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精选10篇)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1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被派驻岑港司前社区作为一名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对当地的社情民意进行调查摸底时,发现群众对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个问题反映非常强烈,为此我走访了一些单位、企业、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先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2007年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意见,区政府就我区农村城乡一体化事宜与市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我区乡镇自来水厂统一由市自来水公司收购,并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网改造;在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自来水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三年后,且辖区内农民饮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时,辖区内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与城区同价。之后,市自来水公司陆续收购了白泉、干览、北蝉、马岙、小沙、岑港、长白等乡镇、以及盘峙的水厂,并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管网更新、管道联网和水厂改(扩)建等工作。现已投入资金1.2亿元,近期还将投资1.35亿元左右,用于岛北净水厂的建设,通过改造,多数被收购水厂的水质水源等供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3月,区物价局《关于调整定海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非居民用水价格的批复》(定价„2010‟5号)对水价调整范围、分类、幅度及时间进行了统一。用水价格采取“区分类别,分步调整,最后定价同网同价”的办法,范围为除册子乡外定海区定价供水一体化的所有乡镇(含环南街道辖区)。经营性用水(含工业、商业、服务业)执行时间为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调整后价格为每吨2.6元;非经营性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调整后价格为每吨3.2元,城区同价;特种行业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整后价格为每吨6.00元,城区同价。

二、存在的问题

1、水价调整前,我区乡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每吨1-1.5元,工业和其他用水价格为每吨2元左右,有些地方同居民用水价格一样。调整后,水价成倍上涨,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和好处,反映十分强烈,甚至误解乡镇政府把原乡镇所有的自来水厂和水库卖给市自来水厂,是出卖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届时有可能出现拒不支付或拖欠水费现象,甚至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2、同网同价城乡用水一体化,水价提高,但原水20多年来一直未提高。如2009年我区乡镇用水量为850万吨,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1.83元,水厂供水成本约为每吨2.66元(不包括即将投资岛北水厂建设成本),这样算下来全年亏损达700万元,数额较大,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

3、自来水管网存在严重老化,压力很小;同时锈铁水严重,需要加快改造。

三、对策和建议

1、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从农村实际出发,以群众利益为先,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群众可接受的乡镇水价调整政策。

2、要广泛宣传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同时也可以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让群众代表一道参加听证会。

3、如这次提高水价,原水价格也要相应提高,乡镇实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水反哺补贴机制,缓和水价提高群众负担过重的矛盾和乡镇原水补贴机制加重财政负担的困境。

4、加大投入,继续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对原来的水厂进行改(扩)建等,改善水质。

驻岑港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 盛信龙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2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

淄川区是淄博市老工业城区之一, 煤炭、矿石资源丰富, 但由于长期超量开采, 造成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加上工业和生活污染, 城乡供水日趋紧张。为了保证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1991年开始, 淄川区先后实施了“三调一引”四大供水工程, 日供水能力达到12.5万立方米。“东水西调、西水东调、南部供水”三大调水工程, 投资1.13亿元, 日供水能力10.5万立方米, 铺设主管道84.6公里, 穿越16处乡镇 (办事处) 。引太河水库一干渠供水工程主要向罗村、双沟、寨里、洪山四镇供水, 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近几年来, 以四大调水工程为主体, 以乡镇社会化供水工程为依托, 形成了淄川区城乡供水大水网, 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积极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 为淄川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 淄川区城乡供水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供水集团 (自来水公司) 以“三大调水”工程为依托的集中供水, 年供水量1500万m3, 受益人口36.2万人;二是太河水库一干渠供水。主要包括罗村、寨里、双沟等乡镇, 年供水400万m3, 受益人口5.6万人;三是以乡镇为独立单元的社会化集中供水, 受益人口13.21万人;四是偏远村庄自备水源自供自用, 受益人口12.25万人。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在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过程中, 我们的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网络。按照分级管理、统一调度的原则, 规范完善了以区水务局为行政主管部门, 区自来水公司为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由区水务局根据区域可供水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配置方案。由区自来水公司负责供水主干管道及各水厂、加压站、配水厂的输配水经营。由乡镇供水站负责分支管线以下的配水经营, 同时成立了各片、村的水管组织, 负责用水户的“零销”业务。

2、建立了城乡供水保障机制。严格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 制定健全了操作性强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制度, 实现了统一管理, 统一调配, 统一查表计量, 统一核算;同时, 加强了城乡供水的监督检查, 以区水政监察大队为主, 组建综合水务执法队伍, 全面维护取水、供水、用水等正常水事秩序。

3、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亏”的原则, 实行了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办法, 计量水价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进行制定, 经济发展好的乡镇高一点, 欠发达的乡镇低一些, 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计量、分级收费的原则, 制定了合理的水费标准, 村民生活用水由村水管员负责收取后上交镇供水站, 企业用水直接由镇供水站收取, 然后上交区自来水公司, 减少了管理环节, 节约了供水成本。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成效

