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1

(一)按新步伐计较

1、新步伐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人为:上年全省在岗月均人为×本人均匀缴费指数=1550×0.9=1395元

本人均匀缴费人为指数=(a1/A1+a2/A2+……+an/An)÷N,公式中,a1、a2……an为参保职员退休前1年、2年……n年本人缴费人为额;A1、A2……An为参保职员退休前1年、2年……n年全省职工均匀人为;N为企业和职工现实缴纳根基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此刻凡是是以社平人为作为基数,个人凭证20%缴纳,

这样就是8%记入个人帐户,人为指数是1.

2、基本养老金:(上年全省在岗月均人为+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人为)/2×缴费年限%=(1550+1395)/2×31.83%=468.70元

3、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个人帐户计发月数=13956.87/195=71.57元

4、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人为×帐户前缴费年限×1.3%)=1395×20.08×1.3%=364.15元

5、过渡性调理老金:(110+工龄津贴)×70%=(110+32)×70%=99.4元

6、新步伐月根基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理金+XX市处所津贴33元=468.70+71.57+364.15+99.4+33=1036.82元

(二)按原步伐计较

1、老步伐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人为:20全市社会月均人为×本人均匀缴费指数=1400.08×0.9=1260.07元

2、基本养老金:年全市社会月均人为×20%=1400.08×20%=280.02元

3、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13956.87/120=116.31元

4、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人为×帐户前缴费年限×1.4%=1260.07×20.08×1.4%=354.23元

5、过渡性调理金:110+工龄津贴=110+32=142元

6、过渡性津贴:(基本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5%=(280.02+354.23)×5%=31.71元

7、原步伐月根基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理金+过渡性津贴+XX市处所津贴33元=280.02+116.31+354.23+142+31.71+33=957.27元

(三)新老步伐比拟,现实养老金

1、新步伐高于老步伐:新步伐养老金-老步伐养老金=1036.82-957.27=79.55元

2、发给跨越部门的30%:新步伐跨越老步伐的养老金×30%=79.55×30%=23.87元(过渡期内,按新步伐计较的根基养老金高于按原步伐计较数额的跨越部门分年度按比例予以封顶限定。即:20退休的,发给跨越部门的10%;20退休的,发给跨越部门的30%;退休的,发给跨越部门的50%;退休的,发给跨越部门的70%;退休的,发给跨越部门的90%;及以退却休的,完全按新步伐执行。)

3、现实养老金:原步伐养老金+跨越部门的30%=957.27+23.87=981.14元

该职工领取的养老金为981.14元.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2

养老金制度建立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晚年的经济保障, 其中, 养老基金的筹集和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问题, 它关系到养老金制度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运转下去。因此, 有必要对基金收支平衡进行深入研究。

1 养老金替代率问题

1.1 基本假设

(1) 个人账户的继承额和管理费用为零。

(2)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不考虑工资限额, 而以职工的工资总额计算的平均工资作为计费基础。

(3) 假设每一代人生活在工作和养老两个时期。

1.2 符号说明P——养老金;

C——缴费工资指数;

N——计发月数;

M——缴费年限;

qi——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Q=1+qi;

r——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R=1+r;

M——R与Q的比值;

Ri——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总和;

W——社会平均工资;

zi——各年龄段职工总数;

W0——社会工资基数, 即参保前1年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1.3 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根据2009年山东省某企业各年龄段工资分布表, 求得该企业职工缴费指数作为参考值, 取各年龄段缴费指数的平均值计算以下6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undefined如表2所示。

养老金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相对简单, 在我们的模型中把缴费年限作为独立变量, 只要根据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就可以得出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相对复杂, 因为个人账户是一个积累量, 每年积累的量不一样, 同时还需要考虑记账利息因素。在模型中, 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存储额, 并同时考虑该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养老金计算模型。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具体推导过程略) :

undefined

undefined (1)

由上面的养老金计算模型可以很容易得到替代率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2)

1.4 模型求解

考虑到职工分别是从30、40岁开始缴纳养老金保险而又分别到55、60、65岁退休, 所以养老金的替代率有6个值。我们利用Matlab软件对其求解, 其中变量工资增长率qi参照表2。

