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川省蓬溪县大石桥中学 李 琳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乐学、爱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 数学 兴趣
心理学上认为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对其产生向往的一种心理倾向。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心态,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顽强意志。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甚至废寝忘食的巨大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而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享受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学习,直到成功。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后天的诱发和培养形成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应首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唤醒学习数学的内在冲动和激情,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对于个人而言,必须具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中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刻苦学习,具备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如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校运动会球赛记分、短跑比赛成绩、春游租车方案等,这些与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词语都出现在了现行的教材和练习册上。学习数学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自己生存的需要。
二、建立民主、健康、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首要条件
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说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有96%的原因来自对任教该科老师的喜欢。
1.正视现实。农村初中生大多来自偏远的乡村,而且很多是留守儿童,家庭缺爱,学习缺辅,数学基础总体较差,如果现任教师对此一味进行唠叨、责怪,只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能正视现实,从本班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2.老师坚信。学生除了弱智者外,都可以学会数学。老师应积极鼓励、暗示学生“我能行”,如果不能坚持这一信念,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造成师生间感情的疏远→发展到在课堂上不听你讲课→反感你上课→厌恶数学→逃避并放弃学习,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3.学生自信。(教学论文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严密、逻辑推理性强。一些学生学不好数学,主要是没有信心。因此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学生交流、单独辅导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点燃自信的火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从基础一点点补起,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不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成绩差→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成绩更差”。以真爱呵护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坚持民主,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指导,在语言上注意激励,在心理上积极暗示,从而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风气,教学质量定会得到大面积提高。
4.大胆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观点已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同。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有面子与自尊,因此当学生讲述自己的见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不应马上否定、给出批评,而是与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分析该同学的解题思路、方法及公式的理解运用、计算是否正确,应尽量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评价;当学生给出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比老师的更高明,应受到充分的肯定、鼓励与表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进步的取得、老师表扬、赞许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产生求知兴趣的源泉。只有这样,通过赏识,学生才会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
5.以身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会感染学生,并让学生自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老师懒散,几天才把作业、试卷批改出来,根据遗忘规律,学生几乎忘记得一干二净,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他们就会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甚至放弃。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条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课堂组织能力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手工画图好等传统技能外,还要熟练制作课件,应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方式不拘一格,语言幽默风趣,能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究数学问题,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培养数学兴趣。
四、讲述数学史,培养数学情感,引发兴趣
在漫长的数学历程中,感动人心、激人上进的数学史知识不胜枚举。学生一般都喜欢逸闻趣事,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理论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数学在科技中作出的贡献、数学中一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创设情景、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通过恰当的质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人的智力,提高兴趣
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分数讨论的思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常用的解题方法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通过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技巧的结合来培养人的数学智力。学生认识到了学好数学的这种重大作用,势必会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当一堂好课进入高潮时,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那么聚精会神, 他们整个身心都融入了教师精彩的讲解之中.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一样, 有丰富的语言、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忘我中增长知识, 数学教学应力求达到这种效果———让数学具有诱人的魅力.在经过多年来课改理论的学习和不断实践, 大家都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这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是培养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
初中生已开始以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观察、记忆、想象、分析诸种能力迅速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不满足于说教和现成的结论, 兴趣广度大为增加, 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他人要求的被动迎合.同时, 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学生都渴望教师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从而产生一种亲和力, 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 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师道尊严”的思想已不适合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是以古板、严厉的形象, 那学生只是会越来越怕老师, 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特别是八年级学生, 常常会产生一些学困生, 对他们的态度, 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 应该循循善诱, 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 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 只要有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教师也要及时表扬, 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 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兴趣真正成为我的良师”的意态.
