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主题活动教案案(共11篇)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感受10以内数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一个数大1,比它后面一个数小1。
2、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与人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认识相邻数。
三、活动难点:理解一个数总比它前面的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
四、活动准备:
1、红圆点1个,绿圆点2个,蓝圆点3个;1-9的竖长条点卡1套。数卡2套。
2、幼儿人手一份《找朋友》题卡,贴画是幼儿人数的一半。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序。
1、出示点卡幼儿读出数。
2、看数拍手。
3、问答歌:复习数的形成。
(二)、认识2的相邻数。
1、将圆点散放到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谁来把颜色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还要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2、用数字表示圆点数目,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目。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关系。提问:圆点是怎样排队的?2个绿圆点的前面是几个什么?2个绿圆点的后面是几个什么?为什么1排在2的前面?3排在2的后面?2的前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2比1怎样?2比3怎样?
4、小结:2比1多1,所以2应排在1的后面,2比3少1,2应排在3的前面,2的好朋友是1和3。
(三)、体验相邻3个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1-9的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
2、教师出示4的点卡:卡片上有几个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小朋友和比它多1的大朋友。
3、教师: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4、引导幼儿找数字8的朋友。提问:8有朋友吗?它的朋友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5、小结:一个数总比它前面的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
(四)、游戏
1、找朋友
发给每位幼儿1张题卡(如图一),请幼儿按老师提供的图形的数目,用贴画贴出相邻数。对找的快又好的幼儿贴“红花”以资鼓励。
2、数字找朋友
本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活动”作为音乐传播学科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展示, 得到了各界专家和学者的鼎力支持。从本次参评论文的整体情况来看, 文章研究对象涵盖音乐传播的方方面面, 研究角度多元, 包括音乐传播的学科理论建设研究、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研究、音乐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实现了音乐传播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为目前的音乐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征文活动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了专家学者动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了专家学者、在校学生, 还包括传媒界和音乐界的从业人员和音乐爱好者媒界和音乐界的从业人员和音乐爱好者, 这表明音乐传播作为一门充满朝气的新兴学科播作为一门充满朝气的新兴学科, 正在不断吸纳来自各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逐步实现自身的成长, 进而向着学科建设的完善迈进。
本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活动”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 2013年12月圆满完成论文征集的评选, 经过初筛、复评与终评三个阶段, 共产生获奖论文38篇, 其中一等奖2篇, 二等奖5篇, 三等奖8篇, 优秀奖23篇。下面对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中的获奖优秀篇目做一梳理。
一、音乐传播学科综合研究
学科理论建设研究是音乐传播学发展的基石, 为音乐传播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理论支撑。本届论文征集活动中的多篇作品, 为音乐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补充了新的观点, 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新角度, 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现有的音乐传播理论框架, 对音乐传播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国得杰在文章《有意味的空间——音乐传播之空间媒介》中将音乐观演场所作为音乐传播的空间媒介加以审视, 根据声场的性质对音乐空间进行了类别的划分, 从客观的物理属性、主观的听觉感知以及音乐空间发展的历史沿革出发, 对各类音乐空间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归纳出音乐空间总体的媒介规律。作者提出, 音乐空间是一类特殊的听觉建筑, 它服务于音乐, 参与了音乐的塑造。文章从物理特别是声学的角度对音乐传播的空间媒介进行关注, 是对目前音乐表演空间研究的有益补充。曹军军的《媒介与受众音乐接触行为相关性研究及其方法论》以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为支撑, 通过提出事前经验, 构建数学模型, 来设计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以验证结论, 具有音乐传播的前瞻性, 并实现了音乐传播研究方法上的良好开拓。
二、社会音乐文化建设
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作为音乐传播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包括社区、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生活调查研究和音乐文化产品创作品格、品位的社会导向, 还涉及音乐文化特色城市、社区建设等方面。从社会现实角度入手, 对各阶层的音乐生活进行理性观察和研究, 集中体现出音乐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本次征文活动中, 也有多篇获奖作品涉及此领域。
何洪禄的《群策群力以图音乐之革新——留美生对近代“新音乐”的传播和推动》一文详细介绍了近代历史上留美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社团、创办音乐刊物、著书立说, 并利用报刊、电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历史过程, 并对其中如中国科学社、北京乐友社、乐艺社等社团和以《科学》、《乐艺》、《音乐杂志》为代表的音乐期刊进行梳理, 融合多元角度对我国近代赴美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音乐传播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总结, 填补了我们近代音乐历史上留美学生音乐传播活动的研究空白。陈丽萍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农民工群体的音乐生活上, 她的《音乐生活中的“精神困境”——解读外出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一文在社会学和音乐学领域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对当下农民工的音乐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现状调查, 并通过调查反映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音乐需求,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农民工群体的精神生活状态, 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和寻求解决方案。这篇论文体现出音乐传播研究对农民工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关切, 具有良好的社会现实意义。
艾和的《大众文化中雅俗学说误区的辨析——由高雅音乐进社区引起的刍议》和林平的《音乐审美象征体验与公共音乐传播》从审美角度出发, 分别对高雅音乐进社区和公共音乐传播进行探讨, 丰富了音乐传播学中社会音乐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 亦具有相当积极的学术价值。
三、媒体与音乐研究
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音乐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使音乐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对各种媒体形式中的音乐传播现象进行研究, 是音乐传播研究的重要方面。传媒与音乐领域的研究包括对广播、影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中音乐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进行的把握, 以及对包括影视剧音乐、音乐电视、网络音乐在内的音乐作品的生产、传播的研究。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中, 在传媒与音乐研究领域的成果也颇为丰硕。