输入程序:

m=[25 30 35 15 20 25]

q=[0.0495 0.0307 0.0177 0.0949 0.0770 0.0495]

n=[170 139 101 170 139 101]

for i=1∶6

f (i) =1/2* (1+1.04) *m (i) + (12*0.08) /

n (i) *1.04*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得各个阶段的替代率如表3所示。

2 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

2.1 基本假设

假设每年给付的养老金额度不变。

2.2 符号说明

b1——5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b2——60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i——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b3——6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undefined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2.3 模型求解

基于第一个问题中解答过程模型一, 我们可以计算出职工从30岁开始缴费, 到55岁、60岁、65岁退休, 所得的养老金, 从其退休后, 即开始领取退休金直至75岁死亡问题描述。

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 采取以平均余命来确定养老金的方法。个人账户中缴费一般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 个人账户中养老金发放标准按退休职工的平均余命和利率来确定的。在个人账户储存额模型中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 并同时考虑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2.3.1 个人账户储存额的模型

由模型一基本养老金模型可知 (过程推导在此省略) 。

undefined (3)

输入程序:

m=[25 30 35]

q=[0.0495 0.0307 0.0177]

for i=1∶3

f (i) = (0.08) *1.04*65123* (1+q (i) ) ^m (i) *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解得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为365240元、398730元、433020元。

2.3.2 养老金标准发放的模型

设养老金年给付额为b, 平均余命为k年, 个人记账利率为i, 养老金发放在年初进行, 则各年的养老金在平均余命期限k年年初 (退休当年的) 的现值为:

第一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b;

第二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第k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该职工在k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undefined

b=P个人账户储存额÷n计发月数×12 (4)

输入程序:

p=[365240 398730 433020]

q=[0.0495 0.0307 0.0177]

n=[170 139 101]

k=[20 15 10]

for i=1∶3

f (i) =p (i) /n (i) *12* ( (1+q (i) ) ^k (i) -1) / q (i) * (1+q (i) ) ^k (i)

end

求解得出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给付额为2228700元、1012900元、664400元。

2.3.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判定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5)

L为第k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差额。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不低支。根据模型, 利用matlab, 代入数据得到社会养老基金收支结果如下:

养老金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表4来表示。

3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因素

从上述诸多模型可以看出, 在部分积累模型下,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式的变量有:缴费年限M、缴费工资、工资增长率。

3.1 缴费年限 (退休年龄)

缴费年限是决定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在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缴费年限, 不仅可以缩短平均享养老金年限, 降低养老基金支付总负担, 而且还可以相对延迟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期限, 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 从双向有利于实现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据国际劳工局估计, 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 养老金负担降低50%。在人口年龄确定时, 退休年龄越高, 抚养比就越低。但一提到提高退休年龄, 就会遇到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但只要我们分清造成我们国目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 这个问题就容易破解。中国现阶段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失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前面所述, 我们应该延长年轻人教育年限, 限制就业的最低年龄。这样分阶段、有步骤的提高缴费年限的设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2 缴费工资

按照国家规定, 企业应以全部职工缴纳工资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大小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减产生重要影响。在缴费比例既定的前提下, 缴费基数大, 基金收入额就大。

3.3 工资增长率

由于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均按一定比例与工资挂钩, 因此一旦工资增长, 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也会随着增长。根据上面模型分析可知, 工资增长率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其所缴纳的缴费。因此降低工资增长率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负担。

4 结论

由上分析可知, 计费基数低于工资总额、收缴率低、使比例居高不下。而高的缴费比例又将进一步使覆盖面和收缴率降低, 从而对基金收支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 只有按照传统论的思维方法, 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征缴运营及养老基金发放的监督,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逐步做到个人账户,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就业年龄、退休年龄, 适当降低养老基金代替率,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

模型的优缺点:①该模型的假设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现实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例如, 政府对每月缴纳养老金的金额数量或者年龄利率有所改变时, 可能会影响假设的条件, 导致计算结果不合理。③从问题出发, 分析了应该考虑的各种情况, 建立了一般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实例验证, 从而证明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④用Matlab准确地对众多数据进行处理, 在运用Matlab进行计算时, 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进行烦琐的运算。⑤为了使计算简便, 使所得的结果更理想化, 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丹丹.Matlab在职工工资预测上的拟合应用[J].才智, 2011 (12) .

