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通用8篇)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1

政治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思想政治经济管理论文

一、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

鉴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提高经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管理工作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原则,与时俱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员工思想,改变员工的精神风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在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下达文件和召开会议的方式来进行。目前,这种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经济和经济管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管理的服务性。比如,除了传统的工作方法,我们还可以领会利用座谈、演讲报告、小组学习、观看视频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为思想中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规范自律机制。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使企业内形成一种自律氛围,建立规范自律机制,使企业内的管理由一种束缚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使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转变,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各项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或者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因此,我们要通过企业内部的纪检部门、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构成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监督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起为经济管理服务的理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各种工作机制,解决企业内部矛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政治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政治经济学三性研究

一、时代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这一命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从科技发展角度上说,是后工业化或信息化时代,从经济活动层次角度看,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从政治格局角度看,是政治多极化时代。总体上讲,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反映着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和两极冷战对抗后世界各国绝大多数人们的共同价值取向。换句话说,当今时代的人们更多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持现在的政治经济秩序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求得国家强大和生活改善,而不是如何毁灭对手甚至主动地树立一个对手然后将它毁灭。于是,合作双赢、建设性态度、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而单边主义、原教旨主义、种族歧视、贸易保护主义等一切人为地倡导对抗、仇视、封闭排外的做法和思想都遭到了人们憎恶和批判。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给各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一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共处的社会给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综合国力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如此时代、如此变革、如此挑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无法也不能回避。政治经济学教学要如何适应时代、投身变革、回应挑战?有三个现实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第一,准确把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人类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已经全面跨人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运行模式,也给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知识、技术、信息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突显的第一位作用使传统的重视资本、劳动力、土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生危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异军突起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刻改造,使得以往的产业结构理论必须完善;信息时代的网络贸易、电子货币流通的兴起对传统的流通理论形成了冲击;工业经济时代以按资本分配为主的方式已被信息经济时代以按知识分配为主的方式所取代。此外,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消费方式的个性化、社会阶层的多层次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作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而区别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年代,这些同样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构成强烈的挑战。政治经济学必须敏感地捕捉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新特性,并给出自己理性的回应与反思。

第二,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变革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呈现出与工业化时期迥然不同的气象。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主宰着全球的生产、投资、贸易和金融,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人了强大的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和各种合作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长明显。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手段的根本变化使国家对经济、社会的调控和介人越来越普遍和成熟,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人民生活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中产阶层的人数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日趋萎缩,民主法治运行机制更趋完善,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进二步拓宽,国家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当代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国际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处于低潮。这一切现象都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相当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仍然具有在不改变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容纳新兴进步生产力的生命力。对此,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闭目自欺,而应本着客观、全面、开放的态度加以研究和评析。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启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在二十世纪里有过高歌猛进,也经历了风雨飘零。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反应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史诗般的艰难与壮丽。苏东剧变后,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创伤弥合,同时也要酝酿痛定反思之后的重整旗鼓。以中国为代表的坚定走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改革事业,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点燃世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无论是在改革的烈火中陨灭还是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里就陆续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了计划经济与现实国力民情的相违,也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实现从论战式的批判到具体的建设性的运行规律研究的转变。生产资料转归国有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探究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和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建立在相对落后国力基础上、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前提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二元经济转型,防止区域、城乡和社会差距过大,资源环境与人口协调发展,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这些时代课题的探求和解答,是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同时,更注重对隐含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分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某种价值评判。因此,政治经济学又带有深刻的人文性,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山本二三丸教授在《人本经济学》一书中抨击以食利致富为目的的经济学,指出要想配得上称之为科学的经济学,就必须对各种经济法则进行正确的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致力于探明这个社会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必须为下一个更高级的历史性社会所取代这一发展规律。也只有这种科学的经济学,才能在这个被货币牵着鼻子走的、人们生活在比动物世界还要恶劣的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真正把握关于人与社会的正确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科学的结论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代表着一国经济思维的主要成就,它使我们每个人在参与经济生活时,能够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而不至于沦为一部缺乏人文精神、不顾经济伦理的机器。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指它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以讲授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为例,一方面,我们要解析它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最优方式而体现出的生产力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记这一配置中已经内含的为谁配置的主题,这里面就是一个资源所有权益和财富分配归属的人文话题。市场经济体制里通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必然造成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而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显然背道而驰。因此,这一分配原则必须置于公有制的前提之上和政府对收人分配的合理干预之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人文性意义。同样的,在介绍GD归,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人的概念同时,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寿命、青壮年文盲率、失业人数等事关一般群众生存状况和幸福感受的数字。不然,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就变得六亲不认,冷血无情,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将失去人民的认同。

三、国别性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2

然而面对着“终于毕业了”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欢呼雀跃。而大学生在面临离开校园和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心情必定复杂与迷茫。离开了熟悉的校园, 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 大学毕业生们在各种考验面前能否淡然处之, 游刃有余呢?在从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口, 应该如何迈出这一步?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出一番思考。

一、相关概念

(一) 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指取得硕、本、专学历的社会成员, 狭义上的大学毕业生仅是指国民教育系列内的一般本、专科的毕业班在读学生, 即处于本科大学四年级和专科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

(二)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实已经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内容。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采用全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达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大学毕业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此时会面临人生的重要转型期, 会面临身份、思想等多方面的转变。同样的, 我们还应该好好的正视每个人身上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是我们的成长的印记, 也是我们每个人珍贵的人生历程。

