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与行政处罚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证与行政处罚(共9篇)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程序分为三类,即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在简易程序中,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当场处罚时,应表明身份,说明处罚理由,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制作笔录,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并送达,备案,执行;在一般程序中,应进行立案,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书并送达;在听证程序中,应告知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举行听证会并制作听证笔录,然后作出决定。在以上程序的重要环节,如果当事人不予配合,或者在场人不予见证,将直接导致处罚程序的不完整;如果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那么,《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因违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销。行政机关如何完善、补救处罚程序,公证能予以法律救济。

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即公证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其主要业务范围之一就是保全证据,即经过公证的法律行为、文书事实,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到国家法律机关的确认,具有排除第三者争议的证据力。民诉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就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证明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第六十四条规定“有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第六十八条第四项规定“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据此,公证书作为证据适用,具有特别的法律效力。

公证书既然具有特别的法律效力,且作为直接证据直接适用,那么,行政处罚机关就可以直接将公证引入行政处罚过程中,解决上述存在的程序缺陷。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和可以办理证据保全公证,确认财物的种类、数量;对调查、询问过程可以办理事实确认公证,固定违法事实的存在和调查取证程序的过程;对送达法律文书的行为可以办理保全行为公证,以证实已将相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到当事人。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2

一、税务行政处罚管理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都赋予了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而税务行政处罚有三种:罚款、停止出口退税权、收缴或停止出售发票。从日常的处罚情况看, 税务机关大多采取罚款的处罚方式, 很少采取另外两种方式。实际税收工作中, 从税务机关内部具体行使税务处罚权的部门看, 可以是税源管理部门、稽查部门、评估部门、办税服务厅或其他业务科室, 有的可以对外独立行使处罚权, 有的作为内设机构必须以本局名义行使处罚权。从税收征管系统中违章案件登记方式看, 可以自动登记, 也可以手工登记。

在实际税收征管中, 林口县国家税务局的违章案件登记绝大多数都是系统自动登记, 如在催报环节产生逾期未申报违章案源登记, 在催缴环节产生逾期未纳税违章案源登记, 在办理开业登记时产生逾期登记违章案源登记等等。在发现其他违章行为时, 可以进行手工登记, 如发现企业未按规定开具发票, 发票丢失或未按规定缴销发票等违章行为, 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手工发起案源登记。从林口县国家税务局2013年处罚总体情况看, 发生违章共计613条, 其中逾期未缴纳税款29条, 逾期未办理税务登记28条, 未按规定缴销发票4条, 逾期未申报552条。以上案件中, 一般程序6条, 简易程序607条。待处理 (在限改) 的共337条, 执行完毕的共215条。

二、税务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问题

(一) 税务行政处罚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裁量基准》自2013年2月1日施行以来,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行政处罚的随意性, 使处罚标准在法定范围内又细分为若干额度,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存在未按处罚基准规定执行的情况, 如:林口县富朋煤炭经销公司2013年7月逾期申报超过限改期限45日以上, 依据《处罚基准》规定“限改期满45日以上的, 对企业处以1 000-2 000元罚款”, 应最低处罚1 000元, 而市场管理所仅罚了50元。再如林口县龙爪镇庆丰石业加工厂2013年11月逾期未申报, 税务机关下达的限改期限是要求其在2013年12月24日前改正, 企业实际改正日期2013年12月17日。依据《处罚基准》规定“对逾期未申报的, 在限改期限内改正的, 不处罚”。该户在限改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 不应处罚, 但市场管理所却罚款20元。

(二) 税收执法人员对行政处罚的操作不熟悉

很多执法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人员对《行政处罚法》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界定不清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处罚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进行处罚操作时, 经常需要在法规科指导下完成或为其代做。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因为操作流程较复杂, 也使很多执法人员产生畏难情绪, 特别是面临执法考核系统的监控, 当出现问题时解决起来非常麻烦, 加重了执法人员的畏难心理。由于执法人员在税收征管软件中的操作错误, 次日在执法考核系统中带出监控信息, 为避免考核过错, 经常不得已只能由法规科在税收征管系统中采取非正常删除违章案源的办法, 再帮助执法人员重新进行违章操作。

(三) 适用于处罚一般程序的标准过低

近年来, 由于税收起征点政策的陆续调高, 以及一般纳税人门槛的降低, 使纳税人享受的便民政策和税收优惠越来越多, 而《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个体户处罚50元以上, 企业1 000元以上, 适用一般程序”已与当前税收形势不适应。

