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创新论文(共8篇)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两个出现频率很高、联系比较密切、正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江泽民同志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并寄予巨大希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其实,也只有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二、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会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第三,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我认为,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那么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如果说这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那么这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反过来,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就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性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决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正确的事情,以接受和守成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教育必须改变。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把手,能够使教师和校长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从重点处突破正是务本之举。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一、关于高校教育创新的思考
1、教育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传播的过去时, 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 以完整、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为最高要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一整套以继承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 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思想, 而以开发学生具备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创造力,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为主。它主张将重点由过去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力转移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上来, 通过施教过程, 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力的挖掘、开发、训练和强化, 提升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2、教育过程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过程常常把教学视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过程, 习惯于以教师传授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 重视教学过程的数量和进度, 强调教学的计划和学生学习的时量, 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数量。教育过程的创新则要求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单位时间内学习的质量为目的, 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
3、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等。传统教育教学内容老化, 教材陈旧, 课程多有重叠和交叉现象。同时, 由于学科中心思想的影响, 课程结构单一化、固定化和细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培养出来的“专才”不少成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偏才”和“狭才”。教育内容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材建设的前沿化问题。要淡化专业界线, 提倡文理渗透, 拓宽学科领域, 进行通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构建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相统一的教育内容。变培养株守一隅的“专才”为融会贯通的“通才”。
4、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评方式三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型的学习习惯, 以课堂统一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的教学以“克隆”知识、“copy”概念原理为主, 学生以被动地记忆、背诵知识为主。“读书一学期, 紧张半个月”、“六十分万岁”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多方面和多样化的, 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讨论式, 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探讨式、互动式, 以及考评方法上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总的原则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习的主动精神。变传统教育顺序上的“听说读写”为“说写读听”,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探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在教育界, 创新教育的口号已日益普及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在高举创新教育的旗帜, 但笔者认为:不同的教育层次应有不同层次创新教育内涵因素的适用范围和侧重点, 如基础教育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志向做文章;中等 (职业) 教育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在提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志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尤其要侧重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培养。下面着重点谈谈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问题。
1、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即对事物所进行的有创见的心理反应活动。它常常能冲破固有的常态模式而进行一系列能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创见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发散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求异性等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容易接受现成结论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自以为是”, 反对“克隆”和“拷贝”, 提倡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2、营造创新情感氛围, 孕育创新情感基因
以往人们在谈创新的时候, 常常较多地注意到了思维能力等心智方面的创新, 而忽略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创新, 这实际上是一个遗漏。事实上, 在人 (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 的各种创新因素中, 情感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在校园里和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关心人, 理解人, 爱护人, 孕育良好的情感基因, 心中始终充满着爱的情怀, 将会对人的创造潜力发挥重大的催化作用!
3、重视创新人格养成, 构建创新人格体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创新素质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9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1.创新的本质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的本质就是进取和超越,就是“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和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作为一种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超越过程,主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而培养这种人并非任何一种教育都能奏效,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2.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体内容包括: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创造、创新要求的心理内在驱动力、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指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过程和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桥梁。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是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创新能力的培养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
(4)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在创新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1.树立创新教育观
