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课堂实录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雪绒花课堂实录(共6篇)

雪绒花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

1、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2、认真学唱歌曲,并能背唱这首歌曲。教学重点:

认真学唱歌曲,并能背唱这首歌曲。教学难点 :

“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教材分析:

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拍成电影后,其中的著名唱段传遍了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教学准备:

VCD光盘、歌曲挂谱、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 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多来米》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出示歌单)。教师讲《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玛丽亚成了那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他们全家外出旅游回家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并要上校去当海军。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他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往国外。就在他们准备逃跑时却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便假称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敌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踪了他们。上校的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

“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

生答(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 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7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 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 已经成了我们314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会用竖笛吹。郭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郭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 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314班的同学一定不会让郭老师失望,对不对?!

六、下课:

雪绒花课堂实录 篇2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 打动了千千万万音乐爱好者的心。洁白的飞雪令人遐思万千,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80多年前, 当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面对着一场大雪的时候, 他又想起了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雪》, 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点击电脑屏幕, 展示课题)

二、听读感受

师:请同学们伴随着老师的朗诵一起去感受这首散文诗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儿……

教师配乐诵读全文, 学生听读感受。 (点击电脑屏幕, 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同步的画面。)

(师诵读完后, 听课师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 你能说说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 雪野中冬花盛开, 真是美不胜收!

生2:我似乎看到了蓬勃奋飞的北方的雪, 它们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生3: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堆雪人的欢声笑语, 他们在一起玩得是多么的开心热闹!

生4:我还听到了蜜蜂采蜜的嗡嗡的闹声。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捕捉信息也很准确。谁能告诉大家文章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生:文章描绘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

(师板书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三、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用笔勾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下面, 请你来说说对文中描绘的雪的印象。我们先看文章的前三段写江南雪的部分,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点击电脑屏幕, 课件展示:____的江南雪。同学们可以用文中的词、短语、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1:滋润美艳的江南雪。

师:“美艳”是什么意思?

生2:美丽鲜艳。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生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里的“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

师:说得真好!这里用了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 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冬花雪野图, 映衬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

生4:江南的雪像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青春”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5:充满朝气与活力。

生6:富有生命力, 蓬勃向上。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7:光滑的, 白皙的。

生8:有活力的、健康的。

师:大家品析得真细腻。“青春的消息”写出了江南雪富有生命的活力, “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质地、形态。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生9:柔美的语调。

(点一名学生朗读“江南的雪, 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师:这位同学的声音很甜美, 如果把有的词语重读一下, 就更好了。大家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出重音呢?

生10:我觉得“滋润美艳”、“青春”、“壮健”、“处子”这些词语应该重读, 这样可以突出江南雪的特点。

生11:“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色彩词可以读出重音。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请大家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标记——实心小圆点。哪位同学愿意再读一读这个片段?

(点另一名学生朗读。)

师:有点情味了!下面请女同学齐读一遍, 注意用平和柔美的语调读出温婉恬静的美感。

(女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 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江南雪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12:蕴含生机。

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

生1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 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这里的“飞”“闹”表现出了江南雪野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你的感受真丰富, 这里的一“飞”一“闹”让人不仅看到了烂漫的冬花, 而且仿佛听到了冬虫的吟唱, 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这一句, 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诵读, 沉浸在想象之中)

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江南雪的勃勃生机?

生14: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堆雪人也表现出了江南雪的生机。

生15:这里的一系列动词“呵”“偷”“拍手”“点头”“嘻笑”写出了孩子们特有的动作和神情, 充满了童真童趣, 给江南的雪又增添了一份生机。

师: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晶莹娟秀, 绚丽多姿, 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板书:优美) 那么, 北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三段, 用笔勾画出描写北方的雪的句子, 然后说说北方的雪的特点。

生16:北方的雪是独立的。我从这里看出来:“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它们决不粘连。”

师:这句话写出了北方的雪的质地、形态, 突出了它独立自由的个性。

生17:北方的雪花是蓬勃地奋飞的, 它就像一位奔放的斗士, 在与严寒作坚决的斗争。

生18:朔方的雪花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这里的“旋转”“升腾”写出了朔方的雪花的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 突出了它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师:北方的雪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 它旋转而且升腾, 给人一种壮美的感受。 (板书:壮美) 那么, 我们怎样朗读这一部分内容呢?请同学们从语调、语气、重音这几方面谈一谈。