(四) 《处罚基准》对未按规定变更税务登记的处罚过重

对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处罚基准》以逾期30日为界限划分处罚标准, 逾期30日以下, 并处2 000元罚款, 逾期30日以上, 处1万元罚款。即使在限改期限内改正了, 逾期也最少处罚2 000元。在实际中纳税人很难接受, 觉得处罚过重。而且处罚基准对逾期变更登记的处罚, 没有区分个体户与企业, 对个体户而言, 处罚过重。

(五) 征管改革按事设岗的要求与CTAIS中的处罚实施部门相矛盾

自2013年税收征管改革按事设岗后, 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发生了变化, 如林口县国家税务局所有关于开业登记方面的核查都由林口县国家税务局朱家分局负责, 所有发票核查业务都由林口县国家税务局龙爪分局负责。在实际运行中, 出现纳税人逾期办理开业登记时, 如果处罚额度较小, 办税服务厅办理登记时可直接按简易程序处罚, 但如情节较重, 达到一般程序处罚时, 因办税服务厅没有调查实施和执行送达文书权限, 只能由林口县国家税务局朱家分局进行, 那么就出现矛盾。因为按征管改革职责划分全县所有纳税人的逾期开业违章处罚操作应由林口县国家税务局朱家分局负责, 但操作时, 税收征管系统却要求只能由纳税人所属税务机关进行处罚。比如, 大厅受理一户林口县国家税务局古城分局所属的逾期开业登记户, 按《处罚基准》应处罚1 000元, 应适合一般程序。因办税服务厅没有权限实地调查核实, 只能由管理分局进行调查并处罚。

(六) 税收征管系统不能合并处理

在一个年度里多次逾期未申报, 在CTAIS中体现多条违章记录。在实际工作中, CTAIS中的每笔同样的记录都需要单独处理, 不能合并。这样针对每条记录的分别处罚, 在执行上增加了工作量, 也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非正常户解除时, 如果不针对每一条违章记录分别处罚, 次日税收执法考核系统就会显示过错。

(七) 出现在征管系统中的违章记录无法采取行政处罚

由于纳税人走失而无法联系被认定为非正常户, 或纳税人拒不接受处理处罚等情况。以2013年林口县国家税务局逾期未申报未处罚为例, 2013年逾期未申报552条, 待处理 (在限改) 的共337条, 执行完毕的共215条。待处理的情况大多数由于以上原因无法结案。在林口县国家税务局2014年9月由省国税局疑点数据库下发的疑点数据中, 通过林口县国家税务局核查后, 就有这种情况, 使得这些违章记录一直在系统中长期悬而未决。

三、规范税务行政处罚工作的建议

(一) 继续深入宣传贯彻落实《税务行政处罚基准》

《税务行政处罚基准》自2013年2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 使税务机关针对不同违法行为, 根据轻重程度, 按处罚基准对号入座, 有章可循, 对减少处罚的随意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认真做好《裁量基准》的宣传工作, 需要主动向纳税人宣传讲解有关事项, 努力争取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在各地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的显著位置公示《裁量基准》, 自觉接受纳税人及公众的监督。应持久贯彻实施下去。严格遵守《裁量基准》规定, 依照违法事项不同情形的处罚标准, 对纳税人做出公正、合理的处罚决定。

(二) 加强税收征管系统中对一般程序的税务行政处罚操作的培训

税务行政处罚经常发生, 但很多执法人员不会操作。国家税务局各管理分局出现年龄偏大, 不懂计算机操作, 处理业务时经常找人代做, 有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建议国税系统内各局法规科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培训, 并在培训中向执法人员讲清楚, 征管软件处罚流程中哪些地方是执法考核系统所监控的, 在操作时谨慎进行, 防止次日执法系统提示出错。

(三) 提高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标准和听证标准

《行政处罚法》自2002年实施以来, 已有十多年了, 对处罚程序的界定应重新划分, 适当提高一般程序处罚标准。建议对个体户一般程序标准由50元提高到300元, 企业由1 000元提高到5 000元。听证标准个体户由2 000元提高到5 000元, 企业由10 000元提高到30 000元。