截止2004年底, 全区19个乡镇、459个村中已有320个村实现自来水化, 受益人口37.31万人,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3%。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以来,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效益显著。避免了城乡供水设施的重复建设, 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理顺了城乡供水管理机制, 实现了区域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工作环节, 提高了办事效率;供水水质有了明显提高, 提高供水保障水平, 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居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二是经济效益良好。通过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网进行配套、完善、改造、提高, 降低了管网漏失率, 由原来的20%-60%, 降低到了18%, 保证了城乡供水需求, 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达到了节水增效的效果, 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态环境效益明显。通过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 可以增加对水源地的补偿, 使水质保持优良的状态;可以增加治理水土流失的投入, 以涵养水源;可以增加治污资金, 以加快污水处理的进度。由于满足了优质水的需求, 可以防止经济发达区域过量超采地下水所形成的地面沉降, 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扩大。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中, 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供水工程实际开发利用规模还不足。由于体制分割, 许多有条件使用优质水的区域因管理不统一, 工程设施不到位, 目前还不能使用优质水, 造成工程资源的闲置。

2、“四大供水”工程建设时间不同, 输配水管网独立运行, 造成供水工程供需不平衡, 输配水管网之间的优化配置和调度成为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制约因素。

3、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标准不一, 老化失修, 跑、冒、滴、漏严重。这一方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供水费用的增加,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群众负担, 使供水价格应提价而不能提价。供水企业无力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维护, 易形成“漏损多——加价多——提价难——维护难”的恶性循环。

4、各区域经济基础不同, 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受资金的制约较大, 进程不够快, 区域发展不平衡。

5、部分乡镇群众的节水意识和用水缴费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1、进一步理顺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 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管理网络, 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实施。

2、城乡供水一体化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 使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更加完善。

3、加大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步伐和管网配套工程建设, 建立完善的供水工程网络体系和供水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3

【关键词】自动控制系统;站点设置;选型设计;系统特点

1 前言

常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按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原则设置,全厂设一处中央控制室,管理全厂生产过程,各工艺单体设置基于PLC的控制设备,处理局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任务。

自动化系统采用由可编程控制器(PLC)与工业控制计算机构成分散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控制、数据采集功能为一体,完成整个净水厂的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

自动化系统建成完整的厂区光纤冗余以太环网,实现各单体的自动化控制,并有与管理调度系统接口。PLC控制器通过采集现场仪表的生产实时数据和控制设备的状态信息,根据现场工艺的要求,实现净水处理的过程控制、顺序控制、连锁控制、设备的开机、停机等各种操作,完成净水处理的自动控制。现场控制站的PLC控制器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交换数据,接收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实现远程控制。

2 设计说明

按照控制对象的功能、设备所在地理位置划分,在反冲洗泵房、加药间、脱水机房分别设置PLC控制站,各PLC控制站与中央控制室之间以光缆环网相互连接,在水厂每个滤格各设一个PLC控制子站,通过现场总线与反冲洗泵房PLC通讯。

在管网沿线测压点、各闸门处,采用可靠廉价GPRS移动通讯技术采集与传输数据,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全厂运行自动化。

根据所有被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全厂各关键节点的工艺参数,建立全厂实时运行数据库和历史资料数据库,用于运行优化和设备维护指导。

同时中央控制室预留与水厂MIS系统连接的接口以便使生产过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连,共享数据。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站点的设置

常山县城乡供水工程共设置3座PLC控制站及4座滤池PLC子站、7个源水管网沿线闸门及测压点PLC子站、4个城区管网测压点PLC子站。

3.2 控制方式设计

主要的工艺设备设中央控制、就地控制、现场控制三层控制模式。中央控制由水厂中央控制室完成,具有最低的控制优先级;就地控制由各个PLC控制站完成;现场控制则在设备或仪表的现场控制箱、按钮箱、变送器等上操作完成,具有最高的控制优先级。

中央控制层设有“自动/手动”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手动控制由操作人员在中央控制室内的工作站上进行设定和控制。

就地控制设有“远动/自动”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远动方式是由中央控制室远程控制,自动方式是由就地的PLC控制站实行自动控制,

现场控制层设有“远动/本地”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远动方式是由该设备或仪表所联接的PLC控制站远程控制,本地方式是由操作人员在现场的控制箱、按钮箱或变送器上进行手动操作和设定。

当中央控制室监控设备或通信发生故障时,就地控制级可降级行使对所在单体的控制功能,维持污水厂的正常生产。

当现场PLC站发生故障时,现场设备可通过“远动/本地”选择开关切换实现手动操作。

当PLC数据通讯网络出现故障时,现场PLC控制站根据最后接收到的数据仍可继续工作。

3.3 人机界面的设置

在滤池子站设计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终端。触摸屏采用和PLC同一进口品牌,为西门子品牌,且采用TFT真彩产品。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很好的兼容性。

