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配置标准(精选7篇)
矿业公司各部门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现对外包单位驻地的消防设施类型、数量和位置做出如下规定。
一、要求
1.外包单位生活区,人员住宿房屋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6型),4具一组装入消防箱,保护面积200m。
2.外包单位驻地维修区,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重点防火部位加大检查力度,如:氧气瓶与乙炔瓶应保持足够安全距离。维修车间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6型),4具一组装入消防箱,保护面积200m;室外维修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6型),每辆维修车辆5m内配置2具灭火器。
3.外包单位生活区,各项目部根据各自使用面积院内需至少配备一个消防沙箱及多把消防铁锹、铁桶等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统一摆放在消防器具架上。
二、灭火器的报废年限
灭火器从出厂日期算起,达到如下年限的,必须报废: a.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5年; b.手提式酸碱灭火器——5年; c.手提式清水灭火器——6年;
d.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贮气瓶式)——8年; e.手提贮压式干粉灭火器——10年; f.手提式1211灭火器——10年; g.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12年;
22h.推车式化学泡沫灭火器——8年; i.推车式干粉灭火器(贮气瓶式)——10年; j.推车贮压式干粉灭火器——12年; k.推车式1211灭火器——10年; l.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12年。
三、强检
1.手提式和推车式1211灭火器、手提式和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以及手提式和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期满五年,以后每隔二年,必须进行水压试验等检查。
2.手提式和推车式机械泡沫灭火器、手提式清水灭火器期满三年,以后每隔二年,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检查。
3.手提式和推车式化学泡沫灭火器、手提式酸碱灭火器期满二年,以后每隔 一年,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检查。
1 灭火器配置使用常见问题分析
1.1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不能同时满足实际应用或相关规范的要求
以面积为200m2的公共娱乐场所为例, 该场所的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 《灭火器规范》第6.2.1条规定“A类严重危险级场所中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3A”, 根据《灭火器规范》中的附录A, 其所对应的是MF/ABC5或MF/ABC6灭火器, 对此类场所的工作人员而言 (特别是女性工作人员) , 这种规格的灭火器过重操作不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配置MF/ABC3或MF/ABC4灭火器, 但其单具灭火器灭火级别仅为2A, 不能满足《灭火器规范》第6.2.1条的要求。
再如, 汽车加油站的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 根据《灭火器规范》的规定, 其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应为3A或89B, 而在《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第9.0.10条中规定:每2台加油机应设置不少于1只4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1只6L泡沫灭火器, 其单具灭火器灭火级别分别为2A、55B, 同样不能满足《灭火器规范》第6.2.1条的要求, 两部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一致。
1.2 灭火器配置设计不落实, 导致在实际配置中规格、数量、位置等随意性大
同一场所灭火器配置规格不一, 经常出现同时配置不同灭火剂量规格的手提式灭火器的情况。《灭火器规范》中对于灭火器的设置有保护距离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 这个保护距离应为直线行走距离, 而不是图纸上所显示出的直线距离。但很多场所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灭火器的设置点不科学还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有些场所将所有的灭火器集中放置在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内, 导致发生火灾后, 扑救者不能就近取用灭火器救火, 错过最佳灭火时机。还有些场所设置点易移位, 特别是直接放置在地面的灭火器, 没有设计定位, 在实际使用上随意性很大。
1.3 灭火器配置类型不科学, 不能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
笔者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 一些单位或场所选择的灭火器类型与该场所可能发生的火灾种类不符。如在有大量可燃固体物质的场所选用BC类干粉灭火器, 这种现象在招待所、小门店等小型场所十分普遍。另外, 笔者在检查中还发现, 有部分老企业的棉纱仓库中仍然大量配置已经淘汰的酸碱灭火器。
1.4 维护保养不及时、维修质量不高
使用单位对灭火器的维护保养重视程度不够, 不注意采取防晒、防雨、防潮、防冻、防腐蚀等保护措施, 造成瓶体锈蚀、元件老化、喷枪喷嘴堵塞、瓶内干粉结块等现象。有的灭火器使用后或由于长期闲置造成压力不足等没有得到及时的充装、维修或报废。
《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规定:再充装所更换的灭火剂应采用原灭火器生产企业提供或推荐的相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但笔者发现, 很多社会单位对此不以为然, 只关心维修费用, 而有些维修单位为降低成本违法进行充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 BC类干粉灭火器再充装ABC类干粉的情况十分普遍。
上述问题的存在, 有的是由于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与产品标准之间未能保持一致所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监督、设计、使用、维修等环节的相关人员对灭火器的配置、管理问题不重视而造成的。
2 加强建筑灭火器配置及应用工作的几点建议
灭火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一要看是否符适合设置场所使用;二要看能否满足设置场所初起火灾扑救的需要。所以, 关键点有3个:类型选择是否正确、灭火能力是否足够、保护距离是否合适。
2.1 从设计、管理、使用环节入手, 强化灭火器的配置使用
对需要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备案的场所, 设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 在工程设计图上标明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 使用人员不得随意进行变更。
对无需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备案的场所, 如何配置灭火器, 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在相关产品标准或规范进行修订时, 增加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灭火器所适用的场所范围、规模大小, 从而引导使用单位自行正确配置灭火器。
消防监督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重视灭火器的配置及使用情况,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因势利导, 促进使用单位提高利用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
2.2 科学解决规范执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目前设计规范、产品标准等尚未修订的情况下, 对规范的执行确有问题的, 应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如:对于属于严重危险级的公共娱乐场所,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配置MF/ABC3或MF/ABC4灭火器, 虽然不能满足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3A的要求, 但可在同一设置点进行适当增配数量, 但增配幅度如何, 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把握。
2.3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灭火器基本知识, 提高公众对灭火器应用的认识
特别是可以广泛宣传利用灭火器成功处置初起火灾的典型案例或因初起火灾扑救不力而造成严重损失的反面案例, 以案说法, 提高各类小场所经营业主配置灭火器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居民火灾高发的趋势,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住宅灭火器普及率, 分析了桩基荷载变化规律桩了桩基荷载变化规律桩和桩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本文通过对灭火器配置使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在规范制订、设计、管理等环节改善配置使用现状的建议, 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其扑救初起火灾的作用。
关键词:灭火器,消防,配置
参考文献
[1]《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 (GA95-2007) .
[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
关键词:布达拉宫 古建筑 灭火设施 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40-01
1 布达拉宫主要情况概述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土木石结构建筑,沿山而建高达117 m,有各类房间近2000间,宫内装饰大量的幔帐、哈达等可燃易燃物,存放有大量的唐卡、古籍经书等可燃文物,火灾荷载大。目前,布达拉宫已经成为集聚旅游胜地、佛教圣地等功能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占地面达30余万 m2,建筑面积达13万 m2。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供奉酥油灯、焚香等宗教用火情况较为普遍,加之部分职工及僧人使用各类电器、做饭等生活用电用火,可以说布达拉宫致燃因素极大。布达拉宫特殊的建筑结构、内部珍藏的大量文物、极大的火灾荷载及止燃因素,为做好布达拉宫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目前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配备上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配备的主要情况
布达拉宫管理部门已为布达拉宫设置了一系列的防火灭火设施,主要的消防设施包括有以下几个设备:第一种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常规报警系统、火焰图像、吸气式、感温光纤报警系统,并设置有消防控制室对各类预警情况进行处理;第二种是消防栓系统,41个消火栓分布于布达拉宫室外各部位,消防栓使用的水源是来自布达拉宫所处后山的龙王潭深井泵,采用两级加压的方式实现水源的供给;第三种设施是为布达拉宫配置各类干粉灭火器近700于具,分布于各重点部位。
2.2 目前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配备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关部门已为布达拉宫配置了各类灭火设施,但依然存在部分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火栓管网问题,布达拉宫消火栓为环装供水管网,实践中无论在那个部分发生火灾,都需先将消防供水管网充实灌满,在水流传输过程中极大的浪费了灭火作战时间。二是,水渍污染问题,灭火过程中直接使用水,因水压过大极易对壁画、经书古籍等文物造成损坏,消防用水流入布达拉宫地垄内后,极易造成建筑垮塌事故。三是,灭火器配备不够科学合理。四是布达拉宫所处山体—红山,杂草灌木密布,一旦失火直接危及布达拉宫主建筑,但该山体无任何灭火设施。
3 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优化配置研究
3.1 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提升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配置
欧洲的很多古建筑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以法国卢浮宫为例,其内部设有两个消防监控室,由巴黎消防总队派人进行24 h的监控。卢浮宫内还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有3000多个烟感探测器和3000自动喷水喷头。同时,消防设备的安装也考虑到了与建筑空间的协调。
3.2 进行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优化配置时要遵守的原则
3.2.1 不改变布达拉宫原状的原则
根据我国文物法规,不可移动文物(含古建筑)修复,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在对布达拉宫进行灭火设施配置时,应始终坚持该原则。对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等部位可通过“隐蔽”方式处理,即利用远离主建筑区的空余房间;消防器材柜可根据建筑风貌,采用做旧等手段进行处理。
3.2.2 不损伤布达拉宫建筑的原则
消防供水管网在敷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穿墙打洞而造成对布达拉宫建筑的损伤。其次就是对消防供水管网采取一定手段的减震措施,避免供水期间因管网震动引起建筑共振,从而导致建筑结构松动,发生垮塌等事故。
3.2.3 灭火设施优化配置的原则
对布达拉宫灭火设施进行优化配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增强灭火设施的有效性,在确保不损坏文物建筑本身的前提下,科学设置灭火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切实确保布达拉宫消防安全。
3.3 进行布达拉宫古建筑灭火设施优化配置的具体方案
布达拉宫因其特殊建筑结构,考虑地垄结构极易因积水造成垮塌等因素,在灭火设施配置中,一是建筑内部部分部位可采用气体自动灭火设施,如各类文物库房;开放景点因有专人值守没,可采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是建筑外部在增加消防供水管网减震装置的前提下,可增强消防水泵扬程功率及消火栓数量,以备处置大火;三是对布达拉宫所在山体,沿山设置水幕喷头,利用地势由上向下喷水,有效阻隔和消灭山火。
4 结语
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非凡的历史文化意义,同时也引起特殊的建筑结构,极易受到火灾威胁。笔者根据在布达拉宫工作的经验,结合布达拉宫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布达拉宫现有灭火设施配置问题,紧扣“消防与文物”保护两个核心,从建筑内、外部及所在山体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布达拉宫灭火设施优化配置的研究建议,有效提高布达拉宫灭火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进良.几种高效细水雾灭火产品简介[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
[2]冉鵬,吕振纲,李宏文,等.布达拉宫消防灭火系统的选型[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8).