(一) 身份转变

1. 大学毕业生将要从一名大学在校生成为朝九晚五的职场人的身份的转变。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庭受父母亲戚的宠爱和娇惯, 从不知生活的艰辛与复杂, 一直在襁褓中的他们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曾经在大学校园过着以学习为己任的生活, 单纯而又简单, 但是一旦成为职场中人, 就要面临工作的压力、岗位的竞争、团队合作等工作问题。

2. 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变是, 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家庭。

之于父母, 他们履行着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之于爱人, 他们履行着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之于子女, 他们履行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不知不觉的重了起来, 再也不能和一个学生的身份相提并论。从他们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 就要自食其力, 独自承受生活的大风大浪。

(二) 思想转变

曾几何时, 大学毕业生也还是“一身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代书生, 然后离开大学校园后, 他们单纯的想法再也不够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了。于是, 他们由寄居人转为独立人的同时, 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 从学习为主转为实践为主, 他们曾经从容的笑对世界的时光再也不复存在, 他们会产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迷茫, 对于工作的落差感。

他们从大学生到一个独立社会人的转变, 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校时, 他们只需学习好即可, 完成自己学业。离开校园后, 他们要成为好子女, 孝敬父母;成为好父母, 教育后代;成为好妻子、好丈夫, 为家庭做出贡献;好职员, 为社会创造价值;还要成为一名好公民, 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看出, 大学毕业生面临踏出校门和进入社会之时, 在思想方面尤为负责和不稳定, 因此, 我们要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指导。

三、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成功职业人, 企业家演讲

总结起来, 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 有如下方面, 是过来人总结的十点忠告:

1. 要谦虚。

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 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 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因此, 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 多学多问, 虚心学习。

2. 要吃苦耐劳。

古往今来, 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各种艰辛和挫折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抑或白手起家、抑或东山再起的他们不畏惧困难和失败, 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篇章。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样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要遵守职场规则。

作为新职员, 最重要的就是遵守职场规则, 培养团队意识, 服从统一协调。

4. 要不断学习充电。

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学习, 掌握了许多的基本知识, 但是校园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进入社会后, 在职场上要不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 并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语言、技能等的培训班, 不断地学习和充电, 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5. 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进入职场, 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同事,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 办事方法亦不同, 因此, 在处理工作时都要时刻谨言慎行, 不要参与人际纠纷, 也不要和同事产生矛盾, 尽量和同事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以做好工作为己任,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贡献。

6. 不要频繁跳槽。

大学生初入职场, 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如果频繁的跳槽, 不仅收获不到上司的信任, 而且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因此, 进入职场先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短期内先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积累经验, 时机成熟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工作。

7. 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 同样的, 我们面对各种工作也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做好每一件份内的工作, 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完成每一项看似困难任务。

8. 不要无理取闹。

在工作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但作为一个新职员, 最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 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不计较、不无理取闹。

9. 不要挑拨离间。

在同事面前千万不要对其他同事指手划脚, 管好自己的嘴, 在工作上该说就说, 敢于表现自己, 但在工作之余, 切忌背后议论同事, 言多必失。

1 0. 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

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又激烈, 面对机会一定要抓住、抓好, 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当然在平时就要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构建人脉关系等, 一旦拥有机会, 立马出击, 主动请求上司给予机会, 让上司认识和认可自己, 当然, 升迁、升职就在不远处了。

(二) 老师给予指导

大学老师应该着重开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不再有学校、家长、老师的时时刻刻的呵护与指导, 他们会面对金钱、利益、黑暗等等多方面的诱惑。大学老师应从理论和实例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应该积极地、正面地应对社会的矛盾和工作的压力。

(三) 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实习, 考察

学校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就应对其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社会、企业、义工等等方面的实习, 组织他们考察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体会和心得, 与企业的职工人员交流经验与教训, 使他们明确自己大学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一切, 并做好心理和相关的专业等方面的准备。

(四) 相关的素质培训

我们可以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就对其进行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 以及就业礼仪、职业道德、家庭责任、社会公德等等各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从开始就为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在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大学毕业生也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总结和探索。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大学生毕业这一时期, 对于毕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并且是迫切的。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 大学生在学业上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认可, 相信他们也可以尽快适应他们即将独自闯荡的江湖。

摘要:伴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施行, 愈来愈多的学子在毕业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身份转变的不适、就业的迷茫、校园爱情一梦的破灭, 等等。高校领导、院系辅导员、学科老师以及社会应该在其各个角度给予大学毕业生在人生道路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怀, 使大学毕业生顺利的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 承担起其相应的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高速发展的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求高素质的人才。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素质能使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政治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之基础。除此之外,在现代信息社会,能在在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用合理的思维、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掌握本领域的知识技能,适应、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并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毕业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毕业生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即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生踏入社会前的重要一课。重视和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功转换角色,积极投入工作服务于人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大幅度上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发展和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而一部分学生仍对未来有着盲目的乐观, 甚至认为就业是四年后的事情。忧患意识,应是当代青年所拥有的一项基本心理素质。从大学生入学开始, 学校就要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引导大学生及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准备,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

毕业生在大学生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对其进行的思想教育决不能掉以轻心,高校应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度,安排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毕业班的专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再深入了解毕业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3.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对当前就业现状和国内外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了解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能够正确的解读,从而正确认识社会,清晰定位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责任感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与特长都要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结合,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5.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做好大学毕业生思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生树立起面向市场、面对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压力。作为高校,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定位自我,勇敢地面对未来挑战。

6.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業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开展送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活动。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高校就业指导统编教材编写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9