3.4 控制网络的设计

基于整个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架,控制网络设计采用二层网络结构:即控制层和现场总线层。二层网络基于完全开放的、成熟的、先进的技术。

二层网络设计一致的应用层,信息的共享、访问避免任何特殊的编程和特殊的网关设备。网络保持功能的集成。在任何一级网络上,都能够在同一介质上实现系统透明浏览、编程组态、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和系统诊断。网络上一般性的信息访问不影响系统实时控制性能。

3.5 阀门控制子站设计

每个阀门及测压点配1个控制箱,箱内按控制5台电动阀门的电器配备制作,箱面安装压力显示仪表;

箱内PLC用西门子300双通讯口产品,箱内预留阀门井排污泵三相插座及维护单相插座、凝露检测除霜加热装置;

配置三相电源防雷器及压力信号防雷器;

每个阀门及测压点与水厂中控室的通讯方式为:GPRS与VPN互备方式。

3.6 测压点设计

每个测压点配1个控制箱,箱面安装压力显示仪表;

箱内PLC用西门子200产品,箱内预留维护单相插座、凝露检测除霜加热装置;

箱内配置单相电源防雷器及压力信号防雷器;

每个测压点与水厂中控室的通讯方式为:GPRS与电信光纤互备方式。

4 PLC系统選型设计

4.1 PLC控制器的具体选型

本方案推荐SIEMENS公司的S7系列PLC(S7-400S7系列的大型PLC系统与S7-300S7系列的中型PLC系统)组成。

I/O点数预留有20%余量,PLC机架必须20%的槽位余量。

主站CPU选择西门子S7412-2DP,包括CPU在内的所有I/O模块及通讯模块均具有带电插拔功能。

远程控制子站及原水闸门控制站采用西门子CPU314C-2DP产品。

城区管网监控站采用西门子S7-200产品。

4.2 S7-400系列PLC系统特点:

S7-400自动化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它所具有的模板的扩展和配置功能使其能够按照每个不同的需求灵活组合。

功能强大的PLC,适用于中高性能控制领域;解决方案满足最复杂的任务要求;功能分级的CPU以及种类齐全的模板,总能为其自动化任务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分布式系统和扩展通讯能力都很简便,组成系统灵活自如;用户友好性强,操作简单,免风扇设计;随着应用的扩大,系统扩展无任何问题

扩展:最多有21个扩展单元(EU)都可以连接到中央控制器(CC);通过接口模板连接(IM);集中式扩展;用EU进行分布式扩展;用ET200进行远程扩展。

功能:高速指令处理;用户友好的参数设置;口令保护;系统功能;用户友好的操作员控制和监视功能(HMI)已集成在SIMATIC的操作系统中;CPU的诊断功能和自测试智能诊断系统连续地监视系统功能并记录错误和系统的特殊事件;模式选择开关。

通讯:SIMATICS7-400作为DP主站,可通过集成在SIMATICS7-400CPU上的PROFIBUS-DP接口(选件)。

通过多点接口(MPI)的数据通讯:多点接口(MPI)通讯接口集成在SIMATICS7-400的CPU中,它的用途很广泛:编程和参数设置;控制与监视以及;灵活的配置选择;作为DP主站;在同等通讯伙伴间建立简单的网络结构;多种连接能力:MPI支持最多32个站点的同时连接;通讯连接,S7-400CPU可同时建立最多64个站的连接;最多32个MPI节点,数据传输率最大为12Mbit/s。

4.3 S7-300系列PLC系统特点:

集成接口:直接集成在CPU内的接口,可使用现有的总线技术来建立一个高性能的通信环境。

多接点接口MPI:对于和PG/PC,HMI系统及其它的SIMATICS7/C7/WinAC自动化系统进行通信而言,通信是一种经济而又实惠的解决方案。最多可连接125个MPI节点,通信速率为187.5Kbit/s:

在不同的控制器之间传输过程数据;用这种方法,例如,一个CPU可以存取第三方控制器的输入/输出。

PROFIBUSDP:能将SIMATICS7-300连接到开放式型现场总线PROFIBUSDP(根据EN50170),因此可建立起较大型的分布式结构系统。这可扩大通信的范围,从SIMATIC控制器到来自第三方制造商的现场设备均可进行通讯。和已有的SIMATICS5或SIMATIC505系统的通信更是不成问题。

4.4 使用STEP7软件对分布式I/O模块进行组态和对集中式I/O模块进行组态,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因此能节省工程时间和费用。

以这种方法,S7-300可作为主站或从站。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4

化的调查报告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3-07-22浏览次数: 240

“百万鄂州人,共享城镇化”。鄂州“城乡一体化”探求,备受社会关注。在推进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鄂州要在总体设计、全域规划、综合改革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做地级市全面综合改革的示范,成为全省改革的尖兵。

省长王国生要求,鄂州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改革创新,当好全省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努力探索“全国能借鉴、湖北能推广、鄂州能突破”的成功模式。“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7月上旬,本报报道组走进鄂州,市委书记李兵掷地有声。

城乡一体化试点,鄂州进行得怎样了?