生19:我觉得应用激昂慷慨的语调来朗读。

生20:要读出刚劲、果决的语气。

生21:“永远”、“绝不”、“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这些词语可以读出重音。

生22:我认为还有一些词语也应该重读, 如“无边”、“凛冽”、“孤独”、“死掉”、“精魂”等。

师: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 然后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

(点一名男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 请全班男生齐读后三段, 再次感受北方的雪的雄浑俊伟的气势。

(男生齐读)

四、研读探究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灵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雪和壮美的北方雪。那么, 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

生1:不是。

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情感, 那么, 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 (点击展示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点击展示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 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 反动势力猖獗, 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 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 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可谓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 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蓄着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 站在凛冽的寒风中, 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地飞雪, 陷入沉思……18天后, 散文诗《雪》诞生了。

生2:我觉得作者更欣赏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如粉如沙, 他们觉不粘连, 非常独立, 这很符合作者的个性特征。

生3:我觉得作者更欣赏北方的雪。第四段里有一个词“但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生4:我觉得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蕴涵生机, 给人以美的感受。

生5:我认为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独立, 蓬勃地奋飞, 旋转而且升腾, 俨然一位斗士, 在与严寒作着斗争。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 作者更赞赏的是北方的雪, 因为北方的雪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 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吞天沃日的气势。

根据学生的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

师:大家的发言真精彩,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 老师明白了, 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 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 陪伴它的是枯草, 屋顶;它又是不屈的, 滋润万物的雨经过严寒变成了雨的精魂——雪, 仍然在蓬勃地奋飞, 具有雨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内核。作者既然这么欣赏北方的雪, 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江南的雪呢?

生6:对比。

师:有哪些方面的对比呢?

生回答。

师 (小结) :江南的雪优美, 北方的雪壮美;江南的雪多绘其色, 北方的雪多状其态;江南的雪主要写它的妩媚风姿, 北方的雪主要写它的磅礴气势;江南的雪温婉细腻, 北方的雪粗犷豪迈,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 在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 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奋斗的激情。 (板书:奋斗的激情)

五、演读体验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 读解了雪幽深的寓意, 这时候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合作演读课文后三段, 再次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之情。

(点击展示)

(师) 但是,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合) 他们决不粘连, 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这样。 (女)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 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师) 别的,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男)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合)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停两拍)

(师) 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女)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男)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合)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六、感悟升华。

师:鲁迅先生就像朔方的雪花一样, 在晴天之下灿灿的生光, 闪烁出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痛苦打击时, 想想鲁迅, 也许又会得到前行的力量。在今天课的最后, 让我们来读一段江天的诗,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命/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雪绒花》教案 篇3

一、教学对象:初二年级

二、教学体系:人音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

三、课题:《雪绒花》

四、教学内容: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并学习完成二声部合唱歌曲《雪绒花》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演唱中中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品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并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合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在演唱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式,有感情的完成合唱歌曲《雪绒花》,并能用英文完成演唱。

六、教材分析:

歌曲《雪绒花》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该故事片根据美国当代著名戏剧、电影作曲家里查.罗杰斯创作的同名音乐剧改编拍摄。影片中的插曲脍炙人口,成为影片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其中《Do Re Mi》、《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流传最为广泛。《雪绒花》以深情悠长的歌调,用3/4拍子唱出,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真挚地倾吐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重点难点:

用圆润的声音并且有感情的完成合唱歌曲,并可以运用英文演唱。

八、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演示法(示范法)、练习法、比较法

九、教具:多媒体、钢琴

十、课型:合唱课

十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的插曲《哆来咪》,学生听音乐,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音乐片段你们熟悉吗?知道它选自哪一部音乐剧吗?

生:很熟悉,选自《音乐之声》……

师:是的,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

师:那大家还知道这部音乐剧里的其它经典歌曲吗? 生:讨论......师: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瞩目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世界名曲《雪绒花》。

(三)进行新课

1、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断――《雪绒花》的演唱。学生边看视频边听歌曲,旋律的优美及画面的优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陶醉在其中。

师:聆听歌曲,1、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生回答,师总结:旋律特点是优美动听、舒缓。3/4拍子的歌曲

2、歌曲背景:

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影片的主人公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

师: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们都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师:《雪绒花》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师: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深情、舒缓......)

