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精选8篇)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流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

1、转移服务需求分析

1.1自身方面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

1.2 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蔡昉将其称为“一项战略,三驾马车”)

1.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

1.4此外,那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转移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 1

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保定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有多大

调查组对本市目前二三产业招用工市场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用工需求主要分布为:

2.1重点建设项目用工

2007年,全市竣工项目预计需求劳动力约460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用工需求将逐年递增;

2.2现有企业扩建扩招用工

全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对“蓝领”技术工人每年需求约在2000人左右;

2.3各类商贸服务业用工

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走在本市街面上,“诚招服务员”,“诚招实习生”等字样常年,随处可见。每年用工需求约在1000余人(如便宜坊,美味超市,泰和商贸楼的改扩建,对理货员,营业员等需求较大):四是各乡村小项目用工。各乡镇,街村的小项目,小企业,农村自办小门店等,大体每年需要3000人左右。

综上,辛集市每年工商业发展增加用工岗位约在1万个左右。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用工需求有两个共性:一是年龄段要求以青年为主。无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还是商贸服务业的服务人员需求,年龄段上多集中在16至30岁的青年。二是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皮革鞣制,机械加工,车床等专业技能人才(申科仪表厂表示,只要是技术工,该厂常年随来随收)。

3、我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3.1对迁出地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工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

3.2对迁入地的影响

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劳动力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劳动力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

3.3对迁移主体的影响

迁移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转移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迁移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迁移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本人认为,适度的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劳动力转移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4、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前景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必然会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民也会转向非农民,至少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农民工培训

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4.2消除体制障碍

全面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方面的障碍,使农村人口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上都不至受到歧视。

4.3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力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4走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程序一般是农村农业—乡村农业—城市非农产业。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吸收能力远强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着重发展这些中小企,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4.5

本人认为,促进劳动力的转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激活当地经济,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把现代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的现状,当代中国人口;

[2]蔡承荣,农业剩余劳动力,宏观经济;

[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2008.10;

[4]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182期;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篇2

目前, 在我国还没真正形成一个推动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宏观社会环境。国内的一些企业, 甚至一些名牌企业都没有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甚至逃避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一) 缺乏诚信

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假冒伪劣的规模之大, 影响之广, 危害之深, 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例如:在2008年-2009年就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 蒙牛特仑苏添加OMP事件等重大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二) 漠视侵害职工基本权益

一些企业完全无视企业员工的利益, 以牺牲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为手段, 极力扩大企业不正当的利润。最典型的就是节假日的加班, 许多企业强迫要员工加班, 却不给加班费。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据统计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万多人, 伤残70多万人, 目前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还在呈上升势头;此外全国每年约70多万人患职业病, 严重影响职工身心健康。

(三) 忽视环保, 耗费资源

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 完全不顾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废料排放的有关规定, 很多废料不经过处理, 就任意排放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 从而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企业资源耗费现象依然十分明显:一是能耗和物耗比较高。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 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四) 淡薄公益意识

多数企业缺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缺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意识。有一些企业也参加公益活动, 如捐助希望工程、养护山林绿地、设立奖学金、参加赈灾、向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援助等。然而, 大多数是出于宣传目的或是将其当作展示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事件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企业没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因此, 构建一个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推动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非常必要。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 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与利益的论述非常多, 如《论语》中“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国语晋语》“义以生利”、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既无功利道义者, 乃无用之虚语耳”等等, 都是主张义利并举, 将经济与道德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第一银行首任总裁涩泽荣一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都曾说:“论语中有算盘, 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传统道德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道德附着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 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宜、更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手段;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 并调整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两者彼此交融, 互相促进。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企业和民众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中精髓都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 整个社会风气的制约

目前, 我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没有很好的社会风气。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 员工, 特别是基层的劳动型员工作为弱势群体一则由于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缺乏, 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为了能够保住眼前的工作, 他们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忍气吞声;新闻媒体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整体来说社会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是“宽松”的, 还未发挥社会舆论的约束、监督和导向作用。

(三) 法制建设不完善, 执法力度不够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社会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其他一些规范公司的法律法规中, 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法律法规, 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约束和保障。普法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再加上监督力度不够, 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没有能够很好的制止, 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吸引企业投资者, 为了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个人私利, 而无视法律法规, 使法律明确规定的企业本该履行的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很多严重污染环境和影响居民健康的企业仍然可以遍地开花。

三、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环境构建

构造良好的社会责任大环境, 涉及到众多方面, 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依据十七大的精神, 结合目前的国情,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