[2]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4

——基于宁夏地区的实证研究

摘要

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是一种新型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它是将扶贫互助社作为依托,农户自愿参加的非赢利性互助合作组织。本文利用492户宁夏地区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对宁夏地区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是否村干部、人均收入、是否有正规借贷、是否重点贫困村、宣传力度和劳动负担比6个变量对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行为影响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条政策建议来促进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发展,首先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能够有全面的了解;第二要规范运作,使小额信贷技术能够更加合理充分的进行运用,提高贫困瞄准度;最后是要加强管理监督,使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能够更加健康,更加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参与行为;贫困瞄准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anti-poverty micro-finance organizations,depended on anti-poverty mutual aid society, the village capital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is a non-profit one which farmers can participate in as their wills.In this article,it uses data of survey from 492 peasant households to set Profit Model and does regression analysis about factors of farmers’ behaviors.An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llowing six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about whether they would take part in the village capital mutual aid organization or not:their identities as village leader,average personal income,whether they have formal borrowing and lending,whether the village is extremely poor,the strength of propaganda and labor burden ratio.Finally,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earch,it offers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capital mutual aid organization.The first point is enhancing propaganda strength,because it will help peasants know more about this organization.Secondly,standardize operations, uses the technology of micro-finance reasonably and aims the poor households more efficiently.The third point 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reinforc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capital mutual aid organization.Key Words:Mutual fund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overty targeting

目录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

1.2.1研究的目的.................................................1 1.2.2研究的意义.................................................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2

2.1 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相关研究综述..................................2 2.2 相关概念界定....................................................3 3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变量选择..........................................4

3.1 数据来源........................................................4 3.2 研究方法........................................................4 3.3 变量选择........................................................4 3.4 变量的统计描述..................................................6 4 实证分析..............................................................8

4.1 计量模型的建立..................................................8 4.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8 4.3 小结............................................................9 5 结论与政策建议........................................................9

5.1 结论...........................................................10 5.2 政策建议.......................................................10 参考文献...............................................................11 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面临着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率非常低下的重大问题,并且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普遍存在着很多贫困农户的资金缺乏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的问题。之前许多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仅限于正规金融这一渠道是无法满足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的,信贷约束问题非常严重,尤其越是贫困地区这种现象就更严重,财政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却也无法成为推进农户更好发展的动力。正因如此,一种具有扶贫作用的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得到了比较快发展,而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就是这种新型组织的比较典型的类型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我国西北地区,有着贫困覆盖面广、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的的特点。开展扶贫互助资金社试点对于宁夏来说不仅是解决贫困农户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新型的财政扶贫模式。宁夏作为互助资金社试点省份中最早的一批,从2006年就开始试着在一些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社,经过近九年的发展,宁夏扶贫互助资金社的试点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底,宁夏全区已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社的村庄达1120个,占全区贫困村的71.8%1,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在其发展的探索之路中也存在着贫困瞄准度低、管理不规范等许多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利用实证分析找出农户是否参与互助资金社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互助资金社的运营发展提出些改进措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题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试点地区的调查基础之上,深入了解目前宁夏地区农户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现状,重点研究分析宁夏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参与互助资金农户特征的分析,即哪些人参与互助资金更为积极?试图为使宁夏回族自治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可以更加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1.2.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虽然目前针对农村金融以及扶贫小额信贷的分析研究已经非常之多,但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进行研究的文献却是比较少的,特别是通过从农户角度去分析农户的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就更加少了。所以,本文是具有比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的。

现实意义: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实证研究,分析当地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现状,找出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因素,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对宁夏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可以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试点地区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相关研究综述

在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的新时期村级互助资金社的广泛设立是一个重要体现,这种组织形式使我国贫困农户在金融供给约束和扶贫资金使用的问题上的到了缓解,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和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目前关于农村金融和扶贫小额信贷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农户角度出发研究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文献并不多。

吴忠等(2008)人认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对财政扶贫投入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基于四川仪陇地区的经验指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使财政扶贫资金的贫困瞄准度提高了,并且将农户的闲散资金进行了整合,使得财政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渡宜平(2007)的研究指出互助资金组织在管理人才方面十分缺乏,劳动人员的报酬过低,难以吸引相关人才。吴忠等(2008)通过调查发现,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互助资金试点大多都在较为偏远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对社员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吴忠等人还指出由于运行成本和资金收益的双重压力,一些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开始追求盈利性,偏离了原本的扶贫宗旨。林万龙和杨丛丛(2009)发现互助资金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贫困瞄准目标上移的现象。

针对农户的金融行为的分析研究,我国已有许多的专家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史清华、王丽萍、陈凯、张军、汪三贵等通过

使用调查问卷数据,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农户对金融供给主体的选择倾向、借款的途径、借款的金额、借款的比例等行为的特点,形成了特别多具有较高价值的结论。在针对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之中,何广文、程郁、史清华、罗丹、韩俊等分别利用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查阅现有的文献,国内外学者在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价值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两方面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共识,针对农户对金融产品需求特点及其影响的因素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国内关于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研究文献主要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宁夏试点地区农户参与互助资金社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宁夏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情况下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2.2 相关概念界定

村级互助资金组织2,是一种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照一定的份额上交的互助资金为依托,在没有一点附加性的条件的社会捐助资金作为补充的前提下,由比较贫困的村庄建立的具有村民享有、村民使用、村民管理性质的生产性发展的资金,以扶贫互助社作为依托,是相对贫困的村的居民自愿参与成立的非赢利性互助资金组织。

