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FC阅读课教学初探(共12篇)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按照外语学习的规律,高中阶段应进行充分地阅读训练,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自学和应用语言的基础。高中英语 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丰富等特征。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新的 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并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造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书面语的交际活动,是一种理 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 年说过:“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互有区别的 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要想提高学生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我们就要 在阅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英语阅读效率就是指学生阅读英语的理解率和阅读速度。该怎样利 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理解率和阅读速度呢?在此对照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SE FC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初浅体会。
一、教学基本要求
词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又是语句的基本构成单位。我们不仅要强调平时一定词汇量 的积累,而且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词汇知识。如一词多义、一词多类、同形异义、异形同义、 词根、词缀等,也要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的能力,而不能只是死记单词。e.g. The building of a
new car factory wasagreed on last month and a new car company has been started.(SEFC Book I Lesson22)在这个句子中building一词,假如学生只是死记名词building的中文意思,就无法理解这句子。而 事实上,学生只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思考一下,就不难推断出这个词就是动词build 的动名词,这样就能理解 整个句子的意思了。
有效的阅读和良好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要成功地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纠正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的手指(pointing)、心读(sub-vocalising)、声读(vocalising)、过分复视( too many regressions)、逐词阅读(reading word by word)等不良的习惯。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尽 管脑力活动非常紧张复杂,但除了眼球转动和手指翻动书页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部位的动作,同时也没有除 书页翻动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声音,否则,势必要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率。还有,要正确理解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举SEFC Book Ⅰ Lesson38为例,我们教师先介绍一些关于奥运会起源、发展、近况以及五环旗的 标志与涵义等知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就能更深刻地领会其文章的内涵。
二、注意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并非只是从头到尾看一遍,如果阅读课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那就不可能提高他们 的阅读效率。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应分步进行:
1、跳读(scanning)或称点式读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为获取特定的信息而阅读的。它只要求学生 能从语言材料中找到特定的信息,而放弃大部分无关的内容。课文的跳读一般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我们在指 导学生跳读时,应先给他们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点上来, 这样他们的阅读速度就会很快地提高。举SEFC Lesson38(The Olympic Games)为例,学生只要能捕捉到“Wh en and where w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inmodern times?”这个信息,跳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
2、掠读(skimming),又称略读或扫读。在指导学生掠读时, 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确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态度、倾向性,并能就文章的主要观点作简要的评论分析。为了检 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设计8~10 个主要信息正误判断题, 用以检查学生掠读的理解程度。
如 SEFC Book ⅠLesson38,我们可以出这样几个正误判断题:
(1)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four years.(2)The modern Olympics began around the year779BC.(3)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4 )The first modernOlympic Games happened in the year 400AD. (5 )The OlympicGames were born in Greece.(6)The 24th Summer Olympics wereheld in Barc elona in Spain.(7)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won 16 medals.(8)Horse-riding is one of the
unusual sportsin the Olympic Games.
3、细读(close reading)。在领会课文主旨、抓住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 阅读――细读。当然,这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使 学生对 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SEFC Book ⅠLesson 38 这篇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文章首先 介绍冬季和夏季奥运会举行的时间不同;第二部分讲述了古代奥运会起源及规模;第三部分介绍现代奥运会的 诞生与发展及奥运会的箴言是“Swifter, Higher,Stronger”,并赞扬运动员的拼
一、反例:词汇教学迷雾重重, 迷失方向
1. 眉毛胡子一把抓
碰到词汇多的阅读篇章, 有些教师往往不懂得取舍, 不区分单词、短语的层次, 有时还会对有些活用词无限制地扩展其用法。教师“心中无底”, 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验表明, 在一节初中英语课堂中, 学生能转化为积极词汇的新词和短语在10个左右。如何确定核心词汇、短语?如何将词汇分层?如何呈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尝试与探索。