(一) 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构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道德以其特有的职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伦理道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 发扬企业精神, 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 提高群体绩效。其次企业伦理道德能够监督企业的行为, 对企业形成约束力, 能够使企业明确“对”与“错”, “善”与“恶”, 这有助于企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荣辱观。因此,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从根本上说, 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企业也将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企业。

(二) 社会人文环境构建

我国的企业正处于成长时期, 有很多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经营行为、工作作风、生活习惯等方面多处于形成与选择过程中, 企业外部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作风等, 对企业具有极强的临摹性。因此, 如果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企业经营者正直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极有帮助的。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加快社会的和谐建设, 必须要强化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诚信文化、社会基本道德观, 扶弱济贫的慈善文化、相互协作、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 使社会逐渐形成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为企业营造出“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光荣, 以违背、逃避社会责任为耻辱”的社会环境, 以此来促进企业在经营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环境构建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 在许多方面需要法律、政策和制度来进行规范和完善。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 不仅涉及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些问题就没法界定, 不利于企业的实践操作,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的监管。可是, 目前来看, 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仍很不完善, 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包括金融信用、社会责任的履行、自然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的法律规则, 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不良的企业经营者留有可乘之机。因此, 加快有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的建设与完善, 可以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一方面可以给企业以积极的信号, 引导企业积极主导地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通过法律、法规完善建设, 把一些成熟的经验与做法用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化, 能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规范的操作准绳和制度。

(四) 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构建

为激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社会必须建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各种奖励措施。如在精神上给予企业以及经营者崇高的社会荣誉, 在政治上, 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等。如深圳市就设立了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奖”;对那些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想方设法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经营者, 政府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其进行惩罚, 限制其使用社会公共资源, 加大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实践证明, 有效的奖惩是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有效做法。作为各级政府必须要进行定期的监督, 好的给予表扬, 不好的要及时批评、惩罚。

(五) 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构建。

营造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环境,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及监督。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强大的监督下, 才能最终使企业由外力强迫履行社会责任, 逐步走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轨道。在现实情况下, 要求全体公民必须提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充分弄清楚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这样才能在实际中, 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很好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监督力度, 及时对一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进行揭露、曝光与鞭打;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特殊地位, 鼓励更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会环境的建设活动中来促使其在构建社会良好环境方面, 继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构建良好社会责任的环境。

总之, 只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建设, 才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优良外部环境建设 现代企业 2008年2期

[2]、邵秀玲 刘少山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思考 商场现代化 2008年年2月

[3]、张营 卢晓君 浅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理论界 2008年5期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篇3

摘要:外部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与市场环境。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实现战略目标与措施的有效调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对“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移动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创新;影响;案例分析

一、 引言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对自身发展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动态多变,企业战略制定及其实施管理变得越发困难。外部环境的动态多变,使企业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只专注于单一的战略,相反,企业战略有效期被压缩,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战略更新和变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以确保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企业战略创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例如,有些学者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动因和必要性,并探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本质内涵;也有学者研究了战略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战略与环境动态性的匹配调整,能够更好地抓住顾客偏好和竞争突破点,赢得长期竞争力,等等。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分析,从外部环境变化的视角,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进行分析。

二、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建立完善的愿景和使命,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目标、决策并对其进行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主动变革战略,并坚定不移地推动战略的有效执行。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制定、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环节。

战略分析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战略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能力分析两部分,内部能力可看作是广义的发展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环境等。而内部能力涉及企业文化、组织与流程、产品与研发、销售与渠道、市场运营与服务、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人员、成本、投资等多个不同维度。通过对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和竞争对手发展动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加以前瞻性思考和分析,能够了解企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与动力;通过内部能力分析,能够清晰了解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状况(优势与不足),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企业相关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战略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战略加以选择的过程。要对企业发展给以清晰的战略定位,确定哪些事是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要放弃的。在明确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应提出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市场环境变化普遍较快,企业战略要能够及时反映时代和环境的特点,要在企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清晰地描绘企业将要竭尽全力进入的事业,使整个组织有一种目标感。企业战略定位要遵循差异化理念。差异化就是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布鲁斯·亨德森认为:任何企业想要长期生存,必须通过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勉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长期战略的精髓所在。

战略实施就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以实现战略目标为目的,明确战略实施方案,同时,将战略方案进行分解,形成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战略实施计划,明确战略实施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并明确每项具体工作的责任部门,使其变成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计划,推动战略得以真正落地执行。