网络音乐与数字音乐作为当下受众面极广的音乐形式, 是近年来音乐文化研究的焦点之一。袁茜的《网络音乐传播中的审美现象研究》选取网络音乐恶搞现象、网络音乐“俗”文化现象、网络音乐视频的盛行、“新、奇、特”网络音乐作品的蹿红等四个典型的网络音乐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寻音乐审美与音乐文化之间、音乐审美与受众趣味之间、音乐审美与社会人文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 在网络音乐充满着社会生活的今天充满着社会生活的今天, 从审美角度出发对瞬息万变的网络音乐生活进行审视网络音乐生活进行审视, 冷静理性地看待各种网络音乐新现象新现象, 是音乐传播研究者应当持有的科学精神。谢引风的《新媒体视阈下的在线音乐付费模式探析》, 从在线音乐所处的市场环境为出发, 探究当前国内外既有的在线音乐平台所采用的主流在线音乐付费服务模式, 并结合典型案例, 剖析新媒体时代的音乐服务提供商成功经营数字在线音乐服务平台所需具备的优势资源, 最后针对我国的特殊市场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是对我国在线音乐付费服务市场发展与完善的有益探讨。
本次征文中亦出现了多篇关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领域的音乐传播研究的新成果。马栋梁的文章《论明星评委在〈中国好声音〉品牌打造中的作用》以近来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为研究对象, 从品牌识别度从品牌识别度、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三个层面入手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三个层面入手, 论证了明星评委在委在《中国好声音》品牌打造中的作用, 将当下传媒领域中的热点现象与音乐产品的品牌化相结合进行考虑域中的热点现象与音乐产品的品牌化相结合进行考虑, 应是有益的研究角度。作者强调音乐选秀节目诞生已久, 发展到今天, 观众的审美品位逐渐提高, 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对选秀节目音乐专业性的关注, 在强调音乐专业性的同时对音乐品牌化加以关注, 对多种传播媒介中音乐的品牌化运作进行探讨, 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将大有裨益。宫林林的《左翼电影歌曲的传播价值》一文, 着重分析左翼电影歌曲在不同时期的传播状况, 并进一步挖掘左翼电影歌曲的传播价值, 将音乐传播研究与电影发展进程相结合, 为过去以文本分析为主的电影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是对目前电影音乐研究的有益补充。音乐电视方面, 赵波的《MV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及创作心理解读——基于音乐社会学视角》一文同样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角度, 尝试从音乐电视创作者的身份特征和创作心理角度切入, 运用音乐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创作源头对音乐电视进行把握。韩建勇的《企业音乐电视的传播之道》, 通过对央视优秀企业音乐电视展播进行举例说明和深入的学理解读, 探讨了企业音乐电视在企业形象宣传方面的作用, 文章很好地体现了音乐传播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杨瑞庆的文章《扫描与时俱进的歌曲传播媒体》, 分别梳理了歌谱、电影、广播、碟片、荧屏等阶段由于传播媒介的更迭带来的歌曲传播的特点。文章指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严肃音乐主题音乐会肃音乐主题音乐会, 对进行音乐推广与认知普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了很大的作用, 多媒体音乐会作为新型严肃音乐传播形式式, 对推动音乐演出市场的发展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崔家嘉《融合影与光·乐音齐飞扬——浅谈多媒体应用视角下的严肃音乐传播》通过对严肃音乐会演出中多媒体形式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对严肃音乐会的发展和推广传播提出了建议。
音乐期刊编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也备受音乐传播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当代出版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转企改制、出版技术变革等问题, 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中聂会佳的《当代音乐理论期刊出版问题探讨》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认为音乐理论期刊应认清传统出版的优缺点, 积极运用新技术, 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顺应出版发展趋势, 实现数字化转型, 突出自身特色, 融多种出版优势于一身, 提高自身竞争力, 同时要树立新型经营理念, 加强自我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力, 拓宽营销渠道, 适应市场竞争。
四、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当代传媒音乐产品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等。目前, 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生态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 在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结合方面也尚未寻找到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有效方式。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一直是当下音乐传播学界着力研究的一个领域,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 有多篇与该领域研究相关的文章,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播和保护以及传统音乐文化与新媒体形式的结合等方面都做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
周东颖的文章《清代末期粤剧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从粤剧在海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粤剧在北美地区的传播、粤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粤剧在海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文章采用丰富的例证和史实对选题进行多角度梳理丰富的例证和史实对选题进行多角度梳理, 并回顾了清代粤剧的海外传播情况及意义代粤剧的海外传播情况及意义, 对粤剧在海外传播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开拓。朱晓峰的《音乐传播理论下的洮岷花儿研究》以音乐传播理论为基础, 对洮岷花儿这一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态进行传播学角度下的解析, 通过对洮岷花儿传播功能的论述、对其传播模式与现状的梳理以及对洮岷花儿所面临的传播现状的考察, 在如何更好地促进洮岷花儿的传承与发展这个问题上做了有益探索。李常新在《中国少数民族“歌书”的传播形态研究——以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歌书为例》一文中提出, 平果县壮族嘹歌至今仍活跃于当地人民生活中, 成了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样板。歌书作为壮族嘹歌的传播媒介, 先后产生了古壮字、新壮文、汉文、英文等不同文字符号的记录形式, 使得壮族嘹歌的传播方式、受众群体、文化变异呈多样化并存发展, 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作者将壮族嘹歌的传承概括为一种“球状”的发展模式, 并指出此类传承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壮族嘹歌的活态传承。