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焦裕禄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援藏干部焦裕禄(共10篇)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1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顺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来自WWW。READER8.CN转载注明)。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对党章进行修改,及时在党章中体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肯定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党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主要内容,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更增强了我对党的信念。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2

关键词:高原,援藏干部,生理生化

芒康地处藏、川、滇三省交界处, 最高海拔6 434米, 最低海拔2 200米, 平均海拔4 317米, 县城驻地海拔3 870米。高海拔地区会造成外来人员出现一定的高原反应, 这阻碍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原地区服务。重庆市对口支援芒康县, 第三批短援干部本次在芒康工作的时间是5月至11月, 是芒康地区环境气候最佳的时间。进入芒康后发现芒康地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给后续进入芒康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数据, 在征得第三批短期援藏干部的同意的基础上, 并综合考虑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情况, 特作此对比研究, 现将对比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本批次援藏干部15名和久居藏区的工作者15名作为研究对象。15名援藏干部来自政府水利、教育、农业、园林、医务等多个行业, 平均年龄 (36.47±3.4) 岁, 最小者31岁, 最大年龄41岁。男性9名, 女性6名, 14名均为汉族, 1名为土家族。15名均是2015年5月12日进藏, 在藏区生活6个月, 平均每日工作7 h, 均无基础疾病, 每日均未服用其他药物。15名藏区工作者中, 8人为为医护人员, 其余为政府工作者。平均年龄 (31.73±6.6) 岁, 最小年龄22岁, 最大45岁。男性5人, 女性10人, 14人为藏族, 1人为汉族 (藏区生活22年) , 该组调查对象久居藏区生活22~43年, 平均 (30.4±6.0) 年。

1.2 方法

分别于2015年5月15日援藏干部进入芒康的第3天和2015年11月援藏干部离开芒康前检查30名调查对象的心率, 血压 (左手臂) , 血氧饱和度 (右手食指, 心电监护仪型号mindray ip M1O) , 静脉抽血查血常规 (右手, 血常规仪型号ABX MI ROS 60) 等指标。将调查对象分为援藏组、久居高原组。将组内6个月前后的指标值比较,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短援干部进入藏区前后, 以及与当地对照组在以上各指标上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每日工作时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药物服用情况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将援藏组调查对象前后两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常规结果纳入分析后发现, 调查者的舒张压、淋巴细胞比率和血红蛋白值在藏区生活6个月之后有所升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比率均有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而久居高原组, 除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两指标有明显下降 (P<0.05) , 其他指标值在6个月前后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前后久居高原组调查对象的中值细胞数分别为 (0.65±0.23) ×109/L, (0.48±0.18) ×109/L;红细胞压积分别为 (43.4±4.5) %, (37.1±2.8) %。

同时, 将援藏组和久居高原组各指标对比, 结果显示, 刚入藏区时, 平原地区调查者与久居高原者多项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援藏干部在藏区生活6个月后与其相比, 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等均高于久居高原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高原低氧代偿反应是指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 由于空气中的氧浓度远低于平原坏境, 机体各系统发生功能或结构的改变以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 包括增强呼吸、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运送氧及组织利用氧的功能等。而高原低氧适应过程与时间有明确的相关性, 其中呼吸系统是最早发生的[1], 其次为循环系统、血液系统。

循环系统的改变表现在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与毛细血管增生。心率加快原因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CO2、O2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 也可能是氧气增加所致肺膨胀对肺牵张感受器的刺激, 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的。而久居高原者反应钝化可能是外周化学感受器长期受低氧的刺激导致其敏感性下降所致。而血液系统的改变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代偿性的增加, 以增大携氧能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 缺氧程度加重,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多更为明显[2]。而有研究表明, 高原缺氧使机体内红细胞代偿性的增加, 在第4个月时, 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值升高最为显著, 在7个月后有所下降[3]。更有研究致力于探索高原低氧适应人群的遗传学背景, 发现低氧时, 低氧诱导因子-1 (HIF-1) 的表达和稳定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 (EPO) 的表达上调, 从而使红细胞 (RBC) 和血红蛋白 (HB) 的含量上升[2]。本研究结果表明, 15名援藏干部在高海拔地区生活6个月后, 与自身初进高原相比, 血红蛋白值显著增加。同时, 6个月后与久居藏区人员相比,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压积均有明显的代偿性增加。原因在于低氧血流经肾脏近球小体时, 刺激近球细胞, 使其中颗粒增多, 生成并释放EPO, 造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以提高血液的氧容量和氧含量, 从而增加组织的供氧量。也可能与低氧诱导因子-1表达增加有关。