战略实施评估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是进行战略目标调整和战略方案、战略措施等滚动制定的基础。有效开展对战略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可以清晰认识企业的战略思路是否合理,企业组织是否具备必要的能力来执行它,拟订的战略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企业的长期成功。

通过对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分析可以看出,内外部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环境(内部能力与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外部环境则往往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系统地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企业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强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 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

战略选择理论认为,战略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制于外部的环境力量。权变学派指出,企业能否运营成功取决于对环境适应效果的好坏。企业的所有竞争优势能否得以延续,就在于企业能否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制定符合环境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以追逐新的竞争优势。

宏觀环境是影响企业供求的主要因素。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应随之对其发展战略加以调整与创新。宏观环境主要采用PEST(Political - Economic - Social -Technological)分析方法,即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企业发展不可避免要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它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效率,这其中又以政策法规(如产业政策、行业监管政策等)对企业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实际,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最具指导意义;在经济方面,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经济条件等,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生产率、消费模式、税率、通货膨胀情况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社会经济条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方面,如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人口状况等社会因素,以及地区或市场的地理、资源、生态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的确定。这些因素与相关产业的市场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此外,企业发展战略还要考虑到企业产品相关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研发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技术变革是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则的因素中,技术变革属于最显著的一种因素,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所必须着重考虑的。

行业与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措施制定的主要因素。基于市场竞争分析,可以了解市场容量和市场增长情况,了解行业内有多少竞争者并预测市场变化的情况,等等。由此,可更好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举措。通常可使用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模式、波特五力分析法(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3C”(Customer、Competitor、cost)方法分析行业与市场发展环境。其中,SCP框架是基于行业表现、依靠行业结构和行业经营这个假设建立起来的,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在常用的静态SCP模型基础上,考虑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因素,如政府部门政策或者规则改变、生活方式或体验的改变、技术创新与突破等等,可以建立动态SCP模型,以便更清晰地分析行业结构与行业表现。通过波特五力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所处的地位,以及如何防御五力的冲击,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它们。通过“3C”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客户需求及购买产品的动机、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与成本、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成本情况、为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成本情况、如何保持成本优势,等等。通过行业与市场环境的分析,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战略举措,促进企业更好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大师波特教授指出,企业应根据对环境的分析来确定自己的战略。战略专家明茨伯格也强调企业战略必须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重要性。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来说是最活跃、最不可控的因素, 环境动态性会导致企业行为的变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复杂的动态环境对企业战略选择及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战略管理担负着企业战略研究、制定、分解、执行及评估的重任,要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应与时俱进,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业务领域、顾客、技术、市场等进行全新的设计和考虑。

(2)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增强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重新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寻求新的发展需求增长点,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控制系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企业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当企业现有战略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时,就需要推进企业进行战略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战略层面重新确定客户群体,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实现路径,重新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等等,由此确保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 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为例,对该公司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相关情况加以简要介绍,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该公司战略创新的影响。

1.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的简要分析。从“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到“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移动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宏观环境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环境总体形势向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通信市场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方面,从“十五”期间开始,以宽带、分组交换模式的IP骨干网取代电路交换网作为核心,成为网络演变的主旋律。“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与媒体服务等产业的融合趋势加快。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及其与工业化的融合和三网融合带动新一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宽带、3G 、LTE和云计算等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行业环境方面,“十五”期间,新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挂牌成立,促进电信业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转变。“十一五”期间,《电信法》的出台使电信行业监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信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电信管制逐步强化,到“十二五”期间,电信管制更加严格。此外,“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电信行业竞争范围、手段与层次发生了变化。到“十一五”期间,电信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型IT公司已经涉足通信领域。到“十二五”期间,通信产业结构呈现出移动替代固定加剧、宽带化进程加快、3G市场快速成长三大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在传统领域及新领域均受到严峻挑战,“被管道化”趋势明显。三网融合带来的广电、电网等构成基础通信领域的潜在进入者。物联网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行业应用迅速增长,等等。