李凌燕《苏南传统音乐传播、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以位于苏南的常州为研究个案, 从““保护音乐的文化之根源, 营造和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培养本土传统音乐传播管理人才, 强化专业培养的地域性域性”、“依据政策法规, 关注传承人的前沿作用”等六个方面个方面, 对常州传统音乐传播、传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析, 重点论述了常州传统音乐传播、传承、发展的具体策略策略, 为探索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播、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张艳在《一袭春风满树繁花——关于当代古琴艺术传播的思考》中从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人效应和现场演出的创新三个当下比较突出的传播现象入手, 对古琴文化的现状和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思考, 给目前的古琴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张劲盛《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史与现状调查分析》对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史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通过关于近十年来内蒙古地区马头琴音乐文化受蒙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的社会学调查分析, 反映了当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代表的马头琴音乐文化在传承上的问题, 并深入地挖掘了表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 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陈怡静在文章《从传播学的视野探究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侗族大歌为例》中以非遗音乐侗族大歌为例, 将其在当代社会中几种主要的传播形式做了阐述, 以求利用当今音乐传播的不同形式来促进其保护与发展。陈露在《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与研究——以禅、穗二地为例》一文中着力探析当代广府白话童谣的传播模式, 将其传播模式分为学校传播、家庭传播、媒体传播三种主要形式, 并指出学校传播与家庭传播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 媒体传播与新兴媒介的兴起紧密相关, 三种传播模式各有所长, 在当今广府地区多元文化语境下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和谐并存。居地希的《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从广东文化环境, 粤剧、粤曲、粤乐的起源与发展, 戏院经营、茶楼经营, 民间乐社的组建等方面分别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粤剧、粤曲、粤乐在形成第一个发展高峰的过程中, 表演空间对于三者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由此引发了关于推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发展, 在提升艺术品类自身价值的同时增强表演团体团内整合和团际联动效应, 并延续、提高表演空间的文化价值与传播功能的思考。赵君在文章《河南南阳在戏曲艺术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以汉调二黄为例》当中对以往学者较少关注的、汉江重要支流密布其间的南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关注, 以汉调二黄在其内的发展、传播为研究对象, 以南阳地区三条重要汉江支流——丹江、唐河与白河对于该剧种传播过程的作用为重要研究内容, 并对南阳地区周边的市镇有所涉及。该文对汉调二黄的这一重要流布、传播区域的历史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说明了河流在汉调二黄广泛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黄燕的文章《当代客家民间音乐传承的文化生态剖析——以广东梅州客家竹板歌为例》认为, 当代梅州客家竹板歌在传承方式、表演形式、演奏技艺、唱腔曲调、表演时空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对传统竹板歌音乐形式的继承与革新, 与该地区文化生态的互动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强调文化生态有可能影响民间音乐原有的文化品格, 但民间音乐也能从中衍生出适应现代民众生活需求的新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功能。传承主体若能适应这一生态环境, 并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民间音乐就能被更好地承继。曹翘楚在《传播学视野下的近现代鄱阳渔鼓变迁》一文中指出鄱阳渔鼓今天呈现的形态有赖于近代以来一些重要艺人的流动和迁徙所带来的音乐文化传播与融合, 而现代以来所采取的传承推广与传承保护措施则有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作者从鄱阳渔鼓的近现代变迁这一个案出发, 力图揭示传统音乐的传播规律, 呈现其未来的发展模式。曾凡忠的文章《古琴艺术的网络传播》认为网络传播给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优势和网络这一新型传媒, 用健康文明的古琴音乐去引导网络市场、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才能更好地让中国优秀的古琴艺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羌族的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 因其独特的音乐形态和特殊的演唱发声法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它产生流传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其传统传播方式受到外部因素介入和影响以后发生的传播嬗变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雷涛、周翔的文章《四川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播嬗变》结合四川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掘期、2004年开始的电视媒介传播期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的文化重建期三个阶段入手, 探讨了羌族多声部民歌传播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并对其影响做出了分析, 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具有理论深度的思考。而广西百色地区右江歌舞团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是广西较有影响力的地方院团, 该团以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享誉区内外行业竞赛, 并因此获得大量的重要出访机会。杨灿在文章《在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的探索中找寻出路——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建团初期研究 (1958—1983) 》中对右江民族歌舞团建团初期 (即百色专区文工团时期) 探寻自身发展道路的历程进行梳理, 着重于观察该团长期扎根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进行音乐节目创作的尝试与实践, 以及注重人才培养和营造创作氛围等积极发展手段。作者由此寻源性的个案出发, 期望启发对于当下艺术院团因改制而面临的困境的思考, 同时呼吁更多的音乐学者参与对地方代表性艺术院团的音乐学研究, 为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传播、艺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合理引导。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 是华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音乐传播学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究, 是积极承担社会历史责任的表现, 我们也期待通过学术界的研究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传媒导向学术界的研究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传媒导向, 能够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保护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思路。
五、音乐文化产业研究
音乐文化产业研究作为音乐传播研究的重要阵地, 其方向包括音乐文化产品的创意研究、音乐文化产业链及各要素的研究和音乐商品及市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等。音乐文化产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 有多篇作品与此领域相关, 从中体现出音乐传播研究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对当下音乐产业格局发展及变化的关注。