(四) 因地制宜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罚操作办法

1.简易程序处罚遵循“谁登记、谁处罚”的原则

税源日常管理岗、一窗通办岗均可进行处罚登记。对个体处以50元以下罚款,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下罚款适用简易程序的, 税源管理分局或办税服务厅均有权自行发起违章案件登记并进行处罚。

2. 规范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所涉及各环节的具体职责

在违章处罚实际工作中, 有权处罚的部门应与税收征管系统保持一致, 建议仍由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实施调查和文书送达。对个体处以50元以上罚款,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上罚款适用一般程序的, 如果是办税服务厅发起的违章案件登记, 办税服务厅应按纳税人所属税务机关及时传递给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实。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调查完毕后移交法规科审理。法规科审理完毕后, 再由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送达处罚决定书, 在系统中做回证销号。

3. 先处罚后受理增加强制监控功能

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业务, 应先通过税收征管系统“税收法制综合查询”模块查看其是否有违章记录在案。对没有违章记录或已结案的, 再受理其业务。如逾期办理开业登记的, 办税服务厅可先录入基本信息, 先进行违章案源登记, 根据情况进行简易程序或一般程序的处理。在违章案件未结案前, 暂不核准发放税务登记证。对于注销税务登记证, 纳税人违章记录必须全部结案后, 方能注销, 而且CTAIS对此进行了强制监控, 否则无法注销。建议增加对其他情形的强制监控, 待所有违章案件结束后, 再办理相关业务。

(五) 对同一纳税人的多条违章记录进行合并处罚

在税收征管系统中, 经常出现同一纳税人出现不同属期的同类违法行为或同一纳税人在同一属期不同税种的违法行为的情况, 针对多条违章记录, 为简化工作流程, 建议可合并处罚, 按总的罚款金额, 对其中一条违章记录进行操作, 而对其余几条记录做结案处理。如果次日执法考核系统提示其他几条记录未处罚, 则可以通过无过错申辩调整来解决。

(六) 加强税务行政处罚的管理

纳税人违反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税法规定处以相应处罚, 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 纳税人理应接受。虽然处罚不是最终目的, 只是一种惩戒和教育。但是如果对已经生效的税务行政处罚长期不执行, 税法会被纳税人一再漠视而再犯, 也不利于税收工作。为达到惩戒教育目的, 促进处罚的执行, 建议可采取《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限, 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 税务机关可收缴或停止其发票”。待处罚案件执行完毕后, 再解除这项限制。而这项权力在实际中税务机关往往被忽视, 在税收征管系统中很少运用这项功能。

(七) 对非纳税人原因造成的违章不予处罚

《处罚法》二十七条规定,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 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不予行政处罚”。实际工作中, 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非纳税人原因造成的违章行为, 这些是《行政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没有规定的。如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逾期申报在CTAIS中产生的违章记录, 而不予处罚在《处罚法》中又找不到对应的条款。建议在实际税收工作中对非纳税人原因造成的违章记录, 不进行行政处罚, 直接做结案处理。

摘要:税务行政处罚是税务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 其规范程度直接体现税务执法质量的优劣, 但税务行政处罚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对林口县国家税务局税务行政处罚情况进行调研, 以此对现今的税务行政处罚管理模式提出继续深入宣传贯彻落实《税务行政处罚基准》, 加强税收征管系统中对一般程序的税务行政处罚操作的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国家税务局,行政处罚,税务

注释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3

2007年1月28日,某县安监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一家烟花爆竹批发销售企业私自销售非法生产的烟花爆竹。执法人员立即行动,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的仓库内储存了非法生产的特装大地红15箱、烟花26箱、擦炮18箱。这是一担情节严重的销售非法生产的烟花爆竹的案件。县安监局给予该企业没收非法产品及非法所得1万元,罚款3万元并吊销该企业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分歧

在此案的处理过程中,办案人员对该案的定性一致。但是。在县级安监部门是否可以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的企业向从事烟花爆竹零售的经营者供应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违法经营的物品及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对当事人实施吊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处罚,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县级安监部门不能适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对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实施烟花爆竹吊销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理由是《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与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称发证机关)负责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依据“谁审批、谁监督、谁负责”原则,吊销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应由发证的安监局来实施,县级安监局无权进行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县级安监部门可以适用依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对该企业实施吊销《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 理由是《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未对吊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机关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实施吊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分析

