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记事作文(精选12篇)
朋友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邻居,一对中年夫妻,都在企业里上班,儿子正读高中,一家三口住着单位的旧房,又另外贷款买了一套新房子,每月还按揭。他们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一般不需要加班。自打添了月供以后,他们总想着再做点儿别的什么事情,既打发了闲余时光,又可以贴补点儿家用。
合计了一下,他们决定在家里养蚕。养蚕这件事,儿子图个好玩,也是举双手同意的。事情倒也不太繁重:孵化蚕卵,采集桑叶,耐心照看。到底能孵出多少条蚕呢?不知道,反正家里有一个房间,放满了从废品收购站找来的宽大纸盒,小蚕们由黑色到灰白色,挤在一起,慢慢长大了。
儿子上高中,每天要上完晚自习才回家。所以,下班以后,他们通常先做好饭,再开车去给儿子送饭,最后把装满蚕的纸盒子搬去附近的小学门口――一毛钱一条,把蚕卖给小孩子。两人蹲在地上,妻子负责用废旧报纸折出一个个小纸盒,丈夫在小盒子底部垫上两片桑叶,按照孩子们的吩咐,捉他们想要的蚕进去,然后,那些放学的孩子们,双手捧住,欢天喜地带回家。
人气最旺时,一天能卖上20块钱――算一算,要卖200条蚕。天黑了,小顾客们都回家了,他们便开着车,把剩下的蚕连同纸盒子再带回家。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他们不小心说漏了嘴,虽然立即打住了话题,儿子却很敏感:“你们是不是在卖蚕?不要!”他们赶紧否认:“不卖不卖,留着结茧给你做蚕丝被呢。”儿子这才气鼓鼓地继续吃饭。
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反正,他不愿意他们卖蚕。但他们仍旧背着他,每天偷偷出摊儿。虽然峰值20块钱的收入,自从生活里添了卖蚕这件小事之后,日子变得更有奔头了。每天,两个人一道下班,一道急吼吼地赶回家,各自分工,然后一个抱着蚕盒拎着饭盒,一个开车。送过饭之后,小本生意开张,麻利地折叠盒子,默契地放进桑叶,被孩子们叽叽喳喳围住,指点,分装,看着自己养大的蚕被带去不同的人家,是那么的忙碌和快乐。
妻子每天还耐心地收集蚕粪,它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蚕沙,是一味药,据说收集起来做成枕头,可以明目、降血压。
这对遥远的卖蚕人,在冰的娓娓叙述里,就像电影画面,在我眼前闪过,一幕一幕,很生动。不过是尘世里的一件小事,不过是挣一点儿小钱,但是,怎么就有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闪烁在其中呢?
我猜想,那对遥远的卖蚕夫妻,在回家的路上,一定是有说有笑的。他们会回味和每一个买蚕的`孩子的对话,相互补充着当时的插曲和小故事,回到家在儿子面前装出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平淡生活里因为拥有了这善意的小秘密,有时想一想,会偷偷咧嘴笑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那一年,可称为农村知识分子的我年轻的父亲,担任了本村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报国会的主任。不久,他到北面离村六里的敌占区左家坞镇,以经商为掩护,在党领导下的地下供给部工作。
有一天下午,父亲在镇上某处召开的商会上做募捐活动,包括他在内的全体与会者,被获知消息的日本兵和伪军当场逮捕。在集体押送途中,经过一个门口时,走在父亲身边的一个伪军,趁相隔较远的日本兵没有注意,突然猛地一下把他推到门里。父亲先是一怔,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在救他,便趁势急速跑进院里,越墙逃走了。
事过30多年之后,父亲向我提起此事时说,推他逃跑的那个伪军,肯定是潜伏的“自己人”。
我曾想过,抗战胜利后,如果父亲下决心寻找那位救命恩人,能不能找到他呢?
他逃脱了死亡之地
与北夏庄姥姥家一墙之隔的东院,有我常见面的何家另一支的一个大舅,他高高的个子,黑红脸膛,络腮胡子,迎面走来,总使你感到他身上散发着一股虎气。他冒险逃生的经历,在村中一时传为佳话,以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那是真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某一天,不知何故东院的大舅被日本兵捉了去。在一里外的南夏庄村北,他與另外好几个同胞被日本兵强迫站成一排,每个人还被扣上一顶纸糊的帽子。大舅想,他们这一排人,肯定要被枪决了,等死不如拼一下。他的这一想法可能只是一闪念,而他的行动大概是与这一闪念同步的。说时迟,那时快,他把头猛地向后一仰,脱掉纸帽子,撒腿就跑,拼命地往前跑。他听到了后面的枪声,但他不管不顾……就如有神仙佑护着他似的,他竟然逃脱了那死亡之地。我长大后,曾听人说过,逢到大舅那样的危险,逃跑时要跑曲线,不要跑直线,跑曲线不易被枪弹击中,跑直线则易被击中。大舅逃跑时,是否就跑的曲线呢?
