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培养(通用8篇)
内容摘要: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 其教育教学法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面对二十一世纪对教师的要求,我认为教师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首先是要靠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加强继续教育工程。
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变量,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这一点已达到共识。毫无疑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代代高素质的建设人才,而这些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经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的学识,高度的责任心的教师队伍。因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揽子计划,以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有国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赶上发达国家,我们更需要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制约因素有很多,但关键是教师素质,因为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有一股清泉。要使学校教育永葆青春,使之有活力、有朝气,就要有一支与之适应的教师队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实现 教育的“清如许”。否则,不管你这个学校是怎样的一流;校领导是如何的精明能干,治校方略是如何的完备,学校都是难以办好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学生。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素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略,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素质,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准备;
二、课堂组织与管理;
三、教材的管理;
四、与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
五、评估学生的进步;
六、反省与评价。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应扮演的七种角色:
一、在日常生活中像母亲;
二、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
三、在以行导人中像兄长;
四、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
五、在授知识时像哲人;
六、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
七、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时要像老奶奶,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七个方面,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是好的。
面对二十一世纪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是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是令人信任的家庭医生,是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是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者,是熟练的社会工作者,是预知未来社会需要的学者。
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训和提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三方面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将教师队伍的建设认识转化为实践,就必须强化师范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主要是确立好高素质教师培养,教师达标,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聘以及中小学特级教师,各教师;各校长工程等建设目标,完善投资体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强化管理效能,建立有效的评估督导机制。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支持学生的学习,更要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的技能、兴趣、理想,以及价值观,然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恰当的利用各种评价,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
另一方面,应通过继续教育工程架起通向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群体的立交桥,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只靠加强师范学校的正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应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建立具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再者,我们应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现代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现代的教学思想。
第四个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科研教研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主要方面。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仅停留在提高学历,训练教学基本功已远远不够了。素质教育理论的构建,教学改革模式的建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认同程度和试验效果,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探索与追求,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显著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我们应当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使用制度,确立能力为本的教师培训观念,构建教师在职提高的运作模式,落实教师资格审定,职务评聘,业务考核,表彰奖励,改善经济待遇等各项制度措施,使之与教师的在职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稳定和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院校是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体,应加强建设,保障投入,在师资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配置,现代化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都应在当地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基层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完善鼓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规章制度,形成不断学习才能生存,原地不动将被淘汰的氛围。
“学校的重要性到处都等于学校教师的重要性”广大中小学校长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教师素质对于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破除“只用不养”的陈旧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实施为未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坚实的师资基础,为学校的发展积聚强大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玉英:《务必关注;教师应扮演好的七种角色》
教师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其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教育的实际工作表明, 其中,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更为重要, 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他通过对全体学生一系列全面、深入、细致和具体的教育, 才能取得高效的教育的效果, 使得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因此, 探讨教师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
俄国教育家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心教育。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学生的教育, 是一个多种因素有机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良好, 他的言行便会成为学生心理因素的“催化剂”, 在教育活动中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而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往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表现欠佳, 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2000年4月初,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大乐观的调查结果: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 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3]国内外的其他研究也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如美国的研究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 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 显示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 而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 焦虑过度, 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而言之, 是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经过探讨, 我认为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原因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活动的管理者, 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 对学生负有照顾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的朋友和心理辅导师, 对学生负有沟通的责任, 同时他们又是人际交往家, 随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他们还是为人父, 为人母, 为人子, 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加重心理负担。