赵志奇的文章《音乐文化创意的释义与内涵——基于文化创意时代语境下的学理透析》从“传播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认为音乐文化创意已经成为音乐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作者认为, 对音乐文化创意进行学理性的研究创意进行学理性的研究, 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文化创意的时代语境, 首先对语义泛化的创意进行了溯源式的梳理泛化的创意进行了溯源式的梳理, 进而析出其主要特征征。接着, 文章以此为出发点, 对音乐文化创意的概念界定及其深刻内涵进行了解读界定及其深刻内涵进行了解读, 试图为音乐文化创意的理论和价值体系建立一个逻辑起点理论和价值体系建立一个逻辑起点, 并为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式发展建构思维基础。黄德俊的《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从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平、版权贸易、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等9项指标入手项指标入手, 对影响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归纳影响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归纳, 还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诸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 并据此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此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加强版权保护、扩大市场需求求、发展相关与支持产业等角度提出了策略和建议。该文从多个角度入手文从多个角度入手,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得出对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有益的结论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有益的结论, 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蒋劼在《音乐表演商品的社会价值》中认为, 音乐表演商品是人们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之一。文章从音乐表演的存在意义、商品属性等方面解读这种音乐流通形式, 并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音乐表演商品应当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导向作用。音乐表演商品应当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提高人民群众社会音乐生活的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 积极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逐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相关, 李奇龙在文章《广西南宁市琴行音乐文化产业调查与分析》中认为琴行音乐文化产业属于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由琴行产业和钢琴考级所带动的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 作者就南宁市琴行音乐文化的现状、特征、发展模式及与之相关的钢琴考级培训活动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罗洁璐的《栖息在旅游与产业之间的艺术》一文认为在我国历史上旅游性质的音乐早已有之, 而自1978年之后, 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 持续地快速发展。民族音乐作为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资源之一, 其本身已不再单纯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内容为主要目的, 而是增加了为旅游者和经营者服务的商业目的。文章以《印象·丽江》 (雪山篇) 为例, 对近几年兴起的由实景与当地生态 (音乐) 文化结合而成的新型演艺产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通过相关理论的结合和对实景演出文化产品的个案分析, 探讨了我国民族音乐在旅游性质的音乐演出背景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是社会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传播研究多年来也一直对其有着关注,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对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校园歌手和音乐比赛以及音乐演出进校园等文化活动与现象的调查与解读。
刘靖华、郭建民《高校音乐教育引领城市社区大众精神文化》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才能支撑城市化发展稳步前进。作者目光兼及高校内外作者目光兼及高校内外, 对音乐教育如何引领城市社区大众精神文化教育如何引领城市社区大众精神文化、校园“精英教育育”如何融入社会“大众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思考, 对以高校教育提升城市文化水准以高校教育提升城市文化水准, 引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刘畅的《高校通识教育的音乐人文传播——以通识课〈影视音乐赏析〉为例》认为高等院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在人文方面的侧重。音乐作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艺术门类, 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点, 更作为人文传播的载体而凸显了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以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通识课《影视音乐赏析》为例, 探索将影视、音乐和人文熔于一炉的通识教育思维模式, 针对欣赏中的共性之惑和影视音乐赏析自身的特殊性,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 并以电影《一曲难忘》和《搜索》为具体例证, 探讨影视剧作品中音乐对主题的深化和隐喻, 以及主题歌对人文主旨的点染与拓展, 尝试以综合的视角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 赏析音乐融会的人生况味。张燚的《大学生古琴社团中的多重话语——以“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为中心的分析》以“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为例, 对当下大学生古琴社团的含义进行多重解读。作者认为,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当前社会, 古琴文化的境遇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古琴在国家层面、教育机构层面和学生层面的不同语境中, 代表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古琴身上的国家意志、民族意识、高雅品位、独立人格被各方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放大着, 而在学生层面, 古琴的符号价值则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
音乐传播研究作为极富现实意义的新兴学术领域, 需要各方学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加入。本届论文征集活动的参与者除了来自音乐学领域的的参与者除了来自音乐学领域的, 还有许多来自艺术学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 这充分体现出音乐传播研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充分体现出音乐传播研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各领域的学者学者、专家和音乐行业的从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本次征文活动中次征文活动中, 以独特的视角对各种音乐传播现象进行观照观照, 通过翔实的资料积累,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性理性、严谨的学术思考, 得出了大量有益于我国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结论乐文化建设的结论, 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音乐传播学研究丰富的可能性和等待各界学者继续努力的广阔研究空间。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领域;实践教学;展开
【中图分类号】G613.3
幼儿教学的难点就是一切必须从零开始,不要说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会自理,还得教师们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所以要实施新教学指导纲要,首先要求改变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不仅要教幼儿识字、数数、辨别颜色,还要将科学知识贯穿其中,在日常生活、科学实践活动中将知识传授给幼儿,使他们从小在学会生活本领的同时,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掌握一些科学的基础知识,打好今后学习各类知识的基础。
