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推荐11篇)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以知识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学生与社会的对话机会,排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发展,这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没有对话,也就没有人的发展。

首先,和自己对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和学生对话。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中,教师又应该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完全不要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2

一、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实施新课程,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 从知识的传授者, 课堂的控制者, 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 具有一定专业的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总结, 能够通过教学过程总结良好的教学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师每上一堂课后, 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 如果及时进行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不断地改进, 不仅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走弯路, 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中寻找到新的教学策略。

二、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规律, 我们认为, 进行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师在学习和贯彻新课改的时候, 要对自己头脑中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要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摒弃那些落后的思想, 对于一些需要发扬的地方要认真继承。只有对教学观念进行真正的反思, 教师才能够实施新课程, 避免形式主义。

2. 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为了搞好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还应该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 这也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媒体运用的合理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为求得高质量的、有的放矢的教学反思, 就必须注意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反思。

三、政治课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做任何事都是有章可循的, 教学反思也不例外, 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现问题自我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 多打问号, 再去解决问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发现一些问题, 此时, 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使自己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找出成功和不足, 针对不足研究原因, 思考对策, 进而改进和优化教学。比如说自己的教学是否注意到了以学生为本?是否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是否体现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哪些属于自己的教学亮点?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重新设计这一课的时候, 拿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即使是再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变化, 条件的改变, 课堂教学实践也应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进一步完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是把自己看做知识的传递者, 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教学实践中, 更多采用的是应试的题海战术, 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观念普遍存在。单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看, 这种教学方法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持久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进而不喜欢政治课, 思维守旧、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因此, 在新形势下, 教师更应该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多反思一下。虽然,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会对学生的各种思维信息走势有所准备, 但我们在课堂中会发现, 学生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不少意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进行反思, 迅速采取措施, 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同伴互助进行反思

教师自己独立反思, 很有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并肩作战, 互帮互助。“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师通过相互交流, 将教学中的某些现象说给其他教师听, 请他们指出其造成的原因或改进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 共同探索, 往往会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观摩其他教师授课, 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认真对照反思,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 借助学生反馈进行反思

“好学生是促使我们提高业务的老师”, 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 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在学生学习的同时, 掌握和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度和状况, 以便能够针对具体的情况做相应的改进。

5.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反思

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 然后在课下, 通过对录像的反复观看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 并且进行教学反思。实践证明, 这也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反思方式。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政治教师必须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并且不断地学习, 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经常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政治教师;教学反思;思的方法;反思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而有的学者也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政治教师是多么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发展肯定会面临很多教育思想上的碰撞,教育改革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政治教师不断地去深化实践,必须学会去用心反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应该思考什么?教师在教学后对自身的自我反思可使教师快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然后静心去思考并找出其中原由,研究和改进优化的途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自我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让课堂更加有生机,那么自我反思的过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十一个方面考虑:

1.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2.是否有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3.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的过程是否灵活多变;

4.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是否得当;

5.导课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最好能一问多用);

6.过渡语言是否衔接自然,平稳,洗练;

7.讲与练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习题是否经典,作业设计有无突破;

8.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主体;

9.多媒体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恰当而且添彩;

10.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恰当合理,学生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建议还有困惑;

11.课堂教学有哪些亮点和不足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

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静心去反思一下,把感触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便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因为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一定要系统的回顾,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不要害怕过失,及时记下,并进行归类、取舍,做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借助同行进行反思

文学家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大部分都是自我反思,但有时会感到模糊不清,尤其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所以最好寻求同行或专家的指点,首先我们可以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现象讲给同行或专家,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案,从而到达理想的状态。其次是观摩,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去观摩“名师示范课”“特级教师公开课”以及各类评比,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研究课”“优质课”等,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反思,别人的优点在哪里,专家是如何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是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如何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组织和驾驭课堂,如何利用多媒体处理教学重难点,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等等。我上同一节课,我会怎样上?通过比较,去伪存真,取百家、名家和名师之精华。第三是实践,多参加实战,不要害怕担心,要多主动申请参加汇报课、公开课,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活动,课后与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以求进步。

面对新课程,政治教师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4

南京十三中高一地理组 张雯雯

[内容提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新的课程实验改革,对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前设计反思、课中过程反思、课后反馈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地理教师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更加成熟。