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2)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要搞好教学改革,在新的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推动教学的创新,用改革后的教学工作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摒弃一些陈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多地了解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
(2)改变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单纯讲授知识的“广播员”变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向导”和“教练”;要从教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交互性教学和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将学生从“吸收——储备——再现”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要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生动情景,使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3.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要求
进行教育创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对整个教育过程和活动起着导向、监控、激励、强化和监督等作用,虽然评价体系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力,但会促进或抑制创造力的形成,从而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严重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三、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当前学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学校教师普遍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建设创新性教科研团队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效的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应在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教科研团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学校师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各学科奥林匹克大赛、各类知识竞赛、电脑电子设计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能量放大效应。
3.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2]军建.关于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西南农业学校学报,2005,(1).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郭文安.创新教育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首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就滞了。试想,倘若施教者观念陈旧、意识陈旧、意思狭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次,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1、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常常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要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4、正确认识“听话”与“好孩子”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已经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可事实上,在这个圆中活动的不少孩子,恰恰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特征。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行为以施教者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教师和父母应树立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幼儿视为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来进行教育,砸掉“框框”,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个体一生中的初步教育,是培养个体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科学的幼儿教育能够强化幼儿潜意识中的学习思维,优化先天性的学习习惯,新时期幼儿教育具有表面性性,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农村幼儿教育的弊端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家庭教育的轻视造成,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许多农村家庭没有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在一个农村孩子的幼儿时期,大多数的学习来源于幼儿学校,一旦学校没有做到科学的教育,那么农村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农村幼儿教育重在支援与优化,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而专业的幼儿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农村幼儿教育内部的教学理念。《农村幼儿教育多元供给职能与绩效》从“供给”与“绩效”的角度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建设优化进行了成分的说明,编者逻辑严谨,文章布局有序,从上而下,由国家层面对幼儿教育供给政策开始,结合重庆市农村幼儿教育基本情况与地方性政府的供给支援,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供给职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全书以基本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以重庆市区县幼儿教育为实证进行了实践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兼备,内容与建议并举,该书可为农村幼儿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在教育水平严重失衡的现代教育中,农村幼儿教育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结构,也没有开展科学的幼儿管理策略,以致于许多农村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学习到基本的知识技能,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意识较低,教育内容以基本技能为主,城市地区则会加入文化性的内容,提早开发幼儿的知识系统。幼儿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性,农村幼儿教育应该借鉴城市地区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强化农村幼儿潜意识中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动机。
一、传统幼儿教育浅议
自隋代科举设立开始,魏晋门阀制度便逐渐落寞,贵族统治集团也随之改变,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可以实现宏伟壮志,同时,教育也发生了变革,民间性的教育机构向底层人们开放,政府性的教育部门也逐渐容纳寒门子弟。随着这一教育变化,社会教育理念也发生转变,底层家庭开始重视幼儿教育,从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从个人基本道德修养到政治阶层的论政,才华成了实现理想的主要推力,教育则成了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
(一)传统童蒙教育
古人称幼儿教育为童蒙,顾名思义便是儿童阶段的启蒙教育,魏晋以前,童蒙教育偏向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学习,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个体思想教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国家政论思想教育,诚如《孟子》的论政思想和《论语》的仁义教化。自曹操“举贤令”开始,知识教育与政治产生了联系,即便是贵族门阀统治的魏晋,也有许多寒门士子自幼便有童蒙教育,唐宋时期士族门阀统治逐渐落寞,政治门槛的降低促进了教育的开放,加上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许多平民阶级开始重视教育,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走进仕途建功立业。现代教育深受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庭一味强调勤奋读书实现功利性目标,却忽略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没有意识到传统幼儿教育中个人理想与国家大业教育的重要性,只偏向于基本的常识学习,并且教育内容过幼儿化,没有进行多元化教育。
(二)人生理想与知识需求的结合教育是个体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是功利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功利性是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理想性则是个人内心愿望的实现,幼儿时期虽说没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和理想性,但是教育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早的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很多幼儿沉浸在电子社会的享乐之中,如果学校教育没有重视传统幼儿教育的启蒙思想,那么现代幼儿教育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仅仅是表面性教化。现代幼儿教育应该重视孩子人生理想与知识需求的结合,农村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农村幼儿教育弊端本身居多,在幼儿生活常识与个人教化意识教育方面更为严重。并且,农村幼儿所接受到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如果幼儿学校没有重视其人生理想和知识需求在农村孩子整个人生阶段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往后的教育只会沉陷在机械的学科知识中,并且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不高。在一般性的认知中,幼儿阶段的教育没有成人阶段教育复杂,但是却是最重要的,幼儿阶段的教育事关儿童智力、品格、知识、理想等等的初步形成,如果没有考虑综合发展,那么幼儿未来的教育活动会有所缺失。