3、准备活动与练声

(1)肩颈放松练习(四个八拍)

师:要想唱好歌曲,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式和练习,为演唱歌曲作准备工作。随四个八拍的口令,做肩颈放松动作,让肌肉得到放松。

学生随老师一起完成,并听老师口令相互拍打肩膀,放松练习。(2)口腔打开练习

师:演唱歌曲之前,除了放松身体的肌肉,还要尽可能的打开口腔,让口腔肌肉放松。“咬苹果”练习

学生随老师共同完成。(3)呼吸与气息发声练习

师:自然、正确的呼吸方式,吸气的统一,气息的控制。“si”发声练习音阶发声练习(集体):3/4

3-|2 -|3

5-|4

6-|…… a 音程和声练习(A、B组)

4、学唱歌曲

(1)教师自弹自唱歌曲一声部,请学生随音乐挥打三拍子节奏。(2)教师弹奏一声部旋律,带动学生用唱名演唱歌曲一声部 师:所有同学第一遍随老师用唱名演唱歌曲一声部旋律,第二遍由学生单独完成。

(3)教师弹奏一声部旋律,学生随老师一起带入歌词完成演唱。第二遍学生单独完成。(演唱中用手挥拍,强调学生的声音与气息)

(4)教师自弹自唱歌曲二声部,学生同样随音乐挥打三拍子节奏。

(5)教师弹奏二声部旋律,带动学生用唱名演唱歌曲二声部 师:所有同学第一遍随老师用唱名演唱歌曲二声部旋律,第二遍由学生单独完成。

(6)教师弹奏二声部旋律,学生随老师一起带入歌词完成演唱。第二遍学生单独完成。(演唱中用手挥拍,强调学生的声音与气息)

二声部多演唱两遍

(7)由A组演唱一声部,B组演唱二声部,随伴奏演唱全曲。A、B组互换声部进行演唱,比比哪一组唱的更美。

5、学生有感情的进行合唱(多媒体音乐伴奏,教师指挥,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来带动学生)

四、知识拓展

1、导入:今天,我们在演唱《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时候体会到了歌曲感人的艺术魅力和合唱的魅力。而我们今天是演唱的中文歌词,下面我们试着去演唱英文原版歌词。

2、教师朗诵英文歌词,学生跟读。

3、把英文歌词分别带入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演唱。

4、播放英文版《雪绒花》全班用英文演唱。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赏、练、唱的三个环节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发声训练及合唱歌曲,认识到正确的发声方式对歌唱的重要,以及合唱给我们带来的团队合作力和艺术魅力。

课堂设计反思:

《雪绒花 》教学反思 篇4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雪绒花 》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绒花 》教学反思1

雪绒花是美国60年代音乐剧《音乐之声》中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它舒缓、轻柔的风格深深地抓住了听众的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体验歌曲的深邃意境,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依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本节课我主要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并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体验与审美能力。

(一)激情导课

课前让学生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影歌曲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奥斯卡金像奖(此知识是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得来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完全附和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同时还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探索实践

1、本节课的主体部分,我是运用故事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讲一段故事情节,就穿插一段电影插曲,课堂始终有音乐伴随,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音乐。

2、音画同步法的教学,将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较完美的实现。

3、新颖的课件制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即兴创作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先后3次聆听了歌曲《雪绒花》,通过先听后唱,由被动到主动。简单的演唱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音乐表现欲。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方式随音乐做即兴表演,这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5、学唱英文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外国音乐的内在表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情趣。

6、采用分层此的诱导教学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

(三)审美提高

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黄金思维花落谁家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

总结

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帮助他们对知识的巩固。

总体来讲,这节课的目的是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知识的掌握过程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历程,在这种愉悦、自然的气氛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力。

《雪绒花 》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花城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歌曲《雪绒花》