2. 超负荷的工作生活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使得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是与日俱增。教师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他们就像拧紧了发条的机器, 不断超负荷地运转, 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的状态, 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强烈的自卑心理, 嫉妒情绪的出现, 焦虑水平的提高, 神经质、抑郁症、失眠等时有发生。
3. 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直接原因
在以学生为本位的今天, 我们谈及任何事情都会首先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人们往往只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只强调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这样一来, 教师的心理健康常常会被忽略。加之心理服务机构的不健全, 缺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 使得教师遇到教学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 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
这一切, 都使我们迫切地认识到: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其结构来讲, 可以从多角度划分。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 它支配和调整着其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 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 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 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2. 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3. 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4. 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5. 教育表现力——灵活机智的基础。
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重要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其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
更为重要的是,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 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所以说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显得非常重要。
四、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着手, 才能有效提高其心理素质。
1. 整体联动, 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整体联动。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使其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其解决生活困难, 解除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负担。
2. 有的放矢, 学校应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 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主动为其排忧解难。要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 在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应邀请专家讲课,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 从我做起, 积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学校、社会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措施全面启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 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则要求其尽可能地将教育的负影响降到最低。因此, 当务之急不是等社会及学校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是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五、尾声
教师心理素质如何, 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 更是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问题, 为此, 教师应当努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 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 才能适者生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
杨义 (河北省衡水学院外语系053000)
摘要: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 美国占领军独占日本, 开始以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为目标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在此情况下, 日本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 进行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其中, 改变战前完全封闭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 模仿美国建立大学培养教师的完全开放型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成为确立战后民主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目前,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 研究战后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大学;教师培养
一、组织体制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以新制大学为依托, 借助大学的整体实力解决战前教师培养的缺陷和问题, 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然而, 随着旧制师范学校向学艺大学以及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转变以及教师培养课程的逐渐整备与完善, 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等逐渐与所属大学切断了联系, 其整备与扩充成为了学部本身的机能, 并开始朝着自身独自培养教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某种程度上将新制大学培养教师变成了名称上的拔高, 同时加上旧制大学向新制大学的改组过程中, 基础条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而且, 这些变化并不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以及学问研究的专门分化引起的, 而是在1949年《教育职员许可法》的作用下发生的。换句话说, 《教育职员许可法》对学艺大学、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扩充起着规范化的作用。这一组织体制上的大学脱离矛盾使得大学整体培养教师的功能很难发挥, 战后日本大学培养教师的美好愿望未能完全实现。
二、主体性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占领军以及日本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 换句话说, 这一改革并没有考虑到大学自身的需要, 抹杀了大学的主体性。如前所述, 战后日本模仿美国建立以大学为载体的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意味着所有大学在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意味着对包括旧制师范学校在内的战前学校的改组和升格。师范类学校是否愿意改组、升格, 以何种速度改组、升格并没有被列入到考虑范围。不排除战前师范类学校中有能力升格为大学的学校, 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升格为学艺大学或者是某一大学的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能力。然而, 由于美国以及日本政府的压力, 在附加了某些条件之后, 以上各类学校都以闪电般的速度实现了改组和升格, 大学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发挥。另外, 除了行政方面的要求之外, 各新制大学纷纷设置教育学部、学艺学部的情况, 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保护自身地位、立场和与其他大学竞争的需要考虑的。非真正积极地设置教师培养课程使得大学改善教师培养总体质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不能不使我们考虑大学主体性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三、客观规律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和过程中可以看出, 教师教育的改革并不是随意确定的, 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总体来说, 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这是一个国家决定采取何种教师教育模式的物质基础;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社会性决定的, 其对教师教育制度的选择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同时还要考虑人们的价值观问题, 使其既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要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要求之下, 出于对战前封闭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反思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培养的种种看法, 走上了模仿美国的道路。然而, 日本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忽略了当时经济正处于崩溃边缘的客观现实, 这使得大学缺乏进一步改革的经济基础, 从而将此次改革建成了空中楼阁。