他只不过开门晚了些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强征民工修的公路就从北夏庄我姥姥家的大门外通过。乘汽车或摩托车从八里外的左家坞镇出来的日本兵说到就到了,因此,姥姥家的人常常不“跑反”,就呆在家里。每次去给日本兵开大门的,都是与姥姥家北院相邻的何家另一支的大舅。
有一次,大舅给日本兵开门晚了些,惹得他们怒气冲天。鬼子们把他脸朝天绑在姥姥家前院的一个长方形条石上,提来一桶凉水,不住地往他嘴里灌,灌得他肚子鼓胀鼓胀的。被迫在堂屋给日本兵做饭的妗子们,看到大舅的遭遇,只好一口一个“太君”地央求鬼子们:“放过他吧,放过他吧……”可能鬼子们并不想弄死大舅,只是想叫他受点惩罚,便“开恩”放过了他。
大舅受到日本鬼子灌凉水的惩罚,是我亲眼所见。越是时光久远,那场面越是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
兆海表兄的机智
北夏庄姥姥家大舅的长子,名叫何兆海。我小时候住在姥姥家,常在兆海表兄的带领下玩耍。有一天下午,他登着梯子上房,我也想跟他上去,当我上到一半时,失足从梯子上掉了下来,因为不太高,我并没有被摔伤。可是有点娇气的我,还是哭了。为此,兆海表兄受到家里人一顿狠狠的批评。事过不久,我看不见大表兄了,听说他当八路军去了。
此后许多年间,我不止一次听姥姥家的人说及兆海表兄的一件事。他参军走的那天,快要出村时,在街上碰见一队日本兵。一个日本兵喝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急中生智地快步赶上前面一头驮东西的驴说:“我是赶驴的。”大概那日本兵相信了他的话,便没有再盘问他。
在八路军、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里,兆海表兄一直做医务工作。早些年,他曾多次给患肺结核的大舅寄药品,并曾几次回乡探亲。他原有的文化程度低,入伍后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为一名有相当水平的军医。说不清他何时给自己另起了一个名号“程国”,大约从中年起,就以“程国”为常用名了。
可是在过年之前,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初是西北方的寒流一场接一场地来,风尖寒如薄刀,会割得人手脸生疼,皴皮裂口子随着越来越冷的天寒很难愈合。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水库里的水也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会在冰面上溜冰,打陀螺玩,真是冻得闲人,我们都玩出汗来,扒了棉袄还照样玩。那时的家里都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只能猫在家中,太阳出来老高了才想着出门。老头儿们围坐在那柴禾垛跟旁抽着旱烟袋晒暖儿,话一些家常理短和庄稼的种植与收成情况,一些中青年的汉子则一伙一伙的打牌,吆五喝六的叫声很响。有时就听得三巧她娘站在街口叫骂男人了,男人要脸面也会对着叫嚷:“再骂,你再骂看我不回家好好地修理你”!仰头看天果真晌午了,才恍然想到牛羊猪都该喂了,这才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草叶嬉笑地跟着三巧她娘怏怏地回家。谁不知道三巧她爹是有名的“气管炎”,在村子里他们辈分又大,都爱开那玩笑,就听有人故意说:“嫂子,回家了可别让俺哥再跪搉扳了”女人听了这话儿也没了脾气,噗嗤乐了:“看你那熊样,想跪呵,俺还不稀罕呢”,说着时还故意将大屁股一扭,她本是有名的戏痴,做那戏子样水云袖子一甩,浪气三颤的,那些庄稼汉们无不被逗得连发粗狂的笑声。
也是,最不识闲的是家里的女人,冬日里白天又短,除了做饭拾缀家务照料孩子外,还要缝补洗浆忙得是脚手不闲,能不急吗!眼瞅着农历就进了腊月门儿,一交腊月便有了年味儿,也多了些热闹,看似平常賴怠的汉子,这时候也都有了些灵活性子,说到底还是心疼自己的女人,大多都会配合她做一些家里的力气活,好腾出手来让女人多做些缝补洗浆的针线活儿,也是无数日子的期盼里就为了能过个好年。孩子们也来了精神儿,他们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或是在门外的老土墙上划杠,一个杠儿代表一天,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对年有了一种想往、一种期盼,但是主要的还是因了嘴馋,恨不得让自己长了长腿长臂,一步迈到年里把好东西可着劲儿吃个够,扑进年里、热热闹闹就地打个滚儿。忽然有一天,原本寂静的乡村里有了零星的鞭炮声,嗅着那火药味,小伙伴们之间会高兴地相互说着“点炮了,点炮了,就要过年了”。直到有一天听大人们说叨:时间真快呵明儿腊八了。这让我们感到新奇、得意,更有了一股说不出来的快乐滋味。
腊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我们鲁西一带各个乡村里多年的老风俗。而那腊八节的歌儿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说唱得甜润着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呵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们家也常喝,母亲过日子虽然很节俭,但是喝几顿香甜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也算是拉开了年的序幕了。“要喝腊八粥了,要喝腊八粥了”在头一天里,我们就已开始蹦跳地围着母亲喊。