一、幼儿科学领域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幼儿教育主要以生活常识和自然学科为主,重点培养幼儿的生存、生活能力。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幼儿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对幼儿教育实施新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新的教学纲要,出台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必须围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一些优秀的幼儿教学工作者经过十几年努力奋斗,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探究、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中取得了较好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成绩和实践教学成果,使学前教育有了好的开端,使幼儿科学实踐教学改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策略得到一定的探索。充分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幼儿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给国家建设、祖国未来培养了更多的生力军[1]。
二、幼儿科学实践教学展开的不足
虽说幼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于实践教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展开仍有不足之处。
1、对教学改革理解不透彻
虽然多数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幼儿教学纲要之精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实例、准备教学案例,认真开展教学活动。但仍有少数教师对教学课程改革按纲要实施教学认识不足,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理解不够,对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对幼儿实施完整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概念尚不清晰,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认真设计准备教学方案,没有好好筹划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无法使幼儿在教学活动领域中去全面接受科学知识,也无法提高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好奇,无法开启幼儿大脑思维的大门。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2、忽视幼儿个性发展
个别幼儿园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以幼儿为主体、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人名利,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教学活动方案,认为自己探寻幼儿科学教学方案太难,不如借鉴小学教材内容,如“风的形成”教学活动方案进行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幼儿科学潜能的开发,限制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发性探究思维,忽视了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个性的丰富想象力,阻碍了幼儿的渐进性掌握科学知识的发展。
3、幼儿科学实践教学整体活动做得的不足
幼儿教学改革,要求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要求采用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个别幼儿教师对此认识不够,对全面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在幼儿科学实践教学整体活动中功课做得的不足,没有充分的去准备、组织教学活动,无法教育幼儿科学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
三、开展幼儿实践教学,搞好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
1、提高教学改革认识,认真教学
幼儿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改革相关文件,提高对幼儿教学改革的认识,认真阅读教学纲要,明确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概念,全面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认真设计准备教学方案,认真筹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不仅要学会吃饭、穿衣,还要全面接受科学知识教育,从教学实践中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使他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充满渴望,自然开启幼儿思考好学的大门,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和目的 [2]。
2、正确引导幼儿认知科学
幼儿园教师应正确理解“以幼儿为主体、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职尽责,抛弃个人名利,抛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功夫去探寻、去研究幼儿科学教学活动方案,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幼儿认知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观察、辨别事物的能力。使幼儿渐进性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实践教学,做好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开始实施,在培养与发展幼儿科学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建立在以育人为本、以科学素养为主的基础上。如组织“看谁的沙包掉得快”的教学活动。运用幼儿熟知的大米、沙子、布和针线做成的小沙包、米包,幼儿对这些认知的材料是充满了好奇的,都想动手玩一下,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和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动手操作,将沙包一起向高空中抛,看谁的沙包掉得快,引导幼儿从中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边玩边教学的活动里,直接将生活和科学实践知识一起进行了教学,幼儿得到正规性的科学活动教育。使幼儿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较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素养,逐步长大、成才,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人。
四、总结
通过上述浅析,要更好开展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幼儿教师知道如何来开展教学,如何来引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提问式、探究性、递进式科学教学领域活动中健康的学习,促进幼儿的科学教育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学敏.《专业标准》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教学策略——以“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策略探究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设计意图:
近期中午我在给小朋友梳头发的时候,梳子一抬起来头发就跟着飘起来,几个孩子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小声嘀咕;“头发怎么被梳子粘起来了?梳子上有胶水吗?”看见孩子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从“摩擦生电”这一现象入手,在操作中感知、了解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现象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乐于发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身边的科学,对摩擦生电现象感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大胆猜测,独立完成实验。
3.初步了解感知“静电”现象,知道摩擦生电。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重点:
知道物体摩擦后能生电。
活动难点:
能独立完成操作摩擦生电的操作现象。
活动准备:
吸管若干、塑料尺若干、木棍若干、塑料笔杆若干、碎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和碎纸片并提问:桌子上的物品都认识吗?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让彩色的碎纸片站起来跳舞吗?请你试试看。
2.提要求,请幼儿自由尝试。
3.交流操作结果。
二、教师操作,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摩擦吸管,然后轻轻靠近纸片,让幼儿观察纸片的变化。
2、对刚才的现象进行猜测和交流。提问:“为什么小纸片会自己蹦到我的吸管上呢?”3.幼儿猜测讨论,可以让幼儿摸摸吸管,大胆猜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展思路来思考。
三、感知体验摩擦生电的现象。
1.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的呢?自己动手去试试,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吗?”
