收紧声音, 压低音量来表达。因此, 教师有必要通过示范进行引导, 为以后的多元朗读打下基础。
二、认识寇准, 朗读古诗
1. 认识寇准。
“寇准”是一个生词, 与之相关的还有“宋代”和“七岁”两个词语, 顺着上述思路, 可以这样教学:
首先, 出示寇准和先生站在山顶图, 在教师创造的语境中依次学习词语。
华山很高很高,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和先生一起登上了华山, 他是谁呢? (读准词语:寇准) 多大了? (读准词语:七岁) 然后, 通过对话“你们几岁呀?”拉近寇准与学生的距离, 再自然引出词语“宋代”:看来, 寇准和我们差不多大, 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 他生活的时代叫——— (读准词语) 宋代。
其次, 通过口头运用及时巩固:哦, 现在我们知道了, 原来这个小孩儿名叫 (寇准) , 那年才 (七岁) , 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宋代) 。
上述三个词语当然可以一起学习, 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 笔者还是认为按照顺序、先分后合进行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2. 朗读诗歌。
整首诗需要指导的主要在于读流利, 即读出诗歌的节奏。因此, 可以通过录音 (最好是同龄人的录音) 示范, 加上多种形式的练习就能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 还要随机教学“咏”字的意思, 可采用讲解、反问、体会的方式进行。如:像寇准那样用诗来赞美华山, 就叫“咏”。讲清楚后, 随即反问:“咏”就是——— (启发学生回答) 。然后顺势引导齐读:让我们像寇准那样一起“咏华山”。
三、朗读课文, 学习新词
1. 指导读正确
(1)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当然有多种方法,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听读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如:轻轻地打开课文, 拿好书, 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好习惯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那怎么培养呢?笔者认定六个字:反复抓, 抓反复。
(2) 组织练读。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 指导他们用横线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多加练习, 直至读准为止。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环节要留足时间, 因为朗读能力只有在自我的朗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3) 检查反馈。重点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与理解。教学怎么展开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生字词进行加工, 分散处理, 不能一股脑儿呈现, 其次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如下:
(1) 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山顶、山腰间、山路
首先, 利用汉语拼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纠正方言语调。
然后,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一座山, 指名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 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最后, 适度拓展。如:山最高的地方叫“山顶”, 那么房子最高的地方叫——— (“房顶”) , 树木最高的地方叫——— (“树顶”) , 人最高的地方叫——— (“头顶”)
(2) 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下列词语———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词语的顺序与课文叙述的顺序一致, 顺势朗读, 在指导读正确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此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即指名领读词语, 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领读正确, 其他学生跟读;读错了, 给予纠正。
2. 指导读流利
(1) 组织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至少读两遍, 不会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反馈检查。在这一环节中除了“称赞” (这是文中的生词, 教师在语言中反复运用, 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以外, 要侧重于长句朗读的指导。
如“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一句, 可以采用先理解句意, 再标注分隔号的方式进行———
(1) 指名读, 与学生对话:听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 (或老师) 通过朗读告诉我们, 是谁“跟先生去登华山”呢? (有个小孩儿) “有个小孩儿”干什么去呢? (跟先生去登华山) 是一个人去的吗? (跟先生去的)
(2) 给句子标注分隔号: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3) 读法小结:如果, 在这些地方能注意适当停顿的话, 别人就能听得懂你读的意思了。
事实证明, 采用上述方式指导朗读, 能将语义理解和技巧传授融为一体,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句子成分, 建立句子概念, 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四、引导探究, 指导写字
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 鼓励学生通过书写, 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 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识字效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写字能力只有在写字实践中才能形成, 教师的讲解必须精当, 应极力避免写字指导对话多、学生动笔书写的机会少的不良现象。本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大致如下:
1. 用词卡出示生字———华、岁、代, 引导学生认读1遍。
2. 要求学生看书, 观察字形, 自学笔顺, 在书上描红。
3. 以“谁来教老师写字”为话题组织学生逐字交流。在交流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随机范写, 并择要讲述。如写“岁”, 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岁”, 上下结构, 先写山字头, 起笔在竖中线上, 山字头要写得扁扁的, 因为它很谦让, 为下面的半个“多”留出地方。
4. 在《习字册》上练写。同时出示从教材的“习惯篇”中截取的学生认真书写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对照、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播放古曲, 营造静心书写的情境。
综上所述, 本设计意在突出两个关键词———务本、求实。所谓“务本”, 是指以课标、教材的要求以及第一课时的任务为本, 不超越、不降低, 定准目标, 简化头绪, 教学过程一以贯之,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当然, 这样说, 并不是要走回封闭课堂、以本为本的老路, 而是强调要凸显核心目标, 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由www.edu5
2、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孙膑、田忌、齐威王;赛了几次?怎样赛的?结果怎样?„„)(板书)
3、同样的马,两次的比赛结果却截然相反。你有什么疑问吗?
