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通用15篇)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

教学内容:

除法 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通过走老猫分鱼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认识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 : ,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师:,昨天猫妈妈钓了一些鱼回来后要分给小猫吃,(出示12条鱼)请同学们帮猫妈妈把这些鱼分放在这4个小猫的盘子里.大家看一下是()条鱼,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条.谁能说一下12条鱼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 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 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 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 ,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 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2例5(教材第19页略有改动)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就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 根棍代替鱼摆一摆,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吃鱼/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认识;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深化图形认识的基础。“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三维立体图形、二维平面图形、一维图形,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思维能力。课堂中“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包括:生活经验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象活动等,但是如何全面准确地合理优化“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对于积极开展图形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下提出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及其注重点,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一、实物操作、视觉观察、空间想象相结合,重思考

在小学“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只有操作和教师的直观演示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学生的数学思考,把经验数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科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它对“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是: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不同学段认知水平,在小学图形教学中,第一学段宜“先动手,再抽象”;第二学段应“先抽象再动手”。例如,第二学段,学习圆锥高的内容时,考虑到圆锥的高是隐藏在圆锥的里面,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有什么方法学生能亲眼见到圆锥的高呢?此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纵切后产生的切面的形状以及高所在位置,紧接着教师纵切圆锥模型,引导学生看到的等腰三角形与圆锥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想象圆锥纵切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对圆锥的实际纵切,使隐含的高显现化,抓住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直接感观圆锥的内部特征,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研究立体图形的实际问题积累知识活动经验。这种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让学生加深了对图形的理解,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相结合,重表达

学生获得图形概念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由于概念的形成是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知识经验出发,并且学生的图形知识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实物和模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概念形成有利于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发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通常在教授“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倾向于用概念形成的教学方式来学习一些数学初级图形概念,常常冷落或忽视概念同化在图形概念获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概念同化也是学生获得图形概念的重要学习方式,概念同化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抽象和概括图形概念,提炼图形的本质属性,辨析和比较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图形概念。“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概念教学中都不宜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式。”学生不把正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图形表象,不把长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表象等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忽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的选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应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图形概念图,理解图形概念间的关系。必须强调的是,教学中也必须强调适时地将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相结合来使学生明确图形的概念,通过二者相结合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几何概念的一般图形表象,也能将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深化理解和运用。

学生几何图形表象的习得,还需要学生语言的协同参与。这一点从朱志贤和林崇德的数学著作中也能够得到验证,即“语言、词在形成表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言,学生能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在学生一定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经历将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了解各图形概念的名称是怎么抽象而来的,学生又能感知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图形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语言表达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表达自己认识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图形语言的概括、提炼和抽象,通过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适时地提供学生语言模仿和习得的机会,帮助学生习得图形概念。

三、标准图形与非标准图形相结合,重本质

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不仅要呈现静态的标准图形,了解一般图形表象所反映的本质属性,还要通过动态的非标准的变式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凸显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和差异性,进行图形辨别和分类。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非标准图形,让一般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显而易见的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例如,第一学段“认识三角形”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标准图形,然后出示各种非标准的变式图形,让学生通过说理对三角形进行比较和分类,寻找三角形的共性和特性。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一般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既按边又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另外,教师也可以改变图形摆放的形式,改变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对图形進行升华认识,加深对图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二维图形与三位图形相结合,重转化

我国数学家张奠宙教授认为: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想象空间物体。因此,在教学“图形的认识”内容时,不仅要静态地认识二维图形,还要通过图形的运动,把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比如,通过面动成体的认识等学习方式,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图形,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教学时,应通过长方形和三角形动态的图形旋转的操作,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感受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的转化,清晰而直观地发现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隐蔽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有利于学生直观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其展开图”这一学习资源时,不仅要通过逻辑分析,也要通过实物操作转化,把立体图形展开分解成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图形转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抽象,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直观几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练习,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加深图形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深化。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需要深刻把握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儿童的数学几何思维发展特点、空间观念形成过程,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来促进“图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有效课堂[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6.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00.