说也奇了,在家里平常不怎么见的那些豆呵、花生仁儿、甜枣儿、都被母亲变戏法似得给变出来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她会起的特别早,可能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起床了罢,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就已见她在煮腊八粥了。满屋子里热气很盛,飘散着浓浓的腊八粥的香甜味道,真是好闻,我使劲儿吸着鼻子,就听得锅里的粥在咕嘟咕嘟得响着,引得我们又惊喜、又馋嘴叭咋着,口里不由得就变滋润了,那口水咽下去又上来、上来又咽下去,于是乎便赶紧起床穿衣、哧溜下炕,摸起冻有冰碴子的碗,也来不及除掉那厚厚的冻凌,就让母亲盛。母亲会嚷嚷着:“别急,别急,烫着了”。可嘴馋心急着要喝,哪管得了那么多呀!腊八粥呵,真是好喝,一气喝了两大碗。后来喝过多种品味的粥,什么五谷豆香粥,银耳莲子粥,八宝粥,加了蟹肉做成的蟹粥、奇香无比,但是都没有童年里的腊八粥好喝,香甜爽口,味道又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果真是那样的吗?其个中滋味只能交给时间去解释了。
过完腊八节,赶着天气好,太阳光照着人身上不怎么寒冷,空气中没有冷风儿强吹着时,母亲就计划着该扫尘了。扫尘特别麻烦,需要将屋里的大大小小、零散的的日用物品都倾出屋去。这些东西就堆放摆满了院子,走路的空留得很小,出出进进的需特别小心。这时你看吧,那平常急用时怎么也寻视不着的东西,一经扫尘的日子又都显出来了,我会觉得很好玩,走上去摸一摸,看一看,突然感到惊喜,把玩一番又突然的丢弃走开,再也不当回事儿了。那时是土屋灰尘也多,在扫尘前母亲会将自己全副武装,只留了眼睛鼻子在外,拿个大扫帚,满屋里上下左右地扫,屋子里灰尘弥漫飞扬,看不清人影儿。但是也多数是扫尘的功夫,没有搬弄东西的时间长些,这一天下来母亲会很累。
扫完尘的屋子里,显得清爽多了,墙上显出了扫帚扫划过的纵横交错的白道子。那些没有规则的白道子,将整个的墙壁网织成了黑白的“图画”儿,我由那“图画”中随意去想象,会看到各种姿态的.“小动物、鱼虫、植物……”往往让我凝神观望许久。看母亲将新报纸贴上去了,我的“图画”也不见了。窗户上糊了薄而透亮的白水连纸,母亲还会剪了大红的新窗花贴上去,这让屋子里焕然一新。把那些陈旧的不用的东西,该扔的扔、该烧的烧,有用的洗洗刷刷晾干、晒好等着过年时用。我们的衣服鞋袜都要准备新的,但是有时候也有七八成新的,母亲会说小孩子家的,穿的不破、干干净净的就行了。其实我们心里多想穿上更漂亮的新衣服呀,那样在小伙伴们之间一站,感觉会特别美。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叫“辞灶”这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差不多。在我们数星星、盼月亮中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听到大人们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多数人家会提前由集市上买来印有灶王爷的“神码”,给灶王爷换新衣,换新衣时先将旧的灶王爷给“请”下来。这样的仪式一般在晚上进行,还要给灶王爷坐骑的宝马摆上草料和水。传说中趁人们都睡熟了夜深时分,灶王爷就骑上宝马飞上天庭,给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优劣表现,所以人们在张贴印有灶王爷的“神码”时心意是虔诚的,并在两旁还贴上对联,对联挺有意思的,我还记得清楚:
上天庭多美言好事,
下界来愿广带吉祥。
横批是:一家之君。
我爷爷张贴时嘴里还要念叨念叨,听不清楚说的什么?小孩子也不便打听,贴完时放一挂鞭炮算是给灶王爷提前送行了。我们自己家从来不贴,我父亲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他不信这一套,认为是搞封建迷信,不过他热衷于给家家户户写春联,从那时起天天都很忙了。
祭完灶,不几天就到了年关,性子急的人家开始置办年货。不用说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看铁蛋他爹杀猪了。在村里架起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水备好。铁蛋他爹扒开棉袄缠在腰身上,随将单衣的袖子撸起,抡好架势,眼睛不眨头昂起,举起白刃子尖刀,“噗嗤”一声刺进捆绑着的猪脖子里。再说那猪也甚是可怜,可能知道死期来临?撕破胆地狂嚎尖叫,随之冒着泡沫和热气的鲜红血液泉涌般喷流了出来,接了大半盆,再看那猪只有喘息的机会和挣扎,很快便没气儿了。接下来才是烫猪,有话说得好:死猪不怕开水烫,那气息全无的猪怎么还怕烫呢?让滚烫的水在身上流过来淌过去,也没有了知觉了。被脱去毛的猪,冒着热气,气鼓鼓白光光,翻着白眼齿牙咧嘴,四腿朝天地躺在案子上等待开膛。看热闹的围了很多人,他们说笑打闹、议论的都是关于猪的事情。而我们会跟在铁蛋的屁股后面转、就是为了要和他一起玩那泡衣,里面放上玉米粒儿吹大了当球踢,很是欢喜。当然有买猪肉的、现场割肉,要下货的捞一挂肠子连肝带肺。猪是吃粮食长大的,肉会特别得香。
办置年货的要到年集市上去。集市上很热闹:推车的担挑子的,卖着各种日用物品、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卖鞭炮、二踢脚的摊位前围上好多人看热闹,摊主扒了棉衣一边放着鞭炮吸引人,一边大喊大叫地来展示鞭炮的品种花样之多。赶集的碰到熟人会热情得打招呼,欢喜地问年货办置得如何了?说些吉利的客套话语。
这时节家家户户的屋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二十六把肉购,二十七打花糕、二十八煮饺菜、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杀鸡鸭,三十煮一锅大肉,包着饺子过大年。
最有说头的是打花糕,那是我们鲁西一带的古老风俗。花糕是用发面和红枣做成的,它是过年时回赠亲友的的礼品。花糕有“云子糕”、“车轱辘糕”两种。“云子糕”类似于宝塔形状,花样品种繁多,可以做成个典故,也可以不做。相比“车轱辘糕”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一顶一底,中间填上面和红枣,顶上可设计些简单的花型,摆放好看的枣花。新嫁娶的媳妇,头三年里娘家每一年都要给婆家打一块十多斤重的花糕,还得一年要比一年高大,起发得又白又好看才行。花糕好看,代表新媳妇的手巧,将来会过日子,有的人家觉得自己拿不出好活儿,就请村子里的巧手姑娘、媳妇来打以充当门面。花糕上点上红,抹上绿,是喜庆更是祝福,让亲戚朋友家,婆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越过越好。