(第一次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输了?第二次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4、小组合作学习。(拿出课前做的马,演示两次比赛的经过,说出失败或胜利的原因。)
5、指名演示,填充图表,指导理解两句话。
(1)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2)“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6、假设:(1)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孙膑的计策能成功吗?为什么?
(2)如果要进行第三次比赛,齐威王看破了孙膑的计策,这样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中下上;下上中,田忌要想取胜,应该怎么办(黑板连线)
7、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以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二、角色朗读,升华认识
表面上是马的竞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中,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尤其是田忌、齐威王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语气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提示注意过渡语的理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2、指名角色朗读,并说说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读?有什么新的认识?)。
3、学生评价并朗读。(启发说出理由)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启发说出理由)
三、课外练习,巩固认识
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故事资料,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孙 膑↘
智
智
高
高
田忌→第一次(输)→齐威王
↘
第二次(赢)↗
课前准备(学生):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问题。
3、制作“赛马”。(应做几匹?怎样区分?)
课件准备(教师):
1、句子:(1)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2)“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2、图表: 比赛场次齐威王(马)田忌(马)比赛结果(田忌)第一次第一场上上败败 第二场中中败 第三场下下败
第二次第一场 上下败胜 第二场中上胜 第三场下中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在指定的词语中正确使用“的”“得”“地”
2.会用“价廉物美”、“吸引”各写一个句子;能给句子加上顿号,并能说出顿号的作用。
3.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2自然段。
4.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教学重点
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给指定的词语正确使用“的”、“得”、“地”。
(2)背诵1、2自然段。
课时安排 3课时
“八佰教育网”有你更精彩!---感恩.感激.感谢! www.800edu.ne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1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讨论学习第1、2自然段,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4.理解蚕乡小镇恬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
1.揭题,齐读课题。
2.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归纳问题: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初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①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特点?划出三个概括小镇早晨特点的句子。完成练习题一。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完成练习题二。
3.不懂的地方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新词。
2.把你认为最难写的字书空一遍。
3.检查练习题。
四、讨论学习1、2自然段。
(一)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讨论解决。
着重理解“惊醒”和“唤醒”的意思。完成练习题三。
3.朗读训练。自由试读→说说怎么读→个别读→齐读。
4.引背。
(二)第2自然段。
过渡语: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早晨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打投影)师用饱满深情的语言描述小镇恬静的情景。
1.观赏小镇早晨的迷人风光,谈感受。
2.根据学生发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回忆阅读总分段式方法(投影:①先找出哪一句话是总起句,主要讲什么。②是从哪个方面作具体说明的?),自学。
(3)交流讨论:
a.在自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b.在自学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c.你认为哪些词句值得与大家共同品味。
在学生品析朗读中相机引导,重点理解。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
(5)师生合作,一边再次观赏小镇早晨恬静的风光,一边介绍。
五、小结。
1、学生小结学法。
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下节课,我们还将用同样的阅读方法继续学习课文,领略小镇早晨热闹、紧张的情景。
六、作业:
抄写生字各两遍。
板书设计:
小镇的早晨
《小镇的早晨》练习题
一、读课文,填空。
课文写了小镇的早晨____、________和____这三方面的特点。
二、看意思写词语。
1.光亮而透明。 ( )
2.价钱便宜物品美好。( )
三、选词填空。
1.妈妈用亲切的声音( )我,免得我上学迟到。
2.一声响雷,把我从睡梦中( )。
第二课时
三:自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总结学法
T:现在谁来告诉老师我们是怎样学懂课文第二自然段的?
学生回答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要求。
如果现在我要学习小镇早晨热闹的气氛,那学习方法可以怎样改,紧张呢?
2、自学三四自然段
T:接下来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喜欢,任选一个具体体会,看谁体会的最好。
3、反馈热闹
A从哪几方面具体反映小镇早晨热闹的特点?
根据回答板书:行人土特产赶集的农民
B 行人多,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T: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不由自主?)
C 土特产也很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摆满)
T:这里的土特产不仅数量多,新鲜,而且价格便宜。因此
出示1、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的诉说着自己的产品。
句子2、中国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英国顾客连声赞叹,“中国商品真是()!”
3、价廉物美--
赶集的农民甜甜的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甜甜的诉说说明他们在干什么?假如你是赶集的农民你怎样招呼顾客?