2. 企业战略创新的主要历程。“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电信企业外部環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中国移动的发展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相关分析,中国移动不断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演进,分别确定了“服务与业务领先”(“双领先”)、“新跨越”、“可持续发展”为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战略重点,以确保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十五”期间,中国移动主动与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对标,找到存在的差距,努力“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公司将自身定位为“移动通信专家”,不断锻造企业核心能力,积极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双领先”)战略重点。在服务领先方面: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针对目标客户群,突出差异性,使服务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业务领先方面:围绕业务创新,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创造高价值的技术先进的产品,使业务始终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进行了战略创新演进,提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战略重点,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更广领域的战略定位,以及从“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到“做世界一流企业”的更高层次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努力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其中,成为移动信息专家方面: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的信息提供份额和生活服务份额,长久保持移动信息专家地位和领先优势;做世界一流企业方面:使企业具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领先的运营效率,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确立行业主导地位,全面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移动持续进行了战略创新演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铸就国际领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公司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创新机制,国际领先的核心能力,国际领先的业务与服务。在同行业中保持国际领先的发展速度,国际领先的运营效率,国际领先的管理水平,并拥有和谐有利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移动改变生活”,满足移动化、宽带化和信息化的市场需求,保持公司价值增长,铸就国际领先企业。

六、 结束语

基于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的系统分析,来优化与创新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才能使企业战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抓住发展机会,努力规避发展风险,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例如相关政策、产业、竞争、客户和技术等)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掌握外部环境发展趋势,进而对发展战略思路不断加以调整,持续推进战略创新,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战略更新的概念界定与必要性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8-61.

2. GINSBERG A.Measuring and Modeling Changes in Strategy: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Direc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559-579.

3. 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11,1(25):1-7.

4. 陶茜.环境动态性、制造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2,(28):76-77.

5. 王翔,李东,张晓玲.企业战略更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学派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6. 王翔,李庆华,项保华.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主体及其角色.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

7.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8. 高遐.“军民结合”战略实施的制度环境与组织变革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9. 王鑫鑫.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10. 江成城.供应链动态能力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1. 李烨.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5.

12. 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6.

13. 李大元.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持续优势.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项目号:14JD002)。

作者简介:李东(1961-),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王茂祥(1967-),男,汉族,江苏省句容市人,博士,東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篇4

1.人口统计因素: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教育状况、收入水平和民族。

2.经济环境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国民生产总值GNP(收入)、可支配收入。

3.竞争环境因素:产品形式竞争品牌

品类竞争产品或服务

属类竞争可替代品

预算竞争争夺可支配部分

4.政治法律因素:去适应

5.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

6.科技因素

这些因素多半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1.市场:存在需求的人或企业

购买力

购买行为

2.供应商

3.营销中间机构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财务:负债系数、偿债能力、利润率、股东投资回报率、融资能力

2.人员:管理经验和专门知识、教育和培训水平、人员流动率、动机和态度、人员技能、创造性和企业家资质、管理层和工会的关系、领导技能

3.研究、开发及设计:预算、创新的成功、新产品创意率、设计的专门知识、技术的专门知识

4.工程和生产: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序、工厂厂龄和特征、灵活性、生产的单位成本、采购和供应

论企业外部政治环境管理 篇5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政治环境构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部分,政府关系是企业政治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主动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行政支持和社会政治条件.

作 者:王胜会 焦璞润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 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 年,卷(期): 6(18) 分类号: 关键词:政治环境   信任   管理  

雀巢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6

魏羽辉2009180161新传广告

1、政治法律环境

1)当前中国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这就给雀巢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壁垒。

2)当前全球化日渐成熟,中国政府对跨国集团态度既欢迎也监督,而雀巢的本土化战略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增加大量政府税收(09年各类总和为1.2亿元),受到热烈追捧,雀巢在中国的扩张也就有了强劲的支持。

3)《中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生效,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生产线到餐桌” 提供了法律依据。此举将加强监测和监督各类食品(含咖啡)的安全标准。

2、经济环境

1)自1998年起,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人均年消费量以30%的速度递增,远超世界咖啡消费年增长率。

2)近年来家庭消费逐渐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消费渠道,并有望在2020年成为第一大咖啡消费渠道。

3)国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饮食消费发展。

4)雀巢食品公司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咖啡价格的上涨。

3.社会文化环境

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新产品接受程度,从而带动销售。

2)全球化的影响,导致消费习惯的国际化。

3)大型咖啡连锁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国内本土的咖啡店也在崛起之中,咖啡店在国内大部分城市得到了发展,各种促销、广告、公关活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使得咖啡消费的人群在增多,地域在扩大。

4)在饮食时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素食运动",要求提供不会使人发胖的饮料和食品。

5)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得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数量激增。4.技术环境

1)咖啡产业自动化、工业化和创新化在技术领先的今天俨然成为了一种趋势。

2)行业对速溶咖啡甚为重视,其运用的仿生提取技术是一种以咖啡生豆为原料,利用发酵工程结合酶工程技术,该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将对技术不足的咖啡企业发起强大冲击。