[2]百度百科:养老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916.htm.

[3]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 保险统筹 支持条件

引言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政策思路的形成,是源于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单位人”的社会管理模式,依据社会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采用了适用内涵属性较多外延范围较小的特性,去覆盖内涵属性较少外延范围较大的施保对象所致。因此,要走出我国养老保险的“乱象”,克服“碎片化”的政策误区,就应跳出所有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费都必须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思维定势,遵循大多数劳动年龄内养老保险参保对象,无稳定收入和供职单位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普遍性,在国家层面建立起适应劳动年龄内全体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和行业差别,建立地方附加养老保制度险和雇员制人员的企业年金制度,以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其服务人群应该是面向全体劳动者,因此只有实行全国统筹,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正义。

1.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理论分析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涉及制度设计、经费支持与服务供给三个基本元素和保障人群、保障项目与责任主体三个维度。基于上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要素与三维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建立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通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和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三个系统加以实现。因此,我国养老保险项目的设计,理论上可建立三个层次五个项目:即均一费率的基础养老金,它由在国家层面建立的、适应劳动年龄内全体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和由个人出资形成的、体现个人养老保险责任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与职业与地区相关联的补充或附加养老金,它由在雇主和地方政府层面上建立的、由雇主和地方财政出资、体现职业差别和地区差异的职业年金和地方附加养老金计划构成;政策诱导与激励相结合的私人养老储蓄或私人商业养老保险(表1)。

第一层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它是由国家设立的正式制度安排,它可以整合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老年津贴等形式。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应覆盖全体国民。这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最基础的一层,也是目前重点改革和攻关的一层。这一层次的各种制度均应以强制性、公益性、共享性为基本原则。作为全体国民“安全网”的关键一层,基本养老保险应为强制性保险,这种强制性体现为国家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办者对其改革与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央政府在这一制度中主要承担就是政策制定与指导和相应的公共财政责任。国家财政对所有符合条件(个人出资建立个人账户)的公民都必须提供基本养老保险,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二层为与职业和地区相关联的职业或地方附加养老金,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和地方附加养老金。企业年金是是由用工单位自发组织的,其经费可以由企业单独提供也可与雇员共同提供。用人单位对其设立的企业年金拥有自主权,具有非强制性;由于企业年金是以企业福利的实行设立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形式,所以它与用人单位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在本单位内部具有分享性。特别是针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应该将政府作为对公职人员的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基础养老金)和雇主对雇员的责任(职业年金)加以区别,有利于理清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关系。地方附加养老保险是政府在国家基本养老金之外,体现地方政府对国民养老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鉴于我国垂直分工的政府管理体系、分税制的财税体系和社会经济差异的短时期无法弥合等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建立省级政府地方附加养老金,由省级地方财政出资,以满足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养老金需求,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现实选择。建立地方附加养老金,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地区劳动者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相对公平,而且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地方政府财政为养老保险承担相关的责任。

第三层为政策诱导与激励相结合的私人养老储蓄或私人商业养老保险,这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最后防线,完全由个人付费,在市场中购买,其养老储蓄金或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完全属于私人财产,充分体现了自愿性、私益性、独享性。虽然这一层次养老保障强调的是个人对自我养老的责任,但仍需要政府有鼓励性的措施来促进私人养老保险市场的发育和私人参与的意愿,比如税收优惠、账户资金可继承、提升商业保险中的福利色彩等等都是可采取的措施。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质性内涵就是在统一制度、统一管理机构、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缴费费基、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基础上实现基础养老金的统收统支。统一制度是打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保障,虽然我国各地均采取“统账结合”的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相同,但在筹资模式、管理模式、计发模式等制度设计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全国统筹必然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养老保险协调程度差的局面,实现全国一盘棋,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的实现。

