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精选9篇)
1.(2014年湖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013年湖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2年湖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2011年湖北)
23.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5.(2010年湖北)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职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请把标题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800字。(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6.(2009年湖北)
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7.(2008年湖北)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8.(2007年湖北)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9.(2006年湖北)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即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言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0.(2005年湖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日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2004年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卖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考试, 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一个好的问题,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 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试想, 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 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 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 是否仅仅为了有用?”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讶然, 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试题。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 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新加坡的试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哲学?”考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有独立严肃的思考, 才是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 是否感到惭愧?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努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教得还不够多?不是, 这样悬殊的差距背后,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上说, 他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许多国人还感到陌生。是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教这个。简单地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然是在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好的命题都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 而宗教排斥质疑, 你怎样看?”这样的题目在审题上几乎没有难度, 人人都看得明白, 根本不可能出现离题偏题的问题。考生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能忽悠, 不能“发散”, 写不出就是写不出, 能说多少就是多少, 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在于问题本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 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 就是这样朴素, 功夫不在表面。
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 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一些题目争奇斗异, 花里胡哨, 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
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 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 感激地说:“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 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 叙述之吊诡, 引来一片声讨。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 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 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 就是有什么阴谋。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 应该立即通报主人, 请专业人士来修理, 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 这才是责任感, 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随手补上”?“补船”不是他的专长, 若仅仅凭感觉去“补”, 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
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 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 但“质疑”在应试中是无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 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 “提炼”出“举手之劳”和“懂得感恩”这两个平庸的立意, 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 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个让人无谮的题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收起”, 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 一眼看去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笔。
●一个好的题目,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 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 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 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 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作文题目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 考出读书的量, 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 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 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审题”,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圣意”, 但其实这个“圣意”, 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 至少是不清晰的。题目既不明确, 还思考些什么?对考生来说, “思考”越多, “偏题”可能性越大。
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 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 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 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已见的, 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 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尼采的信徒, 认为“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 那就是审题错误。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 写上一段“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拒绝平庸”。写这个题目, 若有人反弹琵琶, 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是要不得的。
