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推荐10篇)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摘 要:古诗词鉴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立足学生,分析原因,因势利导。鉴于此,本文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探明学生课堂兴趣不高的原因,针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教授方法,引导他们灵活迁移运用,学活古诗词。

关键词:原因探寻;课堂实践;激活学生;传授方法;灵活迁移;学活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99-01

一、案例背景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这种思想曾孕育了一代代名家大师,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真理、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学好古诗词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感受到的不是享受,而是痛苦。看到学生迷惘、无奈的表情,这不禁让我深思,是诗词离我们学生的时代久远了,让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还是其他原因?

二、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很普遍,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演变因素。古诗词流传至今,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文言字词的不断演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给学生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增大,兴趣不高。

2.课堂教学因素。从教的方面看,许多教师知识积累有限,课外也缺乏深入钻研,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当然难有新颖的设计、拓展,吸引学生,难以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传统的释字译句,背诵检查,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据调查有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也因此有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从学的角度看,有的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不感兴趣,主要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从而滋长了古诗词不易学的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便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费时低效的局面。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特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学生智力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想方设法去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质量。

三、案例描述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实践。

(一)导入新课

尽量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语言导入作品内容,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或借用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歌曲、格言激情导入,让学生觉得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非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勾起他(她)们阅读的兴趣。如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听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是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于情境之中,就此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由结合现实理解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引出作者,由人而入文,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抓好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要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语文教材教法和花样百般的教学形式上。很多老师上新课文时,往往很少考虑“教什么”,而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深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学生在一节热闹的课堂中走出来后,可能留下的东西很少,再次面对相似的诗词依然陌生,依然无从感悟,自然无从激起学习的兴趣。但如果依据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课时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能迁移运用,自然能激起学习热情。

(三)教授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意象,找出诗歌的意象,按照一定的逻辑连缀意象,发挥想象还原画面,感受画面的特点,从而置身诗境明了作者的情感。但在教授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遇到一些困惑,无法走进诗境,这时老师就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结合生活的经验把学生引进作品的情境,消除对诗歌的畏难情绪。

例如我在教授屈原的《湘夫人》时,学生一看到这篇文章就从心底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下面的句释明了大意,在此前提下,学生还是难以明了第三节构建房屋的内容,这时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想,如果生活中有一个你很在意、很重视的人,你在给他(她)礼物时,会准备怎么做?同学们立即会感受到,会很重视,会用心准备。自然明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结合作者和背景,自然明了作者的意图。内容解决了,背诵又成了学生的拦路虎,我又引导学生,让他们画构建房屋的结构图,先有构建、再有室内的装饰,再有周边环境的营造。结合内容,文章背诵也不再颠三倒四了。一篇艰深难懂的文章,在一步步由易到难的化解中得以解决,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鉴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外乎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领悟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鉴赏能力。现代课堂教学也要求:“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归宿,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去领悟知识,学会方法。”所以,我尝试着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自主讨论、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和谐、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能力,自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激情。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激情慢慢在回升,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四、案例思考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2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要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这三者缺一不可。依据这三方面的要求,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2. 能赏析诗歌的语言, 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能力目标)

3. 能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比较中, 从音调、节奏、用韵三个方面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要精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认知现状是我们教师教学准备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应该说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诗的能力, 再加上之前古诗词的系统复习, 他们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我所面对的是强化班的学生, 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 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也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强, 因此我所准备的课堂内容较多, 还拓展了一些课外的内容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提升。

在上课的过程中, 和古诗本身相关的机械记忆性的知识点, 我都是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回顾, 以便加深他们的印象, 学生的发言也证实了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牢固。而我本节课的重点是希望教会他们鉴赏诗歌的方法, 只要方法掌握了, 那么再难的诗歌也不怕了。事实证明,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鉴赏方法的速度比较快, 一些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内容作依托,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整节课的流程很顺畅, 学生对于一些鉴赏时要用的专业术语也运用自如, 课堂的最后我还链接了几个课外的古诗鉴赏题, 学生答题的准确率也比较高。

三、课堂预设要合理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把这些东西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 这是课堂生成的前提。

