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通用8篇)

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 篇1

关键词: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高层住宅内部空间是由住户套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的。而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很大,高层住宅设计的好坏也与这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住宅的舒适性、人性化的氛围有着现实意义。

1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现状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是进行人际交往,邻里互动和社区活动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对室内外的联系具有重要、多样和经济性的作用,并且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叠加的形式,加强了居民的隐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居民交流的机会。而且高层住宅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交通空间的有限,减少了居民停留的时间,阻碍了居民间的交往接触和公共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高层住宅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等环境的不同,也降低了交往的可能。

2高层住宅内部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案

2.1设计原则

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时从人性化和生态化两方面设计。高层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进行塑造。如可以根据高层居民的年龄特点,为老年人设计安静休闲的空间,儿童设计符合童趣的主体区域,并为家长设计座椅。生态化设计主要是针对住宅绿化程度,例如在各个区域增加绿植,改变空间的空气质量,或者在屋顶设计绿化区域,达到绿化和节能的效果。

2.2设计方案

在掌握高层住宅的内部公共空间的情况和设计原则后,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立体多层次的设计,在竖向空间里分解承载的密度,将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原则充分应用。

(1)架空底层设计。底层架空是对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进行设计,使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透明性和竖向交通的便捷性。在设计底层架空空间时要注重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和对界面的处理。首先,体现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因为其顶部有覆盖结构,避免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布置停车报亭或者报箱、垃圾回收桶、书报亭电话亭等基础设施,既减少了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也方便了居民的使用。在布置底层架空空间时,也要引进绿化,座椅灯柱、绿色植物、招牌等设施,使人能够感受到室内的整洁和室外的空气,集合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其次,对底层空间的界面处理,利用地面材料和图案的改变对空间进行视觉上上分隔,除了使用防滑材质外,可以铺设卵石等地砖。通过不同的地面材料对空间的功能区进行分割,如结合儿童游戏器材,形成儿童游乐场等。最好在对墙面进行喷涂时采用明亮的颜色或壁纸,提高整个空间的光亮,安装灯具以方便居民的夜间娱乐活动,主要可以选用荧光灯等光源。另外,采用园林化的装修手段,集合环境理念和小区风格采用低植被,增加灯柱和流水等元素进行美化。

(2)门厅入口设计。门厅是整个高层建筑的入口,底层入口门厅更是集合了多种功能,在设计时要依据不同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设计。如在北方,门厅就不适合朝向北面,并且若是朝向北面也不宜过大,而在南方朝向则不受限。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在设计时要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设置简单鲜明的门牌指示,方便居民进出和使用信箱等设施;②要创造有利于居民交流的场所,在局部铺设地毯,并设计座椅,保证空间的视野开阔;③增强对单元的识别度,通过不同的颜色和铺筑形式与其他的单元进行区分,重视个性化的设计。

(3)楼梯和电梯间设计。因为高层住宅的紧密性和方便性,通常在建设时都将楼梯间和电梯间进行结合。但这一部分除了要满足了交通的方便,更要重视满足安全维护和空间结构整齐的要求。因此,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对设备进行布置,如在墙面上布置采光窗户、垃圾暂存间等。同时也要对侯梯厅进行设计,适当的增加座椅和简单的装饰都可以减缓等待的焦虑情绪。对电梯的设计也要突破原有的箱式结构,可以在电梯的内部播放音乐、天气警示和张贴画报等,让居民在乘坐电梯时有事可做。也要对楼梯间加大重视,改变原有的狭小风格,可以和其他的公共空间进行结合,并增加空间的采光度和监控设备,避免犯罪事件的发生。

(4)屋顶平台设计。利用高层住宅的屋顶内部公共空间可以开拓居民的活动空间,享受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的环境。由于屋顶的高度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使用的高效性。首先,可以将屋顶设计成为居民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如游泳池、老年活动场所、网球场或者健身场所;其次,可以对屋顶进行绿化,将生态理念进行应用,一般在进行屋顶绿化时要达到50%的绿化面积。由于屋顶绿化占据的面积比较大,就要对屋顶上的设施进行细化的装饰和区域细分,如在给活动场所增加遮挡设施或对活动场所的布置面积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要对屋顶的围栏和地面铺筑,进行加固保证屋顶的安全。

(5)公共设施设置。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两个设计原则,在设置相关的公共设施时,例如管理室、商店等设施,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因此在设置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建造商店等店铺时要合理的进行位置选择和装饰,在布置提示板或书报亭等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和拥挤。同时,要按照高层住宅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公共设施,避免出现设施的重复。在选择时对质量也要作出要求,避免设施的使用时间过短,造成资金浪费。

3结束语

对高层住宅的要求已经由经济效益转变为对人文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对内部的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如丰富入口门厅、增加公共设施、对屋顶进行合理的建造以及增加绿化等具体措施,都可以对这一部分空间做到合理的使用,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和住宅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 篇2

(1)高层住宅面积超大,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用火用电用气量大。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都非常困难。

(2)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极易产生“烟囱效应”,扩大灾情。住宅内设置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如果消防措施不力、封堵不严,都会成为烟气、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径。

(3)高层住宅比多层住宅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如电气故障、机械故障、违章施工、强电暗装、居民抽烟、采用可燃装饰装修材料等。特别是高层住宅住户集中,日常生火做饭、用电过负荷和小孩玩火等,都是引发火灾的不确定性因素。

(4)高层住宅大量使用易燃可燃保温材料作外墙保温处理,增加了火灾荷载。一旦发生火灾,容易迅速形成立体燃烧,扑救难度极大。如:2009年央视大火、2010年上海胶州路“11·15”火灾和2011年沈阳“2·3”皇朝万鑫国际大厦火灾,均与外墙易燃保温材料有关。

(5)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标准较低。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严重缺乏管理维护,缺失和损坏率较高;建筑外部环境复杂,道路不畅,间距过小。另外,消防队站布局不合理,消防装备水平不够,消防登高车的登高灭火能力差等也是影响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扑救的难题。

(6)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人员疏散能力不足。国家现行规范仅要求超过百米的高层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而对于大多数高层住宅建筑,没有做可靠的避难层设置要求,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个单元一部疏散楼梯,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十分困难。

(7)公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淡薄,火灾防范常识、灭火常识及逃生能力严重匮乏,发生火灾后惊慌失措,不能开展有效的自救逃生,往往成为火灾的受害者。

2 高层住宅建筑的避难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应着重考虑逃生措施,设计时可以考虑扩大卫生间的功能,使之成为临时避难场所。

(1)高层住宅在设计卫生间时可以适当扩大面积,将周围墙壁设计为耐热混凝土浇筑的剪力墙体,在此范围内不设置可燃物质,以延长耐热混凝土的安全寿命。耐热混凝土是指能够长期在不超过900℃高温作用下保持所要求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的特种混凝土,是由合适的胶凝材料、耐热粗(细)骨粉及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2)卫生间设计为防火门窗。防火门窗是建筑物防火分隔的主要措施之一,通常用在防火墙、楼梯间出入口或者管道开口部位,可以防烟并隔离火源。防火门窗对防止烟气、火势扩散并减少灾害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对其有严格的要求。我国的防火门窗标准定为甲、乙、丙三级,其耐火极限分别为1.2、0.9、0.6h。笔者认为现行耐火极限要求较低,应提高到3h以上,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匹配,为逃生自救赢得时间。

(3)卫生间设计强制性防排烟措施。一是设计机械加压送风。机械防烟是通过风机加压送风,使卫生间保持正压,从而阻止烟气侵入,达到避难要求。二是设计机械排烟。机械排烟是利用排烟风机强行将烟气抽走,从而降低被保护区域的烟气浓度。它由挡烟垂壁(活动或固定式挡烟垂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防火排烟阀门、排烟道和排烟风机组成,对于排出烟气具有显著效果。

(4)卫生间内设计自救工具箱及呼救系统。自救工具箱包括:灭火器具、防毒面具、强力照明灯、腰斧、消防钩、安全绳、阻燃毯、应急包等,一旦发生火灾,一可灭火,二可逃生,三可保证安全时间。无线呼叫系统采用无线连接,安装方便,操作简单,采用微电脑数码控制、高频发射技术和高灵敏度接收技术,传输距离远。发生灾情时按下呼叫器,物业管理部门的主机LED屏即可启亮,并播放声音提示。呼救人员所在的位置及信息由指示灯闪烁并提示。