2.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思路研究

从宏观角度看,国家现在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只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和体系建设的一个部分,所以全国统筹的改革思路也应该以“公平、正义、共享”为基本价值理念,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为基本策略,构建缴费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方案研究必须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实出发对其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现实情况是,某些省份实行了省级统筹,而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是市级、甚至县级统筹。这种统筹层次的复杂性造成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归属于地方政府的不同层级。当地方政府“拥有”这一笔资金时它们不会有动机将其缴予更高一级的政府去管理。现在的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全国统筹后原属于地方管理的統筹基金如何处理?理论上可以有三种思路:一是全部上缴中央,二是部分上缴中央,三是全部留归地方。第二个问题是,全国统筹后统筹基金需求量有多大?如何发放,按什么标准发放?这里也有几种方式,一是基于全国社平工资计算出全国均一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基于各地居民的消

费水平来计算出全国均一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第三个问题是全国统筹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来源是什么?依据目前我国养老金筹资渠道,全国统筹后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主要来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用工单位缴费,二是中央财政补贴,三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于是理论上就形成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表2)。

通过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需求、用工單位年度缴费能力和国家财政收入能力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合理的制度设计下,我国养老保险具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能力,即就是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国家财政风险情况下,作为风险储备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滚存结余,也能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至于目前属于地方管理的统筹基金,考虑到地方政府的阻力和动力,采取继续留归地方管理,用于地方政府以此来建立满足不同地方劳动者需要的地方附加养老金。

3.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支持条件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公平的惟一途经,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的制度“乱象”和“乱账”,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达到拨乱反正,还需要创设必要的支持条件:

3.1创设制度条件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制度保证。制度条件的关键是制度责任者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制度受益者的利益均衡。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开始设立时,只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并没有更多的考虑到养老保险责任主体合理的责任分担以及受益者的利益均衡。

3.2创设管理条件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管理和运行保证。目前的属地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养老基金的地域分割,不利于基金安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属地管理是统筹层次低的必然结果,不符合统一制度的要求与规律,而实现全国统筹则必然要求建立垂直管理体制,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奠定全国统筹的组织基础实行社会保险垂直管理。

3.3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障负担和个人缴费费率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企业缴费率的确定应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收入为基础,以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参加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中。我们建议以最低收入地区和最低收入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为基础,将企业缴费率降到12-15%。

3.4尽快延迟退休年龄以减轻养老保险压力,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社会政策支持。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养老金保险基金面临着空前的支付压力。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直接导致个人工作时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日益严重地损害着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构成挑战。推迟退休年龄是大多数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所采取的措施。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同时收到基金增收减支的效果。

3.5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供给网络及水平的提高,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技术支持。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地区间迁入迁出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者跨地区求职,跨地区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跨地区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的全国畅通等,都变得愈发迫切。这就需要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社会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计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基本养老金。

个中: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账户所有蕴蓄额 ÷139(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沟通)

基本养老金尺度全市同一,为每人每月100元。

养老金更换率怎样计较? 篇5

养老金更换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程度与退休前人为收入程度之间的比率。它是权衡劳动者退休前后糊口保障程度差此外根基指标之一。养老金更换率的详细数值,凡是是以“某年度新退休职员的均匀养老金”除以“统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均匀人为收入”来得到。如:2002年某一都市新退休职员领取的均匀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都市在职职工的均匀人为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职员的养老金更换率为 (650÷1100)×100%=59.09%。

因为我国今朝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以向城镇企业退休职员提供根基糊口保障为目标的制度。因此,这个制度计划的根基养老金方针更换率为60%阁下。为进步退休职员糊口保障程度,补充根基养老金更换率不敷,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系统的总体方案还同时计划了增补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的更换率和个人储备性养老金的更换率。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推进,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作为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两大支柱,其替代率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国内学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一是从参与者微观养老保障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邓大松和李琳(2008)、林东海和丁煜(2007)在比较新旧养老保险政策后得出,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个人账户激励效果显著。柳清瑞(2005)比较了中国与国际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认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应保持在40%~60%之间较为合适。也有学者对基本养老金作了精算评价(王晓军,2002)。二是从一般均衡角度以宏观经济的整体视野出发来进行研究,杨再贵(2008)利用OLG模型分析了最优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应随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适当调低。上述研究方法各异,但得出的结论却较为一致:即应适当降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同时我们发现,前述研究均未明确提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标准,即使提到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性,也未对收益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作更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另外,学界也日益关注养老保障另一大支柱———企业年金在工资替代率方面的问题,但大多讨论企业年金自身的替代率。关红霞(2008)、刘昌平(2005)分析了影响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张思锋、孙博和雍岚(2007)讨论了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性别差异。至于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的关系,目前只有郑婉仪和陈秉正(2003)单方面地探讨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鲜有学者把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相应的标准来分析两种模式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对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进行考量。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基本思路