二、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儿是教育个体的萌芽期,这是时期的幼儿具有好奇感,对多许多未知事物充满了很多的乐趣,是进行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从礼义廉耻到文化习俗,都需要融入教学内容中。幼儿时期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并不是由学校所决定的,更多的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并且没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加上外出打工,许多幼儿没有家庭教育,由此学校教育成了主要的教育场所,但是农村幼儿教育本身也有许多的问题,这是农村幼儿教育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止是幼儿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教育中,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当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从教育来看,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辅助和完善,通过家庭教育,幼儿孩子能接受到更为亲切的辅导,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家庭教育有明显的缺失,这是由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所决定的,父母的文明举止能够影响幼儿,而父母的文化水平能够决定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由于外出工作的原因,许多农村幼儿并没有接受到实际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村幼儿孩子没有接受到有益的教育,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幼儿孩子的学习没有自律性,严重影响了以后的教育水平。
(二)学校教育的落后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因为农村经济产业局限而导致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的落后则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少和教学水平的落后。农村教育资源远远比不上城市教育,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具有明显的差距,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幼儿教学以实践性活动为主,需要许多的教学设备和工具来完成,农村幼儿教育资金有限,各项设施仪器数量有限,只有基本的图画工具。在教学上,农村幼儿教学没有将知识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中,也没有将启蒙观念作为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为主,而城市地区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学习内容,提早将学科性的知识和文化性的知识作为幼儿教育内容。资源与教学是农村幼儿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充足的教育资金和优秀的幼儿教师,农村孩子在幼儿阶段基本上没有学到有益的知识。并且,因为幼儿时期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学习习惯,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开设幼儿学校,在许多农村家庭里,幼儿教育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也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学校教育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
三、农村幼儿教育的变革
如前文所述,由于地域性经济的偏差,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很难得到保障,学校教育承担起了主要的教育责任,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资金投入与幼儿教育人才引进计划,资金的投入需要政府阶层来执行,通过资金的投入,优化农村幼儿学校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内容。在教学上,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确保专业幼儿教师任教,当然,教育资源的充分不能起到关键性的改革,充足的教学资源有待高效的教学质量来科学对待,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幼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中。
(一)面向全体,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的代表观念,儒家在教育方面力求教学的一致性,即教育对象需同步发展,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没有类别之分,智、愚、富、贫皆可进行教育,“非善、非智”可通过教育手段产生“善、智”的转变,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在封建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教育中也十分重要。在现代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中,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教学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并且存在优差分类教学的现象。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空白期,先天性的个性决定了幼儿的独特性,所以在教育中,所有的幼儿并不会产生一致性的教育兴趣,农村许多幼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性格比较顽劣,在学校中表现不佳,甚至会厌学,这种情况之下幼儿教师需具备耐心,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进行教化,不能只关注从众突出的孩子,而放弃对个性孩子的教化。
(二)继承传统,德才兼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贵州省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意义,对“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策略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引言
城镇化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直社会各界人士所热点关注。广义上而言,城镇化即农村人口逐步朝城镇流动,并最终转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朝发达国家进程的必经之路。“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自上述话的字面含义可看出,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城镇化是一项需要长耗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要借鉴国际先进城镇化发展经验,在发展历程中开拓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重要的基石作用,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1]。现阶段,贵州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贵州省政府正以经济社会转型为良好基础发展科教兴省战略,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一、现阶段贵州省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数量、规模欠缺全面规划
伴随着贵州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存在的学校数量及规模变得愈来愈难以满足学生就近择校的需求,从而导致一些学校生源超过学校的承受量。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学校所要接受的生源也会明显增多,给城市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提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则面临生源极大缺失的问题,是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出现闲置情况,破坏教学资源配置平衡。
2.学校创建、发展创新性不足
现阶段,贵州省有极大一部分学校存在创建、发展创新性不足问题,这些学校早创建过程中,多采用单一的使用管理、规划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等方法,使得校园在设计方面出现不科学、不合理情况,无法有效显现校园的主题特色,对学校传承自主文化造成一定的制约。此外,一些职能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校实际情况及需求角度出发,而进行主观经验的配发,使得配发的大量基础设施设备得不到正常使用,出现严重浪费现象。
3.教育创新驱动缺乏人文性
多种不同的力量驱动是基础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当前,贵州省基础教育工作创新驱动存在的首要问题为缺乏足够的理论性指导,基础教育创新人文相关内容融合不充分。另外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工作创新相关师资力量、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基础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队伍工作效率底下,对基础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长远建设造成不良影响[2]。
二、“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意义
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也属于全面促进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要求,通过将政府自身开展基础教育特征教育涵养等进行科学合理融合,从而得以收获对基础教育的科学化创新途径。现阶段,城镇化脚步不断推行、深入,在学校所处的当前新时期下,政府部门、校方要进行不断的开拓创新,对今后教育发展方向展开科学合理的探寻、分析,对教育工作创新实践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进行清晰细致的了解、解决;在“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深刻总结、读懂城镇化下学校思想价值管理转变情形,全面发扬基础教育培育文化、凝聚人心及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精神,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激活农村教育