教材分析:歌曲《雪绒花》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雪绒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该故事片根据美国当代著名戏剧、电影作曲家里查.罗杰斯创作的同名音乐剧改编拍摄。剧情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影片中由罗杰斯和词作者奥斯卡.哈默斯坦合作的插曲脍炙人口,成为影片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歌曲优美、舒缓、轻柔,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其中《Do ReMi》、《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流传最为广泛。这部影片曾荣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在世界影坛被誉为最动人的音乐故事片之一。歌曲为大调单二部曲式,3/4拍子,要求采用中速稍慢,深情地、优美地演唱风格,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真挚地倾吐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通过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3、以自己的方式对歌曲进行演绎,乐于参与表演当中。

教学重点:体验3/4拍韵律美感,能用优美和谐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小乐器(雨声筒)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情引趣。

师:平时在生活当中你们会不会看看电视或走进电影院看看电影?看电视、电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总能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的影视歌曲也令我们百唱不厌。同学们,你能列举几首你喜欢的影视歌曲吗?

生:《冰雪奇缘》里的歌曲“let it go”、《泰坦尼克号》里的歌曲“我心永恒”····

生:《熊出没》里的主题曲····

师:嗯,看来影视歌曲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片段,你们猜猜这是哪部影片?片段中的歌曲你熟悉吗?(播放电影片段《哆来咪》。)

师: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歌曲来自哪部电影?(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生:《音乐之声》(异口同声回答)

师:《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雪绒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结合这部音乐故事片,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

◆创造一种美好、轻松的音乐环境,引出课题。

二、聆听故事,欣赏歌曲。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歌名叫“雪绒花”,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吗?

课件播放《雪绒花》的伴奏音乐及图片。

师:“这就是美丽的雪绒花,它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它的叶面覆盖有白色的绒毛,开花的时候,小花的四周也环绕着白色的苞片,远远看去,就像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它,所以当地的人们习惯叫它雪绒花。它页是奥地利的国花。关于雪绒花还有个小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故事内容:《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曾获得过获奥斯卡金像奖。故事描写修女玛利亚活泼好动,与沉闷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修道院院长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就把她介绍到海军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共有两男五女七个孩子。玛利亚以她的善良、体贴,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他们的祖国后,上校一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德国人的严密监视,前往瑞士。《雪绒花》这首歌曲,在剧出现了两次。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咪》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绒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生听剧中第一次演唱歌曲。师一边讲,第一次是上校带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玛利亚和孩子们用歌声表示欢迎。优美、抒情的歌声把上校和客人都惊呆了.孩子们请求父亲也表演一曲,孩子们围坐在父亲周围,上校怀抱吉他,演唱了这首《雪绒花》。

师:你能感受到歌曲想表达什么吗?

师:我知道了,可能是因为电影中出现的第一次演唱是英文版本的,所以同学们不知道音乐要表达什么?那现在请我们翻开课本45页,对照课本的歌谱我们再来认真的聆听一遍翻译成中文的歌曲,想想歌曲要表达什么?(师在放音乐过程中用雨声筒为歌曲做简单伴奏,可以视情况交给任意一位同学配伴奏。)

三、听析深入、学唱歌曲。

1、听歌划拍子

师:刚才有同学注意到老师用了一个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吗?你听出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雨声筒、三拍子····

师:三拍子的规律是?

生:强弱弱

师:接下来我弹钢琴,你们一起伸出手来试着为这首歌曲划拍子。

(课件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教师向学生讲解3/4拍的指挥手势及其要领。)

师生活动:一边指挥,一边听音乐,全班一起划拍子并哼唱。

2、听歌找结构

师:请同学们试唱歌谱,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哪些句子相同或相似?

师操作:用钢琴慢速弹奏歌曲《雪绒花》的旋律,与学生一起试唱歌曲旋律。

教师活动:学生演唱时,及时纠正音准、节奏出现的问题。

师:找出歌曲旋律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演唱。

师生活动:一起跟琴再唱,注意体会歌曲舒缓、轻柔的特点。

3、合作学唱歌

师:老师来填词演唱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大家来填词演唱其它的句子 。

师生以接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旋律。师指挥,学生演唱旋律。

师:我们试着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师弹奏歌曲伴奏,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唱,注意音高、音准。

◆通过找歌曲结构和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四、再次欣赏、对比表现

★认真聆听剧中第二次演唱歌曲。

师:这首《雪绒花》在剧中第二次演唱的时候跟第一次演唱时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二次演唱是在什么情况下。

师讲:德国军队入侵上校的祖国后,上校和玛利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出魔掌,到自由的国度,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上校全家深情地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全场听众的心沸腾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随着高唱起来,使敌人感到恐惧。

第一次演唱

第二次演唱

地点

家里

剧院

对象

纯洁的孩子

凶恶的敌人

心情

愉快、开心

沉重、愤怒

内涵

真、善、美

假、恶、丑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在电影中的二次演唱,有什么感受?我们来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演唱做个对比,你就知道了!