本研究将结果显示, 调查者的舒张压、淋巴细胞比率和血红蛋白值在藏区生活6个月之后有所升高,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比率均有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久居高原组, 除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两指标有明显下降 (P<0.05) , 其他指标值在6个月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将援藏组和久居高原组指标跨组对比, 结果显示, 刚入藏区时, 平原地区调查者与久居高原者多项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援藏干部在藏区生活6个月后与其相比, 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等均高于久居高原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进入高原地区, 援藏干部体内通过加强低氧通气反应 (提高心率、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 启动代偿机制, 以适应低氧环境, 而久居高原者则出现低氧通气反应钝化, 不再单纯以此代偿环境缺氧。

该对比调研的不足之处在于检查项目相对单一, 不能全面体现身体状况的变化, 希望随着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能完成心脏彩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肝功, 肾功等检查, 进行对比研究, 更能全面体现身体情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玉红.高原环境下臧汉族之间肺通气功能和血红蛋白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10) :1785-1787.

[2]董宏彬, 洪欣.血红蛋白与高原低氧适应[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 31 (4) :220-223.

陕西援藏干部群像录 篇3

在阿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陕西援藏干部。他们共有40个人,当官的、教书的、看病的都有。零距离体验他们的援藏生活,是本刊记者此行所要承担的惟一“使命”。

黑树林,像是一个地名,也似乎很小说,其实他是普兰县委书记。在陕西连续两屆援藏干部队伍中,都有他的名字。他说他是延安写援藏申请的第一个人,为什么?他还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召唤让他第二次留在了普兰,是什么?

在噶尔县昆沙乡,当记者看到眼前一大片半人高的开着紫花的苜蓿地,竟有一种“想掐自己大腿”的冲动。这种由援藏干部引自陕北的苜蓿已在当地种植4500亩,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植苜蓿的理论禁区,因而成为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神草”。同样,援藏干部种在阿里的陕西苹果树,成活率也高达95%。

张宇,噶尔县委书记。在阿里采访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有关他的故事,然而,当记者离开阿里,准备将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时,他却急匆匆地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44岁,定格在阿里高原。

援青援藏干部发言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选派xxx同志到xxx任职,是市委、市政府对xxx县的充分信任,也是xxx县广大干部的光荣与自豪。xxx同志在工作中,作风硬朗,思路开阔,敢想敢干,勇于担当作为,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并且,长期在条件艰苦复杂的基层一线工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深受党员群众以及领导的好评。在此次援青干部选派工作中,xxx同志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及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主动报名参加援青工作,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援藏干部思考认识表态发言 篇5

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毅力。援藏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成在久久为功,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方能促进援藏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中央多次召开援藏工作座谈会,就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要求。作为援藏干部,要严格遵循“治藏方略”,始终牢记神圣职责,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既要为西藏的发展、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要为受援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尽力竭心普惠民生福祉,最大限度增强西藏族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有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坦荡情怀。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援藏干部面临气候不适、语言不通、社情复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在这里高原反应如影相随,稍有不慎感冒引发肺水肿,还会危及生命。不仅如此,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除了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面对重重困难,援藏干部必须要有“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豪情,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事实也证明,一批批援藏干部以忧天下和忘我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有开拓创新、砥励向前的足够勇气。显而易见,援藏干部面对的是全新环境、全新岗位、全新任务,抓好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要学习援藏方面的方针政策,又要学习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

援藏干部队伍的作风纪律建设 篇6

2013年盛夏,新一轮援藏高潮再起,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为了同一个神圣的目标-援藏,来到西藏昌都。带着天津市市委、市府以及**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的重托,带着海河儿女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去进藏“赶考”,我立志要书写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到达津江已经将近两年时间了,我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适应了这里的工作,也逐渐爱上了这片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我们援藏指挥部援藏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为了通过援藏这场“大考”,我们深记总书记教导,“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加强援藏团队自身建设作为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

自从到达津江县以后,我们一直就把清正廉洁作为一条底线,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并组织援藏干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重视品格陶冶。加强团队建设管理,打造一支“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模范团队,才能确保援藏工作政治安全、工作安全、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树立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很抓管理,严格落实制度规定。

4月23号,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中南海会见中信证券总经理德地立人时说:“一个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搞社会主义的政党领导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是主力军,但市场是开放的。这是基本原则。执政的领导出现腐败,这条路的改革就是法制(是“法制”还是“法治”?)如何搞?长期执政的党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压力很大,我们意识到这仅仅是开头,但我们的信心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要自己监督自己。医学上有自己给自己开刀的唯一例子,俄罗斯的一位外科医生给自己割过阑尾,说明自我更新、自我净化很难”。

