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共11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 篇1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感悟课文内容。

2.运用写人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用一个课时学习课文。

3.凭借语言文字品读、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可贵精神。

教学流程:

一、引出人物,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在中国的医药史上, 有一本空前巨著, (板书:《本草纲目》) 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作者就是——— (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了多少了解?谁来说说?

3.今天, 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是文本学习的重要起点。只有充分把握人物的相关资料, 才能产生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的阅读期待。】

二、梳理学法, 制定目标

1.设疑:同学们, 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吗?

2.学生回忆学法:

(1) 了解文章写了人物的哪些事。

(2)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感受人物的形象。

(3) 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 通过补充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时珍一天中的哪些事?

(2) 紧扣李时珍的语言、动作、神态品味其内心世界。

(3) 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 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学生此前已掌握了有关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主动、高效阅读“类课文”能力的角度出发, 在学习之前明确此课型的学习方法与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合作学习, 达成目标

(一) 浏览全文, 提取事件

1. 轻声读课文, 想想文章写了李时珍和弟子的哪几件事情。

2. 汇报交流:夜宿古寺;笑谈吃苦;月下记录白天寻访及冒险尝草药的经历。

(二) 用串联法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用“串联”的方法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三) 研读文本, 体悟人物

1. 设疑:初读课文, 你觉得李时珍是怎样的人?

出示填空: () 的李时珍。

2. 默读全文, 自主圈画出重点词句, 认真思考。

3. 小组交流, 做到理由充分, 说得有理有据。

4. 全班交流, 分享阅读成果。

●研读一:不怕吃苦、以苦为乐

(1) 吃得苦:他们喝的是泉水, 啃的是干粮。重点抓住“啃”字。

(2) 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 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察访药材路途遥远, 长年累月。相机理解词语“晓行夜宿”“长年累月”。

(3) 住得苦:那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到处是灰尘———脏;断垣残壁———危险;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久无人居, 荒凉。

(4) 笑谈吃苦:李时珍的生活够苦了, 但他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 而说让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他是以苦为乐。

(5) 师补充:李时珍二十多岁时, 就由于医术精湛, 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 当时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6) 总结:是啊, 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 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研读二:工作严谨、甘于献身

引言:为了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不仅饱尝生活之苦, 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

(1) 月下记载白天寻访所得———“趁着大好月色, 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在每天辛苦奔波后, 还要及时记录, 说明李时珍工作认真。

(2) 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中, 体会他的一丝不苟。

(3) 观察草药———“端详了一阵”, “端详”是什么意思?鸡肠草和鹅肠草样子相似, 所以李时珍为了辨别它们, 看得非常仔细。

(4) 尝草药——为了区别鸡肠草和鹅肠草, 李时珍把两种草药分别扯下一点来放在嘴里嚼嚼。可见他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 为了得到确切的草药资料, 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甘于献身。交流到这一板块, 注意渗透以下内容:

(1) 师适时补充拓展《李时珍尝曼陀罗》的小故事。

(2) 谈感受:假如你是庞宪, 你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面对弟子的劝告, 李时珍会怎样说呢?

【设计意图:品草药的小故事把李时珍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 体会那份“值得”, 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5) 教师总结: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本草纲目》一书中共记载了1892种药材, 书中附方11000余个, 药物图片1100余幅, 这都凝聚着李时珍巨大的艰辛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相关的段落。

●研读三:为民着想、一心为民

(1) 出示插图, 播放音乐,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夜已经深了, 图中的李时珍……

(2) 交流、强化:

———他把白天的寻访所得一一写下来。

———他忘记了饥饿, 忘记了寒冷, 忘记了休息。连弟子帮他披上衣服也浑然不觉。

———他为了寻访药材, 远走他乡, 顾不上想念父母, 想念亲人。

———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赶紧修订好《本草纲目》, 让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 李时珍采药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 这样可亲可敬的老人怎能教人不动情?学生的情感将在声音与音乐的交融中喷涌而出, 得以升华。】

四、课堂练笔, 深化认识

1.师总结: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 将近三十年的艰辛工作, 化成了不朽的巨著———《本草纲目》。看着这本巨著, 写写你对李时珍的敬意。

2.学生练笔并交流。

3.课前老师在备课时, 也被李时珍这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 于是写了一首小诗。一起来欣赏。

跋山涉水访草药,

晓行夜宿记所得。

以身示险尝百草,

万民得福垂青史。

4.作业: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 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更多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李时珍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3

1.(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年3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故事。

2.“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古寺”的“寺”共有三道横,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二道横最长。

[设计意图]李时珍的介绍,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垫了基础,同时板书课题中,抓往本课的主要生字“宿”,从字形的演变中,了解这个生字的意义以及书写要点。

二、认读词语,时间为线,感知全文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

太阳下山露出轮廓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陶碗舀水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笔墨砚台若有所悟

2.引导学生观察每行首个词语的时间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生默读课文,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文章层次梳理。

4.反馈交流:太阳下山的时候,李时珍师徒正在寻找住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吃饭谈心,月光皎洁的时候他们记录白天的寻访所得。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进行词语认读的基础上,抓住词语中的时间线索,让学生进行课文层次的梳理,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映示第4~7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

2.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

(1)住——破败的古寺。李时珍住在了怎样的古寺,古寺里有什么?“断垣残壁”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练习用这个词说句话。

(2)吃——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干粮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和烙饼类的面食。为什么要“啃”呢?