煮饺菜就是拿了白萝卜切成片煮熟、到时候剁碎了好包饺子吃,算不得稀奇不说也罢。如果这一年里没有年三十,那就更忙了,二十九这一天又是炸煎、杀鱼扒鸡、宰鸭、还要包饺子,贴春联,煮一锅的大肉。这么多的活儿需要全家人齐动手分工来做才行。大年的除夕,我爷爷会将写有几代先祖名字的挂轴挂在屋堂门的墙上,并在桌上摆放些供品,还要去祖坟上烧香点炮,念念叨叨的,说是把各位先祖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回来后也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挂轴前烧香跪拜。这一夜里,烟花爆竹的响声不断,真是将过年的喜气儿喧到了九霄云外。
除夕饭是水饺。饭前爷爷还要在每个门口烧上香,院子里点上红灯笼整夜不息,把个院子给照得亮堂堂,映得红彤彤的,这预示来年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并在院门口的地上放一根木棍,寓意不让鬼神邪气进院子。还要将一分、二分的钢镚儿撒落在院子里,等初一来拜年的人一进院子看到那钱时会说年年有余钱等一些吉利的话。最热闹的是除夕之夜,我们会挑着各种花灯笼,燃放着滴滴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大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心里真是欢畅呵。
小时候没有电视看,夜里又奇冷寒,我们在外面玩到八九点钟就回家了,这时的母亲还在包饺子,包上几个钢镚的和几个甜的水饺,预示谁吃着了谁就有福气、将来的日子会过得甜甜蜜蜜。等母亲包完了饺子我们会围坐在一起拉年话,父母会嘱咐我们一些话语,譬如大年初一要起早,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就好,起来后也不能大声说话,说话要说吉利、祝福的话,吃到破皮的饺子时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大年初一家里人更不能拌嘴,那样会一年里啥事情做起来都不顺当。当我们睡了时母亲还会将我们的新衣裳,新鞋帽放在枕边,大年初一早起来时好穿,而他们继续守岁。像我爷爷就一夜都不睡觉,他会这儿上香,那儿磕头,邀上狐仙姑娘,财神老爷保佑家宅老小平安、一起过大年,他过年的喜庆劲儿真是好,比一个孩子都高。
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起就有放鞭炮的,两响声会震得窗户纸忽闪忽闪响,两三点钟开始下水饺。烧锅时不能拉风箱,烧的是晒干了的棉花柴或秫秸之类易燃的柴禾。煮好的水饺头一碗要先到天老爷、祖先的香案桌上,各屋子的门旁都供一供,而后全家才开始吃,吃的时候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碗里不能吃光要留几个饺子,这样寓意着会有好日子过。母亲还会煮一些鸡蛋来吃说是“滚灾”。吃完饺子以后穿得暖和和的开始到长辈家磕头拜年。拜完了年天也明了,孩子们欢喜地聚在一起,会比是谁的新衣服漂亮,谁家起得早,谁家的饺子好吃又香,谁家放的鞭炮多而又响,谁得到的压岁钱多,真是有说不完的开心话,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
午饭是丰盛的,一年中或许都不怎么吃肉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吃上几顿肉馅饺子,中午饭也要吃肉,鱼或鸡鸭,吃之前,仍要给祖先、各路神仙上香和供一供。一天里不能扫地和院子,不动针线,剪刀。扫了就是把财和运气扫走了,针线拉拉扯扯会有忙不完的活儿,剪刀外露了会出现不好的糟事。到了下午村庄里就显得寂静多了,因为一连几天的忙碌加上除夕的守岁,人们已很疲乏,吃过晚饭以后便早早入睡。
大年初二就开始提着礼品走亲串友。新出嫁的闺女更要回娘家,新女婿要同行,俗称“请新女婿”娘家会准备上好的菜肴,还要有长辈来陪。闺女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散给娘家的小孩子们,吃过了午饭后小两口要早早回婆家去,以免公婆的挂念。
俗话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是说日子过得之快,再有十几天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谓将过大年的喜庆和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各个村庄里都很盛行表演,踩高跷的,耍狮子的,跑旱船的,玩龙的会接连不断,相互串村进行表演。到了晚上,还放各种烟花爆竹,什么起花,转花,盘花等各种花样品种很多的礼花。看花的人很多心情都很激动,其热闹场面,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各种庆典逊色。
过完了十五就到了正月十六。在我们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行的好日子,俗又称“跑百病”这一天的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时,各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里的盛装,走出家门,涉足到村外较远的地方、高坡上、林子中折一支柏枝回来,用以说跑一跑,百病丢。是一种心意,确保自己长命百岁,幸福安康的意思。
二月二是年的尾声,又俗称“围囤日”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了,记忆中都是见我爷爷去做那事情,年轻人都不怎么热衷。做法就是我爷爷事先将草木灰放在木锨头上,他拿着木锨的把站立着转一圈,那灰就撒成一个大圆圈,形似圆形的粮食囤,在各个屋里也围上几个这样的小囤。院子里的大囤中间要挖个小坑,里面埋上五谷杂粮,有的大囤周遭用灰还画上梯子,代表粮食囤的高大。而屋子里的小囤中间要埋上布头,麻线,或是各种吃的食物。在我爷爷看来通过他的围囤,就是期盼今后的日子是大囤尖小囤流,年年的吃穿不用愁,日子是芝麻开花越过越红火。令我不胜感慨的是现在人们的日子都确实好过多了,我爷爷倘若地下有知该会多么的欣慰!