因此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把初中阶段课本里所有的古诗和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都认真地看了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这个过程非常有必要, 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求同”“存异”, 和单独教授每首古诗的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时候的复习、归纳与整理, 立足点更高, 将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 从高处去把握这些诗歌, 便于发现这些古诗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也便于从中发现规律和鉴赏的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不应该有预设, 否则整节课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仍然只是被动地接受。但我想教师在备课时, 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预设的, 这里的预设不是单纯的准备好的剧本和模板, 而是在课前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减少低水平的“生成”, 激发高水平的精彩生成。

因此, 我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结合学生课中具体表现而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过程。预设和生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非水火不容, 而应该是和谐共生的。

四、教学过程要科学

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的情感交融相当重要。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心灵相通, 那么学生肯定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 达到100%的效率。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带来的微小进步及对书本的大胆质疑。

2. 课堂活动设计要有价值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不能回答的, 也要循循善诱,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 能力得到发展,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如果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 是显示不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本节课中, 我没有安排任何小组讨论和活动, 因为我认为这节课的内容其实相当于复习课, 学生对内容比较熟悉, 所以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 强化班的学生也不屑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 他们所欠缺的只是从众多古诗中寻找规律, 学会方法。在讲课的过程中, 我所提到的每首古诗, 学生都能够很快反应过来, 让他们根据理论来找相应的古诗, 学生也能说出来, 说明之前的系统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 大大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方法的点拨, 学生掌握得也很快, 通过个人的思考就可以理解, 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3. 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本节课, 前面基础知识我讲得比较快, 再加上有幻灯的辅助,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速度, 后面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以及举例, 速度较慢, 留给了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尽量让他们独立思考, 回答不全面的地方我再进行补充和说明。整节课的密度是比较大的, 课堂节奏比较快, 需要学生快速地反应出指定的古诗内容, 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比较长, 难度也适中, 前面基础内容比较简单, 后面拓展和提升的内容较难, 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乐于思考, 乐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 所以45分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4. 教学方法要灵活

课堂上发生教学低效的问题, 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 而是教师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 教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 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 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 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 用大量典型的实例,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当前我国正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推广传播,高中的文言教学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多人把目光投放到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教学上,这一话题也在教育界引起波澜。古代诗词歌赋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一种媒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到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这就要求在教学方面注重方式方法,对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中一直注重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词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于教师的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没有找到真正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度一直不高。

1.教学方法枯燥,诗词意境肤浅

我国的应试教育致使在古诗教学时,多采用模板化教育,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背诵,却不教授给学生诗词的真正意境,对诗词内容进行浅薄的讲解,并不做深入研究,与传播古代文化的初衷相违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文内容,无法切身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2.忽视想象引导,缺乏独到见解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诗中的内容产生自己的见解,突破原有的注解,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由于教师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够通过语言准确的、生动的描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就无法向学生传达出诗中的意境,就要求学生能够对诗文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的观点。从而与原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充分体会诗文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否则只能死记硬背,降低学习效率。

3.不能把握重点,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高中古代文化教学一直保持原有水平,并未进步,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然而学生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掌握不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文章重点,从而使自身对古代文化不感兴趣,对诗词歌赋的的学习感到吃力,提不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1)课外文化起作用。课外文化就是指课外书籍、歌曲、电视节目、娱乐信息、娱乐文化等活动。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这些事情上,觉得这些活动娱乐身心,相比起文言文而言,更加通俗易懂。这就造成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上。比如《离骚》这一诗词,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难以理解,上课的讲解方式生硬,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老师讲解方式刻板,就更降低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失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学生自身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这类文科性的知识学习吃力,更能接受理科思维,一旦遇到需要背诵或者分析的文章就昏昏欲睡。即使语文是不进行文理分化的,理科生和文科生都要进行学习,但是许多理学生依旧把其规划到文科生要学习的范围内,对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在学习过程中也只进行背诵,并不深究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诗中表达出的意境。进而造成在名句背诵题目的高通过率,成绩优异,和名句解释题目的普遍低分现象。偏理科的同学要想在这一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对几倍的努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出发,针对之一现象,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发明独特的教学办法,提高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可以就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在文言文诗句的朗诵中,加入个人情感

诗词是诗人寄托精神的载体,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往往诗词作品中,包含着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比如,有许多诗中包含着诗人杞国忧民、愤懑难当、怀才不遇等情感。只有通过有情感的朗诵,在诗中加入个人心得体会,才能真正的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传递的信息。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蜀道难》,诗中通过写气势磅礴,险象环生的地势环境,山川之险等,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寄托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并抒发了为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对百姓不幸生活感到同情等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切身体会。