(3)行——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几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3.住得苦,吃得苦,行得苦……李时珍为什么甘愿吃苦?(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了万民得福)

4.师配乐范读师徒对话,生练读,分角色读。

5.师总结: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一人吃苦,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抓住了文章的核心词语——苦,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自主体验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理解感受,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教学提出的“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作用”的要求。

6.师补充:为什么修订好《本草纲目》,就能让万民得福?原有的草药类书籍有一些信息不够准确,结果发生了很多按药书抓药,吃错药,药死人的现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曾三易其稿,为求每个信息的准确,让药书能真正造福于民。

7.喝完泉水,啃完干粮,奔波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又在忙些什么呢?大家来看这幅图。(映示课文中的插图)哪位同学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幅插图的内容?

8.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的课文,画一画李时珍记录了些什么?

9.虽然寥寥几行字却字字有来历,字字有学问。为了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李时珍是怎么做的?

10.映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嚼药草有危险吗?”为什么李时珍还要这样做?

11.其实李时珍以身试药的又何止鸡肠草和鹅肠草。大家来看这段话。映示:李时珍认为,使用药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总是要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听说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可是该服用多少才算合适呢?一天,他称出两份曼陀罗花药末,一份备用,一份吞服下去。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12.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李时珍屡屡以身试药,你从他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修订态度?(板书:态度严谨)

13.正是这种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严谨认真的修订态度,才使《本草纲目》改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救治了无数的病人。好的医生能妙手回春,好的药书能“妙典回春”。(板书:妙典回春)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主要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在已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引领着学生向着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迈进。

四、再读话语,渲染气氛,同沐时珍精神

1.“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风已凉,夜已深,李时珍仍在月下修订《本草纲目》。

2.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李时珍说过的话:(配乐齐读)“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到李时珍说过的话,用音乐渲染气氛,从这份内心独白的文字中感受李时珍的奉献精神,师生共同经受精神的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篇4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特别是课文朗读,我总认为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那上课效果是不可想象的,但以往也布置读书任务,但检查起来实在困难,于是读不读就完全凭学生的自觉了。这一次我要求学生回家读熟,并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将进行检查,检查时是要求学生合起书来回答有关书中的内容的。当我第二天上课时,我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不增加任何难度),果然许多同学愿意起来回答了,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小云也举起了手,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可见我们的孩子当他们认为自己能成功时,都会有伸手摘苹果的欲望的。

第二,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学生这种积极性,让其能以这样的热情投入到研读课文中去呢?我觉得接下来应该做的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不回答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问题太大不知所问;问题太难,思考后仍然不会。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应当以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水平为前提,同样的问题怎样问更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只要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回答,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还是很强的,都是想被老师肯定,都想成功的。就以此课为例,重点是理解李时珍的为人,但如果我一开始就这样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我想能够一针见血答出来的,不会太多,那么就要设计好坡度问题。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答:“李时珍投宿的是怎样的一座古寺?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吗?书上用了哪个词?同学你们能来说说自己的家吗?”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李时珍住宿条件的艰苦。接着提问:“你愿意做这样的破庙吗?李时珍愿意吗?为什么愿意呢?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紧接着:“修订好《本草纲目》,谁能得福?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一下就说出了不怕吃苦、为民造福、坚持不懈等许多词语。这一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闪烁着兴奋目光的眼睛。

第三,正确及时评判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切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要不甘落后,使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者不会回答,老师切不可简单否定,可以给他们一些引导,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回答,此时再给他一些鼓励,肯定一下他的领悟力,他会非常激动的。再看一下他的小手,在下一次提问时,他往往会再次举起来。因为他呀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了……

实践中我体会到,一是深入地解读教材,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就能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最佳路径直奔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巧妙处理,把握住对话方向,轻轻一点拨,就能撞击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5

铜山中心小学 李慧

[课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材简解]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不顾自己年岁大,住破庙、啃干粮、喝泉水,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亲自冒险品尝草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巩固本课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及人物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课文,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难点: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巧妙铺垫。1.猜字谜,引入课文学习2.出示作者,学生介绍

3、出示词语

4、指名读词语、齐读。5.示范写“宿”字

6、能否用上上面的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紧扣“苦”字,品读感悟。

1、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李时珍是一个成功者,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板书:《本草纲目》)这本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空前巨著,是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还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本书是李时珍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结晶,他为了完成这部著作(板书:修订),花了近30年时间,当他最终编订完稿时,已经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时珍总是说——(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个别读)

【设计意图】:从著作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同学们,李时珍为修订《本草》,只是吃一点苦吗?(个别说)

3、你从哪儿看出他吃了很多苦呢?请你自由读课文的1-7小节,找一找,画一画。

【设计意图】:抓住“苦”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预设一:行之苦

①交流后出示: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师:什么叫“饥餐渴饮”?(个别说)

师: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不苦呀?(引导: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教给词语:餐风露宿)这样真苦!

师:什么叫“晓行夜宿”?(个说)

师:早上出发晚上住下,也不苦呀?(引导:早上什么时候出发,晚上呢?教给词语:披星戴月)这样真苦!