其实不管是“拒绝平庸”, 还是“安于平凡”, 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 真是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 考生只有乖乖“附和”。这样的题目, 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 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 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华丽、最肉麻罢了。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 闭眼编套话。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致的“万金油”
题目的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样的考试, 炮制出来的所谓“高分作文”, 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 于是只要表面上“扣题”即可, 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 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来糊弄自己, 糊弄阅卷官。
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 有着深厚的底蕴, 听孔老之教诲, 感孙文先生之遗忘, 理应“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 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揣摩模仿的对象。但是, 读者能否看出, 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 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 既可以套“梯子”, 可以套“感恩”, 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责任”甚至“希望”、“收获”云云, 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 喊口号, 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万金油”罢了。
历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 如当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如“七富长诗”《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之类, 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 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
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 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 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这不能怪学生, 他们也不愿意这样。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
一、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出现的背景
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试验和推广。但由于各省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各异,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基础教育具有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因此全国统一的高考卷已不能完全适应各地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求,局限日渐突出。1993年全国高考散文阅读文本《青菜》中,作者所说的“青菜”是特指一种名为“青菜”的蔬菜,不是泛指所有的蔬菜,所以北方的一些考生对文中“青菜”与“黄瓜”的差别不大理解,从而导致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
实行分省自主命题,各省市可以针对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考试命题上具有更强的指向性,使各省更好地根据省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在考试科目、内容、形式、难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有利于推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毋庸置疑,在命题指向上突出地方性还可以推动高中教材的地方化,引领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目前高中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各省市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和选择使用自己的教材,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多样性、选择性和地方性。新课程改革的这些特点与自主命题所进行的考试内容改革方向一致,可以统筹进行,实现良性互动。
二、高考语文试卷地方特色的含义
1.立意上,地方卷应通过命题反映出该地区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要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体制,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要体现该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
2.试卷结构、题型设计与全国卷有不同之处。
各省在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考点赋分、题型均可有自己的安排。
上海卷自1998年至今试卷结构为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所占分值为80分和70分,形成了检测语文认知和能力结构为指向的集认读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为一体“注重文化内涵,考查综合素养,读写两壁,古今阅读等分,力求鲜活大气”的上海特色。
3.试卷选材要彰显地方特色。要反映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反映该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传承和进步。
三、四年来湖北省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命题分析
1.选材上注重地域特点
为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激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湖北高考语文题就把湖北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纳入选材视野。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注重了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关注材料的湖北特色。或为湖北名人名作,或内容涉及湖北的名山大川,或关涉湖北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2004年湖北卷采用湖北籍作家骆文先生的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题;2005年选用的语料是一篇涉及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史考据论文;2005年第16题要求鉴赏的是《汉宫秋》第三折里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和亲时的一段曲词,王昭君是湖北兴山人。2007年第3题中,就涉及了武汉风景名胜的材料:“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这些都引起了考生对湖北地方特色的关注,它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考查了学生对湖北人文地理的了解程度,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体现了湖北卷的地方特色。
2.知识点结合湖北地方特点进行考查
如语音题的考核,就可考虑地方语言面貌,设题以起纠偏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如湖北许多地方不分N、L;在韵母方面,前鼻音in、en和后鼻音ing、eng不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不分等,考查这些内容对纠正该地人的语音发音能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如2005年第一大题第一小题就选择了这样的字词:“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第一组加点字分别读líng ,lín ,lián ,líng ;第二组加点字均读zhì ;2006年第一题选择了“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2007年第一题选择了“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就是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