四、教师培养课程与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1949年的《教育职员许可法》是各大学开设教师培养课程的基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 教师培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教科教育和教职教育三个领域。各大学开设的就是这三个领域的教授科目。然而, 《教育职员许可法》并没有对教师培养过程中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比例以及各领域之间的结构构成作出规定, 这就需要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了。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将各科的学问研究和教师培养的功能完美结合, 相反, 大多数大学都是按照《教育职员许可法》的规定最低限度的开设了教师培养课程, 并没有考虑如何按照教职的专门性巧妙安排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 由于很难解决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 有的大学干脆就省略了教师实习这一环节。这样, 大学只是为了培养教师而培养教师, 并没有在教师培养的内在质量方面多下功夫, 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教师很多都缺乏职业热情, 成为了虽掌握高深的理论却不能付诸于实践的“纸上教师”。
参考文献
[1]海后宗臣编.教员培养.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1年版, 第16页
[2]顾明远、梁忠义主编.教师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21页
[3][日]大田尧编著, 王智新译.战后日本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24-125页
[4]海后宗臣编.教员培养.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1年版, 第114-120页
[5]北神正行.《从战后教员培养史的观点出发》[J], 日本教育经营学会纪要 (第35号)
参考文献
[1]张正强.《心理素质与教师发展》.出处《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2]吴回生.《班主任心理素质修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3]刘天时.《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出处:《教学与管理》.200010
[4]王军棉.《跨世纪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出处:《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4
[5]罗小兰.《当代教师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出处:《中国高教研究》.200002
[关键词]音乐教师 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作者简介]张德周(1953- ),男,陕西凤翔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研究。(陕西 凤翔 721400)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43-02
一、前言
笔者从事音乐教育三十余年,曾经历了小学、中学、师范、高职的音乐教学。在这三十余年里,笔者深深感到,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任务,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总结和积累并汲取外国教学先进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音乐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宝塔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是高、精、尖,知识是竖向发展,而这种人才毕竟是少数,社会需求量极少。事实已经证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信号,说明音乐学院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职业教育是随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技能教育,它是解决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正好弥补了音乐教育的不足,它的音乐教育应该是横向的,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复合型的,多才多能式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音乐学院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职业竞争力和个人提升空间。笔者仅就音乐教师所应具有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阐述。
二、音乐教师的政治素质
(一)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
搞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这就要求音乐学院的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敬业精神、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进取精神。工作是一种责任,要教育学生认真负责地去做每一件事。搞好本职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是人生价值的反映,也是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那还能干什么呢?这就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知道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千方百计地去做。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不是说一个人爱什么工作不爱什么工作,而是根据个人知识、经历、社会实践决定的。既然干了某项工作,就要热爱它,绝不能朝三暮四、三心二意。热爱工作,从大局来说是为人类做贡献,从个人来说是为了生存。热爱本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奉献。工作不分大小,只要做好了,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当然,工作中会有曲折、委屈,只要调整好心态,任何艰难险阻和困难都能克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和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来越大。
(二)高尚的团队协作精神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任何一种工作都离不开协作精神。人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说明协作精神是很重要的。协作精神是人品和心态的体现,这也是一种工作精神。在工作中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不是纯个人的,都直接或间接包含着大家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工作中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帮助了别人实际上也是帮助了自己。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协作,人在工作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别人的成绩要正确对待,不要有嫉妒心理,要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对别人的成绩不要说风凉话,对别人的工作不要评头论足,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以免影响同志之间的关系。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一种团结精神,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只要有一个团结的集体,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没有协作精神,工作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顽强的虚心好学精神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进步的,知识也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虚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人都有长处,我们要不断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音乐方面,有的人有器乐特长,有的人有声乐特长,有的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另外,在处理人的关系上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还要正确地评价别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如自己,好高骛远,最后一事无成。好学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要赶上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在音乐学习上,要做到“琴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弹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在弹钢琴上, “一天不弹自己知道,两天不弹内行知道,三天不弹外行知道”,这也说明了学习的重要。在音乐学习上,音乐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尽头。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在音乐上样样是世界第一,除非这个人有病。在音乐的天地里,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七个音符,加上节奏的变化,是其乐无穷、千变万化的,里面蕴含着很多奥妙。