师:谁来把这艰苦的生活读出来!(个读词语,个读第一节)师:察访的生活是苦的,然而李时珍怕不怕?(板书:不怕)因为他相信——(出示:“我们修订好„„也是值得的。”)(齐读)②师:这一自然段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李时珍吃了很多苦?苦在哪? 生交流: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师:李时珍查访药材,仅仅是走了这三个省吗?他先后历经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行程有一万多里!而且药材多数长在哪?山路好走吗?李时珍走的路不仅远,而且——?(个答:险)

师:可见,李时珍一路上是吃了不少?(苦)然而他怕不怕?怕就不会继续走下去!

③这一自然段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李时珍吃了很多苦?苦在哪? 生答:“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师:难道只几个月就走完了吗?修订《本草》用了多少年?几个月只是个开始!

师:多少个春夏秋冬啊!在白雪纷纷的严冬,他们——(齐说: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他们——(齐说)在日出日落的每一天,他们——(齐说)

师:在漫长的,李时珍要吃多少苦啊!然而他怕不怕?怕就不会一年一年走下去!

师:因为他心中一直想着——(出示:“我们修订好„„也是值得的。”)(齐读)

师:可见,李时珍真是一个怎样的人?(卡片出示:()的李时珍)(指名说)

师:谁来朗读第一节文字,表现李时珍的这种精神?(指名读、齐读)预设二:住之苦

①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李时珍的苦?)

②生交流后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这古寺中有什么?(交流:到处是灰尘——很脏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都破损了。)小结:有的是破败!

师:那这古寺中没有什么?(交流:没有人,没有灯火,没有屋顶„„)师小结:古寺中没有人烟,没有灯火,没有温暖,有的是灰尘,有的是青苔,有的是厚厚的蜘蛛网!谁来把这破败的凄凉读给大家听?(个别读)师: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度课文2、3自然段。找找原因。(交流: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师:再想想家里,有热饭热菜,有暖暖的被窝,有亲人的欢笑,能比吗?(出示: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个别读)师:然而李时珍面对这样的古寺,却对庞宪说——(出示:我们就在这儿过一夜吧。)(齐读)

师:他怎样地对庞宪说?(指名交流、朗读)

师:李时珍的语气是平淡的,坦然的,坚定的,因为他相信——(出示:“我们修订好„„也是值得的。”)(齐读)

李时珍真是一个——?(指黑板引读)预设三:食之苦。

①师: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李时珍的苦?

②生交流后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啃的意思是(用力咬)为什么需用力咬?(预设:可能是带的干粮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太长了。)

师:李时珍都近五十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饿了就啃些干粮,渴了就喝些泉水。他们的“食”是如此之苦。

师:喝的是山里的泉水,吃的是硬硬的干粮,这是第一次吗?(个说)师:无数次,他们都是喝泉水,啃干粮过来的,这样的日子怎么样?可真——(苦)!

师:可李时珍一边吃一边还在——(出示:笑)师:他怎么还笑得出来?(交流)

师小结:这是乐观的笑,这是怀着美好心愿的笑,这笑就是在表明他的决心——(出示:“我们修订好„„也是值得的。”)(齐读)师:让我们一起读5-7节,感受这“苦”中的“乐”。师:这哪是吃点苦呀,分明是千辛万苦,而李时珍却说得这样轻松,李时珍真是一个——?(指黑板引读)

师: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换来自己的幸福吗?(出示:“我们修订好„„也是值得的。”)

师:你还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的李时珍)(随机板书:一心为民)

小结:因为一心为民,所以他饥餐渴饮,——;因为一心为民,所以他住——喝——啃——;因为一心为民,所以他说——;因为一心为民,所以他还伴着皎洁的月光,在用砖垒成的桌子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三、学生总结,写感悟

1.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教师补充。2.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并做展示。附: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修订《本草纲目》 住 不怕吃苦 吃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1、上节课,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本课的第一、二小节,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你能准确认读这些词语吗?

出示:察访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焦急、破败、断垣残壁

降临、啃干粮、长年累月

皎洁、寻访、笔墨纸砚

你能选用同行中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交流)抓住关键词的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复述内容。

2、刚才是分行来看,如果把这些词语做为一个整体,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吗?板书“苦”(同步口述:为采草药【写草字头】,夜宿古寺【写古字】,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苦”?板书“?”)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夜晚,走近李时珍,探询答案。打开书,认真阅读课文,在你感受到“苦”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精读文本,走近李时珍:

(一)品出文字中的“苦”

1、学生读文、勾画。(四人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随机进行,预设如下)

a、住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苦”从何来?结合感受说具体。并结合感受读一读。

(3)这是怎样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轻轻推开门,出示图片(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

──这就是那破败的古寺,你们看,这里到处是(灰尘)。

──就连断垣残壁上也(布满了青苔),青苔多吗?谁再来读读。

──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屋顶上有(蜘蛛网),窗户上有(蜘蛛网),就连佛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4)此刻,你的感受是否更真切了?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齐读。

(5)从住的地方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b、吃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啃干粮”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能谈到“啃”,读出你对“啃”的体悟。再指名读。

预设二:不能谈到“啃”。

让学生再细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哪个字特别吸引眼球?