水饺的味道
经常记起小时候的童趣,特别是在吃上,有着一串串令人难忘的记忆。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对吃很敏感,也许这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先天性的吧。我那时候,就是每天盼着母亲能做顿好吃的饭。但是,那时候农村普遍很穷,大都是吃粗粮,蔬菜也很少见到,能顾上温饱就算是好日子了,特别是水饺,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的美味。
说到水饺,那时的农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有时也能吃上一回。多数是素馅饺子。记得父亲有病,母亲特别给父亲做了一次水饺。那是从生活中购买油盐酱醋的钱中,硬挤出的二两猪肉。饺子皮的白面也是不常吃的,仅有白菜才是普通百姓家常吃常见的大众菜。这次当然是白菜猪肉馅的了,而且是菜多肉少。
我高兴地地看着母亲做好饺子馅,那香味引得我的口水早就在舌头下面打转。好不容易等到水饺出锅了,却只有那么可怜的一碗。我眼巴巴地看着那只碗,仿佛那碗里盛着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母亲在端给父亲之前,用筷子夹了一个水饺,递到我面前,说:“你尝尝吧。”我赶紧接过来,一口含在嘴里,随着眼馋和嘴馋的劲,哪还来得及认真咀嚼和品味,就囫囵呑枣而下。母亲看我吃下去,就问我:“什么味道?熟透了吗?”我咂着嘴,贪婪地回味着那从未有过的美味,好像除了热就是太香了!我“嗯”了一声,算是作了回答。
我成了家,逢到妻子问我要吃什么水饺,我都会回答:“猪肉白菜馅的。”可是每每吃起,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让人特别嘴馋的`感觉了。
七分钱
上小学五年级时,我想买本村同学的圆珠笔,需要七分钱。
在家中为找到这七分钱,我尽力翻找着能够发现放钱的地方。当然,有两毛以上的大钱是不敢动的,只有以分为单位的小钱可以拿。当时我忽然想起盛鸡蛋的篮子里似乎有五分钱,于是就搬了一个小凳子站在上面,把挂在一根木杆上的鸡蛋篮子摘下来,翻找了一番,却没有发现钱的影子,无奈就又把鸡蛋篮子重新挂在了那根木杆上。
中午,做饭的母亲去摘盛馍的篮子,馍篮子与鸡蛋篮子是挂在同一根木杆上的。在木杆的抖动中,鸡蛋篮子同时掉了下来。
上午自然也就吃上了带有不少鸡蛋皮的炒鸡蛋。这可是我们全家换油盐的全部家当。父亲和母亲都很伤感地自责自己不小心,错把篮子挂在钩尖上了。
我自然心里明白,是我在挂鸡蛋篮子的时候,没有挂好。但我不敢承认,也就逃避了那次因自己错误而挨训的机会。
如今老父已做古二十七年,无法再谈。老母又是年近八十高龄的老人,生活的磨难和日常的琐事,使她对这件事更是不会留有印象,多半是是已经忘却了。我想,如果给她讲起,也一定是一个迷。
八十年代,生产队刚分田到户不久。农民们热情高涨,每天喜气洋洋。淳朴的乡人点燃他们的激情岁月,酝酿他们的浪漫理想。未来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明亮的,似锦的,因此,总会想方设法弄些娱乐节目,以渲染生活的多姿多彩。放电影便是其中之一。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存留着父辈们兴高采烈的笑语。
我家离我们村部(那时叫做大队部,很有点组织的味道)二、三里路。我家屋后一条土公路径直通到村部。马路两边栽有白杨。每到夏天,郁郁葱葱苍翠的枝叶会伸到路中央,将整条马路上空严严实实遮盖,走在里面,很有点像走在幽深的丛林一样凉爽。选择这样一个绝妙的地方放上一场电影真乃大快人心。
本家有一兄长,对放电影的技巧颇有研究。村中有好事者便请他来为我们放映。家家户户,有钱的凑钱,没钱的凑粮,都来捧个场,保证每周至少一场电影。
夏天的傍晚,我们一群孩子们总是游离在田野或者稻场,就为了等待好消息。有时,远远地会听到喇叭里突然间响起一段音乐,以《五月的鲜花》为多。我们的神经马上兴奋起来。果然,不多一会,喇叭里传来:“呼呼,呼呼”吹气的声音,有人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今天晚上七点,在本村大队部放映×××电影。到时大家自带板凳。”如此通报三遍。《五月的鲜花》曲子便继续重放。孩子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奔走相告。不多时,全村老少,人人皆知。在外干活的人们便草草收工,只为享受这一天最后的悠闲。
洗刷完毕,全家出发。父亲扛着大板凳,我手里拿着小马扎,屁颠颠,喜滋滋跟在父母后面。来到大路上隐隐约约可见那白色的银幕早已高高地挂在路中间。银幕是用绳子带住,拴在两边的树枝上的。远远望去,就像是我们动手制作的简易风筝一样。比较起来我们往往要慢半拍。因为等到跟前,就会发现电影不知什么时候已开放,要不就是黄金地段被人抢先占去,黑压压的铺满整个路面。埋怨必然少不了,父亲便呵呵笑着说:“下次一定来早点。”
在看电影的当儿,我还经常会发现村里的某些青年很亲密地坐在一起,或“嗤嗤嗤“地偷笑,或低头窃窃私语。现在回想起来,尚觉有趣。写到这儿,倒想起沈从文《边城》里的傩送二老和翠翠。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傩送的歌声将翠翠的魂灵在梦中轻轻托着,各处飘着,带着翠翠采摘一把钟爱的虎耳草。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们虽然没有沈先生笔下的翠翠和傩送的朦胧和美丽,但若干年以后回忆起来,定然也有对电影的难以磨灭的甜蜜的记忆。
小时候的我仿佛既多才又多艺。父亲清闲的时候最喜欢教我拉二胡。我倒“咿咿呀呀“拉得挺难听,但也乐于参和在这种娱乐活动中。我家有个后院,父亲的理想是将这一大片空地开垦成花园果园。于是我们仿佛看到春色满园,秀丽可餐。嘴巴咂摸着桃李的酸甜。可是,果园花园没做成,先变成了菜园。碧绿的蔬菜,整齐的菜畦,一方清澈的池塘将我家半包半围,给人的感觉倒也神清气爽。由此吸引了一帮长辈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心爱之物,坐在我家后院吹、拉、弹、唱,尽显人生之惬意。
记忆尤深的一次也是在这个季节。我小学五年级还没毕业,不知何故辍学在家。某天晚上,几个长辈带着他们的`行当又来到我家后院拨琴弄弦。连父亲一共五人,围坐一圈。他们那天拉的曲子是黄梅戏《女驸马》。年幼无知的我不会评价,只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其中一位婶婶笑呵呵走到场中,对着我们大声唱着“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婶婶的声音很有亲和力,感染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磁性。她边唱边做手势,将驸马的那份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当时的我绝评价不好婶婶的表演,但还是呆呆听着,入了迷。母亲说婶婶原来就是生产队戏团中的一员,曾经扮演过女驸马的角色的。哦!当时的婶婶应该是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了。
现在每次回家去,唱戏的婶婶见到我总会和我打招呼说:“老丫头回来了啊?”然后必然要说到我小时候怎样怎样。
到底是怎样的呢?我极力回想着。
