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思路(精选9篇)
大家都来学化学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自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由此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形成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
NaOH溶液,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课件展示课题)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①播放录像:《溶洞》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②视频展示:《嫦娥2号发射实况》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什么是化学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思考,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设疑,激趣
视频展示:嫦娥2号发射实况,结合相关资料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认知化学。
化学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件、图片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观看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思考、讨论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活动探究课件展示:探究活动(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
鉴别白开水和白酒;
鉴别洗衣粉和精盐;
鉴别汽油和水;
鉴别铜丝和铁丝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2)探究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特征。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探究活动(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自由讨论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然崃粝滤?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适当记录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1.1 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 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 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 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3) 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 (4) 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 (5) 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 (6) 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 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 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 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 但必须有所依据, 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 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 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2) 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 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 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 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做准备。 (3) 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1.2 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 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几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 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 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 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 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 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 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 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 加深理解和记忆, 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如学习《盐类的水解》一节, 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 提出:碱酸盐在水溶液里都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溶液都可导电, 所以碱酸盐的水溶液都是电解质溶液, 那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都一样呢?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讲盐类的水解, 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效果不言而喻。
1.3 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 还可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 认真开展实验设计, 让学生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系统
幼师化学课程是在幼师一年级开设的基础文化课, 学生从初中升入幼师, 两种学校在管理体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幼师教师己不再整天跟在学生的后面, 因此许多学生会有松懈现象, 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再者一年级学生没有毕业后就业的紧迫感, 于是自发学好化学的动机不很强烈。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注意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在动力系统。
化学学习的内在系统是指除了智力、能力等认知因素之外, 决定化学认知活动效率和特点的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系统, 它们是一个整体,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化学学习的动力系统包括: (1) 发动系统:主要由化学学习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组成, 具有激发、启动等作用。 (2) 维持系统:主要由化学学习中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等因素组成, 具有维持、调节、稳定、增力等作用。 (3) 定型系统:主要由性格、气质、能力和化学认知风格等因素组成, 形成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个性特征。 (4) 引导系统:主要由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组成, 在最高层次上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中发挥作用, 是高级调节系统。
实践证明, 内在动力系统必须跟认知系统协调地发展, 才能使化学学习顺利地进行和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在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时, 要不忘通过设计来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培养积极的学习情趣,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支持良好智力品质的发展。
2.1 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发展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 就会使思想或注意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假如学生能对化学产生兴趣, 就为其他设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就会对化学事物的感受既敏锐又牢固, 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 产生愉快、满意等情感体验, 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教学时,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1) 实验。在做完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后, 没有急于开新课, 抽出1~2课时做一些趣味实验, 如“美丽的水中花园”、“魔棒点灯”、“火山大爆发”、“白纸显字”、“变色瓶”等, 做一些探索性实验, 如水中燃烧的蜡烛等, 激发学生探究神奇化学世界的好奇心,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具有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在化学教学中, 从生活中入手, 介绍化学的发展对人类衣、食、住、行的贡献, 新材料的研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化学是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在教学中, 我结合化学教学, 增加了一些化学领域的奇闻轶事、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如“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保”、“烹调与化学”、“居室中的化学”、“水与资源”等, 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大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 让学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化学。
(3) 直观手段。化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化学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录像、化学图表、模型、实物标本、日常生活用具等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并通过多渠道, 多形式, 多侧面传输给学生,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情趣横溢。
这一系列做法的结果是, 大多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喜欢上我的化学课, 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交流时的状态、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会有很大的转变。有的学生, 特别是一些化学成绩差的学生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2.2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化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 决定着化学学习的激发、强度和方向, 是形成化学学习内部准备状态的重要部分。教育心理学专家刘克文深入调查我国中学学习化学的动机, 他根据动机对学习化学的推动作用强弱的顺序, 把中学生学习化学动机分为六种基本类型:认知动机>崇高理想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义务动机>受阻动机>依附动机, 其中认知动机是影响学习化学效果的主要动机。我多年来在幼师进行的化学学习动机调查的结果与这一调查结果是基本吻合的。
社会和教育条件是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因素, 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则是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条件。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 明确化学与生产、生活、小学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关系, 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培养学习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注意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等, 都是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策略。
2.3 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化学学习中的情感是在认知化学事物时对学习行为起制约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 常常表现为对化学事物或者化学学习活动的好恶倾向和心理感受。认知决定情感, 而情感影响认知, 整个化学教学过程总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 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在教, 学生也总是以某种情感来学, 积极情感在化学学习中有较重要的作用。求知欲, 对化学的热爱, 化学的美感, 爱国主义情感等都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化学学习动机并主动地学习。而且积极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 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促进化学学习迁移。在化学学习中, 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形成和发展理智感、品德感和美感会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积极情感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 以许多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为例子, 如: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舍勒与氯气的发现、凯库勒与苯结构的发现、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诺贝尔贡献与诺贝尔奖的由来、我国化学家合成牛胰岛素等, 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以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有利于幼师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和发展。同时, 本人注意开展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用强烈的感情期待来诱导学生积极情感的发生, 为学生创造体验积极情感的条件, 努力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情感环境, 促进学生将积极情感由内心体验向外部行为转化, 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学前教学专业化教学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幼师化学教学思路为研究对象, 针对教学设计, 笔者从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 而后笔者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系统方面进行了探讨,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师,教学,教材,质量
参考文献
[1]靳林爱.浅议化学教学与实际的结合[J].科技资讯, 2009 (14) .