三、创设实在、合理、幽默的教学情境, 是培养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要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用得到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有亲身的经历, 所以创设现实素材的思维情境、带有合理思考的问题情境、富有幽默的教学姿态, 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引入“过三点的圆”时, 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半圆,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 一个圆镜被打碎, 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 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2. 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 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 若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 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而生.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是有趣的, 有用的, 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四、体验成功, 感受快乐, 是培养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调查中发现, 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中, 因为觉得“数学太难”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因为“基础不好, 从小就不喜欢”.这说明这些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 从而失去了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新课程中的各种课堂互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活动, 无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 感受成功, 享受学习快乐的空间, 教师应把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活动种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当然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 要分层次进行对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余交谈、考试等多方面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完善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 让更多的学生不仅仅是分享考试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
五、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是培养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强有力工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吸收大量的信息,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新课程理念下, 当今教师必不可少的, 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实践表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很有实效.如“三视图”、“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立体、动态内容, 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一些学生,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习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数学毫无兴趣,见了数学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数学。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备的工具。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可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下就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以下看法。
一 激发求知欲,拉近师生情感
数学是一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强的学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有数学课.可以说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使未知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保持一定的程度(最好是中等程度)的差距,自感不足才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满足于已懂的结果。而要在所得的结果中去思异:不要沉醉于已懂的知识,而要根据需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课题。进一步去探索更深的奥秘.使学生能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的愉悦感。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望真情和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好学热情、表现欲和成功欲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执着的追求.发展为内心的志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情动人,以爱动心”,摸准学生的动情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热心帮助差生,重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激发学生通过爱这位老师而爱他所授的学科。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面部表情,一个生动的实际事例,都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遠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将课本上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浅显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景引入,“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另外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如在轴对称的概念,课本上就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又不能花费时间来讲解,感受图形的完全重合。如在讲授浓度配比问题时与糖水联系起来, 白糖就是溶质,水是溶剂,糖水是溶液,浓度反映糖水甜的程度,浓度越大糖水越甜,这样就把浓度配比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学生便容易接受,也喜欢学习了。
三 通过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某一成功,必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地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联系.学生对数学学习就有了兴趣,正如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所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加大题目难度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功感。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在班上及时表扬,鼓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有一个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发展过程. 只有把有趣和乐趣与崇高 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经久不衰具有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志趣.只有坚持从诱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学好数学,还要注意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以及解题学习三个方面。
学习数学概念,要善于抓住它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区别于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属性;学习定理公式,要紧紧抓住定理方向的内在联系,抓住定理公式适用的范围及题型,做到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定理公式,数学解题实际上是在熟练掌握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完成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要着重学习各种转化方式,培养转化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精髓,领悟其中的规律和实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认识体系,以促进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迁移和转化。
在数学学习中,要特别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社会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席卷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准备的人才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并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想,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贪玩,不少孩子有厌学心理,让无数的家长伤破脑筋,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那么下面来看看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吧!
方法/步骤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随机性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都可以及时地渗透数学教育,让孩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上楼梯的过程中学习点数,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分碗分筷,可以学习一一对应.为理解加减法现象打基础。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让孩子学得自然轻松也很丰富。