为了加强津江县援藏干部的作风纪律建设,建立规范长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援藏工作按章办事和有序展开,我们援藏指挥部非常注重制度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职责分工,学习、接待、文秘宣传、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和接待工作若干规定,制定了援藏指挥部会议制度、议事制度、学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为抓好队伍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发现,随着在藏时间的推移、援藏工作的不断拓展以及对社情民意的不断熟悉、加之外界交往的不断增加,个别干部往往会放松自身的要求。比如援藏项目建设,个别干部容易发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量变不控制,质变止不住。对此,援藏指挥部始终坚持早预防、早教育、早提醒,做到工作开展到哪一步,教育管理跟进到哪一步。还定期召开全体援藏干部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指示要求,时刻提醒大家要慎微慎小慎初慎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交的人坚决不交,不该干的事情坚决不干。

二、很抓团结,营造关爱和谐氛围。

“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的个体”。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驻津江工作队是一个团队,不管援藏时间长短,三年的、一年半的、三年的都是团队中一员,每个队员作用发挥好了,整个团队才能做到凝心聚力、坚强有力。对此,援藏指挥部要求各队员注重搞好内部之间的团结,做到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并定期召开对员会议,相互交流在团结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做到工作合力相助,任务一起分担。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为援藏干部过集体生日、探望慰问住院队员、为探亲家属举行欢迎仪式等,努力营造一种坦诚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真正达到“三年援藏,一生情谊”的目标。

进藏以来,一些援藏干部碰到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小孩面临中考、高考,有的长辈不幸去世,有的亲人患病住院等等,但都能做到以事业为重,不分心走神。此外,充分利用在藏长假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来达到团结、交流的目的,让“重情惜缘、快乐援藏”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

三、狠抓学习,打牢思想根基。

我们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区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决策部署上,学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天津市市政府关于援藏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中组部、人社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关于援藏干部管理有关规定。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天津市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具体规定。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援藏指挥部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把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与自己的援藏工作联系起来思考,结合起来实践。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区党委“约法十章”“九项要求”,坚决纠正存在的“四风问题”。努力使援藏干部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不断提升防腐能力、抗腐能力,树立廉洁从政、廉洁从业的良好形象。

通过对《摘编》九个专题进行认真研读,各位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真正从政治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理论的高度进一步领会了讲话精神。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学习《摘编》精髓,撰写心得体会,发挥了带头作用,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定力,坚定了必胜信心。

四、很抓形象,自觉筑起反腐防线。

古人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从以往工作经历来看,刚开始从事新的工作时时,往往激情满怀,工作小心谨慎,想干出一番事业,渐渐地时间长了,情况熟了,胆子也大了,思想上的“管涌”和行为上的‘小节”就慢慢地失控了,从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2015年1月,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的讲话中指明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所以,我们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第一道德操守来维护。为政清廉方可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援藏一厘一毫,均为民之膏脂,凝聚了民生之重。援藏干部肩负组织信任、人民重托,应该牢牢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道德操守,切实做到踏踏实实援藏、清清白白援藏。

援藏指挥部坚持开展警示教育,以学习反面典型为教材,始终做到警钟常鸣,防微杜渐。大家认识到,援藏干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援藏团队,是天津干部的形象;同时,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援藏指挥部部署教育再多,总有个别人不入脑入心;组织上管理手段再多,也有管不到位的地方,关键还是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对此,援藏指挥部结合学习总书记反腐讲话精神,要求全体援藏干部把加强学习、锤炼党性、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树好形象付诸于援藏工作实践之中,做到外安于目,内安于心,自觉筑起思想道德、政策制度、党纪国法三道防线,把树好天津援藏干部形象作为三年援藏的系统工程来抓,既要在援藏项目上留下好的业绩,更要在团队建设上留下好的口碑。在援藏项目建设工作上,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关口前移、过程监控,不断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切实做到“阳光操作”。

经过近两年以来的探索努力,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津江县工作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工作不断增强,已逐步形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奉献、廉洁自律”的和谐团队。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7

当他的骨灰回到故乡时, 3000多位村民夹道相迎, 男女老少放声大哭, 山河悲恸, 天地动容。

村大队为他建墓立碑。追悼会上, 无数挽联挽幛上写着“创业积痨, 治河心碎, 河星隐耀, 艰苦创业好领班,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他去世13年后的1993年, 县委、人大、政府为他新立纪念碑。揭碑仪式上, 几十位省市领导专程赶来, 数千名村民注目默哀, 集体表达对这位人民最忠实公仆的无限怀念。