[关 键 词] 地理教师;课前设计反思、课中过程反思、课后教学效果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地理教师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更加成熟。而作为一名新地理教师,教学经验有限,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怎样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课前设计反思、课中过程反思、课后反馈反思三个方面。

1.对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

作为新教师的我,第一年我就接触到高中新课程教材,这与我当年学习时的教材编排完全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教材多了很多案例和活动。所以,如何搞好地理新教材的“案例”与“活动”教学设计,就成为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我的处理方式还是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地理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如把“案例”简单的处理成了“举例”,就违背了新课程地理案例教学的初衷,如在地理2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案例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在教学之初把这个案例分析得很透彻,而忽视了对同类问题方法的教学,导致了当案例变成“我国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对此我打算在以后的备课的过程中参考必修三第三章《区域农业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中的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图,气候、土壤、水系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有利的区位条件,找出其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对同类问题的分析,增加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2.对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以教学过程最经常,也最重要。课堂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我们要抓住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以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教学方法的改变特别重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尝试实施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直观学习。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是在应试教育基地山东省接受的高中教育,可以说是一名传统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打分机”,因此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比如创新性不够。所以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研究了地理新课程标准,如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还有人认为,兴趣是“内发性动机作用的中心”。因而可以这样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促使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我在平时的地理课堂中经常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

比如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一节时,我这样问:“为什么早晨和傍晚的云霞特别美丽,呈现桔红色呢?”“为什么晴朗的白天呈蔚蓝色呢?”。这些现象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样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缺口”—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而人总是有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心平衡的倾向,即心理完形。从而使学生产生弥合缺口的动力,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然后我再导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气的热力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特别好,一节课下来,他们自己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又比如在上《水资源》这一节时,可以问“同学们,生活中可采取哪些节水措施呢?”因为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同学们都有一些亲身体验,所以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得出几个措施:洗手时注意及时关水龙头、往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石头、提高水价、重视中水利用、用洗衣水冲厕所、用淘米水浇花等等,这样处理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节水意识。

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地理课中,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只是学科学习的载体,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探索往往是地理课堂的智慧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畅所欲言。学生互动交流时,老师应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尤其是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例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实地调查自己所在城区的城市化现状,收集资料、图片等,课堂上让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围绕“城市化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和出现了哪些病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发现了城市化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教材中提及的若干不利影响,还可能带来贫困、治安、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新的城市病,同时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又如,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通过对“工业联系”的学习,学生可能会有“工业联系”就一定会产生近距离集聚的认知冲突,教师在此设置“互动交流”主题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资料,围绕“为什么工业集聚要求适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发现了适度的工业集聚带来诸多好处,而过度的工业集聚则会引发各厂之间“争水、争地、争能源、争公共设施”,而导致环境问题,树立了工业集聚应适度,才有利于工业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观,进而明确工业联系既可导致工业集聚也可导致工业分散,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群情激动,让师生不得不大动脑筋,使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发现的新问题多了,提出新看法有见地。

③充分运用问题讨论法

在讨论之前,要先科学分组。首先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为学生展开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待提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后,便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思考题,结合自学课本展开讨论。要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在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开展竞赛的同时,还有激励学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在检查学生讨论结果时,对一些大家都能掌握的知识,可以让中下生来讲解。对一些比较繁杂、比较抽象的问题,则可让优等生来回答。

例如,在学习“为何停止北大荒的开发”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观点是“停止开发北大荒,保护生态环境”,反方观点是“继续开发北大荒,提高粮食总产量”。安排学生事先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正方同学认为“应该加以保护,如继续开发,会造成湿地的破坏,从而造成水土地流失”,有同学补充“还会使气候恶化”“物种减少”。这时反方同学急着站起来说:“应该继续开发,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粮食问题还是很紧张。”正反两方就“继续开发”还是“加以保护”展开了辩论,课堂气氛空前高涨,通过辩论,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懂得了湿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该对现有湿地加以保护;二是找到北大荒今后发展的策略: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畜牧养殖业;发展观光旅游业等等措施。最后,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老师再加以点评总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课后自身教学效果的反思

除了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课中教学过程的反思外,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后自身教学效果也要进行反思,简单说来,就是先要学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我所在的学校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为我们新教师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师傅,师傅经常会去听我的课,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迅速的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研究都是围绕学科自身进行的,诸如如何进行知识传授、学法指导、能力培养等等,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评语的育人功能。而许多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还有良好的观察、倾听和谈话的技能。他们很注重教学评语对学生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评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主动利用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