(3)从吃的角度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c、工作条件苦

学生汇报,谈体会。

从工作条件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二)悟出李时珍眼中的“苦”

1、从住到吃,再到工作的条件,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可真是一个字──(苦), 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苦”的呢?迅速到文中找一找吧。

3、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

4、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找到了吗?(结合学生回答点红“苦多了”和“吃点苦”,其中“多”和“点”突出)

5、再读读这两处,你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学生质疑:到底苦多还是苦少?)

6、让我们回到那个夜晚,边读边走进李时珍的内心,探寻他眼中的这份“苦”。指名分角色朗读3-7小节(找李时珍,找庞宪──齐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1)第4小节处

a、随机采访──这里这么脏,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惊讶呢?(见得多了,吃苦值得)

b、原来,面对这破败古寺,李时珍能如此平静,都是因为他心里想着(出示并引读“吃点苦”一句)

c、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李时珍此时的平静,齐读第4小节最后一句。

(2)第5小节处

a、接着分角色读,至小节末(提醒:读书要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观察扮演李时珍的同学的表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那么苦,为什么还会笑?)

b、让扮演者回答。这浅浅的笑,告诉我们,李时珍一心想的还是(引读“吃点苦”一句)

(3)这样的想法,这微微的笑容,感染着李时珍身边的每一个人,难怪徒弟庞宪会说(引读第6小节)。

7、20、50,这样的数字在李时珍身上还有很多,想知道吗?让我们再来看看吧,出示相关资料。指名分条读。

8、看了这样一组数字,关于这“苦”,你又有什么感受?(扣住“苦”)

9、是啊,可就算历经千辛万苦,李时珍还是认为为了修订《本草》,吃点苦是(值得的)。

10、他一心想的就是《本草》,那就让我们走进他编撰《本草》的不眠之夜,走进书中的一个个药方,说不定,你还能品出另一番(苦)。

12、速读8-13小节,找一找课文中提到的药方,勾一勾。

1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文中5个药方。

──第一条指名读

──第二条女生读

──第三条男生读

──最后两条最不易区分,齐读。

14、“鸡肠草”“鹅肠草”这两个药方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呢。你能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先准备准备吧。提醒:有些同学勾出了关键词再练说。(指名说故事)

──好个“端详了一阵”,神情专注的李时珍给你印象?(认真)

──你刚刚是在背故事,谁能讲好故事?可要绘声绘色,还可以加上动作。

──好个“放在嘴里嚼嚼”,(让其再做做动作),李时珍在细细品,你从这动作中又品出些什么(细致谨慎)。

15、其实《本草纲目》中,许多药方都是李时珍通过实践得来的,出示补充的药方,引读。

──通过试验,他知道了(读前三条)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有这样一个药方(读药方),它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16、让我们静静地浏览。字幕式出示《曼陀罗的故事》

17、翻开了《本草纲目》,解读了一个个药方,相信你对李时珍经历的这份苦一定有了全面的认识,这个问号可以消失了吗?如果要换个标点,你想换为?

18、(!等,让学生说理由──太苦了,甚至要付出生命)结合学生发言引读──李时珍的内心仍然回响着同一个声音(出示并齐读“吃点苦”一句)

19、现在,如果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想说?(预设:“值”等)随机板书

20、对,为了《本草》,一切都(读“值”)。

三、了解《本草》,走进李时珍:

1、真的值吗?一切还得后人评说。出示《本草》图(学生说资料)

出示补充资料(引读)

2、此刻,你对这“苦”与“值”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李时珍的心声吧。(出示并齐读第七小节)

3、(渐变为李时珍图)这番话语,就出自这位瘦弱的老人,他就是(李时珍),学文结束了,可学习未结束,课后围绕他(李时珍)你还打算做些什么?(学生自主研发研究性学习主题)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苦?!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而吃的“苦”。

2、在与文本直接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了解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善于提出疑问,以及复述叙事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以“苦”为抓手,深入学习文本。

2、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感受人物身上的可贵精神品质,特别是体悟李时珍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找准学习“起点”, 渗透学法, 感知人物形象

任何一篇文本的学习都有其逻辑起点:纵向看, 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年段目标落实是达成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横向看, 文本所在的主题单元, 其在“类课文”中的位置都关联到学习方式的具体展开。对于此类远离学生生活年代的写人类文章, 课前有目的地让学生去了解人物的生平、成就、相关故事, 初步感知人物, 是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对人物的亲近程度则决定着学生“带着什么”走进课堂的问题。由于在学习本篇文章之前, 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写人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所以, 以“回忆学过的写人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起点, 并根据预习, 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有明确的学习体系的, 既体现了“教结构、用结构”的长程两段教学法,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类课文”的能力。

而对于中年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目标, 在以上两则案例中也是匠心独运的, 即用“事件串联”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从而将阅读文本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二、抓住文本“眼点”, 块状展开, 理解人物形象