他就是王海元, 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人。生前从1959年担任曲峪村党总支书记, 一直到他去世的1980年。1974年任河曲县委书记, 1975年任忻县地委副书记。

他是河曲县历史上获得荣誉最多也是最高的人。党的“十大”代表;5次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并赴周总理的国宴;先后10次晋京, 4次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集体合影, 在怀仁堂讲过话。如此殊荣, 在忻州, 在山西, 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王海元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时间跨越近30年。他打碎了一个穷山恶水的旧曲峪, 重建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新曲峪。在晋西北贫瘠山区, 是第一家;在黄土高原, 也是奇迹。

曲峪被誉为黄河畔上的一颗明珠, 晋西北的“大寨”。

战天斗地, 治山治水, 不改变家乡面貌誓不罢休

1923年2月, 王海元出生于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他参加八路军,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 王海元在战斗中负伤, 一块弹片嵌入右臂, 无法取出, 右臂无法弯曲。同年7月, 他谢绝了组织的转业安排, 穿着一身灰布军装, 复员回到家乡。

阔别5年的家乡是熟悉的, 也是极度贫穷的。

曲峪村和晋西北许多地方一样, 最大的特点是水土流失、十年九旱。“风沙漫天地不长, 牲畜缺草人缺粮”。亩产只有五六十斤, 百分之八十的人家常年过着“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生活。

曲峪村全村总面积达1.8万亩。村东光秃秃的干山梁, 被12条大沟和无数条小沟分割得支离破碎, 干巴巴得活像一个个鸡爪子——下雨冲成鱼脊背, 天旱晒成干铁片, 起风刮成沙圪梁。村西守着黄河滩, 不仅同样受风沙之害, 赶上暴雨, 洪水像脱缰的野马窜出沟口, 淹没了黄河滩里的庄稼。黄河滩高低不平, 明沙圪梁烂泥洼, 庄稼长得像秃子头上的头发, 种十遍丢九遍。土改分地的时候, 人们宁愿要那干梁地, 不愿意要滩地。

故乡的山是穷山, 故乡的水是恶水。故乡的自然面貌不改变, 人民永远受穷困。

治山治水, 治沟治滩, 战天斗地, 这个经受了革命熔炉和战争烈火考验与锻炼的硬汉子, 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面貌, 誓要扭转跟着老天转的地瘦、多灾、低产的历史车轮。

一场新的战斗开始了。

治山治水, 一锹一镢, 寸土难移, 谈何容易?更何况治山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群众都在搞单干, 人心不齐;群众很穷, 温饱尚难, 哪有资金和精力去治山治水?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组织起来”!

1951年, 王海元带头组织了第一个常年互助组, 共7户人家。

1953年, 曲峪北村成立了58户的初级农业社, 王海元被推选为社长。农业社穷居庙院, 连点灯、打油、买炭的钱都没有, 王海元把妻子结婚时陪嫁的一对手镯和一件新棉袄卖了, 给社里打油买炭, 又把家里仅有的一块毛毡拿到社里让会计铺上记账。

1955年秋天, 曲峪的四个自然村, 南村、北村、前后五门楼合并为一个500户的大社, 成立了高级社, 王海元又被推选为社长。他争取回国家治黄委员会的水保重点, 制订了治山治水的12年规划。

为了抗旱, 王海元带领群众在黄河边彻夜打下了16眼水井, 架起16个吊杆, 又在沟沟岔岔挖了20多眼水井, 浇了600多亩庄稼, 秋收夺得好收成。

新的形势面前, 王海元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摊子大, 事情多, 什么事情都要找他, 忙得东奔西颠, 连顿热饭也吃不上, 连个囫囵觉也睡不成。更重要的是, 家底薄, 人们太穷了, 买树苗、买工具、买树种……根本拿不出钱来。很多人动摇了, 退缩了, 不干了……

此时, 王海元接到了政府通知, 要调他到城市工作, 待遇按原级别。只要他愿意, 马上办转业手续。

一边是捉襟见肘的生活困境和工作中的大难题, 一边是轻松舒适的城市工作, 他该何去何从?

治山治沟正在节骨眼上, 自己这时候走了, 谁来挑这副重担?

要坚持, 坚持!