除做好上述教学效果的反思外,重视作业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渠道。地理教师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会暴露许多教学上的不足和缺陷,为调控教学提供依据。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5

新课改建立了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框架,打破了传统的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的局面,现代课程强调课程制定权利的下放和分发,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被动接受课程的地位,转而成为课程的主人,也意味着教师的课程观念与角色定位都要发生巨大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强调教师要具备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程意识,这种课程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意识。

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传统课程理念中,教师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直接指定,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乃至课程的实施过程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与此同时,学生也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现代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参与到课程的设计、生成过程中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与此同时,教师要树立学生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使课程成为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中由学生自己创造生成的资源,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判断力与建构力。

2、生成意识。

现代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现代课程是运动的、鲜活的,不是完全固定的、静止的,完全预设的。现代课程的生成必须要在与本地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这就使生成意识成为了教师课程意识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构成要素,生成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对现有的预设课程进行批判与改造的意识。无论课程的理念如何现代,课程本身永远是以某种预设的形态存在的,因此教师就必须学会对预设的课程进行改造、更新与再生产;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现代课程的课程价值和意义都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在特定情景中生成的课程目标才有意义。

3、资源意识。

资源意识集中体现为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有资源意识的教师会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蕴藏丰富的矿藏,能够从中不断地挖掘出新鲜的课程资源,教材可以仅仅成为教学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是教师发挥自身创造性的起点。新课改要求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因此除了教材之外,有资源意识的教师还应能够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生活世界、日常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崭新的文本性或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4、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课程实施过程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并且在这种反思中形成一整套个人化的可以不断改进课程质量的更新系统。

二、农村教师建立课程意识的阻力

尽管新课改很早就向教师们提出了更新课程观念,培养课程意识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教师队伍课程意识的建立依然不尽人意,尤其在农村地区,教师课程意识的建立往往受到很多的制约和阻碍,这些阻碍因素主要可归为农村教师自身的观念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两方面。

首先,农村教师个体的陈旧课程观念惯性较大,这些观念包括:1、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应用四方面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过分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农村地区,“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传递’、‘灌输’轻‘引导’、‘开发’;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许多教师片面地把课程目标定位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行习惯和人格的培养。2、课程内容方面: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课程,教育沦为教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载体而已,而课程本身是丰富的鲜活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跟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即课程要生活化,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样只要教师和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是蕴含着丰富教育意义的课程。3、课程开发和设计方面:专家制定课程,教师执行课程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将课程开发设计的权利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但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教师依旧认为课程的制定开发是专家的事,课程开发设计与自己无关的错误教育观念,没有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来。有学者研究表明,新课改的一些政策和理念体现出“城市中心取向”,书本课程的制定更多的以城市学生和城市生活为标准,缺乏对不发达地区的关注,因此农村教师更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切合学生生活的课程。4、课程实施方面:传统的课程实施没有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展开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了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话语权。这些应试教育的弊病在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农村教师迫切需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的过程。5、课程评价方面:传统的课程评价关注结果,却忽视过程,且只单一地注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也仅限于教师。而新课改则要求课程评价要更多注重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也包括学生和家长等人员。

其次,外部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也阻碍了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生成。一方面,农村闭塞落后的环境阻碍了课程意识的建立,农村教师不像城市教师那样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得信息,在封闭的环境下,教师所受到的需要改变自身以适应新情况的刺激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农村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惰性的滋生。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缺乏的现实,这也使得农村教师即使有成为课程主人的意识,也会感到自己有心使不上力,良好的初衷往往在贫瘠的现实条件中偃旗息鼓。

三、农村教师课程意识建立的现实进路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新课改的精神引领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这一点对于没有建立课程意识的教师而言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课程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在相对偏远闭塞的农村地区,教师课程意识的建立面临着教师自身观念和外部环境条件的重重制约,因此,要让农村教师真正建立课程意识,时时用新的理念自觉自发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和开展教学科研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教师自身而言,新课程呼唤学习型、研究性教师,农村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和课程的创造与重建,更新自身课程观念与课程意识,通过各种自学、培训等途径形成新的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等教育理念。教师要积极自觉地学习研究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对课程的科研意识和开发意识,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其他老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从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农村教师要善于利用善于开发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尽管和城市比起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略显匮乏,但只要善于运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带有情趣的乡间生活和人们之间的淳朴情感等都是可利用的优良课程,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资源设计出许多和农村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考虑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特殊性与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只有获得了充分的外部条件和牢靠的现实基础,拥有硬件方面的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动力,才能减少农村教师课程意识建立在现实中的阻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建立课程意识, 但在较偏远的农村地区, 教师课程意识的建立受到教师观念和外部环境各方面原因的制约, 因此有必要具体分析一下这些阻碍因素, 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建议, 以期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现状。