——城镇化率62.09%,33项公共服务沉入社区,农村产权改革破题鄂州,全省最小的地级市,1596平方公里,109万人口。“全省试验田,改革主战场。鄂州试点城乡一体化有几年了,进行得怎样了呢?”没有到鄂州亲眼看看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城市,曾几何时,令人无限向往。

推进城乡一体,让更多的人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稳步加快实现人口社会变迁的战略性转移,是全国性的重大现实课题。

市长叶贤林说:“鄂州先后承担了3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勇于探索,是这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改革行政层级。葛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军杰说:“2012年,在葛店开发区撤销乡镇政府,组建功能区,逐步将区以下管理的学校和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市级统筹、标准统一。功能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下沉到农村新社区。从‘市-区-乡镇-村’三级政府四级管理,转变成‘市-功能区-新社区’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精简行政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明健说:“行政审批事项由380项精简至74项,市场准入类项目审批时限由56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破题农村产权。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所长肖辉说:“改革内容主要是确权颁证和建立交易平台。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五项权属确权颁证,建立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同时开展

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土地指标交易,破除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瓶颈。去年以来,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土地指标交易1057.6亩,交易资金1.69亿元。鄂州成为继成都、重庆之后,全国第三个规范开展土地指标交易的试点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市综治办主任范超余说:“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共3462个网格。包括办理结婚证在内的33项公共服务下沉到城乡社区,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社区。”

改革,释放红利。去年,鄂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9306元、9072元。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62.09%。

数据可喜,差距犹存。5月下旬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冷静地自揭短板: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3.94%。半城镇化、浅城镇化现象突出,有近30万人生活在城镇却没有城镇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鄂州现状是冶金一业独大,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全会响亮提出,差距就是潜力,调结构转方式的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如何提速城乡一体化?

——不建没有产业的空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城乡均等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如何深化?新型城镇化的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在市政府网站上,网民讨论热烈。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傅宝山说:“历届市委、市政府改革的积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工业化率全省第一,城镇化率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四。深化城乡一体,既是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愿。”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具体说,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要念到城乡均等。市委全会就此确立思路和目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着力构建以主城为龙头、若干个新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鄂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创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

市经信委副主任刘江峰说:“新型城镇化不造空城,也绝不是把农民往楼上一搬了事。有产业,才有新区。建新区,必须有产业。正在培育的沿江城镇带和

滨湖生态示范带,奠基百亿甚至千亿产业,当然也是新区新城,是人们创业安家的地方。”

从与武汉光谷接壤的葛店开始,采访组顺江而下,实地踏访沿江新区。葛店开发区,可望崛起一座千亿级电商城。亚马逊投资12亿元建设30万平方米中部营运中心,一期5.3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全球知名仓储企业普洛斯在此开建30万平方米仓储中心。唯品会投资16亿元,建设1000亩的华中区物流配送中心及体验、货物展示店。中国南山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临港新城,实现港口、物流、商贸等产业聚集和联动发展。一批电商巨头闻风而动,正往葛店云集。

红莲湖新区,鄂西圈投在49.7平方公里区域里,打造风情小镇,开发旅游休闲、运动健身等项目。

鄂州开发区,总规划3000亩的超凡码头,已建成使用。作为国家煤炭储备中心的晋商物流,已开工建设。

三江港区,深水岸线15公里,可建5000吨级泊位83个,国家一级航道。规划建成中部重要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逐步建成保税港。

五丈港区,清洁能源基地,中海油LNG项目(液化天然气)在此落户。码头岸线900米,总投资20亿元。

杨叶港区位于鄂城区,区委书记万国光说:“正积极与中核电建设集团洽谈,希望把杨叶港建成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大江滚滚,涌金淌银。占市域总面积四分之一强的129个湖泊,碧波荡漾,是不是也圈起来搞工业,或者盖湖景房卖好价钱呢?

市委全会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为梁子湖水面。区委书记杨全意说:“这是更高层次的考验,梁子湖区要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就在7月3日,中青旅集团董事长张俊到梁子湖考察后,感叹“这里是值得高标准开发的世界级生态区。”

我们在多个社区与民众交谈,感到鄂州的“八字经”念出了实效:就业,除免费培训、免费职介等就业普惠制度外,还制定培训资金直补用工企业等措施,鼓励企业就地用工;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于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快速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正在进一步完善。

新型城镇化,在鄂州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

试点、示范,贵在积累经验,重在推而广之。

鄂州虽然不大,但全靠国家拿钱搞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备可示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市场、群众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探寻鄂州,都想总结一些规律性、可借鉴的经验。

4日下午,采访组到达梧桐湖新区采访时,大垅村15组农民周振鹏和几十名农民一起,正在工地忙碌。“每天干什么活,由劳务公司给我们安排。”周振鹏所说的劳务公司,是新区开发商省联发投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共同出资成立的。

2009年4月,鄂州与省联发投在梁子湖北岸的一片44平方公里的乡村,开建梧桐湖新区。随着建设推进,大垅村70%的土地被征用。

农民虽住进漂亮的安置房,但没有了土地,到哪里找生活呢?