2.小结实验结果:请幼儿将自己使用各种材料操作的情况和结果,用语句表述出来。
四、引导幼儿了解感知摩擦生电的原理。
1.教师请幼儿在头发上或者衣服上摩擦操作物品,再次尝试操作。
2.小结结束:“摩擦生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就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没有摩擦或摩擦的时间力度不够都没办法产生静电。(banzhuren)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静电现象,梳头的时候头发飘起来,脱衣时候有声音和点点火花。被静电“电”到了会有疼和麻的感觉。
教学反思: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知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首先我把已经准备好的各种珠子(珠子有三角形的、方形的、圆形的)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挑选自己认为可以滚动的珠子。接着做滚动实验验证预先幼儿的猜想。请幼儿把珠子放到斜坡(教师发给幼儿硬纸做斜坡)试一试,看看这些珠子哪些会滚,并把会滚动的珠子放进自己的碗里。并请幼儿说一说。再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中去发现会滚的物体都有圆形的一面。最后,老师总结并延伸。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是在探索中感知了哪些东西会滚,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存在着不足之处:我自身语言不够简洁、指导语不够明确,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有点乱,我需要加强控制课堂的能力。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1.激发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汽车,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
2.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若干,布置成汽车展览会。
3.充足的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画画工具;各种几何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引出汽车,教师带领幼儿去参观汽车展览会。
师:小小一间房,橡胶轮子扛。
喝油又喝水,奔驰在路上。(汽车)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参观汽车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不同类型汽车的兴趣。
师:小朋友看一看展览会上有许多汽车和汽车卡片,拿一辆你喜欢的汽车,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用途?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汽车和他的汽车,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幼儿参观汽车展览会,观察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自由摆弄各种汽车,熟悉汽车的名称和简单的用途。
三、观察发现,引导学习。
1.观看普通汽车课件,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我给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录了像,把你手里的汽车和卡片放回展台,我们一起看。
课件展示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2.观看几种常见的特种车的课件,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你知道特种汽车的名字吗?
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几种特种车。
课件展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如:汽车是什么名称?汽车是什么颜色的?车上有什么装备?什么时候用到它?电话号码是多少?)
3.让幼儿说出自己见过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除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些汽车,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汽车?乘坐过什么汽车?
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汽车,每种车子都有它不同的本领,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可是人们在乘车时也会有危险,我们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四、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把汽车展览会上的各种汽车按用途分类。
师: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放的没有次序,我们帮它按用途分一分类。
幼儿按轿车、卡车、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进行分类。
2.请幼儿画出或拼摆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师: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绘画,拼图等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伙伴的作品。
活动结束:
幼儿随音乐作开汽车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1、尝试用搅一搅、摇一摇、搓一搓等方法变泡泡,萌发初步探索泡泡的兴趣。
2、能用动词大胆的表达操作的过程。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放有洗洁精饮料瓶、放有洗衣粉的杯子、放有水的杯子、筷子、放有水的脸盆、肥皂、毛巾等。
2、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泡泡。
3、环境创设:桌子上贴有小圆点(操作的材料都放在小圆点上)。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泡泡。
出示吹泡泡的玩具,老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二:变泡泡
1、看看说说桌子上出示的材料,引导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变泡泡。
2、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操作材料变泡泡。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洗洁精加点水摇一摇,变泡泡,洗衣粉加点水搅一搅,肥皂加点水搓一搓,变泡泡,我们的本领真大。
三:再次变泡泡
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变泡泡
四:教师总结
教师小结:原来泡泡可以洗掉脏东西,使东西变干净,泡泡的本领真大!
小班科学领域:我会变 【设计意图】
《我会变》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变大变小》。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孩子的兴趣高、探索欲望极强。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继而通过玩气球——变魔术——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在和孩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活动准备】
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气球、木耳、雨伞、胖大海、扇子,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出示没吹的气球)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3.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幼: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5.你们相变吗?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6.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播放课件)【延伸活动】
刚才咱们想象成小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变成大巨人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咱们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小班科学领域:水宝宝搬家
【设计意图】
水是生命之源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水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所以我选择《水宝宝搬家》为题材的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让幼儿不断地体验、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去装水、运水。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不但令幼儿感受到了快乐,还做到“玩中学”,使其感知了水的特性和使用不同的工具给水宝宝搬家。这正如《纲要》中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的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水会流动的特征。
2.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
【活动准备】
水盆、水桶、一次性杯子、空矿泉水瓶、海绵、塑料注射器(无针头)塑料袋、抹布、小筐、小勺、漏勺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
难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水流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水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宝宝们,水流动的声音好听吗,那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一下水流动的样子吧。
2.自由选择材料,帮水宝宝搬家。
小朋友平时喜不喜欢玩水?是怎样玩水的?刚才水妈妈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他给水宝宝找了个新家,但是不知道该这样把水宝宝搬过去。小朋友们想不想帮助它?(想)那咱们先来看一下老师都给你准备了哪些材料?
3.分组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引导。
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那么多材料,你们想不想帮水宝宝搬家?不过在搬家之前水妈妈有几个要求:一是不能将水宝宝丢到地上,否则它会迷路的;二是不能将水宝宝弄到衣服上;三是在搬水时不要碰到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那现在我们5人一组开始行动吧!(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进去)
4.提醒幼儿将用完的工具分类摆放。
好了,孩子们我们帮水宝宝搬完家了,你们太棒了,现在请小朋友把刚才用的工具分别放到两个盆里(能盛水的工具)、(不能盛水的工具)。小朋友,为什么这些工具是不能盛水的?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因为这些工具有缝隙,所以不能盛水。
5.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工具为水宝宝搬家,但还是有丢到地上的水宝宝,你们知道吗?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那里的小朋友连吃水都困难,更不要说洗澡了,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水源。那谁能告诉老师用什么方法把地上的水宝宝捡起来呢?(幼:海绵、抹布)捡起来的谁又能干什么呢?(幼:浇花、浇水)那好吧!我们快把地上的水宝宝捡起来吧!