2、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扑克牌、跳棋、飞行棋、五子棋,既是玩具也可以作为数学学具,一般孩子都很感兴趣。父母可以买回来与孩子边玩边学,让孩子在玩中熟悉数学关系。
3、以实物为依托打好学习数学的思维基础
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要以为它们没有高级抽象思维水平而忽略其意义。孩予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得越充分,具体形象思维积票的表现越丰富,越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育。但有的父母过早地拔高对孩子的要求,结果欲速则不达。例如有的孩子能把圆周率背到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如果孩子没有经过训练就有这个天分倒无可厚非,但是有的父母专门训练孩子背圆周率,并以此作为孩子超常的凭据,还有的父母让孩子单调地背复杂公式和定理,这些都是数学学习中很不好的习惯,数学思维习惯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理解,所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一定不要拔苗助长。
4、不要让孩子对数学过度思维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的点滴做法: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我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播放歌曲“美丽的森林”,展示情境图:绿绿的草地,茂盛的树木,清清的小溪……多美丽的景色呀!同学们决定在这里露营。那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能解决哪些问题呢?这样引入,增加了教学的诱因,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
二、联系生活,唤起兴趣
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筷子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客人入席之前摆筷子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加深了对2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折、剪、拼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质疑问难,引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了两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不能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二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时,我便开始了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教材中很多练习题的编排形式多样、新颖有趣,提供了丰富的游戏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游戏……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如在教学2~5的乘法口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对口令”“送小鸟回家”“快速接龙”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兴趣极佳。
六、人文评价,保护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尽量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哪怕是一句“你讲得真好!”“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真聪明!”一面红旗,一颗星,都有着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将之体现于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很活跃的成分,也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正常条件下,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的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数学质量的一种首要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比如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成绩偏低,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他们最初也是有上进心的,只是数学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毅力不强,以致成绩一时上不去,内在的要求与外在的表现始终得不到统一,结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冷淡、畏惧,甚至排斥心理,以为学习成绩差,会遭到老师的忽视、同学的歧视及家长的厌弃,这样造成恶性循环,他们就丧失了自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经过对他们耐心帮助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信心百倍,刻苦学习,很快赶了上来。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二、榜样激励,增加兴趣。
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名人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人物,所以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数学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讲一些数学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本节课没有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一些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数学的,最后成为数学家。如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样即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激励他们。
三、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同类项”时,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记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记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记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有“源头”意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臵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臵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教 学情境,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五、注重评价,巩固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回答问题,他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体贴与督促,用居里夫人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来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准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行列中,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逐步得到巩固。
六、体验成功,升华兴趣。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作为老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让学生解决有关“牛饲料”、“种植计划”、“成本与产出” 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了升华。
一、从身边出发利用好周围细微的数学情景
万物的规则离不开数学,从儿时的打酱油到现在的摩天高楼,再到浩瀚无限的宇宙,数学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出发,结合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对教学整体概念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三角尺,再自己拿出教学用的三角尺,让他们寻找相似的地方,带着探索的目的去发现问题,最终引入所要学习的概念。这样, 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同时,又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予动手实践的环境
在心理学中,人的创造力往往是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给予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需要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往往充满了许多抽象的概念,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在教学环境中添加一些趣味性,让课堂不再那么沉闷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例如在课堂开始时,先讲一个关于数学的趣味故事:托尼家有一种老式小容量烤面包机,烤箱中只能放2片,且每片面包只能烤一面。若要烤到另一面,必须拿出面包,并将面包翻面,再放回到烤箱中去。每片在烤箱中烤的面包,需要1分钟的时间来烤完一面。某天早晨,托尼太太准备烤3片面包,且两侧都需要烤。托尼正好在旁边充牛奶,就注视着他太太。当他看了他太太的操作后,他笑了。他太太花了4分钟时间。于是他对太太说,“你可以不用这么长时间烤完这些面包,亲爱的!这可以使我们电费账单上的金额减少一些。”托尼说得对不对?如果托尼说的是正确的, 那么他的太太如何才能花更少的时间去烤完那3块面包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他们的热情,接着再导入所学习的内容。