作者:消防知识 文章来源:消防知识 点击数:
766 更新时间:2006-12-4 17:00:19
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条说明制订本规范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只有合理配置灭火器,才能真正加强扑救初起火灾的消防战斗力。
众所周知,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轻便灵活,可移动,稍经训练即可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硫属消防实战灭火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工具,然而,建国三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对如何配置灭火器,存在若干不合理、不一致的规定,甚至是技术性的严重失误,没有全国统一的法规。
例如,在选择灭火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用B、c类干粉灭火器去扑救含碳固体可燃物或可燃建筑构件的A类火灾; ·用不适于灭带电火灾的灭火器去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用会造成水渍、粉尘或泡沫污染的灭火器去扑救精密仪表或贵重电气设备火灾; ·设置点的环境温度超出灭火器的使用范围,等等。
而在灭火器配置基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目前,国内仅有个别部以及少数省、市公安部门发布过关于灭火器配置基准的规定或通知,有的“规定”多年在国内沿用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综合对比分析这些规定或通知,见表1和表2,可以发现,存在如下严重的技术问题:
1.配置基准相差幅度较大,对同是甲类厂房,有50M2配一具灭火器与20M2配一具灭火器的差异悬殊的不同规定。其它具体细节不统一或相互矛盾的款项为数众多。详见表。
2.对贮放可燃物的各类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不统一,致使灭火器的配置基准交叉重 复、彼此矛盾,造成技术上的不合理现象。
3.灭火器配置基准规格的灭火级别不等,甚至相差悬殊,致使按规定配置不同类型灭火器后的灭火能力不等效,差异很大,不符合消防实战需要。例如,表2中的一具MF8灭火器的灭火级别是18B,一具MT5灭火杂的灭火级别仅为3B,相差15凡而一具MY4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则为8B,比MF8小10B,比MT大5B。4.表2中的1211灭火器的配置基准规格有二种:MY6和MY4,灭火剂量相差2kg,灭火级别分别为12B和8k相差4B,不科学,不合理。
5.表2中的泡沫、酸碱等灭火器的规格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四氯化碳灭火器 已淘汰禁用。
6.尚有个别单位或部门的规定,只有多少平方米配一具灭火器,未规定配置基准规格,难以进行灭火器的配置设计与计算。
上述种种不良因素,导致国内配置灭火器的不统一、不科学、不合理的混乱局面,实在是急需扭转;当然这也是制订本规范的必要性和急迫件的一方面表征。
第1.0.2条 本条对本规范在灭火器配置场所(以下简称配置场所)方面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与限制。
本规范适用于应配置灭火器的,生产、使用、贮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亦即凡是生产、使用、贮存可燃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均应配置灭火器。因为有可燃物的场所,就存 着火灾危险,需要配置灭火器加以保护。反之,对那些确实不生产、使用、贮存可燃物的建筑,则可以不配置灭火器。
鉴于目前国产各类灭火器均不能有效扑灭 火药、炸药、弹药、人工品、花炮的火灾,因此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贮存这些物品盼厂房、库房。可采用其它有效的防火防爆或灭火抑爆措施。
由于目前国家的财力不足,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较低,尽管非常需要配置家用灭火器,而且在许多发达国家灭火器已经进入家庭,但本规范片能规定在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老内可暂不配置灭火器。
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均属于移动式的交通运输工具或军用装备,也非常需要配置足量而适用的灭火器,但鉴于其试验验证工作量较大,且不属于本规范的工作范围,赦本规范不适用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或军用装备。
本规范所述灭火器系指各类移动式灭火器,包括各类手提式和推车式灭火器。至于灭 火棒和灭火灵等,因其一无国家标准,二灭火能力较低,灭火级别不入级,不能参与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故本规范暂不包括这些小型灭火器材。
第1.0.3条 本条系根据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不重视灭火器配置的情况而提出的。本条要求建筑工程设计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灭火器的配置问题,进行配置设计与计算工程设计图纸上注明灭火器的类型,规格和种量。标明灭火器的设置应置与设置要求将配置灭火器所需要的费用算。各地各级消防监督部门在核和建筑消防火检查时,均应按本规范的规定审核灭火器的配置情况。这样做,可避免在灭火器配置问题上前后脱节互相推委,一直拖延到建筑物竣工后或开业前的防火检查时临时应付,买几具灭火器充效;有钱或重视防火工作者,多配;无线或不重视防火工作者,少配,甚至有个别单位在需配灭火器的场听根本不配置任何灭火器等等诸如此类的反常现象。
第1.0。4条 本规范是一本专业性的技术法规,其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故在为各类建筑配置灭火器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且不能与之相抵触,以保证各相关标准、规范之间的协调与一致。
第二章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灭火器的灭火级别
第2.0.1条 目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消防法规,大多是将建筑划分为三个火灾危险等级 如英、美、日和澳大利亚等国均将建筑物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而西德则将建筑物划分为:1级(即轻危险级),2级(即中危险级)、3级(即严重危险级)和IV级(即严重堆积贮存危险级)。总的看来,各国划分危险等级的原则是基本相同的,均以可燃物为主要保护对象,”并且以可燃物在生产、使用和贮存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和可燃物数量为主要考虑因素,结合起火后的火灾蔓延速度和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来划分火灾危险等级,它与建筑本身的耐火等级无直接关系。
我国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对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
危险等级,也划分为严重、中、轻三级,为同国内有关规范取得一致,并与国外的标准相协调,我们采用了将危险等级划分为严重、中、轻三级的规定,们是,划分危险等级还是应该履粥各类建筑配置场所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和补充,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建筑物的固定灭人装置,它是用水来灭火或防止火灾蔓延的,侧重于扑救A类火灾;而灭火器欠可移动的灭火设备。其类型规格较为齐全,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能扑救多类初起火灾,所以对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不同火灾危险性等因素分别划分严重、中、轻级。
工业建筑包括厂房及露天、半露天生产装置区和库房及露大、半露天堆场,划分其危险等级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配置场所内生产、使用、贮存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是划分危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我
们可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厂房和库房中的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来划分工业建筑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原则上可将甲,乙类生产场所和甲、乙类物品贮存场所列入严重危险级;将丙类生产场所和丙类物品贮存场所列入中危险级;将丁、戊类生产场所和丁、戊类物品贮存场听列入轻危险级…其对匝关系如表3所示。
2.配置场所内可燃物的数量愈多,其火灾荷载就愈大,起火后的火灾烈度与火灾破坏 程度也就愈大,因此,对可燃物数量多的配置场所应确定为严重危险级。
对可燃吻较多的配置场所,则可帽应确定为中危险级对可燃物较少的配置场所,则可相应确定为轻危险级。
3.配置场所内可燃物的火灾蔓延速度,除了同可燃物本身的燃烧特性有关之外,还与
配置场所内的环境条件有关。如果采取了良好的防火分隔措施和生产工艺密闭操作等安全设施,则可将火灾危险性局限在一定的部位内;如果将可燃物堆积贮存较高或松散包装、敞开贮存,则起火后就会增加火灾蔓延速度;又如金属制品采用大量可燃材料包装(指包装材料重量超过本身重量1/4),则应作为可燃物来考虑。
一般说来,可燃物的火灾蔓延速度快,则其扑救难度就大,尤其对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要求扑救得快,否则火势蔓延扩大就可能增加扑救难度,甚至会灭不了火。对情况复杂的油类流淌火、深液位的油槽火灾和可燃物的隐蔽部位、深部位或高部位的火灾,其扑救难度较大、需相应提高其危险等级。
第2.0.2条 民用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信建筑二大类,在划分依据配置场所的使用性质,可燃物数量,火迷危险性和扑救难度等四个因素来划分危险等级。
从可燃物数量来看:凡可烯物数量多、可燃装修多的配置场所也应列入严重危险级,如剧志舞台及后台、电影电视摄影棚等;
从火灾危险性来看:凡功能复杂、用火用电多,起火后会迅速蔓延的配置场所,尤其是高层建筑中设有空调系统者,火险隐患较多,容易滋火、也最危险,均应列入严重危险级;
从扑救难度来看:对高层建筑中结构复杂和功能复杂的配置场所,其竖向管进井多、隐蔽空间多、火灾蔓延途径也多,起火后扑救难度大,应列入严重危险级。同样,对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在地下建筑起火时,为了安全疏散,防止火场混乱,以及有大量有毒烟气的产生,也往往会增大扑救火灾的难度。
上述四个因素同危险等级的定性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第2.0.3条 本条系根据《火灾分类》现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便于设计人员确定配置场所火灾种类而作出规定的。对本条未列举的可燃物,可对比本条各款的规定和举例,相应将含碳固体可燃物划分为A类,将甲、乙、丙类液体划为B类,将可燃气体划为C类,将可燃金属划为D类。
带电火灾系指带电物体诸如电子电器设备、电线电缆等在燃烧时仍处于在带电状态的火灾,必须用所充装的灭火剂达到电绝缘性能要求的灭火器来扑救,而且灭火时尚需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电间距。对于在起火前或在灭火器喷射灭火剂之前已切断电源的火灾,则不作为带电火灾,可相应按同时共存的A类或B类等类火灾使用灭火器。
第2.0.4条 本条系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并参照相应国际标准草案,驻规定了灭火器灭火级别的组成和表示方法,以便于在各类建筑配置场所内进行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灭火级加紧表示灭火表示灭火器的灭火能力,系采用科学试验方法即用灭火器扑救相应的标准火试模型的火来确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现行国家标准仅有二类灭火级别,即A和已IA、出是灭火器扑救A类火灾/8类火灾的最低灭火级别,也是灭火级别的基本单位值,我国现行标准系列规格灭火器的灭火级别有3A、5A、8A、13A、21A······55A等和1B、2B、3B、4B、5B、。。。120B等二个系裂,分别标记在相应规格灭火器的牌上。运用灭火级别进行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可能是当代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普采用的先进、科学方法,也符合灭火战斗必须注重灭火能力的消防实战需要。
表5列出了目前国内所有标准规格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以便设计人员在进行配置设计计算时选用。这些灭火器的灭火级别系根据本规范编制组的三次大型灭火器灭火级别定级验证灭火试验和国家现行的有关产品质量标准而确定的。
第三章 灭火器的选择
第3.0.1条 本条是根据国外标准和国内调查情况而作出规定的。提出本条的目的是要求设计和监督部门重点按本条规定的五个因素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美国标准规定:“在已知情况下,灭火器的选择须根据预期火灾的性质,建筑构造与居住情况,被保护的车辆或危险物,周围环境温度等等因素来确定。