(1)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价值,缓解农村学校面临难题
现阶段,贵州省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小规模的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指的是总人数不超过100人的农村学校,分别有不完全小学、部分完全小学及农村教学点等。2012年9月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对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行为应当予以坚决的制止,这一举措彰显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步入一个“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时期[5]。面对贵州省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其存在的价值。学校属于一个重要社区群体组织,一个社区是否适宜生活居住,学校存在与否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若学校脱离了农村,自文化意义角度而言,它将不在会被称呼为农村学校,同时也会进一步使得农村更加荒漠。由此可见,在非不得已情况下,不应当单凭农村学校的规模小,而对其进行撤并。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价值得以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学校面临难题进行缓解、解决,I.针对一些永久留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及学校管理等内容的有力支持,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本土特色化建设;II.针对一些暂时性留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校园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及学生安全等内容的有利支持,充分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III.针对一些即将撤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校车服务、学生分流及校产分配等内容的有利支持,以促进学校撤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立足贵州本土,重视农村教育特色发展
现阶段,伴随着义务教学理念的不断进行、深入,贵州省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设备配备改善方面已经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发展出有着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是现阶段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受农村教育过度的模仿城市教育影响,属于农村教育自身本土的教学特征未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试。现如今,在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当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立足贵州本土,重视农村教育特色发展。好比四川省成都浦江县的农村办学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浦江县在发展自身农村教育过程中,立足本土自自身产业角度出发,开创了一套以“自然、绿色、开放及融合”为特点的当代田园式教育模式,经对各方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构建起“一校挂两牌”的学校创办模式,学校办学还结合了当地茶叶产业,一方面塑造起校园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促进了本土茶叶产业的有效发展。
2.由城带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过去城镇化发展偏向于“重城轻乡”,一味的发展城市,而忽视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务必要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发挥起城市引领农村一并发展的作用,注重由城带乡。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要求一定要发挥城市教育的带头作用,发挥城市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优势,引领农村教育协同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I.引进城市教育先进理念、优质师资等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先进理念、优质师资等资源引进应当在政府和学校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进行,且引进教育资源不能过于盲目,要对其展开透彻深入的分析,并制作引进可行性报告。II.颁布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减城乡教育差距。好比我国江苏省苏州市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便颁布了“六个同样”政策,分别为“学校环境同样美”、“教学管理水平同样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样好”、“教学设施同样全”、“教学经费同样多”及“学生个性同样得到弘扬”[6]。
3.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城市择校问题。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不但会导致农村学校人口不断降低,还会使得城市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应当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开拓城市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I.开创名校集团化。为了输出民校优质教学资源及提升相关较差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政府部门的协同引导下,将名校区域范围相应教学质量欠佳的学校纳入到名校进行一并管理,经采取分校管理的模式,将名校与较差校发展成为名校集团,积极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7]。II.开创学区管理制。开创学区管理制,根据区域范围之中优质教育资源概括,将街道作为单位对各个学区展开划分,各个学区均配备有完善、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构建起规范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相互分享各学区学校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课程资源,开拓城市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积极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贵州省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已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相较于我国一些发达省市地区仍旧存在一些差距。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势必将更加深入,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贵州省政府部门势必要秉承着“创办社会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大量的优质学校,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宗旨,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峰.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命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5.[2]边团结,郭胜.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向选择――以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8-10.[3]王艳成,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背景论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1):24-27.[4]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3):180-187.[5]Masahisa Fujita,Paul R.Krugman.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4):385-386.[7]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识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16-117.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朱广黔(1971-),男,布依族,江苏沛县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城市管理。
第二作者:许湘云(1973-),女,湖南湘乡人,本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普通话教学。
一、创新型教师要有博大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习, 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博大深厚的爱。教育的含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而应是信念、力量、美与创造的统一。
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有了这种爱, 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它最真实的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爱神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 (爱) 的意义在哪里?阿佛洛狄忒说:“‘L’代表Listen (倾听) , 爱就是要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要, 并且予以协助。‘O’代表Obligade (付出) , 爱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 无私地去灌溉爱之苗。‘V’代表Valued (尊重) , 爱需要展示你的尊重, 表示体贴、真诚的鼓励。‘E’代表Excuse (宽容) , 爱就是仁慈地对待, 宽容对方的缺点与错误。”