(5)卫生间设计简易喷淋设施。利用卫生间上水管网安装保护门、窗洞口的雨淋设施。一可降低对门窗的辐射热,二可净化空气,保证安全。

(6)卫生间设计逃生出口,其宽度和高度要保证人员逃生需要,在四层以下能够用安全绳、气垫、滑梯等设施自救。窗口内、外部严禁安装铁栅栏。

3 建议与对策

(1)修订GB 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防范系数和安全系数。特别是在建筑总平面布局、消防通道、灭火战斗场地、防火间距、避难层、安全疏散、防排烟、防火分隔、消防供水、室内外灭火设施、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建筑材料装修、楼层通讯、应急照明、事故广播等方面,要做出强制性规定,提高防火级别。

(2)制定“高层民用建筑防火管理规则”。高层建筑交付使用后要有可遵循的导则和规则,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队伍管理、消防教育、防火巡查、设施检查、监控值班、预案制定、全员演练、安全检测等方面入手,制定基本的安全标准,做出规范性、定性、量化的规定,建立完善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实时跟踪动态机制。

(3)普及生命安全的逃生常识和逃生体验。制作逃生常识科教片,借助电影、电视等媒体向公众展示各种避险逃生技能。高层建筑业主要按照逃生预案定期开展火场逃生模拟体验。通过宣传和普及消防知识,培养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熟练掌握逃生技巧,才能在火灾发生时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4)研发生命保护、逃生装备。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应联合推出各种实用性强、经济合理的逃生产品。如美国研制的袖珍降落伞,日本研制的自重救生索和滑梯、滑道,丹麦发明的高楼“滑动鞋”安全系统,阿根廷发明的“逃生箱”等产品,都可以借鉴。要结合我国实情和高层建筑的类别、公民的需求,配置防烟面罩、逃生绳索、强光照明灯具、救生气垫以及其他安全逃生类装备。

摘要:详细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的火灾特点和火灾危险性,从改造卫生间作为避难场所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当前高层建筑火灾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层住宅,避难设计,消防

参考文献

[1]GB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苏才英.浅议当代高层住宅火灾隐患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128-130.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暖通设计;高层建筑;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的推进。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已经屡见不鲜,在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之外,建筑的节能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暖通设计的节能问题。因为传统的暖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层建筑的需要,所以应该突破传统理念、改进现有的暖通设计。本文通过对暖通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图纸设计、工程设计、空调系统的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不仅使暖通设计更加的科学,而且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暖通设计的现有问题分析

1.1暖通设计中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

任何一项工程建筑都必须有严格的设计标准,也只有严格的遵循设计规范和标准才能确保工程设计的安全与可靠。对于暖通设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规范与标准化的问题。

第一,供暖热负荷的计算存在着漏项和错项,例如,在《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对于由门缝、窗缝等渗入进来的冷空气量的耗热量应该算作冬季供暖系统所承载的热负荷,但是有一些工程却并没有计算这一部分耗热量。

第二,对楼梯间散热器的立管和支管并没有单独配置,在《设计规范》中规定,对于楼梯间这样具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应该具有单独的立管、支管供热,并且不能私自安装调节阀。然而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工程,楼梯间散热器则是与邻室共用一支立管,支管则是一侧连接楼梯间的散热器,另一侧连接相邻房间的散热器,而且还私自增设了调节阀门,如果供暖发生故障,那么邻室的供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冻裂散热器。

第三,供暖管道的敷设坡度达不到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供暖管道必须要设有一定的坡度,对于热水管而言,最佳适宜的坡度应是0.003,且不得小于0.002.但是有的工程对于供暖热水管道的坡度设计只有0.001,严重不符合设计要求。第四,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防火阀装置不符合设计规范,对于暖通设计中的通风管来说,最好不要穿过防火墙或者变形的墙体缝隙,如果无法避免,需要在穿过的防火墙处增设防火阀装置;在穿过的变形缝的两侧分别增设防火阀。然而有的一些高层建筑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穿过的防火墙处没有防火阀装置;穿过的变形缝处只有一侧安装防火阀,有的甚至两侧都没有安装防火阀。有的防火阀安装位置不当,风管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等,这都给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1.2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工程设计中主要有两点问题。第一,供暖的入口设置过多。供暖的入口设置不仅要考虑整个室内供暖的合理性,而且需要考虑与室外管线的连接的合理性,要从整体考虑,使整个供热系统合理化,均匀分配供暖。第二,不合理的排风系统,例如,多个生活居住用房和一些设备用房共用一个排风系统,导致风阻比较大,不利于排风工作;而且有的排风机的位置选择不当,显得与建筑很不协调。

1.3图纸设计方面的问题

图纸设计是建筑的平面展示,需要有明确、完整的各项信息,因此对于图纸设计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是设计说明内容的不完整,设计说明内容应该具有室内外设计的详细参数以及热源、冷源、供热负荷、系统控制等方面的详细信息。第二是计算书的内容不全,例如,有的供暖设计者虽然有计算书,但是计算书的内容却是残缺不全的,对于供暖,仅仅做出耗热量的计算,却没有散热器的计算;对于空调和排烟系统,仅有夏季的冷负荷计算,却没有排烟计算、系统水力计算等。

2、改进措施与合理化建议

2.1高质量的设计、低成本的实施

暖通设计的关键因素不仅要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而且要使经济成本最优化。在高层暖通的设计中,经济性比较是暖通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问题,要保证设计方案比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要保持比较基准的一致性,需要有相同的舒适度、材料价格、设备档次和设计要求。暖通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比较是保证暖通设计的完整性、高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暖通设计方案还要具有高强的可行性,要符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符合对环境的保护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设计方案要有良好的调节性和操作性。

良好的调节性可以较好的适应全年负荷的变化,例如,调节性能好的系统方案有VAV空调系统、VRV变频空调系统,不仅运行的功率小,而且可控性较高,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因为并不是全天都在使用,所以调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后期的使用节约成本与能源,而且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2.3注重环保与节能

随着我国越来越快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高层建筑的暖通建设来说,建设能耗也在持续的上升,以成为环境保护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层建筑的暖通设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而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暖通系统的耗能大小和后期运行的经济成本。所以,高层建筑暖通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在实施中要能够保证当地的环境不被破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4严格执行暖通设计的规范和标准

在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位设计人员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履行相应的设计规范与标准,更要勇于创新,采用新型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从而使设计能够更加的节能、环保、高效。设计者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对待设计要认真负责、严格贯彻和落实,这样才能确保方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可行性。

3、总结

在高层建筑快速崛起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暖通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层建筑的暖通设计更应该严格贯彻执行标准,使设计更加的科学、合理。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使得高层建筑的暖通设计更加的完美,促进高层暖通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甲信.高层建筑空调设计的若干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0):76-77.

[2]张永兵,刘海燕,李洪清等.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华章,2012,(27):31-32.

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 篇4

2000年初,我市第一位海归博士——美国密执安理工大学孙晓慰博士来常创业,开启了高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帷幕。近年来,高新区(新北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积聚了一大批海归创新创业人才,为推动全区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三个特点

1、海归人才数量较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引进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54名,其中第一批引进14名,第二批引进20名,第三批引进12名,第四批引进8名;特别推荐项目1个,重点推荐项目6个,优先推荐项目17个,一般推荐项目30个。

2、海归人才水平较高。截止2008年底,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5个,开发新产品152项,填补国内空白26项,获国家专利68项。

3、创业项目进展较快。留法博士赵善麒创办的宏微科技公司成立不到两年便取得了7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25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8年实现业务收入2922万元,利润1339万元。留学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半导体材料系的徐飞硕士、留学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科大学的李月中博士各自创办的 企业也已初具规模。

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三点做法

(一)人才政策体系相对完备,政策兑现落实到位。近年来,结合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选拔、配置、激励等环节,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政策吸引与筑巢引凤相结合,先后

出台了《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高新区(新北区)人才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工作,组织、人事、财政、科技等部门快速联动,做到兑现及时、衔接顺畅。近年来,为海归创业人员累计兑现创业启动资金2442万元,减免房租金198.61万元,发放住房补贴108万元。

(二)搭建创业平台,提高接纳和孵化能力。高新区从引进海归创业人才之初就意识到,海归人才不仅要能引得进、留得住,更要发展好,关键是要为海归人才搭好创业的舞台,让海归创业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此,创建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还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各类创业平台各具优势,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创业载体网络。

(三)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帮助破解创业难题。

1、领导调研走访,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区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人才创业过程中的情况和困难,特别是对一部分重点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邀请市、区领导亲临考察指导,对海归们普遍关注的企业融资、研发平台、市场销售、宏观政策等问题听取意见,出谋划策,解决困难。