2.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可能通过语言传达每一首诗词的意境,从而就需要学生发挥其想象力,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3.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不论古代文言文,还是现代的诗词歌赋,都需要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相较于其他来说,文言文更加看重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进行诗词的学习中,要用优美的语段表达所学知识的意境。首先,要求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强,在诗词的讲解过程中,以准确、规范、优美的措辞讲解诗中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把握诗文情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正真的学文言文,而不是背文言文,只能为应付相应的考试。通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对诗词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在我国进行大范围新课标改革这一时代背景下,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化改革,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再采用传统的、古板的、生硬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落实诗词的教学问题,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林子涵.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渗透【J】.文学教育(上), 2016(03)

【2】杨俊晔,梁旭,史伟麟.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西部皮革,2016(04)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4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五)加强对古代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筛选,精心指导,有布置,有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5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之一,古诗词鉴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实现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往往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简要分析情境情感教学的模式。关键词:中职 古诗词 情境情感 鉴赏

一、以景融情,激发学生兴趣

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作者着重写景,可谓是磅礴大气,只用寥寥数语就描述出了一副壮丽宏伟的山河秋景。然而在传统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因此失去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某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时,别出心裁,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讲述从1911年到1925年间的一些历史性事件的视频资料,诸如“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教师沉稳严肃的解说,整个教室里的学生都感受到了那时的社会带给人的压迫感和一种历史使命感。随后教师话锋一转:“但是,就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却在1925年深秋写出了这首磅礴大气,信心十足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屏幕上缓缓放映出了长沙橘子洲头的航拍镜头,并附上了饱含深情实感的《沁园春·雪》男声朗诵。悠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诵围绕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见识了深秋时分长沙橘子洲头的美丽壮阔的景色,不禁精神纷纷为之一振。这时教师又站出来带领学生深情朗诵了一遍《沁园春·雪》,在朗诵中进一步深化了诗词中的情感。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沁园春·雪》的上阕除了写景,还蕴含了什么?”学生都十分轻松就回答出了“融情于景,表达诗人雄心壮志、满腔热血的豪情”。之后这位教师又接着提问:“为何在那样的年代,作者还能有那样的情怀?”学生们又从下阕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的丰富了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并完全得掌握了诗词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教学的效果可谓得到了最大化。

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是最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的。然而,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到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在如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很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他们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

某位教师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的,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的,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的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教师通过这两人生平的对比,突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出了一定的感情共鸣。而当教师再度问道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足够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进了一大步。

三、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情景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和教师的设计密不可分,但是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诗词中往往不乏对于当时情景的描写。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自己的主旨和意境融入其中,才有了传诵至今的这些优美诗词。而学生在鉴赏时,如果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思维去加以体会,就难以真正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开篇第一句先是简单描写了长江壮丽的景色,紧接着第二句便穿越历史,写到了“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的想象力在此可见一斑。学生在鉴赏诗句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难以在内心中构建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鉴赏古诗词就无从说起。总 结:

情境情感教学模式不仅能以景激情,唤出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参考文献:

[1]潘蓓.经典古诗词教学与中职生道德情感教育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2)

三年级古诗《咏柳》的教学案例 篇6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 留出诵读时间。其次,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 或者利用复习时间, 系统讲解与分析古诗词修辞方法, 让学生整体把握修辞知识, 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也为学生语文写作奠定修辞基础, 学会灵活迁移与运用。

一、注重诵读过程, 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诵读尽管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 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不可忽视。尤其是古诗词学习中, 更需要多多诵读, 以体味诗词意境, 感悟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 领会诗词创作目的, 品味诗词语言韵律, 学会鉴赏诗词,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诵读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削减了学生诵读时间, 减少了学生诵读机会。如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古诗词诵读过程, 仅仅让学生朗读一遍, 而后详细分析诗词含义, 将文本主旨等内容直接灌输给同学们, 这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 课堂也会显得死气沉沉。实际上,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由朗读, 多多诵读, 以提前感知文本内容, 找出疑惑之处, 以便课堂有针对性、更认真地听讲, 从而更好地体悟文本深意。同时, 在学生诵读前后,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与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朗读, 积极思考, 以激活课堂氛围。因此,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 给学生留出诵读空间与时间, 让学生自己细细体会古诗词特点, 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诵读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吟唱感知本词大意。然后指导诵读, 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悲婉而凄凉的感情基调。另外, 还可自由读, 交流读, 齐读, 或一人读, 而一人评。而后可带着问题细细品读。比如哪个词能概括全词的感情?哪些信息表现了愁?等等。