澳大利亚标准规定:选择合适的灭火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A)预期火灾的特性(B)建筑结构和居往情况(C)需保护的财物(D)环境温度(E)供水的可靠性
(F)消防队到达前的预期延误
(G)使用手提式灭火器人员的专门技能
一、根据配置场所的性质以及其中可燃物的种类,可判断该场所有可能发生哪一种类的火灾,然后进行灭火器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合适的灭火器扑救火灾,不仅有可能灭不了火,而且还可能引起灭火剂对燃烧的的逆化学反应甚至还会发生爆炸事故。
如有一个古建筑单位,大部分可燃物是木质材料,原配72具泡沫和酸碱灭火器,由于
该单位对消防工作比较重视,又添置了101具干粉灭火器。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买的是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该灭火器只能扑灭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火灾,不能扑灭A类物质的火灾。若换成磷酸铰盐于粉灭火器就比较合理了。
另外,对碱金属(如钾、钠)火灾,不能用水型灭火器。因为水与碱金属作用后,生成大量氢气,与空气混合,容易引起爆炸。
二、从表6中可以看出:虽然有几种类型的灭火器均适用于灭同一种类的火灾,但值得注意是,他们在灭火有效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对同一个4B标准油盘0。8m2)火灾,需用7kg的二氧化碳灭火器(M17)才能灭火,而且速度较慢;而改用2kg1211灭火器(MY2),不但能成功灭火,其灭火速度也快得多;如果换用2kg干粉灭火器(MF2),甚至能灭5B油盘火。以上举例充分说明适用于扑救同一类火灾的不同类型灭火器,在灭火剂用量和灭火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即其灭火有效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选择灭火器时应充分考虑该因素。
三、为了保护贵重物资与设备免受不必要的污渍损失,灭火选择应考虑其对被保护物品的污损失,灭火顺的选择应考虑其对被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例如在电子计算机房内可选用干粉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但必须考虑该配置场所内被保护的对象是电子计算机等精密仪表设备。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后,其残留的粉状覆盖物,对仪表设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和粉尘污染,而且也难以清洁。而用卤代烷灭火器灭火,没有任何残迹,对设备没有污损和腐蚀作用。
灭火 灭火机理 类型火灾种类 水型 十分型 泡沫型 卤代烷型 二氧化碳 清水 酸碱 磷酸铵盐 碳酸氢钠 化学泡沫 1211 1301 A类火灾系批含碳固体可燃物烧的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适 用水能冷却,并穿透燃烧物而灭火,可有效防止复燃。适 用粉剂能附着在燃烧物的表面层起到窒息火焰作用,隔绝空气防止复燃。不适用碳剂能附着在燃烧物无粘作用,只能近期火不能灭火。其有冷却和覆盖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的作用。适 用目前世界各国均认为它其有扑灭A类火灾的能力,经过试验证明这一点。不适用灭火器喷出的二氧化碳最少,无液滴,全是气体对A类火基本无效。B类火灾系指甲、乙、丙类液体燃烧的火灾。如汽油、甲醇、乙醚、丙酮等。不适用水流冲击油面,会激溅油火,致使火势蔓延,灭火困难。适 用干粉灭火剂能快速窒息火焰,还有中断燃烧过程的链反应的化学活性。半适用覆盖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可有效灭火出于极性溶剂破坏泡沫,故不适用。适 用卤代烷灭火剂能快速窒息火焰,抑制燃烧链锁反应,而中止燃烧,灭火不留残渍,不污染,不损坏设备。适 用二氧化碳靠气体规程在燃料表面稀释并隔绝空气。
C类火灾系指可燃氧化燃烧的火灾。如煤气天燃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不适用灭火器喷出的细小水流对立体型的气体火灾作用很小基本无效。适 用喷射干粉剂能快速扑灭气体火焰,具有中断燃烧过程的链瓜的化学活性。不适用泡沫对平面火灭火有效,但灭火体型气体火基本无效。适 用卤代烷灭火剂能耐 掏燃烧链锁反应,而中止燃烧。灭火不留残渍,不污染,不损坏设备。适 用二氧化碳窒息灭火,不留残渍,不损坏设备。
四、灭火器设置点的环境温度对灭火器的喷射性能和安全性能均有明显影响,若环境度过低则灭火器的喷射性能显著降低,若环境温度过高则灭火器的内压剧增,灭火器有爆炸伤人的危险。
本款规定的含义是要求灭火器设置点的环境温度应在灭火器使用温度范围之内。
五、灭火器是靠人来操作的。要为一建筑物配置适用的灭火器,就应先对这一建筑物中的工作人员的年龄、性别和买下敏捷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正确选择灭火器,如钢铁厂大部分是男工,从体力角度来说比较强些,可以选规格较大的灭火器。再如纺织厂大部分是女工,体力较弱,可以优先选用小规格的灭火器以适应工作人员的体质,有利于迅速扑灭初起火灾。
第3.0.2条 本条是选择适用灭火器扑救A、B、C、或口等类火灾的关键之一,这些规定主要是根据国外同类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及国内多年来所进行一些实验验证而确定的。根据各类型灭火器的不同灭火机理,决不同类型灭火器可灭A、B、C。或D类火灾。
从表6灭器适用性中可以看出,在灭火机理上磷酸铵盐干粉和卤代烷灭火器都适用于灭火A、B、C类火灾,所以对这几类火灾并存的混合火灾,应优先选用多功能的灭火器,即可心避,即可以避免在同一配置场所设置多种类型的灭火器。
此外,对D类火灾即金属燃烧的火灾,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定型的灭火器产品。目前国外灭D类火灾,的灭火器主要有粉状石墨灭火器和灭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灭火器。在国内尚未生产这类灭火器和灭火器和灭火剂的情况下,可采用干砂或铸铁末来替代。本规范之所以提出并强调在存在带电物质燃烧的带电火灾的配置场所配置灭火器的要求,是为了防止因选配灭火器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电南人身伤害或设备事故。这一规定同澳大利亚标准和英国标准的要求基本相吻合。灭火器不能灭极性溶剂日类火灾。醇、酮、醛、醚、酯等都属于极性溶剂。为什么化学泡沫灭火器不能灭极性溶剂B类火灾呢?因为化学泡沫与有机溶剂接触,泡膜的水分会迅速被吸收,使泡沫很快消失,这样就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
第3.0.3条 本条是根据国外标准和国内现状而提出的。
英国国家标准规定:“为了避免混乱,在任何一幢建筑物的一个使用单元内设置灭火器应尽可能用同一功能的灭火器,从外形直到操作方法完全类似”。
水型灭火器有酸碱、清水、虽然同属一种类型的灭火器,但是操作方法不完全一样。清水灭火器操作是取下安全帽,用力打击一下凸头,就戳穿了贮所瓶的密封片,二氧化碳气体就立即喷到灭火器筒内,由于气体的压力把水从喷嘴射出。
酸碱灭火器操作是一手把住提环,一手紧抓底边,然后颠倒筒身,上下摇晃几下,喷嘴朝下方就可喷灭火剂。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具有提环式和手轮式两种操作方法。
根据以上实际存在的善,本规范规定在同一配置场所内宜选用同一操作方法的灭火器。这样规定有利于以下几方面。
一、为各部门培训灭火器使用人员提供方便;
二、在灭火实战中灭火人员可方便地用同一种方法连续操作使用多具灭火器灭火,为积累灭火技能提供了方便;
三、便于灭火器的维修与保养。
但是当增补或更新配置灭火器时,若购买同一类型操作方法完全一致的灭火器有困难时,可相应放宽要求。
第3.0.4条 本条为防止在同一场所选用的各灭火器的灭火剂之间相互反应而制订。美国标准规定:“在选用灭火器时,应该考虑药剂可能的相互反应、污染或其它在制造过程中或配备时对灭火剂的影响”。
选择灭火器应保证所选择的干粉和泡沫、干粉和干粉之间能够联用,不论是同时使用还是依次(先后)使用,都应防止因灭火剂选择不当而引起十粉与泡沫、干粉与干粉之间不利的相互作用,产生泡沫消失等不利因素致使灭火效力明显降低。
第四章 灭火器的配置 第4.0.1条 确定每A保护面积分别为20/A(轻级)、15 M2/A(中级)和10 M2A(严重级)的配置基准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
1.与英国国家标准的规定相吻合。英国标准规定,每平方米需0.065A,即400m“的
场所面积至少应配置26A的灭火器相当于每A保护15:8m(详见表7)、同体规范中危险级的要求一致,本规范的A保护15。38M2/A。根据中国和英国国家标准关于A类三级危险场所灭火器的配置基准的总平均值亦为15 M2A。根据中国和英国国家标准关于A类火试模型的大型级别、木条尺寸、本条层数、木条总根数及木垛的形状、三维尺寸、体积与总表面积等参数的全面比较,证明两国的A类火型级别相等,详见表8可等同比对。
2.与我国某些省市或有关部门的规定即目前各地相断沿用或现行采用的配置基准基本相当。例如。表1第2项规定关于甲、乙类生产厂房(在本规范中划为严重危险级),规定50 M2配一具 MP6(相当于原10 M2/A;丙类生产厂房(属一中危险级),80m2配一具MP6(5A)灭火器,其配置基准相当于6mm2/A;以此类推,丁戊类属于轻危险级的配置场所,每100 m2配一具MP6,其配置基准相当于20 m2/A。本规范除将中危险级的配置场所的面积定额80m2,按严重危险级50 m2和轻危险级100 m2的中值作合理调整定为75 m2,使该级的配置基准改变为15 m2/A之外,其它方面与国内现行的A类灭火器的配置基准水平基本吻合。
关于每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系参照国外标准(见表7),并根据国内灭火器实际生产的标准规格、规定:在严重危险级和中危险级的配置场所不得配置灭火级别低于5A的灭火器,在轻危险级配置场所不得配置灭火级别低于3A的灭火器。3A是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最低的A类灭火器级别,国内目前尚不生产3A的水型灭火器,可选用lkg磷酸铰盐干粉灭火器或2kgl211灭火器。
第4.0.2条本条在表4.0.2中规定的8类灭人器配置基准分别为10 m2/B(轻级)、7.5m/B(中级)和5 m2/8(严重级),比本规范第4。0。1条规定的A类灭火器配置基准20 m2/A(轻级)、15 m2/A(中级)和10 m2/A(严重级)高一倍,主要是考虑B类火的发展趋势和蔓延速度比A类火灾大得多,特别是对汽油等易燃液体,一旦遇明火。立即闪燃,火焰传播速度很快,危险性很大。因此,灭火器的配置基准应高一些,国内以往沿用的配置基准实际上是A、B类不分,通用一个基准故表4。1。2的规定对保证有效、迅速控制和扑灭8类火灾有利。
澳大利亚标准规定每8保护面积平均为3.8 m2(参见表7),本规范将其圆整为5 m2/8,列为8类严重危险级场所的配置基准,中级与轻级递增2.5 m2/B,即7。5 m2/B(中级)和10 m2/B(轻级),主要还是考虑国家财力不足,即应有利灭火,又要经济。关于每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器级别主要系根据国产灭火器的标准规格、尺寸等因素并参照国外标准而确定的,即规定;在严重危险级配置场所不得配置灭火级别低于8B的灭火器;在中危险级配置场所不得配置灭火级别低于4B的灭火器;在轻危险级配置场所至少应配置灭火级别等于1B的灭火器。IB灭火器的规定也考虑了国产标准系列规格中有0.5kg 的1211灭火器和2kg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它们的灭火级别均为1B,生产销售量均较大,而且对轻危险级配置场所的初起小火有一定的灭火效能,故不能排除在外。
第4.0.3条 目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采用灭火试验的方法,仅就灭火器对A类火灾和8类火灾的灭火效能作了定级,规定了灭人级别。而对其它二类即C、D类火灾,鉴于其标准火型尚未确定且灭火器的灭火器对这以准确测定等因素,至今各国均无灭火器对这二类火灾的灭火级别定级值。因此,灭火器的配置基准实际上是以A类和B类灭火级别定级值为基础依据的,当然,这也符合大多数火灾是A类火灾和B火灾的客观事实。由于C类火灾的特性与B类火灾有所类近,则C类配置场所灭火器的配置可按照8类配置场所 的灭火器配置基准执行。
第4.0.4条 地下建筑配置场所,与其相应的地面建筑相比,通常存在火灾危险性较大、人员疏散较困难,通常存在火灾危险性较也较困难等问题、灭火救援人员进入施救也较困难等问题,需加强其自身的灭火自救能力。根据各地各部门的要求以及审查会代表们的意见,决定地下建筑按其相应地面建筑的规定增配30%的灭火器。
第4.0.5条在安装消火栓(包括室内和室外消火栓)以及灭火系统的配置场所,灭火器的配置究竟如何处理,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有各种不同的意见:1按规范配置基准足额配置;;减半调霎2减半;3减少三分之一4减少三分之二;等等。不管意见分歧的大小,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在设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配置场所,仍需配置灭火器,作为初期防护,特别是在安装了灭火剂投资很大的卤代烷固定灭火系统的配置场所,尤其需要配置灭火器,不能因为发生一点小火就启动系统,这时若用灭火器来扑灭初起小火,则既经济又适用。