[3]赵东金.小学几何概念图形表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71-74.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

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4

教学内容:p31例

4、做一做

教学目标:理解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一、例4教学

呈现给学生一幅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境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用售货员阿姨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求解决的问题:“你应付多少钱?”情境图下面,以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话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1、制作主题图,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商店”。

2、让学生关注售货员与小朋友的对话,说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3、请各组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讨论,教师突出强调:需要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

5、列式计算,并反馈。

二、“做一做”,让学生练习提出和解决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

呈现用盆花摆图案的画面,给学生提出“用这[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的问题,也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即小朋友的设计“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提醒学生:想一想,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问题已经有什么信息数据,还缺什么信息数据。

2、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及时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5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小结: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评价: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总结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高年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02-02

小学数学会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增加难度,同时教学目标也会随之提高要求。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素质,也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提升与思维的拓展。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都有所限制,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让生活与学习相融合,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本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来创设切合实际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大胆地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书本知识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晨光文具和得力文具的钢笔价格让学生判断哪家商品物美价廉。比如,晨光文具圆珠笔2支10元;得力文具是5支20元,教师试问学生去哪家商店买划算?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正确的解答。生活中有不同的情境,教师要要巧妙地运用,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所帶来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问题处理和解决能力。

二、进行开放题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

初学数学学生大多是出于好奇心,显现一种喜爱之情。随着年级的提升,数学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的教学,应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开放题训练。课堂的气氛与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活中有好多可以学习数学的地方,比如图书室、活动室、教室,老师都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环境的转换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有着新的见解。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此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来解决问题,此外,还有很,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等等。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总体反映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对开放性问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学生也应主动汲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数学技能。

三、明确已知条件,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无论是在学习或是生活上。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很吃力的状态,但并不表明他们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只是他们的潜力还未被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锁定学习目标,明确自身条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的难点在于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奥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问题都有自身的联系,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借助外物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类似的应用题时,在牧场中,一牛恰好吃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这里看似条件不足,但是细心阅读字里行间都隐藏着解决问题突破口。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大声诵读题目,教师可以在特定的位置给予学生暗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判断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提升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回顾和反思,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不仅是考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体现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书本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总结与归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让学生不停地回顾与反思。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难免的,想要学好数学不仅是记住书本上知识点,还要学会熟能生巧地运用这些知识点,在解题中能够很好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只凭教师讲解学生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学生需要亲身体验解题的过程,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疑难点。学生只有在问题的海洋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摸索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书本上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反复加强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也要在讲解中不断地提炼知识点,在保证知识点理解无误的基础上,浓缩精华,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所学知识,学生也要重视对知识点的回顾与理解。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扬长避短,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着手,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回顾与反思,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

[2]王淑娴.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5(12)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7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3)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2)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8

本节课教材布置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协助同学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同学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同学分析综合、笼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布置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与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干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同学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一起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同学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同学选择。为了培养同学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同学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同学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同学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四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这就给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持续地保持注意力在学习上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心的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新的教学理念与背景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地调动、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转变师生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变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发生相应的转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可能性”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抽取编号的形式来进行节目表演,学生在抽取的过程中,对未知结果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于可能性的概念体会得更加深刻。并且,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在课堂的互动与问答过程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口算和估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锻炼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在學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肯定,对于计算错误或者不会计算的学生,教师也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这样实际的训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的有效互动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鼓励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充满效率,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常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出发,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分析来增长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欲望。如,衣架、篮球架的支撑杆、红领巾等,这些都是学生十分熟悉并且常见的事物,利用这些东西来引入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他们对三角形也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重视操作实践

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与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上制作出几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制作不仅是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途径,还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将其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教学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实施课堂教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2]农红艳.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的策略思考[J].新教育时代,2015.

[3]赵佳芬.让数学素养与品德素养双丰收: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0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2 = 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4 = 4(辆)

5.请看算式: 16÷2 = 8 16÷4 = 4(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 九七()四()十六()三十六 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8 = 81 ÷ 9 = 15 ÷ 5 = 24 ÷ 6 = 42 ÷ 7 = 40 ÷ 8 = 24 ÷ 3 = 14 ÷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7 ×()> 8× 2()× 8 24÷()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 每6人一组呢?(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1

(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初步试商能力,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二)。(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例2图:

师: 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不够分而余下的,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可以再分,那就不是余数了,所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师生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即余数<除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可能有几种情况。进一步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是你觉得最重要的?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2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对应用题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应用题。这都是传统应用题教学为学生带来的影响,以往教师都是采用先例题后练习再讲解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千篇一律,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应用题难学,也就逐渐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为了应对考试,提升课堂质量,题海战术不可避免,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另外,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无法从应用题的解答中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内心认为学习应用题的解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因而也逐渐对应用题学习不再上心。对此,小学三年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应用题教学课堂。