2、选配创业导师,扶持海归创业。2008年1月启动实施了“创业导师”计划。首批聘请了12名“创业导师”,结对辅导创业企业60家。由于首批创业导师中大部分是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经验丰富,人脉资源广,视野开阔,熟悉产业政策,尤其是一部分在高新区扶持下创业成功的“创业导师”与海归人才具有心路历程上的“天然共鸣”,反哺愿望强烈,特别愿意贡献一些时间、精力、智慧和经验,提携和帮助后来的创业者,使得创业辅导深受欢迎。

3、提供融资服务,争取资金扶持。近年来,共为海归创业企业争取到各级各类政策扶持资金5507万元,融资民营资本1.08亿元,风险投资资金8000多万元。

4、创新服务方式,做到“拴心留人”。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排解留学创业人员的创业困难,另一方面也采取了成立留学人员创业促进会、建立重点留学生企业服务小分队等创新服务方式,帮助解决留学创业人员在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三点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必将出现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国创业、创新热潮。

(一)适应形势发展,修订人才政策。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都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摆上了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密集出台了各种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而高新区(新北区)现有的人才政策存在特色不明显、对人才的激励和服务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调整和完善,从而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有力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人才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为:

1、准确定位。目前的政策只是被动地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未能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结合本区的产业特色、人才环境来制定。

2、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调整后的政策要好理解、好掌握,更要让海归人才好接受、好对照。

3、政策要体现对创业型人才和就业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同等对待。目前对创业型人才的引进政策力度较大,但对就业型人才的引进还停留在安家费、项目资助等内容上,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尤其是人

才引进后的培养还未在政策中进一步明确,需要在修订政策时对已引进人才的创业环境、工作保障、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同步考虑。

4、政策要注重围绕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但要重视引进,还要重视其“存活”,直至发展壮大,要积极鼓励与全区重点产业相关的高层次项目落户。

5、政策要体现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给予同等重视。对引进人才,政策上主要体现吸引力;对本土人才,政策上要重点体现对人才的培养,明确人才培养资助办法。

(二)注重好中选优,提高项目质量。

1、开展主动招聘,增加可选资源数量,从而提升人才项目的质量。探索通过大学的校友会建立联系渠道,与人才招聘专业机构合作等,掌握更多的可选资源。

2、探索招聘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鼓励海归人才先创业,再申报,提高项目的可靠性。

3、对已报名的海归人才项目进行相关资料搜索,形成人才项目的背景资料,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才项目。

(三)完善创业服务,实施分类指导。

1、注重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目前,在进行孵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即将孵化毕业的海归人才项目的加速器建设,以便使企业在创业创新中得到帮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篇5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及规划的预测,我国建筑设计市场无论在未来5年还是到将来都将有巨量需求。每年都会有新的成员来充实这个行业,进入设计单位,需要逐步去适应企业的文化,熟悉工作流程等等。对于这个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来说,如何能够尽快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能够较独立的去处理工程上的繁杂问题,进入单位的前期是相当关键的,电气设计有好多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就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做了一些探讨,同时还阐述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节能方法。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电气节能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此,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就成为设计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更要注重节能的设计。

一、负荷的计算:负荷计算取值大多数地区未明确确定,计算准确与否对合理选择设备,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均起决定性作用。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二、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另外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要求存l5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事故照明、消防等设备的事故用电。

三、电气照明设计:包括光源选择、照度计算、灯具造型、灯具布置、眩光控制、调光控制、照明配电线路敷设等。照明设计与建筑装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相互配合,在使用功能及艺术意境方面求得统一,选用各种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特别是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来触发照明电路和接触器。

四、防雷与接地设汁:高层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含电源设备的接地、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应采用一个总的共用按地装置。其用接地装置优先采用大楼的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等自然接地体。其按地电阻应≤1Ω,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人工接地体。除采用避雷针和避雷带的传统做法外,近年还出现有消雷器和放射性避雷针。

五、弱电系统设计:包括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布线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广播音响系统、汽车库管理系统、无线通讯系统、程控交换机系统、因特网接人系统、电视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计量电表系统、系统集成平台与各子系统的.连接等十余个子系统。在有些高层建筑中还会遇到小区域无绳电话系统、无线对讲系统、酒店电视综合服务系统等。虽然具体到一个项目子系统的多少会由于建筑性质、投资规模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增减。

六、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按国标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共分三级,即特级、一级、二级。现代高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分区消防报警控制器、消防中心和气体自动喷射灭火及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四个部分,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

(1)关于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报警探测器安装、报警手段、自动灭火方面、手动灭火方面、通讯设备、挡烟垂壁的设置以及避难层的消防安排等。

(2)在高层建筑中的其它重要的防火手段防火阀。为了防止烟火沿风管蔓延而设置,因而一般在通风机房外侧装设。特殊情况下,通风风管(如空调管道)被允许进入或穿越电气设备间(如配电室、电话室、中控室),此时在电气设备间过墙处的风管上的墙内、墙外要各设一个防火阀,使设备间的烟火不能外传,也不允许外面的烟火导入设备间。

在平时防火阀处于常开状态,火灾初起时一旦管卡气温超过70℃,管道上的防火阀叶片在电磁动力作用下翻转90度,阻断管道。灭火结束,防火阀重新恢复常开状态。

排烟阀。设干排烟风机的排烟管道上,多位于出户风口附近。排烟阀平时关闭。火灾之初打开,随之排烟风机联动启动排烟于户外,当火灾继续发展,烟气温度达到280℃时,排烟阀自动关闭(否则风助火势,有助燃烧作用)。

正压送风系统:火灾时人员不能进入电梯内,或火灾发生后电梯迫降一层未成而失电,便可能停留于火场中,梯中人员会为烟气室息。正压风机一般处干屋顶,各层的电动风口联动。火灾初起时打开风口,启动正压送风机,使楼梯间、电梯厅处于正压状态。

火灾报警系统有效起作用有赖干喷淋系统的可靠工作。当室温升到预定值时,喷淋头的玻璃球会爆破喷洒,此为灭火直接有力的措施,为了监测该系统的正常工作,在喷淋系统设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喷淋阀等探测器,及时在中控室反映喷淋系统的工作状态。

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 篇6

题 目 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

教 学 点 侨大教学点

年 级 2019级

专 业 建筑设计

学 号 ***

学生姓名 李志豪

指导老师 汪静

评审日期 2021 年 01 月 30 日

成 绩

评审教师(签名)

广东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

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

摘 要:建筑设计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让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保障,是提供人民舒适生活的基石,本研究主要分析建筑设计领域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发展政策,使得社会经济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在这种飞快加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国家及人民的发展基石来讲也相应的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理念及其技术需要拥有更加高超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含量,因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基本素质不断的提高,原普通的住宅人数容量到达一定的瓶颈,这时候就要深入研究并处理当今社会的建筑容积率问题,从而提出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确保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的定义”

超过一定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为高层建筑,在我国自2005年起出台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性建筑和超过24米的其它民用性建筑为高层建筑。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为9~16层(其最高高度为50米),第二类型为17~25层(其最高高度为75米),第三类型为26~40层(其最高高度为100米),第四类型为40层以上(其最高高度大于100米以上)。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高度为100多米的亚历山大港灯塔建筑,523年在中国河南登封县建成高度为40米的嵩岳寺塔,而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在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高11层的保险公司大楼,1931年在纽约建成高101层的帝国大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高层建筑热潮。1970~1974年建成的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建筑高度约443米高。

在我国,相关旧规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建筑,30层左右接近100米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米以上称为超高层建筑。在新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果。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称之为超高层建筑。因此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性建筑和超度超过24米的公共性建筑和综合性建筑划分为高层建筑类型。(国外定义:在美国,24.6米或者7层以上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米或8层及其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大于或者等于24.3米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二)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结构总图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在初步设计阶段时,应综合考虑使用要求、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及施工方便等因素。高层建筑承受的竖向荷载较大,同时还承受控制作用水平力,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选型与建筑平面、立面布置的规律性,选择最佳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总布置工作用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选择有利的场地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综合分析考虑建筑场地的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施工条件、使用要求,确保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要求,尽量避开不利地形,同时确保施工安全。高层建筑首先应选择有利(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的场地,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条件不允许避开不利的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致由于地基失稳而被破坏,或者产生过量下沉或者倾斜。

二、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

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够满足地基的沉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宜采用筏形基础,必要时可采用选用箱型基础。当地质条件好、荷载较小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也可采用交叉梁基础或其他基础形式。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桩基础或复合地基。一般情况下,高层框架结构多采用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或柱下独立承台基础。高层框剪结构多采用筏板基础或柱下独立承台基础、剪力墙部位采用条形承台基础。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先采用墙下布桩并设置承台梁或采用桩筏基础。高层筒体结构多采用桩筏基础。