我小时候应该算是一个疯丫头,喜欢和伙伴静一起去钓虾。我的卧室的后面墙上有一个小小的两扇窗,正对着床头。本来是为了夏天睡觉凉爽而设计的,但是没想到却方便了我。暑假里,母亲为了强制我午睡,总将大门紧紧插上,我够不着,也没力气。某一天对着小窗,忽然心生灵感,计上心来。我决定从小窗爬出去。小窗刚好能容纳我自由穿梭其间。于是乎,便和早已等候在外的静捂嘴偷笑,蹦蹦跳跳向水塘跑去。
池塘里龙虾特别多。炎热的中午,它们大多就贴在青草或水中的枯树枝上静静睡觉。我们屏声静气,悄步走到跟前,拿出用麻秸做的钓竿,轻轻地送到虾的嘴边。哈!原来它们不是在真睡,而是假寐!诱饵还没伸到跟前,它们就闻到肉香,一下子用前面两只红通通的大钳子紧紧抱住,丝毫没有想到我们的诡计。就这样,它们便轻而易举地成为我的瓮中之鳖。我们不动声色,依然故伎重演。可怜的龙虾永远不知道我们所设下的“鸿门宴”,人类的智慧它们永远也破译不了。当晚霞铺满天空,当田野里响起了牧童的短笛,这才知道,时候不早了,该回家放牲口了。于是,背起装满胜利品的小背篓,凯旋而归。
《挖掘传统农业中的科学秘密》,当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将这一演讲题目报告给与会者时,许多人都睁大了眼睛——当我们步入工业化社会,许多人都热盼中国也能拥有像美国、加拿大一样的工业化农业时,还有人敢提传统农业,并且宣称其中有科学秘密,这实在是有点“不合时宜”。然而,聆听骆世明演讲的人却都对这一题目饶有兴趣。
在一个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座谈会上,与会的近6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传统农业的多个问题展开研讨。其中,传统农业就是研讨的内容之一。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科技
有些传统农耕中的科技是显而易见的,骆世明以桑基鱼塘为例进行了解读。桑基鱼塘是在我国珠江三角洲曾经十分常见的一种农耕系统。在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系统中,包含着非常完整的循环体系:农民深挖鱼塘,垫高塘基,在塘基上种植桑树,在塘内养鱼,在桑树上养蚕。蚕沙(蚕的粪便)落入塘内可以喂鱼。农民一般在塘里养4种鱼:水的上部是大头鱼,它需要更多的氧气;中间是草鱼,专门吃草;下部是鲤鱼和鲫鱼,它们是“清道夫”,能把水里的粪便和其他脏物质全部吃掉。桑基鱼塘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业的进步,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我国贵州东南的从江县,侗族农民有一种传统的耕作方法,种水稻时在田里养些鱼,有时还放养鸭子,这就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农民都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田中需要放养多大的鸭子,要根据田中鱼的大小和田水的深浅而定,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和不损坏秧苗为原则。鸭子在田里会把杂草和一些菌类吃掉,通过对秧苗或稻秆的碰撞,既可以撞掉上面的害虫,也可以增强稻秆的抗倒伏能力。
从江的稻鱼鸭系统中还“藏”有极高的科技含量。骆世明介绍说,研究表明,鸭稻共作区在收鸭时只有少量的草龙、异型莎草、稗草和无芒稗,鸭子对这几种杂草的控制效果达93%,对鸭舌草、节节菜和水虱草等其他优势种类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100%;此外,鸭子对福寿螺苗螺、仔螺的捕食均达100%,出生后60天的鸭子对中螺的控制效果达99%,对成螺的控效接近50%。
可以说,在几千年至上万年的农业耕作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其中的科技含量极高。这是我们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地“精选”并保留下来的,是一笔通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传统农业科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哈尼梯田是我国云南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每一位到此的国内外游客都会为梯田的风光和哈尼人的智慧所震撼。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院士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他拍有许多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向世人证明并解读了哈尼稻种的“经久不衰”。
哈尼稻米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叫ACUCE(与哈尼语发音相同)。哈尼人世世代代都种植这个品种,与我们常见的稻子不同的是,ACUCE成熟后比人还高。哈尼人吃上部的谷子,中间那一部分作草料喂牛,最下面的部分“喂”土地作肥。“这里面有很多的科技问题。”朱有勇说,他们在元阳县的全福庄找到了一所建于1890年的老房子,房上有当年挂上的祭祀谷穗。中国及日、美、韩的科研人员把这串稻谷同现在哈尼人种植的稻谷作了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属同一品种。
“现代的稻谷品种一般推广3~8年就会被淘汰,而哈尼梯田传统品种连续种植百年仍经久不衰。这个品种有一个特点,就是产量的变化幅度非常小,20年的变化幅度不超过20公斤,非常稳定。要知道那个地方是不用化肥,不用肥料的。”从基因的角度研究,朱有勇等人发现,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等位基因比现代品种平均高3.18倍,功能基因中SNP频率和基因多样性丰度极高,品种还蕴藏着丰富的抗病、抗逆、耐瘠、耐温等基因资源。朱有勇认为,保护哈尼梯田水稻品种并解析其千年不衰之谜意义极为重大。
传统农业科技可以借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农业“真经”。比如说,公元5世纪的《雷公炮炙论》记载了种花木、草药,旁边须种葱、韭菜、蒜之类以达到驱赶害虫的目的;公元6世纪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也提到了“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为六畜所犯,宜种胡麻(即芝麻)、麻子(大麻)以遮之。”胡麻为六畜不食,在庄稼田外围种一些胡麻,能防止动物对五谷的侵袭……
骆世明特别介绍了一个现代农民的经典案例:河北省枣强县农民安金磊种了40亩地,曾连续10年不施化肥农药,只使用有机肥。2004年当地爆发棉花枯黄萎病,很多棉田绝收。但是安金磊种的田亩产棉花达到200公斤。奥秘在于安金磊在棉田的外围种了一圈芝麻,芝麻驱赶蚜虫;芝麻和棉田之间又种了一圈玉米,玉米能够引诱飞蛾;在棉田的最中央种一小块小米,小米能够引来飞鸟,借鸟吃虫。骆世明说:“这样的棉田就是生态棉田。”
中国农业历史光荣,农业文化灿烂。但中华民族的先人经过几千年才总结出的农业“真经”和农业技术,许多还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还有待我们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解开谜团。