贫困瞄准,目前主要有两种对贫困瞄准的定义。一种是从行为的角度出发,定义其是一个通过定义、识别等一系列行为,最后把援助给予预期接受方的过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有用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进而使有限的资源在这些人手中充分发挥出它具有的最大价值3。另一个定义则是主要是从其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将它定义为给穷人(贫困农户)提供进入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本文采取第二种的定义。

正规金融,通常是指所有由政府批准而成立,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并受到政府法律和条例等正规制度的规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体系主要由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组成。本文中提到的正规金融主要指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

非正规金融,它是与正规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获得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批准而成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金融机构,有组织或无组织,隐蔽或半隐蔽地存在于广 23国开办发(2009)103号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8)

大农村地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筹融资活动。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指农村中农户与农村企业,农户之间的直接融资,以及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提供的间接融资,也即民间金融。

3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变量选择

3.1 数据来源

调查取样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如果用缺乏代表性的样本来做研究,那么结果必将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主要采用宁夏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数据总样本覆盖了宁夏八个贫困县的多个村庄,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5份,剔除非试点村农户163户,其余492户为本文的样本数据,其中互助资金社社员有288户,非互助社社员有204户。本文主要利用这492户的的调查数据来进行分析。

问卷从人口家庭统计学特征、农户借贷行为、农户参与使用互助资金情况、不同贴息贷款方式的比较和农户家庭经济近三年的变化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调查,力求做到较强的针对性和调查问题的全面性。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定量研究。

(1)文献阅读法:查阅统计年鉴、报告、论文数据库和相关著作等,对当前小额扶贫信贷组织及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为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搜集数据时问卷调查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在问卷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因而本文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对试点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

(3)统计分析法:把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通过Excel和Stata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统计结果,然后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本文采用Probit模型来分析参加互助资金的影响因素,即加入和未加入二元决策问题。

3.3 变量选择

本文共一个因变量,13个自变量,相关变量的设置及含义见表1。

表1 变量设置及度量方法

变量属性 是否参与互助资金 变量英文符号

Join Old Nation 农户人力资本 Cadres Education Laborratio 家庭经济水平

变量名称 是否参与互助资金 年龄 民族 是否村干部 户主受教育年限 劳动负担比 家庭资产水

变量赋值说明 1=参与互助资金 0=未参与互助资金

岁 1=回族 0=汉族 1=是 0=否 0=无2=初中

1=小学 3=高中 4=高中以上 劳动人口数除以家庭总人数(%)1=5000元以下; 3=10001~20000; 2=5001~10000元;4=20001~30000 5=30001元以上; 1=5000元以下; 3=10001~20000; 2=5001~10000元;4=20001~30000; 5=30001元以上;

1=3000元以下;3=5001~7000元; 2=3001~5000元;4=7001~10000元; 5=10001元以上;

均值 0.59 44.34 0.47 0.11 1.54 0.51

标准差 0.49 9.55 0.50 0.31 0.99 0.20 Asset 3 1.42 Pernetincome 庭经济水平

Perexpenditure

按人均纯收入分五等 1.42

人均支出分五等 1.42 资金需求与借贷 Formalloan

是否有正规借款 家离最近的金融机构距离

互助资金的了解情况 是否重点贫困 宣传力度

1=有 0=无 0.52 0.50 Distance

互助资金的管理

Know

1=5公里以下 4=15-20公里 2=5-10公里 5=20公里以上 3=10-15公里

1=很不了解; 4=了解; 2=不了解; 5=很了解 3=较了解; 1=是;0=否

2.60 1.28

2.48 1.29 Poverty 村庄经济特征

Campaign

0.36 0.48

1=积极宣传 0=不积极 0.33 0.47 数据来源:宁夏农户微观调研数据

3.4 变量的统计描述

表2 变量的统计描述

影响因素 合计 民族 回 汉 0-0.25 劳动负担比 0.25-0.5 0.5-0.75 0.75-1 30以下

户主 年龄 30-39 40-49 50-59 60以上

是否村干部 是 否 无

教育 年限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很不了解

了解 程度 不了解 较了解 了解 很了解

积极 宣传 是 否 样本个数 492 230 262 18 195 201 49 36 101 206 113 36 53 349 78 168 149 95 2 141 128 116 58 49 160 332

社员 58.54% 59.13% 58.02% 61.11% 60.51% 59.70% 46.94% 47.22% 59.41% 59.71% 61.95% 50.00% 81.13% 70.20% 56.41% 61.31% 57.72% 56.84% 50.00% 48.23% 80.47% 44.83% 63.79% 57.14% 98.13% 39.46%

非社员 41.46% 40.87% 41.98%

5公里以下

38.89% 39.49% 40.30% 53.06% 52.78% 40.59% 40.29% 38.05% 50.00% 18.87% 55.59% 43.59% 38.69% 42.28% 43.16% 50.00% 51.77% 19.53% 55.17% 36.21% 42.86% 1.88% 60.54%

资产价值五等分 人均支出五等分 人均收入五等分

5000以下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30000 30000元以上 3000元以下 3001-5000 5001-7000 7001-10000 10000以上

98 98 98 99 99 98 98 98 99

58.59% 59.18% 55.10% 51.02% 68.69% 55.56% 54.08% 64.29% 56.12% 62.63%

41.41% 40.82% 44.90% 48.98% 31.31% 44.44% 45.92% 35.71% 43.88% 37.37%

重点贫困村 金融机构距离

5-10公里 10-15公里 15-20公里 20公里以上

是 否

85 166 54 52 177 315

55.56% 57.65% 60.24% 68.52% 51.92% 64.41% 55.24%

44.44% 42.35% 39.76% 31.48% 48.08% 35.59% 44.76%

正规 借款

影响因素

是 否

样本个数 256 236

社员 65.63% 50.85%

非社员 34.38% 49.15%

5000以下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30000 30001以上

98 98 98 99

50.51% 64.29% 63.27% 47.96% 66.67%

49.49% 35.71% 36.73% 52.04% 33.33% 数据来源:宁夏农户微观调研数据

表2显示,农户加入互助资金社的比例要大于未加入的比例,已经加入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58.54%。