语用题的设置,也可结合地方语言特点出题。
2005年湖北卷在语言表达方面选择了拟广告词来彰显自己的区域文化,试题是这样的:
湖北省旅游局即将组团赴香港宣传湖北。请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为该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中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不超过40个字)
这是一道出新的好题。首先,它新在要求考生熟悉湖北的人文、地理、特点,能考查出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其次,广告要面对的是香港人,这就要求学生对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否则写出来的广告词就会空洞无物,充其量也就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第三,在规定40字内表达,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一种深入考查。
2006年第22题,“《三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这一题也具有浓郁的楚地色彩。
四、新课标下的湖北语文高考命题趋势及对策
随着高考命题权限的下放,命题组织走向区域化,命题形式趋于多样化,高考分省命题必然出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地方化的趋势。这就为湖北高考自主命题带来了丰富的创新元素和创意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湖北地方资源优势,彰显湖北地方特色。
1.今后,湖北语文高考题在总体体现《考试说明》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将继续融入本省的一些个性化要求,不断体现区域自主创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湖北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所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实现途径。在试卷的具体呈现形式上继续结合地方特点进行渐进式自主创新,融入适当的湖北区域文化特色。这样既可保证全国统一高考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又可适当顾及和适应湖北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
2.在考试内容上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将继续彰显地方特色。今后湖北高考命题,在考试内容上还将顾及本省的乡土风情,并直接反映到高考试题中来。这些考试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在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世界遗产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既符合高考要求,又彰显了地方特色,在强调全球意识的同时,也将越来越注重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
3.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并结合新版教材进行研究,关注湖北特色的鲜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备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高考的趋势要求教学改革要贴近生活,因此教学过程要重视语文与现实的联系,要重视语文与湖北人文、历史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设置生动活泼的与湖北有关的教学情景,能起到增加容量、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推动探究的良好效果。课堂上,教师不妨多提一些与楚文化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外多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
总之,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以及本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这才是高考试卷地方特色的要旨。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考生可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
如江苏一考生的《鱼的泪·水的心》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江苏一考生的《灵动与沉稳》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2018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5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维考证可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原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威,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长、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又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实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题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看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 同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单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成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起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在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试,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 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起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远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勤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侯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起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体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扭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味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岛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的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么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备案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我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 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6分)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顿世界量于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科算复杂感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长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于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构,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领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于纠维种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遍远地点,而不同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于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选距离量于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传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于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同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检设展服准一流(记者:蔚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产东省东莞市部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弹”,该实验设格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目本的L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上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大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变。” 