高层建筑的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基础埋深采用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时,可取房屋高度的1/15,采用桩基时,可取房屋高度1/18(桩长不计在内)。高层建筑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最大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采用。必要时可设置架空排水层。高层建筑具有层数多而总高度高、荷载大和自重重、所需要基础底面积大、基础埋置深度较深的特点,因此,高层建筑的基础不但要求基础和地基能提供足够承载能力,以承担上部建筑的重力,同时,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可以承受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引起得到倾覆力矩,保证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刚度,使沉降和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更严格,责任更重大,且高层建筑基础所占的工程量大、消耗的材料多,对建筑物施工工期影响大。一般9~16层民用高层住宅的地基所需工期占总工期的1/3左右,造价也占总造价的1/3左右,因此,基础设计对高层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的影响。

三、合理设置结构变形缝

在结构总体布置中,要考虑沉降、温度收缩和体形复杂对房屋结构的不利影响,往往用变形缝将房屋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结构单元,以消除或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在高层建筑布置时,一般情况一采取调整平面形状与尺寸和结构布置,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则需合理的设置变形缝。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缝宽。

1.设置伸缩缝时,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是:55/m;剪力墙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是:45/m。

2.沉降缝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要求。但现在高层建筑一般带有裙房,高层主楼与裙房的荷载及刚度相差悬殊,且建筑平面往往是相互偏心布置形成高层结构刚度差异,设变形缝可减少不利影响。

3.设置防震缝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结构房屋,高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100mm;超过15m的部分,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当采用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

建筑高层结构总体设计原则应从安全、受理合理、节约投资、方便施工等方面提出种种限制与要求,建筑师应妥善协调使用功能、造型效果、结构体系、结构构造之间的矛盾,使结构和建筑达到和谐统一。

(三)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总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在建筑设计之初,最先规划和设计项目整体布局及环境等相关因素分析平形成总平面图,这是建筑设计中的指路灯,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交通分析

1、车行道:注意从主干道进出小区路线是否顺畅,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小区路、城市道路间的关系。

(1)小区通路出入口应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80米,次干道不小于70米。

(2)小区内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住宅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接,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数量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形通道。

(3)住宅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4)当住宅区内道路纵坡在10%以上且坡超过30米时,应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得少于3级,每15级左右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5米的缓冲平台,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自行车的坡道。

(5)住宅区内道路最小转弯半径,视道路等级而不同,除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规定外,宜采用9米~20米,最小可采用5米,会车最小视距为30米,停车视距为15米~20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的横坡宜采用1%~2%。

(6)住宅区内各级道路宽度宜为:小区路路面宽度为5~8米,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宜小于10米;组团路路面宽度为3~5米,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宜小于8米,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

2、人行道:研究人的活动模式;人车分流设计概念。

(1)城市中人行交通系统规划应以行人流量的大小和流向为依据,并结合建筑功能的需要,组成空中、地下和地面的人行交通系统。

(2)住宅区内人流量:115~150人/分,人行道宽3.5米;75~115人/分,人行道宽度3.0米;小于75/分,人行道宽度2.0米;很少人流量,人行道宽度1.5米。

3、消防车道:坡度、建筑物间距、回车场、地下室顶板对路面的降板处理、排水、荷载等(参见防火设计规范)。

(1)低规6.0.1条: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2)6.0.7条: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米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3)高规4.3.1条: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米。

(4)高规4.3.2条: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米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5)高规4.3.5条: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和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X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X18m。

(6)高规4.3.6条: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米(深圳要求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米)。

(7)消防车道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米,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米。

(8)消防车道的宽度:登高面处不应小于6米,其余处不应小于4米。

(9)消防车道的坡度:登高面处不应大于1%,其余处应为不大于7%。

(10)消防车道距建筑物距离:登高面处应为5~10米,其余处不宜小于2米。

(11)登高面宜在用地红线内解决,条件限制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绿化带作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铺设硬地。并按消防车总重300KN计算。

(12)当建筑物凹入处进深不超过4米时,该凹入范围可计入1/4周边长度算作登高面。入凹槽宽度不大于2.5米,该凹槽长度可不计入建边总长度。

(13)登高面总宽度可累加计算,但累加计算次数不应超过两次。

(14)高规4.1.7条: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4、竖向设计

(1)竖向设计原则:竖向设计是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考虑项目的建筑功能布局,结合场地地貌条件特征,施工与技术条件,为了满足总平面道路交通、场地排水建筑布置的安全和维护、改善景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场地的竖向设计与作图工作。竖向设计包括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以确定场地坡度和、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等主要内容。竖向设计应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力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储存利用。

(2)竖向设计要求:a.首先应确定场地四周的竖向控制点坐标与高程(常由规划部门提供城市规划或既有道路中心标高及坐标当没有控制高程时,就应该依据现状地形图设定)。尔后是合理选择和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场地设计高程要与周围环境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城市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与规划控制高程之间要有合理的衔接;还应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改造量,方案的选择过程必须考虑防洪水排涝设防要求。

b.确定场地坡度与控制点高程。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建筑物与道路停车场、广场之间要有合理的关系,要考虑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

c.确定合理利用及排除地面雨水方案,达到雨水能顺畅排出,避免积水。d.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设置必要的挡土墙、护坡以减少对场地土壤的冲刷。

e.配合道路设计、环境设计,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要求,满足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

(3)竖向设计场地坡度:场地设计的地面形式;可有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地式和混合式共三种。分别为: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应采用平坡式;当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采用台地式,台地式的高度宜1.5~3m,台地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连接式;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地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

(4)场地竖向设计的技术要求:

1.总平面占地面积较小,且地形平坦时,其场地竖向设计图可只定出建筑物室内地面绝对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外四角及场地内部道路交叉点绝对标高。

2.总平面占地面积较大或地形起伏复杂的场地,应作竖向设计图,首先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再做竖向施工图,绝对标高高程。

a.建筑物室内地坪,标注建筑图中±处标高,对不同高度的地坪,分别标注其标高;

b.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或对称两角处的室外地坪标高;

c.代表性的构筑物标高;

d.城市道路和周围用地,标注现状及规划标高;

e.道路标注:路中心转折或变坡点标高;

f.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角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角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等等。

(5)土方平衡:场地标高的升降:

1、土方工程的计算仅包括场地整平部分,因而在平衡填挖方时,尚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管线有关的土方工程量;

2、区内土方工程量除考虑尽量减少外,还应使填挖方接近平衡。在填方工程量或挖方工程量超过10万立方米时,填挖方之差不应超过5%;在填方工程量或挖方工程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时,填挖方之差不应超过10%;

3、在建成区地块内有高层建筑、地下室并受四周市政路的影响,一般不做土方平衡,也很难做到土方工程平衡。

5、建筑定位

(1)退红线:1、建筑退红线原则上按建筑外围投影计算。2、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室建筑底板都得底部距离)的0.7倍,且不得小于5米。

(2)建筑间距:根据不同建筑性质,不同城市的日照按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卫生、环境、保护、防灾、通风和工程管理埋设等方面的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

6、日照:必须遵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深圳住宅间距,多层、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朝向正南时,其最小间距、新区不得小于南向建筑,北向外墙从地面至女儿墙高度的0.9~1.0倍,旧区不得小于0.8倍。当南向住宅为点式且面宽小于25米时可按不得小于0.8倍控制。其中五层以下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0,当住宅正面不朝向正南方时,其间距应按表中规定的折减系数确定。

(四)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裙楼设计”

1、一般概念

在高层建筑设计概念中高层建筑分两个大体功能部位,裙楼与塔楼。

裙楼—服务性和辅助性得公共空间;

塔楼—高耸的竖向体量,主要用于办公、住宅和公寓等功能。

这两种功能部位是互相弥补的,对于地产商来讲,裙楼属于巨大的引力源,形成强大的磁场来带动塔楼的租售。

2、裙楼的基本形式

(1)直落式(没有裙边):此类型整体外形及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有大空间的功能要求。适用于用地限制或者造型需要者。

(2)基座式:裙楼“裙边”突出,类似塔楼基座,成为基座式裙楼。优点是裙楼建筑面积可大可小,塔楼和裙楼得到联系便捷,不会浪费基地面积,适用于功能较为单一者。

(3)毗邻式:裙楼单独形成体量与塔楼上下联通、左右贴邻时,成为毗邻式裙楼,优点是在功能上便于划分功能分区,容易组织各种对外,对内的出入口与交通流线,便于火灾扑救,结构上主体与裙房部分的矛盾也大为减弱。