T:路上行人拥挤,农贸市场摆满了价廉物美的土特产,赶集的农民呦喝着招呼顾客,可见小镇的早晨是多么热闹呀!
D指导朗读:
读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声音响亮)
4、反馈紧张
A从哪几方面具体反映小镇早晨紧张的特点?
板书:店铺小摊熟食店农家姑娘
B重点板书:早早开张忙个不停紧张急匆匆
T:如今小镇办起了丝厂、绸厂、服装厂、水泥厂、机械厂,以前的小镇是不是这样?小镇今昔变化说明了什么?
C读最后一句(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
D找出小镇变化的语句。
5、小结
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小镇的热闹紧张的气氛说明改革开放使小镇变得欣欣向荣,小镇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
四:总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体会了小镇早晨的三个特点,从而感受到小镇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第四题1、2 第五题1。
[《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初步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自然段。
4、初步学会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3、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
4、质疑,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恐龙有哪些种类?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2)恐龙以吃什么为生?(3)恐龙是怎样生育后代的?(4)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
2、出示生字词:漫游轻型神秘锋利消失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3、指名读,竞赛读,学生教读。
4、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5、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6、出示生字,指名读,说说就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7、师标示出易错处,重点指导“恐、漫、梁、戚”等字。
8、用钢笔描红。
9、齐读生字词。
10、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三、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说说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交流,师总结:
(1)恐龙生活的年代及数量。(2)介绍恐龙的种类及形态。(3)介绍恐龙的亲戚。(4)介绍恐龙吃什么。(5)介绍恐龙如何生育后代。
(6)讲恐龙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3、试着分段。
4、交流:(1)、(2-5)、(6)
四、上网查找资料。
1、在标题栏里输入“恐龙”,再敲“回车”。
2、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浏览内容。
3、查找“恐龙生存的环境”。
4、交流。
5、看看文中怎么为我们介绍的。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两亿年”、“大片大片”、“密密”、“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等词语来感悟恐龙生活年代之久远,生活条件之优越,活动范围之广及数量之多。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
六、作业巩固
1、抄写生字词。
《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而充满童真,课文简析明了,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创新悟情。内容浅显易懂,课文语言简练,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
设计意图:
《四个太阳》这篇课文围绕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就是一种创新,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少讲解多感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语言,并能有所积累。
2、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所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四幅放大的课文插图,落叶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揭题,初读课文。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画家画的四张画,你们看:(出示四幅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是呀,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不同的颜色呢?请同学们快快到18课中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题)。齐读。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然后猜一猜这四幅图分别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用上课文中的词句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4、汇报交流。随机板书:春天 夏天秋天冬天
5、小画家画的四季真美呀!能不能从课文中分别找一个词来夸夸这是怎样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板书:()的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
6、请大家再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把你找到的词用~~划出来。
7、汇报交流。随机板书:
绿绿清凉金黄香甜
红红温暖彩色多彩
齐读词组:
绿绿的夏天清凉的夏天
金黄的秋天香甜的秋天
红红的冬天温暖的冬天
彩色的春天多彩的春天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愿。
1、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了四个美丽的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呢?
先别急着告诉老师,请大家再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再把你最喜欢的这一小节读给四人小组里的小朋友听,让他们听听你有没有把喜欢之情读出来,好吗?(自由读-四人小组汇报朗读并评价)
2、以学定教,学生喜欢读哪段,就学习哪段。
▲第一小节
(1)指名读(绿绿的太阳,读得可真好?你喜欢吗?想不想读?)-指名读。
(2)这绿绿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是啊,夏日,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把大地都烤热了(出示夏日炎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烈日当空时的感受和愿望)假如有一个绿绿的太阳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地将是一片清凉,多舒服啊!小朋友,你们感到舒服吗?愿不愿意通过朗读把这舒服的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4)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到丝丝凉意,我也想读读,谁愿意和我一起读啊!(齐读第一节)
(注:那绿绿的太阳如果挂在冬天,你喜欢吗?可跟进教学第三小节)
▲第二小节
(1)谁喜欢这个金黄的太阳?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2)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
随机出示:果园里,果子熟了。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读好熟了一词,随机指名读并进行评价。
③齐读句子。
(3)你们看,金黄的落叶正忙着邀请小伙伴,去果园品尝水果呢!(放录像)
(4)这一张张飞舞的落叶就像是一张张请柬,来到了我们小朋友中间,谁是那金黄的落叶?(师生互动表演,给学生戴上落叶头饰)
①师说:落叶妹妹,你好!我是小鱼姐姐,听说果园里有许多果子成熟了,你能向我介绍一下吗?(生介绍)
②师说:哇,有那么多好吃的果子呀!你能不能邀请我去果园尝尝水果?(生发出邀请)
③师说:谢谢你的邀请!