3)现在咖啡机的技术改造也纳入咖啡企业的一大竞争点。

5.人口环境

1)当前中国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人口基数大带来的新增潜在消费者众多,市场潜力大。

2)中国人口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局面,且东富西贫,主要消费者集中在东部,但西部潜力更大,潜在消费者更多。

3)当前中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虽然才刚开始出现,但也需重视。注意老顾客的忠诚度保持,和潜在消费者向消费者的转化。

6.自然环境

1)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篇7

1. 体制不健全, 失信成本低

(1) 市场经济不成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 法制不健全, 制度不合理, 市场主体很容易出现内外利益失衡状态。表现为:第一, 企业、经营者、职工利益结构失衡, 缺乏公平性, 于是必然出现欺上瞒下等不诚信现象;第二, 企业与国家、消费者及企业间利益关系不顺, 缺乏公正性, 于是出现假冒伪劣、违约、商业欺诈、逃废债务、偷税、骗税、骗汇、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等不诚信行为。

(2) 法制不健全。我国现有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诚信的法律原则, 不足以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诚信约束机制, 企业自然会通过不诚信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此外, 对已有法律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如政府干预案件审理;判决执行率低;诉讼费用过高, 受害者不愿打官司, 他们的“放任自流”进一步孳长了失信者的失信行为。

(3) 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产权不清的状况。由于产权模糊, 企业不是真正的所有者, 不具备剩余控制权和支配权, 不能从经营活动的信誉中获利, 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企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缺乏诚信意识和履约意愿, 其行为必然是短期的, 不可能有建设诚信品牌的动力。国有企业由于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失信行为只由国有资产买单, 经营者几乎毫发无损。对失信严重的中小民营企业, 由于本身规模小, 知名度低, 失信之后可以改头换面重新注册登记后继续行骗, 因为我们未惩罚失信的企业家。

(4) 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 任何一方都有失信的激励, 骗一把就跑成为部分企业的经营策略。只有在信用体系健全, 信息畅通, 失信能被及时发现, 交易重复率高时才能建立诚信经营机制。然而, 当前我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信息极不对称, 企业在一个地方的失信行为很难被社会了解, 因此完全有条件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作法行骗。

此外, 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部分中介机构自身丧失诚信, 被企业收买, 失去独立性和公正性, 成为企业失信的帮凶, 如按照委托人要求出具假验资证明、假审计报告等。他们的失信行为误导了信用报告使用者, 对企业失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社会监督不力。部分专门负责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往往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不作为态度, 甚至被不诚信企业收买, 与其同流合污, 充当其诚信缺失的保护伞。新闻媒体对企业失信的监督和曝光力度也极其有限, 部分媒体自身也违背诚信道德, 收受贿赂, 发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这样, 不仅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激励和宣传, 失信者未得到有力的惩罚, 反而出现“失信有所得, 守信却有所失”的怪圈。

由于促使企业诚信经营的制度不健全, 致使企业失信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 企业有失信的动力。第一, 我国对失信企业的惩罚主要采取“以罚代打”的方式, 但惩罚力度不强, 更未能使其倾家荡产, 尤其是对违规的纳税大户因害怕其搬家又不敢处罚太重。加之执法不严, 失信者被抓住的机率极低, 即使抓住了, 罚款之后还会接着干, 因为失信的收益实在太诱人。第二, 由于产权不清使惩罚对象不明。对失信行为的舆论批评更多的是批评现象而很难针对具体的企业或个人。第三, 由于失信行为广泛存在, 一些人已良心麻木, 良心谴责成本大大降低。因此, 要构建诚信品牌, 必须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2. 地方政府自身失信及对企业失信的不恰当保护。

第一, 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言而无信。结果非但不能引导企业讲诚信, 反而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第二, 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不恰当保护。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会对本地企业的失信行为听之任之, 并千方百计地包庇保护甚至为其出谋划策, 而对外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仅不依法保护, 反而横加干预。政府俨然成了当地企业诚信缺失的保护伞, 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

3. 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不成熟。

第一, 我国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能力及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危害的认识, 购买时只求价格便宜, 而忽视品牌诚信等非价格因素, 对低质或假冒伪劣产品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 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 不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成熟的消费理念为企业诚信缺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4. 行业协会的不正确引导。