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协商决定,大垅村出资510万元,梧桐湖公司出资490万元,成立联垅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绿化、商混搅拌、物流、物业、旅游等多家分公司。此举,吸纳2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也直接参与新区建设。劳务公司负责人尹家福算了一笔账,“每月向村民支付工资约40万元,一年就是480万元。”

大垅村党支部书记罗休勇说:“去年,大垅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是2008年人均3900元的2倍多。”

今年上半年,新区健康湖泊展示馆、高山湖旅游水乡小镇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300亿元以上。梧桐湖公司总经理蒋曲说,“未来三四年,还要投入100多亿元。到2020年,新区将建成30万人的国际一流滨湖生态城。”“没有市场化运作,政府哪里找得来这么多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熊明新认为,“梧桐湖新区的建设,为鄂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模板。”

一个细节引人关注。鄂州市要求梧桐湖开发商建设一条污水收集管道,把污水输送到数十里外的葛店污水处理厂,确保新区污水不排入梁子湖。“这是规划中的硬约束,我们将不折不扣完成。”蒋曲说。“从这条管道,就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导力与规划的严肃性。到2020年的鄂州城乡全域规划,省政府去年已批复。我们要不走样地将效果图深化为施工图。”市规划局局长李全说。

华容区委书记刘军说:“新型城镇化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华容区石竹社区建设于2010年。建设初期,周边群众不愿意进社区。随着休闲广场、路网、垃圾收集等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社区越来越有吸引力。石竹村牛角淼湾30多户村民,曾经把动员他们进社区的乡村干部往门外推,现在主动要求进社区。

新型城镇化,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克服改革疲劳,管住关键少数,激发百姓热情

7月5日,《鄂州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内容不是新闻,却比新闻更引人注目。鄂城区区长柯艳敏、华容区区长陈攀、梁子湖区区长夏帆、鄂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公海和西山街办主任姜亚军,公开晒出了6月份的工作记录。此前,已有数十名县处级干部在《鄂州日报》公示了工作实绩。

“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实绩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慎说。

今年,鄂州制发《公务员平时考核记实簿》,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填写工作计划,每天、每月据实记载出勤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差错情况及原因、完成工作所取得的绩效等内容,形成干部实绩档案。

“关键的少数,往往决定事业成败,一刻放松不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毕华介绍,“鄂州多年的试点改革,已形成改革的氛围,有继续改革的动力机制,但也不排除改革的疲劳。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干部队伍再提神,再鼓劲。神以何聚?劲从何来?靠制度建设。”

实绩导向抓基层。面向社区基层组织设立“五比先进奖、进位奖”,比基层组织覆盖面广不广、运行态势优不优、战斗力强不强、责任网实不实、满意度高不高。

问题导向抓作风。鄂城区质监站因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违规收费等,被群众举报查实后,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项目导向抓建设。鼓励招大商,市级干部紧盯10亿元以上项目,县级干部紧盯5亿元以上项目。上半年,鄂州招商合同金额400亿元。

凤凰街办杨湾社区退休工人水建国看了7月5日的《鄂州日报》后说,“动真格,干部不好当啊。”

7月1日,梧桐湖新区管委会邀请周边大垅、乍州、六

十、月山4个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1000多人参加“七一”主题活动。会上,一本汇集了“社区怎么建、失地后收入从何来”等60个热点问题的小册子,最为抢手。

“大垅村的变化让人羡慕,我回去就发动村民加快拆迁步伐,争取早日建成美丽新家园。”月山村老党员、67岁的付元成说。

鄂城区池湖社区,2009年按“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建筑风格”建起来。200多户村民,家家小楼,乐享舒适。今年,社区将扩大规模,把全村人都搬进来。43岁的村民秦永红说,“住在这里,感觉比城里还好。”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5

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概况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名称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规模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必要性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必要性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打包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篇6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7

贵州省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8年启动。截至2009年11月底, 三大基本医保分别覆盖275万人、3438万人和260万人, 参保覆盖率分别约为78%、94%和72%。目前, 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独立运行, 在筹资水平、账户模式、统筹层次、门诊保障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均有差异, 尤其是管理体制、筹资及待遇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思考。

一、主要问题

随着全民医保的推进, 三大医保制度分设、基金分立、体制分割并存局面引起的各种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城乡医保制度筹资标准不同, 支付范围不同, 服务机构不同, 管理体制不同, 各项制度在改革发展中往往因缺乏统筹考虑导致待遇差别较大、公共服务不均等, 医保关系转移难题。其中, 各项制度建设因缺乏整体思考和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导致的问题尤为突出。