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除法律强制性之外,基础养老金具有社会公平性的特点,其支付标准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础,因此必然发生资金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的结果,从而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基础养老金还具有风险分担性,参与人一旦死亡,统筹账户的资金不能被继承,因此资金会由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转移,从而具有了风险分担的保险机制。而个人账户由于具有可继承性,不具备社会公平性和风险分担性的特点。

企业年金在中国又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确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DC型企业年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根据确定性缴费方案,通过精算计算方法而得到其在退休时的终值,然后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参与者,并且该类型企业年金具有可继承性。因此,DC型企业年金不具备社会公平和风险分担的特点。

基于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1.因基础养老金存在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资金转移的情况,对具有平均收入以上的参与者来说,如果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的条件下,参与者领取的通过精算之后得到的基本养老金数额将低于领取的DC型企业年金的数额。

2.由于基础养老金存在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资金转移的特点,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假定下,对活到退休年龄的领取人而言,基本养老金的累积精算值要大于企业年金。因此,对于相对长寿参与者,参加基本养老显然更为合适。

3.基础养老金参与者的领取额度相对稳定,而企业年金的累积值受收益率影响而波动较大。

因此,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对参与人的经济影响结果并不确定。另外,当提高退休年龄时,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的累积额都会增加、领取年限同时降低,由于收入再分配效应和风险分担效应的存在,两者对替代率的影响结果差异也不确定。因此,不考虑相关条件的变化,只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基础养老金的份额将会影响企业职工退休工资替代率水平,从而制约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精算模型来检验这一思路并探讨相应的政策启示。

(二)模型设定

假定基础养老金与DC型企业年金的缴费率均为工资的c倍,工资增长率为g,年金收益率为r,存款利率为i,退休年龄为α岁,两种类型的参与者都能活到退休年龄。到退休时,如果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方式,其缴纳款项的累计额S(1)为:

其中,ASx+h表示参与人在x+h岁时的薪水。

基础养老金的领取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2)。对于基础养老金来说,其缴费工资在退休时的积累值为:

在α岁之后的时刻t的指数化平均工资为:

假定参与者x+h岁时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AS′x+h,领取比例为d=[α-(x+h)]*1%,参与者的极限年龄为ω,那么参与者可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退休时的现值L为:

其中,pα表示参与人在α岁之后活到α+t岁的概率。

因此,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

个人账户月领取标准为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因此,个人账户替代率为:

其中,W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这里取W=75.67(3)。

若DC型企业年金的领取方式与个人账户相同,则其替代率为:

(三)模型参数设置

1.加入计划年龄x+h=18。按照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大连、成都和西安等5个城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参保职工就业年龄为16岁,但其对2001-2050年中国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就业年龄的预测,2001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6岁,2005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7岁,2010年以后平均就业年龄为18岁(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1年),本文取较大值18岁。

2.平均退休年龄α=55岁。中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本文取中间值55岁。

3.极限年龄ω[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年)(混合表)]。

4.市场实际利率i=4%(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第20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年金收益率r=8%,4%。相关的研究表明,企业年金缴费率、基金投资收益率和退休年龄对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影响比较大(刘昌平,2005)。本文是基于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金的比较,其退休年龄相同,并假定两者缴费率相同。为便于比较,这里设定两个年金收益率:首先,考虑到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率,由收益与产出的同步性,因此本文考虑将年金收益率参数之一设定为8%;其次,考虑到市场波动以及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本文将此参数之二设置为与市场实际利率相同。

6.工资增长率g=5.6%(郑婉仪,陈秉正,2003)。

7.目前,中国基础养老金部分的缴费率为20%(朱青,2002),领取额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1%,因此,这里假定c=20%,d=[55-(x+h)]×1%=[55-18]×1%=37%。

8.生存概率。本文模型采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男女混合表)(1990-1993年)》(4)中给出的生存概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础养老金和DC型企业年金对计划参与人的经济影响差异