2. 挤占大量阅读时间
有些教师用于词汇呈现的时间竟然达到25至30分钟。而为了完成既定任务, 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仅仅为可怜的2至3分钟, 最终学生无法充分阅读与挖掘篇章内容。阅读课完全不能称之为阅读课, “阅”与“读”的时间太有限了。
3. 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更多取决于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巩固的自觉性。但在教学比武中能明显看出, 课前已掌握部分词汇、短语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 反复操练目标词汇、短语, 而未掌握的学生很少参与。总之, 本该多操练的学生不参与或很少参与, 因此不能在课堂中很好掌握目标词汇, 很难达成预期效果。
4. 学生的内化度不高
Brown&Payne提出, 词汇学习的过程为五步[1] (见图1) 。学生从接触生词到转变为消极词汇再到积极词汇, 每一过程所留下的词汇逐层递减。有些教师只注重大量词汇的灌输, 不注重对词汇的内化, 学生的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的转化很难在课堂上实现,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大容量的输入是否会在最底层留下更多?如何呈现词汇才能让最底层尽量留住多的记汇?如何拉开战线, 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实现词汇的内化?问题不一而足。
二、正例:词汇教学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1. 在词汇分类中进行词汇教学
有位参赛教师在备课时将本课生词、短语进行了有序分类, 并对不同类的单词、短语设定不同的认知要求, 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这位教师先根据是否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将生词、词组分成两大类 (见表1) 。表1中的A和B类词为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生词、短语。C和D类词为不太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生词、短语。词汇分层后, 针对不同等级词汇安排简单识记, 重在理解与先理解后操练的不同要求。A类词汇为与服饰有关的专业词汇, 通过图示与实物直接呈现, 无须过多扩展, 只做简单识记要求, 认识并会读、会拼写即可。B类词汇为影响阅读的常用词汇与短语, 也是阅读的中心词, 阅读前通过高频使用来强化学生对这些词与短语的理解与活用迁移。C类词汇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构词法猜测单词意思。D类词为非重点词汇, 不影响文章主旨阅读, 可以在阅读后设计几个问题, 在学生猜测中引出。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笔者认为, 可根据实际来划分词汇层次, 如根据词汇的应用能力强弱分层。所谓词汇的应用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其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 二是其使用时容易出错的频率。也可以根据词汇的含义圈定分类或是词汇的情感色彩或是词性分类等。[2]可具体文章具体处理。
2. 利用语义激活扩散模型进行词汇教学
1975年Collins&Loftus提出激活扩散模型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语义网络模型中最理想、最能反映心理词汇本质的模型。1994年Bock&Level改进了这一模型。在新模型中, 既考虑词汇的概念知识 (由表示概念的节点组成, 节点通过各种语义关系与其他节点相连) , 也包含了词的句法知识 (词性、基本搭配要求等) 和语音知识 (包含词汇的音位特征和读音等) 。[3]
这一模型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之一是, 将词汇置于联想网络之中, 一方面可加速新词汇找到其在储存网络中的位置, 以便尽早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又可为以后激活 (提取) 词汇知识提供快速通道。[4]有位参赛教师的词汇呈现基于这一模型进行设计 (见图2) 。该模型以文章主题“What to wear?”为中心, 联想到clothing, ..look和fashion三大类及prefer这一活用词, 再向外激活扩散, 呈非层次网络。联想网络的建立也从某种角度基于词汇的归类。词汇可依据专题归类、构词法归类、反义联想归类、同义联想归类等。
这一模型对词汇教学的另一启示是, 要从词汇的概念、语音和句法三个层面关注词汇教学。如果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词汇具备完整的概念、句法和语音层面的知识信息, 则该词可以分别从多方面的刺激予以激活。[5]在词汇教学中一般概念层面的知识不会被忽视, 而容易置语音和句法层面的知识以不顾。这将直接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两大中心环节。在词汇教学中重视句法知识的教与学, 才可能将孤立的消极词汇转变成活的、高产能性的积极词汇, 从而提高话语产出能力。有效的词汇教学应努力做到“音形义用, 词不离句”[6]。
3. 利用情节性记忆进行词汇教学
“情节性记忆 (episodic memory)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1879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作。后我国学者吴世雄将此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吴世雄提出:“在教授英语词汇时,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提供语内语境知识, 或创造言外语境, 让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运用词语的练习。这种寓词汇教学于具体情境中的教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词汇习得的效果, 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心理学实验表明:与受试实际经历过的情节相联系的知识一般比较容易进入受试的长时记忆中保存下来, [8]因此, 词汇教学须情景化、趣味化, 要多手段、高频率地进行。如prefer的教学, 有位赛课教师的处理是:学生阅读理清各种look特征后,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偏好。情境过渡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又与主题紧密相关, 自然学生内化程度很高。shock一词也在阅读后处理, 例句则紧紧围绕服装, 让学生通过情境判断, 更直观。Which is a shock?On Monday morning, I come to the school and see______. (A.students ar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 B.Ms Pan is wearing a nice dress C.aboy is wearing a skirt) 更有教师设计了chant (见图3) , 将一些活用短语串联, 并请外教录制语音材料。这样的设计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又具开放性, 利于学生替换部分信息进行活用。
三、结语
为什么有教师会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迷失方向, 而有教师却能拨开迷雾, 让词汇教学之花争奇斗艳?笔者认为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处理词汇教学的关键是:备课时, 教师应该明确词汇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点对新词进行合理分类;在课堂教学中, 把握词汇教学“真实呈现, 反复练习”“分散呈现, 降低难度”“由浅入深, 反复操练”的原则;同时明确词汇教学成效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就能体现, 需要一个教学阶段才能体现。有教师因为没能把握住这一关键, 才会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迷失方向, 而能把握住的教师, 最终让词汇教学之花争奇斗艳。
参考文献
[1]陈朝晖.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范琳, 王庆华.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209-212.