日本自治省消防厅预防救急课汇编的《消防预防小六法》的《消防法施行规则》第八条规定,在已安装固定灭火装置的配置场所,可减少三分之一的灭火器。成都化工工程公司编写的《灭火器的配置》一文也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标准规定:配置的灭火器最多有半数可用11/2IN室内消火栓来替代。其减配系数0.5。本规范根据国内各行业使用单位的综合意见,参照国外标准,规定在设有消火栓的配置场所可减少应配置灭火器数量的30%;在设有灭火系统的配置场所可减少应配置灭火器数量的50%;在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配置场所,可减少应配置灭火器数量的70%。
第4.0.6条 可燃物露大堆垛,甲、乙、丙类液体贮罐,可燃气体贮罐的配置场所,通常其占地面积较大,需配置灭火器的数量亦较多。根据各地各部门的要求以及审查会代表们的意见,考虑到目前国家经济现状和财力有限,均可减配70%的灭火器,但是,使用单位的安全防火工作应加强,并增设其它有效的消防设施。
第4.0.7条 在需配置灭火器的一个配置场所。设置灭火器的数量应不少于2具。本条这一规定主要考虑在实际灭火时,若有二人能同时子侍灭火器协同灭火,对迅速。有效扑灭初起人灾有利,对较大火势则更有必要。另外,在目前国家尚未制订出“灭火器维修与报废”标准而且部分灭火器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的状况下,致使一些灭火器或因不按规定存放与维修,或由于超期使用等因素,往往发生打不环喷不出。灭火剂变质或灭火器损坏从而导致不能灭火的情况。因此,规定一个配置场所至少设置之具灭火器也是一个良好的预防措服,若一具夹效,还可用另一具灭火。英国标准中也规定在每个配置场所内灭火器的最小配置具数为2,见表7。
本条还规定。配置场所内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这是由于在消防实时。可能同时有多人参加紧急抢险灭火,人多杂乱,互相干扰,贻误战机。而多于5具的换算法,还有可能造成在某一灭火器设置点设迂的灭火器具数过多而规格过小的现象,其实对迅速有效灭火不利,也有灭火器展览之嫌。而且为放置多于5具的灭火器而设计的挂钧、托架或灭火器箱的尺寸过大,占地或占窨亦相对较大,对正常办公或生产活动不利。
第五章 灭火器的设置 第一节 灭火器的设置要求
第5.1.1条 本条对灭火器的设置位置主要作了两方面的规定。
第一,设置位置要求明显。这是为了在平时和发生火情的情况下都能让人们一目了然
知道何处可取灭火器,减少因寻找灭火器而花费的时间,从而及时有效地将火补灭在初起阶段。第二,设置位置要求使人们便于(包括不受阻挡和碰撞)取用灭火器,即当发现人情后,人们在没有任何危及人身安全或阻挡碰撞的情况下,就能跑到灭火器设置处,方便地取得灭火器进行灭火。这是由于要扑灭初起火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而能否方便安全及时地取到灭火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灭火的成败。如果取用不便,那么就是离火点再近,也有可能因时间的拖延而使火势蔓延造成大火,从而使灭火器失去作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标准也对此作了规定:
美国标准:“灭火器应设置在能够迅速接近而且在火灾发生时能立即可用的明显场所,好放置在正常的通道,包括出口处”,“灭火器应安装在一便于看见的地方和易于进去的地 点,并要靠近房间所提供的撤离通道的出口”。
英国标准:“一般灭火器应放置在托架或置物架等明显的位置,在这些位置,灭火器将很容易被沿着安全路线撤退的人群看到。距房间的出口、走廊、门厅及楼梯平台较近的安置位置是最合适的”。
澳大利亚标准:“每具灭火器均应设置在显另外,从国内某些省市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及某些专家的文章来看,基本上也都作了如此要求。
所以对于设置位置,将国外标准和国内规定及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推荐将灭火器放在那些不易被货物或物品堵塞或碰撞,平时经常有人路过,明显易见,便于取用,如走廊、门厅及各种出入口等处。
对于那些必须设置灭火器而又难以做到明显易见的特殊情况,应设有明显的指示标志来指出灭火器的实际设置位置,使人能迅速及时地取到灭火器。这主要是参考了澳大利亚标准的规定:“每具灭火器均应设置在显目和很快能取得的位置,并用一定的标志来表示”和美闰标准规定:“在大型房间内或因视线障碍而不能直接看见灭火器的场所,须设置指明灭火器放置位置的标记”。
灭火器的设置不得影响安全疏散的规定,不仅关系到人们在火警发生时能否及时安全疏散的问题,也涉及到人们去取用灭火器时通道的通畅问题,故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主要依据了澳大利亚的规定:“采用厨柜安放灭火器的场所,在使用灭火器时,要求顺利、方便拿取,且橱柜的门打开时,不应占据疏散通道蔌通向其它灭火器材装备处的门道”。
第5.1.2条 美国标准和澳大利亚标准等都规定灭火器的设置应稳固和安全。因为灭火器的稳固设置是灭火器设置及使用的前提和保证。如果灭火器设置不稳固的话,就有可能发生跌落,造成灭火器不能正常使用,甚至伤人事故。从而达不到配置灭火器的目的。
灭火器在设置时,其铭牌必须朝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直接明确配置场所内灭火器的主要性能标和用法,使他们在拿到符合配置要求的灭火器后,就能很快用上,真正充分发挥灭火器的作用,有效地扑灭初起火,美国标准规定:“灭火器的操作、分类、警告标记应朝外”。另外,澳大利亚标准规定:“灭火器的铭牌应朝外,可见”。
第5.1.3条 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的规定是根据国外标准和国内调查情况而作出的。美国标准规定:“灭火器一般不宜放在地上,宜悬挂或放在托架上”,除推车式灭火器外,灭火器应放置在挂钩或托架上或固定在壁橱(灭火器箱)内或搁架上”。
英国标准规定:“一般灭火器应放置在托架或置物架等明显的位置”。
澳大利亚标准规定:“每一种灭火器应由坚固、适用的挂钩或托架来支承,固定到墙上或其它合适的结构上”,“灭火器可设置在一个不上锁的壁橱或墙柜内:并用与橱柜表面色差明显的50mm高的字体写成“灭火器”三个字来标志。在灭火器可能受到异常干扰的场所,其柜橱可以上锁,但要求能在需要时可以顺利取出灭火器”。
就我们调研和查阅资料所知,国内一般是要求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有的部门甚至作了规定。各地有关安全防火人员认为此要求是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灭火器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这一要求对灭火器的保管、维修、使用和美化环境都有一定的益处。
这里规定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钧、托架。L或灭火器箱内,当然包含了灭火器应竖直向上设置的要求。
美国标准规定:”对总重不大于40IB(18.14kg)的灭火器,其顶部离地面应不超过5FT(1。53m);总重量大于401b(18.14kg)的灭火器(除推车式灭火器外),其顶部离地面应不超过3FT(1。07m)。在任何情况下,灭火器底部或托架底部离地面的距离均不应小于4in(0。102m)”。
英国标准规定:“灭火器的搬运手柄离开地面大约lm左右”。
澳大利亚标准规定:“灭火器的顶部应离开地面1~1。5m之间,其底部离地面不得小于0.15m,二氧化碳和干粉灭火器允许较低的安装高度。但其底部离地面也不得小于0.15m”。
日本法规规定:手提式灭火器其项部离地面距离不得大于1.50m。
我国以往发表的文章和规定:手提式灭火器顶部离地面距离应在1.~1.5m之间。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1.5m这一数据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状况,也同大多数国家
出的要求相同,因而是能够被接受和在实际中执行的.对于较重的灭火器,没有采用有的国家具体现定某一个数据的做法。因为本规范的规定是小于1.50m,只要符合这一要求,将重的灭火器设置低一些也包含在其中了,并不矛盾,而现在这样规定就可以使人们因地制宜,比较灵活了,在大的方面进行限制,小的方面放开,我们认为这样比较切合实际,也符合标准既要统一,又不要统死的方针。
本条的另一个要求是灭火器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15m,从而规定了灭火器的设置高度不能无限制低下去,即一般不允许直接放在地面上。当然,这里采用的是“不宜”二字。因此,对于那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场所,如洁净室、计算机房等等场所、也可以直接放在地面上,具体可和当地公安局消防监督部门协商。0.15m这一数据的提出是参考了澳大利亚。美国的标准,考虑到我们在调研时,人们普通反映灭火器底邵应与地面有一足距离,并且最好为0.15M。因为此高度对于灭火器的保养和平时的打扫方面较合适,再低一些,如为0.1m,就感到不太方便了,所以我们现定为这一数据。对于设置在灭火器箱的灭火器,可直接放在灭火器箱中的灭火器,可直接放在灭火器箱的底面上,但灭火器箱底可直接入在灭火器箱的底面上,但灭火器箱底离地面高度仍不宜小于0。15M。
第5.1.4条 由于灭火器是一种备用器材,一般来说存放时间较长。显而易见,灭器如果长期设置在有强腐蚀性或潮湿的位置或场所,会严重影响灭火器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因此这些位置或场所一般是不能设置灭火器的。但考虑到某些单位、部门的特殊情况,如实在无法避免,则本规范规定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设置灭火器,本条文主要是依据了英国标准的规定,即灭火器不应放置在可能处于腐蚀性强的大气中,能被腐蚀性液体溅着的地方。除非经过厂商特殊处理过或特殊地装上了外罩的灭火器”。
设置在室外的灭火器必须要有保护措施。这是由于灭火器配置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使大多数推车式灭火器和部分手提式灭火器设置在室外。对灭火器来说,室外的环境条件比起室内要差得多。因此,为了使灭火器随时都能正常使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灭火器性能的完好,使灭火器的使用不受室外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另外,设置在室外的灭火器由于远离人们的视线,同室内相比,在保管和维修方面也要较差一些。为了弥补这些,特提出来加以要求,使灭火器在关键时刻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5.1.5条 在环境温度超出灭火器使用温度范围的场所设置灭火器,必然会影响灭火器的喷射性能和安全使用,甚至贻误灭火。所以本条规定灭火器不得设置在环境温度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位置。本条依据美国标准的规定:“灭火器不得安放在温度超出适用温度范围的场所内”和英国标准的规定“灭火器不应被置于标记在灭火器上的温度范围之外的贮藏温度中”。
第二节 灭火器的保护距离
第5.2.1条 在发现火情后就能及时有效地扑灭初起火,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的远近,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实际上关系到人们是否能及时取用灭火器,进而是否能够灭火,或是否会使火势失控成灾等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在以往灭火器的保护距离无章可的阶段,灭火器设置时保护距离应为多少,确实也给设置,监督检查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对灭火器的保护距离作出规定。对于本条涉及的A类火灾配置场所各危险等级,根据它们划分的说明,并考虑到人们取用灭火器的速度这一因素,为了使灭火器能扑灭初起火,对灭火器在不同的危险等级下,要求具有各自的保护距离,显然是合理的和必需的,也符合既要保护安全,又要兼顾其它的原则。
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标准和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及地方法规对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各有如下规定:
日本:不划分A类、B类等配置场所,对建筑物划分等级,统一规定建筑物中手提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应小于等于20m,推车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应小于等于30m。
美国:划分A类、B类等配置场所,对各类配置场所又划分为轻、中、严重危险级,对A类配置场所各危险等级的手提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均要求小于22。7m,推车式灭火器数据缺。
英国:划分A类、B类等配置场所,不划分危险等级,对于A类配置场所,要求手提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应小于30m,推车式灭火器数据缺。
澳大利亚:划分A类、8类等配置场所,对各类配置场所划分为轻、中、严重危险级,对A类配置场所各危险等级的手提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均要求小于bm,推车式灭火器数据缺。
我国以往发表的文章及地方法规:不划分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一般规定灭火器的保护距离为15~30m,其中手提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为15~23m。
考虑到我国人的身材、体力等各方面同日本较相近,并且几国的平均值取整后约为20多米。另外20m这一数据同我们在调研时获得的数据接近。因此A类配置场所的中危险级手提式灭火保护距离取20M,显而易见轻危险级和严重危险级的距离应该远些和近些,分别规定为25M和15M。这样就使这些数据既同国外各先进标准的规定基本吻合,又符合我国目前实际设置情况。
推车式灭火器保护距离主要是考虑了日本的数据和我国的现状并基于上述手提式灭火器保护距离确定的思想,通过讨论和征求意见,认为保护距离放大,经研究决定,推车式灭火器保护距离为手提式灭火器的二倍。
第5.2.