(4)分离式:高层主体建筑与裙房完全分离,只有连接体相联系,称为分离式裙楼,优点是主体建筑与裙楼在功能布置中不受结构与设备等技术因素的干扰,有利于防火,同时两者的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各自的功能特点来选择。

3、裙楼的功能组合模式

(1)办公裙楼:行政办公楼、行政专用办公楼、租赁大楼、公司专用办公楼。

(2)旅馆裙楼:星级旅馆(旅游旅馆)、经济型旅馆(商务旅馆)。

(3)商住裙楼:指临街高层住宅和公寓用于商业功能的裙楼。

4、裙楼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

(1)高层办公楼

a、功能分区:大堂、餐饮、会议、专用大厅、后勤(基本模块);商业、康乐(附加模块)。

b、流线组织:重点是人的流线组织。某种意义上讲,裙楼模块之间的关系处理,即裙楼的流线组织,在标准层上班的额人群是高层办公建筑的主要人流,办公人流相对集中,有明确的人流高峰期,高层办公综合体对外商业设施人流量大。

(2)高层旅馆

a、功能分区:大堂—服务台、休息区、银行、行李房等;商业—商场、专卖店、商品库等;餐饮—餐厅、咖啡厅、酒吧、相应服务间等;会议商务—大宴会厅、多功能厅等;康乐—健身、桑拿、娱乐、相应更衣室等;管理—办公、财务等;辅助—后勤、工程等。

b、流线组织:前台区域(客人)、后台区域(员工)。

(3)高层住宅除了沿街布置的商住楼,高层住宅一般不设裙楼。面街布置的住宅建筑出入口不能直接开向城市道路或住宅区级道路,住宅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之间要求有一定的缓冲或分隔。

3、裙楼中庭设计定义与性质

“中庭”原型来源于传统庭院,现代中庭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一般称为“四季厅”、“共享空间”、“内院大厅”或“中厅”。中庭是一种复合空间,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追求的是:运动中的空间感与空间中得到运动感。中庭也是一种联结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介空间,是具有室外特征的内部空间,一般情况下内部充满阳光,通过与城市街道或广场结合,为人们提供步行、购物或休息及娱乐的空间。

(五)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标准层设计”

1、标准层建筑布局与组合设计

(1)概念:高层建筑是在一定场地条件下实行竖向空间拓展,争取获得更多楼层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一种建筑途径,这种按竖向空间积层的相同楼层即构成高层建筑的标准层。高层建筑塔楼空间有重叠的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两部分构成,标准吃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是高层建筑的设计重点,它不但占有高层建筑主体的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面积,并决定着高层建筑形体的造型艺术效果,所以标准层是高层建筑的本质载体,它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

(2)标准层类型:在标准层设计中吗,由于垂直体需要竖向贯通,常将楼梯、电梯、设备辅助用房、管井等集中布置,并与相应的结构形式构成“核心体”,以抵抗巨大的风力和地震力,这部分通常成为核心体。而把用于办公、居住等人们日常使用的部分成为“壳体”。核心布置与高层塔楼功能类型关系不大,而壳体水平空间的形式则取决于塔楼功能类型,就“核心体”与“壳体”相对布置与组织关系而言,反应在标准层中可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主要形式。

集中式:集中式布置方式是将“核心体”部分集中起来,在标准层平面中独立成区,它与使用部分的“壳体”关系又可分为中心式、对称集中式、偏心集中式和独立集中式等几种。

分散式:对于每层建筑面积较大或有中庭的高层建筑,结合交通、防火分区的具体要求,将楼电梯、设备间、管井等分散地布置在每个分区的合理位置。这样一来,对于防火安全设计和垂直交通组织较容易地得到满足,而且平面布局比较灵活、造型比较丰富。

综合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建筑设计的成功之道。如果说前面所归纳的几种方式均具有典型性的话,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不同,环境、场地、规模、层数、使用功能、结构、设备等综合因素影响,平面布局方式更多见得到是前面集中方式的综合。

2、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设计从功能的角度来说,不同功能的高层塔楼,便有不同空间组合的标准层,设计中也必然有各自的规律。目前我国最多的高层建筑功能类型为办公、旅馆、住宅或三者组合形成的综合楼。

(1)高层办公建筑分类-高层办公建筑按使用方式分,可以归纳为:出租办公楼(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投资设计建造,建成后以分层或分区等方式出租给公司、企业使用的高层办公建筑);专用写字楼(某一大公司、银行或企业,为了开展业务工作,而设计建造的专用高层办公建筑,有时建筑规模较大,其多余的面积供出租给其它公司使用);高层政府办公楼。

(2)办公建筑标准层空间体系构成-办公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卫生服务空间、设备空间。办公空间类型:办公楼的功能空间一般可以分为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开水间、设备间和交通联系空间。不同使用性质的办公楼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办公类型,且各种办公机构大小规模不一。针对不同的办公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细胞型空间、小组型空间、开放型空间、景观型空间。

其中办公楼的功能空间中办公室其组合应符合办公组织形式和办公工艺流程,并满足采光、照明、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办公室平面的长宽比一般不超过2:1,净高不低于2.4m。

会议室的功能正逐步从纯粹的开会决策等延申出展示、汇报、交流等功能,它应具备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如投影仪、电脑、音像通讯设施。

交通联系空间分垂直联系空间(标准层的楼梯一般同时就是消防楼梯,按照消防规范的要求,每层楼梯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米计算。办公楼楼梯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1.2米)。

水平联系空间(联系顺畅便捷,尽可能缩短行走距离,以提高工作效率。双面布置房间走到净宽不小于1.6m,单面布置房间走到净宽不小于1.3m)。

卫生服务空间(卫生间应设前室,内设洗手盆、镜子、红外线烘手器、触滴式肥皂液等,并保证前室和卫生间内通风、排气,各楼层卫生间位置应统一,以便集中安装上下水管道以及排气管道井)。

开水间(内设开水器、洗茶杯及消毒的水池、吊柜、过滤茶叶的器具、垃圾桶及滴漏等,开水间的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米)。

设备空间(可分为空调用房、配电房等设备用房和电力、空调、上下水、排烟排气、通讯电缆及网络等垂直管道井及配电箱、消防栓、警报器、监视器、广播等设施)。

细胞型空间:细胞式办公室位于板式高层走到的两侧,或塔式高层核心体周边回廊布置。房间面积较小,约9~40平方米以自然采光为主附以人工照明,私密性较强。

小组型空间:类似于细胞型,只是房间是中等尺寸,面积约40~120平方米,每个房间厨房、卫生间等服务房间。适合于内部有一定数量成员协同工作,但内外联系较少的办公方式,或小公司使用。

开放型空间:即由不到顶的隔断划分空间,形成办公封闭的空间类型,这种空间类型便于管理,有助于加强工作之间的联系,节省交通面积,提高工作效率。

景观型空间:这种也属于开放式空间类型,但布局更为灵活、随机。

3、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平面形式

影响平面形式的因素很复杂,包括审美心理要求、建筑功能要求、管理使用要求、基地状况要求、环境气候要求、技术条件要求等,须在综合以上多方面要求后经过建筑师的创作构思方能确定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平面形式。总的来说,其平面形式是以下三种类型或其变形。

(1)塔型平面

当标准层平面长、宽相等或相差并不悬殊时,即形成塔形平面。这种平面形式进深与面宽没有明显差异,便于布置进深较大的办公空间,且空间流动性较大,适用于需要大空间、对私密性要求不高、工作联系密切的办公机构。办公空间围绕垂直核心体布置,其使用、联系、管理、安全疏散均较方便。当建筑高度越高,比板式楼更能发挥抗风能力与结构材料的优越性。它所形成的细窄阴影对周围建筑的遮挡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以上优点,塔形平面在高层办公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

(2)板型平面

板型平面是相对塔形平面而言,指标准层平面的纵轴向尺度比横轴向进深尺度大得多。板型平面适宜建于狭长地段内。平面进深较浅,采光通风较好,适合与分隔成中小型的独立办公空间。这种布置有可能争取到明楼梯、明电梯厅、明厕所和明走到,天然光利用率高,通风好,节省能源,适合于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管理办公。

板型平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平面看,狭长形态势必增加走到的长度,楼、电梯也将分散布置,从而增加了交通面积。所以与塔型平面相比,板型平面的平面利用率不高。从体形看,因其受风面积很大,结构体系所能达到的高度有限,而且板式楼的阴影,将长时间遮挡周围建筑的阳光,这些都是在设计中选择塔型、板型方案时应予考虑的因素。