【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将捡起的水宝宝去给小花、小树浇水。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等因素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奶粉罐、茶叶罐、废旧小轮胎、积木、木片等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油桶搬上卡车的方法。
引导语: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些大油桶搬上车呢?
小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呀!我们请来了斜坡来帮忙。有了斜坡我们可以更轻松的将这些大油桶搬上车。
二、说一说,斜坡在生活中运用
引导语:小朋友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斜坡呢?
小结:是的,小朋友的玩的玩玩梯、住宅门口供自行车、摩托车上下台阶的斜坡、还有马路上的斜坡。这些斜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试一试,利用材料玩斜坡
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尝试开展不同的游戏
镜头一:搭建斜坡大比拼
在已有搭建斜坡的基础上,萱萱和皓皓小朋友用奶粉罐、茶叶罐和竹片搭建斜坡。萱萱小朋友用奶粉罐和一条约50厘米长的PVC管搭了一个斜坡,皓皓小朋友则用一条约1米长的PVC管架在奶粉罐上搭了一个斜坡。他看了看萱萱搭建的斜坡,说“萱萱,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呢。”萱萱听了后,连忙说我也可以搭的很长。说完搬来许多材料继续搭建斜坡,有竹片、茶叶罐、木块等。这次,萱萱用木块和3片约1米长的竹片搭了一段斜坡,并将这段斜坡与原来搭建好的斜坡连接在一起,搭好后她对皓皓说“皓皓,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了吧。”此时的皓皓,仍然用PVC管搭建着斜坡,斜坡长约2米左右了,而且他还在不同方向搭建出了3个斜坡。皓皓听了萱萱的话后,回答道“我的斜坡虽然比你的短,但是比你多呢。”萱萱仔细看了看皓皓的斜坡,说“我也会啊!”说完,也开始搭建起多个斜坡。而皓皓则想办法延长他的每一个斜坡。一开始,他们俩在教室里面搭,等到教室没有空间搭建斜坡后,便跑到了走廊继续搭建。俩人的斜坡越搭越多、越搭越长。有的斜坡从另一个斜坡底下穿过,有的斜坡则从另一个斜坡的上面飞过,许许多多的斜坡交织在一起,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处则高低不平。
教师分析:
从搭建斜坡的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不少斜坡,他们对斜坡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斜坡的搭建有一定的经验,他们知道搭建斜坡需要有坡面,需要有支撑点,即一个坡面和一个支撑点就可以构成一个斜坡了。从孩子们搭建好的作品来看,虽然他们能搭出长长的斜坡,能在不同方向搭建出多个斜坡,但是他们的搭建还是比较粗糙的,主要体现在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比较随意,连接处凹凸不平。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坡面与坡面之间连接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把斜坡当成“玩具”,而是只把搭建好的斜坡当成自己的“作品”。
调整做法:
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汽车和各种小球。当有了小球和小汽车后,孩子们开始探索在斜坡上如何让小汽车或小球下坡、上坡。这一游戏的探索,也将使他们认识到坡面之间紧密连接的重要性。
镜头二:斜坡上的小汽车
涵涵小朋友在操场上用5条长方形碳化积木和长条坡面搭建好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有下坡,也有上坡。搭建好之后,她便拿起新投放的小汽车,将小汽车从斜坡的起点处往前推,让小汽车利用惯性前进。小汽车下坡之后,在即将上坡的时候卡住了,不动了。涵涵不气馁,她仔细观察了每一段斜坡后,用手将前后的两个坡面调整对齐,接着她又拿起小汽车继续游戏,这次,小汽车没有被卡住,而是跑过了一段坡面停下了。涵涵见状,跑过去拿起小汽车重新回到起点准备第二次尝试。她使出了更大的力气将汽车往前推,结果,小汽车跑到了比之前更远的地方了,却在上坡的`坡面上停下了。予涵小朋友再次仔细观察了坡面,又把第一段坡面进行了调整,她把用来当支架的木块立了起来,让第一段斜坡变的更陡了。调整好斜坡后,涵涵拿起小汽车继续玩下坡、上坡的游戏。她使劲儿将汽车往前推。汽车前进的以更快的速度前进着,先是下了坡,接着爬上了坡,最后又下了坡了。见到此景,涵涵开心到尖叫起来了。(录音)
教师分析:
在这个游戏中,涵涵通过不断的调整坡面和坡度获得了斜坡的一些新经验。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起初,她搭建好斜坡,就想让汽车下坡,却不知道汽车能否顺利下坡与坡面的衔接是否密合有关系。通过尝试与观察,她终于发现小汽车之所以在下坡的过程中被卡住,是因为两个坡面之间没有连接好。当她发现这一问题后,立马调整了坡面之间的连接处,成功的让小汽车下坡了。另外,从游戏中可以发现涵涵还了解到了要让一辆小汽车连续下坡,上下坡,推力和坡度是非常重要的。推力即惯性产生的力,推力越大,速度越大;坡度越陡,速度也将越快。在几次的尝试之中,涵涵最后获得了斜坡游戏中汽车速度与推力、坡度关系的相关经验。
调整做法:
关于斜坡还有很多游戏,与孩子讨论还可以利用斜坡玩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与孩子商量后,我们增加小木片、纸杯、易拉罐等材料
镜头三:斜坡我还能这么玩
新增了彩色木片后,孩子们搭建好斜坡,便在斜坡的出口处将木片拼搭成各种形状,有的用木片拼搭房子,有的则将木片拼搭成一个三角形。有一次,哥哥将木片横放在坡面的边缘上,摆成一列,试图用弹珠将木片击倒。这一次,弹珠并没有击倒任何木片,而是从横放的木片下方滚到了斜坡的末端。发现木片没有被击倒的哥哥拿来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木球,继续着刚才的游戏。不到一会儿功夫,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木片。哥哥欣喜若狂的欢呼着。童淮、林尹皓等小朋友被哥哥的欢呼声吸引了过来。看到哥哥发明的击倒木片的游戏这么好玩,他们也尝试着在离斜坡最末端处约50厘米左右的地面将木片摆成一列,再让小木球从斜坡上滚出去以便击倒木片。可惜的是,小木球沿着斜坡滚到最末端处到达地面后,便朝着另一个方向滚去,与木片擦肩而过,木片并没有被击倒。老师一旁的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说“我知道为什么木片没有被击倒了,因为离的太远了。”说完,林尹皓用手将木片推倒,在紧挨着斜坡末端的地面重新搭建起木片,童淮见状也来帮忙搭建。搭好一列木片后,林尹皓再次从斜坡上扔出小木球,只见小木球顺利的通过了斜坡后,成功的击倒了3片木片,还剩5片木片没被击倒。此时,一旁的老师提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能击倒全部的木片呢?”童淮摸了摸脑袋想了想后,将木片重新排列,并拿来一个大木球继续游戏。这一次,大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的木片。此时,我又问“还有办法能击倒更多的木片吗?”童淮和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拿来了更多的木片,将木片搭成“井”字形,搭到10层高之后,再次拿起木球放在坡面上滚下来,当大球顺利的击倒斜坡末端的所有木片后,童淮开心的跟我说“黄老师,你看,这么多木片都被击倒了。”