一、联系实际,增强情景化与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采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达题意。但教师可以在题目之前加上详细的情境,在不影响题意表达的情况下,让题目背景变得更加丰富,让情境展现贴近学生生活。如此学生阅读起来也更具趣味性,由情境带入题目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也能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集体热情。

例如有一原题为:“54元能够买多少块6元的蛋糕?”教师为此题添加情境:“今天是老师女儿的6岁生日,老师想买一些小蛋糕给她吃。她最喜欢吃我们学校门口XX蛋糕店的水果蛋糕了,现在我有54元,水果蛋糕6元一块。那么我能给女儿买多少块水果蛋糕吃呢?”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蛋糕店与蛋糕的都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联想。如此对于课堂的专注度自然也会提升,解题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提高,甚至会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气氛由此得到活跃。

二、借助工具,直观演示应用题要求

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课堂中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带来更加趣味、直观的数学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更强,对于直观的呈现更加容易接受,关注度更高,趣味性的展现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题“小红和小华进行跳绳比赛,小红6分钟跳612下,小华5分钟跳520下,谁跳得更快?快多少个?”。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动画,动画中两人在跳绳,之后逐渐出现题目中的时间与个数的条件,当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动画呈现上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同解题,学生更加专注,便更能够理解教师的讲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除了信息工具之外,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重视步骤,增强学生解题条理性

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与理解力之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也就是要在讲题过程中注意解题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带领下,以自己的能力同样可以有条理、有步骤地解答应用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题“影院有25排座位,每排可坐24人,我们想组织600位同学看电影,能否坐得下?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就要对学生渗透解题步骤,让学生明晰解题思路,内化于心。首先教师让学生养成“题干画圈”的习惯,把题目中所有的条件用圆圈重点画出,避免遗漏。接着学会分析条件:影院要坐下600个学生,那就必须要有超过600个的座位。座位是通过25乘以24算出,如果结果大于或等于600,则可以坐下,小于600则无法坐下。分析过后就可以进行列式计算,所有条件一目了然。

四、结语

为了让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必须得到扎实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重心放在方法的传授上,教给学生更多的解题策略与技巧。多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观察与猜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三年级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日益转变成熟,教师需在启蒙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清除障碍,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都得到房展。应用题教学的提升,还需要众多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妍.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考虑问题真实情境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教材简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法简介】: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理念与策略】: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50根小棒。【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送小鸟回家!37 -2 ×3 5 ×9 24÷3 -2 用你的爱心和智慧把这些可爱的迷了路的小鸟送回家。(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一)教学例1.1、教学例1(1)

(1)情景导入:a.白雪公主听说咱们班同学既懂事又聪明,她也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高兴吗?看!她来了!

(2)(课件出示):有一天白雪公主来到了草地上,她得到了一些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或者学生质疑:什么宝贝啊?)× ×÷92729-3×8 46× +6 6 9 -254 × 5 42÷6 -248-7×65418168532÷4 45 有一天白雪公主得到了一些宝贝

(3).课件出示一篮子草莓。

想吃吗?白雪公主会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的,这是她让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3)课件出示教学例1(1)

1、(1)把这6个,每2个摆一盘,摆摆看,可以摆几盘?

(4)读题:男女生比赛读题a.男生读b.女生读c.集体读(5)分析题意:a.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b.让我们干什么?(摆摆看,能摆几盘)(6)分组用小棒摆一摆。a.请同学们分组用小棒代替草莓摆一摆。比赛看哪组同学摆得认真,摆得又对又快!摆好的请举起手,坐端正!(每组同学共用6根小棒,合作摆一摆;每组还要选一名组长汇报。)各组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7).各组汇报:(1)一个小组汇报(哪个小组长先汇报?好!你们组先汇报):6根小棒,每2个摆一份,共摆了3份。

(2)哪些小组长也想汇报?(指名汇报:可以重复,也可以说我们组和第一组分的结果一样)

(3)达成共识:看来大家分的结果都一样。想不想看看白雪公主是怎么分的?(想)

(8)课件演示分草莓得过程。(课件出示图片)

1、(1)把这6个,每2个摆一盘,摆摆看,可以摆几盘?

a.课件演示分草莓的过程

b.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c.你们和白雪公主摆得一样吗?(生:一样)你们真认真!白雪公主很喜欢你们!