中国推进理员大型工程记有限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制的“君子号”人类2里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国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潘建伟今年自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台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大量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的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散裂子弹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 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烈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委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干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来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科三中,国外媒体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福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別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中,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大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动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块天于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战!”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爷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逝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日:“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始终,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莹四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麻》)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感不能用/遂委身受载/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作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电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之从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它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宫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而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面模线的句子超泽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次酒高歌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客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星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毛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过后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额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媛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页 “大学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运洋科学考察船,白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在这里,重力和 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巡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探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国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 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 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断模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成次和大陆架勒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吃沙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运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贷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 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展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更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20.下面是某校州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于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号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了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21.下面是某校教师编写个人发展场划而现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 女学价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环境分析 自我分析 个人定位 发展目标 操作策略 评估反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展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室”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大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反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标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出一代人阅读。 历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真题 篇6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材,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 上去赏心悦目,但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20上海虹口二模,材料作文“穷游”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一群人抛开束缚,一有机会就走出去,并为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穷游”。“穷游”人,追 求一种不同以往的行走方式。背上行囊,清爽上路;风餐露宿,简朴行走;读山阅水,心灵自由。他 们的足迹,可以踏入还未被开发的地方;他们的梦想,就是要穷尽想游之地。有时,还会无计划、无 目的,买一张车票,潇洒出行。时下,强劲的“穷游”风,刮进了校园。家长、社会对此表示忧心。 于是乎张老师结合这两个区的二模作文,首先从本质、原因、方法、结果以及角度等五个方面来将讲解“自由”,并给出相应的范文(《约束的双重含义》、《回归生命本真》)以及相关的考题分析(上海卷,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北京西城一模,命题作文“‘无我’还是‘有我’”),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打开视野、深化思维。 其次,除了思维的拓展,张老师还给予了学生若干相关的素材,并且要求学生结合素材并针对“自由”来动手写作文。而写完之后,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改相结合,让学生们都能明确知道作文当中自己容易犯的错误,从而达到最直接最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最后,优秀的作文结构套路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给出了12种作文的结构套路,要求同学们自选一种,将作文再次修缮,臻于至善。 