1. 待遇水平欠公平

部分城镇居民认为居民医保没有新农合政策“实惠”, 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城镇居民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参加居民医保的积极性不高, 普遍反映“居民医保缴费高、报销比例低”。

2. 多层次保障需求难满足

制度分割下的身份或户籍限制, 令不同收入水平的同一群体多层次保障需求难以满足。如农村的富人有钱也不能享有如同城镇居民一样具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而更多收入较低的城镇居民更想享有新农合的政策实惠。实践中二者交叉越位、重复参保现象在县级以下基层十分普遍。

3. 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实现

各项制度之间医保关系无法转移衔接, 尤其是在异地就医结算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待遇衔接方面, 各界迫切希望在统筹改革中予以完善。

4. 职能重复, 资源浪费

由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含职工和居民) 和新农合分别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主管, 城乡医疗保险管理职能重复设置, 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分割, 导致各项制度间的财政责任难以统筹兼顾, 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于贵州“四县四镇”城乡居民的实证调查分析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 就是要整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及其经办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资源。为进一步了解百姓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自的认知水平和期待心理, 本文以贵州省为个案, 筛选了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四地的四县四镇, 分别代表贵州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高、中、低”水平及一个典型民族地区, 各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总计1600份, 开展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比较问卷调查。

1. 突出特点

调查反映, 城乡居民之间日均看病费用支出无明显差别, 但对待疾病的反映、消费层次、对待各自现有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及医疗保障预期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

首先,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70%以上的参保者生病时首选就医方式都是“小病先撑撑再看”, 或者“自己买药吃”。但从“小病先撑撑再看、自己买药吃、去附近小诊所、去大医院治疗”各阶段比例

统筹推进城乡医保制度一体化

看, 农村居民对疾病发生后的反应略微迟于城镇居民。

其次, 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日常看病费用年度支出状况看, 农村居民年日常看病费用支出在100元以下、100~300元、300元以上的各占约三分之一左右。而城镇居民多在100~300元之间, 总体差别不大。

第三, 居民医保次均报销比例低于新农合, 但实际人均获得的报销金额却高于新农合, 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于城镇居民。主要原因是, 虽然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低, 但由于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绝对额高于后者, 加上两样制度封顶线、适用的诊疗范围和药品目录都不同, 因此居民医保获得报销金额的绝对数要大。

通过对参与调查问卷的新农合参保者或家人“最近一次住院费用及报销金额”数据整理, 可知新农合次均报销比例达到62.2%, 远高于截至2009年11月统计数据显示的次均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53%的真实水平,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农合被访者的住院诊疗发生在一级医疗机构 (因其符合政策的报销比例为70%) 。

问卷数据显示, 城镇居民医保的次均报销比例为43.9%。而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显示, 截至2009年11月, 贵州全省居民医保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271.58元、3957.50元、7142.89元, 其报销比例分别为5 7%、50%、30%。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居民医保被访者的住院诊疗发生在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 由于居民医保参保者次均住院费用较高 (和同期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相当) , 受筹资水平及制度设计限制, 其总体平均报销比例较低。

第四, 对于预设的两个选项, 有45.2%的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感到满意, 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城镇居民满意率仅有35.4%的。有64.6%的城镇居民认为居民医保“保障水平低, 不能满足需要, 应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同时也有47.7%的农村居民对新农合选择了“保障水平低, 不能满足需要, 应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第五, 在“您认为最合适的医疗报销比例应该是多少”, 并给出“50%、60%、70%和80%”四个限选选项中, 城镇居民期待最多的报销比例为70%, 其次为50%;而农村居民则较为一致地期待着报销比例的逐步增高, 四个选项由低到高, 参选比例也逐步增多。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新农合试行较早, 多数农民知道在乡镇卫生院 (或一级医疗机构) 的报销比例一般可达到70%, 因而对期盼更高报销比例较有信心;而对广大城镇居民来说, 由于人们现实的报销比例水平一直偏低, 反而对期待的报销比例并不是盲目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城镇居民的“理性认识”, 同时也反映了对居民医保制度可达到的报销比例期望信心不足。

2. 调查结论

综合分析可见, 当前城乡居民日常看病费用支出差别不大, 农村居民对疾病的反应、医疗消费层次均低于城镇居民, 但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险消费预期以及对各自医保制度的满意度水平却又远高于城镇居民。这个看似“不正常”的现状, 突出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复杂而微妙的影响。