行业协会缺乏诚信品牌建设意识和能力, 对过程控制不闻不问, 监控不力, 自然使企业将诚信抛在一边。如2006年底至2007年7月初, 方便面中国分会违规串通十多家知名企业进行“瘦身”和集体涨价行为。成本提高企业涨价本无可厚非, 但由行业协会组织集体涨价则违背了公平市场竞争的理念, 使原本合理又合法的涨价行为成了媒体和百姓“口诛笔伐”的事情, 极大地损坏了方便面协会和方便面企业的形象。

二、我国企业诚信品牌建设外部环境营造策略

1. 加强诚信品牌建设的制度环境建设, 提高失信成本

(1) 完善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建立、健全诚信管理法律体系,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失信行为不能单纯以罚代打, 必要时应追究失信者的刑事责任;不能只处罚失信企业及责任人, 还应处罚相关部门及责任人, 如追回虚假广告代言人、媒体、广告审查部门及责任人全部违法所得并处以2~3倍罚款, 在一定时期甚至永远禁止其进行广告代言或发布广告, 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二要严格、公正执法,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 政府要加大质量检测和打假力度, 促使企业狠抓产品质量, 诚信对待消费者。 (2) 财税部门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对偷、漏、骗税企业要严格查处, 绝不姑息。 (3) 政府各部门“重合同, 守信用企业”、“诚信纳税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等称号应真正颁发给诚信企业。 (4) 加大群众对执法的监督、检举力度, 防止执法者与违法者串通。 (5) 提高审判效率。对失信案件要规定受理和审结期限, 以尽快惩处失信者, 维护守信者的权益;降低诉讼费用, 鼓励当事人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2)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明晰产权关系。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诚信经营的基础, 为人们提供了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当产权关系明确, 管理者的利益与诚信产生的收益相关时, 管理者才有稳定的预期收益和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 进而切实维护自身的信誉, 并从信誉中获取收益。然而, 我国国企产权不清, 经营者只拿薪水, 其利益与企业诚信无直接关系。而由于政府政策多变, 民营企业也无法形成稳定的利益预期, 讲诚信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 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主体, 从而理顺各种信用关系, 使各类经济主体形成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 减少短期行为。

(3)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首先,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以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 从根本上改善诚信品牌建设环境, 使诚信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气, 使失信行为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 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

同时, 还要加强社会监督。一要强化消费者的监督。消协、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开放消费者通道, 使消费者有地方投诉。二要加大新闻媒体的监督。媒体要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及时曝光, 以增大其失信的成本。

(4) 建立全国统一的诚信信息系统,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一是建立个人、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评级制度。政府应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建立个人与企业的诚信系统。充分利用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审计、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系统, 以较低成本建立起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可靠性强、权威性高、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诚信信息数据库。同时, 还要制定市场准入机制、失信约束和处罚机制、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办法等诚信体系“游戏规则”。有了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 企业的每次失信行为都记录在案并能被任何经济主体方便地查询, 就会迫使企业重视信用。二是建立诚信信息公布与开放、信用网络查询制度。相关部门要将企业的重大失信行为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 还要开放诚信信息系统。诚信信息系统不应仅仅成为银行、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的封闭信息系统, 而要对社会开放, 使公众能方便及时地查询和了解企业的诚信状况, 以监督企业的行为, 促使其放弃一次博弈的机会主义行为, 为重复博弈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制度。完善对失信行为的投诉、举报、维权等制度, 形成失信反馈机制。并通过法律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 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 提高失信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 迫使其守信。四是促使中介机构传递真实信息。一方面, 中介机构要遵守职业道德, 秉承独立、公正的原则,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另一方面, 法律要对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等做出严格规定, 并认真监督、审核中介机构的业务, 对中介组织的违法活动做出严厉的处罚规定。比如, 一旦发现中介机构的严重失信行为就坚决取缔, 并对责任人处以终生不得从事中介职业的处罚, 必要时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首先, 政府各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 建立诚信政府, 认真落实各项承诺措施, 政府政策必须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众, 不能朝令夕改, 更不能蒙骗民众。其次, 加强政府自身的监管, 提升政府官员的诚信意识。政府要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部门利益关系调整和司法公正进行改革, 以解决“猫不捉老鼠的问题”。同时严惩“猫鼠合流”的官员, 以防止官员引导企业诚信缺失的腐败现象。