每篇文本都有凝炼的“文眼”。这“文眼”有的隐藏, 需要阅读者悉心揣摩体会;有的直白浅显, 分布于字里行间。教学时, 如果能抓住这些凝聚作者情思的句子, 精心设计切合的学习活动, 定能教得扎实, 学得有效。在第一个案例中, 教者通过“仔细读读师徒俩生火谈话的句子, 谈谈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引领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在水到渠成中聚焦“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眼点”展开学习活动, 在品味关键词句、想象说话中反复回扣、朗读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 从而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将语言文字的秘妙、主人公的形象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脑海。

三、挖掘资料“补点”, 还原真实, 丰满人物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了解李时珍,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明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2、(投影出示李时珍的画像)简介李时珍及《本草纲目》。

3、(板书课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播放课文录音

3、指导读课文

4、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概括,列出提纲。

教师巡视指导

3、鼓励质疑。

教师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的当堂解决。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兴趣,集中注意

听老师介绍,增加对李时珍的了解。

设问: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是什么样的古寺?他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

生听课文录音,画出生字词语,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不顾年纪大,为修好《本草》住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提的事迹。)

同桌互读课文,重在正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同桌互相交流如何记住生字,并练习描红,抄写。

(2)对文中不懂得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投宿古寺--师徒对话--记载草药)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因赶路错过客店,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决定在一座古寺住一夜;

第二段(5--7)师徒二人啃干粮、住古寺,但为修好《本草》都不觉得苦;

第三段(8--13)入夜后,李时珍借着月光认真记载白天的寻访收获。

生对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受家庭影响,自幼爱好医学,曾随父学医,医术精湛。在长期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书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些用药经验不切实际,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本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一万余里。他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第五元第十课第二课时

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3、练习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反馈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3、(投影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蜘蛛网。”

4、过渡:夜幕降临了,师徒俩一边喝水、啃干粮,一边交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5、过渡:入夜,李时珍在用砖块垒成的简陋桌子上开始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李时珍在记录草药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投影出示:“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生嚼无涎……”这句话,引导合作探究。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李时珍这样做仍然为的是“万民”,进而体会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小结: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甘心吃苦,勇于冒险品尝药物,严谨认真地修订本草。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三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近二百万字的经典医药著作。

三、总结谈话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

四、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课文 1、默写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关键句子。读一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如何体会到的。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古寺的荒凉与简陋。)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如“破庙”和“家里”的对比,“万民得福”和个人吃苦的对比,体会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讨论:李时珍经验丰富,在察访过程中,为了辨明一些药物的药性,他常常冒着危险用亲口品尝的方法来鉴别。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自主交流感受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 篇9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感觉阴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师:再读一读,读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

同学们的朗读确实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是的,如果我们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但是,彼时,却有一个人的心似“一轮圆盘似的月亮”,他是谁?他此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像月亮一样宁静)。这时他在哪呢?在古寺。

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生读题目,提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师:很好,答案就在第一段里。

生: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师再追问:李时珍为什么要一心赶路呢?

生:查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

师:补充李时珍的经历。(24岁从医到太医院后,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先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然后,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行程达上万里路。他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二、感受李时珍的生活之苦。

师: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的生活,那么你们会选择哪四个字?

预设答案:衣——食——住——行

师:那么我们就来说说李时珍师徒的衣食住行,看看师徒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一)默读课文1——7自然段,在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旁批注你的感受。

(二)交流

*体会行之苦

预设:

1、行的时间长:总时间长:好几个月了,每天行走的时间长:晓行夜宿。

2、行的路程长。李时珍和庞宪走遍安徽、河南、湖北。

教师补充:还有江苏和江西,上万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

师点拨: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几千里路,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虎狼出没的——山林。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和庞宪每天就这样走啊走,课文里说他们要一直走到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走到心情怎样?

预设:走到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走到前不见村,后不着店,走到心里焦急起来。

指导读第1、2自然段,读出焦急的语气。

*体会住之苦

导入: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心都为李时珍师徒俩的住宿问题而悬着,那么,他们今夜到底住在何处呢?

破败的古寺里。

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古寺的破败?

厚厚的蜘蛛网、断垣残壁、灰尘、青苔

老师再提示你们:当庞宪看到房屋的轮廓时说什么?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庞宪还有话吗?由此可见,这古寺确实破败。然而,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却“轻轻推开门”,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李时珍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是多么低啊。

读一读,读出古寺的荒凉,李时珍的淡定。

*体会食之苦。

教师引读: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气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啃的意思是——

生:用力咬

师:为什么需用力咬?

预设:可能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太长了。李时珍都近五十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他们的“食”是如此之苦。

*体会衣之苦

师:俗话说,衣食住行是“衣”打头,那么在长期的跋山涉水中,同学们再想想李时珍师徒可能遭遇的衣之苦是什么?

预设:为寻访药材,背的药材多,笔墨纸砚多,自然无法带很多衣服,得忍受衣服脏、寒之苦。

师:然而,在古寺的火边,李时珍却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这样问是出于随便聊聊吗?谁来总结一下李时珍师徒二人在查访药材的旅程中都忍受了那些苦?

预设:一是又破又脏的衣不御寒之苦;二是啃干粮,喝冷水的食之苦;三是住古寺不能洗澡,热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宿之苦;四是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走之苦。

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还经受什么苦?

预设:心之苦。常年漂泊在外,师徒俩形影相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荒郊野外,孤独寂寞啃食着心灵。

师:这么多的苦,李时珍却不叫苦,还笑问:“庞宪,觉得苦吗?”从以上的苦和笑,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李时珍以苦为乐。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以苦为乐?