(3)交叉型平面

交叉型平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介于板型平面和塔型平面之间。它比塔型平面争取了更多的靠窗位置,获得了更好的自然采光条件,且在任何一平面上形成分区明确的自然单元,便于向相互没有联系的办公机构提供独立的使用空间,特别适合于出租办公楼。由于几个空间单元围绕公共服务核心位置,不会出现类似板型平面那样长长的走道,布局较为紧凑。

上述三种平面形式,仅仅是高层办公建筑最基本的三种形式,由于办公空间类型(特别是大空间办公与景观式办公)对平面形状的约束较小,这为创造别具一格、式样新颖、独有个性的平面形式提供了可能。建筑师可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力。在上述三种基本形式可组合或衍生出变化多端、造型各异的平面形式。

4、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平面规模的确定

平面规模即标准层面积大小。它将对高层建筑内环境、效益、效率、功能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劣产生重要影响,设计中应参照以下因素考虑:

(1)采光要求

现代高层办公建筑虽然主要采用人工照明,但从舒适度与节能的角度出发,天然采光无疑成为影响办公环境好坏的重要因素。就小空间办公室而言,采用单面采光其进深不应大于7m;大空间办公室、单面采光其进深不大于12m,双面采光的办公室相对两面的窗间距不应大于24m。这是对标准层平面规模制约因素之一。

(2)市场需求

标准层平面规模应考虑业主或市场的需求,特别对于出租办公楼,因租用公司有大有小。诺进深过大,小公司租用就很难布置,如进深大于12m时,一家小公司若想租用50~100平方米的面积,则合理布置就非常困难;但若进深国小,则使平面使用率偏低。因此办公空间的进深应考虑市场需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宜采用较小的进深;经济发达地区,宜采用较大的进深。增加标准层面积以适应大、中型公司需求,又可提高有效使用面积系数。

(3)防火要求

必须满足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BG50045-95)中相关规定。

(4)结构要求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具有多样性,迄今为止主要有: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筒中筒、束筒、框筒等等。不同的结构体系所能达到的层数或高度有所不同。因此,当总建筑面积确定后,标准层平面规模将受到层数限制的影响,结构体系对平面规模虽属间接影响,但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两者的互动性,理想的平面规模需要合理的结构体系做保证。

(5)人均面积要求

办公室内每一个办公人员需要确定某种标准的办公面积(该面积指有效使用面积)包括家具所占的面积,工作活动需要的面积,额外的私密性要求的面积,有关的档案资料贮藏面积以及内部交通面积,并不包括休息、卫生服务、公共设施等面积。每一个工作面积所占的面积因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面积指标。

(6)标准层平面利用率要求

标准层平面利用率即指有效使用面积与标准层面积的比率。标准层的有效使用面积指办公室的净面积。标准层面积包括有效使用面积和核心体面积之和。核心体面积如前所述包括交通设施(楼梯、电梯面积)、设备占用面积及辅助服务面积。平面利用率越高,说明相同的标准中有效使用面积越大,标准层的经济性越强。

每一个标准层都力求有最多的有效使用面积,而有效使用面积又决定于标准层大小以及结构、交通、服务、设备等配套设施的经济合理性,假如标准层面积设定过小,而结构与配套设施限于条件有一个基本要求,则使用面积就相对减少,平面利用率就较低。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大标准层面积,就能获得更大比例的有效使用空间。但若标准层面积定得过大,不仅使进深扩大,影响采光,且交通线拉长,使用不便,有可能不符合防火要求,因此平面利用率也应有限度。通常,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平面利用率可控制在70%左右,小空间办公室因其交通面积过多可低于70%,大空间办公室可高于70%。

(六)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地下停车库设计”

1、地下停车库的概述

地下停车库按建筑空间分类,有单建式及附建式两种类型。单建式地下车库在地面之上除少量汽车出入口、采光、通风设施外,没有其它建筑物。单建式地下停车库建筑覆土之后,地面仍为开敞空间,对于地面的景观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由于单建式地下停车库结构柱网尺寸的布置仅考虑汽车空间尺寸要求,故技术处理较容易实现。附建式地下停车库是在建筑物下布置地下停车库,建筑物的结构要求及其它设备的要求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附建式地下停车库的设计,使得建筑设计难度增大,尤其对建筑内的地下停车库更是如此。

2、规划布局

机动车辆较少时,汽车停车场可以作为单体建筑,但当车辆达到一定数量后,将停车场纳入建筑整体中去规划是必须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及状况不同,但从发展的角度去看,两者的差别将会逐步减少,甚至趋于相同。因此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将汽车停车场结合整个建筑考虑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单建式与附建式地下车库的总平面设计应区别对待。附建式地下停车库由于与地上部分建筑相关联,故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要处理好地下停车库出入口与地面建筑周边环境的协调,同时需考虑出入口处的交通视线、地面交通流线及城市道路的路网状况。

3、平面布置

地下停停车库的平面布置涉及到交通组织、柱网布置、停车位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车库的交通组织对整个车库的运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做到车辆行驶路线便捷明确、避免交叉干扰、有利交通安全的同时,还须做到与停车空间联系紧密、方便车辆进入等。另外,车库内交通的组织同车库出入口的设计有关,两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停车库所处的位置以及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个数。

在设计停车位时,为提高地下停车库的停车面积利用率,需依照行车道两侧布置停车位的原则进行车位排放,停车方式采用前进停车后退出车垂直式或后退停车前进出车垂直式,停车库车位安排一般不宜采用斜放式停车。

地下停车库的柱网尺寸主要包括停车间柱距尺寸和通车道柱网尺寸等。对于附建式的地下车库其柱网的布置受上部主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对于单建的地下停车库其柱网布置相对就较为自由,可以根据停放的标准车型、车辆停放的方式、行车线路等多种因素灵活布置。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是停车间柱距尺寸的选择,因为停车间柱距尺寸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每两柱间可停放汽车的数目,在停车间柱距的选择时可选择单车位柱网,双车位柱网和三车位柱网三种尺寸。一般四车位的尺寸较大,实际中应尽量少使用。三车位的停车在应用中较广泛地采用,按小车停放三辆的净跨为7.5m,这时柱中距一般依柱径尺寸大小可以选择7.8m或8.1m。

4、竖向设计

地下停汽车库垂直方向的设计主要受车库净高要求、上部覆土厚度及坡道设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室内净高主要由停车及行车空间尺寸高度及设备管线尺寸高度等因素决定,依据选定的车型,停放小型汽车层高定为3.6m较为适宜,中型汽车的层高则为3.9m。库顶局部覆土的厚度一方面与绿化有关,如种植灌木要求不小于30cm,若种植大型乔木则要求100cm以上,另一方面还与是否有设备管线穿过有关。在基本确定了汽车库的剖面后,还要注意库顶绿化是否同周围环境相协调,是否影响上部高层建筑的使用,车库的坡道布置能否满足规范关于最大坡度的要求以及同周围的道路能否很好地衔接等问题。附建式地下停车库尤其要注意车库的基础埋深同周边建筑的基础会不会产生冲突。若不符要求,可通过调节车库地坪标高、车库净高、更换结构形式等多种方式加以调整。层高对地下停车库的埋深和经济造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通风、采光、防火等诸多因素。因此,减小结构构件的尺寸及合理布置设备管线也是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地下车库设计,尤其是附建式地下停车库设计中应结合设备布置等因素合理地确定层高。

5、地下停库存通风系统设计

(1)地下停停车排风系统单独布置

排风口的位置尽量合理,一般从理论上应该下部排2/3;上部排1/3。但是从设计中使用方便角度看,风口布置在下部会影响汽车的使用空间,而且现在房地产商为了降低造价,往往把地下停车库层高搞的很低。一般汽车库梁底高度大部份在3m以下,而且风管侧面或风管的底表面开孔设置即可。如果梁底表面在2.7m以下,再用排风口就会影响车辆通行,而且风口也容易被车碰坏。

(2)停车停库进行机械排风

地下停车库进行机械排风时,按规定应向室内补风,但目前一般都没设机械送风。因为机械送风系统的设置不仅增大了投资,而且送风机和送风管道要占用建筑空间。有时由于车库梁底比较低,布置送风管很困难。所以当停车库设在地下一层时,可以利用车库进出车道进行补风,因为大部份车道内形成负压,而且车库的进出口大部份是非密闭形成的门,就是在火灾时,防火卷闸门关闭也要以在卷闸门的下部留有缝隙,用以对排烟进行补风。