关键词:化学;启蒙教学;思维;整体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11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新的学科肯定有许多自己的概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初中化学内容不多,难度不大,但它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然而,许多学校为了赶进度,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复习,于是每年制定初中化学教学计划时,都在挤压前面的教学课时,这样会直接影响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入门,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正确地分析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知识编排
人教版教科书在绪言中就指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纲领,指出了化学学习的方向,指明了化学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教科书的知识编排体系
自然界中有3千多万种物质,不可能逐一研究学习,我们化学采取的策略是分类学习的方法,学习每一类物质中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物质,然后推知这一类物质中其它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因此,初中教科书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物质,从最熟悉的O2到H2O,再到C;从非金属到金属;从单质到化合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来安排各类物质的学习。
从学习O2、H2O、H2的性质、变化到学习物质的组成、结构;从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知识到分析金刚石与石墨、CO与CO2为什么有不同的性质,不断寻找物质的变化规律。
教科书遵循着从生活到化学知识;从知识的掌握再服务于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如从生活中的蜡烛燃烧到能源的利用;从空气、水的污染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化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到化学与社会;从简单的单质、氧化物的学习到酸碱盐的综合运用等等。
以上这些无不包含着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演绎的过程,整个化学的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的归纳、总结、迁移,再归纳、再总结、再迁移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站在教科书之上整体设计化学教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什么、怎样学主要还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将零散、繁杂的化学内容串连成一个整体,使我们化学教学连成一条线。教师要善于从两个似乎毫无相关的化学知识、现象中发现它们的联系,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平时苦练内功。
教师视野要从初中乃至高中甚至整个化学阶段学习的高度来审视教科书,加工、调整、选编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好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订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迷信教参中的目标,因为你的教学思想、学生与之不一定相同。
要在化学教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化学的学习与数学、物理一样,也是环环相扣,是有规律可循,不是死记硬背就可学好的一门学科。
二、启蒙阶段为化学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启蒙阶段的时间界定为开学初到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内容界定为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关注哪些主要内容的学习呢?