就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的报销比例情况看, 居民医保报销比例相对较低, 其比例低于职工医保和新农合。这是当前广大百姓尤其是很多城镇居民“感觉”居民医保没有新农合“政策优惠”的主要原因。实际上, 医保的待遇水平由各自的筹资、起付线、封顶线、制度设定报销比例、各自适用的“三个目录”和结算办法等共同决定。由于三项制度各不相同, 简单用一个报销比例指标衡量各项制度保障水平并不科学。从各自报销的绝对额度来看, 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远高于新农合。以2008年贵州省个案为例, 全省居民医保参保者人均住院所获得的统筹基金补偿支付金额约2015元, 而同期新农合人均住院补偿不到1000元。尽管居民医保报销人均绝对额高出新农合一倍, 但由于住院费用总额及起付线等原因, 其报销比例仍然很低。而对广大老百姓来说, 易于比较的仅仅是直观的报销比例, 并由此产生上述“感觉”偏差。但是, 理解之误、社会不满的原因不在居民, 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思考所致。因此, 制度设计的统一性、一致性, 乃至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是可循途径, 否则解释和宣传的成本再大也难以消除这种误解。

三、对策和建议

我国社保制度设计理念和思路在前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渐进方式改革”和“按人群设计制度”。如果说, 这种制度改革方式或制度设计思路在过往的历史中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在全民社保的新时期, 尤其是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 需要一体化的新思路。全民医保的新时期, 当以全民为对象, 以经济收入水平或承受能力为主轴, 划分多类缴费档次及对应的保障水平, 根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统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供给制度, 由社会强制或参保人自主选择。这是当前一种切实可行的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医保制度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按此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 可兼容当前政策筹资及保障水平, 在与城镇化等其他政策措施并行不悖的情况下, 整合医疗保险制度、经办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资源。其运行机理在于:维系目前缴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 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待遇, 拉开三项制度与各自筹资系数相对应的、公平的、具有各自制度吸引力的待遇等级差距;所有企业或单位职工强制参加第一类医疗保险;广大基层经济收入水平的参保者 (或原新农合的受惠者) 能够保证现有既得利益, 自愿参加第三类标准的医疗保险, 或具备更进一步经济实力的参保者 (即原城镇居民医保覆盖对象) 自愿参加第二类标准的医疗保险。

1. 统筹筹资及待遇保障水平

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业已初步形成的制度格局, 转变为按照经济收入水平及现有筹资水平划分的三个档次, 分别适用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参保对象, 制度对象面向全体城乡居民。第一档次按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 具体比例可按照住院待遇即次均住院综合报销比例约50%~70%的理想标准测算。第二档次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 具体比例可按照住院待遇即次均住院综合报销比例60%~80%的理想标准测算。第三档次按照上年度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费, 可按照住院待遇即次均住院综合报销比例70%~90%的理想标准测算。总之, 一、二、三档次的筹资及对应待遇水平, 在精算技术支持下依次递增。其中, 第一档次和第二档次的财政补贴需要统筹一致, 保持同等水平。

2. 统筹三类档次封顶线

统筹三类档次统筹基金支付费用的年度限额 (即封顶线) , 原则上可控制在各自筹资基数的4倍左右水平划定。以贵州2008年各项基数为例, 一二三档次的封顶线可依次约为10万元、4万元和1.2万元左右。

3. 统一医保管理和服务标准

三个保障层次执行统一的“三个目录” (基本医疗保障药品项目、医疗服务项目、残疾人康复项目目录) , 统一的经办管理体制和管理服务标准, 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和费用结算机制。这样, 三类筹资标准虽有差异但却是统一制度, 覆盖全体城乡居民, 同时也能使三者相互之间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趋向简单。

4. 统一经办管理体制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影响的研究

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的很多研究都把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很多研究者更倾向于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现象,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的影响与结果。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普遍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宋智(2011)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既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吕文静(2015)认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数量逐步增多,他们对于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也是统筹城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很多研究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非但不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影响,而会为城市的工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由于城市劳动力的增多,工业得到发展,城市的经济也会增长。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影响的研究大都关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也有少部分学者注意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李实(1997)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转换农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在众多的讨论与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城市与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会增加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率,与城市劳动力争抢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破坏城市的治安增加犯罪等问题。吴仁明(2002)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耕地面积下降,影响农民耕地的积极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新生代农民工已取代第一代农民工。这也意味着农村在逐渐丧失青壮劳动力,不利城乡发展。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研究

(一)劳动力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很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融入城市生活不是很容易。同时,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也导致他们的转移领域窄,就业空间小,只能在城市从事脏、苦、累等较为低级的劳动,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宋智(2011)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落后,难于接受新的经济形势,对市场先机、经济意识比较薄弱。王宁(2010)认为由于城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失衡和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城镇倾斜,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文化教育、技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然而也有研究者并不同意劳动力的自身文化程度是制约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重要因素。赵耀辉(1997)认为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的影响。