师:通过两次演唱的对比,你能感受到电影音乐有什么特点吗?那它的作用呢?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意识到电影音乐是电影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突出电影的主题”,它的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情感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等等”。

※以下一环节视时间而定。

(师:同学们,除了齐唱,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式来表现《雪绒花》这首乐曲的优美、舒缓、轻柔吗?若有时间盈余尽量多练习演唱,可以采取小组唱、男女分唱等多种方式练习,也可采取选择合适的乐器为这首歌曲伴奏的方式,来演绎这首歌曲。)

◆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歌曲在不同环境,对音乐有不同的处理。通过不同方式的演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会音乐有贯穿主题,发展情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五、音乐拓展、歌曲延伸。

师:同学们,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片中有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除了我们这节课一开始听到的《哆来咪》和刚刚学唱的《雪绒花》之外,还有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你们听——(课件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六、总结。

师:(配乐)同学们,今天我们体验了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了欢乐有趣的《do remi》,欣赏了幽默风趣的《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电影音乐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突出主题、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多关注影视配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音乐课《雪绒花》教学反思

定下这个课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届五年级的孩子是我一直带上来的,且五(3)班音乐课素养及歌唱能力较其他三个班都更好一些。准备充分之后,满怀着信心来上这节音乐课,本以为即使不会多么精彩绝伦至少也是顺理成章的流畅,但结果仍然是让我陷于深深的遗憾之中,或许这是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之后共同的感受吧!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当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的课上受到熏陶或启发,我把这堂课从头到尾的、零零碎碎的细想了好几天,虽然大家也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不管大家是出于对我的鼓励还是对我的肯定,但是作为一名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教师来说,不足之处已经郝然暴露于我心。结合工作室李彦老师的评价以及我们综合科组集体的评价,除了一贯来的淡定、自然、流畅之外,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尽管最后课堂上学生歌曲的演唱较完整,情绪不错,但整节课亮点不突出,学生自然生成不够,教师语调也过于平淡····我深深的了解自己,因为每次公开课后的自我反思我都是很挣扎的,是的,我居然一点也不觉得我会上音乐课,我居然觉得除了能淡定的把课上完我的课似乎都没有什么优点可说了,脑子里反复的就是这节课本来应该可以更好一点的,怎么就上着上着就有些不一样了·····

要想提高教学总得找个时间安静的坐下来想想我上过的课,进行深度反思这应该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没错!我反思我最大的失误在于我并没有很好的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回过头细细想来是比较粗糙、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通常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你是否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在这堂课中我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要如何去学,却在我要如何去教这一方面顾此失彼。自认为教学观念还是蛮新的,可是在我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很好的体现。

现在,在我回头重看教学设计、在我回想整堂课的教学、在我反思教学得失的过程中的时候,我突然有种要推翻这堂课重来一次的感觉,除了先前讲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够清晰,到现在感觉重难点把握不明确,尽管单从教学效果来讲或许也是一堂不赖的课,但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讲个人认为是一堂设计欠佳的课。我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剖析,来把我教学的思绪一点一点理顺。我本意是一堂教唱课,在欣赏中教唱,可此刻我却发现我的难点定位在了“感受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现在想来真的很好笑,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个重点,只是尽力让学生唱好这首歌,重点算是完成了,难点应该定位在“用优美的歌声演绎歌曲”或者“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就会比较准确。

前奏的导入显得有点拖沓冗长,可以直接从电影《雪绒花》导入,其实孩子们都知道这部电影的,没有必要做太多的铺垫,只是我自己把他们想得太简单了。对于雪绒花PPT的介绍现在想来也是多余之举,当时设计教案的时候实在是想得太多了,巴不得把自己想到的所有东西都教给学生,然后就一股脑儿的全都设计进去,结果是涵盖内容太多,导致第三环节与第四环节都没有时间来得及很细致做好,而后取消了最有意思的创编环节也是深感遗憾。若把原拓展部分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放在开头,歌曲诙谐、有趣、活泼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或者把歌曲在电影当中的第二次演唱作为后面的拓展部分,让学生感受同一歌曲在电影当中不同情绪的演绎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收尾。