一﹑做一名满怀激情的老师,感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一个有激情的老师会对所教学科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从而对每个学生充满耐心与热情。于是学生会在老师的这种积极热烈情感的熏陶下,不自觉的进入到老师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反如果老师上课无精打采,对学生不闻不问,学生怎么会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怎么会与老师交流,也更谈不上对这样老师的课产生兴趣,反而消极对待。那么我们的数学怎么会学好呢?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很受欢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就是满怀激情的用“长声”宣布每一位选手的姓名及曲目。一下子把人们带入到音乐的疯狂氛围中,渲染出令人陶醉的音乐境界。同样课堂上学生在老师激情感染下,积极进入学习状态,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师一定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学习信心。为此每学年开始我都对学生进行“一切从零开始”“新的征程、新的挑战”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给自己一个从新开始的机会,放下心理包袱,不放弃自己,从而建立自信,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树立“为了自己而学”的心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积累心态。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产生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排除万难,奋勇拼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因为初中生思维活跃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不喜欢听从而喜欢探索,此方式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老师出示的由浅入深的预习题目,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探究各个问题的结果,满足学生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学习环节通过小组中成员之间、组间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对探究问题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需要,获得了成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所探究问题很有兴趣地去学、去问、去讲,让人人都動起来,人人都活起来,都积极地投入到我要发表见解、我说得对、我的理由更充分的表现自我、证明自我的境界中。比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在探究出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后,让各小组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摆出各种轴对称图形,然后小组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同时思考探究如何用轴对称知识剪“囍”字和窗花,并亲自动手剪一剪,展现学有所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会知识。
四、运用鼓励式教学,呵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不理解新知识、学不会新知识,这时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更需要坚韧不拔的努力,可往往学生做不到这一点,这时需要老师给予强大的精神鼓励,从而使学生做到坚持到底。例如我教过的学生胡占奎,这个学生接受特别慢,刚学新课时,他写的作业让人啼笑皆非,感觉与老师传授的知识相差千里,但在课堂上我始终鼓励他,“学东西是比别人消化的慢,需要慢慢咀嚼,但等到你消化了,你会比别人记得牢,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笑到最后。”于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我经常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不放弃的精神。如我所料,每到期末考试他都有惊人的表现,成绩往往比开始学的好的同学还要高。所以数学老师多用鼓励式教学,会有许多奇迹出现。
摘 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的现象很普遍。教师要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联系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发现和探索历史知识,把握事件联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的学习探索中获得新知,是值得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认真地听讲,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讲究授课艺术是激发兴趣的突破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历史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至关重要,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而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课内容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讲解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讲解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并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史学修养,并熟悉讲解技巧,对课本内容反复研读,彻底消化,参考有关资料,精心选择具体、真实、典型、短小的材料,加以浓缩、提炼和升华,形成讲稿,课堂上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的讲解。这种讲解要求语言流畅、准确、明白,饱含激情,朴实简洁,不哗众取宠。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语音的高低和强弱、说话的速度和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一般地说,教师的声音要响亮、清楚、悦耳,说话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要加重语气,或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讲解时的声调要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抑扬顿挫,切忌呆板、单调、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创造开心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还给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要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例如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历史彩图、插图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如能灵活运用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对历史插图的教学,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可以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
三、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把教材上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三国鼎立时,我组织学生模拟三国里著名人物现场对话的小剧情。通过这种课堂情景的设置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创设了一个发展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史实的广阔天地。这种“创造”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运用史实来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们踊跃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锻炼思维,并学会运用。
虽然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广西武鸣●李宏祥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在学习中,学生如果对某一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推动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努力去扫清学习的“拦路虎”。中学数学由于比小学数学更加抽象,难度也更大,内容也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采取何种有效渠道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放下架子,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数学课本来就较为枯燥,加上由于数学教师常常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交流有限,再加上学生对老师的理解不够,由此数学教师常被冠以古板、迂腐的字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敢于放下架子,努力去消除自己在学生中的不良印象,主动走进学生中间,敞开心扉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点一滴,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去询问他们碰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去征求他们对数学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自己的一番真情去感染他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数学教师也要博览群书,精通各科知识,不仅让自己懂得“123”,还要懂得“之乎者也”,让自己时刻体现魅力,影响学生、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所上的科目感到兴趣盎然。
二、沉下心来,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有创设教学情境,才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备好课,要通盘考虑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上下工夫,要确保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让他们在亢奋的状态之中去主动探索,去发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我首先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们说,三根木棍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定能!”教师接着进行演示,结果是三根木棍竟然没有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的惊奇中,教师随后将三根木棍中最长的木棍截去一小节,随后与其他两根木棍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继而再提问:“要想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一定要满足什么条件?”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增,纷纷认真思考起来。
三、多出点子,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教育家马芯有句名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见,动手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心猜想,随后发现结论,并最好能够用命题的形式把结论表述清楚。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动手实践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愉悦,从而保持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