预设:是他想到修订《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

师:那么你凭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第7自然段。“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是值得的。”

师:哦,原来李时珍是这样说的,那你推想一下李时珍当时说这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吗?

生:坚定的

师:好,那么你也像李时珍一样用坚定的语气把这句话告诉你旁边的庞宪们。

生齐读,体会李时珍为民造福的伟大决心。

三、体会李时珍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导入:借着月光,我们走近寺庙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

1、工作连轴转。

师:师徒俩累了一天了,也该休息了吧?

生:没有,他们还要记下寻访所得。

师引读:是啊,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师:李时珍之所以能做到坚持白天赶路采草药,夜宿古寺还要记下寻访所得,工作连轴转,是因为他说过:“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生: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冒险尝药材

师:再读一读8——12自然段,说说书中的哪一幕给你的印象最深?

……

生:他亲自品尝药草给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重点句子: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又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师:是啊,鸡肠草与鹅肠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李时珍用了什么办法区别它们呢?

生:先仔细端详,还不能辨别,就放在嘴里嚼嚼。

师:同学们,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么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是为了让他修订的《本草》更加准确,他亲自尝尝,就避免让后人因为开错药方而出现危险。

此时,同学们一定对李时珍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又想起他说过的哪一句话了?

——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师:此时,你想对李时珍说什么?

预设: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你一心只想造福百姓。

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险,他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崇敬之情

四:感受不同意境蕴含的不同心境。

师: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我们在意的是夜已经很深了,山风在呼啸,猫头鹰在尖叫,师徒俩是多么的疲劳。而李时珍却只看见什么?

预设:看见“圆盘似的月亮”,看见“皎洁的月亮”,看见“大好月色”。

师:为什么?

生:他们还在把今天的寻访记录一一写下来。

师引说:在这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的深夜里,李时珍忘记了……忘记了……心中只有……

预设:

1、他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休息。心中只有《本草纲目》。

2、他忘记了饥餐渴饮,忘记了晓行夜宿,忘记了旅途的寂寞,心里只想为民造福。

师: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再读一读这最后一段话,让古寺的破败阴森,李时珍的执著无悔,都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

小结:“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提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是李时珍师徒俩餐风饮露,晓行夜宿的写照。而第二句话,“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正是李时珍忘却恶劣环境,心如止水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无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李时珍说:——“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讲李时珍故事,感受李时珍的光辉形象。

教师补充故事: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所幸的是,后来他终于脱离了危险。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篇10

1、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教学准备:

课件、“我的预习卡”、“我的积累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与确立目标:

1、课前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请拿出“我的预习卡”,把生字词再小声认读一遍,有不会的赶快问问别人。(生个人小声认读)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请每组的3号同学起立,每人一行开火车认读。(生按要求认读)师小结:同学们读得既准确又响亮,字词预习的很成功。请大家齐读这些字词。(生齐读)

3、现在看看大家课文预习的如何?继续看到“我的预习卡”,谁来完成一下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指生交流)小结:通过以上检查,老师认为大家的预习都很成功,看来同学们的自学本领越来越大了。

二、活动导学与精讲点拨:

看老师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李时珍)李时珍,何许人也?(生交流)师小结: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写成功了世界著名的药学书籍《本草纲目》。为编写《本草纲目》,他走遍各地去察访药材,历尽了千难万险,吃遍了千辛万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察访药材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夜宿古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他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思考”及“方法”,指生读“方法”,全班明确。

(一)生按要求去做,教师巡视。

(二)汇报交流(出示课件“汇报交流”):按生交流的顺序点击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感情朗读及体会。

1、生交流:读“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李时珍住的地方很苦)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体会到的?(点击课件,重点词语变红,理解“断垣残壁”)李时珍晚上就住在这样一个破败不堪、人迹罕至的寺庙里,的确很艰苦,你能把这种苦读出来吗?(生练读,指生读,齐读)住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不怕吃苦)

2、生继续交流:读“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行路的艰苦)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点击

课件,重点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变红,理解词语意思)李时珍这样一路走来,有飞机可坐吗?有马车可乘吗?他走遍了好几个省,靠的是徒步行走。渴了就喝点,饿了就吃点,一早就出发,很晚才睡下。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几个月,这样做苦不苦?谁能把这种苦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齐读。此刻,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

3、继续交流:生读“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有的药材味道很苦,李时珍亲自品尝,不怕苦)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有的药材不仅味道苦而且有毒性,甚至毒性很大,尝一口就会危及生命,而李时珍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甘冒这些危险,亲自品尝,这说明他还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随机板书:认真严谨)

三练习运用与迁移创新:(点击课件,照读)1感悟人物精神:

过渡: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课文所描写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而他不怕吃苦察访药材,从他与徒弟的一番对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课件出示对话,指生分角色朗读)李时珍吃尽千辛万苦是为了什么?(生交流,随机板书:编写本草,万民得福)请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师朗读)此时此刻(点击课件出示李时珍塑像及《本草纲目》图片)面对李时珍的塑像和他 的著作《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说话练习,情感升华)

2、全班交流。

六、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 完成“我的积累卡”。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

认真严谨 万民得福

教学反思.一、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二、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8《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

2、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了解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与确立目标

1、导入新课,板书:维生素,质疑:你了解“维生素”吗?