关键词:农村教师,新课改,课程意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守恒, 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小红.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 2003,

[5]李黔蜀.试析教师课程意识[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6]杨鹏.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的课程意识[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07.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始更多地要求教学各个方面的创新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后练习方法创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等。新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供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原因反思力度不够

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背景下课程改革出现新问题后,开始增多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反思,但反思仅仅在于表面层次,如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或新教学设备如何应用,进行反思的层次不够深。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反思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的各方面原因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设备应用后该如何让学生加深对新设备的认识,并将新设备与语文教学课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问题反思不够全面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之后,语文教师对其反思是从自身出发开始解决问题。有时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高中语文教师仅仅从自身开始思考便走入了片面思考的方式。对新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的反思不仅可以自我反思,而且可以多方调查得出结果,结合大背景与实际观察和他人的实践共同反思,这样才可以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三)问题反思方法简单

通过实际考察发现,高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有硬性规定语文教师撰写反思日记,而本来语文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就被动缺乏积极性,此项硬性规定更是僵化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堂进行反思的模式。实际上,教学反思有许多方式,更为直接的是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并分别与上课认真学习和上课经常走神的学生进行日常沟通,这样得出的结论可以丰富反思的形式,得到更多有实际意义有助于反思的信息。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缺乏积极性

笔者针对150名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反思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日中对课堂反思的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9%,在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后进行深刻反思的语文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97%,由此可见,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建立在有新问题出现的基础上,而不是未雨绸缪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多都是被动地进行课堂反思。

(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缺乏科学的指导

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并无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同样如此。语文教师只能凭过往经验粗略判断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解决,缺乏科学的反思理论指导其如何抓住重点,深入反思。

(三)部分地区语文教学设备落后

教师反思如果只依靠大脑,那么,反思结果将会出现很多漏洞,要使语文教师对新背景下课堂教学反思的结果更为丰富有效,需要给其提供一定的相关设备以及物质支持。物质条件的缺乏和硬件设备的落后会限制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反思的结果。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改进的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一部分来源于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另一部分来源于教授他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教出更为优秀的学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了解自身要指导学生学习到什么,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到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上。

(二)为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提供科学的指导

科学的反思理论的提出有赖于相关的教育专家的思考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方面的扶持,理论的提出取决于对实地情况的考察。望有关专家能够深入高中学校语文教学课堂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给予教师良好的教学条件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少年,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深入反思教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也应可能地为语文教师提供更为优良的现代教学设备和帮助语文教师反思的相关設备。新设备的应用可以让语文教师在反思中更为深入。

(四)语文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会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甚至是学生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能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发挥着积极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更为主动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共同进步,相互学习,这是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达到的师生关系。

(五)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青少年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由于地域以及自身学业的限制,青少年比其他人更向往多彩的世界,希望了解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普遍应用使我们生活的大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不曾了解的事物。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课堂服务,更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并增加其知识的储备。

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与新时代相关的信息知识储备,更多地运用新技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真正在教学中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所带来的乐趣,学好语文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小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4):97.

[2]白振峰.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71-172.

[3]封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14.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7

摘 要:教育者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提高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反思 教师 创新 主体

“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大家,孔子谆谆教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身言行的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一:教师应有的意识——创新、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对象是学生的特点日益显现。怎样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启发式教学”将逐步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其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学应和发展相统一,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反思二:教师肩负的责任——尊重、培养

教师的使命在于尊重个性、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鼓励创新。肩负这样的使命,我们求索的不正是在平等中享受学生的童真童趣吗?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信任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真心关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对学生的一些独到做法应借以商量的口吻,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而非用教师规定的“标准”答案作答。