谢绝了县里的好意, 继续投入战斗, 这是王海元最后的决定。

1956年初春, 治理掏泥沟的首场战斗打响了。

掏泥沟里全是白花花的流沙, 寸草不生, 群众“谈沟色变”。王海元带着280多个强劳力, 冒着刺骨的北风, 冲进沟里。流沙被风卷起, 朝着人的眼里、嘴里灌来, 眼睛睁不开了, 嘴里、耳里、鼻子里全是沙子。铲起一锹来, 马上就会流去半锹;挖好一个坑, 说话间又能填成半个坑, 常常是干上一天, 也不见什么痕迹。王海元不断给大家打气, 他不顾伤痛的右臂, 带头猛干、苦干, 挖一尺不行就挖三尺;挖坑一次不行, 就挖两次、三次;手上的血泡, 起了破了, 破了又起, 一层层地脱落……苦战一月, 终于战胜流沙, 在梁上筑起了梯田, 挖满了鱼鳞坑, 种上了洋槐;在站不住人的流沙陡坡上, 修下台阶似的水平阶, 压上不怕风沙的红白柳条;在沟底, 修起一道又一道的闸沟大坝, 栽上一行行的果树。

首战告捷, 但掏泥沟能不能经住山洪的考验?人们疑虑重重。

一天, 黑云突起, 霎时间, 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 山洪四起。王海元冒着大雨向掏泥沟跑去。一路上, 只见各坡各沟山洪滚滚, 急流如泻, 心里不禁着急起来。但走进掏泥沟一看, 梁顶、坡上、沟底, 到处是亮闪闪的“小水库”, 绿茵茵的小树林, 咆哮的山洪竟连个影儿也不见了。

王海元激动地不顾一切跑回村, 含着兴奋的热泪, 沿街转巷大声呼喊“快到掏泥沟开会!快到掏泥沟开会!”当惊奇的人们像赶会般地涌向掏泥沟时, 热泪喷涌而出, 整个掏泥沟里响彻了人们欢呼的声音。

铁的事实, 终于打破了穷山恶水“治不了”的迷信思想, 整个曲峪掀起了治山治水的新高潮。

黄河岸边10里长、20米宽的护岸林带栽起来了;高灌站修起来了, 奔腾不驯的黄河水, 顺着渠道乖乖流进了园田;1962年开始, 曲峪大办了多种经营, 在不长的时间里, 粮食加工、农具修配, 钉鞋、缝纫、烧窑、编织、油坊、粉坊、豆腐坊、醋坊等20多项副业陆续办起来了;万荣牛、广灵驴、新疆细毛羊、内江猪、梅花鹿等优种牲畜都陆续引进来了。

1966年, 为了彻底解决枯水期机灌站抽不上水的难题, 王海元带着社员们在黄河畔挖掘河床, 干砌引水涵洞, 站在齐大腿深的深水里, 冻得牙打颤, 唇发紫, 苦战48个昼夜, 黄河暗洞工程竣工。从此, 只要黄河水不干, 暗洞水长流。这项工程是王海元设计提出的, 得到了水利专家的高度评价。

曲峪变了, 变得不可思议。

治了梁、治了坡、治了沟、治了滩、蓄了水、保了土, 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只见风沙和瘠土的穷曲峪, 变成一片绿色的树海。烂河滩从此变成米粮川。

在当年90%的合作社连农民的肚子也填不饱的背景下, 曲峪的巨变令人震撼:4300亩新造水地, 3500亩果园, 6500亩森林, 1500亩梯田, 370座淤地坝, 70万斤年水果产量, 粮食年产量从60万斤到350万斤, 增长5倍多;人均年收入从30元到330元, 增长10倍多;公共积累达780多万元, 户均万元……

20余年, 王海元耗尽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用无私的奋斗和激情换来了这些数字, 也换来了曲峪人民的万贯家产。

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视察曲峪后, 称赞是“治山治水的榜样”, 《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了曲峪治山治水、改变面貌的事迹。

至人无己, 忘我无我, 把最无私的爱都给了父老乡亲

层层叠叠的梯田, 缠绕在起伏蜿蜒的梁坡上, 漫山遍野的密林, 随风摇动, 沟沟坡坡上的果木树, 桃李争艳, 果实累累;白云般的羊群, 在山坡上欢蹦乱跳。顺着黄河岸望去, 平展展的园田, 一眼望不到边;机灌站的抽水机, 在隆隆嘶叫, 澎湃的黄河水, 乖乖流进了园田;优美的民歌声, 荡漾在田野上……

景色如画, 生机盎然, 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曲峪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景象。

为了描绘这幅美丽图画, 王海元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1955年大旱, 南北村社员因争水浇地起了冲突, 纠集几十人手执铁锹准备械斗, 王海元挺身而出, 大喝一声“有胆的向我劈来!”制止了械斗, 团结了群众。