(四)积极的开拓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美德,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干什么工作都不能把眼睛老盯在一个“钱”字上。人们把教师比做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笔者也认为教师是天底下最无私的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毫不保留地、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就是一种奉献。所以,奉献精神也是一种无私精神。在工作中绝不能斤斤计较,不要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高于人民利益。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亏精神,人们说吃亏是占便宜,有它一定的哲学道理。今天在这件事上吃了一点亏,但可能改变人们对你的看法,说不定又是占了便宜。奉献精神表现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在某种情况下失去一点物质的东西,但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可能会成为一个无私的人、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严格的遵纪守法精神
遵纪守法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教育学生每到一个单位,首先要遵守单位的纪律,包括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各项工作制度、作息时间等。有些人认为这个话可笑,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毕业到了单位,不能按时起床,上班经常迟到,自以为了不起,但工作松松垮垮,漫不经心,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就有可能丢掉饭碗。其次是守法,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用国家的法律保护自己;另一个是要遵守法律,不违法犯罪,做一个合法的公民,这是我们的基本义务。
三、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为全面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内涵的提高,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为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我校教师队伍现状的突出表现 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整体数量偏少且素质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部分专业教师只懂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水平或技能操作水平老化不能与现代技术发展同步的现象,出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教学相分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学到的技能落后且水平又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有些教师仍习惯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技能培养意识。新进的专业师资,多是从大学校门进入中职校门,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教育教学才能。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专业教师必须学习和利用新技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职业教育,并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以课程为基础的知识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
二、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工程的主要途径
1、校本培训
各专业科(教研组)要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在推荐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修炼内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教育信息,并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2、骨干教师培训
依托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并使其达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资格,努力形成一支适应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要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积极选派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攻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3、双师型教师培养(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有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也就是说应当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双师”既指“教师”,又指“师傅”“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像传统的“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教师。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资格(或高级工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等级以上证书或在企业等工作二年以上的实践年限)”,如“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层次 ①初级“双师型”教师
具备中职教师任职资格,承担一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下同)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取得本专业岗位中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等,并具有中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积极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比武或评比活动,教学科研论文在县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近年来参与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
②中级“双师型”教师
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职中级教师任职资格,承担二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造价师、工程师、国家 级注册建筑师等),并具有高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县级及以上教学比武及评比活动并获奖,教学科研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近年来参与或主持过县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已被学校或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③专家级“双师型”教师
具有较高造诣、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职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承担本专业三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和毕业设计,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技师及高级技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强,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武及评比活动并获奖,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并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近年来主持过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被学校或企业使用,效益良好。(3)“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则
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并重、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
4、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
坚持“工学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各专业科(教研组)可选择若干主体专业,定期推荐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计算为继续教育学时和交流任教年限,严格执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的规定,并作为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5、教师转岗培训
鼓励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紧缺专业课教师,制定专业教师的进修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调整专业教师的结构和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从而优化教师结构。
6、技能鉴定考评员、职业指导师、心理指导师等培训
根据专业设置实际,加强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建设,适时安排考评员参加培训,努力实现所开设的专业都有考评员。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后安排从事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根据学校需要安排教师参加心理指导师培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
7、聘请企事业的“能工巧匠”从事兼职任教工作 积极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加强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兼职任教。
三、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工程的激励措施
1、校内培训的主讲教师,由已经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认定证书的教师负责。课时费参照教务处平时教师的授课课时费待遇执行,逢节假日和寒暑假,按照学校的加班制度参照执行。
2、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专业教师师资培训,学费报销参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3、根据学校每学年专业师资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在符合确定培训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的前提下,已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者,对其交通费、住宿费、培训费和取证费学校予以全部报销。对于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与学校专业教学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在事先书面申请并经学校同意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的取证有关费用,也予以报销。