反思三:教师独特的魅力——笑容、掌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关注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吸纳程度。对学生表示赞赏的掌声更是少得可怜,学生的学习情绪易受到影响。微笑是可以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传递着友善、诚信、和蔼、融洽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并带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一次评教活动中,学生给我提的建议是多一点微笑,少一点严肃。由此我认识到:教师切莫吝啬笑声和掌声。你的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谅解,一种期待,一种激励,让学生信心百倍,劲头十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得到了学生对我反思、实践结果的肯定和赞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育中接受教育,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感情,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振,更有效地获取教育效果。

反思四:教师奇妙的智慧——引导、鼓励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被动接受”和“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无意中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惰性思维习惯。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老师教的过程放手送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允许他们讨论争辩。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目标,不仅能让课堂上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还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根据自己的需要整理信息的能力。

反思五:教师凝聚的精神——互动、学习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学会从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不单是学生间的共同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既要答疑解惑,又要树立一种良好的导向,将互动学习的精神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教师对于一些新生事物孤陋寡闻,而有的学生却已经“玩”得无比熟练。这难道还不足以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吗?我认为,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才能使教学相长。

尊重与培养,引导与鼓励,伴之以笑容与掌声,将始终成为我们教育之路上的前进方向。“滴水见太阳”,小问题往往蕴含着大道理。我们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心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一分光、放一分热,才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价值。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8

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一 )怎样的评语才能激励学生 ?

案例1:一位学生 曾写了这 样一篇周 记 :上周二学 校数学公开课放在我们班级.数学老师在讲完例题 后 ,请我回答黑 板上的问 题 ,我说看不 清楚 ,老师就叫 我到前面 来回答 ,结果我讲错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嘲笑声.“回去吧! 请下一位同学回 答.”老师不满 意地说道.周五语文 课 ,老师也叫 我回答 ,结果我又 回答错了 ,教室里同 样响起了 一片嘲笑 声.只见语文老师打了一个“停止”的手势,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时 ,我们都应 互相帮助 ,使对方改 正错误 ,而不应该 嘲笑别人 ,相反 ,我们应该 感谢对方 :一是她让 我们避免 了再次出错,二是她能够当着这么多同学勇敢地回答问题,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鉴于这两点,我们是不是应该向黄 亚萍同学 表示感谢呢? ”随着一声“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真的,我害怕数 学课 ,因为老师 喜欢提问 ,可当我们 答错时 ,他很快就晴转多云.在他提问时,我感觉好像有一 个人提着 大棒子站在 你面前 ,一旦你回 答错误 ,大棒子就 挥打下来.在他提问后,我想的不是如何回答,而是如何让他的大棒子不挥打下来.

这一教学现象说明了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程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赞叹.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中.

(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 ?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呈现一片繁荣,热热闹闹地朝着欲设的轨迹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与教学设计可能完全不同,但又带着“金子般闪光”的发言———打断了你.若你对这“意外”发言给予重视,评价肯定,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则势必打乱整个教学设计;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关,不但会轻易错过一个“千里难觅”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契机, 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2:高三复习,教师进行不等式一题多证的教学,给出题目:

在教师的点评帮助下,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给出了4种不同的证法: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变换法.教师对这些感到很满意. 突然一位学生冒出一句:“我还有一种证法,应用数列求和知识……”教师脸上露出十分意外的表情,未等学生说完, 就用十分不悦的口吻说:“本题不等式的证明与数列知识好像没多大关系,虽然是一题多证,思维发散,但也不可胡思乱想”.下面一片喧哗,学生无奈,红着脸,低着头无心听课,时而还东张西望,老师却兴趣盎然地展开了他早已设计好的证法:放缩法的讲解.

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下课后专门看了这位学生的证明:

这位学生利用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

(其中a1为无穷等比数列{an}的首项 ,公比|q|﹤1)证明不等式的奇思妙想.由于是完全出自于教师意料之外的“意外”发言,而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和交流,令人十分惋惜.教师对学生的“意外”发言所采取的断然否定的教学态度, 而导致错过一次激励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的良机,同样令人痛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发扬教学民主,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表达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发言,虚心向学生学习,并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认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一 )用教材时是否感悟到了教材的 “真 味 ”?

