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田家聂夷中,田家的意思,田家赏析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田家,田家聂夷中,田家的意思,田家赏析(通用6篇)

田家,田家聂夷中,田家的意思,田家赏析 篇1

关键词:田家英,学习特征,现实意义

曾任中央办厅副主任的田家英, 26岁时就被推荐并通过考核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其后的18年里, 一直在毛泽东身边从事秘书工作。他学历不高, 却以学者教授般的才学[1], 主持或参与起草了大量重要的党和国家的文件, 多次列席了党中央的重要会议, 整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量讲话稿, 受毛泽东派遣经常深入农村、厂矿等地进行调查, 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和信息, 成为了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田家英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主要得益于他自幼酷爱学习, 而且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分析其一生的学习, 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

1. 学习目的的明确性。

田家英学习的自觉性超乎常人。其学习目的在不同时段虽有所不同, 但都十分明确。少年时代, 主要为兴趣而学习;青年时代, 到延安后主要为革命战斗而学习;担任毛泽东秘书后, 主要为做好秘书工作而学习。显然, 这当中最为突出的是为战斗而学、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 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田家英6岁进入私塾, 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后进入学校学习。读到中学一年级后, 虽因故辍学但仍读书不止。期间, 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作品, 包括正传野史、诗词歌赋、小说杂文等, 如《东周列国》、《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 一套《资治通鉴》就是这时读完的[2]。他也接触了鲁迅、郭沫若的文章。由此, 他对新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短小的文艺作品向报刊投寄。不久, 年方13的田家英的散文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出现, 他也写了一些诗歌、小说、书评。两年中, 公开发表各类文章一百多篇, 因而引起了当时成都文坛的注意。

凭着写文章得来的稿费, 辍学两年后, 田家英重新考入当时非常有名的县立中学。在成都的学校, 还有图书馆里, 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籍。这时也接触和阅读了《大众哲学》、《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讲述新鲜道理、新的世界的书籍, 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也使得他眼界豁然开朗。时年15岁的他曾在一文中写道:“我爱着那些为我讲述真理故事的书本, 它对我是一种诱惑, 一种魅力, 它指示给我一条坚决的道路, 使我看清现实, 它要我皈依真理, 教我在应当交出生命的时候, 就把一切交出来。”[3]经过读书学习和对现实的思索, 不满16岁的田家英决定奔赴延安, 去追求光明。

来到延安的田家英很快便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中去。为了干好革命工作, 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 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史。在1941—1943年期间, 为了揭露和批判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 田家英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写了《奴才见解》、《从侯方域说起》、《沙漠化的愿望》等文章, 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其中《从侯方域说起》一文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也许是这次契机让田家英在几年后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

担任毛泽东秘书后, 为了胜任工作, 田家英请教并听从胡乔木、萧三的建议, 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读毛泽东著作, 并且用自制的土纸本子分门别类地抄录毛泽东著作, 以及他的学习心得, 从而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深刻的领会。建国后, 尽管工作很忙, 担子很重, 但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 干一行钻一行, 走到哪学到哪, 尤其对马列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 更是反复研读, 钻得很深。田家英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要学以致用。1954年, 为了辅助毛泽东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他仔细研究了清末到民国以后历次制定的宪章、宪法和约法, 以及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又参阅了英、美、法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还读了不少其他法学理论书籍。为了应用一切有利于革命工作的书本知识, 工作之余, 他到处寻书, 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买书, 而且把买书藏书重点放在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政治理论书籍和古今中外历史书方面。

2. 学习过程的艰苦性。

田家英在学习上肯下苦功, 耐得住寂寞, 自强不息, 勤学苦钻。无论是年幼家贫时期, 还是艰难的战争岁月, 或是担当毛泽东秘书的18年中, 他在学习上始终不放松, 刻苦研读, 从未停止, 直到“文革”前蒙冤去世。

田家英自幼便喜爱读书, 成绩也非常优秀。因父母相继过世, 读到初中一年级时, 兄嫂逼着其退学到药铺当学徒。但立志“走遍天下路, 读尽世上书”的他仍苦学不止。田家英此时的苦读情形在其少年时的一位同学的回忆文字中可见一斑:“他的学习生活条件之差是惊人的, 他住的阁楼实为店中堆放药材之处, 在干枝枯叶之间仅放一木板撑起的小床, 三角小桌和一矮凳而已。由于药材干枯, 易于引火, 哥嫂不许他点灯, 幸好小窗之前有一路灯, 他取下窗上的一个小木板, 借着透入的一线灯光, 展读深夜。以后他又找了一个旧汽油筒, 把铁筒横放下, 煤油灯放在里面, 这样就可以躺着读书了, 他每天不到三更午夜决不入睡。”[4]无钱买书, 他想办法借;借的书读完了, 就到书摊上去“读白蹭”。所谓“读白蹭”就是去书摊看书, 碰上喜欢看又无钱买的书, 便悄悄地蹲在地上读起来, 被老板发现撵走, 转一圈回去又接着看, 田家英戏称这种方法为“读白蹭”。这其实是田家英在困境中被逼出来的读书办法。