绿岛,一个拥有美丽名字的校园,我对这里充满了好奇,怀揣着种种疑问,作为一名高一新生踏进了这所学校,忐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绿岛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
新学期伊始,我便被绿岛极严的校规所折服。每天要早起跑操,只有25分钟洗漱时间,在走廊要单排行进,要保持安静,晚上要四节晚课…这对于我们这些自由散漫惯了的16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束缚,就像一把枷锁,锁住了我们本应有的天真活泼,禁锢了我们好玩好动的天性。我甚至开始厌恶这些校规,开始试图躲避这种束缚,寻找一种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每天绞尽脑汁躲避校规。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我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懒惰了,也不像以前那么挑食了,知道抓紧时间了,性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的了,我才意识到校规带给我的并不是我所想象的无法挣脱的束缚,而是对我种种不好的行为的一种约束。
更令我折服的是绿岛的老师们。那么的兢兢业业,那么的认真负责,抱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宗旨认认真真的上着每一节课,把握着每一分钟。有时候,会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而影响上课的进度。开始我很不理解,可是后来,当我看到班级里的“后进生”取得进步时我便理解了。正是老师们的耐心带给了他们进步。是老师们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老师的不放弃让他们慢慢走近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只看到了老师们的严厉外表,却没有看到老师在看到我们好成绩时的欣慰和难以隐藏的喜悦。不能否认,绿岛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任性・受伤的心
自打小时候起,母亲因为工作忙很少同我见面,一直是奶奶在无怨无悔的照顾我,默默的关心和付出,可我偏偏那么任性,对奶奶的好只认为是理所当然,以至于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伤了她的心却浑然不知。
那天清晨,我因为写作业熬的太晚而起床迟了些,洗漱后就匆匆忙忙的往学校赶,无暇顾及其他,可到校后我却猛然发现,自己的作业本未来得及拿上,回家取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只好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继续上课,课堂上,一向不检查作业的老师突然说要抽查几本作业,我一下子慌了神,头埋得很低很低,可老师恰好发现了我焦躁不安的样子,点名要看我的作业我只好如实向她说明,因为紧张,我的话断断续续,老师却认为是撒谎,厉声呵斥我,并罚我再做三遍。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回家后,我把自己的怒气与不满全撒在奶奶身上,尖锐刻薄的语言一下子伤害了她,我依然呶呶不休……
后悔・失落的眼神
在我无休止的斥责下,终于,奶奶蓦然流下两行清泪,径自出门,离开时,回头一瞥,正对上我狠厉的目光,我也看到了对面奶奶柔弱中带伤的眼神,是如此的难过与决绝,我的心震颤了,什么也来不及想便奔了出去,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昧无知给奶奶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我追了上去,紧紧抱住她,依偎在她的怀中哽咽着说对不起,除了这三个字,我真的想不出别的话来表达我的心情,夕阳下,有一老一少的背影渐行渐远……
幼时,那一阵阵清脆的吆喝总是小巷的第一份生机。清晨七点,天还蒙蒙亮,从灰暗的冷色调中看不到破晓的征兆。四周极静,整条小巷静谧平和。
也是清晨七点,我和妹妹早早醒在一片宁静中。可我们从不觉无聊,因为总有那位卖烧仙草的老伯伯准时经过楼下。“烧仙草,冰冰爽爽的烧仙草啰……”果然,一分不差。我们嬉笑着,深吸一口气,争相模仿着他拉长的腔调。
“妹,下楼买烧仙草去,两袋啊。”妈妈的声音总跟在那几句字正腔圆的吆喝后,我总快速穿好鞋,下楼寻那忽远忽近的叫卖声。印象里,走了两三步,左拐两下就能寻到他。不过十分钟,小巷在渐渐蔓延的阳光中热闹起来了。这里的房子不高,最多三四楼。阳光层层洒下,融进小巷斑驳的墙里。去寻那老伯时,我总故意放慢脚步。看着阳光从墙顶滑落,滑过房屋,滑过路边东一簇西一簇的野花,最后滑到装烧仙草的大铁桶上,反射出白晃晃的光。
“老伯,和往常一样两袋啊!”我吸吸鼻子,看着桶里嫩滑的烧仙草。“行,老伯给你装。”他笑眯眯地看着我,用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拿起褪了色的大勺,一下一下,那滑溜溜的烧仙草便顽皮地钻进袋里。看他从容不迫,我开玩笑说道:“老伯这是真老了呀,动作太慢啦。”老伯也不生气,晃晃头悠悠地说:“可不是么,估计卖不了多久了。”听到这话,我倒是急了:“您卖这么久了,可别说不卖就不卖了呀,我可盼着这烧仙草呢。”老伯还是微笑着,打好袋子的结,递给我,沧桑的脸上彰显着一种黯然。他还是慢悠悠的,“也就你们几个小屁孩愿意吃啦。现在冷饮那么多,我这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儿子天天催我歇下,我还是不愿意。我是想着,现在还走得动,给你们再送送,人不服老不行啊。”这一番话,似是一阵凉风,湿了我的眼睫。阳光给老人花白的鬓发和古铜色的脸渲染上一轮光圈,晃了晃我的眼。我接过那袋子,心情沉重而复杂。
在飘扬的天空中,我能寻找到我的童年,那是一个绚丽的七彩梦……缤纷的童年之梦啊!多少次令我产生眷恋的情思,坐在与我“甘苦与共”的朋友——钢琴前,弹奏一段抒情的音乐,逝去的童年便又像放映似的浮现在眼前……
童年的泥土,童年的.乐韵,是多么的迷人!童年并不是红颜白发,人生的变化总是毫不留情的。难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场词是这样唱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独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童年是短暂的,而现实却是持久的。它就像一首天真烂漫的朦胧诗,失去的信心时又充满了希望——明知希望渺茫,然而又是那样充满干劲……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小学生的我长大了,流水账似的日记换成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充满了幻想,充满自信,充满着这时代赋予的气息,幻想着自己能够将万物变得绚丽多姿,尽情享受这美好的一切。一个永远爱做梦的女孩?