2、5.2.3条 对于B类和C类配置场所,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大多是一并考虑的,本规范认为此想法在现阶段目前条件下是可行的。因此在此以B类为例一起进行说明。
在具体考虑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时,由于B类火灾比A类火灾燃烧速度更快,也较
A类火灾危险性大,故其在B类配置场所的最大保护距离应有别于A类(即要比A类小),至于本条其它方面的说明与本规范第5.2.1条的条文说明大体相同。本条规定参考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国外标准,二是我国以往发表的文章、公布的地方法规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然后加以综合而确定。
各国对B类场所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的规定如表9所示。
从表9中可看出,澳大利亚、美国是在每一危险等级下,对某一灭火级别定出一保护距离,但两国数据不相一致,而英国又太笼统,与本规范的编写格式两样,可比性差。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即以美国标准提出的保护距离9.15~15.25m的最小值9.15m取整后的9m,作为本规范严重危险级的保护距离,最大值15.25m取整后的15m,作为本规范轻危险级的保护距离,这两者的平均值12m,作为本规范中危险级的保护距离。并且根据我国以往的习惯和调查反映,在此不考虑灭火级别这一因素,而代之以用手提式和推车式灭火器表示,从而使其更为合理,易于理解和实施。由于推车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暂无数据参考,经研究决定:推车式灭火器的保护距离数据为手提式灭火器保护距离数据的之倍,从而得推车式灭火器在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场所的保护距离分别为18m、24m和30m。
第5.2.4条 本条主要是考虑到可燃物露天堆垛,甲、乙、丙类液体贮罐,可燃气体贮罐这些对象的特殊情况而制订的。
由于它们本身所占的面积很大,尤其是有些贮罐还有很大的围护堤,且不允许在其内放置任何物品,因此,若按照本规范规定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来进行要求显然是不行的。为了不影响本规范的执行和使用,故提出在这些配置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
第6.0.1条 在按照本规范进行灭火器实际配置设计过程中,我们肯定会碰到这样问题,即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相同的相邻配置场所,是分别单独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呢?还是按层或防火分区合并为一个计算单元呢?对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有一不相同的相邻配置场所,又该如何考虑?显然,对于不相邻的配置场所,容易理解和执行,而对于上述相邻配置场所的这些情况,由于按不同的方法来配置。无论在配置数量上,还是在保护距离上,结果都是不相同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人们能够正确理解,统一认识和便于执行,本条对相邻的配置场所,从合理、经济、方便、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规定。
第一、当相邻配置场所其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均相同时,可按楼层或防火分区合并作为一个计算单元配置灭火器。如办公楼每层的成排 办公室、宾馆每层的成排客房等,就可按层或防火分区将若干个配置场所合并作为一个计算单元配置灭火器。
第二、当相邻配置场所其危险等级或火灾种类有一不相同时,可分别单独作为一个计算单元配置灭火器,加建筑物内相邻的化学实验室与计算机房等,就可分别单独作为一个计算单元配置灭火器,这时一个配置场所即为一个计算单元。
按楼层和防火分区进行考虑,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建筑设计人员和审该人员掌握,另一方面也利于配置设计计算,并且能同其它标准和规范的概念和要求相协调。
第6.0.2条 在划分配置场所的计算单元后,为了进行计算,需要确定各单元保护
积。由于建筑上含有多种面积术语,概念下一,如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占地面积等等。因此这给我们的实际配置计算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除了应正确理解和区分它何IL2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保护面积是指建筑上的哪一种面积。
在国外的一些标准资料中我们发现、其基本上是以使用面积来表示和计算的。而我们进行的一些调查炎明,我国大都也是以使用面积为准进行计算和配置的。征求一些专家们的意见也认为以使用面积进行配置计算为宜,并且这样的规定较经济合理和便于掌握与计算。
但由于建筑还抱括可燃物露天堆垛以及甲、乙、丙类液体罐和可燃气体贮罐等特殊对象,从而决定了我们不都以使用面积来进行配置计算,否则是不合理、不经济也不现实的,故我们应另加考虑。经征求意见和讨论,决定将这些对象的灭火器配置场所的保护面积定为其占地面积。
第6.0.3条 对干一个地面建筑配置场所,我们如何得到其所需灭火级别呢?为此
本条提出了一个算式,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若我们以Q来表示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单位为A或B;S表示配置场所的保护面积,单位为m2;U表示A类或8类配置场所相应危险等级的灭火器配置基准,单位为m“/A或m2/B,此值可通过查阅个规范第四章得到。对于是否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情况,根据本规范第四章的规定,我们以修正系数K来反映,即当配置场所无消火栓和灭火系统时,K=1。0当配置场所设有灭火栓和灭时,K=0.7;当配置场所设有灭火系统时,K=O5;而当配置场所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或为可燃物露天堆垛,甲、乙、丙类液体贮罐时,K=O。3。这样,根据它们的定义和之间的关系及本规范第四章的规定,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具体的计算式,就是Q=KU/S。
举例说,有一个为中危险级的A类配置场所,其保护面积为360M2,且无消火栓和灭火系统,要求计算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根据上述我们知道,其S= 360M2,U=15M2/A,K=1。0则Q=KU/S=1。0×15/360=24(A)。显然这24A就是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
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消火栓,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就是Q=KU/S=0。7×15/360=16。8(A)。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灭火系统,则该配置场所所需要的不料炎级别就是Q=KU/S=0。5×15/360=12(A)×15/360=12(A)。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就是=K 第6.0.4条本条是为计算地下建筑配置场所所需灭火级别而制订的。
根据本规范第4。0.4条的规定,结合6.0.3式,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本条的算式为0=1。3KU/S假设上条条文说明中所举例的中危险级A类配置场所是一地下建筑的话,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灭火级别即为:Q=1。3KU/S1.3×1。0×15/360=31。2(A)。
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消火栓的话,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为:0=1.3KU/S=1.3×0.7×15/360=21.8(A)。
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灭火系统的话,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为:Q=1。3KU/S=1。3×0.5×15/360×15。6(A)。
假如该配置场所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的话,则该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为:Q=1.3KU/S=1。3×0。3×15/360=9。4(A)。
第6。0.5条本条主要是给出了在得到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和设置点数目后,如何得到每一个设置点灭火级别的算式。
假如在某灭火器配置场所选定N个设置点,每个设置点的灭火级别值用QE来表示,根据均衡分布的原则(这在国外标准和国内规定中一般都作过要求),显然QE=N/Q(Q为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
举例说,如有一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计算值为24A,在考虑了保护距离和灭火器实际设置的情况后,假设最终选定了三个设置点,那么,我们就可在通常的情况下,计算出每一个设置点的灭火级分QE=3/24=8(A)
第6.0.6条 本条首先规定了配置场所实际配置的所有灭火器的灭火级别(用Q表
示)不得小于按本规范第6.0.3条或第6.0.4条计算所得出的配置场所灭火级别(用0表示),即0<Q。例如,算出某一配置场所灭火级别为24A,即0=24A,则该配置场所实际配置灭火器的A类灭火级别总和)即QT应大于或等于以24A即应QT<24A。
【法规标题】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法规分类】 【法规文号】 【文件编号】
【颁布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机关】
【颁布日期】 2005-07-15 【实施日期】 2005-11-01 【适用地区】 【 主题词】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全文】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extinguisher distribution in buildings
2005-07-15 发布 2005-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联合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355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40-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 4.1.3、4.2.1、4.2.2、4.2.3、4.2.4、4.2.5、5.1.1、5.1.5、5.2.1、5.2.2、6.1.1、6.2.1、6.2.2、7.1.2、7.1.3 条为强制性条文(共15条),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 140-90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00五年七月十五日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087号文《关于印发“二000~二00一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 140-90的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以国内外有关同类规范为参考,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多次与科研、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进行交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内外建筑灭火器配置的工程设计和应用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工程实际,经反复讨论、认真修改,最后经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7章13节,6个附录,此次全面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增加了“术语和符号”一章;②增加了“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改变了以往我国的水型灭火器只能灭A类火,不能灭B类火的状况;③灭火器底部离地面高度从不宜小于0.15m调整为 0.08m;④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⑤A类灭火器配置基准;⑥B类灭火器配置基准;⑦灭火器的减配系数;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程序;⑨将“灭火有效程度”修改为“灭火器的灭火效能和通用性”,并作为选择灭火器应考虑的因素之一;⑩、当同一场所存在不同种类火灾时,应选用通用型灭火器;11删去有关卤代烷灭火器的管理性条文;12增加了“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的规定等。
本规范若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内容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至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南二路601号,邮编:200032,传真:021-54961900),以便今后修改和补充。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参编单位:西藏自治区消防局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邯郸市公安消防局 深圳市公安消防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青岛市公安消防局 重庆市消防局
北京市消防科学研究所 大连市公安消防局 南京板桥消防器材厂 安徽华星芜湖铁扇消防集团
主要起草人:胡传平唐祝华 刘保平诸 张之立 郭秀艳 陈庆沅 张学魁 赵 锐 刘 康 高晓斌 衣永生 王宝伟 赵伦元 奚正玉
容 南江林
目 次 总 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3.1 火灾种类 3.2 危险等级 灭火器的选择 4.1 一般规定
4.2 灭火器的类型选择 灭火器的设置 5.1 一般规定
5.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
1)2)3)5)7)(((((6 灭火器的配置(9)6.1 一般规定
6.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11)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单元 7.3 配置设计计算
附录A 建筑灭火器配置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基本参数举例(14)附录B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图例(17)附录C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19)附录D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22)附录E 不相容的灭火剂举例(25)附录F 非必要配置卤代烷灭火器的场所举例(26)
本规范用词说明(28)附:条文说明(30~64)总 则