为方便计算,假定缴费率相同且AS′x+h=ASx+h=AS18,即假定参与人的起始薪水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并将表1中各参数分别代入(1)、(2)式中,得到:

当r=0.08时:S1=81.141015×AS18,L1=45.4679235×AS18;

当r=0.04时:S2=40.5076623×AS18,L2=45.4679235×AS18;

显然,由L1=L2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在参与人退休时的现值与缴费累积收益率没有直接关系,而S1≠S2表明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在退休时的缴费累积值与年金收益率关系密切。并且,当r=0.08时,S1<L1,当r=0.04时,S2<L2,表明基础养老金在参与人退休时的现值并不必然大于或小于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在退休时的缴费累积值,它主要取决于收益率的大小。因此,从精算角度看,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在其它条件相同且年金收益率较高时,其基金累积效应大于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风险分担效应之和,因而累积至退休的金额大于基础养老金参与者得到的累积值;当年金收益率较低时,其基金累积效应小于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风险分担效应之和。

当r=0.08时,S>L,表明在相同的缴费率条件下,DC型企业年金在退休时的积累值大于基础养老金领取额在退休时的现值,此时DC型企业年金对于个人的经济激励要优于基础养老金。事实上,上面公式只是针对具有平均收入水平的单个个体进行分析。显然,在缴费率既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在退休时的积累值越大,因而上述结论对平均收入以上的那部分参与者是适用的。

对具有平均收入以下的参与者,设其收入为社会平均收入的k倍,即令ASx+h=k×AS′x+h,这里计算临界情况,使得S=L,利用上述参数计算可得:k=0.52053,只要k>0.52053,均有S>L。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遵循“国际上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5)的惯例,当最低工资大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0.52053倍时,对所有参与者来说,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会比基础养老金参与者得到更多好处。此时,可将基础养老金全部采取企业年金的操作方式,当然,对个人账户的分析同样适用。因此,当r1=0.08时,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较优。

当r=0.04时,S<L,表明在相同的缴费率条件下,DC型企业年金在退休时的积累值小于基础养老金领取额在退休时的现值,此时基础养老金对于个人的经济激励要优于DC型企业年金。显然,在缴费率既定的条件下,收入越高在退休时的积累值越大,因此,亦存在临界值k使得S=L。令ASx+h=k×AS′x+h,可解得k=1.147。故当起始薪水在平均收入水平的1.147倍之上时,参与者采用企业年金方式更优,在此水平之下者,采用基础养老金方式更好。因此,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微观激励原则出发,我们应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与DC型企业年金之间制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比例,以达到社会最优和个人激励最优的目的,对此比例的确定,将另撰文论证。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组合的政策选择

中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率为8%,月领取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分别将表1中的参数设定值代入(3)、(4)式,可得d′=21.72%,d″=11.024%。因此,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与个人账户替代率之和为32.744%,即为本文参数假定下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平均替代率为72.5%,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20%以上(邓大松,刘昌平,2004)。假定要保持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不变,则存在39.756%的替代率水平缺口。为弥补这一差额,根据本文建立的精算模型,我们讨论不同的政策选择,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评介。

1. 其他条件不变,增加缴费率。

(1)增加的部分以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将d′″=39.756%代入(5)式,若r=0.08,可得c=14.4%;若r=0.04,可得c=28.85%。若加上现在28%的基本养老金缴费率水平,则需要的总缴费率分别为42.4%,56.85%。显然,总缴费率过高将阻碍企业年金的发展进而降低总替代率,最终降低参与者退休生活水平。(2)增加的部分以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方式运作:此时等同于DC型企业年金方式下r=0.04时的情形,需要的总缴费率为56.85%,引起的后果与上述分析相同。(3)增加的部分以基础养老金方式运作:由公式(3)可知,d′与缴费率不存在相关关系,亦即在基础养老金领取政策不变时,无论缴费率提高多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都不会变化。

2. 缴费率水平不变,由国家财政负担。

按照替代率与缴费率之间的比例进行计算,要弥补39.756%的替代率水平缺口,在每个参与者缴费的同时,国家财政要同时为其缴纳其工资水平的33.996%。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 932元(6),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 427万人(7),按此水平,国家财政须为此负担9 685.39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 321.78亿元(8)的18.9%。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国家财政负担将更沉重。