(9)列式子并板书:

a.白雪公主还想知道你们会不会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生:会)

b.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c.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d.生:因为是平均分。

e.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f.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10)过渡语:第一个问题大家解决的很好,请看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图片:

2.教学例1(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如果是7个,每2个放一盘,再动手摆摆看,能摆几盘?

(1)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和刚才的要求一样。

(3)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根小棒,每2根摆一份,能摆3份,还剩1根。

(4)跟老师一起来看白雪公主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2)如果是7个,每2个放一盘,再动手摆摆看,能摆几盘?

(1)师问: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2)生:剩一个草莓。

(3)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4)生:不能

(5)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6)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7)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a.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b.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c.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d.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e.(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f.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g.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h.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i.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1)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 a.生:都是平均分,都是除法.b.第一个是没有余数的除法,第二个是有余数的除法。4.出示课题:课件出示,同时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课件出示余数的来历。

三、巩固练习:

1.过渡语:这两个问题大家都顺利地解决了,想不想一起来闯关?

闯来关

2、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0页。(先在课本上完成第一大题)

1.17个,2个2个地圈。2.23个,3个3个地圈。圈了(剩下(17÷2=8(组)„„18)组,1)个。圈了(剩下((个)23÷3=772)组,)个。(个)(组)„„2(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

(3)、指名回答:(师:哪个同学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做的结果?有很多勇敢地孩子!赵章乐同学,你来说!)我们一起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课件演示并分析。赵章乐同学真聪明!我们为他鼓鼓掌!(集体鼓掌)

(3)同法完成第二小题。

a.过渡语:这一关闯的真顺利!还想不想再闯第二关?(生:想)请看第二关的第一小题。(课件出示)

第二关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4)个人,还剩(1)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分一分,把分的结果画出来。每人分(2)支,还剩(1)。

2、完成教材“课本60页”第2题。(1)独立完成(2)指名口答,课件同时出示答案。引导说出算式和每道题的算理!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生: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余数”,还会算有余数的除法了!)

(师:大家表现都很好,白雪公主很满意,等大家今天认真完成了作业以后她就把那一篮草莓奖励给大家吃呢!开心吗?)

五.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出示)

作业:课本第64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3(盘)

÷ 2 = 3(盘)、、、、、、、1(个)

余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4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

2.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

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篇15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质量

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客观上它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象征,宏观上反映了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网络形成的好坏程度、能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大问题。那么,要如何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基础和关键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例如,课堂上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请你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你的看法”等话语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一起学习的氛围中。讲课时,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动作、话语,让他们受到鼓舞。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教师能够教得愉快,学生也能学得轻松,师生之间的互相感染,互相促进,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课堂教学、学习效率也就明显提高。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课前预习阶段。老师安排学生在讲新课之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2)课堂学习阶段。课堂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最后得出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课后作业阶段。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督促,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发挥各自优势,帮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从以上三个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今后的初中学习生活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合理整合教材,完善知识结构

六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知识遗忘较多,知识的综合更成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数学复习必须深挖知识结构,深究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克服初次学习中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弥补第一次学习中不能深化的地方,延展初学阶段无法拓展的部分,让复习成为学生知识建构、拓展加深的有效举措,也成为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等不断成熟的可靠方法。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首先让学生独立回忆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接着组织学生整理六个平面图形面积推导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图,最后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以各种形式出现,循序渐进,从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到利用所学知识计算美丽小屋的周长和面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运用,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将随着复习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这样不仅提高了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四、关注学困生,提高整体学生数学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为学习跟不上,许多学生都厌学,有的是完全放弃学习。所以,首先要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把学习目标定在他们努力就可以达到的高度,一旦达到目标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可以让学生组成“一帮一”的学习小组,课堂练习让优生给学困生检查作业,一方面可以督促学困生要当堂完成作业,改变学困生因厌学学习拖沓的坏习惯,有错及时给学困生讲解,另一方面也让优生巩固新知。课余时间,优生还可以给学困生出些简单计算题,帮学困生查缺补漏,全方面督促学困生学习。学困生在优生的帮助下得到进步,优等生也在帮助学困生中教学相长得到了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五、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而且使学生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坚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说得很有道理”“算得挺仔细”等等。尤其是采用小组评价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交阅、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每天进行全面考核,分三组评价加分,一天结束后评出优胜组。虽然这是一种精神奖励,但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0%的学生每天都能你追我赶完成各类学习任务。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卫国.浅谈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2]张丹.试谈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与教师,2012(14).

上一篇:水浒传内容概括下一篇:孙女满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