案例3:学校举行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听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课.上课伊始,教师就引导了学生练习了一组“把下列各方程变形为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12x+3y=8 22x-5y=6 3x+8y=9 45x-6y=7

又安排了一组“把下列各方程变形为用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练习:

许多学生在变式过程频频出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在评课时,通过课后的集体反思,得出本案的症结在于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透,因而出现上述的“夹生饭”.同时我们教师再次用心领会,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一是新教材是在例1问题解决中生成了代数式的表示,而不是有了代数式的表示才用来求解方程组,体现了学习意义的构建;二是摒弃了唯知识的机械操练,凸现了学习者个性的张扬,学习者应了解方程中系数的特征而变形,而不是为变形而变形.要感悟教材的“真味”,教师就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才能升华教材之“新”,从而站在教材之上用教材教人.

(二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

教师倾力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并没有充分发挥起潜在的启导功能,而是在不经意间一讲而过,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消失.

案例4:有一次,布置课堂练习题:已知实数x,y满足

在讲解时,我只是“简明扼要”地说了不能把x,y它们分开,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所以以上解法是错误的,于是就用待定系数法或线性规划思想解得7≤2x+y≤11. 当天的作业交上来,很多同学也都做对了,可到了月考时,又有好多同学犯初学时错误, 至此才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暴露他们存在的问题. 于是我借分析之机,把学生出现的常见的几种错解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评判对错,同时指出对于解法1,只有x达到最大值5时,同时y达到最大值2时,2x+y才能达到最大值12, 此时x+y=7与已知条件中x+y≤6矛盾,显然解法1错误,而对于解法2,解法3又该如何解释,更何况解法2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其实理由同解法1的理由是一样的,因为x+y达到最大值6,并不保证x也能达到最大值5,同理,x+y达到最小值4,也不能保证x达到最小值3, 因为x+y、x-y都是一个整体 , 不能把它们分开 , 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但是作出图像后发现这是单调减区间,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自我纠错,很快得出了结果.因为u=π/8-2x是减函数 ,求y=sinu的减区间才能得到y=sin(π/8-2x)的增区间.对于学生出现的疑惑,教师不宜立即点破,如果这样,不仅使课堂索然无味,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应该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状态.那么是否可以避免用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呢? 让学生联系图像思考.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激发其认知体验,从而调动一种潜在的能力自主探索问题,分析思考其中的失误,养成对解题结果积极反思的习惯,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习的监控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给学生留有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认知空间.这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和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新问题,完善和改进原有的解法.

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5:一次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课题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入手 , 用配方法得到求根公式 , 老师讲解得很严谨 , 注意到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判别式要大于零或等于零,讲完一般形式,老师讲了两个例题,概括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步骤:(1)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指出各项系数的值,计算b2-4ac; (3) 若b2-4ac≥0, 将各式系数的值代入求根公式中,紧接着,老师又分析了当判别式大于零或等于零时解的情况,强调判别式小于零时方程无解.然后又举了一个判别式等于零是方程求解的例子. 最后在课堂里练了四道题,从反馈的情况看来,学生完成的情况较理想.

针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求根公式及用此公式应注意的地方,从知识目标上来讲,老师已经讲到位了,但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说还没到位. 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在这一节课中, 如果创设用求根公式进行求解的情境,提出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结论,总结解题步骤,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虽然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自己完成的,其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的讲解.老师讲得再好,也没有学生自己学到的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传递的仅仅是知识的信息,只有学生学到了并能综合地应用,才能说学生把老师传输的信息和课本上静态的信息转化成了真正学到的活的知识.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新课程,自问意识,教学观念,个性化阅读,预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见, 新课程标准对新形势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制定教学目标,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想顺利地达到这个教学目标,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个性,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优势条件。在教学中,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托于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 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提供“土壤”, 也就是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平等。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说对立的。教师是发布命令的管理者, 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执行者, 学生对教师不容有任何疑义。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就要转变师生间的这种对立关系, 建立平等的关系。因此, 教师要转变以往“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 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 由学生的仰视者成为学生的平视者,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一起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民主。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发言与讨论的权利。在传统教学中, 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教师独断专行, 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 而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发言成为了对教师的挑衅, 对课堂秩序的干扰。这样时间长了, 使得原本自问意识就不强的学生更没有问题可问了。因此, 我们要还民主于学生, 要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挑战教材与教师,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批判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善于表达个人见解, 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客观确定目标,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当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顺利达成时, 学生会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相反, 如果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 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达到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不利于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因此, 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关键所在。要想客观地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而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物件,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 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目标,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使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在自身努力与奋斗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自问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过程, 是人们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 学生阅读的时间很少, 甚至根本没有时间阅读, 使得学生失去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语文要以读为本, 要重视阅读教学, 倡导个性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使学生摆脱教材与教参的束缚, 在积极的思考与思维中深刻体会作品的语言、思想与情感, 形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问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的成效。如果问题只局限于简单的是否判断或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答案, 也就是具备标准唯一答案的问题, 是无法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只有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从文本中进行信息的提炼与总结, 从而得出自己对文本、对问题的个性化见解。其次, 要鼓励学生质疑。要想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放飞思绪, 使学生超越文本, 突破常规思路, 打破思维定势, 在阅读中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