1957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冲得曲峪崖塌地毁, 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卷起铺盖要走西口。王海元带着老党员赶到渡口, 说“你们相信共产党, 就不要走!”从此, 他带领群众劈石开山, 破土引洪。

文革动乱时期, 王海元被打成了“走资派”, 被捏造罪名, 贴大字报。被两次革职, 一次取消省党代表资格, 一次取消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王海元被人们称作是农民政治家。他善于做群众工作, 坚持原则, 更能够抛开稿子, 讲出许多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自造语言”。如“没有怂兵, 只有怂将”“干部干部, 先干一步”“鸡下蛋, 蛋生鸡, 山区建设只能靠自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挑担子的人就比空走的人快得多”……深入浅出地将许多大道理形象化。

王海元治山治水不仅有胆, 而且有识。他文化不高, 辩证法却用得好。他总结出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和连续治理“三个治理”, 治土与治水结合、治山与治滩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建设与养护结合“四个结合”的治理经验, 科技含量很高, 很符合自然规律。他总结的“生物养工程, 工程保生物”“三分建设、七分养护”“治水不治土, 有水无用处”“治滩不治山, 农田遭祸端”等经验到今天, 在水保上也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他设想成功地黄河引水暗洞, 填补了黄河枯水期灌溉的一项技术空白。

他敢于藐视任何困难, 敢于向穷山恶水进行长期战斗。他善于通过政治思想工作, 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变成曲峪群众的共同思想。他既有治山治水的全盘计划, 又能集中力量在一沟一坡上搞个天翻地覆。

王海元一手培养出来的干部们至今都铭记着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实干精神。

生于斯, 长于斯, 工作于斯的王海元, 深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农民, 最盼“实打实”, 最怕“假大空”, 因而每一项工程的上马, 都是在充分科学论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的。干一件, 成一件, 受益一件。

在1958年虚报浮夸的年代里, 乃至70年代“五项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中, 王海元甘冒撤职、被“批判”的风险, 也绝不干“损害父老乡亲的事”, 这也正是他得民心之所在。

上世纪70年代, 大队每年进行生产大检查, 路过果园瓜地, 王海元从来不让干部们白吃群众的东西, 吃一次瓜每人交款2毛, 吃一次果子每人交款2毛。当时每个劳动日才分1元钱, 按说大队干部检查工作吃个瓜果再平常不过了, 但他教育干部, 立党为公要从小事做起, 群众才会信赖。

王海元没有上过学, 但从1952年到1980年的工作笔记有57本, 约有80余万字。他的一生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极大, 《毛泽东全集》看过不止一遍。每晚睡前必看书, 《矛盾论》《实践论》是最感兴趣的文章。

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 给群众栽下“摇钱树”, 让群众端上“铁饭碗”。

1971年, 曲峪遭受了百年少见的特大洪灾, 冲毁了1200亩良田, 冲走了5万多元的物资, 但这一年仍然取得了全面丰收。

1972年, 又遭到了百年少见的大旱灾, 风、冻、虫灾连续发生, 但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头。

人们说, 曲峪在大灾之年出现了“四个较大”, 产量较大、收入较大、发展较大、对国家贡献较大。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 1979年12月,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亲自签署国务院嘉奖令;“河曲县巡镇公社曲峪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 特予嘉奖, 此令。”

王海元在治山治水的战斗中始终是一位斗士, 勇敢坚毅, 但他更有柔情的一面, 他把最深的感情都给了群众。

孤儿、孤老、军烈属、贫困户, 都忘不了海元书记对他们的关爱。

孤儿樊保是王海元接济长大的, 为了感恩, 他把名字改成“王保社”, 意为保卫合作社。他结婚都是王海元一手操办的, 逢人就说, 要不是海元书记, 他早就冻死饿死了。

北村王七林老太太是位烈属。每年过年、过古会, 王海元都把老人接到家里吃饭, 还让妻子把家里不多的口粮挖给老人, 渡过青黄不接。当老人得知海元书记去世的消息后, 久久泣不成声。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对自己极度“自私”

王海元说:“小便宜是糖衣炮弹, 吃着甜, 害处大。”

在河曲, 街头巷尾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一颗西瓜”“五斤牛肉”“几条黄瓜”的故事。

路过瓜地, 看瓜的社员拉他到地里吃了一个西瓜, 临走时他硬留下了5毛钱。他说:“我吃一个瓜虽说算不了什么, 可是大队120多个干部都看着我, 每人一个, 就是120个, 那还了得。”