教师分析: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了解妈妈的肚子是宝宝小时候的“家”。
2、感受妈妈对宝宝的付出与关爱,有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图片“肚子里的家”;
2、胎儿生长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对“家”的兴趣
1、重点提问:你们都有家吗?家里有谁?
2、有一位王老师,她的肚子里有一个家,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二、理解,交流——感受妈妈对宝宝的付出与关爱
1、第一部分:
重点提问:
(1)开学了,红红和绿绿看到自己最喜欢的王老师,都想去亲一下王老师,可是她们亲到王老师了吗?为什么?
(2)红红和绿绿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谁的话有道理呢?
2、第二部分
重点提问: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的肚子为什么会这么大了吗?
(2)教师小结:是呀,王老师肚子里住着小宝宝,老师的肚子现在就是小宝宝的家呀。
(3)你住过这样的家吗?当你住在这个家的`时候,妈妈和你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幼儿介绍,并出示相应图片)
(4)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宝宝现在都长得这么漂亮和聪明吗?
(5)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就为我们做很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每个宝宝都是那么的聪明和漂亮。
三、我们也来大肚子——体验感受妈妈怀孕的辛苦
1、出示大枕头,我们也来变个大肚子。
2、大着肚子捡物品、大着肚子拥抱、大着肚子洗衣服……
3、重点提问:
(1)大着肚子方便吗?
(2)大着肚子做事情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原来怀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大着肚子的妈妈做什么时候都很累,妈妈可真辛苦。宝宝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四、活动建议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
教学目标: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ppt、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
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
(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
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
(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
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结: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教学
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2
一、说教材: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二、说教法: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开展自然测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并不是老师教一不,幼儿学一不,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发现,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节课老师只是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四、说教学程序: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五、活动延伸: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
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4
一、活动题目
奇妙的气流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吹一吹’’探究活动,感知气流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不同粗细的吸管及吸管做的漏斗、塑料小球(或乒乓球)、纸条或16开纸张、纸船(由幼儿活动前折好)、盛有适量水的盆、笔和记录卡。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向两纸中间吹气时,两纸是分开了,还是靠得更近?
试一试。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
(3)两张纸平行放置,距离很小时,向中间吹气。
说一说我的发现。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纸没有动。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两张纸都向中间倾斜。
(3)两张纸距离很近时,向中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合在一起了。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漏斗吹小球,小球会不会跑?
试一试。
(1)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上吹。
(2)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下吹。
(3)把小球放在桌面上。
说一说。
(1)向上吹时,小球悬在漏斗口上方,不跑也不掉,而在漏斗里转动。
(2)向下吹时,小球贴在漏斗口滚动,也不掉下来。
(3)用漏斗倾斜吹时,小球掉下来。
记一记我的实验结果。
吹水中小船。请幼儿将两只小纸船平行放在水里,中间留适当距离,然后向两船中间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六、注意事项
吹乒乓球时,球要靠近气流面,用力尽可能大一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科学领域主题活动教案案】推荐阅读:
托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6-22
优质教案科学领域06-30
幼儿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教案:《认识物品》12-01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小脚真能干》10-21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圆”活动设计11-27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10-05
玩水小班科学领域10-15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06-14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案11-19
中班语言领域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