[3]COLLINS A M, LOFTUS E F.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 (6) :407-428.
[4]章柏成.激活扩散模型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2) :6.
[5]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李冬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8) :21-23.
[7]吴世雄.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J].外语教学, 1996 (4) :35-39.
【关键词】课外阅读;导读课教学;窗边的小豆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2011版新颁《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老师的责任,就是将好书推荐给孩子,教他们怎样辨别图书,怎样培养一种优质的阅读姿态。”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一节导读课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导读
导读课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教给学生读懂整本书的方法,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如果在导读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内容,甚至部分精华,而且也大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么,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剩下多少呢?他们又有几分兴趣想去读懂这本书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呈现太多的结果,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这样,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致会更高些,从而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引导孩子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变“要我读”为 “我要读”。[2]首先,我出示巴学园的图片加相应背景音乐,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巴学园,让孩子感知这所学校的奇特,从而导入要推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其次,我巧妙创设情境,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本书第2个故事中的三个精彩片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三个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学生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还从中认识了一个淘气、顽皮、好奇、好动的小豆豆。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既感亲切又十分同情,再出示长大后的黑柳彻子图片、引导学生看封底,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即作者的卓越成就,联系小时候的小豆豆的形象,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豆豆,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这样就让学生非常想了解小豆豆的成长历程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的阅读期待也为后面的精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看目录导读,激发阅读热情,一个个标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在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我选择一个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激发阅读欲望。让学生了解小豆豆由于好奇心而干出了许多让人发笑的事以及面对小豆豆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时小林校长的做法,从而感受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巴学园的向往;最后,通过介绍,向学生推荐小豆豆系列丛书,让导读更深一步,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入手导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3]小学生145万字的阅读量,如果教师篇篇导,本本导,部部导,即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导读”一词中的“导”就是导方向、导途径、导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同类作品。因而在导读课中,我们要渗透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的介绍,读书习惯的养成。
(一)教会学生怎样从封面、目录、书脊、封底了解一本书
例如我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书的封面,了解书的作者,再看封底,封底上往往会有一些对一本书的评论或作者的一些介绍等内容,这本书就是对作者黑柳彻子的一些介绍,接着再引导看书的目录,了解了故事内容,从而让学生明白从封面、封底、目录中能得到不少信息,以后拿到一本新书,可以通过看封面、封底、目录对一本书做初步的了解。
(二)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在导读课中,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中,我带学生去细读了书中一个小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并从中引领学生通过说读书感悟、赏故事语言、品故事人物三方面来阅读故事,在精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读书方法,在赏析人物、认识小林校长时,我则采用自由读,然后让学生勾画重点词句来品读的方法,感受校长的与众不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点亮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永远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让学生“悦读”起来,从我们开始,从我们的孩子开始,我们也将共同前行在阅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其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如情境教学法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情感、美育等因素,借图画、音响、实物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动情入境悟神,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教学中还要能够设障立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与课文的“信息差”,然后进行适当疏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好成绩,从内心产生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师先动情讲述:一百多年前,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皇家园林,被人们称为“万园之园,”这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而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它昔日的辉煌,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用多媒体播放图中《圆明园遗址》)圆明园已经被彻底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同学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预习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读完后站起来读最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老师巡视指导。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感悟自得,在读中体会情感。当然,低年级还应注重识字教学,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以《尊严》为例,首先明确文中表现的是哈默有尊严的品质,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引出先学内容:“从文章的哪些语句能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呢?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细的体会。”这是一个足以覆盖全文,又抓住了主旨的中心问题,问域很宽,解答距很长,学生可以在再次学习课文之后,理解感悟。这既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利于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温玉玲
纲要:一 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逐字逐句的阅读
2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
4 缺乏非视觉信息
二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练”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 导入―感知教材
2 读―理解教材