这是一起涉及分级管辖与处罚批准的案例。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发生地的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该省是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两级管辖,且《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对吊销《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未做特殊规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要充分考虑管辖权和批准权。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不同于《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明确规定了本条例行政处罚的机关是由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未对吊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机关做出具体规定。

结论

该省行政处罚是市、县(市、区)两级管辖,按照已经划分的执法管辖范围,该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如属县级安监局管辖,可由县(市、区)安监局直接吊销《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如属设区市安监局管辖,县(市、区)安监局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向具有管辖权的市级安监局转交案件,由具有管辖权的市级安监局实施处罚或者批准处罚,批准后也可由县(市、区)安监局实施处罚。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4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许昌市行政处罚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组织行政处罚检查工作,防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处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57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处罚检查是指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所属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执法人员执行和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检查。上级部门或上级规范性文件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行政处罚检查应当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坚持合法、公正、公开、高效,预防、查处和整改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及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本级、本部门行政处罚检查工作。

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义务接受监督检查。

第五条 检查行政处罚的主要内容:

(一)处罚依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主体是否合法;

(三)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超越处罚权限、管理范围;

(四)罚没和扣押财物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类行政处罚凭证、文书应用是否正确,案卷管理是否规范;

(五)行政处罚裁量权标准落实情况;

(六)省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预先法律审核制度、告知制度、案例指导等制度落实情况;

(七)按有关规定是否建立内部行政处罚责任追究制度,处罚责任追究是否到位。

第六条 检查行政处罚的主要方式:

(一)现场检查;

(二)调阅执法卷宗和其他有关文书;

(三)对执法人员进行抽查考核;

(四)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七条 在检查行政处罚中发现的问题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行政处罚存在明显违法行为的,立即予以制止并纠正;

(二)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违法或不当行政处罚行为,按照《河南省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和《许昌市违法行政处罚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建议书》并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移交有管理权限的部门处理。

第八条 下级人民政府、同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拒绝接受检查或者不配合检查工作,经批评教育不改的,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5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处罚工作试行规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进一步规范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行为,保护公司、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资法规发〔1996〕5号文件《关于印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处罚工作试行规则〉的通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试行规则。

第二条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政处罚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及办公室(以下简称协调办),与局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室设在综合处),统一指导、协调各处室行政处罚的有关工作。

各处室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进行调查或检查,并提出处罚意见。

第三条 对评估机构的行政处罚行为,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十九条规定,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托北京市资产评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实施,评估中心应在委托范围内以市局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当事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依照有关法规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通报批评;

(三)罚款;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对评估机构作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可依照有关法规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停业整顿;

(三)吊销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五条 行政处罚的实施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听证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

第六条 行政处罚决定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

(一)对个人处以五千元以下(不含五千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万元以下(不含一万元)罚款或者警告、通报批评等一般行政处罚的,由各处室或评估中心负责人审查后,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经局协调办审核后,由分管副局长签署。

(二)对于情节复杂或者对个人处以五千元以上的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万元以上罚款,对评估机构处以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等重大行政处罚,由各处室或者评估中心负责人审查后,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经局协调办审核,报调委会通过后,由分管副局长签署。其中,罚款金额在三万元以上的,由局长签署;

(三)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的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三万元以上罚款、对评估机构处以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前,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应在协调办组织下进行;听证程序结束后,听证主持人提交听证意见报告,经局协调办、调委会、分管副局长审核同意后,由各处室或者评估中心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依照上述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七条 各处室或者评估中心负责人应自接到承办人的调查报告后二日内签署意见;协调办应自接到各处室或者评估中心等部门出具的意见后三日内提出审核意见;调委会自接到协调办审核意见后五日内出具意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力;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应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若当事人无异议,应向当事人交付行政处罚决定书,当事人应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十五日内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复议委员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此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十二条 局调委会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十三条 各处室或者评估中心应到局协调办办理结案手续,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印件报局协调办备案,其他原始材料由各处室和评估中心负责保存。局协调办将罚款金额在五千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报北京市财政局法制处备案。第十四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式三份,一份由填发部门存查,一份由接受处罚单位存查,一份由接受处罚单位的主管部门存查。

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发的行政处罚文书均应加盖“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印章,市局所属的机构一律不得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处罚。

第十五条 本试行规则未尽事宜,按照《行政处罚法》、《北京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等有关法规执行。

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 篇6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系统内部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虽然都是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制裁行为,但有较大区别: 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