(5)落叶妹妹,你瞧,你的小伙伴们都来了,你快去邀请他们去果园吃水果吧!(生生互动表演)
(6)谁也愿意做这片金黄的落叶?那就到四人小组去演一演,一个人演落叶,其他三个小朋友演他的小伙伴!(四人小组表演)
(7)小伙伴们,落叶这么好客,我们赶快用朗读来回报他的这份盛情吧!
出示: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8)齐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这红红的太阳,谁喜欢呀?(指名读)
(2)出示漫天飞雪的景象,此时你又有什么心愿?(自由畅谈-指导朗读)
(3)冬天,冷风飕飕,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的,多希望有个红红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小画家就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一起去感受一下冬日的温暖吧!(齐读这一节)
(注:这红红的太阳到了夏天的天空会怎么样呢?可跟进学习第一小节)
▲第四小节
(1)这个彩色的太阳,谁来读?(指名读)
(2)春天为什么是个多彩的季节?(自由畅谈)
(3)是的,春天,太阳就是彩色的,她照在了草地上,小草怎么了?
①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她照到草地上,小草。(指名说说)
②它还会照到哪里?
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汇报交流)
(4)这彩色的太阳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你们看(出示一组图片),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词来赞美她?(指名汇报,随机出示词组)
(5)把学生说到的一组描写春天的词组都出示(预设如下):
柳绿花红和风细雨莺歌燕舞蓝天碧野冰雪融化
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紫千红山清水秀
(6)齐读以上词组。
(7)春天真美啊,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这个彩色的太阳所带来的多彩的春天的吧!(齐读第四节)
三、小结,感悟作者的美好心愿。
1、小画家画了四个颜色非常鲜艳的太阳,分别送给四个不同的季节,表达了他自己什么心愿呢?(板书美好心愿)
2、我们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这节课一上课,我首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创设出情景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看到这四幅图,就马上举手问: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红色的,小画家为什么要把它画成不同的颜色呢?是呀,赶快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立刻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这是我引导学生第一次读课文,并要他们从课文中找有关的词句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目的是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语言文字。
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四季,引导学生与文本第二次亲密接触,并从中能积累一定的词汇,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的口中经常会冒出清凉的夏天、温暖的冬天、香甜的秋天、多彩的春天可见,这样的积累落到了实处。
然后,请每个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全文,朗读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多练习练习,边练边想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是引领学生第三次与文本亲密接触。最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朗读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那个自然段,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了以后说说这个同学读怎么样,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合作意识。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课伊始,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了这样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到主动接受新知识。
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创造潜能
只有开放,才有搞活,只有开放,才有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语文的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又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像王国里。
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有的说:树叶黄了。有的说:梨子成熟了,变黄了。还有的说:田野里稻子黄了。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接着指导朗读果园里,果子熟了。指名学生读,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我随机作了这样的朗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红红的苹果熟了;哦,黄黄的梨也熟了;啊,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串串紫葡萄挂满了整个葡萄架通过这样的评价语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为后面的互动表演做好了铺垫。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请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即兴想象表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当我说道:落叶妹妹,你好!我是小鱼姐姐,听说果园里有许多果子成熟了,你能向我介绍一下吗?学生马上如数家珍: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从学生的回答中让我感到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运用恰当,有着一举两得的作用。同时也让我感到这师生互动表演既起到了示范引导的效果,又诱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无论是生生互动表演还是四人小组一起读读演演,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美的情境中采到了金黄的落叶,闻到了水果的香甜,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
又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大海上,海水更蓝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创造的明灯!这,是教师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潜能!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观本课教学,我在设计时主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问、去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实践出真知、多想出智慧,力求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小组合作精神,不轻易否定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能够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我想,只要作为教师能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构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教学,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学培养的学生会更加自信、乐观,敢于想象,勇于创新,这不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华山的高 2.学会书写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诗的大意,并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点:
能诗文对照,体会诗的大意,学会书写本课生字。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准备:
课件、华山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指名谈谈爬山的经历和感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爬一座中国的名山,它就是——(板书:华山)
2、瞧!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3、小朋友,我们的词语宝宝呀也组成了两个小分队,去爬华山了,不信你们瞧!(课件出示词语),想爬上去和他们打招呼吗?(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二、精读课文,感受华山的“高”
(一)初读古诗
1、古时候,有个叫寇准的小孩和先生一起去爬华山,还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华山,这首诗就叫——(板书:咏华山)(课件出示古诗)
2、想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就要和寇准一起登上华山。
(二)感受华山的高
1、他们沿着山路爬上山顶,站在山顶,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2、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高呢?(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画出相关句子)
3、交流,指名读
4、接下来,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
(1)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齐读)(2)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有谁知道?