不,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我,现在的我总爱感悟人生。面对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却无法将其留住。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当发现美好的事物时,只有及时把握、善待和珍惜,才能真实拥有!
对于一个执着于追求风景的人来说,一定程度的诱惑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风景可不仅仅只是单一指代着自然的好风光,它是一个人梦想的方向,是个人价值体现的代名词。这里的诱惑则更多指代着这样的风景对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正向的吸引,而这也恰恰正是风景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这样的诱惑,我们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对美丽风景的追求呢?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自己经历了美国多年的软禁后终于回到了祖国境内,并投身参与到核武器的科学研究中去。对于他来说,美丽的风景就是为国家所效力,诱惑就是一个独立强盛的中国。由此观之,来自遥远地方的风景的诱惑就是鼓励人们去向前追寻的强大动力与支持力。
然而,我们目前所熟悉的地方是没有美丽风景和诱惑的。这就使得人们首先就失去了向前追寻远方的动力。这就好比如是我们的家,如果我们成天都呆在家里躺在床上,我们就会觉得很身心都很舒适,家里的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过于熟悉和适应的,对于我们来说这里的一切事物都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融入了我们的骨血中,就谈不上是什么远方的风景了。我们已经不用去努力追求就已经身在其中了,也就更加谈不上有什么诱惑了。我们对这里的所有都早早地了如指掌,它也就没有什么新奇之处能够让我们被吸引着去苦苦挖掘与追求。就这样停留在这样熟悉的老地方,我们就只会让身心都沉浸在于它所带来的舒适中,从而失去了向前追寻的动力和勇气。
所以,我们要到远方去,去到遥远的地方去追寻对我们具有诱惑的风景去。遥远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词汇,可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有它所特有的独特之处与神秘气息。我们才会禁不住诱惑想要去得更近去掀开它那层薄薄的面纱,去看清楚那里究竟是有些什么。就像我们外出去旅行,眼睛看见了那些异域沿途的美丽风景,欢声笑语的热情民众,耳朵听见了当地独特生动的民俗语言,闻到了当地散发的阵阵食物香气,就会禁不住在心里悄悄发问,为什么是那样,为什么又可以是这样。这些就是来自于遥远地方的风景,对着我们拥有诱惑,就这样一点点引发着我们去不断探索的好奇心。
熟悉的地方听起来固然是舒适自在,但是只有来自遥远地方的风景才拥有着我们所追寻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目标也是根本。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向往,渴望离开身边狭小的环境,去探索遥远的未知,也会有许多期待,期待遥远的地方能带给自己惊奇。
对于莘莘学子,远方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未来;对于远方游子来说,远方或许守望着父母,等待着爱人;对于厌倦了生活中繁杂工作的现代人,远方意味着一片净土,可以安寝。
暑假中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想必不少人看过。一群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不畏艰险,至死不渝的守卫祖国疆土,他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以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豪情,默默地奉献着。我觉得高高的雪山纯洁无暇,那里才是一片真正的净土,那里的人民善良朴实,那里的军人热情忠诚,他们才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加要不缺精神。
英国BBC广播公司摄制了一组纪录片:《星星地球》,真实的再现了地球上各种环境中生存的生命。从遥远严寒的南极北极,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洞穴深海;从干燥酷热的沙漠到充满生机的森林。这些地方对于我们可能是遥不可及,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动物们才能安居,那是它们的乐园,也是我们期望的净土,与人无争的遥远之地,令人向往。
遥远的地方有时也会藏在我们心中,他或许是种期待,或许是种遐想,亦或许是内心深处的一片赤诚和善良,即使最糟糕的人也会拥有这些,只是他没发现,毕竟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只要在心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就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迷失,当遇到不快时,净心沉思,终会走出困境。
【遥远的记忆记事作文】推荐阅读:
初中遥远的牵挂作文10-30
父爱的作文:原来,父爱并不遥远09-30
最遥远的距离600字六年级作文12-22
遥远的救世主的读后感作文12-04
初中作文敬业离我们不遥远10-06
梦想并不遥远优秀作文10-18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06-30
在那遥远的地方散文09-08
最遥远的距离情感美文10-06
遥远的风铃观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