2、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生素的知识。

3、你们了解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维生素这个大家庭中一员“维生素C”的故事。(补充完整课题)

(2)、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B读了课文,你对维生素c有了哪些了解?

2、学习生字新词。

艰难

浑身无力

路程

拖累

尸体

秘密

物质

缺乏

适量

危险

又惊又喜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如维c的作用,维c是怎样发现的,人体缺少了维c会怎样?(设计意图:从“维生素”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题中的关键词的了解,然后再引出维c,前后衔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活动导学与精讲点拨

那维生素c到底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经过是怎样的?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作个初步的了解。

1、维生素c的发现源于一种“怪病”,但后来却发生了“奇迹”,最终人们还是找到了“原因”。(板书:怪病——奇迹——原因)

2、请按照这样的顺序找出相关的内容,并读好课文。

3、学会给课文分段,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给出小标题,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四、练习运用

1、自学生字。

2、重点指导生字“质”:“质”字为半包围结构,第一、二笔都是撇,不能写成“厂”。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

二、活动导学

(一)了解“怪病”

1、维生素c的发现源于一种“怪病”(板书:怪病),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那是一种怎样的怪病?这种病怪在哪儿?

2、交流相关语句,指导读好句子。

3、是啊,海上生活是危险的,也是艰苦的,我们可以从哪儿看出?

4、但两相比较,最可怕的就是怪病——海上凶神的袭击。再次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

5、就是这样的情况,哥伦布却成为了当时伟大的航

海家,引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设计意图:“怪病”部分扣住“海上凶神”来体会怪病的可怕与航海的艰险。)

(二)感受“奇迹”

1.这么可怕的怪病,却再一次降临在哥伦布的船队。默读第三至六自然段,看看哥伦布是如何来应对的,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划出相关的词句。

2、交流: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哥伦布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

3、他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呢?请学生读课文,找理由。

(1)交流:一半的船员病倒了

航程只过了一半

四周是茫茫的大海抓住关键词,体会其中的意思。)(2)理解“沉重”,是指担忧。

4、他噙着眼泪,此时他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又点了点头?

4、胜利返航途中哥伦布心情又为何越来越沉重?

(1)理解这里的“沉重”是悲伤。(2)读好“越来越„„越来越”

5、结果却让他又惊又喜:(1)他为什么而惊喜?

(2)病重船员为什么能在荒岛上存活下来?

6、小结:哥伦布的心情由担忧、感动、悲伤到最后的惊喜,我相信大家也和他一样经历了这个历程。这真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设计意图:“奇迹”部分抓住哥伦布的心理变化来把握课文的脉络,弄清故事的情节,为后文的维生素c的发现作好铺垫。)

(三)探究“原因”

1.读到这儿,你有哪些猜想?你有什么疑问吗?2.探究: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发生奇迹——转危为安?(板书:原因)

3、师生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知识。

4、那哥伦布是怎样来应验自己的猜想的呢?

你对他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5、那你认为维生素c到底是谁发现的呢?

(1)组织学生结合课文讨论。(2)师补充绍维生素c发现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来揭示维生素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白维生素c的发 现是细心观察与科学实践的结果。)

三、迁移创新

1、总结:正是有了哥伦布、医生们和许多科学家们的细心观察与科学实践,才有了维生素C发现。其实,任何发现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只要我们做了有心人,也一定可以有许多的新发现。

2、说说维生素C对人体还有其他哪些作用?哪些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

板书设计:

18维生素C的故事

(怪病——奇迹——原因)

细心观察

科学实践

教学反思 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排比句式的优美,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互联网的奇妙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初步体会互联网的神奇,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及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难点:

认识排比句式,并初步学会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一台 学生准备:了解国际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事例。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与确立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国际互联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百预习度搜索】播放《神奇的国际互联网》课文朗读 学生思考:国际互联网奇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进行国际互联网的美妙旅行。

二、活动导学与精讲点拨

1、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国际互联网非常奇妙呢?想一想,画一画。

2、交流:“大网”“线”“地球村”,围绕三个加双引号的词语展开对话等学习活动。

(1)“大网”:找出描写“大网”的句子。

1、学生结合课文说感受,抓关键词。(紧扣“大”说奇妙。)

2、联系生活说感受,相机理解引号的意思。

3、边想象边说感受

4、朗读指导

(2)“线”:找出描写“线”的三句话。

1、体会 “线”的奇特。

第1句重点体会:无数条

亿万台。

体会到:线的多。

第2句重点体会:看得见 看不见

体会线的样子奇。

第3句重点体会:飞速流动 几秒钟 万水千山

世界各地 体会工作原理。

小结:这些“奇妙的线”,组成了这张“奇妙的网”,一张能够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

(3)“地球村”:

预设1:抓住中心句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学习设问:如此浩大的一个地球怎么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呢?

预设2:

【指导例1:】

联系生活实际,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让学生体会利用国际互联网邮递信件,其速度之快,在过去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指导例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利用qq现场视频对话】

体会利用互联网不仅„„还„„。通过互联网,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像是——邻里一样,就像住在一个村子里!