四、指导预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礼记》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的教学需要备课, 学生的学习同样也需要预习。预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次, 明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使学生加强听课的针对性, 更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 以便及时调整学习进度与学习思路。让学生学会预习, 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习方法。预习从大的方面来说, 是对整本教材、一个单元的预习, 这需要让学生明确某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小的方面来说, 就是对一篇文章的预习。这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关键所在, 主要包括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思考问题、记录疑难、提出问题。这样长期坚持, 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问意识。

总之,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知识的人, 而是学会学习的人, 具有自问意识的人。因此,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要运用启发式教学,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俊芝.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问意识.教学交流, 2008 (6) .

[2]林素华.训练自问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考试周刊, 2011 (91) .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对话意识的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学 科技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粗粮到细粮再到转基因作物,从土坯房到智能小区,从自行车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学们对科技的需求急迫,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的学生增强科学意识,中学物理教学应负起这一重担。那么,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笔者以本文谈谈自己的观点以及做法。

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大到国防科技,小至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如杠杆的应用、吸水笔原理、收音机与电磁波、电视机与磁场、卫星与通信等等。物理规律本身就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说明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

(二)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居里夫人和镭”等。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系列火箭及现在的“神舟”飞船,我国又自主产权的cpu。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此类要求不宜过高,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 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和吸引力。

(一)趣味实验

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失败和欢乐。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潜望镜、望远镜。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四)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反思 篇11

一、化学教学反思的现状

化学教学中, 教师有了反思意识,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应付敷衍。

某些教师不是把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 把它看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所以这样的教学反思就没有价值。

2. 缺乏深度。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只是停留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对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的目标缺乏深层次的反思。

3. 自我评价。

由于缺乏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与认识, 某些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了教学总结, 反思的内容是自我检讨, 多是失, 而教学的亮点则很少, 不能彰显教学理念。这种对化学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式的反思, 对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

二、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化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1. 反思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一致的, 教学行为需要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但是,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反思时所缺少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反思时, 往往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去反思, 不注意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必须明确。

2. 反思教学目标。

一节课必须有教学目标, 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是一节成功的课。反思教学目标, 要看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明确, 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哪些教学设计, 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最终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主要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

3. 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如何理解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学方法的反思是指怎样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当然, 教师在预设的内容实现的同时, 还要考虑课堂的生成。这也是反思的重要内容。

4. 反思教学状态。

教学状态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 教学反思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反思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优秀的课是师生互动的课, 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因此,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是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 是反思的重要方面。另外, 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反思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三、提升化学教师的反思能力

要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以研究促进思考, 以思考促进教学, 在研究中提高反思能力, 使自身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反思能力。

理论学习是提高反思能力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学习, 反思就缺乏方向性。提高反思能力, 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问题来自于实践, 将这些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剖析, 然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才能提高实际的教学能力和对教学的反思能力。

2. 针对教学实践, 有效进行反思。

(1) 学会对教材质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前提的。已有知识是否为新知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教材中选择的例题内容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后的练习内容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等等? (2) 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在我们的教学中, 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该讲的内容都讲了, 该设计的问题都设计了, 该做的做了, 该练的练了, 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换位思考, 我讲的内容是不是该讲, 问的问题是不是不该问, 不该做的也让学生做了, 不该练的也让学生练了?此类的问题多思考, 就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善于与他人比较。我们的教学, 各种教学手段都用了, 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设计, 课堂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学也没有多大的起色。这时, 我们不妨听一听同行的课, 和同学科教师的课进行一下比较, 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不妨再研究一下名家的课例, 反思他们的教学好在哪里, 自己的缺陷在何处。

总之, 教学反思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教师只有做到善于学习, 善于思考, 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火花,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只有大胆进行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才能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毕华林, 《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企业安全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做人要做好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