尽管这节课总体算是流畅的完成了,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好,而并不是因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多好;另外,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很好,参与面也广,能积极跟我互动,深感欣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能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庆幸我自己是个很喜欢也很愿意上音乐课的老师,虽不够和蔼可亲,但面对专业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想让自己的专业教学得到提高,要想自己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反思是必经之路,但愿在我的教学之道上我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衷!

《雪绒花 》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常规的音乐研究课。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教师范唱,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和英文演唱的风格,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情,自编动作感受三拍子的节拍特点。我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音乐语言,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本节课的优势在于主题突出、主线明确,因此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体现了音乐学科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由上校演唱的一曲优美抒情的《雪绒花》片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是多次聆听歌曲《雪绒花》,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拍,指挥。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原文是用英文演唱的。学生都很想听英文的演唱,他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演唱更加深情,更有风格,情不自禁地要用英文演唱。学生用英文演唱的歌声是那么优美深情、那么动听,感情已完全溶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正如歌德所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闫老师,我满脑子都是《雪绒花》这首歌!这正是我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教学注重细节,体现自己的特色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中,我不仅注意了整体的设置,更注重了细节的把握,体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语言简练;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教态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清晰;设计游戏环节等。另外,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系统,将音乐做到CD碟片中播放,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音乐。(之前曾刻过一次光碟,后来发现了更好的《雪绒花》音乐及伴奏,重刻了一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优质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美的板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使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四、这节课也有一点不足和遗憾:

如:在学生第一次演唱歌曲时,我用范唱录音作伴奏。由于学生演唱声音不够轻,有少数学生个别音没唱准。我立刻发现了这个情况,在简短的评价之后,马上改用电子琴伴奏,很自然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地形关系学生座位没有设计成“花仙子”似的弧型,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等等

遗憾就是:由于一些原因,《雪绒花》歌曲配的精美而富有意境的动画片没用,无法为这节课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真是遗憾!

通过这节课,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课是不断“磨”出来的,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理念的认识的体现。一堂课从宏观的整体设计到微观的眼神、语气等,都要考虑到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会进一步摸索,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并指导实践。

《雪绒花 》教学反思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孔老师为学生亲身体会及想象、创设意境,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自我选择、自我表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灵活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求知欲。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雪绒花》的故事讲解有机地同英语结合起来。通过欣赏英语版本歌曲,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老师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把知识与技能巧妙的融合到了游戏之中和学生的自我展示之中,采用“引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乐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开学习、演奏,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为歌曲加进伴奏等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本课中学生的演唱水平较高,在座的听课老师也被歌声深深的吸引了,《雪绒花》的歌曲旋律很好听,学生的歌声更加的动听,我在听课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

《雪绒花 》教学反思5

音乐教学中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口号。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充分运用音乐语言,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在我的这节课中,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三拍子的节拍和节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势得到了掌握,休止符的停顿,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知道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雪绒花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我自己认为本节课的优势在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主线明确、过程流畅,师生配合默契,因此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突出艺术性

教学过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一曲欢快活泼的《DOREMI》片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着是生动有趣的听音游戏,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雪绒花》,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节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原文是用英文演唱的。学生都很想听英文的演唱,他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演唱更加深情,更有风格,情不自禁地要用英文演唱。当我弹着吉它用英文唱这首《雪绒花》时,学生自动为我鼓起掌来,让我感受到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当我教会学生用英文演唱后,他们的歌声是那么优美深情、那么动听,感情已完全溶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正如歌德所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细节,富有个性化

《雪绒花 》教学反思6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奏、创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

《雪绒花 》教学反思7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

学习方法

,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弱化传统环节及概念教学,注重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师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听辨练习融于歌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知道怎样的声音更美及节奏的特点,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听辨能力的培养。

《雪绒花》音乐教案 篇5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该部电影还包括脍炙人口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多来米》、《音乐之声》、《晚安,再见》等。《雪绒花》为AA’BA’结构,3/4拍,优美起伏的旋律、简洁的歌词表达了对雪绒花的真切赞美,对家乡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难点:

1、全曲音区较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2、把握歌曲AA’BA’结构。A段歌曲要唱得连贯、有起伏,B段歌曲要断、连结合演唱。

●教学过程:

1.找一找、比一比。请学生打开“小音库”找出学过的音符朋友,并一一写在黑板上,比比谁记得多!再请大家随老师的手号或手势指点着唱歌曲旋律,比比谁唱得准。通过比较,找出《雪绒花》与《小小少年》歌曲风格上、旋律结构上、情绪上的不同。

2.唱一唱、评一评。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自学练唱,每组一句识谱唱词。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听一听、学一学。播放电影《音乐之声》里面由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那种怀抱吉他深情向往的歌者形象。全班集体表现歌曲意境,老师用竖笛轻轻伴奏。

《乡愁》课堂实录 篇6

师:有人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于是当空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是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的情愫。同学们能背诵几首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在日暮斜阳下,在清风明月中,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现代诗《乡愁》,去感受作者在诗中创造的感人意境。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读意象,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2.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联想、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一幅幅图画,感受美的意境;3.借助背景资料,从“文化”层面品读乡愁)

二、明确基调,读出乡愁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关注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师: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想一想每一节诗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诗人外出求学时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出了诗人与新婚的妻子离别时对妻子的不舍。

生:我读出了诗人因母亲去世阴阳永隔时的痛楚之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大陆故乡的思念。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呢?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诗,四个时间序词也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

三、圈划批注,寻找意象

师: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愫,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将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这就是意象。我们在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时,讲了意象是什么?那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月光”“阳光”“风”“弓弦”“黎明”“河岸”“山影”“星”“旷野”等。

师:同样,《乡愁》这首诗为了表达“思乡”这一情愫用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再读全诗,并进行圈画批注。

生:这首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寄托乡愁。

师: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任选一个意象细细品味。

生:我选的是“邮票”,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邮票富于感性,整个乡愁凝聚在一张邮票上。

师:邮票是家信的局部,但它比整体更有想象的启发性,更美,更有感情的分量。诗人的母亲两次逃难,丈夫都不在身边,孤零零一个人带着独子跑遍千山万水。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然后伫立山头,一直守望着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小小的邮票寄托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生:我选的是“坟墓”,前面的邮票、船票虽有阻隔,但还能通信,将来还有希望和母亲、妻子团聚,但“坟墓”这一意象写出了天人永隔的悲哀。

师:你的品读很精彩。诗人选取的四个意象寄托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从家愁到国愁,乡愁在时序的更替中越酿越浓。

四、含英咀华,品读意象

(一)品析叠词之美

师:作者这些意象选得都比较小,即使“坟墓”“海峡”这些大的意象,也加上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语,请找出这些修饰语。

生:修饰意象的词语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读一读这些修饰语,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普通却耐人寻味。任选一处来体会一下这些叠词的作用。

生:我觉得“小小的”用得好,写出了邮票的形状之小。诗人少时在外求学,写信可寄家中。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如果删去“小小的”,感觉会如何呢?

生:删去后变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读起来好像差了点什么。

师:“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大家再读读。

生: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思念越浓越深,小小的邮票里凝聚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师:说得好。“小小”“窄窄”“矮矮”这些词语既是这些物象真实的情形,而也正是诗人用这些看似小的物件来衬托一种沉重的情感。我们再来看一下“浅浅的”,先看一看真实的海峡。

(教师出示材料: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

师:台湾海峡并不浅,诗人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生:“海峡”尽管很深,但在诗人的心里,大陆和台湾人的情感是亲密的,所以深深的海峡因为心的贴近而变浅了,似乎很轻易便能越过。因此用“浅浅”修饰“海峡”,寄托了诗人对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70年代初期,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两岸人民心心相印,诗人在当时却看不出任何迹象可以回到故乡去,因此海峡虽浅犹深,写出了海峡两岸依然无法沟通、无法融为一体的惆怅。

师:你的知识面很渊博,能结合写作背景品读诗歌。台湾海峡与太平洋比起来太浅,而偌大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美两个大国的交往,这浅浅的台湾海峡却阻隔了同根兄弟的来往,让两代人在精神上承受了沉重的悲剧,多么令人痛心。余光中的父亲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50多岁,他在台湾去世时90多岁了,一直盼望回来,却一直没有能再回来。所以“浅浅的”表达出有家难回的沉痛,诗人对回归充满了期盼,又对无法回归的现实充满了无奈。

(二)品味音韵之美

师: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除了意象和修饰语的选择,还有哪些词值得我们关注?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个“头”字能换成“边”吗?