根据调查的数据,我们将农户的年龄结构分为以下五组:30岁以下、30岁-39

岁、40-49岁、50-59岁及60岁以上。从农户的年龄分布来看,目前宁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普遍偏大,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这是导致这一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参与度来看,30-59岁之间农户参与积极性较高;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较低,整体是一种中间高两头低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随着农户年龄的增长(如60岁),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降低或者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所以对这种新型扶贫政策的参与积极性降低。

在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与互助资金组织参与行为的方面,我们将户主文化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在表2中可以看到:随着户主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参加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参与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高中以上的积极性最低,根据调查我们分析是因为高学历的人多为年轻人,外出打工和工作的较多,所以参与度相对较低。

农户家庭劳动负担率是指家庭劳动人口数量比上总的人口数量,我们将农户家庭劳动负担率划分为四个等级,即O-0.25、0.25-0.5、0.5-0.75和0.75-l。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庭人口负担率在0.5以下的农户参与比例远高于家庭人口负担率在0.5以上的农户。该结果与我们所猜测的相一致,劳动力人数较少的家庭加入的比较多,因为通常来说贫困农户的家庭劳动力人数比较少。

在家庭资产方面我们将农户家庭资产分为五个等级,即5000元以下,5001-10000元,10001-20000元,20001-30000元和30000元以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户参与度的程度随着资产的增加也在增加,资产在30000元以上的家庭参与度是最高的,这也说明了参与到互助资金组织的群体并不全是贫困农户。

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人均收入在3000-5000或高于7000元的农户参与比例相对较高,说明中等收入的农户在互助资金的参与积极性上较低。在表中可以看到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农户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上面所说的贫困瞄准度低的问题相吻合。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将人均支出分为五个等级,3000元以下,3001-5000元,5001-7000元,7001-10000元,10000元以上。通过表2可以看出来农户的参与度呈总体上升趋势,支出较低的群体参与度反而很低,7000元以上的中高等收入农户的参与度很高,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互助资金可能出现精英俘获现象,并没有实现他真正意义上的为贫困农民服务。

我们调查农户有没有正规借贷的情况,0表示没有贷款,1表示有正规借贷。结果表明,有正规借贷的农户参与度远高于没有正规借贷的农户。

农户所在村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与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行为之间随着距离的增加,参与度有所下降,在20公里以上的时候参与度达到最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户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了解程度的提高,农户参与互助社的数量明显提高。这一方面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在宣传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户的自身意识业余参与行为相关,想要参与的农户会比没有参与意向的农户更认真地去了解、分析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建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对于被解释变量“是否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度量方式是:被调查农户是否参加到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如参加,则Y=l,反之则Y=0。因此农户参加或者不参加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是典型的分类选择,结果是离散的且只有两种。传统的回归模型因变量取值范围在正负无穷之间,在本文中不适用,因此本文建立Probit模型来分析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概率,其模型为:

YtcXtPtF(yt)12nytet22dt即Yt服从正态分布,相应概率值应大于0小于1。

4.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2.0对492个农户的数据进行Probit回归处理,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行为模型的估计结果

变量属性

Y 常数项 农户人力资本 变量英文符号

join old nation cadres

变量名称 是否加入互助社

年龄 民族 是否村干部

估计系数-0.762-0.00280-0.0297 0.756***

标准误差 0.494 0.00786 0.146 0.262 续表3

变量属性

变量英文符号 education laborratio asset

pernetincome

perexpenditure

formalloan

变量名称 户主受教育年限 劳动负担比

家庭资产水平人均收入五等分 人均支出五等分

是否有正规借款 最近金融机构距离

互助资金了解情况

是否重点贫困村

宣传力度

估计系数-0.107-0.969**-0.0204 0.161*** 0.0658 0.488*** 0.0580-0.0332

0.621*** 2.674***

标准误差 0.0762 0.399 0.0553 0.0569 0.0506 0.143 0.0596 0.0585 0.151 0.279

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经济水平

资金借贷情况

distance

互助资金管理

know poverty

村庄经济特征

campaign N 492 2 Pseudo R0.3663 Log likelihood-211.55371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Probit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村干部、人均收入、是否有正规借贷、是否重点贫困村以及宣传力度这五个变量对农户参与行为具有正向相关,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劳动负担比对农户参与行为具有负相关关系,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从结果可以看出,互助资金并没有真正的瞄准那些农村的贫困农户,村干部,高收入,有正规借贷的农户参与度更高,反而劳动负担比大,收入低的农户参与度比较小。所以,解决贫困瞄准问题是现在农村金融扶贫的首要问题。

4.3 小结

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对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是否村干部,人均收入,是否有正规借贷,是否重点贫困村,劳动负担比以及宣传力度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了农户参与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行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l)宁夏村级互助资金组织仍需规范化建设

虽然政府现在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发展大力支持,但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不规范。这种不规范的现象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加入互助社的农户覆盖面低,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资金所有权上归属不明确、在互助资金使用的放大效果和贷款的使用效果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显现,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等,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资金安全问题是农民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互助组织仍需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建设,让农民不为自己的资金安全担忧。