1.建立学习化学的思想
人的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等,但一门新的学科肯定有自己的基本的认知方式,这里就理解为化学思想吧。认知方式亦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的特征及在信息组织和表征过程中的偏好和习惯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是学习者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初中化学建立的基本的思想有:物质观、分类观、实验观、质量守恒观、微观结构组成决定宏观性质、物质间反应的量变与质变、物质之间相互联系观、本质观、绿色化学观、实验的安全观等。
2.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化学学习的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也有预习、听课、复习、练习等几个方面,但也有不同之处。下面就初中化学常见的四块知识的学习方法给予说明:
(1)化学概念、规律(包含原理、理论)的学习。概念、规律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分析、比较、概括而形成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学习方法,了解其形成的背景、目的,抓住概念的关键词,学会概念的应用与巩固。这也就是新课程中提及的“过程与方法”。
(2)化学实验的学习。实验是用来说明某一概念、规律或澄清某一事实而设计的。虽有些实验(如蜡烛燃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做过,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还要进一步分析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的原理,逐步学习和利用原理设计新的实验,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迁移。从模仿到理解,再到熟练掌握,最后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
(3)计算的学习。初中三个计算有其相似性:化学式的计算中元素之间的组合是按比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物质间的反应按比例,溶液的计算中溶质与溶剂组合按比例,因此,可以通过比例的方法使之得到统一。只要学好了化学式的计算就能轻松地应对其它的两个计算,教学中应尽可能将化学计算与数学联系起来,数学是化学学习的工具,而不能将化学计算从数学中独立开来另立门户。
(4)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使零散知识编成块,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迁移,就在初中的化学中也有许多知识和方法的重复,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会到会学,最终实现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相对分离出来,让方法相对独立地展现出来。在知识确实掌握以后,重点明示所使用的方法和完整的思考过程(迁移的确定模式),形成一些基本的学习模式,并在后面知识的学习或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练习运用,从而使方法得到熟悉、巩固和优化。启蒙阶段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些学习模式,如下图。
三、启蒙阶段主要训练内容
1.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启蒙阶段的化学学习,要帮助学生整理好笔记,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充分利用学生刚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加强练习与巩固,使知识得以巩固与熟悉,“熟能生巧”是古人留下的经典。
启蒙阶段的化学教学,要特别关注第一个分化点——化学用语的教学。设法做到难点的前伸与后延,要求不可一步到位,要分解目标,分步骤、分层次逐步实施;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整体推进,特别是多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宁可多花时间“磨”,也不能丢下这部分学生,否则他们将会失去继续学习化学的信心。这是我们加快后面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是整体提高的关键。
2.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将会终生受益。教师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还要靠自己去探索。一开始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做到“看书要动笔,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使预习笔记与课堂笔记对比,多次磨合,逐步提高。
3.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因为物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物质之间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发现是靠我们的思维。思维可使化学现象得以高度的概括化,使生活、化学、社会得以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切入点,通过思维的加工,导出化学概念、规律或结论。教师可在习题中创设新情境使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与提高。知识是学生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简单记忆能力的外显。
综上所述,启蒙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知识,是基本的化学方法和思想的形成,是学习模式的建立。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继续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1.读题。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
2.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
3.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
高考化学各题型解题技巧
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试题特点: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技巧: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
(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试题特点: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技巧: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
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
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实验类试题
试题特点: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
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技巧: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有机推断类试题
试题特点: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技巧: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化学答题注意事项
1、选择题考的是些基础知识。要想化学拿高分,选择一个都不能错。有一道选择题是计算题,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却时常有陷阱。
2、大题可以说是加一些分析的选择题。要做好大题需要平时的总结,比如说物体的颜色、用途、构成等,将白色的归为一类,以此类推,然后大胆地去做。
3、化学实验题,这个题有固定模式的,有三到四问:
第一问一般问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或者电子式之类的问题,这一问要从题中的已知信息解决;
第二问就是稀奇古怪的化学方程式问题,一般写出化学方程式或配平方程式;
第三问是鉴定问题,有时是装置连接问题;
构造物理化学的思路、研究和问题
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地壳物质受构造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相互关联的领域.构造力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均应力,指各向相等的应力,它叠加在原有压力之上,并且影响着各种化学反应的平衡,也是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另一部分是差应力,固体中受外力作用普遍产生差应力,它引起地壳物质变形,产生各种构造形迹.构造物理化学特别关注构造作用产生或引起的压力、温度及其他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研究这些构造附加参量对各种化学平衡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
作 者:吕古贤 邓军 李晓波 倪师军 郭涛 L(U) Guxian DENG Jun LI Xiaobo NI Shijun GUO Tao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80(10) 分类号:P5 关键词:构造物理化学 构造附加压力 深度校正测算 构造附加参量 构造地球化学 成矿地质事件盐矿小学
宋德兰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提倡让学“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在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化曲为直”突破难点,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逐步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
3、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的思路是猜想——设想——操作——推导。其中的操作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剪拼,学生失败很多,但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背后总是砌满了失败,研究的过程中失败总是伴随左右的。在学生的失败之中结合引导从而找到正确的剪拼方法拼成长方形,乃至于可能会有学生拼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充分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尾,我淡化处理了具体求圆面积的教学,在公式推导出之后略加点拨,再结合实际生活练习。
探究式教学提倡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也是当下比较盛行的教学方式。然而, 在实践中发现, 同是探究式教学, 其课堂教学效果却相差较大。有的课如行云流水, 学生能积极与教师互动, 参与思考, 实验和交流表达, 培养能力。而有的课方向不明, 信马由缰, 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导致课堂混乱不堪, 虚假热闹, 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有限。也有的课晦涩阴滞, 教学环节推进不顺, 最终与教学设想相去甚远。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与探究式教学中思路设计与实施有关。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 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环节之间都应该是合乎逻辑的。那么, 谁在前, 谁在后, 为什么要先安排这个环节, 它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后一环节和前一环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些都与教学思路设计有关, 只有设计合理的思路, 并正确实施, 才能形成结束清晰的一节好课。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思路设计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授受式”教学。它提高了课堂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也容易出现前文所提到的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必须做好教学思路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探究对象