3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用两种活动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是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阅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
一、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创立者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认为:“理想的输入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 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同时,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明确要求 (五级目标要求)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判15万词以上”。因此, 要适应“新课标”的学习要求, 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关键。可见, 英语课外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任教的班级, 在初三年级做了个调查, 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阅读, 86%的学生感到没有兴趣阅读, 88%的学生认为读不懂课外阅读材料, 92%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而以上数据背后, 还有一个严峻的现实:很多老师也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忽视新课标的课外阅读要求, 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要求, 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指导。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目前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一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三级目标要求) , 平均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110词左右;初二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四级目标要求) , 平均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270词左右;初三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五级目标要求) , 平均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410词左右。然而, 由于平时作业多, 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贫乏给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严重的障碍。不少学生学习负担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和渠道了解和汲取功课以外的信息, 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因为对生活现象或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而对阅读有畏难感。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 对于西方语言在不同题材上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常常困惑, 难免形成阅读障碍并由此延伸出阅读的惰性。
3.很多老师囿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将整节阅读课上成语言知识、语法讲解课, 破坏了文章的美感,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最终导致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寻求课外英语知识的阅读。
4.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慢读、指读、声读、心译、过分复视、逐词阅读、滥用词典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速度, 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 严重影响了阅读理解。
三、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课外英语阅读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精选阅读材料, 激发阅读兴趣, 使学生“乐读”。根据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的“输入假说”理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 ; (2) 既有趣又有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3) 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4)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选择一些足量的、趣味性强、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日常生活的英文读物,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这样, 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并形成习惯。笔者根据初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期望, 每周选定七篇阅读文段, 每篇的阅读量和难度略高于中考试题篇章。涉及的话题广泛且妙趣横生, 从有趣短文、科普常识、文化大观、到广告、信件等各种语言类型都有, 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又可拓展学生视野, 学生在容易理解、也急于获取更多感兴趣的信息情况下, 慢慢地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自觉坚持下来。
2.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拓宽他们对生活及历史文化的了解, 消除课外阅读障碍, 也提升学生个人知识面。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因此,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水准, 从阅读技巧和策略入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之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外阅读之中。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 更加简便”。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 提高成绩;反之, 就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真领悟并贯彻教材意图, 将各种学习策略 (skimming, scanning, summarizing, using the context等等) 贯穿于各篇阅读训练活动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其打造成型以便能自然延伸至个人课外阅读学习之中。
4.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根据课外阅读活动的不同阶段, 给予关注、给予指导, 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和有效果。
一方面, 把课外阅读的答案留给学生自己评改;另一方面, 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细节。教师不能因为这是课外活动就撒手不管, 放任自流。笔者对该项“周计划”的阅读进行了不定期、但是不超过一周的随时检查, 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 (输入量) 、笔记质量的等级和字面评价 (根据生词查阅、短语回顾、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评价) 进行了登记并在班上公开, 形成班级课外阅读档案。这样, 很快调动了几乎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了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能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活动,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也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此外, 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而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论文分析了初中英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通过课外阅读活动,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也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此外, 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克拉申 (Stephen D. Krashen) ,“语言习得理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江雪宁《注重阅读材选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四期.
[3]浩瀚, 周京玉, 王元翠《基础英语阅读技巧要点》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4]舒泽池《身心情智——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表述》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2月14日.
[5]冯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与方法》《英语教师》2008年2月第2期.