创新教师就应具有这样博大的师爱, 这样, 教师才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呼声, 才会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我展示;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表现持宽容态度;才能对学生的新奇想法持宽容态度, 并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学观念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民主的、科学的、适应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师创新的前提。
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上从一名教者, 转变为一名引导者、一名组织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组织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的本领。爱因斯坦说:“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然而, 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其任务只是把知识从教科书搬到学生身上, 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知识量方面的积累, 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说, 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做, 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创新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 如培养学生的胆量、意志、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等,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三、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用什么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它是教师创新的关键。教学方法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放性原则, 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创新性原则, 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转到引导学生创新、探索上来;能力本位原则,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 加大实训的力度;挑战性原则, 提倡向教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在五项原则指导下, 酌情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海滨仲夏夜》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饱览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大好《春》光, 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情, 今天, 我们将一起漫步‘海滨’, 来欣赏威海夏夜那迷人的景色。”三言两语就把学生们引入了教学情境。另外, 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
四、创新教师要讲究言语礼仪
创新教师应锤炼、优化自己的教育语言, 使自己成为完美语言艺术的追求者和艺术者, 成为学生的典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许多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他们需要知识补缺的同时, 还特别需要更多的精神鼓舞。因此, 教师要探究表扬的艺术, 讲究批评的技巧。教师必须带着高位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 努力从一次好的作业、一篇好的作文、一次正确的答题及一次较好的发言等点滴成绩中去肯定他们, 用欣喜的态度、热忱的话语高度评价他们, 向他们传递“你能行”、“不错”、“你会成功的”等信息。批评学生的错误时, 也不妨先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表示赞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就会听进去了。从而, 使自己的礼仪语言, 像涓涓的溪水, 潺潺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育出红艳艳的桃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新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之中, 涌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创造性思维和方法,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没有创新型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言语礼仪
参考文献
[1]杨素琴.创新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潘永庆、孙文彬.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志东.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所以,国家、民族的进步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同时,创新教育又是时代的要求,惟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实用性强的自然学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思考:
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乐意思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创设适当的物理情景,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思维引向课堂。在引入新课中相关的趣闻、故事、幽默,开展竞赛、制造悬念、动手实验等。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积极思维、探索。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知识的转化,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到物理知识,提高能力。
三、要加强物理知识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都称得上是创造。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能力,即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改进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时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要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要提倡质疑发问、理解记忆,鼓励奇思异想、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物理。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其好奇心,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看学生的优点,多找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四、要改进物理学习的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类似人类对知识的创造、积累过程,所以,物理学方法既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更是学生发展创造能力的桥梁。
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含的或外显的物理学方法教育因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物理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或建立规律,这是进行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最好时机。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几种具体的物理学方法,如让学生掌握物理观察、实验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物理思维方法,即要掌握物理模型、等效思维、类比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和物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一般思维方法。
五、要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课程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探索出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认识并掌握一些新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六、要注重学生物理能力的训练
为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与创造能力相关较大的几种物理能力的实际训练。例如应注重观察、实验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创造技法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创造的规律,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
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生的物理现象,积极思维。
【幼儿教育: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教育创新教育论文07-27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论文12-07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09-20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研讨教育学论文06-25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06-09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11-28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路论文09-0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论文11-26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10-29
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