(3)谁来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读得高一些,教师抓住关键词评价读)(4)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生谈谈感受)(5)你能轻轻松松地爬上去吗?课文中就有一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你找到了吗?(艰难)
(6)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指名读,读得艰难一些)(7)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登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
A、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老师先贴上华山图,请学生贴群山图)
a这些山,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b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到了这儿就变得矮小了了呢?
c除了蓝天,只有华山这一座山像一个巨人一样高高在上,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生练读,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B、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
a课件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b指名读——“太阳显得那么近”,能读的再近一点吗?(学生贴太阳图)
c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你们都有腰,摸给老师看看。那山腰的位置就在——(学生贴白云图)
d贴一朵白云行吗?体会“朵朵”,你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实在是——(高)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C、请小朋友们美美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三)借文悟诗
1、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寇准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课件出示古诗)
2、相机理解“情不自禁”“吟诵”(像你们这样忍不住和老师一起读,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像这样有节奏的诵读诗文,就叫“吟诵”。)
3、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聪明的小朋友,请读一读古诗,再读一读我们刚才学习的句子,好好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课件出示诗句及课文)理解“举头”“回首”。
4、师范读,指名读,配乐加动作朗诵。
5、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怪不得先生会——(引读:连连点头称赞)请你来表演先生夸一夸寇准。
6、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诵古诗,老师表演先生。谁有这个本领?
7、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大?(七岁)可能和你们一样大或者比你们还小,你们能用一句话称赞他吗?
三、总结全文
1、我们和寇准爬上了华山,再来欣赏一下华山吧!(课件出示华山图片)
2、站在华山顶上,你能赞美华山一下华山吗?(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情)
2、我听出了你由衷的赞美。你们情不自禁地赞美华山、赞扬华山、赞叹华山,就是(板书“咏华山”)
3、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随着课文登上了华山,游览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把华山的高,华山的美牢牢记在脑海里吧!(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和原文)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齐”“间”“与”
与:师范写,生书空。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 齐:上面要舒展一些,就像小鸟的翅膀 间:半包围结构,你还知道那些门字框的字
2、给它找朋友
3、生描红,师巡视。
五、板书
咏华山 高(太阳图)(华山图)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继续爬,爬上20层,会()。再爬,爬上50层,会()。爬上100层,又会()······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2、3、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邢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海
小教1班钱瑶芬03110127《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如何能让学生领悟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呢?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教第二段时,我抓住学生朗读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例如:学生第一次在读中感受华山的高时,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了,很好,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把这段读顺了,并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说这句话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不会被抑制。第二次,仍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记得我是这样夸奖他的,听了你的朗读,那高耸入云的华山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孩子听了这句话时,脸上的表情是美滋滋的,我想这孩子以后一定会很爱读书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第三次,依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指名一个学生读时,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说的:“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多神气,多帅呀。”孩子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了,读得越来越好。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时,我不仅仅是通过欣赏华山全景图来体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激情来体现的,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坐着不能表达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读吧!孩子们激情飞扬,真正的读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情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第二段文字中的“除了”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刻意分析,我先让学生借助图理解诗意,再提醒他们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刚才所学的那段话中,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使他们在读中感悟,再一起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今天的课堂里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贴画时出现了一个叉错,有一个孩子把白云贴错了位置,孩子们哄堂大笑,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原始生态课堂,当时我有点手足无措,也只是几秒钟时间,我集中生智地说:“孩子们,你们说白云应该贴在哪,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一起读,这时经过老师的生成,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让学生看多媒体,寇准站在山脚下,抬头看这山顶时,想象他会说些什么?他们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层层推进,学生对艰难一词就能迎刃而解,并把这种感悟运用到朗读中,自然能读透,理解情不自禁时,我是这样说的,面对雄伟壮丽的华山你最想做些什么?孩子们尽情地说着自己的做法,其实这就是对情不自禁的理解。三、四两段通俗易懂,我也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他的先生你怎样夸他呢!假如你和他一同欣赏华山美景,你又该怎样夸夸他呢。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尽情翱游。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咏华山》课堂的教学设计01-15
《咏华山》课堂教学案例评析07-02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10-23
咏华山古诗11-04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