师:你的发现很独特,请大家读读看,细细品味,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不能。“头”是尽头的意思,“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非常遥远,非常沉重。而“边”字轻飘飘的,“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无法传达距离遥远、生离死别、隔岸相望所带来的沉重的情感。

师:说得真好,汉字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音韵的不同就会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生:我发现诗歌四个章节有三个章节的结句都在重复“这头”“那头”,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这是“复沓”的手法,诗人用这种手法和排比的结构使得诗歌的内涵有了一种递进的深化。《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要读得低沉,略带哀伤,我们来读一下,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

五、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一)融入体验,感悟乡愁

师:刚才我们从意象的选择方面解读了这首诗,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乡愁的体验呢?

生:我是住校生,我老家在涟水。有时早晨被冻醒,透过被子的一角向外张望,在地上发现了被我蹬掉的被子。若是在家,妈妈晚上总会到我的房间来几趟,帮我盖好被子。我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每年冬天,妈妈都会用生姜和红枣为我熬甜甜的红枣汤驱寒。我的乡愁是妈妈为我轻轻盖被子的温暖,是一杯杯暖暖的红枣汤。

生:学校河畔的依依杨柳萌发了一树树鹅黄的芽苞,在我的家乡,门前也有一棵棵杨柳,我每年都从它们身上寻觅春踪。到了初夏,栀子花的香味让我想起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用清水将栀子花养在瓶子里,整个家都有淡淡的花香。我的乡愁是早春这一堤随风飞舞的嫩柳和初夏淡淡的栀子花香。

师: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也可以选择意象创作《乡愁》。

(二)展开想象,描绘乡愁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画面,进一步感受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动人意境。

生:我描绘的是第二节诗的画面,我想象的是诗人和他的新婚妻子离别和重逢的片段:当渡船解开缆绳,风笛催促着客船远行,“我”站在码头,紧握着船票,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翩翩地你走来,宛若一朵白莲。“我”的新娘,你目送着“我”渐渐地离岸,脉脉的眼睛里流动着波光。水阔,天长,对“我”挥手。在“我”远行的无数个日夜,你是否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我”的下一班船?在不久的将来,在荒芜的渡口,有一天,“我”定会手握着船票,渐渐靠岸,对你招手。

师:你的想象很动人,抓住了离别的刹那,化用了诗人的一首诗《当渡船解缆》,描绘了新婚离别的恋恋不舍和刻骨相思。“窄窄的船票”里既有别离的惆怅,也凝聚了重逢的喜悦。

在这四节诗组成的画面中,老师喜欢最后一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和于右任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台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在此后10多年当中,他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解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当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鲜活的画面,读出情境。

六、赤子之心,文化情结

师:同学们刚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我们的愁和余光中的愁有什么不同呢?

生:余光中的乡愁更深沉,有了沧桑感。

师:除了这首《乡愁》,1974年,它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余光中的诗为什么写得这样深沉?

生:因为他爱中华文化,他不仅爱时间、空间层面的祖国,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哺育,深深爱恋中华文化。他的乡愁有游子的文化情结。

师:诗人的乡愁深沉、沧桑、有文化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诗人写道:“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屏幕上的材料,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乡愁。

(教师出示材料:“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谈<乡愁>》节选)

师: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某省某县某乡同乡会式的乡愁”,除了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到中国,诗人的乡愁还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生:诗人写道:“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多年后他重返故土扫墓,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根。

生:诗人如今能经常回大陆,但台湾和大陆依然没有统一,诗人的乡愁更多的应该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生:诗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但现在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够,诗人的新乡愁里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生:诗人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师:大家在发言时能结合时事谈,很好。朗读余光中的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让他对下一代的国文教育充满关怀。针对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维系两岸的,不仅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让我们回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去,再读《乡愁》,读出诗人的赤子之心,读出他对整个中国的眷恋: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结课论文下一篇:三堡中心中学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