一、反例:词汇教学迷雾重重,迷失方向
1. 眉毛胡子一把抓
碰到词汇多的阅读篇章,有些教师往往不懂得取舍,不区分单词、短语的层次,有时还会对有些活用词无限制地扩展其用法。教师“心中无底”,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验表明,在一节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能转化为积极词汇的新词和短语在10个左右。如何确定核心词汇、短语?如何将词汇分层?如何呈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尝试与探索。
2. 挤占大量阅读时间
有些教师用于词汇呈现的时间竟然达到25至30分钟。而为了完成既定任务,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仅仅为可怜的2至3分钟,最终学生无法充分阅读与挖掘篇章内容。阅读课完全不能称之为阅读课,“阅”与“读”的时间太有限了。
3. 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更多取决于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巩固的自觉性。但在教学比武中能明显看出,课前已掌握部分词汇、短语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反复操练目标词汇、短语,而未掌握的学生很少参与。总之,本该多操练的学生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因此不能在课堂中很好掌握目标词汇,很难达成预期效果。
4. 学生的内化度不高
Brown & Payne提出,词汇学习的过程为五步[1](见图1)。学生从接触生词到转变为消极词汇再到积极词汇,每一过程所留下的词汇逐层递减。有些教师只注重大量词汇的灌输,不注重对词汇的内化,学生的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的转化很难在课堂上实现,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大容量的输入是否会在最底层留下更多?如何呈现词汇才能让最底层尽量留住多的记汇?如何拉开战线,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实现词汇的内化?问题不一而足。
二、正例:词汇教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1. 在词汇分类中进行词汇教学
有位参赛教师在备课时将本课生词、短语进行了有序分类,并对不同类的单词、短语设定不同的认知要求,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位教师先根据是否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将生词、词组分成两大类(见表1)。表1中的A和B类词为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生词、短语。C和D类词为不太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生词、短语。词汇分层后,针对不同等级词汇安排简单识记,重在理解与先理解后操练的不同要求。A类词汇为与服饰有关的专业词汇,通过图示与实物直接呈现,无须过多扩展,只做简单识记要求,认识并会读、会拼写即可。B类词汇为影响阅读的常用词汇与短语,也是阅读的中心词,阅读前通过高频使用来强化学生对这些词与短语的理解与活用迁移。C类词汇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构词法猜测单词意思。D类词为非重点词汇,不影响文章主旨阅读,可以在阅读后设计几个问题,在学生猜测中引出。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可根据实际来划分词汇层次,如根据词汇的应用能力强弱分层。所谓词汇的应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二是其使用时容易出错的频率。也可以根据词汇的含义圈定分类或是词汇的情感色彩或是词性分类等。[2]可具体文章具体处理。
2. 利用语义激活扩散模型进行词汇教学
1975年Collins & Loftus提出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语义网络模型中最理想、最能反映心理词汇本质的模型。1994年Bock & Level改进了这一模型。在新模型中,既考虑词汇的概念知识(由表示概念的节点组成,节点通过各种语义关系与其他节点相连),也包含了词的句法知识(词性、基本搭配要求等)和语音知识(包含词汇的音位特征和读音等)。[3]
这一模型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之一是,将词汇置于联想网络之中,一方面可加速新词汇找到其在储存网络中的位置,以便尽早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又可为以后激活(提取)词汇知识提供快速通道。[4]有位参赛教师的词汇呈现基于这一模型进行设计(见图2 )。该模型以文章主题“What to wear?”为中心,联想到clothing,... look和fashion三大类及prefer这一活用词,再向外激活扩散,呈非层次网络。联想网络的建立也从某种角度基于词汇的归类。词汇可依据专题归类、构词法归类、反义联想归类、同义联想归类等。
这一模型对词汇教学的另一启示是,要从词汇的概念、语音和句法三个层面关注词汇教学。如果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词汇具备完整的概念、句法和语音层面的知识信息,则该词可以分别从多方面的刺激予以激活。[5]在词汇教学中一般概念层面的知识不会被忽视,而容易置语音和句法层面的知识以不顾。这将直接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两大中心环节。在词汇教学中重视句法知识的教与学,才可能将孤立的消极词汇转变成活的、高产能性的积极词汇,从而提高话语产出能力。有效的词汇教学应努力做到“音形义用,词不离句”[6]。
3. 利用情节性记忆进行词汇教学
“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这一术语最早见于1879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作。后我国学者吴世雄将此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吴世雄提出:“在教授英语词汇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提供语内语境知识,或创造言外语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运用词语的练习。这种寓词汇教学于具体情境中的教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词汇习得的效果,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心理学实验表明:与受试实际经历过的情节相联系的知识一般比较容易进入受试的长时记忆中保存下来,[8]因此,词汇教学须情景化、趣味化, 要多手段、高频率地进行。如prefer的教学,有位赛课教师的处理是:学生阅读理清各种look特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偏好。情境过渡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又与主题紧密相关,自然学生内化程度很高。shock一词也在阅读后处理,例句则紧紧围绕服装,让学生通过情境判断,更直观。Which is a shock? On Monday morning, I come to the school and see ______.(A. students ar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 B. Ms Pan is wearing a nice dress C. a boy is wearing a skirt)更有教师设计了chant(见图3),将一些活用短语串联,并请外教录制语音材料。这样的设计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又具开放性,利于学生替换部分信息进行活用。
三、结语
为什么有教师会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迷失方向,而有教师却能拨开迷雾,让词汇教学之花争奇斗艳?笔者认为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处理词汇教学的关键是:备课时,教师应该明确词汇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对新词进行合理分类;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词汇教学“真实呈现,反复练习”“分散呈现,降低难度”“由浅入深,反复操练”的原则;同时明确词汇教学成效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就能体现,需要一个教学阶段才能体现。有教师因为没能把握住这一关键,才会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迷失方向,而能把握住的教师,最终让词汇教学之花争奇斗艳。
参考文献:
[1] 陈朝晖.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模式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范琳,王庆华.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09-212.