他帮七队到巡镇卖菜, 在集上碰见熟人, 请吃了几条黄瓜。客人走后, 他自掏腰包付了账。

腊月, 队里给社员们分完了过年的肉, 还剩40多斤牛肉, 决定把肉平分给没有杀猪宰羊的干部。当一位干部把5斤牛肉送到王海元家里时, 他说什么也不要, 他说:“咱当干部的不能比社员特殊。”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担任县委书记后的王海元, 依旧爱吃家里的五谷杂粮、家常便饭。他住在烧地炉子的平房办公室, 没有沙发, 只有一个帆布躺椅。吃在县政府的集体大灶上, 坚决不让另立小灶。

他下乡带的是一个黄色书包, 包内装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一个笔记本、一张河曲地图。

他跑遍了河曲的300多个村庄。

他担任忻县地委副书记后, 人们说, 再没有见过或听过像他那样贫寒的“副地市级”干部。

除了部队赠送的一件黄棉布大衣外, 他终身没有穿过超过20元的衣服。最“高级”的衣料是维棉布, 最“时兴”的鞋子是黄胶鞋。

晋京观礼, 别人劝他做件新衣, 他幽默一笑:“毛主席保证不嫌我穿得赖!”

现在的人或许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当了20多年总支书记, 七八年县委书记以上职务的人, 会穷吗?

看看他曲峪的旧房, 第一印象就觉得他还不如曲峪的普通老农, 家具、衣什、杂物, 除了“破”“旧”之外再找不出可以形容的字眼。算算他20多年来家中人均生活费只有7.5元这一笔账, 更会觉得他生计艰难。

曲峪富了, 可没有富了王海元。

他1959年被提拔为公社副主任兼大队书记后, 经济待遇便与大队完全脱钩, 45元薪金之外分文不取。大队补贴工、公社下乡补助, 一概拒绝。

拒绝换来了清贫。终他一生, 家庭人均生活费没有超过15元, 去世后还欠下1千多元债务。

这是一个完完全全靠工资生活、没有丝毫染指“外财”的人物。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 王海元劳累过度, 积劳成疾。1976年冬天, 他已经患上冠心病, 大夫要求必须住院治疗, 但他对工作那样负责, 把最后的精力都消耗在工作上, 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 病情加重。

1980年4月, 王海元下乡跑了一个多月, 劳累过度, 心脏病发作。6月, 重病期间, 从医院到家有4里的路程, 他坚持步行, 从不用公车接送。

同事们去看望他, 他仍然询问南石沟大坝的情况, 那是他当县委书记时亲自设计安排的骨干大坝。当时他说话已很吃力。

8月4日, 王海元病发, 抢救无效死亡。

王海元去世第3天, 遗体在太原火化, 骨灰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块在他身上存在了30多年始终无法取出的弹片。

海元书记的一生是清贫的, 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重于泰山。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题。这似乎是一道简单的考题。这又是一道极难回答的考题。而王海元用什么作答?终其一生, 全部的信念、精力、坚韧、心血、汗水……

人民怀念王海元, 时代呼唤永恒的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参加培训的各位学校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进藏前任黑龙江省**市**区第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现任**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在援藏教育干部岗前培训班上的交流材料。很荣幸参加此次岗前培训和今天的交流。7月份进藏后,我就在调整身体状态、缓解高原反应的同时,积极到我所在的**县中学了解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就我校的基本情况、教育发展现状、今后努力方向向各位做个交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县中学位于通往亚东县的国防要道中央,前身为创建于1961年的**县小学,1979年更名为**县完全小学。1985年,我校根据上级组织的要求,开设初中课程,开始转变为中小学合一的综合性学校。2004年9月,中小学正式分立。学校占地面积58171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8平方米。我校现有教职工91名,临时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2012-2013学年学校共有在校生750人,其中女生359人,住校生735人,享受“三包”学生735人。2012-2013学年全校共有三个年级,其中七年级280人,八年级240人,九年级228人,共有18个教学班级,职业教育中心设有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我校专任教师80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64人,大专学历的15人,中专学历的1人,学历合格率为98.75%。

二、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上级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不懈努力,经过“两基”普及以及“两基”评估验收工作的有效推动,我校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德育教育、安全卫生等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新建教工周转房1幢,辅助教学楼1幢,运动场2处,硬化了校园道路,扩建了学生餐厅,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语音室1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个,补充完善了学校德育室以及各个实验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以及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善了校容校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范文《在援藏教育干部岗前培训班上的交流材料》。