(3)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

目前这种机械排风兼作排烟系统方案设计比较多,由于它是用同一台风机和同一管道系统,平时作排风用,火灾时作排烟用,往排风量与排烟量相差很远。如一般车库净高只有3m,按6次/叶换气量计算,每平方米风量只有18(m3/h).而排烟量根据防火远东为60(m3/h.m2),(是指一个排烟系统只负责一个防烟分区)或120(m3/h.m2),(是指一个排烟系统负责一个防烟系统负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烟分区时)。为节省投资,当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时,只有采取缩小防烟分区面积的方法,来减小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使最大的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与排风系统的排风量相等或相近,才可能使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

6、地下停车库的停车设计

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汽车库时柱网尺寸一般为5.4 m~7.8 m(应视柱子断面而定),地下停车库的层高则可根据地下停车的空间大小,车库安全净高取2.3 m~2.5 m为宜。住宅小区的地下停车库的设计一般采用坡道式汽车库并以垂直式停车为主。坡道式汽车库坡道设计时应使其坡道系统在每层楼面上周转通车道畅通,形成上、下行连续不断的通路,并应防止上、下行车交叉。在满足防火分区的前提下,减少砖墙的空间分隔,使行车者行车视野较为通透,减少压抑感。为保证进车和倒车流畅,减少起步及停车的次数,降低行车过程中汽车尾气污染,车库内行车道不应过多的曲折迂回,行车道宜为环形。行车道及车库出入口处应减少使用减速带和减速槛,地面采用耐磨、防滑混凝 t刚性面层,同时在停车位距墙1.5 m处设地面轮挡,避免行车过程中对车造成损害。

建筑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应严格遵守新的车库防火规范,设计时还应该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样设计出的系统才能既安全、经济又便于管理。同时也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规范车库布局,优化车库设计。既要着力于提高停车率,又要便于使用,使地下车库同总体环境融为一体,减少车辆进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车库的经济合理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七)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 重要运用对象,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增强高层民用建筑的环保性能。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实现环保理念与建筑特征有机结合的建筑,其既符合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又具备一般建筑的共同特征,因此既能够将建筑给环境造成的负担降至最低,又能够切 实有效地发挥建筑的一般功能,对于建筑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 道路而言,具有重要价值。绿色建筑设计,即在节能环保理念 指导下所做出地建筑设计,相较于一般建筑设计而言,具备环 境友好特征,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绿色建筑设计充分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现 阶段已成为高层民用建筑的重要追求方向[2]。

2、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推动人与自然实现协同友好发展。从这一目的出发,应用绿色建筑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其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绿色建 筑设计同样需要围绕这一核心而进行;其二,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通过设计有效地减少建筑本身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其三,环境适宜原则。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 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保证绿色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要素相适应,有效推动建筑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其四,科学规划原则。绿色建筑既应具备环境友好特征,又应具备现代建筑的精细化特征,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建筑学相关理论知识,科学规划设计方案,做好 顶层设计,以此切实保证建筑能够发挥其实际功能。

3、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做好高层民用建筑选址工作绿色建筑设计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筑 选址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具备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正式展开 绿色建筑设计之前,建筑设计师应全方位了解目标选址周边的环境状况,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影响、考虑建筑设计对于环境的影响,全方位整合关于气候、地形地质状 况、水文等各方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以此有效增强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

建筑物可持续设计理念是未来的设计趋势,也是将来建筑物发展的一大方向,因为只有进行可持续设计,才能确保建筑物生态环保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才能实现建筑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覃敏强.建筑高层框架结构布置(J).《大众科技》,2010

[2] 董智年 鲁大伟,住宅小区的地下车库设计[J]四川建材,2011.06

关于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1 前言

作为处理高层建筑与城市关系重要环节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外,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与主体建筑设计同样重要的设计内容, 并提升到城市设计美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对于经济不断腾飞的国内大都市来说, 高层建筑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2 空间分类

建筑外部空间按使用性质分,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活动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较大, 能容纳多人活动, 其形式以下沉式广场与抬起式台地居多。如上海市的静安广场, 其为下沉式广场;而上海的人民广场为抬起式的园台。不同的围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2.2 休憩型: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间为多, 一般规模较小, 尺度也较小。

2.3 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体育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 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如合肥市的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和花园街, 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 即可穿越, 也可休息, 也可活动, 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还有如上海波特曼酒店广场。

3 空间的连续与兼容

3.1 边界模糊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点, 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处, 但采用框架 (剪) 结构时, 建筑在没有柱的部分可以开口较大, 内部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 使外空间得以延续并具完整性。当高层建筑采用裙房时, 低层的裙房就更易与外部空间相融。高层建筑低层的局部架空, 使架空部分的空间性质模糊, 这种既内又外的“灰空间”, 也是中介空间延续与兼容的处理方法。

3.2 空间构成要素的延续与兼容

通过空间的构成要素 (如地面铺装、墙面、水面以及绿化等) 使内部空间向外延伸, 从而使内外部空间互相延续。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内外空间地面铺装材料的质感、纹理、色彩、铺装方式等的一致或相近来使内部空间自然地延续到外部空间。墙面或隔断的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 也可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空间自然地延续。此外, 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装饰小品如灯具、座椅、环境小品等内外空间有选择地使用, 同样可以达到目的。通过水面的处理, 绿化 (绿地) 的自然渗透, 也是自然地使内外空间延续的方法。

3.3 空间流通

高层建筑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之中, 城市空间通过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达到沟通。这时, 高层建筑底层局部或全部架空, 其外部空间成为沟通城市空间的通道, 城市空间自然地“流”人高层建筑又自然地穿过它“流”出。高层建筑的这种外部空间, 一般不封闭, 而向城市开放, 或与地铁等交通设施结合起来, 成为人们的进出通道, 是城市空间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4 中庭的作用

自古罗马时代起, 中庭一直承担着满足建筑内部环境特有的, 对空间的划分、管理、获得阳光和空气的使命。中庭对于高层建筑来说, 可以说也是空间的灵魂。对于内部空间, 其优点已为人们所认识, 在我国的一些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对于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而言, 中庭的意义就更大。中庭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封闭 (或半封闭) 的、能提供小气候的、多功能的公共广场, 并可以承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介作用。

4.1 高层建筑通过中庭与城市广场或街道的结合

中庭可以作为一种中介空间来联结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 如通过高层建筑的中庭来与城市街道或广场结合, 为人们提供封闭 (或半封闭) 的, 能提供一定小气候的步行、购物或休息、娱乐空间, 来使城市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相联结和融合, 使中庭成为一种中介性场所, 使人们的活动与城市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处理手法有:

1) 直接把中庭覆盖于城市街道之上, 成为城市空间一部分。

2) 使城市街道与广场自然融合, 通过各种手法把人流直接从街道或广场吸引到中庭之中, 与高层建筑的交流成为自然的和无意识的过程。

3) 用中庭来联结两个 (或多个) 广场或街道, 成为一个内部街道。使城市空间自然流人中庭之中。

4) 与城市交通系统设施结合起来。这时, 中庭常作为城市步行系统与公交车站之间的转换空间。

4.2 用中庭作为联系高层建筑与周围建筑、高层建筑之间的手段

高层建筑往往是在比较拥挤的高密度的旧区中发展起来的, 与周围的旧建筑, 尤其是历史性建筑的关系比较难于处理。这时, 中庭的优点就显示出来。中庭可以使新旧建筑结合, 浑然一体, 中庭起着新旧建筑之间的过渡作用。相邻较近的高层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或是双塔式的高层建筑间的外部空间比较狭窄, 有“一线天”之感, 这时利用中庭来连接, 也可以达到化多余的空间为有利空间的作用, 使建筑间的外部空间起到中介过渡的意义。

5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尺度处理

高层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往往一幢高层建筑的体量和尺度就决定了外部空间的性质。一幢体量庞大、尺度超人的高层建筑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一种压抑感, 甚至是恐惧感。所以高层建筑的体量处理与尺度处理, 对于外部空间及外部空间中人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物又接近人体, 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 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 对于高层建筑及外部空间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的过渡。常有法如下。

5.1 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相结合

裙房一般泛指在形态上围绕着高层建筑主体底部的扩大部分, 或与主体毗邻、分离的低层附属用房, 在功能上为高层主体提供作为公共、辅助等空间的总称。裙房形式的采用最早可追溯到SOM事务所1925年由G·邦萨夫主持设计的纽约利华兄弟办公楼。建筑是以22层的板式主楼立在扁平舒展的二层基座上, 这种形式后来成为普及全世界的办公楼的典型形式, 也为当今高层住宅、旅馆、办公楼、综合性大楼所普遍应用。