3、引读——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4、小结。这张大网,把天涯变成了咫尺;这张大网,把庞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真是——“奇妙”!(相机板书:快捷方便。)

(3)、学习第3节,体验互联网带来的奇妙生活

1、齐读课文思考:国际互联网带给我们哪些便利呢?

2、【百度搜索】浏览百度网页了解互联网的丰富多彩

3、学生交流:身边的人是怎样利用互联网的?

互联网上这么多内容,试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丰富多彩)

什么词语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都联系起来的?

(“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关注省略号。交流人们还怎么利用互联网?

4、试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来说说互联网的其他妙处。

小结:互联网上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5、从反面想象情境体会:

生活中有没有遭遇到,突然间,网络中断,不能互通信息了,有没有?

6、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所以说,(引读)因为——有了这张“网”,——(引读第4节)

三、练习运用与迁移创新

1、搜集“国际互联网”相关知识。

1【百度搜索】登陆淘宝网 ○http:///go/act/mmbd/pd011.php?pid=mm_15891853_2192459_8654711&clk1=ca09ad15927c015828a72fefbac17c12

2【百度搜索】登陆4399游戏网页

○3了解你身边的互联网有哪些?并说说他们是如何工作? ○

2、再读课文,讨论“文明上网”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1、操作练习:学生四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向你的父母亲朋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情况。

2、正式作业:练习册P67第1、2题 板书设计: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 飞速流动 远在天涯 国际互联网 “线” 跨过 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奇妙)传到 各地电脑近在咫尺

无所不有

内容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时代感强,学生比较喜欢。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特点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设计组织教学的:

1、在教学设计中找准中心,设计问题。在本课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

《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篇11

逸夫小学 李成敏

一、说教材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李时珍为编写《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理解感悟李时珍为写《本草》,为民造福而甘愿吃苦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难点:

理解“饥餐渴饮、断垣残壁、生嚼涎滑”等词语。

四、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乐观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

1、古寺的破败景象;

2、李时珍师徒的对话。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生字词,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通过课文内容及课外补充的材料深刻体会李时珍的人物性格特点。)

(一)、复习导入

课的一开始出示一组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引导学生重温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让学生从“古寺”入手,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古寺的句子。

(二)、感悟李时珍的“苦”

1、在这里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古寺的词和句,如“破败 ”、“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特别是“断垣残壁”这个词语,请学生说说怎样的房子才叫断垣残壁?接着,指名学生读这段文字,然后请学生同时想象,补充这“古寺”是怎样残破荒凉的景象!这样,“古寺”这个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李时珍的形象也逐渐走入了学生心中!(板书:苦)(这个环节设计,我以读为主,以感受古寺“破败”为重,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

2、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其他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如“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在月光下记录一天寻访所得等。让学生从我的导读转为自学体悟。

(三)、重点解读李时珍的人物性格特征

1、出示对话,引导学生自读,找出四个“苦”字

2、从四个“苦”字入手,先请学生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辛苦。(这时可以联系全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为三点: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

3、请学生讨论师徒俩是如何对待“苦”的?

可以从第六小节的“挺”字入手,课文说“挺得住”的苦而不用“吃”字,怎样的“苦”需要“挺”呢?文中“常年累月”这个词眼就做了很好的解释,吃这苦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整整花费了30年时间,从生气勃勃的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就是“长年累月”啊!而面对这样的“苦”,李时珍不仅“挺”过来了,为什么还用了个“笑”字呢?这就是李时珍的境界啊,以苦为乐,为民造福,高人一格!(板书:以苦为乐 为民造福)

4、在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这段话。

5、自由感悟“记载药物”这一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学习这段文字,主要请学生自学,然后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总结升华

生读最后一节,师补充:山风透过露天的屋顶吹起了他花白的头发,夜越来越深了,李时珍浑然不觉,依然在观察着、研究着、记载着,他的脸上带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李时珍就是以这种不畏艰辛,严谨踏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出示《本草纲目》的介绍:

关于《本草纲目》的数字材料:近200万字 52卷 1892种药物 11000多个附方 1100多幅附图

编写《本草纲目》的材料: 800多本医书 10000多里行程近30年 这两组数字是紧密相连的,相信学生震惊于《本草》的伟大的同时,也明白了这伟大的背后是什么? 由此,推出达尔文关于《本草纲目》的那句赞誉:“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学生明白了《本草纲目》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课堂在学生深情的朗诵“李时珍”中结束!“中国医学史册上永远记载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世界医学史册上永远记载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为为民造福而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严禁认真的医学家——李时珍;

让我们永远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这个环节我补充资料说明了《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巨著,通过资料中的数据让学生深刻认识《本草纲目》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这个环节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但他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一生。)

(五)、作业布置

复述天才: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

练习复述,相信你讲的故事更精彩。

小小药师:你还知道哪些中药吗?快点搜索相关的

资料,向同学们讲讲这些中药的药效。

目的是把学生从课文引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中,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

(六)、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以苦为乐

严谨认真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夜宿山寺》的诗句鉴赏06-21

李时珍导学案10-30

夜宿山寺文本解读07-11

上一篇:中国新闻电视台下一篇:参观动物园小学一年级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