(2)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贫困瞄准不准确,主要瞄准了中高等收入农户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设计是为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金,解决他们的贷款难问题,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力。但是本文的研究显示,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实际上主要的参与者是中高等收入的农户,并没有实现其原本的设计初衷,存在目标上移现象。

(3)农户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

随着农户对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内部的制度、管理和政策法规的了解,农户参与到互助资金组织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研究结果显示对互助资金组织的了解程度正向影响农户的参与行为,这体现了农民在选择时理性的一面,只有在认真权衡了参与后的利弊后,如果认为利大于弊,对自己有作用时,才会参与到其中。这就要求村级互助资金组织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要让所有的农民都明白这其中的利益,这样才能提高互助组织的参与度。

5.2 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对于促进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也通过上面的结论提出几点建议来帮助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l)加大宣传,使农民对互助资金组织更为了解

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农户,尤其是收入低,家庭贫困的中低收入家庭,鼓励他们加入到互助资金组织中来,帮助他们的更快的自主发展。做好对农户的解答疑惑的工作,让农户们充分了解到互助资金的利民和便捷作用,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加入并从中受益。同时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农户的参与率而盲目的、片面的宣传其好处,错误地引导农民,使农民产生误解。那些已经在运作中的互助组织要进行规范,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农户参与,扩大覆盖面。

(2)充分合理利用小额信贷的技术,规范组织运作

本文的研究表明现在宁夏地区的互助资金组织在贫困瞄准度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真正加入到组织中的农户并不是那些贫困农民,而是一些中高等收入的农民,这与农户自身需求和供给方面密切相关。从供给方来看,一要将组织中的运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起来,完善相关制度,消除贫困农户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对贫困户赠送或者配送一定比例的股份,避免一些贫困户由于无法负担入股费用而被排除在外的现象。二要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小额信贷技术,比如将贷款利率提至大于农信社利率、分期还款等,有效的防止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户参与到其中。此外,贷款产品需要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和需要,贷款额度和利率的设定要以多数人受益为原则特别是贫困户,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的生产经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借款的效率,使互助资金的优势更为明显。

(3)加强监管,使互助资金可以健康的发展

在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对互助资金组织的财务信息要定期公布。建立一套完整的的管理制度用来保证社员的权利,如通过民主决策来决定利率的制定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最后都集中在中高等收入人群,使得扶贫目标偏移。此外,在组织的外部也要建立合适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县乡相关单位进行运作情况的检查。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有相关的激励机制,能力建设等。这种激励机制是保证其积极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工资报酬合理也是关键。在管理人员能力方面要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建设,使其拥有正确的观念,对信贷和财务知识要了如指掌,管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要明确。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篇5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实践,使毕业生能系统运用所掌握的药学、经济、管理、法规等知识,在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商贸等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并对生产、经营及人际沟通有一定的切身体验,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不断促进学院教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1、巩固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了解医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熟悉药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质检、产品规格、包装、储运等环节;

4、强化对医药产业市场的分析能力及对产业政策的理解能力;

5、提高运用英语和计算机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

6、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

1、医药公司

(1)学习国内商业企业管理的方法,熟悉药品经营的基本程序与模式。

(2)掌握药品采购、储存管理的基本原则。

(3)掌握流通领域中药品经营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4)掌握对药品销售人员的监管。(5)熟悉医药产品的代理谈判程序。

(6)熟悉医药商品流通过程的特点及配送注意事项。(7)熟悉药事法规中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相关规定。(8)了解药品经营效益管理。

2、制药企业

(1)熟悉生产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及管理。

(2)了解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将课堂上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与企业具体经营实践相联系。

(3)了解药品的生产情况、质检要求、产品的规格、包装、储运等环节。

(4)熟悉GMP管理规范、各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主要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

(5)熟悉常用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监控措施。(6)熟悉常用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7)了解专业药厂各部门的设置、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生产工艺流程与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环境保护等概况。

(8)了解药品营销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药政管理和医药商品的条例、方法。

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实习。

(2)熟悉管理局的管理工作规范及工作程序。(3)熟悉我国药品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4、政府机关

(1)了解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规范及工作程序。(2)了解一些具体政策制定部门,诸如社会保障部门、物价制订部门的工作内容及政策制定过程。

(3)了解与医药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

(4)利用在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开拓视野,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5、医院

(1)熟悉医院的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的具体环节。(2)了解医院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规范及工作程序。

(3)重点熟悉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物治疗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6、医药科研单位

(1)能独立查阅医药文献和调研,能准确翻译外文资料。(2)能独立操作实验,正确地采集、计算、处理数据。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及获取新知识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有关论文的写作技巧。

7、其他行业:高等院校、经济研究所、银行、证券公司等(1)具体了解各部门或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惯例。(2)熟悉工作流程与工作程序,为未来胜任其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实习考核方法

(1)毕业实习结束考核由学生最后的实习单位负责进行。(2)学生填写《中国药科大学实习考核表》由实习单位考核并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综合实习生各阶段考评及平时考勤情况,全面分析,写出实习单位考核鉴定意见。毕业实习考核表和有关考核材料,由实习单位邮寄或封交学生带回院部。

(3)实习考核成绩可用五级制计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四、其他

1、在实习前一周填写《中国药科大学实习计划书》一式两份,一份留实习单位,一份留院部存档。

2、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认真填写实习周记,如实反映每周主要实习内容、实习收获、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周交指导教师评阅,实习结束后交学校检查和留存。

3、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请假制度、作息制度,讲文明懂礼貌,树立中国药科大学学生的良好形象。

4、实习期间,学生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生活管理等各项工作服从实习单位的领导与安排。