低层裙房在尺度上与周围建筑相接近, 又使人们与高层主体隔开一定距离, 这就大大改善了人们对高层的尺度感受。在建筑基地比较富裕时,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故被广泛采用。

5.2 高层建筑主体的分段处理

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建筑的主体是庞大尺度的实体, 即使是玻璃幕墙饰面, 给人的感觉也是巨大的一片, 所以为了使高层建筑能适应人的尺度感, 需对主体进行分段处理, 来调整高层建筑给人的尺度感。可用两种方式结合完成。

1) 高层建筑下部安排为社会服务的公用设施。高层建筑无论是办公楼、旅馆、住宅或是综合楼, 由于使用或结构的特点, 一般都是较封闭的实体。建筑的下部则应给人以宜人的尺度。高层建筑无裙房时, 常在下部安排一些公用设施, 可以是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设施, 来为社会公众服务。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出入、活动, 人群熙熙攘攘, 使低外部空间具有生气感, 给人以自由、安全、归属感, 成为人们活动的良好场所。

2) 主体立面的处理。美国建筑大师保尔·鲁道夫 (Paul Rudolph) 认为:由于人的视觉已经认不清楚六层以上的楼层高度, 因此在六层以上的高层部分是不存在尺度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无尺度的。但在六层以下直至人行道这一段与人的活动接近。其中某些细部, 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因而它的体型和构件的比例尺度必须具有人的尺度。所以超高层建筑应该结合视觉来考察上下、高低和细致与概括的问题。具体手法是十分灵活的, 可以在高层建筑下部使用一些构件或符号来适应人的尺度等。

6 结束语

高层住宅设计的思考 篇8

摘要:应用科学合理的给排水体系,才能有效确保高层建筑的经济性。能与给排水安全性能,所以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当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需要,针对其高层建筑给排水体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优化。而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优化设计过程中,其整个给排 水体系布置和调整的过程。总而言之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因为只有当遵循设计原则将高层建筑给排水体系控制在最为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使其整个给排水体系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优化设计

1 工程概况

将整个卫生间地面凿开重新翻修。因此,应严格做好卫生间地面的某高级高层写字楼位于某市南泥湾CBD 中心商务区,东面是丰台,防水处理及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卫生间内所有给排水管适应经大道,南是商业用地,西面是规划路,北面是城市规划绿地。项目总严格试压注水试验后方可暗封管适。建议在下沉室侧面设置侧排地用地约为 13838 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 13.8 万 m2。整栋建筑地上共漏,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积水。

计 45 层,地下 3 层:其中裙房 5 层,为城市轨道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卫生间应该采用后出水式的座便器,同时进行侧排地漏,垫高主楼共 40 层,为高级写字楼,三层地下室均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淋浴房或浴盆,各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横支管应沿卫生间的地面墙脚 基地位于主要由金融办公楼组成的中央商务区内,周边高楼林立、引到外墙,然后接入立的排水管。在采用这种设计安装时应该注意:

区位重要,建成后将成为展示交通指挥控制中心企业文化,体现红必须将卫生器具尤其是座便器设置在靠外墙处。在另一方面,对于谷滩新貌的重要建筑。根据项目性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其中地此类住宅的上下楼层之间有厨房、卫生间不对应的情况,或者部分下 1~3 层为车库、设备用房,地上 1~4 层为轨道控制中心用房,5~45 客厅和卧室的上方正是厨房或卫生间,以及厨房或卫生间的下方是层为办公用房(6 层、18 层、34 层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避难层,17 露台或阳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允许在下层的空间上部安装横的层、20 层为餐厅,19 层为厨房)。排水管,同时还不能对卫生间的地坪进行降低处理,此时,对横的排2 高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要点水管的设置需要做特殊方式处理:将排水管安装在卫生间的靠外墙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在计算方法和基本面上,并使用后出水式的坐便器和采用侧墙式地漏或者出墙式排水理论在的许多方面是一样的,但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建筑高度大、层数多、结构复杂、建筑功能广等特点,因此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不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2.1 给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明的设立管并且管的直径较大时(d≥11cm),立管在穿越楼板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应为每幢建筑设计一个独立给水的位置时应该运用避免火灾的措施进行贯穿;当建筑物采用明设排系统,并通过蓄水池→水泵→水箱→减压阀→用水点的方式进行供 水横支管且其管径较大时(d≥11cm),在其与管窿或管井内的立管应。此为高层建筑供水较为节能、节地、又方便管理的方案。其不仅相连接的位置也均应采取措施避免火灾的贯穿;而当建筑物的横干能解决市政基础设施跟不上高层建筑发展速度所带来的弊端,防止管必须穿越防火墙或者防火分区的隔墙时,则在其管道穿越墙体位对市政的给水管网产生冲击;而且能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置的两侧也应当采取相同的措施以达到避免火灾贯穿的效果。除此规范》当中对于消防的前期贮水量要求。同时多幢建筑可合用蓄水之外,当 UPVC 管道采用防火套管乃至阻火圈来进行消防保护措施池,并将水池设在地下车库。而单栋则设独立水泵,从而具有灵活、时,其防火套管乃至阻火圈的耐火极限至少不能小于该 UPVC 管道独立、方便管理及有利销售的优点。且水箱供水是解决高层建筑的 穿越位置所在的建筑物结构构件的自身材料耐火极限。给水系统节能的问题的一项有效途径。

当没有自闭阀给水系统时,在给水管顶部设置一些自闭阀门,总而言之,只有科学合理的给排水体系才可以有效保证高层建虽能达到水流控制的目的,但是对气流的控制却不能达到很好的效筑的经济性能与给排水安全性能,因此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当根据相果。这样在系统断水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空气聚集在给水管内,当系关规范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需要,来对其高层建筑给排水体系进行统重新供水时,给水管内的气流就会被水流排挤到给水管的顶部,合理的选择与优化。而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优化设计过程中,其整个从而形成一个被压缩了的空气聚集区。此时如果人为地打开自闭阀 给排水体系布置以及调整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门的开关时,给水管内的气流由于具有较强的压力,就会瞬间随着程,因为只有当遵循设计原则将高层建筑给排水体系控制在最为合水流喷射出来,最终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者损坏设备的严重后果。理的范围内,才能使其整个给排水体系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因此,在日常的设计中应该增加一些个体建筑的户外阀门的控制设置,同时,还应该在设计中添加一些立管底部的给水阀门,在必要的时侯底层人员可以通过直接将给水的总阀关闭,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样这些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的缓解。

2.2 排水管和地漏的设计

在厨房,排水横支管可以在本层楼板而上接入排水立管,具体方法为厨房地漏选用侧墙式敷设或者取消地漏,洗菜池的 S 型存水弯也安装在楼板地而上,这样整个厨房的排水支管就不会落在下层空间,既可增大厨房的使用空间,也便于住户维修。在卫生间,排水横支管在本层敷设具体措施:卫生间地而楼板下沉,污水横管设于下沉室内。这种方式对排水管适的施上较为方便,但检修管适则十分不易。在实际上程使用过程,经常发生下层住户靠卫生间处楼板及侧墙发生渗漏现象。由于无法查找出漏水的原因,上层住户只能

2.3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 UPVC 管道消防的设计质量通病

不管是在技术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多层建筑当建筑物中发生火灾时,如果建筑的设计结构不能对烟气和火排水工程,其给排水的设备使用人数更多,因此建立并完善经济合焰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阻止作用,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理的给排水系统,同时妥善解决排水管道中的通气问题,是保证维巨大的危害,但是,无数的工程实践证明建筑给排水的工程管道经护管理方便、排水通畅和供水安全可靠的基础。常会在火灾发生时成为建筑的消防薄弱点。由此可知,当建筑物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给排水設计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给排水设计也要有超前的意思。不断地创新理念,依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的提高给排水设计水平,因为高层建筑的特性,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静水压,防震,防噪等一系列问题。还要在以后的设计施工中不停的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新的观念。是给排水设计施工更能满足节能环保的新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参考文献:

[1]张晓玉,靳宜凤,丁进.建筑给排水设计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陕

[2]刘春荣.浅论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

[3]晏钢,周巧玲.试论高层民用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施工中存在的缺

[4]李友,白清江.城市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中的几点探讨[J].黑

[5]沈思远.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技术的设计与施工[J]. 华章,2010

上一篇:销售优秀员工的评语下一篇:浅析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