行政处罚是由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作出的,这些行政主体具有对外管理职能,其行政处罚权已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而行政处分是由受处分的公务员所在机关,或上级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作出的。也就是说,一般的行政机关都享有对其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权。

所制裁的对象不同。

行政处罚制裁的对象是违反行政法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行政处分的对象仅限于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采取的形式不同。行政处罚的形式、种类很多,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许可证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

而行政处分的形式只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 职和开除等六种形式。行为的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属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管辖关系为基础;而行政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前提。

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而行政处分 则由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公务员的法律规范调整。

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相对方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通过复议与行政诉讼获得救济;

而对行政处分不服的,被处分的公务员只能向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行政监察部门申诉。

(1)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处罚的主体一般属于外部行政主体;处分的主体一般是内部行政主体。

(2)制裁的对象不同;处罚对象与处罚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处分对象与处分主体存在隶属关系;

(3)采取的形式不同;处罚有罚款、拘留等;而处分没有。(4)行为的性质不同;处罚是外部行政行为;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5)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处分所依据的要高。(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对处罚不服,可以进行起诉和复议;而对处分不服,一般是不可以。

行政处罚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的制裁。

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据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纪律等对其所属人员违规、违纪行为所作的处罚。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针对的违法行为不同。

行政处罚是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的外部行政行为;

行政处分是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分则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

第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

行政处罚的决定者和实施者是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受处罚人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而只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普通行政关系;

行政处分的决定者和实施者并不一定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它与被处分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行政组织关系所产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

行政处罚依据国家有关行政管理的普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程序法;

行政处分则依据行政组织法。第四,形式不同。

行政处罚的形式主要有警告、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劳动教养等,始终与被处罚人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相关;

行政处分的形式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大多与被处分人职务上的权利有关。

第五,两者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由此产生争议后的救济手段也不一致。对行政处罚不服,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对行政处分不服,相对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一是制裁的原因不同。

行政处分制裁的行为是国家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有关的违法、渎职或失职行为; 行政处罚制裁的行为是处于行政管理相对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从管理的违法行为。

二是制裁的对象不同。

行政处分的对象限于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或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监察机关处分监察对象时,国家行政机关才有可能成为处分对象。

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既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人实施了普通公民得以实施的违法行为,或者没有履行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应履行的强制性义务,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但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即使有违法行为,也不能成为行政处分的对象。

三是制裁权的来源和根据不同。

行政处分的制裁权是各级行政机关的固有权力,无需单个法律的特别授权。行政处罚权来源于外部行政管理权,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管理权并不当然包括行政处罚权。所以取得行政处罚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

四是制裁的范围和形式不同。

行政处分的范围一般只限于与国家工作人员法律地位有关的荣誉、资格与职务等;行政处分的形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而行政处罚不仅涉及荣誉、资格、财产,还涉及人身。五是行为的属性及效力不同。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7

一、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概述

(一)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内涵及特点

烟草专卖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 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权利。它是各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 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自由裁量权具有自主性, 法定性和相对性的特点。自主性表现在表现在烟草专卖管理机关拥有选择权, 即选择作为或不作为, 选择具体的行为模式, 选择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幅度等;法定性, 是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的内在要求, 即是说烟草专卖执法机关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规章赋予它的权力, 在正确认定事实及证据的基础上, 对行政相对人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相对性是指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为一种弹性权力, 烟草专卖管理机关享有一定的自行判断和自行选择的权力, 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 要遵循合法合理和公平等原则。

(二) 自由裁量权在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的体现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在具体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 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事实要件认定的自由裁量

烟草专卖执法部门对当事人的行为性质认定酌情裁量, 确认其行为是否违法违规, 并经过调查决定是否作出行政处罚。如《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 烟草专卖许可证的发证机关对相对人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后, 对不符合条件的, 可以责令暂停烟草专卖业务、进行整顿, 直至取消其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

2. 判定情节轻重的自由裁量

在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中, 有不少法条规定的是酌定情节。即在量罚时, 需由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酌定违法情节的范围、程度和轻重。

3. 选择处罚的对象、种类和幅度的自由裁量

我国现行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行政处罚主要有警告、强制收购、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停产停业、取消经营资格等。

二、行政程序在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价值意义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一种, 这种权力的运行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遵循程序公开和公平的原则。为预防和控制负效应的出现, 必须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行政程序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中的价值体现:

(一) 行政程序是限制随意行政的前提

行政程序是限制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一种重要手段。行政程序一旦法定, 一方面作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享有者、行使者的行政主体在选择行为方式、方法及步骤时必须遵循程序规定, 即按行政程序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作为, 否则就要承担违反程序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 作为权利客体的行政管理相对人, 有权要求行政主体按法定程序顺序行为, 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政程序的设定也可以预防行政主体滥用程序壁垒, 拖延行政行为的发生, 避免行政主体选择不适当的手段、范围、幅度来加重行政权力客体的义务, 以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扼制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主观随意性。

(二) 行政程序是公正与效率的平衡机制

效率是行政的生命, 行政自由裁量权就是为行政效率所设置。而行政程序是行政自由裁量实现公平、公平的保障, 从局部或阶段表现来看, 要求行政主体严格按照行政程序自由裁量, 似乎是约束了行政主体的行为自由, 拖延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的时间, 降低了行政效率。但从本质上分析, 遵循行政程序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是一致的。现代社会行政事务繁杂, 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固然需要快速、及时, 如果行政主体片面追求效率, 不遵循法定化的公正程序, 势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 行政管理相对人必然会行使救济权。这样不但减损行政效能, 而且还挫伤人民群众的参政积极性, 所谓的效率也终将失去。而通过正当行政程序后, 即使出现行政行为结果不利于行政管理相对人或不能满足其要求, 由于程序已给他们充分的申辩机会, 行政主体作了充分的公正努力, 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情绪就会被淡化或消除, 他们能给行政主体充分的理解, 从而减少事后的申请复议和行政诉讼, 客观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与对策

(一) 完善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规章

对于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规章进行完善, 可以使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广度和幅度降低, 从而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行控制。具体来说, 首先, 要及时、合理、适度地授予必须授予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并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及时、适度、合理地限制或取消;其次, 应当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比较原则、概括的规定, 进行修改和补充, 提高其可行性;最后, 将烟草专卖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 既可以使得烟草专卖监管体制的实施变得独立, 并对监管力度进行提高, 同时也对监管失灵的现象进行了杜绝。

(二) 建立、健全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监督体系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监督、行政监察部门的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烟草专卖管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和其内部监察部门对使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当的行为, 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与补救, 并对必要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救济手段, 使得监督变成一种长效机制。同时, 要积极发挥行政复议的作用, 使其可以有效解决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

(三) 实行严格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包括情报公开制度、回避制度、告知并说明理由制度、时限制度、听取陈述、申辩制度。情报公开制度, 就是指行政行为的依据、内容、程序、结果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外, 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允许和方便公众查阅、复制。回避制度, 是防止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有所限制的人事行政制度。设立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徇私舞弊, 影响公正的情形发生。告知并说明理由制度, 是指行政主体在做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时, 应当告知相对人行政决定的内容, 并说明其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时限制度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对行政主体实施某一行政行为的时间限制。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 也是限制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工具。听取陈述、申辩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 应当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避免错误行政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 从而促进其合理性的提高。

(四) 加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

加大力度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行政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 使司法机关能够进行全面的审查, 包括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是否有适当的目的、是否有法律和事实的依据、是否存在不作为、是否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在审查中, 如发现对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形式不当的情形, 应将其撤销或者判决变更。这样就可以保证司法审查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约的有效性。

四、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的公平性考量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作为行政权的一种, 其运行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对于其公平性考量的因素, 主要在于自由的公平性与程序的公平性。所谓“自由”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裁量权“是一种明辨真与假、对与错的艺术和判断力, 而不以他们的个人意愿和私人感情为转移。”因而对于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的公平性考量, 在于执法者的自由是在法治范围内的自由。此种自由的行使由于具有公权力的强制性, 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 否则烟草行政处罚的恣意妄为将不可避免, 自由裁量的公平性更难谈起。因此,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公平性, 势必需要对自由裁量的“自由”作出合理的界定与监督, 以支撑其公平。

另外, 对于程序的公平, 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态势来看, 自由裁量权出现负效应是因为它的逆向运行或越轨运行, 即不按预先设置的方式、方法、步骤运行。从这个角度讲, “行政程序是为行政权力运行设置的一种安全装置。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 其一切布置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这些都表明了行政程序在制约行政权, 保障公平自由, 防止专断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 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推进法治烟草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使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在遵循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前提下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行使程序, 这样才能有效地规范自由裁量权, 切实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增加烟草专卖执法的公信度。

摘要:烟草专卖违法案件情况复杂多变, 法律、法规不可能对所有情况下的行政处罚都规定得明确具体, 因而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的存在是必要而合理的。但由于其自身特性, 导致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情形屡屡发生。因此, 如何认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如何控制烟草专卖行政处罚中滥用自由裁量权现象的发生, 确保自由裁量权能够得到合法、合理与公正的行使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本原理和行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公平性考量。

关键词: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控制,公平性

参考文献

[1]何建贵.行政处罚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年版.