[3] COLLINS A M, LOFTUS E F. 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82(6):407-428.
[4] 章柏成.激活扩散模型与英语词汇教学[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2):6.
[5]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李冬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8):21-23.
[7] 吴世雄.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J]. 外语教学,1996(4):35-39.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兴趣 策略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48-01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1.教师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示范朗读。则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示范朗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一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2.以读为本,讲究策略
2.1.以读代解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
2.2.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他让学生朗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语句写的?”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是无言以对。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学生不是电子计算机,不是一读便知。如果是这样,那学生还用得着来上学吗?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摆个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那样会很难使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及读出韵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2.3.以读悟“情”
小学的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九色鹿》这一课时,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特别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责调达的一段话。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愤慨在朗读中得以体现,九色鹿的机智勇敢也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替国王写皇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
3.培养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总之,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银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为此伤脑筋, 学生对此惧学、厌学。鉴于此, 本人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选取了初中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与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 见下图:
知识点: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三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 如果按景物分, 作者先写山, 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 作者先写夏, 再写春冬, 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 积累文言词语。
二、确定教学环境及课类模式
依据语文课类分析, 本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课, 根据此类课的特点并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 确定本课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突破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总结景物特征, 利用互联网完成对三峡景物特征的意义建构和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和谐自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搜集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对搜集整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散研究性学习, 实现知识的外化。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风光导入) ;
(二) 整体感知, 把握结构美 (Flash) ;
(三) 推数字词, 体会语言美 (电子课本) ;
(四) 引导美读, 感受情感美 (利用三峡网站) ;
(五) 虚拟剧场, 试做导游;
一、复习巩固三角公式 (约5分钟) , 导引主题
教师启发:请大家写出你经常用到且印象较深的三角公式 (让两位学生到讲台板书, 其余学生在下面默写, 教师巡视) 。直奔主题:今天用这些公式解决三角变换——求值问题。
二、热身训练 (约5分钟)
打开幻灯片, 让学生做热身训练小题:求值 (1) cos (-27600) (用诱导公式) ; (2) 已知tana=3, 求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3) cos2150-sin2 150 (二倍角公式) ; (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 ; (5) tan150 (半角公式) 。
三、范例讲解 (8分钟, 讲解要充满激情)
例1:求的值。教师讲解:一慢 (审题) , 二看 (看结构) , 三通过 (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解答) 。
四、学生课堂训练 (约12分钟)
演算题 (请3位学生板书) 。 (1) 已知cos780≈0.2, 则sin660_ (考查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 ; (2) 已知a、b为锐角, 且a+b=450, 求 (1+tana) · (1+tanb) =_ (考查和角公式) ; (3) 。讨论题 (任选其一) 。 (1) 求值cos200cos400cos600cos800 (考查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 。 (2) 求值 (考查半角公式) 。教师总结:变角、变名、变 (运算) 方式。
五、学生考老师 (约10分钟)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 要求别太烦琐, 且与本节课内容相符。一般不多于6道题, 教师解答不少于2道, 视题目难度和时间而定。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信心、解题能力、水平、熟练程度, 做完后, 叫学生到黑板上给教师“阅卷”, 必要时可故意“出错”, 锻炼学生眼力。
六、教师“反击”——考学生 (约5分钟)
只出一道题:此题难度中等, 学生解答方式为“现场竞赛”, 谁先正确做出, 谁就是“解题王子”或“解题公主”。
七、时间到, 及时下课, 力戒拖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52-1
一、学习并研究英语教学的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Block(1986)将阅读策略分为两大类:整体理解策略和局部语言策略。整体理解策略包括预测内容、识别篇章结构、整合信息、质疑信息、解释文章、运用背景知识和联想、审视自己的阅读行为、监控、理解、纠错以及体验阅读内容的情感色彩。局部语言策略包括释义、重读、质疑句子含义、质疑单词含义以及用上下文和同义词解决词汇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其他教师的研究和学习,阐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使用及其有效性的实施,以进一步说明阅读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二、实施并提高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一)课文教学的阅读策略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才能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2.重视阅读中的语篇教学 。