4、加快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受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工资标准,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5、鼓励“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依照教师职务和技能考核有关规定和评聘办法,开通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务的渠道。专业教师职务晋升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在已经开考的职业工种岗位上任教的,申报专业课中级或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对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并实行“双师型”教师岗位津贴,按高、中、初级技能等级每月给予适当津贴。“双师型”教师离开专业岗位,即取消高套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岗位津贴,实行岗变薪变。
6、定期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和比武。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参加由教育、劳动等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素质提高培养的计划、申报、审批与管理
1、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实际制定出教师素质提高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各专业科(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和要求,制定本专业科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并报学校审批与汇总,作为安排教师培训的依据。
2、根据每学年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人员,按程序进行 审批。
(1)学校在学年初公布学年教师培训总体计划,及时公布上级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组织的培训计划。
(2)教师根据学校培训计划和本人的专业教学实际向学校提出素质提高培训申请,填写《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申请表》,交专业科(教研组)负责人,经专业科(教研组)研讨、专业负责人和教务处初审合格后,由教务处上报学校审核。
(3)经学校研究后,确定教师培训人员。
(4)公示已确定的教师培训人员名单(时间3天)。
(5)已确定的师资培训人员参加培训前,填写《 年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登记表》,由教务处负责组织
3、加强培训管理。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及考核、考证情况要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级、评优、评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读后感
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使我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日起,我们会有些抱怨:“这些孩子太调皮”,“家长素质太低”,“工资太低”,等等。由于心怀一股怨气,因此,对工作逐渐感到厌烦,甚至进入一种身心俱惫状态从而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出现了:大声斥责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语言屡见不鲜;不能耐心而冷静地对待家长的建议;不容易接纳领导和同事的批评和指导。如此下去,不仅影响我们对幼教工作情感和精力的投入,还影响我们自身教育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不仅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还对幼儿和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幼儿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心里保健,努力避免走进这种职业的倦怠状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怎样踏上快乐的征程呢?带着这个疑惑我潜心阅读了《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
《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一书是北师大出版社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北京西城区教研室的王瑜元老师,她借鉴国内外心理素质培养的最新理论,通过多年在与幼儿教师互动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一套支持、引导教师提高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做快乐幼儿教师的方法和策略。
这本书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如何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
一、有自信,才有快乐
做个自信的幼儿教师,争取发言。改变走路的方式,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开怀大笑。
二、热爱事业,才能快乐
体验工作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最后还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三、在思考中获得快乐
首先教师要做一个“质疑者”、“反思者”。还要能“想得深、看得透”透过表面看本质。
四、在创造中体验快乐
其实,我们每位老师的工作都闪烁着自己创造精神的火花。比如:我们都会创编儿歌、故事和舞蹈等,当我们的“创造”能使孩子开心或有所收获是,我们也会收获一份快乐和成就感。
五、在表达中感受快乐
我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QQ签名,心情,微博、日志,写日记,写反思,找他人聊天等等。如何表达,表达什么就决定了我们是能感受快乐,还是感受不悦。我们可以多记录一些孩子的趣事。
六、保持心理健康,将永远快乐
学生,家长,同事,家庭等对会对老师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遇到任何事要多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多往好处想。调控情绪说来容易,却很难做到。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如何体验工作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学习了“消除紧张和烦恼”的良方,掌握了儿童化的思维方法、调控情绪的技巧,发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增长了应对挑战的本领。。。我想,同样一份工作,有的教师可能微笑面对,有的教师则可能怒气冲天,这一切其实取决于心态。我们不妨以轻松的态度对待工作,用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研究,写真实情感的教育随笔,享受孩子的纯真,享受家长的信任,享受领导的期望,在忙碌的工作中体验快乐。
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空间。如果你喜欢写作,那么你尽可以用笔记录你的喜怒哀乐;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么你尽可以让自己沉浸到故事中去,借此体味别样的人生;如果你喜欢音乐,那么你尽可以随时听听音乐,或引亢高歌为自己感动一把;如果你喜欢时尚,那么你尽可以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让自己的心情也焕然一新。
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既依靠职前师范教育培养新的师资,也有赖于继续教育培训和提高在职教师,只有改进和采用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师资。
1、狠抓源头,改革师范教育。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主要由中师来完成,学生在幼儿师范学校、普师和其它幼师班接受三至四年的专业培养,充实到幼教师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学历层次相应提高,迫切需要高师参与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其学术专长和人力资源优势,从专业设置、办学宗旨、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并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保证新的师资具有较高的素质。
2、强化继续教育,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获取的教育信息也不全面,要想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除了走出去、请进来、师徒带教等方式外,只能立足本地,通过继续教育和“园本培训”,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我园近几年来先后有十几人参加了高等教育进修,取得了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文凭,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园本培训”,以教研组为阵地,结合幼儿园“六个一”工程,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活动,适时地向教师灌输“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学习”、“师幼互动”、“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等新的教育观念。通过集体学习,小组交流、个人自学、课题带动、撰写总结和经验文章、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师知识,提升教师能力。在以往的师资培训课程中,相对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技能、忽视事业心和全面素质,重一般的教育技巧,忽视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重理论的学习、轻实践与实际教育能力的形成,因而很难达到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笔者认为,幼教师资素质的提高必须结合课程改革进行,这样有利于构建教师所必备的文化底蕴、有利于优化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幼儿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引入教学,为教育服务,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幼儿园也要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具备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形成适合未来教育的知识能力新网络。