如饥似渴地学习, 让他更加渴望回到学堂学习更深更广的知识。辍学两年后,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成都最有名的县立中学, 并以自己所得的微薄稿费收入维持着学习和生活上的支出。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常去一个叫“墨池”的图书馆。经常是早上一碗锅巴稀饭两三片咸萝卜, 中午一个小饼或干脆不吃饭, 只为读书, 因而被图书管理员戏称为“小书迷, 书疯子”。[5]

为追求革命真理, 来到了延安后, 工作之余, 田家英更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延安担任马列学院教员时, 为了讲中国近代史, 每天读书到深夜, 有时通宵达旦, 在短短的时间里, 就把在延安能找到的鲁迅著作全部通读了一遍, 成为一位熟悉鲁迅著作的小教员 (当时他年仅19岁) 。了解田家英的前辈都感到在他身上始终蕴藏着一种可贵的好学上进的精神力量。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曾说:“他那种浓厚的读书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 在我们党内干部中是不多见的。”[6]的确如此, 为了学习革命理论, 他常常一人跑到僻静的山上, 或是钻进破窑洞埋头苦读。行军时, 他宁可把其他什物丢掉, 也要把书全部背上, 待一有空就掏出来读。

来到毛泽东身边承担秘书工作后, 田家英更是深感责任重大, 深知没有广博的知识, 不详尽地占有历史和现实的资料, 是无法完成毛主席交给的艰巨任务的。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田家英女儿曾自回忆道:“建国后, 尽管工作繁忙, 担子很重, 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 干什么就学什么钻研什么;无论走到哪里, 把书带到哪里, 一年365天看书学习从不间断。他以‘向上应无快活人’、‘将勤补拙’刻成图章盖在心爱的书上, 砥砺自己刻苦学习。”工作忙碌时, 为了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 他常常减少睡觉时间。即使后来因学习的刻苦, 加上生活清苦而得了神经衰弱也不曾中断。他常对关心他劝他休息的同志们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不抓紧工作和学习就是浪费生命。”

苍天不负苦心人, 苦学不但使他的文学素养、史学积淀和政治理论功底更加深厚, 而且使他的眼界不断开阔, 思想日益成熟, 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才干逐渐凸显。这样, 他自然成为我们党的一名博学能文的秀才, 参加起草了不少的中央重要文件。

3.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田家英不仅勤于读书, 而且方法多样。既读有字书, 又读无字书;既从书本上学, 又在实践中学, 甚至在与人交流沟通中进行学习。

一是向书本学习。田家英终身爱好读书, 并且读书不分香花毒草, 不以人废言, 这大概跟他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受毛泽东的影响有关。遇有名篇佳句, 还时时背诵。故而他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史学功底、政治理论水平也非同一般。即使是学习书本, 他也视不同的书本而区别对待, 有的书, 他只粗略浏览, 了解内容的大概, 以增加知识积累即可;有的书, 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 他则不厌其烦, 深读细究, 掌握精华,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好地加以运用。

二是通过调查研究进行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掌握实际知识, 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不仅提倡读有字的书, 而且提倡读无字的书, 所谓读无字的书就是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田家英汲取了毛泽东这一思想, 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秘书工作之中。毛泽东选拔田家英担当其秘书的第一堂考试, 就是让田家英去东北解放区调查研究城市工作;此后, 田家英常常受毛泽东派遣,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从而对毛泽东思想, 以及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有了切身体会。上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 田家英多次受毛泽东指示从事农村工作调研, 协助毛泽东制定和完善人民公社政策, 他从中也学习和领会了毛泽东深邃的政治识见。