与往年一样,在6月7日语文考完之后,不少同学和家长都陆续打来电话,纷纷表示在作文这块非常有信心,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来,同时也感谢张老师对孩子们的悉心栽培。而面对家长和同学们的谢意,张老师总是从容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暂时不要去想了,好好考接下来的几门课吧!” “从心所欲,不逾矩” ——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审题分析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材料 所谓“自由”有两重意思,其一曰:让自己的意愿得到最大满足;其二曰:让自己的意愿能够控制自己。笔者读完上海卷的考题后,联想到了子曾经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孔老夫子在其七十二岁时所参悟出的道理,而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谓的“从心所欲”即满足自己的意愿,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后的“不逾矩”,即我们要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躯体,让自己不超越规矩,不超越社会的伦理。这其实是一个很难以把控的尺度。要求我们所能希望、所设想做到的事情恰好都在这个规矩的范围之内,这样其自由、其意愿都能得到没有任何限制的满足。并不是说所有想法都可以,而是说其所有想法都是合理的。那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人生状态,最终获得自由。 因此,“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印证了上海卷的作文材料。其中“沙漠”即规矩和伦理,甚至可以认为是整个人生。 穿越沙漠意味着走完人生之旅,而人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其价值也在于我们选择的道路和方式。人生就是一场苦修、一番磨砺、一种困境,而最终的归宿是死亡。佛语有云:“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虽然沙漠的尽头就是人生的尽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消失于无形,而是以另一种“有我”的形式存在于“无我”的世界中。至于此“有我”的影响和价值,那就关乎你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了。有人成万古圣贤,流芳百世;有人被亲友铭记,挂念数载。所以这也是材料中的一个要点,同时也能勾连到前几年上海卷的真题“最重要的事”、“一切会否过去”、“必须跨过这道坎”以及今年江苏卷“什么是不朽”。 语文高考湖北卷与全国卷之比较 篇7一、两卷结构比较 考试内容大题数小题数分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内容编排顺序有变化,湖北卷先语基,再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全国卷则先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题量设置上有同有异,大题数相同,都是6大题,小题数不同,湖北卷23小题,全国卷则18小题;赋分上也是有同有异,小阅读和作文同,其他异。 二、两卷变化思考 (一)全国卷更加注重语文能力考查,淡化基础知识考查。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取消了偏重于死记硬背的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等三道挑选题,增加了一道衔接排序挑选题。 思考:这个变化警告我们机械学语文是没有出路的,以前学生对语文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和不动脑的学法(即读书只背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记一些字词)是要彻底改变的。 衔接题要求学生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对培养学生精读、细读、动脑读书大有好处。 2.古诗文部分:阅读取消了简单的信息筛选挑选题;诗歌鉴赏增加了3分;名句默写不再提供上句或下句,只提供分析评价,该写一篇中的哪一句由学生自己判断和确定。 思考:这个变化说明古诗文的学习靠简单的识记和背诵是行不通的,越来越注重赏析甚至探究了。比如2014年全国卷名句默写23题,我们做都不一定能马上想起并确定应该填写哪句。 (2)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现代文大阅读,多项选择题不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了,而是要分析恰当程度的深浅,最恰当的3分,比较恰当的2分,勉强算对的1分,完全不恰当的0分。 思考:这个变化要求学生不能用理科的非对即错思维方式来评价赏析一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允许个性化解读,除非你的理解南辕北辙,否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全国卷强化了语文学习中读和写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 1.考试内容安排不是先从学生已经训练了快两年的基础知识的挑选开始,而是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的论说类文本阅读开始。 思考:这个变化对很多学生的心理是个挑战,考两个半小时,一开始就讨厌,还考得好吗?因此,它要求学生平时课外也要阅读这类文本,而且要静得下心,读得进去。 2.阅读的分值加大了,由62分变成了70分。现代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现代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思考:这个变化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要重视课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还要改变课内的阅读方法,变粗读为精读。 (三)全国卷采用了选做题型,旨在兼顾不同学生的阅读喜好。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有两题、两部不同类型的作品供学生选读和选做,一是文学类,二是实用类。 思考:这个变化很值得我们探究,对我们这些乡镇的学生来说,是让他们自由二选一,还是让他们统一只选一,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学校都回避不了的一个课题。 三.目前应对之策 (一)选做题怎么选,我校已经决定,要求学生统一选做实用类文本。 (二)在今后的复习训练中,无论是选文还是出题,都要尽量避开湖北地域特色。 (三)今后我们无论教学还是备考都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年真题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篇8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无论是人的品行,还是事物的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那么,时间的沉淀是判断事物价值有无的关键因素吗?我们认为,事物的价值不因时间的长短而产生,时间不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决定因素。 巴特尔说:“没有价值的事物都是脆弱的”。事物的价值呈现需要时间的沉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史上孕育过无数作家,产生过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但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不过是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辛弃疾的豪迈诗词,明清的四大名著……他们的作品家喻户晓,或文辞清丽,或慷慨悲凉,或沉郁顿挫,但无不经历了人们的口口相传,才传颂至今。在洁若烟海的古人作品里,在时间的长河里,如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经典。他们经历了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经历了历代人或挑剔或赞叹的目光,流传下来,写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有人说,这不就是时间的力量吗?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被人们认识。诚然,时间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有了时间的加持,这些作品即使穿越千年而来,依然生动鲜活、魅力非凡。但在时间之外,作品本身的魅力同样很重要。我们不是因为它是秦汉或魏晋的文学而对它青睐有加,而是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魅力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实践证明,这些作品受到无数人的青睐。不因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 实践才能出真知。正如_所说:“真理只有一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时间只是反应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事物价值的根本因素。在“五四”狂飙突进的年代,对一切旧的思想全盘否定,连同中医这一古老的智慧也被人嗤之以翼。大文豪鲁迅先生也因少年时的经历而否定中医,就连去日本留学最开始也是学的西医。中医药历来饱受争议。直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中医药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基于青营素的联合疗法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疾方案,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近年来的非典、新冠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药的价值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不是因为时间的沉淀而产生,而是经过实践的再次检验而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湖北省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篇9一、试卷总体分析评价 2013年卷严格遵循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从试卷结构看, 各种题型俨然是2012年卷的翻版, 只是个别考查点小有改变。