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 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 教师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具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 教育思想, 包括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 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主导, 它既把握着方向, 又提供着动力。思想支配行动, 没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就不会有教育热情, 更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说, 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当前, 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可以这样说, 一个教师尽管尽心尽责, 但由于观念陈旧, 仍凭老经验、老眼光进行传统式教育, 那也要落伍。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 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 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 应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一定要积极投身教育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由重知识、重考分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转变;由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大学习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未来的设计者,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充分的培养与塑造, 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二、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教育能力应包含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方面。教养能力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辅导、促进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 而且需要教师在非认知方面的素质作为支撑。不同的教师采用同一份教案, 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区别不仅在于执教者的知识水平。成功、高效的教学, 还需要涵盖教师本人认知与非认知水平的教养、教学技能与艺术。
可以说,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是教师的看家本领, 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具体地说, 教育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教师应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他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 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 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沟通文、理、工。因为一个教师从教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他的见识、学识和知识, 具体说来就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应该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做到学识渊博, 专业精深。尤其是现今,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要多得多,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所以, 教师并非只是日复一日地宣讲, 而要与日俱增地学习、提高和创新, 力求在学识上动态地保持对学生的领导地位。
(二) 教师应掌握必备的教学程序知识。所谓教学程序知识, 即如何教好课的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 只有专业知识, 不懂教学规律、方法和艺术, 也不能搞好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都属于教学程序知识的范畴。比如, 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 并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 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所以, 教师要过好三个基础关, 即“备课关、讲课关、动手能力关”, 同时, 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
(三) 教师应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学基本功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首先, 教师应善于表达。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中, 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可以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本身就是教育感化能力的体现, 也是构成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教育手段如何现代, 教学语言的作用也不会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交流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授, 更不能给课堂教学质量带来质的变化, 尤其是一些逻辑推理较强的课程, 必须通过教师的表达来完成。同时, 教学是双边活动, 双向交流, 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光接受知识, 而且感受情绪。在这方面, 语言具有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基本能力还包括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制订教学计划, 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与反馈以及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体反映在教师的执教方面, 必须做到严肃认真、严密谨慎, 一方面保证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又要熟练运用教学的技能技巧, 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避免流于一般化和简单化。同时, 还要做到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认真组织考试考核等等, 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教育能力的第三方面:教育科研能力, 即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求, 是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它能够使教师逐渐进入一种全新的角色, 同时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素质。因为教育研究的过程, 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再现能力, 理论思维水平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卓越的研究者有可能并不是优秀的教师;但优秀的教师却必须首先是卓越的研究者。这是我们的高层目标。
(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综合素质的构建中, 创新素质占重要地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 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对于创造性的理解,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传统观念上一提到创造性, 往往视之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认为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的活动和思维, 可称作“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 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而我们实施的创造、创新教育, 应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创新人才, 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 就是创造性的活动。相对于“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来说, 这可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 就是这个广义上的创造性。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并具有独特的见解, 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求知欲;敬业乐业;创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等。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要实践性地教, 学生要实践性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其教法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 影响到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 教师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育特质———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
教育特质, 强调的是对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 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从人格特质看,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 情绪稳定, 注意力强, 善于内省, 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 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教育资质, 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综合修养和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 师德是诸多素养的灵魂, 即以德立教。可以说, 师德是教师修养的永恒主题, 是教师心中至高无上的法律。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 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的师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学高身正、以身作则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优良教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等。