1.0.1 为了合理配置建筑灭火器(以下可简称灭火器),有效地扑救工业与民用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生产、使用或储存可燃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本规范不适用于生产或储存炸药、弹药、火工品、花炮的厂房或库房。
1.0.3 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应作为建筑消防工程设计的内容,并应在工程设计图上标明。1.0.4 灭火器的配置,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灭火器配置场所 distribution place of fire extinguisher 存在可燃的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需要配置灭火器的场所。2.1.2 计算单元 calculation unit 灭火器配置的计算区域。
2.1.3 保护距离 travel distance 灭火器配置场所内,灭火器设置点到最不利点的直线行走距离。2.1.4 灭火级别 fire rating 表示灭火器能够扑灭不同种类火灾的效能。由表示灭火效能的数字和灭火种类的字母组成。建筑灭火器配置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基本参数举例见本规范附录A。
2.2 符 号
2.2.1 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符号:
Q——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
U——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 m2/B); K——修正系数;
Qe——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N——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2.2.2 灭火器配置设计图例见本规范附录B。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3.1 火灾种类
3.1.1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应根据该场所内的物质及其燃烧特性进行分类。3.1.2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可划分为以下五类: 1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3 C类火灾:气体火灾。4 D类火灾: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3.2 危险等级
3.2.1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场所; 2 中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扑救较难的场所; 3 轻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扑救较易的场所。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C。
3.2.2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应根据其使用性质,人员密集程度,用电用火情况,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以下三级:
严重危险级:使用性质重要,人员密集,用电用火多,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群死群伤的场所;
中危险级:使用性质较重要,人员较密集,用电用火较多,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扑救较难的场所;
轻危险级:使用性质一般,人员不密集,用电用火较少,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扑救较易的场所。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见本规范附录D。灭火器的选择
4.1 一般规定
4.1.1 灭火器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 1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 2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 3 灭火器的灭火效能和通用性; 4 灭火剂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 5 灭火器设置点的环境温度; 6 使用灭火器人员的体能。
4.1.2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灭火器。当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存在不同火灾种类时,应选用通用型灭火器。
4.1.3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4.1.4 不相容的灭火剂举例见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4.2 灭火器的类型选择
4.2.1 A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水型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4.2.2 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极性溶剂的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灭B类火灾的抗溶性灭火器。
4.2.3 C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4.2.4 D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扑灭金属火灾的专用灭火器。
4.2.5 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4.2.6 非必要场所不应配置卤代烷灭火器。非必要场所的举例见本规范附录F。必要场所可配置卤代烷灭火器。灭火器的设置
5.1 一般规定
5.1.1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5.1.2 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
5.1.3 灭火器的摆放应稳固,其铭牌应朝外。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灭火器箱内或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0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08m。灭火器箱不得上锁。
5.1.55.1.4 灭火器不宜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当必须设置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灭火器设置在室外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5.1.5 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5.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
5.2.1 设置在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A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灭火器型式
危险等级 手提式 灭火器 推车式 灭火器
严重危险级 15 30 中危险级 20 40 轻危险级 25 50
5.2.2 设置在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B、C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m)灭火器型式
危险等级 手提式 灭火器 推车式 灭火器
严重危险级 9 18 中危险级 12 24 轻危险级 15 30
5.2.3 D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应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5.2.4 E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其最大保护距离不应低于该场所内A类或B类火灾的规定。
灭火器的配置
6.1 一般规定
6.1.1 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6.1.2 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
6.1.3 当住宅楼每层的公共部位建筑面积超过100m2时,应配置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每增加100m2时,增配1具1A的手提式灭火器。
6.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6.2.1 A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危险等级 严重危险级 中危险级 轻危险级 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3A 2A 1A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50 75 100
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 B、C类火灾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危险等级 严重危险级 中危险级 轻危险级
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89B 55B 21B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B)0.5 1.0 1.5
6.2.3 D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应根据金属的种类、物态及其特性等研究确定。6.2.4 E类火灾场所的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不应低于该场所内A类(或B类)火灾的规定。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
7.1 一般规定
7.1.1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与计算应按计算单元进行。灭火器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最少需配数量的计算值应进位取整。7.1.2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和数量不得小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数量的计算值。
7.1.3 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7.2 计算单元
7.2.1 灭火器配置设计的计算单元应按下列规定划分:
当一个楼层或一个水平防火分区内各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相同时,可将其作为一个计算单元。2 当一个楼层或一个水平防火分区内各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不相同时,应将其分别作为不同的计算单元。3 同一计算单元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和楼层。7.2.2 计算单元保护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应按其建筑面积确定; 可燃物露天堆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可燃气体储罐区应按堆垛、储罐的占地面积确定。7.3 配置设计计算
7.3.1 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S Q = K ——(7.3.1)U 式中 Q ——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 ——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
U ——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 m2/B); K ——修正系数。
7.3.2 修正系数应按表7.3.2的规定取值。
表7.3.2 修正系数 计算单元 K 未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 1.0 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 0.9 设有灭火系统 0.7 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 0.5 可燃物露天堆场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可燃气体储罐区 0.3
7.3.3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网吧、商场、寺庙以及地下场所等的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S Q = 1.3 K ——(7.3.3)U 7.3.4 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应按下式计算: Q Qe = ——(7.3.4)N 式中 Qe ——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 B)N ——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数(个)。
7.3.5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计算可按下述程序进行: 1 确定各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 2 划分计算单元,计算各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 3 计算各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4 确定各计算单元中的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 5 计算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6 确定每个设置点灭火器的类型、规格与数量; 7 确定每具灭火器的设置方式和要求;
;8 在工程设计图上用灭火器图例和文字标明灭火器的型号、数量与设置位置。
附录A 建筑灭火器配置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基本参数举例
表A.0.1 手提式灭火器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
灭火器类型 灭火剂充装量
(规格)灭火器类型规格代码(型号)L kg A类 B类 水型 3 ― MS/Q3 1A
灭火级别 MS/T6 55B 9 ― MS/Q9 2A-MS/T9 89B 泡沫 3 ― MP3、MP/AR3 1A 55B 4 ― MP4、MP/AR4 1A 55B 6 ― MP6、MP/AR6 1A 55B 9 ― MP9、MP/AR9 2A 89B 干粉
(碳酸氢钠)― 1 MF1 ― 21B ― 2 MF2 ― 21B ― 3 MF3 ― 34B ― 4 MF4 ― 55B ― 5 MF5 ― 89B ― 6 MF6 ― 89B ― 8 MF8 ― 144B ― 10 MF10 ― 144B 干粉
(磷酸铵盐)― 1 MF/ABC1 1A 21B ― 2 MF/ABC2 1A 21B ― 3 MF/ABC3 2A 34B ― 4 MF/ABC4 2A 55B ― 5 MF/ABC5 3A 89B ― 6 MF/ABC6 3A 89B ― 8 MF/ABC8 4A 144B ― 10 MF/ABC10 6A 144B