全卷分阅读和表达两部分, 阅读题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 表达题分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两部分。必考题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共3题, 9分, 考查概念理解、句子理解、思路梳理、要点归纳、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言文阅读共4题, 19分, 考查实词理解、信息筛选、文意分析概括、翻译;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 11分, 考查把握内容、鉴赏技巧;名篇名句默写3小题, 6分, 涉及初中一篇、高中两篇。选考题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4小题, 25分, 考查内容理解、技巧鉴赏、形象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4小题, 25分, 考查内容理解, 信息筛选 (两题) , 人生价值发掘、人文精神发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5题, 20分, 考查成语、语病、排列句序、补写语句和图文转换;写作1题, 60分, 考查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测试重点上看, 命题在“强化思维, 注重运用, 力避取巧”上体现出鲜明特点:对语言积累的质量数量降低了要求, 对思维展开的目的性、层次性、系统性、准确性的考查显出了亮色, 对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考查突出了“简明”、“连贯”的重点。 从试题选料所涉及的时代来看, 有对旧的文化传统的探寻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的展示, 有对新的现实问题 (语言表达) 的关注;有对古代官员不畏权贵、政绩卓著的推崇 (文言文阅读) , 有对现代草根忍辱负重、自尊自立的赞赏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对古代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烈士 (诗歌鉴赏) 的悲悯, 有对现代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英雄 (实用类文本阅读) 的崇敬。 从试题选料所涉及的生产和生活的范围来看, 涉及军人、文人、学者、演员、教师、学生、打工者等诸多身份, 涉及文化传承、商品销售、品德养成、社会批判、环境保护、企业发展、医疗发展、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等诸多范畴。涵盖面较大, 体现出“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的特点。 从作文的角度看, 恢复高考36年来, 从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到“诚信”到今年的“经验和勇气”, 作文立意走下政治的神坛、道德的高地, 话题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 考生更容易入手。然而要写出生动形象、入情入理的高分作文并不容易。 总之, 试卷体现了考试大纲精神, 符合语言教学特点, 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而其用语不偏不怪, 平易近人, 符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高中生阅读写作实践的水平, 也为2014年的语文高考备考提供了方向。 二、试题结构分析评价 (一) 结构数据分析 1.知识结构。 几乎所有题都与基础知识有关 (最起码需要字音、字义、标点等知识) 。以下题目对知识的考查更加明显: 2.能力结构。 备注:为统计的方便, 本表未涉及对字形的“识记”。 3.主、客观题结构。 (二) 考点变化分析 和2012年相比, 2013年卷从整体上来看“青山依旧”, 从局部上来看, 是“幽花偶现”, 又一次体现出“难度适中, 稳中求新”的命题原则。 1.整体不变——青山依旧。从考点指向看, 试题仍然集中在词句理解、翻译、信息的筛选整合、文意概括、把握内容、分析形象、鉴赏技巧、名篇名句默写、探究、成语、语病、连贯、写作等考查点上。诗歌鉴赏题2011年、2012年、2013年均比较重视内容理解的考查, 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学生;连贯题保留了填空题型, 兼考“简明”、“概括信息”。 从所用语料来看,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摘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链接传统文化, 体现出发掘、整理、传承文化的责任心;文言文选段出自《明史·马文升传》, 依然没有脱离传记的体裁范畴, 依然注重突出积极正面对考生的导向作用, 依然是“浅易”的文言文;诗歌语料为宋代诗人陆游的《鹊桥仙》, 由2011、2012年所涉及的文人情怀发展为爱国情怀, 体现出对国难的体恤;名篇名句默写语料依然出自初中50篇和高中14篇范围, 所填语句依然不涉及版本歧异, 依然无生僻字;现代文大阅读依然选用小说和人物传记, 和2011、2012年体裁完全相同。涉及考查点无大变化, 分值比例不变, 有的题的问法相似甚至相同。 总体来看, 2013年卷在考点设置的整体框架上与2012年新课标卷保持一致。 2.小有变化———幽花偶现。与2011年宁夏、海南新课标卷、2012年卷相比, 2013年卷在以下几个方面“幽花时现”。 (1) 从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语料的题材和难度来看, 2011年考的是社会科学类语料, 2012年考的是自然科学类语料, 2013年考的是社会科学类语料, 表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此题从难度上来看, 较2012年试题而言, 文本理解较难, 而题目难度则有所降低:“益启争端”、“伪迹不彰”、“条贯”、“终无可言”、“证成”、“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等提法, 使文化积累贫弱的考生难以招架。 (2) 从文言文阅读语料所涉及人物特点来看, 2011年何灌颇具军事才能, 2012年萧燧刚直敢言, 一武一文;2013年马文升则文武双全, 表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3) 从古代诗歌阅读来看, 2011年考的是怀古诗, 2012年考的是思人词, 2013年考的是咏怀诗。 (4) 从名篇名句默写来看, 2011年是初中两篇、高中一篇;2012年、2013年是初中一篇、高中两篇, 初高中比例趋合理。 (5) 从选考题来看,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2011年考对“题目选用原因”的探究, 2012年考对“对文中人物个性化认识”的探究, 2013年考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 体现出考查点的变化;实用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 2011年新课标卷 (2) (3) 两题均为“因果对应”筛选, 2012年 (2) 题为“因果对应”筛选, (3) 题为“实虚对应”筛选, 2013年 (2) (3) 两题均为“虚实对应”筛选, 体现出考查侧重点的偏移;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 2011年第 (4) 题为“人物给考生的启示”探究, 2012年为“考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探究, 2013年为“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 体现出对“理解”要求的重视及健康精神的培养。而且, 201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语料加了三段注解, 字量较大, 试题与注解有关, 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背景材料。 (6) 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客观题语料由说明类到记叙类。 (7) 语言表达连贯题由“给背景材料兼考概括”到“不给背景材料兼考概括”, 让考生根据学过的植物学知识推想。 (8) 语言表达多年不变的仿写题改为图文转换题, 为全卷吹进了一缕新风。 (9) 对写作的考查, 2011年新课标卷为“中国崛起”的大题材, 2012、2013年为个人修为的小题材;2012年话题与善良有关, 2013年话题“经验与勇气”, 走下道德高地, 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三、对高考命题与高中语文教学及复习的建议 (一) 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1. 题目的时代性和教育性———观念导向问题。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考试的指向。语文试题应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健康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考查应以语文素养为根基, 健康情感为保障, 思维和表达能力为重点。 2. 纯知识题目的比例———方向问题。 新课标试卷无疑是教学改革风向标。纯知识性试题的比例较小。基础知识必须夯实打牢, 学生能力的大厦才能坚固。 3. 呼应新课改关注应用的理念———创新问题。 从各能力层级的比例看, 表达应用占53.3%, 体现出对表达应用的重视。应重点备考。 4. 知识点覆盖和知识点重复考查———效度问题。 本套试卷各考点覆盖比较均匀, 轮考内容缩短了试卷长度。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会考查主干语 (主、谓、宾) 、修饰语 (定、状、补) 、关系语 (关系对象、前后关系) 、言外语、概括语 (概括之后的意思) 、指代语、省略语, 2013年卷涉及主干语 (四个选项:三谓语一主语) 、关系语 (三个选项) 、指代语 (三个选项) 、概括语 (一个选项) 、言外语 (一个选项) , 设题类型比2012年丰富一些。 