2、控辍保学工作顺利开展,两基工作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通过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通过两基工作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学生到位率不断提高,劝学工作难度逐步下降,确保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新补充了一批教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等措施的积极开展,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能够胜任初中教学工作,初步缓解了学校紧缺科目的教学困境。

4、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通过组织师生进德育室参观学习、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有效开展全体师生的德育工作,确保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良好的思想品逐步养成。

5、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部署下,我校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体教师铺下身子,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向课堂要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连续几年获得地区质量抽检以及中考前几名的好成绩。

6、法制教育、安全卫生教育顺利开展,在县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加大了法律进校园工作的力度,法制教育工作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学校违纪违法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守法、学法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通过周密安排学校24小时值班、排查安全隐患、加强疾病预防和消毒、组织师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校园安全和局势稳定,确保了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7、职业教育稳步推进,2006年我校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设置了民族绘画、卡垫编织、缝纫裁剪3个专业班级,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坚持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发展,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校职业教育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兄弟县市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展不了,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工作受到限制。

2、个别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下。

3、学校党建、德育工作形式单一,措施、制度还不够健全。

4、学校整体管理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措施、制度执行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5、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还存在很大困难。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现状,今后我校应该注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注重项目质量控制,逐步缩小差距,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逐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进一步创新党建、德育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党建、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整体管理,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5、科学谋划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教育积极参加教研教改,逐步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声誉。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9

许晓珠同志学习活动的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转发〈向授藏干部的模范许晓珠同志学习〉的通知》精神,我局在学习活动中坚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畅谈学习体会,紧密联系实际,迅速掀起学习许晓东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收到了明显实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特点综述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

我局领导对组织党员干部向授藏干部的模范许晓珠同志学习工作非常重视,把这次学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紧抓好。1月22日下午,我局组织党员干部职工16人认真学习许晓东同志先进事迹。事迹中充分体现了两年半的时间里,为帮助当地各族群众实现修通公路、摆脱贫困的夙愿,许晓珠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翻雪山、穿密林,忍受蚂蟥叮咬、毒蛇袭击,先后14次穿越被称为“生死路”的艰险山路进出墨脱,50多趟奔走于拉萨、北京、广东之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通过学习活动,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立党

1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畅谈学习体会,紧密联系实际

集中学习后,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在畅谈体会中,局领导都先后作了发言,使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牢记“两个务必”的教育。大家一致认为许晓东同志的事迹寓教于艺,生动感人。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感性,催人泪下。直观的体会到了普通的共产党员默默无私奉献精神,熠熠生辉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纷纷表示,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处处以人为本,以让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用自己廉洁勤政的实践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次学习活动是发改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教育引导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许晓东同志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党员“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以及“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突出创新性,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把此二项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为建设实力惠东,打造和谐家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援藏干部焦裕禄 篇10

主题实践活动工作的工作总结

按照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要求,枫边乡纪委认真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开展了实践活动,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目标要求

根据实践活动的方案要求,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严以律已,廉洁奉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学习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好干部榜样,树立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开展干部治庸、治懒、治散“三治”活动。

二、组织学习

1、召开了主题活动的动员大会,及时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动员全乡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纪委的文件精神上来,积极投身到主题实践活动中。

2、组织村支部书记和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座谈,围绕“弘扬功区干部好作风,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展开大讨论,明确了当好干部的目标和方向。

三、查摆问题 及时整改

1、通过乡级干部大会,认真学习了上级有关文件,结合“三送”、干部“三治”,广泛征求为民服务意识,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设,认真开展查摆,进行认真整改,建立健全制度规定,完善整改的措施,改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提高了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2、开展为民服务活跃,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干部要集中

时间和群众同劳动,帮民致富,结对帮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的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为民、可信的新形象。

3、围绕党员干部作风,廉洁自律、纠风治理、源头防腐、效能建设、信访举报、权力监督以农村廉政建设开展,开展一次入户下访活动,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帮忙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4、积极开展了“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通过联系农户进行爱心帮扶,帮助解决了一些农户实际困难,密切干群关系。

5、开展“五查五比”活动,通过“五查五比 ”全体纪

检干部,牢记宗旨意识,开拓进取,努力学习,通过治理干部“庸、懒、散”,干部作风有很大改变,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苏区干部作风回到群众中。

在本次活动中机关干部仍有个别人思想认识上还不够清醒,认为老一辈革命干部的工作作风难学,榜样难当;查摆问题时,有的不够彻底。

中共枫边乡党委

上一篇:高级口译重点词组3下一篇:流媒体直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