续表A.0.1
灭火器类型 灭火剂充装量
(规格)灭火器类型规格代码L kg A类 B类 卤代烷
(1211)― 1 MY1 ― 21B ― 2 MY2(0.5A)21B ― 3 MY3(0.5A)34B ― 4 MY4 1A 34B ― 6 MY6 1A 55B 二氧化碳 ― 2 MT2 ― 21B ― 3 MT3 ― 21B ― 5 MT5 ― 34B
灭火级别(型号)― 7 MT7 ― 55B
表A.0.2 推车式灭火器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
灭火器类型 灭火剂充装量
(规格)灭火器类型规格代码 L kg A类 B类 水型 20 MST20 4A ―
灭火级别(型号)45 MST40 4A ― 60 MST60 4A ― 125 MST125 6A ―
泡沫 20 MPT20、MPT/AR20 4A 113B 45 MPT40、MPT/AR40 4A 144B 60 MPT60、MPT/AR60 4A 233B 125 MPT125 MPT/AR125 6A 297B 干粉
(碳酸氢钠)― 20 MFT20 ― 183B ― 50 MFT50 ― 297B ― 100 MFT100 ― 297B ― 125 MFT125 ― 297B 干粉
(磷酸铵盐)― 20 MFT/ABC20 6A 183B ― 50 MFT/ABC50 8A 297B ― 100 MFT/ABC100 10A 297B ― 125 MFT/ABC125 10A 297B 卤代烷
(1211)― 10 MYT10 ― 70B ― 20 MYT20 ― 144B ― 30 MYT30 ― 183B ― 50 MYT50 ― 297B
二氧化碳 ― 10 MTT10 ― 55B ― 20 MTT20 ― 70B ― 30 MTT30 ― 113B ― 50 MTT50 ― 183B
附录B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图例
表B.0.1 手提式、推车式灭火器图例 序 号 图 例 名 称 1 手提式灭火器
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 2 推车式灭火器
wheeled fire extinguisher 表B.0.2 灭火剂种类图例 序 号 图 例 名 称 3 水 water 4 泡沫 foam 5 含有添加剂的水 water with additive
续表B.0.2 序 号 图 例 名 6 BC类干粉 称 BC powder 7 ABC类干粉 ABC powder 8 卤代烷 Halon 9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CO2)10 非卤代烷和二氧化碳类 气体灭火剂 extinguishing gas other than Halon or CO2
表B.0.3 灭火器图例举例
序 号 图 例 名11 手提式清水灭火器 称 Water Portable extinguisher 12 手提式ABC类干粉灭火器
ABC powder Portable extinguisher 13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Carbon dioxide Portable extinguisher 14 推车式BC类干粉灭火器
Wheeled BC powder extinguisher
附录C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 表C 工业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 危险等级 举 厂房和露天、半露天生产装置区 库房和露天、半露天堆场
严重危险级
例
1.闪点<60℃的油品和有机溶剂的提炼、回收、洗涤部位及其泵房、灌桶间 1.化学危险物品库房
2.橡胶制品的涂胶和胶浆部位 2.装卸原油或化学危险物品的车站、码头 3.二硫化碳的粗馏、精馏工段及其应用部位 3.甲、乙类液体储罐区、桶装库房、堆场
4.甲醇、乙醇、丙酮、丁酮、异丙醇、醋酸乙酯、苯等的合成、精制厂房 4.液化石油气储罐区、桶装库房、堆场 5.植物油加工厂的浸出厂房 5.棉花库房及散装堆场 6.洗涤剂厂房石蜡裂解部位、冰醋酸裂解厂房 6.稻草、芦苇、麦秸等堆场
7.环氧氢丙烷、苯乙烯厂房或装置区 7.赛璐珞及其制品、漆布、油布、油纸及其制品,油绸及其制品库房 8.液化石油气灌瓶间 8.酒精度为60 度以上的白酒库房
9.天然气、石油伴生气、水煤气或焦炉煤气的净化(如脱硫)厂房压缩机室及鼓风机室 10.乙炔站、氢气站、煤气站、氧气站 11.硝化棉、赛璐珞厂房及其应用部位 12.黄磷、赤磷制备厂房及其应用部位 13.樟脑或松香提炼厂房,焦化厂精萘厂房 14.煤粉厂房和面粉厂房的碾磨部位
15.谷物筒仓工作塔、亚麻厂的除尘器和过滤器室 16.氯酸钾厂房及其应用部位
17.发烟硫酸或发烟硝酸浓缩部位 18.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厂房
19.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次氯酸钙厂房
20.各工厂的总控制室、分控制室 21.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
22.发电厂(站)和电网经营企业的控制室、设备间
续表C 危险等级 举 厂房和露天、半露天生产装置区 库房和露天、半露天堆场
例
中危险级
1.闪点≥ 60 ℃的油品和有机溶剂的提炼、回收工段及其抽送泵房 1.丙类液体储罐区、桶装库房、堆场
2.柴油、机器油或变压器油灌桶间 2.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和棉、毛、丝、麻及其织物的库房、堆场 3.润滑油再生部位或沥青加工厂房 3.纸、竹、木及其制品的库房、堆场 4.植物油加工精炼部位 4.火柴、香烟、糖、茶叶库房 5.油浸变压器室和高、低压配电室 5.中药材库房 6.工业用燃油、燃气锅炉房 6.橡胶、塑料及其制品的库房 7.各种电缆廊道 7.粮食、食品库房、堆场
8.油淬火处理车间 8.电脑、电视机、收录机等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库房 9.橡胶制品压延、成型和硫化厂房 9.汽车、大型拖拉机停车库 10.木工厂房和竹、藤加工厂房 10.酒精度小于60 度的白酒库房 11.针织品厂房和纺织、印染、化纤生产的干燥部位 11.低温冷库 12.服装加工厂房、印染厂成品厂房 13.麻纺厂粗加工厂房、毛涤厂选毛厂房 14.谷物加工厂房
15.卷烟厂的切丝、卷制、包装厂房 16.印刷厂的印刷厂房
17.电视机、收录机装配厂房 18.显像管厂装配工段烧枪间 19.磁带装配厂房
20.泡沫塑料厂的发泡、成型、印片、压花部位 21.饲料加工厂房
22.地市级及以下的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
续表C 危险等级 举 例 厂房和露天、半露天生产装置区 库房和露天、半露天堆场
轻危险级
1.金属冶炼、铸造、铆焊、热轧、锻造、热处理厂房 1.钢材库房、堆场 2.玻璃原料熔化厂房 2.水泥库房、堆场
3.陶瓷制品的烘干、烧成厂房 3.搪瓷、陶瓷制品库房、堆场
4.酚醛泡沫塑料的加工厂房 4.难燃烧或非燃烧的建筑装饰材料库房、堆场 5.印染厂的漂炼部位 5.原木库房、堆场 6.化纤厂后加工润湿部位 6.丁、戊类液体储罐区、桶装库房、堆场 7.造纸厂或化纤厂的浆粕蒸煮工段 8.仪表、器械或车辆装配车间 9.不燃液体的泵房和阀门室 10.金属(镁合金除外)冷加工车间 11.氟里昂厂房
附录D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 表D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 危险等级 举 例
严重危险级
1.县级及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档案馆、博物馆的库房、展览室、阅览室 2.设备贵重或可燃物多的实验室
3.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演播室、道具间和发射塔楼 4.专用电子计算机房
5.城镇及以上的邮政信函和包裹分检房、邮袋库、通信枢纽及其电信机房 6.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旅馆、饭店的公共活动用房、多功能厅、厨房 7.体育场(馆)、电影院、剧院、会堂、礼堂的舞台及后台部位 8.住院床位在50张及以上的医院的手术室、理疗室、透视室、心电图室、药房、住院部、门诊部、病历室 9.建筑面积在2000m2及以上的图书馆、展览馆的珍藏室、阅览室、书库、展览厅 10.民用机场的候机厅、安检厅及空管中心、雷达机房 11.超高层建筑和一类高层建筑的写字楼、公寓楼 12.电影、电视摄影棚
13.建筑面积在1000m2及以上的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商场、商店的库房及铺面 14.建筑面积在200m2及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 15.老人住宿床位在50张及以上的养老院
16.幼儿住宿床位在50张及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 17.学生住宿床位在100张及以上的学校集体宿舍 18.县级及以上的党政机关办公大楼的会议室
19.建筑面积在500 m2及以上的车站和码头的候车(船)室、行李房 20.城市地下铁道、地下观光隧道 21.汽车加油站、加气站
22.机动车交易市场(包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及其展销厅 23.民用液化气、天然气灌装站、换瓶站、调压站
中危险级
1.县级以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档案馆、博物馆的库房、展览室、阅览室 2.一般的实验室
3.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会议室、资料室
4.设有集中空调、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办公室
5.城镇以下的邮政信函和包裹分检房、邮袋库、通信枢纽及其电信机房 6.客房数在50间以下的旅馆、饭店的公共活动用房、多功能厅和厨房 7.体育场(馆)、电影院、剧院、会堂、礼堂的观众厅
8.住院床位在50张以下的医院的手术室、理疗室、透视室、心电图室、药房、住院部、门诊部、病历室 9.建筑面积在2000m2以下的图书馆、展览馆的珍藏室、阅览室、书库、展览厅 10.民用机场的检票厅、行李厅 11.二类高层建筑的写字楼、公寓楼 续表D 危险等级 举 例 12.高级住宅、别墅
13.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下的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商场、商店的库房及铺面 14.建筑面积在200m2以下的公共娱乐场所 15.老人住宿床位在50张以下的养老院
16.幼儿住宿床位在50张以下的托儿所、幼儿园 17.学生住宿床位在100张以下的学校集体宿舍 18.县级以下的党政机关办公大楼的会议室 19.学校教室、教研室
20.建筑面积在500 m2以下的车站和码头的候车(船)室、行李房 21.百货楼、超市、综合商场的库房、铺面 22.民用燃油、燃气锅炉房
23.民用的油浸变压器室和高、低压配电室
轻危险级
1.日常用品小卖店及经营难燃烧或非燃烧的建筑装饰材料商店 2.未设集中空调、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的普通办公室 3.旅馆、饭店的客房 4.普通住宅
5.各类建筑物中以难燃烧或非燃烧的建筑构件分隔的并主要存贮难燃烧或非燃烧材料的辅助房间
附录E 不相容的灭火剂举例
表E 不相容的灭火剂举例 灭火剂类型 不相容的灭火剂 干粉与干粉 磷酸铵盐 碳酸氢钠、碳酸氢钾 干粉与泡沫 碳酸氢钠、碳酸氢钾 蛋白泡沫 泡沫与泡沫 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 水成膜泡沫
附录F 非必要配置卤代烷灭火器的场所举例 表F.0.1 民用建筑类非必要配置卤代烷灭火器的场所举例 序号 名 称 电影院、剧院、会堂、礼堂、体育馆的观众厅 2 医院门诊部、住院部 学校教学楼、幼儿园与托儿所的活动室 4 办公楼 车站、码头、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 6 旅馆的公共场所、走廊、客房 7 商店 百货楼、营业厅、综合商场 9 图书馆一般书库 10 展览厅 11 住宅 民用燃油、燃气锅炉房
表F.0.2 工业建筑类非必要配置卤代烷灭火器的场所举例 序号 名 称 橡胶制品的涂胶和胶浆部位;压延成型和硫化厂房 2 橡胶、塑料及其制品库房 植物油加工厂的浸出厂房;植物油加工精炼部位 4 黄磷、赤磷制备厂房及其应用部位 5 樟脑或松香提炼厂房、焦化厂精萘厂房 6 煤粉厂房和面粉厂房的碾磨部位 谷物筒仓工作塔、亚麻厂的除尘器和过滤器室 8 散装棉花堆场 稻草、芦苇、麦秸等堆场 10 谷物加工厂房 11 饲料加工厂房 粮食、食品库房及粮食堆场 13 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厂房 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次氯酸钙厂房 15 可燃材料工棚 可燃液体贮罐、桶装库房或堆场 17 柴油、机器油或变压器油灌桶间 18 润滑油再生部位或沥青加工厂房 泡沫塑料厂的发泡、成型、印片、压花部位 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和棉、毛、丝、麻及其织物的库房 21 酚醛泡沫塑料的加工厂房 化纤厂后加工润湿部位;印染厂的漂炼部位 23 木工厂房和竹、藤加工厂房 续表F.0.2 序号 名 称 纸张、竹、木及其制品的库房、堆场 25 造纸厂或化纤厂的浆粕蒸煮工段 26 玻璃原料熔化厂房 陶瓷制品的烘干、烧成厂房 28 金属(镁合金除外)冷加工车间 29 钢材库房、堆场 30 水泥库房
搪瓷、陶瓷制品库房
难燃烧或非燃烧的建筑装饰材料库房 33 原木堆场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通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通知)苏公消[2002]104号
各市消防支队、县(市、区)消防大队(科、股):
近年来,一些火灾事故暴露出在灭火器配置、使用、维护等环节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建筑工程未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进行灭火器配置设计,造成配置总量、设置位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选择的灭火器类型不适合被保护对象,特别是在应配置ABC类干粉灭火器的场所配置BC类干粉灭火器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使用单位对灭火器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经常性检查和日常维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许多配置的灭火器污损严重,甚至失去效能;三是对员工使用维护灭火器的培训不到位,造成一些初起火灾虽被及时发现,但由于员工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或因灭火器失效,致使小火未被控制而酿成大灾;四是部分消防产品维修单位,特别是不具备维修资质的单位不按维修规程进行灭火器维修,维修后的灭火器质量得不到保证。上述问题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纠正,势必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吸取火灾事故教训,确保灭火器完好有效,现就切实加强灭火器配置、使用维护监督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将灭火器配置设计纳入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范围,并作为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的项目之一。各地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时,对缺少灭火器配置设计内容的工程项目,应当告知建设单位予以补充;对公众聚集场所使用或开业前的监督检查要认真检查灭火器配置是否规范。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的设计文件配置灭火器。公安消防机构在审核、验收和检查时应当注意,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厂区内保护对象是固体可燃物的,其场所配置的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必须是ABC型。?