5、尊敬带教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及时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6、实习期间法定节假日原地休息,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所在地,否则后果自负。

7、实习期间要注意交通、防火和人身安全。

经济学毕业生简历 篇6

姓 名: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0年2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XX邮电大学

所修专业: 经济学

居 住 地: 江苏省 南京市

籍 贯: 山东省 泰安市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山东省 青岛市 ,江苏省 南京市 ,山东省 济南市

期望职位: 销售代表 操作 客服

意向概述: 财务,销售类,不低于同行业薪资标准

教育经历

9月 - 207月 XX邮电大学 经济学 本科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喜欢工作的.人、责任心比较强。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喜欢从事销售工作,并致力于此行业的发展。

工作实践经验

7月 - 2010月 XXXX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顾问

7月 - 209月 XXXX图书有限公司 销售代表

校内职务

2010月 - 2011年4月 学习委员 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6月 - 2010年6月 经管院科协组织部副部长 经管院

2010年6月 - 2011年6月 经管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经管院

2011年4月 - 7月 班长 经管院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XXX@yjbys.com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篇7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在我国,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就业的主体。从2001年到2006年, 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14万增加到413万, 而就业率却从80%下降到72.6%。2013年夏季,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699万。截止2013年4月仅有35%的本科毕业生签约工作, 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同期为47%。这就意味着有近三分之二的应届毕业生可能面临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进行扩招, 这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然而近些年来, 我国青年人失业率却逐年上升, 尤其是21-25岁的青年人, 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并没有降低青年劳动者的失业率, 反而呈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美国劳工部, CEIC数据库

据调查, 我国小学教育程度的青年人失业率仅为4.2%, 而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6.4%。美国与此恰恰相反, 良好的教育对就业有明显的帮助。据统计, 在美国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 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青年人的失业率仅为6%。

中国的青年就业呈现出了怪异的态势:受教育越多越可能失业。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 许多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投资的风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然而毕业就要面临着失业。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

1.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我国,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大体能带动80-100万人就业。但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中低端制造业, 对于服务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直偏弱。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对于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偏低, 无法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据统计, 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43%, 美国已超过了80%, 全球平均也超过了60%。可见,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当滞后。第三产业的涉及面广, 发展灵活, 新兴服务行业和项目不断地涌现, 这无疑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现代科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 我国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科技含量不高,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例如, 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偏低, 如果我们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那么, 我国将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发展之中。

因此, 我国必须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为知识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脱离

自1999年起, 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高校毕业生也随之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似乎不是难事。从逻辑上讲, 大学扩招, 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有利于就业。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看, 大学扩招似乎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但是, 笔者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在于大学扩招, 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离。

首先,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开始市场化, 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许多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 导致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目前, 我国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 大量的学生涌入高校, 而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得不从事一般技术人员的工作, 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 许多高校为了扩大招生, 迎合学生对热门专业的需求, 在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的情况下招收热门专业的学生, 许多教师未经过专业训练就讲授热门课程, 这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大大降低, 同样也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 从教育质量上看, 我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我国大部分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理念, 理论性知识偏多, 实践应用性知识偏少。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应只培养“大师”, 还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工作者”。同时, 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千校一律”, 那么这些毕业生就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3. 职业搜寻成本大于经济收益

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也不同, 因此, 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而在劳动力市场进行搜寻。

如图所示, M表示职业搜寻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N表示职业搜寻时间与报酬的关系。劳动者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T越长, 获得工作报酬P就越高, 但是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 未来寻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同时, 劳动者为了寻求工作所花的成本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 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 进行职业搜寻就是有利的, 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T1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Q1。

根据这一理论, 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 为了找到最佳报酬的工作而必须花费必要的时间和信息成本。在工作搜寻达到最佳点之前, 高校毕业生可以理性地选择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自愿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 这个时期的失业称为自愿性失业。可见, 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期间, 适当的自愿性失业也是一种必要的投资。然而, 由于我国在市场就业信息提供方面还不完善, 许多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丰富的就业信息, 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成本和时间不断地增加, 甚至超过边际值。当职业搜寻成本大于收益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会增加。

从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看, 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薪酬偏低于其预期工资。许多单位难以实现预期工资, 这就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拒绝现有工作机会而继续搜寻。从劳动力市场方面看, 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 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良好的晋升机制。因此, 由于许多岗位报酬与高校毕业生的身份不相称, 高校毕业生若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就会宁愿选择失业, 也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后果

(一) 教育投资的浪费

1. 生均成本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教育投资也逐年增长。国家在培养高学历人才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2012年为例, 我国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2万亿。

单位:元

数据来源:《关于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据统计, 2012年国家在教育支出上,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支出7958.13元, 普通初等中学生均教育支出10828.76元, 普通高级中学生均教育支出10369.09元,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支出10541.40元,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支出25407.23元。仅从高等教育阶段看, 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一年平均花费25407.23元, 大学四年需投入约10万余元。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地找到工作, 为国家创造出经济效益, 那么这就会对国家的教育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现如今, 国家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地增长, 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却并不乐观。选择出国留学或工作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国家花费大量成本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这种高投入、少产出的状况无疑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也给国家的教育投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2. 个人及家庭的教育投入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 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对个人而言, 个人接受教育可以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 提高个人收入回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 即对教育的投入越多, 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就越大, 从而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就越多。因此, 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 期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有更加满意的报酬。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父母, 他们不惜负债来让孩子上大学, 盼望其毕业有份好的工作。