二、分析修辞方式, 把握深意

在古诗词中, 虽然语言简短, 但意蕴无穷, 并独具艺术感、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作者精炼语言的原因, 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 形成了不同的效果, 使得文本更具美感, 读来朗朗上口。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但没有系统的分析修辞,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延伸, 自然渗透修辞知识。反之, 在古诗词学习中, 学生如果不懂修辞方式, 对于一些诗词中的语句则疑惑不解, 或一知半解。因此,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不能单纯分析诗词内容, 还需讲授一些修辞常识, 分析修辞方式。

在诗词中, 比喻手法是十分常用的, 可以达到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艺术效果。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比喻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句话中, 李煜把一腔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流水, 无边无际, 无穷无尽, 沉重而丰盈, 使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而借代修辞中, 并没有直接说出要说的任何事物, 而是运用有关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比如《如梦令》 (李清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词中, 李清照运用了“绿”与“红”的颜色代替了叶与花, 描绘出叶之茂盛以及花之凋零。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 以“丝竹”来代替了音乐;“门前冷落鞍马稀”, 作者以鞍马来代替了“客人”。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8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由于本身理解能力不足,对古诗词难以达到真正浅显的理解。因此,小学生本身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较低,难以真正投入到教师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当中,对古诗词当中字词的理解也相对比较薄弱。

2.教师本身教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不高往往导致了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古诗词当中的字词常常因为所处的语句位置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也正是古诗词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果本身教学素养不高,就难以掌控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古诗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也是现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古诗词从古代传承到现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学习古诗词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古诗词教学视作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注重其中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新兴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最大的特点和其中的问题就是古代字词的含义非常多样化,其中的感情也随着场景变换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才能更好理解古诗词当中的含义和意境之美。其次,教师在讲解其中的古诗词基础含义当中,也要对里面蕴含的深意进行挖掘,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3.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当中获取古诗词的知识。通过诸如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加强小学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当中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9

一、教学要求

123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上节课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7个生字。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

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

(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

(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2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2(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五)品读背诵。

借助彩图(或投影),采用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悲惨情境,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篇10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

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叙事类课文在现行各类版本小语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好这类课文是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40首古诗,大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从这40首诗本身来看,唐诗占了绝大部分,宋、明、清等优秀诗作不过10来首。应该说,从诗歌艺术成就角度讲,这一比例是恰当的,对于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以唐诗为艺术发展高峰的我国古代诗歌所体现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爱国情感,陶冶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

1.各年段叙事课文、古诗课文篇目的整理与分析

2.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

3.古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

二、课题实施

(一)研究分工

负责人: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修宝

成员:公滨小学、新城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王兆新村小学、通乡小学、幸福小学教师

(二)实践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1.12

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的步骤和责任分工,成立项目组和各子项目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实验效果。

2.学校制定项目研究制度,按时召开会议,总结本月的项目进展情况,并研究、布置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3.学习研究,更新观念。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学习国内外相关专著与理论。了解项目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要求老师带着课题意识去学习,教师学习后做摘记并书写体会文章,使教师重视差异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思考与总结。

4.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的子课题立项会。

5.通过测查了解教师,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方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2012.3-2012.12

研究内容一:叙事课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叙事课文共性特点的研究

(2)叙事课文朗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3)叙事课文表达训练模式的研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文章,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研究内容二: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1)三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2)五步法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

(3)整合拓展教学模式探究及案例

l项目研究活动:

1.定期发放相关理论文章,丰实教师理论知识

2.定期召开经验小结座谈交流会,定期总结经验成果,并部署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合理调整错误的研究方法,确定新研究方向。

3.举办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4.征集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2013.3-2013.5

整理案例、总结教学模式、汇编成果。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进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古诗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子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

2.汇编实验学校、实验教师的子课题成果材料,编辑成册。

上一篇:竹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广西高一期末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