二、将灭火器使用维护情况纳入日常消防监督。各地公安消防机构要监督和指导使用单位做好灭火器的维护管理工作。使用单位要建立灭火器维护管理档案,至少每季度对灭火器进行一次状态检查,并将灭火器检查情况制作成状态卡挂在灭火器筒体上明示;使用单位应当至少每十二个月自行组织或委托维修单位对所有灭火器进行一次功能性检查,对检查发现损坏的、使用过和到维修年限的灭火器必须委托有维修资质的单位进行维修;使用和维修单位必须严格落实灭火器报废制度,凡灭火器达到报废规定年限的均应予以强制报废,重新选配新的灭火器。公安部消防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于1994年即下发通知规定非必要场所一律不准新配置哈龙灭火器,在用的1211灭火器则使用到报废年限为止。
三、督促和指导使用单位组织全体员工接受灭火器使用操作和维护的培训。各地公安消防机构要认真督促和积极指导使用单位适时地组织灭火器使用维护培训和灭火演练,确保每个员工都会正确使用和维护灭火器,能够有效扑救初起火灾。使用单位应保存培训和演练的记录,使用单位从事灭火器检查、维护、管理的相关人员应掌握灭火器产品的质量识别方法。
四、严厉打击灭火器维修领域中的假冒伪劣行为。维修灭火器必须严格执行GA?95-1995《灭火器的维修与报废》中的技术规定,灭火器筒体必须经水压试验合格,灭火药剂必须全部更换。2001年8月起我局根据《江苏省消防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灭火器维修实施合格标识管理,规定凡在江苏省境内维修的灭火器必须在灭火器筒体显著位置贴上“江苏省灭火器维修合格标识”,灭火器使用单位必须委托具有灭火器维修资质的单位进行灭火器维修(具备资格的维修单位可在我局局域网或互联网http:///上查询)。对非法或违反消防安全技术规定从事灭火器维修的单位和个人,各地公安消防机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进行查处,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罚款。对已取得灭火器维修资质证书的单位,一经发现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以及擅自分包、转卖灭火器维修合格标识或者异地开展维修业务的,要及时向省局报告并予以查处。同时,各地公安消防机构应加强对使用领域灭火器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对质量有异议的灭火器可抽取样品送法定质检机构进行检验,一经检验不合格,要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查处。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在用的灭火器性能安全可靠。
各地公安消防机构要立即将本通知转发到辖区内各公安派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辖区内灭火器生产维修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把广泛宣传灭火器正确选型配置和使用维护作为推进公安部61号令深入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加以落实。近期内,各地要对辖区内各单位灭火器的配置及维护管理情况组织一次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今后,各地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以防止和减少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请各市消防支队将贯彻落实此通知的有关情况及时上报我局。
附件一:灭火器维护管理内容 附件二:灭火器报废年限和维修年限 附件三:灭火器维护管理档案样式 附件四:状态卡样式
附件五:灭火器产品质量识别方法
附件一:灭火器维护管理内容 使用单位必须加强对灭火器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要建立“灭火器维护管理档案”,登记类型、配置数量、设置部位和维护管理的责任人;明确维护管理责任人的职责。
使用单位要对灭火器的维护情况至少每季度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责任人维护职责的落实情况,灭火器压力值是否处于正常压力范围,保险销和铅封是否完好,灭火器不能挪作它用,摆放稳固,没有埋压,灭火器箱不得上锁,避免日光曝晒和强辐射热,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将检查灭火器有效状态的情况制作成“状态卡”,挂在灭火器筒体上明示。
使用单位应当至少每十二个月自行组织或委托维修单位对所有灭火器进行一次功能性检查,主要的检查内容是:灭火器筒体是否有锈蚀、变形现象;铭牌是否完整清晰;喷嘴是否有变形、开裂、损伤;喷射软管是否畅通、是否有变形和损伤;灭火器压力表的外表面是否变形、损伤,指针是否指在绿区;灭火器压把、阀体等金属件是否有严重损伤、变形、锈蚀等影响使用的缺陷;灭火器的橡胶、塑料件是否变形、变色、老化或断裂;在相同批次的灭火器中抽取一具灭火器进行灭火性能测试。灭火器经功能性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必须委托有维修资质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更换已损件、筒体进行水压试验、重新充装灭火剂和驱动气体。维修单位必须严格落实灭火器报废制度。
附件二:灭火器报废年限和维修年限
灭火器无论是使用过还是未经使用过,从生产日期(每具灭火器的筒体上都有生产日期)算起,达到规定的维修年限后必须送维修单位进行维修,达到报废年限的必须报废,维修中筒体经水压试验不合格的灭火器也必须报废。根据灭火器的性能特点,经调研并结合我省实际,具体报废年限和维修年限规定如下表。
附件五:灭火器产品质量识别方法
一、灭火器的销售
灭火器生产者必须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说明书等技术资料。销售者应将上述技术资料提供给用户,不能提供上述技术资料的不准销售。
二、灭火器标识
无法识别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含贴花脱落,或虽有贴花,但已看不清)的灭火器必须报废。维修后的灭火器筒体上应贴有维修单位的一次性激光防伪维修合格标识,标识应贴在灭火器生产厂家铭牌的背面筒体上。维修合格标识上的维修者的名称、筒体水压试验压力值、维修日期等内容应清晰。每次的维修铭牌不得相互覆盖;
三、外观结构
1、灭火器压力表的外表面不得有变形、损伤等缺陷,否则应更换压力表;
2、压力表的指针是否指在绿区(绿区为设计工作压力值),否则应充装驱动气体;
3、灭火器喷嘴是否有变形、开裂、损伤等缺陷,否则应予以更换;
4、灭火器的压把、阀体等金属件不得有严重损伤、变形、锈蚀等影响使用的缺陷,否则必须更换;?
5、筒体严重变形的、筒体严重锈蚀(漆皮大面积脱落,锈蚀面积大于、等于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者)或连接部位、筒底严重锈蚀必须报废;
6、灭火器的橡胶、塑料件不得变形、变色、老化或断裂,否则必须更换;
7、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必须采用压把式阀门;
8、灭火剂量大于等于4kg的灭火器,应更换带间隙喷射机构或增装喷枪。无法更换的应报废;
9、机构不合理的(如筒体平底的、储气瓶外置、进气管从桶身上进入桶体内部的干粉灭火器)必须报废;
10、简易式灭火器不得重复灌充维修。简易式灭火器是指充装量小于1kg并由一只手指开启的不可重复充装使用的贮压式灭火器。
四、灭火剂质量
将灭火器进行间隙喷射,按以下简单方法识别灭火剂的质量。1、1211灭火剂在常温下应为无色、无味,喷出后立即气化,若喷出后有异味、不能气化该灭火剂为不合格;
2、BC(碳酸氢钠)干粉一般为白色、ABC(磷酸铵盐)干粉通常为淡黄色,喷射出的粉末精细无杂质,将喷出的粉末进行充分加热后留有较少残留物;
3、二氧化碳灭火剂由于比空气重,喷出后能在地面形成云雾状;二氧化碳灭火剂应有较高的纯度,将灭火剂喷洒在干净的白布上,使其在白布上形成干冰,待干冰升华后,观察有无油渍斑点。
关键词:化工装置区,干粉灭火器,配置优化
前言
化工场所生产、储存、使用大量的易燃易爆物质,存在较大的火灾爆炸风险,一般配置干粉灭火器应对初期火灾。由于干粉灭火器灭火级别不连续,国标《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中原有的灭火器配置计算方法存在优化空间。
1. 灭火器配置数量优化方法
化工工艺装置区主要包括工艺管线、储罐、反应容器等主要装置,根据装置区面积、危险等级、火灾类型等参数,计算其灭火级别。
式①中,K为综合调整系数;S为计算单元保护面积,U为单位灭火级别保护面积。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中的条文补充说明,保护面积按建筑面积计算。
下面从灭火器保护距离、单具灭火器最小灭火级别、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总费用四个角度综合研究得出多解方程最优解。
(1)从灭火器保护距离角度计算
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要求,火灾区域的每个点均应处于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之内,对于设置点数并无明确的计算方法。经过分析,每个保护区域至少要设置一个灭火器设置点,才能保证覆盖到站场各角落,见图1。
对于一个固定计算单元,X和Y值均为固定值,S值由灭火器型号决定。将不同级别灭火器保护距离带入,得到多解方程式②。
式②中,表示小数部分向上取整;变量S为最大保护距离;X为计算单元横向长度;Y为计算单元纵向长度;横向需要设置的点数区间应为,纵向为。
(2)从单具灭火器最小灭火级别角度计算
在式①计算出单元灭火级别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将ABC1型、ABC2型、ABC3型、ABC4型灭火器灭火级别分别带入,得到多解方程式③。
(3)从灭火器最低配置基准角度计算
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要求,计算单元内的灭火器需要符合配置基准,见表1。
(4)从总费用角度计算
配置所有灭火器的费用:(第k类灭火器的单价*N)…④
式④中,总共有n项,N表示第k类干粉灭火器的数量。
(5)多解方程最优解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各种费用计算方法,利用式①、②、③,计算得出多解方程最优解。
首先,配置的干粉灭火器需要满足表1要求。其次,配置数量与点数比较。因灭火器配置数量必须大于等于灭火器设置点的数量以及规范中每个设置点数配置数量小于等于5具的要求,应有N3数值介于N2~5N2之间。若N3小于N2说明,灭火器配置规格过大,在满足设置点数的条件下,配置的灭火器级别必然超过站场灭火级别,存在配置浪费情况,此时的灭火器级别不建议选取,如必须在此区间取值,则应选择等于N2值。若N3大于5N2,说明选取的灭火器配置级别过低,会出现一处地点灭火器配置多于5具的情况,则不应选取。当N3数值介于N2~5N2之间时,则为符合要求区间。如果仅存在一个解,则为最优解,否则需要参考灭火器价格用式④来计算最优解。
2. 灭火器配置数量优化实例
以某化工装置区为例,实际配有5Kg干粉灭火器10具、10Kg干粉灭火器11具、20Kg干粉灭火器4具、50Kg干粉灭火器2具,该计算单元是露天高危B类火灾场所,尺寸X、Y分别为50m×50m,K取0.3。将不同级别灭火器灭火级别和保护距离代入式①、②、③、④,经计算得到多个解,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