3. 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

要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商品知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与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安全意识, 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能力, 树立维权意识, 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 消费者就会自觉抵制并远离不诚信企业和劣质产品, 不诚信企业就会逐渐失去市场, 最终失信将变得寸步难行, 诚信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准则。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要有诚信品牌建设意识, 加强对协会成员诚信品牌建设的指导;在价格、技术、质量、成本等方面要加强对自律条款执行情况的过程监督;加大向执法部门检举的力度;建立行业诚信品牌建设预警系统, 及时向有关企业发出警示。在方便面串通涨价案例中, 方便面协会完全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得更好。首先, 在企业普遍调价的情况下, 协会应代表整个行业主动向媒体和消费者说明企业调价的原因, 争取消费者理解。第二, 限制协会成员违反行业标准。部分企业通过“悄然瘦身”方式变相涨价既改变了方便面定量的规格和标准, 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违反了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对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不利。因此, 方便面协会应呼吁并限制企业的这种行为。第三, 协会始终要把握好企业自主经营权与行业自律和规范的区别。面对原材料涨价, 行业协会应呼吁经营者注意企业的经营状况, 防范经营风险, 鼓励企业通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并搜集大量数据和信息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帮助, 而不是组织企业“串通”涨价。

参考文献

[1]易世志:我国企业品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基于企业自身角度的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5)

[2]万静:方便面涨价太“方便”专家:如此涨价涉嫌违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8/06/content_6479891.htm

[3]李晏墅:我国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4]朱文兴:提高失信“成本”优化信用环境[J].求是, 200 (217)

[5]李静波:试论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03S)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外部环境分析 篇8

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能力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形势不断恶化。本文从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的外部环境分析入手,概括出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议。

一、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形势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汽车出口在2008年高台跳水,迅速滑入低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出口64.4万辆,同比增长7%,但增速回落达68%。进入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环境依然不断恶化。今年前6个月,我国出口汽车16.06万辆,累计创汇金额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22%和52.84%,其中商用车出口10.67万辆,乘用车出口5.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了49.33%和41.99%。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单月汽车出口均呈同比下降态势,且降幅均超过50%。其中,2月份出口1.7万辆,下降66.8%,为2007年以来单月出口最大降幅;而6月份出口3.34万辆,环比上升9.21%,但同比仍处于下滑态势。在出口品种方面,1~6月份,我国小轿车产品累计出口3.9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69%;货车产品累计出口8.97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67%。在出口企业方面,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整车出口近2万辆,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奇瑞则以1.5万辆的出口成绩占据乘用车出口的榜首。非洲和东盟依旧是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半年我国汽车主要出口国家是:阿尔及利亚、越南、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其中前5个月,我国对非洲和东盟出口汽车4.6万辆和1.4万辆,两者合计出口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49.4%,但销量分别下降24.5%和70.6%。

二、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环境问题分析

1.全球汽车市场表现低迷,需求不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两大主要汽车市场美国与欧盟的汽车销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美国去年汽车销量为1320万辆,降至近27年以来的最低,大大低于往年平均销量1600万辆左右的水平;欧盟去年的汽车销量为1471万辆,比上一年下降了7.8%,也创最近15年以来的最低。进入2009年,欧美各国的汽车市场大多依旧需求低迷。今年1~5月,美国汽车销量下降了36.5%;而欧盟15国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5%,除了德国因为受到本国政府出台多项购车优惠政策的刺激,销量上升了22.8%外,其余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同比下降了27.9%、1.4%、42.7%和14.7%。

此外俄罗斯、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等我国主要汽车出口市场汽车消费能力也大幅下降。根据欧洲商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自今年4月以来已经连续第三个月降幅超过50%。而同期的东欧十国整体销量同比2008年下降了27.9%,仅有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三国销量有小幅度的上升。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和33%。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增加出口难度

各个国家对于本国汽车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我国各出口企业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国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改善贸易状况,必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在过去几年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但是在2008年11月,俄罗斯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15%,且每辆车身不少于5000欧元的高额关税。后又决定于2009年1月至9月期间,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将进口汽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在此重重阻碍之下,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数量骤降95%,去年上半年曾在俄罗斯创下1.4万辆销量的长城汽车今年同期在俄罗斯仅仅卖出了14辆。此外今年以来伊朗、哈萨克斯坦、越南、几内亚等国纷纷大幅度提高汽车进口关税,也造成了我国汽车出口量的萎缩。

3. 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

凭借着低成本优势,我国的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量逐年上升,这给各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防止中国汽车的崛起,他们必然会出台种种阻碍措施。然而由于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原则的限制,通过关税壁垒来遏制中国车进入国际市场已不现实。所以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国汽车所共有的一个最显著的弱点——技术含量低下。因此,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成为我国汽车贸易的障碍。