高校扩招后, 一名大学生每年人力资本投入 (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费用) 约1.5~2万元。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本投入至少要6万元。这是家庭的直接投入。如果学生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 按照年薪1万元计算, 大学生个人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为4万元。由此, 大学生上学的总成本约为10万元。但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许多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使得家庭投入得不到回报, 还要继续承担生活等方面的费用。这给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种个人及家庭教育投入的浪费也使得许多家庭, 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对是否进行教育投资产生怀疑。

(二) 延缓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新生产力。而人才资源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力量。因此, 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逐年增加, 许多高学历人才不能及时就业或自身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这就延缓了国家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的速度, 而这种延缓又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地延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明确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 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这一系列措施的提出, 必将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为更好地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仅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一些建议。

(一)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

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 尤其要充分发挥战略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 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国家发展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 还要将经济建设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 要同时制定人才吸纳和引进计划。对于中小城市和民营企业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补贴、岗位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高校毕业生投入到工作与建设当中。

(二) 制定就业政策, 吸纳高层次人才

1. 为高端产业提供特殊的政策

高端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在就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对高端产业的鼓励与扶持。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端产业吸纳高学历人才, 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 企业吸纳一名高校毕业生可减免一定额度的税收, 或者要求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至少拥有特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等等。政府既要制定某些优惠政策来鼓励高端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 又要制定一定的约束政策来保证高端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2.“以老带新”的政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这无疑能为社会养老保险减轻一些经济负担。但是, 笔者认为, 推迟退休年龄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的知识和力量。在高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我们既要有丰富的知识, 又要有不断地创新意识。因此笔者认为, 政府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可以适当考虑有效地调整新老人员的比例。比如, 政府可以提出“以老带新”的政策, 让一些即将到达退休年龄的老员工提前退居二线, 以师傅的身份指导新员工, 做到新老互补。国家对提前退休的员工给予适当的补贴, 保证其经济收入。

(三) 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适应经济发展

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想适应, 只有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 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社会市场需求的认识落后, 有些专业供过于求却仍在大量招生, 而有些专业人才紧缺却不去开设。因此, 高校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 不能只想追求学校的提升而忽视市场的需求。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考虑学生三年或四年之后的就业问题, 设置什么专业, 招收多少学生都应考虑市场的变化。加强市场调研, 做好人才预测工作。

高校应当建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社会市场需求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对于过于陈旧且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要进行删减, 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愈发突出, 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脱离、职业搜寻成本大于经济收益等因素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应重视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制定就业政策, 吸纳高层次人才;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经济学,就业政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5.

[2]蓝洁, 唐德海.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5) .

[3]吴克明, 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

[4]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1) .

[5]何婷.试从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研究, 2011 (6) .

[6]岳若惠.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价值工程, 2012 (14) .

[7]黄敬华.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探讨[J].当代经济, 2009 (4) .

[8]杜祥军, 谢霖.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J].管理观察.2009 (1) .

[9]卜以江.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11) .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53-02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一)多数高校毕业生奉献意识弱化,功利性较强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偏重于工资待遇,将就业目标定位于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1]由此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区域定位上,往往倾向于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忽视西北部边疆与基层落后地区的发展取向;在职业性质的定位上,往往倾向于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则相对较少。

(二)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当前,高校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学生将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如拔高成绩、虚报奖项等;二是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过程中不够严肃,对已经签约的单位,随意违约,恶意违约,对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认真履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三是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爱岗敬业,认为单位不能满足就业期望,就恶意辞职,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表现。[2]

(三)就业心理素质不稳定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高校生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3]在就业过程中,高校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部分高校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都在考虑之内;二是失衡心理。部分高校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结果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毕业生产生消极逆反的社会观和生活观;三是自卑心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部分高校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或者求职屡遭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甚至导致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四是依赖保守心理。部分高校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的意识,在择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一味依赖父母、亲友、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五是逃避心理。部分学生害怕就业,不敢面对现实,甚至干脆不参加任何招聘会,不参与任何求职活动,直至毕业仍然没有实现就业。

二、积极探索把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高校应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高度,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良好局面。[4]

(一)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针对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互相尊重的职业道德观。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和树立高校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创业者风采”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报告、座谈等多种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高校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国家的需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曾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并不显著,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就业指导专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就业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就业指导过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状况与就业指导的效益直接相关。高等院校只有从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角度出发,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因此,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刻不容缓。[5]第一,大力推进就业指导教师从业资格准入社会化。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指施,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岗位的人员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只有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准予上岗,并逐步实现社会化。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过程的规范化,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有关规定以规范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就业的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也要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讲求实效,确保质量。第三,调整、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在选用就业指导教师时,高校首先必须保证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考核先进者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规律,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而稳定地发展。

(三)有效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直以来,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被看作是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被看作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师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参与不够。事实上,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起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第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较为广泛的群体。他们在确定教学任务、讲授课程内容、控制课堂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教育环节中,其行为客观上起着示范和教化作用,因此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专业教师的价值观、人格、意志倾向等始终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专业教师是渴求知识、立志成才的大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结合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跟学生沟通,消除有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专业教师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优势和各种资源,由他们来为学生提供就业观教育、就业指导技巧指导、人生规划设计、心理咨询等,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整合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高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学校方应积极在高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五)整合就业指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处事能力并勇于承担责任,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失望、气馁。此外,加强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控制情绪,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从容应对。

三、结束语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高校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此外,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和整合社会各界的有效功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金荣.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O):23-25.

[2]刘献君. 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1.

[3]娄哲,冯长虹.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7-37.

[4]李卫红. 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4-6.

上一篇:雷锋日记400字下一篇:酒店必备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