四、创造条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入到众多学校,并在这些学校遍地开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对他们而言,学习显得枯燥乏味。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为众多教师所推崇。教师要敢于向学校领导纳言,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得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让知识久久地烙在脑海里。
五、多加传授,引导学生超人记忆
数学是中学生的一门重要主科,由于它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都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一些知识做到牢固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计算、证明及进行逻辑推理。可是,面对这些必要掌握的知识,不少学生因为记忆不得其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快又将之忘得一干二净。
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实用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系统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比如联想记忆法,就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如在学习数学有理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将其概念与数轴这个形联系起来记忆,然后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联系起来,把互为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直观化,并让他们明确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而原点相当于温度计的零点,向右即为正方向,单位长度可视情况而定,至于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这边的大。又如在讲圆形、扇形、弓形面积时,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穿成串,这样就会一记就是一串。教师还可以收集相关的口诀法,引导学生用口诀记忆法记住去、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口诀法记住完全平方: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兴趣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教育的大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但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边远藏区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普遍较差,厌学、学习目标不明 确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因素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教学的因素。要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笔者根据长期对该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用爱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和善待每一位学生。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叛逆已成为较为显著的共性。对此,我们要俯下身来,走进每个学生心里,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与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赞美,要爱护每个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能围在你身边无拘无束地闲谈时,当学生能大大方方从容不迫地跟在你身后时,他们不但接受了你,而且也接受了你所任教的学科。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他们喜欢与学生交往,愿与学生交朋友、不偏爱好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只有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可能与你亲近,才可以化对立为友谊,化冷淡为亲切,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笔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对教师不再有戒备心理时,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积极的思考问题,才敢于同教师积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才可以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通过辅导、补课弥补学生知识的断层,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够花更多的时间解决地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才能营造更 融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学习知识更快更准。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他们学习效率也更高得多。因此,用关心、爱护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不挖掘其潜能,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负责。
二、结合教材内容,因人施教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对某些推理一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切记不可一带而过或减少分析或跳跃步骤。同时,要求学生将老师讲的比课本更细致的地方或增加的内容记到笔记本上,以便课后整理或复习巩固。对于教材难度较大的内容要降低难度或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通过这些努力。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藏区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而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作为条件。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分类教学,分层辅导,才能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如果教师不能只考虑好学生的感受,尖子生可能相对较多.但后相对的也会影响到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成绩会将急剧下滑;反之教师只考虑后进生,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优等生也难达到顶尖水平。两极分化将更加明显,多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产生恶性循环。多数学生难于达到应有的水平,那么如何去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量的室外实践课,改變一下教学环境和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全面提高藏区初中数学教质量。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中来.其因人施教,是一条行之有效方式。
三、灵活多变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于每一章的起始课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本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把握好开始阶段的教学,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 但其中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目标越明确,动机就越强烈,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准备做好克服困难的动力特别对基础差的学生在开始阶段就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一、从新课的导入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彩的新课导入, 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起到承前启后、 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 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 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 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二、用口诀提高记忆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 但遗忘是在所难免, 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 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编成口诀来记, 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轴对称》时, 一个点关于x轴和y轴对称, 学生容易忘记规律, 我把规律总结为关于谁对称谁不变, 另外一个变为它的相反数 ( 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不变, 纵坐标变为它的相反数) 这样学生易记而不易忘.
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 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 因此, 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即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 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 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 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观察、分析、反馈, 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然后, 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 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 最后, 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 刚开始时, 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 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 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 都变得喜欢上讲台, 争着上讲台讲课了, 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 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 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很有成就感.