2009年,欧盟开始实施欧Ⅴ排放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柴油轿车每公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应超过180毫克,比目前标准规定的排放量减少28%;颗粒物排放量则比日前标准规定减少80%。届时,所有柴油轿车必须配备颗粒物过滤器。而且从今年开始作为汽车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门槛之一的Euro NCAP碰撞测试将增加对主动安全装置包括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醒装置及车速限制装置的测试评估。美国政府也于日前公布了将在美国全境适用的新汽车燃油效率标准,新标准规定到2016年将汽车的平均能耗从目前的每加仑汽油行驶25英里(1升汽油行驶10.6公里)上调到35.5英里(15.1公里)。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俄罗斯将对来自非1958年日内瓦协议国进口的汽车提高安全标准,而中国恰恰不是1958年日内瓦协议的签署国。由于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特别是在环保、安全和节能领域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且往往很难达到欧美国家所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中东和南美国家又大多采用欧美所制定的标准。所以各国汽车市场进入门槛的每一次提高,都将迫使我国汽车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改进技术,而这样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削弱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4. 我国远洋运输发展滞后

由于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主要集中在北非、东欧、东南亚、中东和中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因此远洋运输占据很大比重。与一般的水路运输方式相比,滚装船运输具有装卸效率高,对码头要求低,更能保证汽车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交货期更有保证等优点,和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它的运输成本至少可降低20%~30%。但是我国在滚装船运输方面不具备优势,使我们处处受制于日韩海运企业,不仅运输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运输费用也大大提高。不公平的运费和运费带来的额外关税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产品的价格优势。

5. 印度汽车业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印度汽车产业是近几年国际汽车领域崛起的一支新军。汽车出口一直是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印度政府希望印度汽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其《汽车发展规划(2006~2016年)(草案)》中提出:到2016年,把印度发展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制造国,同时还要保持第四大卡车制造国的地位。目前,印度本土汽车制造商塔塔已经在印度以外的市场四处出击,在中国汽车已经开拓的中东、非洲等市

场上,印度汽车同样以低价格的优势,与中国汽车展开了直接的竞争。另外印度政府也鼓励在印度建厂的跨国公司实现出口,目前在印度设厂的现代汽车、日产汽车等企业都制定了相当规模的出口计划,现代汽车的出口量和其在印度本地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均衡的程度,2008年现代汽车在印度本地化生产汽车的出口数量达30万辆。

在汽车出口方面,印度是否能够成功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将印度变成制造基地,还受到印度工业基础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印度的汽车出口战略十分明晰,就是与中国争夺出口市场。

三、克服我国汽车出口不利环境的措施建议

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市场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所以要想克服眼前不利的出口环境就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

1.构建信息平台

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必须对产品出口市场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出口地市场对这些进口的汽车产品的一些技术方面的法规、标准及其他硬性要求,否则必将遭遇技术贸易壁垒。而这些信息又是零散的分散的,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企业在这里能够对出口国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认识,尽可能的避免遭遇壁垒,当然企业也应该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对出口市场的了解。2008年11月,商务部在北京举办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法规宣讲会,来自中国重点汽车出口市场包括阿尔及利亚、南非、越南、伊朗、乌克兰、叙利亚、埃及等七国及中国的专家就上述七国和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政策、标准法规及认证制度等进行了讲解,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准确定位市场

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国际市场,这就给我国汽车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汽车出口企业就要通过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来找出自己的细分市场;要依据各个市场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出口规划、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避免盲目出口和出现国内多家汽车企业挤一个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

3.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是我国汽车出口产品最大的缺陷。而我国汽车的产业成长过程中,长期采用技术引进的创新方式使我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极强的创新惰性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开发技术的意愿与能力。这一状态迫切需要得到改变。但是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汽车企业在主观上应该加强控制品牌创新“主导权”的意识,应该有在同国外企业合作时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愿。这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其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杜绝使用而不研究的情况。应充分利自身科技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

4. 采取积极的海外营销策略

在当前全球汽车市场需要低迷的情况下,要想吸引国外消费者的目光,我国汽车企业就必须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当前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价值不高,市场认同度低,难以获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走出国门,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多多展示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品展示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在出口地市场组建营销队伍以及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和营销商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推广自己的产品。

5. 支持保险业及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上一篇:骆驼祥子阅读练习题下一篇:有关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