[2]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公证与行政处罚 篇8

【关键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问题;解释制度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6-01

1994年9月1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维护了医疗市场秩序,医疗安全得到相应保障。但该条例实施至今已有19个年头,受制于当时的医疗体制和社会经济水平,一些条款设计不够合理,可操作性不强。现结合实际工作,就执法监督和行政处罚过程中该条例的法律适用困难做进一步探讨。

1 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概念界定不严谨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养老院、门诊部、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该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第二条进一步规定,“条例及本细则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可以理解为,适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必须以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前提条件[1]。那么打击涉及无证行医的“黑诊所”便无法套用本条例第二十四条与四十四条的相关规定[2]。《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1.2 罚则缺失

在民营医疗机构,有一种现象较为常见。某医务人员的胸牌上标注职称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进一步调查核实,发现该医生仅为医师职称。这种虚假标注胸牌内容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戴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但是该条款并无对应罚则,所以卫生监督部门只能在《监督意见书》中责令立即改正,无法做出行政处罚。在检查中还常出现一种情况,即发现医疗机构在其大门处私自悬挂未经认证的牌匾招牌,比如,发现一所肝病专科医院大门外擅自悬挂有一块“某某肝病研究中心”牌匾。违反了《条例》细则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的印章、银行账户、牌匾以及医疗机构名称应当与核准登记的医疗机构名称相同;使用两个以上的名称的,应当与第一名称相同”。细则并无与之对应的处罚性条款,所以也只能责令改正。

1.3 处罚金额不适应经济发展

实施《条例》的时间是1994年,距今已经近20年,《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所规定的行政处罚金额普遍在3000元以下,明显不适应今天的经济水平[1]。除了由于时间跨度大造成的罚款数额偏低,法律威慑力差等问题,我们必须留意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条例》细则第八十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3000元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上;(二)给患者造成伤害;(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第一项规定,只要機构超范围执业的违法收入累计超过3000元就必须吊销执照。可见3000元的界限成为吊证与否的关键,但是,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外科手术一例的项目收费就已经超过3000元。由于3000元标准的易达性和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严苛性,造成法律上限与下限之间缺乏有效过度,不仅从法理上违背法律设置原则,更给卫生监督员在实际行政处罚过程中造成压力。

2 建议与对策

2.1 完善立法

一部运行良好的法律,立法是关键。《条例》及其细则从1994年实施至今,只在2006年由卫生部对《条例》细则的第三条进行了相关修订。所以,由于时间跨度久,法条相对滞后,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甚至是使其法律化,提高法律效力。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丰富《条例》的内容设置,完善处罚金额的设定,处理好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增强该项法规的适用性[3]。

2.2 强化法律解释制度

时效性是法律的典型特性之一,近几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新问题新困惑,许多新医疗模式无法套用原规定,或者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矛盾,此时法律解释无疑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涉及卫生领域的法律解释主要分为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对此国家应该做好“两个严格”,一方面,应当严格司法解释的主体,保障司法权独立。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行政解释权限,避免行政解释成为新法创立。

2.3 出台《医疗机构服务监督管理规范》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4],此举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由于《条例》所涉及的罚则多针对医疗机构执业资质条件不达标,并没有将关注重点放在医疗服务质量上,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形成一部《医疗机构服务监督管理规范》[2],就医院乱收费,收取病人红包,病历处方管理混乱引起医疗纠纷等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法律约束,配合《条例》,充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赵莉.对医疗卫生监督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2661-2662

[2] 沈志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中行政处罚与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6):445-446

[3] 张果.医疗卫生监督中的相关法律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 3959-3961

行政处罚一般程序 篇9

一、除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二、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三、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四、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五、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六、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七、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辨而加重处罚。

上一篇:汽车行业竞争对手分析下一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