四、给学生多一些动手探究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讲:现在的学生懒, 懒得动手, 懒得动脑. 为什么?难道不是我们“灌”得太多, 代办的太多, 放手的太少嘛? 难道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探究的机会, 多给学生一些感悟知识魅力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以行动获取成功.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不仅能促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时, 让学生回去用木棒做三角形, 在做的过程中, 也许他就能发现有的三根木棒能构成三角形, 有的却不能构成三角形. 通过学生亲自做三角形, 用实践后的体验去否定“任何三根木棒都能构建一个三角形”的错觉, 去正确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样, 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就能深刻理解和记忆, 在今后的应用中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获得某种知识, 习得某种技能, 但最终对于所得到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没有热爱之情, 那不得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所以,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地学习,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课堂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抓住数学本身所具备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抽象美、逻辑美, 诱发学生联想, 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 从数学学科的广泛应用着手, 把相对枯燥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习的欲望;结合章节内容, 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一些趣味问题,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语
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求知欲, 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 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 着力改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情感气氛, 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 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 这样学生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集合自身工作实际, 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人员:郝炳英 周维波 曲乃龙 刘锴
一、研究背景
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无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高,所以都不愿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师也感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所以想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热爱数学、乐学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我校是一所非重点中学,导致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之近年来优秀生源不断的外流,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校年轻教师活泼、富有创新精神,中老年教师沉稳、富有经验优势,充分发挥团体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治学生的情操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说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必须的课题。
2、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3、和学校教育相反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4、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
5、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研究的永恒的课题。本课题试图完善我数学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这一环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锻炼和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提升我校的“校本教研”水平。
三、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的创造、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必须体现出尊重和关爱,关注个体的促进和需求;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原有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对象兴趣不高甚或反感,对决定其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不感兴趣,那么,素质教育的实现将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同时,社会的现实要求是对考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值(重点、名牌高中)与量(高中录取率)的不断提高,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中考成绩的前提。因此,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从教育教学新理念、社会需求的现实需要出发,学校教育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1、注意情感因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生生互动。
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中下生要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使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里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变单一的师生交往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全方位的立体交往。如在教学《分数有理数减法》一课时,教师先出示题目:一块布长9/10米,用去6/10米还剩多少米?引导学生列出版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这时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怎么想出得数后再举手。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弄懂?于是中、上等生为了小组能获胜,不厌其烦地为学困生讲解,全班同学的激情达到了高潮。最后教师随意点名一个学困生回答。结果那个学困生竞会说出想法,学困生讲得好,该组的其他学生也为之高兴,因为他们小组获胜了。之后,由班上的学生点名学困生来回答,学困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喜悦明显写在他们的脸上。
2、开发、利用教材,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的认识倾向,对学生有深厚兴趣的学生,能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能自觉地思考和探索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化难为易,转苦为乐的作用。情绪高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学生,比情绪低落、忧郁愤满的学生成绩高出20%左右。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说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作为教师应该开发、利用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平移、翻转、对折以及轴对称变换等方法来完成美丽图案的设计,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品堂到了成功喜悦。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大的好处。
3、运用好教师的表情和语言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敞开心扉和能引起共鸣的情感,而这些又是与教师的课堂表情密不可分。根据所教年段的问卷调查统计,82%的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最关注教师的表情。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认为课堂表情的运用技巧主要有:
1、亲切真诚的微笑表情;
2、热情自然的认真表情;
3、信任鼓励的眼目表情。对于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有激励性,还要情感化,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一些常用语言,有些话虽然经常说,但仔细推敲起来,还真缺少了情感成分,如“看谁做得最快”、“我早就料到会出错”、“你这样解题不规范”等。
4、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水平,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难度较大,他们学习信心不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水平,不急于求成,从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数学素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1)、注意“主动”活用教材,消除两极分化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新教材抛弃了一些偏难的概念、公式,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差公式;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平面几何的证明难度等。对这些已省的难度大的知识,不应该再去挖掘、讲解。对于课本上较难的概念,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采用层层突破的方法,使大面积学生理解掌握。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这节课,概念较多,有单项式、多项式等有关概念共八个,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掌握这8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下列步骤教学,分解教学难点:
(2)、转换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新课标的练习设计应不仅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而且要针对信息量,思维量和深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例如:“反比例函数”作y=1/x 和y=-1/x 的图象时,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怎么作函数的图象?作函数图象时应突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能采用基本方法,即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所列表格中的数值与图象,从中发现规律:函数y=1/x 和y=-1/x 的图象自变量取值相等时,函数值应为相反数,对于函数y=1/x的图象,自变量取值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也互为相反数,这说明了什么?可用轴对称变换作图,实现了图象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转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1)、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例如,学习公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一般乘火车路程约为1811米,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米,还可以搭飞机,只有约1200米。学生仔细阅读后教师可引导提出;“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呢?飞机的行程最短呢?”然后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发现并得出公理内容,进而启发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出应用这个公理的实例。教师构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2)、教会学生学会“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中。例如,“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①学生动手练习尺规作图:已知线段a、c(c>a)作△ABC,使∠C=90,一条直角边CB=a,斜边AB=c;②学生小组讨论思索:满足上述条件的直角三角形的个数唯一,还是形状大小唯一;③学组讨论思索:为什么对一般三形来说,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当其中一边的对角是直角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解除了困惑,认识了数学,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课间实施专项,分层练习测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不重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每节课中很少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即使检查,也是出几道认为学生应掌握的综合类题目,因此话多学生尽管听了一节课,也掌握了一部分内容,但在课堂测验或单元测验中却反应不出来。这样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现在从数学知识入手,把一个数学知识的学习分成几个过程,并对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测试。
(4)、课后制作数学错题集,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为了解决由于教师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数学学习障碍提出不能再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必须把学生当成和教师平等的人的设想,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数学错题集”,强化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意识,并给其参与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错题集卡的内容按评价内容可分为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大部分,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和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6、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针对新教材注重生活体验的特点,从设计教学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应紧贴生活,从身边找素材,或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应该学会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帮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数学知识,也能够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数学,成为学生们的需要,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减轻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7、注重课堂总结的艺术
一个恰到好处的课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练升华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结尾设计:由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AB=CD,(2)AD=BC,(3)AB∥CD,(4)AD∥BC(5)∠BAD=∠BCD,(6)∠ABC=∠ADC,(7)AO=BO,(8)BO=CO 教师: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八条性质,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四边形满足(3)、(4)两条,就是平行四边形(定义),这就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猜想:是否一个四边形满足了上述八条中的任意两条,都可以判定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由于条件、结论的开放性,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或多或少能说出自己的组合方式,并进行有效的推理说明。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后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完成大部分猜想的证明,在这期间,学生体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依据的过程,更激起了学生对下一次学习数学的强烈渴望。
8、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这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与学习情感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以及家庭困难的学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五、课题效果分析
1、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开始喜欢数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具体表现在:
(1)、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2)、课余充满了数学气息。(3)、完成作业的浓厚气息。
2、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枯燥、抽象的理论与个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
(1)、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使原先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简单、易懂,学生自然就学得认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2)、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许多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生活和数学是不相干的两码事。但通过此课题研究后,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
3、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学生由原来的无备而来改变为预习后的有备而来,能跟随教学进度;随着数学错题集制作和随堂的专项,分层练习测试,学生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方向,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数学成绩。
4、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的世界无边无垠,要教育孩子,还需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随时积累、更新、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课题组的所有老师无论是课题研究的本领还是课堂教学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授课理念实现更新,课堂效益得到新突破。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三是教师课堂授课艺术得到极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者合作者,对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的40分钟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40分钟。
六、思考与建议
学生的学习意志不强,存在反复性。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去解决。中差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我的记忆力不如别人”,“我的脑袋没别人灵活”等,往往产生自卑和畏难情绪,缩手缩脚,固步自封,他们经不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意志,虽然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性和理想的教育,但总有学生反复。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荐阅读: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0-15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9-14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11-08
论如何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7-01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0-30
如何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12-07
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06-1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6-08
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07-12
如何培养小学美术兴趣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