麦卡锡(McCarthy)和卡特(Carter)(1994)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从语篇的角度开展,自觉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是现阶段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客观要求,应贯穿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篇教学即从语篇分析入手,把阅读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即: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分析句际、段际关系,然后分别找出各段的主题句和重要信息,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现象所表达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构建语篇的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课文阅读教学时,尤其应该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只有在课文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的,才能够把握住一定的信息。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有助于对语篇内容的整体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语篇进行层次分析、信息加工,从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举一反三,更好地去实现课堂的自主性学习,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
加强阅读技能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帮助,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型的速度和正确率。基本的阅读技巧包括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和细读(Scouting)。略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思想及大意,读速要快,同时精力高度集中,不必记忆细节,以求对文章整体上进行理解。在略读时应留意各段首句及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各段的主旨句,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寻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关键在于快速、准确地找到与信相关的内容而忽略无关内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细读的目的是彻底理解文章的内容、隐含信息及作者观点。首先要找到相关词句,对其中的关键词反复琢磨,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层理解。这一技巧可以提高阅读的正确率。在阅读中,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利用,如细读与略读并举,跳读与查阅共用,同时留意将问题与语篇融合,做到问题有出处,有依据,以提高正确率。当然,在具体的阅读当中,还有一些常用技巧。如:Predicting(读前预测);Realizing(悟意,不因个别生词而停顿,而是结合文章推断该词的涵义);Guessing vocabulary from context(段中猜词);Note taking(笔记零散信息),Keep reading pace(掌握阅读速度)等等。当然,这些既可以被运用到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被学生们利用到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过程中。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拓展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明确这阶段的复习目标与内容,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全面,即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品德养成三方面提出要求;准确,即针对性要强,要做到复习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具体,即不能抽象或空泛而谈,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底要养成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目标太多会适得其反。在复习内容上,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整理、画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提前对复习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这样、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可以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整理复习、回忆旧知
整理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的过程,大约5分钟左右。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导,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整理,同桌相互交流,教师设置“总结性”问题提问等方式完成。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学过哪些“体”(立体图形)?哪些“基本性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联想”式回忆。同样还可列出一个单元比较重要的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去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分类整理、注重联系
这是复习中的重点,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这一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一)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把各知识点分化(求异)。这些工作在教师备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这一过程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概括的说就是梳理知识,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这部分还可以结合分层次的练习题来进行复习,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整合沟通、拓展内化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前面谈到,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设置练习、提高效率
这一过程大约占据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新课中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因此其基本练习大约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联系生活、巩固知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也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SEFC阅读课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初探12-07
低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12-03
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方法初探12-02
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10-06
昆虫记阅读课教学设计07-0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09-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综述09-24
初中英语课中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06-20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12-05
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