受所学内容特点的影响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实施探究式教学, 哪些内容可以或者应该作为化学课堂探究的对象呢?首先, 应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处于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或重要的链结上, 通过探究活动, 能够加深对这些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 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严谨发散而深刻的思维,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磨练攻坚克难的意志。最后, 探究的问题是高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探究乐趣和成就感的问题, 我认为那些脱离高中学生能力范围或是目前尚无定论、尚有争议的问题都不适宜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探究。只有教师在课前对探究对象心中有数, 清楚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开展哪些活动, 采取哪些方式, 才能使课堂探究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避免课堂上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2.明确解决的一般程序
探究式教学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的, 探究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真相的过程。因此我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行教学思路设计。比如, 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我们可以按照由结构推测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进而由性质学习其用途和制备方法的程序进行。而对其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有的事实或现象→抽象出定义或概括出规律→挖掘定义或规律的内涵→对概念和理论的发散与应用;实验教学同样出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 才能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3.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为线索进行思路设计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般认知规律, 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学习也是如此。比如, 观察颜色状态和气味, 首先对化学物质形成一个初步感知, 进而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和实验设计对该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进行深入学习, 最后思考该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思路清晰, 探究活动才能有序、高效。
4.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启动和维持师生探究活动的最佳靶子, 问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 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连贯, 环环相扣, 形成问题链,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 提出假设, 搜集证据, 分析问题, 探究问题, 最终形成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 要以问题为引领, 注意层次性和递进性, 通过问题形成激趣、设疑、诱思启智、顺理成章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都将得到提高。
三、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 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3.运用推理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经历探究的过程,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思维和推理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4.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获得体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 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学生的潜能,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给予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实现的锻炼机会, 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层次,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6.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提升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 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允许学生各抒已见, 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且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盛行的教学方式, 然而在实践中教学效果与教学设想往往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与教学思路设计及实施策略有重大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了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路设计与实施策略, 可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能力, 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路教学;教学质量
参加工作几年来,也接触到不少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差别比较大,使我感触很深的,作为老师教授学生知识是一方面,我觉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也说明运用思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
一、听课时,教师用明确的讲授思路引领学生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路教给学生,变成学生自己的思路。
首要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编排,在深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在课上转化成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每节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引出课堂主线,引导学生的思路能按照提前设计的思路进行。例如,在讲授《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分析学生熟悉的钠和氯气的反应,通过实验演示锌和硫酸铜的反应,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氧化还原的特点和思考反应的实质。”根据氧化还原的实质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由浅入深地去思索,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二、解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有很多,但是多而杂,所以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做题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利用好题目中的条件分析题目的因果关系,让学生学会应用题目中的信息条件,领会出题意图,从而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化学问题,从而给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指导正确思路。
分解题目的问题,设置问题台阶,循序渐进打开学生的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题,通过一题多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意题目的变式、拓展、迁移应用,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自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学过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在学生自习自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写,从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氧化剂、还原剂》第一课时,我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应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通过这一节课学会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了解了学习目标后,学生的阅读就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四、实验教学时,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主完成的小的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例如,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有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如,钠的取用方法、钠的用量、剩余钠的处理,要放回原瓶不能到处乱扔,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结束后小组间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分享实验中的不同现象,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形式的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条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有好的教法固然重要,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例如,在处理内容细节时要注意,像《物质的量》这样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地转化成具体的事例,能将抽象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细节,合理使用肢体语言。板书时注意书写规范科学,简洁工整,给学生做好的榜样。
六、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习惯不同,性格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个别特殊学生的情况,然后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有效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策略,分类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权衡是需要统一处理还是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更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处理好这几个问题的话,课堂会是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杨会勤,周青.化学探究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29).
[2]薛红梅.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03).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 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看图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 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 半坡
原始居民 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 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 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大汶口
原始居民 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
(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
四、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