综上所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终身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为人师者更须终生学习, 继续接受教育。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师的思想、能力、素质都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和挑战。我们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 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 努力使自己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2]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中职学校“双师素质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即“教师资格职称+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双师素质型”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为迫切。
一、“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岗位实践经验。按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务评审政策规定,这些教师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数量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在各学校、各专业分布不均,在重点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分布较多,而其他学校、专业则相对较少。同时,各学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部分学校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评审,采用“以考代评”的方式,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难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要求。
二、“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甚合理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理论课教师较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阐述多于对实际操作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从事实践指导的合格教师偏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置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由理论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就目前情况看,职业学校中十分缺少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素质型”教师。
2.校内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各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晚,相应设备配备不全。多数实验、实训中心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主,而针对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技能的项目较少。部分实验设备虽配备齐全,但未能充分利用,导致实验室闲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未达到预期效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师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未起到预期的作用。例如,寒暑假期间,部分学校组织青年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实习,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生产需要的实际,加之实践计划并不完善,步骤不够详细,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教师下厂实习未达到预期效果。
4.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未能及时宣传,导致教师对“双师素质型”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一些教师认为,考到中级或以上级别技能证书,即为“双师素质型”教师。这种“以证代技”的观念已不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三、对于“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抓手,以一流的实训设施为平台,以强大的师资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要靠“外树品牌,内强素质”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就“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教师素质培养模式
进一步实践学校“送、下、带、聘”的传统方法。“送”是选拔部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到重点职业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脱产进修,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再提高。“下”是让部分专业教师下到基层企业(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学校要规定专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下车间两年,同时鼓励教师理论实践“双肩挑”,既负责专业课理论教学又负责相关的实习实训指导。例如,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方法,让理论教学深入到实践教学中。“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个具有“双师素质型”的教师带两个中青年理论教师,学校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培训和考核。“聘”是指从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员中挑选一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2.学校实训基地培训模式
学校开放式实训中心是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近年来,一批设施齐全、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相继建成。同时,学校也大批引进青年教师,这是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最佳时期。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青年教师。例如,学校要明确规定专业教师到所学专业的实践基地工作一到三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积累实践经验。在基础工作方面,促使教师到基层了解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并培养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技术革新的步伐,从而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另外,可以实践“教师工作室”制度,让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室或实训室,将该实验室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即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3.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通过合作,学科专业与企业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与承德曲轴连杆有限公司、润韩机电、江钻石油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不仅为学校实习生和“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聘任专业兼职教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规定教师用半脱产形式,以访问工程师的名义去企业实践。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了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回校后,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反馈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培训技能的有效性。
第二,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地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第三,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兼职。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任聘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位,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半脱产方式。
另外,“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完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学校相应的配套制度。
【教师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06-09
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论文10-25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教师的素质05-31
提高教师素质方案10-26
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06-02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教师奖惩05-24
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06-07
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题06-11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试题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