三是通过与他人讨论交流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谈话、交流中, 田家英也常常能获得不少知识和启迪。据田家英的夫人董边回忆, 在50年代, 几乎每天晚上毛泽东都要找田家英去谈话或交办事情。交谈内容很多, 范围很广, 从古到今, 从政治到生活, 每次都有新题目。田家英长期在这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耳濡目染, 自然受益良多。柳亚子曾在日记中写道:“田家英来谈政治与旧诗, 所见颇深刻, 意者受毛主席的影响欤?”[7]又如, 他与周恩来的秘书梅行私交甚密, 常一起跑书画文物点和旧书铺, 回到田家英书房小莽苍苍斋后喝杯清茶, 再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地谈上一阵, 真可谓爱书人习相近、癖相投。可见, 田家英与他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成为他学习知识和获取启迪的重要一途。

田家英作为党的高级干部, 一代著名秘书, 其学习精神和为学之道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特别是秘书事业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学习田家英, 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服务能力。

当今,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社会转型期。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 理论文化水平的高低, 将决定他思想素质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只有勤于读书学习, 思想境界才会提高, 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 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多些。当前, 有的领导干部对读书没有兴趣, 一看书就头痛;有的则因忙于应酬, 认为工作与学习时间产生矛盾。

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挤, 总还是有的。”毛泽东一生喜爱读书, 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8]可见读书是何等重要。只要想读书, 时间总是会有的, 合理安排工作就会有学习的时间。

当然也要注意学习的方法。在坚持向书本学习的同时, 也要多下基层走走看看, 多向基层群众学习, 在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正如田家英所说:“不学习, 就不能正确地前进;不学习, 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不学习, 就不能更好地巩固胜利、发展胜利, 就不能取得新的胜利。”[9]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 要将学习视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2. 学习田家英, 提高当代党政秘书的辅政能力。

当今, 在秘书队伍中, 有的人不讲学习, 不思进取;有的人把学习与工作对立起来, 认为学习会影响工作;还有的人在学习上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如重政治学习而轻业务学习, 或者相反。在秘书队伍中存在的这些现象, 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秘书工作和秘书服务的质量。针对这种现状, 结合学习党的秘书工作“三服务” (秘书应为领导工作服务、为各部门或机关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的根本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著名秘书田家英的学习经验和精神, 对于提高秘书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 保障秘书工作质量, 坚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 强化秘书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修养,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学习田家英, 激发当代青年不继前进的动力。

当今世界,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据专家预测, 到2020年, 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4倍, 到2050年, 目前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因此, 对当今的青年来讲, 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再一次提出:“青年一代要适应时代要求, 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就要加强学习。”青年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如今的学习条件, 较之田家英青少年时期要优越得多, 青年没有理由不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尚昆.深切思念田家英同志.载董边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8.

[2]倪良端.少年田家英.党史文汇, 2005, (3) .

[3]田家英.畸零篇 (续) .华西日报, 1937-7-4.

[4]载曾自父亲田家英少年时代的梦想.传记文学, 2003.4.

[5]参见曾自父亲田家英少年时代的梦想.传记文学, 2003.4.

[6]杨尚昆.深切思念家英同志.载董边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增订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160.

[7]董边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增订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29.

[8]李琦.学习也是一种休息.党的文献, 2008, (4) .

田家原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译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注释

①斸:大锄,这里用作动词。有掘的意思。

②禾: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谷物吐穗扬花。

赏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後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古诗简介

《题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诗人贺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造访对象;颔联描写行踪,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弥久;颈联描写写农家生活的勤劳、朴素,尤为清新晓畅;尾联表示对游宦已兴趣淡漠,希望能在此归隐。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晚景,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希望归隐的思想。全诗风格平淡,用语直朴,与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

翻译/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

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

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

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注释

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因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游宦(huàn)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择地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诗人任和州管界巡检。诗人路过诸葛谼时,便写下这首诗,以记录夜访农家的经过及其感受。

赏析/鉴赏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名家点评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 篇4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诗简介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翻译/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赏析/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

赏析

田家,田家聂夷中,田家的意思,田家赏析 篇5

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

作者:储光羲朝代:唐体裁:五古 玄鸟双双飞,杏林初发花。命僮仆,可以树桑麻。

清旦理犁锄,日入未还家。

有客山中至,言传故人讯。荡漾敷远情,飘u吐清韵。

猗欤春皋上,无乃成秋兴。

念别求须臾,忽至嘤鸣时。菜田烧故草,初树养新枝。

所寓非幽深,梦寐相追随。

依依亲陇亩,寂寂无邻里。不闻鸡犬音,日见和风起。

赖君遗镌澹忧来散能弭。

王维渭川田家解析 篇6

【内容】: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雉:野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上一篇:海阔天空小学作文下一篇:国考面试备考:组织管理如何“不乱”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