5. 试题的原创性、开放性———区分度问题。 试题能够激发考生思维, 调动积极情感, 总体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过, 选考部分探究题11 (4) 俨然鉴赏题的翻版, 12 (4) 俨然筛选题的翻版, 原创性不够强, 考生只能寻找支撑观点的依据而不能生成自己的观点;开放性不够, 考生只能从文本中寻找梳理和概括, 对考生创造性的检查稍弱。 6. 试题的难易控制———难度问题。 本套试题的难易度总体控制较好。考生能答, 不见得能答好。 (二)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重视母语学习规律, 遵循母语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习得”意识, 多读多背, 多接触文本, 精彩的文章或精彩的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积累语言材料, 储存语言模型, 积淀语感, 接受文化熏陶。事实证明, 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不在于汉语知识学了多少, 而在于语言积累是否丰富, 语感的积淀是否深厚。因此, 语文的教与学必须把重心转移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上, 抓住学生薄弱点夯实考纲所要求的基础。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尊重个体的存在与价值, 理解生命的情感和认知, 关注精神的陶冶和丰富、致力人格的健全与提升。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这些理念, 才能让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教学要有开放性,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必强求统一。 4.重视基本方法的指导与基本能力的培养。阅读, 从本质上说是获取信息。而信息有重要、主要、次要之分, 所以需要有筛选、辨别、分析、整合的基本方法, 有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基本能力。 5.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渠道,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背诵有关课内外诗词。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语文学习既要注重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又要关注、了解社会, 增加对社会的认识。 6.作文可以采用“平时背范文, 考前重指导”的做法。模仿是创造的前提, 规范是创新的前提。要加强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反映生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写作教学要遵循由规范到创新的思路, 先写出规范的文章, 再追求创新, 而且是有把握的创新, 不可弄巧成拙。 (三) 对高中语文复习的建议 1.研究考纲和课标, 明确复习的方向。 从2004年开始, 国家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以考试大纲的形式直接颁发, 就更加突出了教育部对全国高考的标准和要求方面的统一限定。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考纲变化, 以明确复习的方向。 (1) 增强对考纲的增减删改的敏感性。在保持一定延续性基础上, 和2012年相比, 2013年新课标卷考纲在结构和考点设置方面, 选考部分阅读“探究”题有较大调整。文学类文本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范围扩大, 难度降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对“深层意蕴”的指向更为明确, 范围缩小, 针对性强。实用类文本阅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改为“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范围扩大, 难度降低;“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自己的见解”改为“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范围扩大, 试题不见得一定和文本的重点难点内容有关, 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以上对命题及评卷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研究考纲变化的隐含信息, 要从中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比如, 从总体上看, 较之2012年语文新课标考纲变化不明显, 体现出求稳的意识。据此我们可推知:2014年新课标卷和2013年新课标卷相比, 在题量、题型、分值、难度等各方面不会变化太大, 这个就应该是我们所讲的“隐含信息”。另外, 文学类文本是否一定继续考小说, 实用类文本是否一定继续考传记, 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3) 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知道了高考求稳, 复习就应当注意在稳的基础上求得突破。就具体的考点而言, 无变化的考点, 要坚持以往复习的成功经验;有变化的考点, 要做相应调整。2013年的探究题, 在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方面做得不够, 以后当有所调整:对于“探究”考点, 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因果、虚实等内容的对应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答题指向的确认:难于理解的内容重在解释, 难于服人的内容重在证明。 (4) 研究高考与课改的关系。课改中所提倡的一些新理念如何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如“独立阅读”、“多元理解”、“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与感悟”等。为此, 我们对考纲的研究一定要与对课程标准的研究一致,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去研究考纲的变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正确处理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 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通过抓基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集中复习之后, 应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巩固和积累。对名言名句的识记也是如此。 (2) 知识能力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阅读的选文上、在作文话题的确定上、在备考训练材料的选择上注意对学生感情发展的干预和引导。对于作文应考准备来讲, 不能只根据当年的热点问题, 背一些死素材, 而应该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的细节, 自己有所感悟。 (3) 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的关系。提高学生文化积淀应该是语文教学乃至高三复习应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目前高考改革的趋势而言, 想考好仅凭课堂上的讲、练、评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转移语文学习的重心, 把课文与其他作品、与生活、社会结合起来, 切实扩大学生的视野。 (4)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协调发展的关系。从2011年到2013年新课标试题来看, 命题人特别强化了对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协调发展的考查, 特别注重了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生活的理性思考能力的测查。如果只有语言功底, 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很难写出上乘之作。为此, 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加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5) 讲解与练习的关系。教师既要选择精要题目让学生练习, 又要针对试题的重点难点、学生易失误的思维点,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该练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选题来练, 而所选的练习题必须典型、精要, 尽量选用高考真题, 在熟题的反复揣摩中把握规律, 突破创新, 力图让学生举一反三。 【湖北省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推荐阅读: 湖北省中考语文试题11-20 2022湖北高考语文点评10-11 湖北中考语文试题05-31 2023年湖北高考作文12-08 湖北美术学院历年考题06-18 湖北高考零分作文:“三”的启示06-24 202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11-11 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开心农场的门口10-24 上一篇:教案:《卢沟桥的狮子》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下一篇:交车流程图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