(二)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所有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中,政策因素的影响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制约。大量研究表明,隐藏于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外衣之下的二元结构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这也加剧了农民工的社会和经济隔离。因为户籍性质的不同,同样在城市中工作,他们的机会、地位、权利已被划分开来。李培林(2003)的研究表明了制度因素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影响,对户籍制度等的改进,将促使农民工顺畅地进城务工。游德升(2015)认为城市中的政府人员常常把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户籍人员捆绑在一起,只提供给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者享用,所以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很大因素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并且在教育制度方面,城镇教育资源有的与户籍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不接收非本地户口的孩子,如若接收农民工子女,所缴纳的费用会比城市户口所交的费用高出很多。客观上将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三)其他因素影响

除了上述概括的几项主要影响因素外,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社会的排斥,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张红宇(2010)课题中提出,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在很多方面会与城市原住居民产生竞争关系,城镇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施加压力,反对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很容易被边缘化。吕文静(2014)认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困难,由于人为设置城乡分割障碍,城市政府对来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采取控制措施;公平正义、城乡一体的劳动合同制度覆盖有限,对农民工保护有限。

三、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就国外而言,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相对于国内还是比较早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工业部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阐述了一个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存在着生产收入、生产率的差异。同时也证明了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城乡收入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会选择离开乡村选择城市中的非农业的部门,提出了通过发展城市工业来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路径。费景汉在刘易斯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与工业两个部门应同时发展的思想,并形成了“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式考虑了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但是依然认为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只要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像城市转移。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对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忽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其他条件与存在的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并没有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述相关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们在研究中会考虑到中国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从不同视角对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多数研究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经济学视角与人口学视角,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很多学者较为关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劳动资源分割及城市排斥农村劳动力致使劳动力难以市民化的现象,同时也很重视如何打破户籍制度、保障制度等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中,多数都是针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制约等问题展开的研究。然而,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劳动力所享受的医疗、福利、所享有的社会权利是否也达到“一體化”的问题却很少被关注。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而劳动力市场资源分割,二元经济结构都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衣”实现“一体化”了,而劳动力转移的“身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目前相关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的方面。(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通讯作者:崔永军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14.

[2] 解丽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8):21-22.

[3] 宋智.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2-12423.

[4] 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018.

[5] 游德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9

国家调查员、国家辅助调查员由自贡调查队在抽中乡镇(街道)、村(社区)选聘的直接从事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的人员。国家调查员、国家辅助调查员在国家调查督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乡镇、街道国家调查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负责本乡镇(街道)国家调查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收集全部记账户的记账资料和临时性专项调查问卷。

(三)熟悉调查方案,掌握住户调查运用程序并熟练使用,负责调查记账本的审核、录入、上报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四)做好样本轮换及记账户的稳定工作。严格按照督导员抽中的调查样本开展调查。

(五)主动与督导员、辅助调查员联系、交流,报告工作情况,反映记账户的意见、要求。对异常户情况入户核实,并做详细记录,及时登记分户资料台账。

(六)及时按季反馈所管调查户的收支主要数据,并请调查户验收和签字认可。

(七)严格保守记账户的家庭秘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或单位泄露其家庭记账资料。

二、村、社区国家辅助调查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负责收集所在村、社区全部记账户的记账资料和临时性专项调查问卷。

(三)熟悉调查方法制度,确保调查数据质量。负责所在村、社区记账户账本的审核、编码工作。同时,将已编码的记账本及时报送乡镇、街道国家调查员。

(四)严格执行访户制度。每月对所负责的记账户每户访户不少于两次。负责记账困难户上门进行辅导记账。对访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家庭人口变动等异常户情况要入户核实,遇重大问题及时向督导员或者国家调查员汇报,并做详细记录, 及时登记分户资料台账。

(五)负责落实样本轮换及记账户的稳定工作。

(六)及时按季反馈所管调查户的收支主要数据,并请调查户验收和签字认可。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10

----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振奋精神,干事创业,服务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的意见》(蒙发〔2011〕1号),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局积极开展以“下乡村、下农户、下企业,问暖、问情、问计,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为内容的“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1月5日局长亲自带队到联城乡王家村走访慰问了优抚对象和困难户,并对该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王家村基本情况

王家村位于联城镇政府驻地西南约13华里,南临蒙山,风景秀丽,兖石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人口1618人,共有党员39名,其中年老体弱党员6 名。目前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共有7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副书记1人,副主任1人,支部委员2人、村委委员2人,社区领导班子比较团结,年龄结构适中,村情较好。全村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全国闻名的钻石公园就坐落在这里。农业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主

要是黄烟。养殖业主要是各家各户自然散养,规模养殖正处在起步阶段。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调查走访,虽然该村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王家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本村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王家村尚有债务20余万元。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本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

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本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于七0一矿的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本村的水源紧张,村民只能从山上把水引下来,不能保证正常用水。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 3

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建设无序,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近年来我县规划覆盖率逐年提高,但是本村依然存在村们规划意识不强,建设无序,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新农村的建设,都关乎本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

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和钻石公园旅游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上一篇:汽车配件合同下一篇:元旦迎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