上述讨论可以明确,为维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实际平均替代率72.5%的水平,不论是增加缴费率、还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与32.744%的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之间的缺口,都不是理想的政策选择。

3. 缴费率水平不变,基本养老金全部采用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

由本文模型中(3)式可知,在中国目前基础养老金政策下,参与者起始薪水越低获得的替代率水平越高,起始薪水越高获得的替代率水平越低。因此,当经济增长率水平和市场收益率较低而导致缴费基金累积收益率较低时,基础养老金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具有较强吸引力,此时政策倾向应侧重于收入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原则,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替代率和缴费率水平,从而减轻财政负担(米红和邱晓蕾,2005);当经济增长率水平和市场收益率较高、基金累积收益率因而也较高时,企业年金对所有参与者更有吸引力,政策倾向就应侧重于效率原则,将基本养老金运作方式全部采用企业年金方法,将达到降低缴费率或提高替代率的最优效果。我们认为,若缴费率水平不变,基本养老金可全部采用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以弥补替代率缺口。

下面,我们来测算r=0.08时,实现中国替代率政策目标所需的缴费率水平。相关参数与本文设置一致。另外,假定基本养老金的缴费额在退休时积累值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操作标准。将文中所设参数分别代入(1)、(2)、(5)式中,得到如表2的结果。计算表明,若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要达到32.744%的替代率目标,只需要15.02%的缴费率水平,比28%的缴费率目标降低了12.98%。因此,我们认为,在替代率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降低缴费率水平,从而有效减轻参与者的缴费负担。

单位:%

按照相同假设,我们可计算实现缴费率目标以后,能够达到的替代率水平。结果(见表3)显示,在28%的缴费率水平下,可达到77.304%的替代率水平,比32.744%的目标替代率水平高出44.56%。因此,我们认为,在缴费率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使用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来管理基本养老金,获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以提高退休者的生活水平。

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若基本养老金全部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则可达到77.304%的水平,高于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72.5%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若要达到32.744%的替代率目标,只需要15.02%的缴费率水平,大大低于目前的缴费率水平;但是,采用企业年金方式并非一定优于基本养老金方式,因此,采用何种方式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比例,依赖于收益率的高低。

4. 缴费率水平不变,提高退休年龄。

除了缴费率和收益率之外,退休年龄也是影响替代率的重要参数。由于全部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即可达到目前的替代率水平,因此,这里不考虑此情形;当r=0.04时,若退休年龄提高5年,则可计算得到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39.86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3.9119%,个人账户替代率为15.9501%;若退休年龄提高10年,则得到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2.945%,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6.0955%,个人账户替代率为26.849%。

可以看出,退休年龄提高时,个人账户替代率上升比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更快,因此,可考虑降低基础养老金份额。假定基础养老金所占比例为0,则当退休年龄推迟5或10年时,替代率分别为55.825%,93.9715%。这表明,当提高退休年龄时,即使基金收益率较低,个人账户对替代率的提升也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精算学原理,比较分析了DC型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对计划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应的精算模型,计算它们在参与者退休时的积累值和现值,并利用模型对我国基本养老金政策状况进行实证考察,提出了相关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分析,我们认为:

1.若退休年龄保持在本文假设水平上不变,则DC型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金对参与者的经济激励主要取决于缴费基金累积收益率。若收益率较高,则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较优,参与者能够在目前替代率水平下获得更低的缴费率水平,或者在目前的缴费率水平下获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若收益率较低,基础养老金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具有吸引力,这时的政策倾向应侧重于收入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原则,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替代率和缴费率水平。本文假定收益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率或市场实际利率相同,均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国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水平和市场状况制定适宜的养老金政策。

2.本文参数假定下,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为32.744%,要达到目前实际平均替代率72.5%的水平,提高缴费率水平和由财政负担都不是理想的政策选择。因此,当收益率较高时,基本养老金全部采取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可以达到并超过此水平。但是,收益率是波动的,一旦收益率达不到特定标准,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运作也不能达到目的,这时可考虑提高退休年龄来提高替代率水平。当提高退休年龄时,个人账户优势明显,此时降低基础养老金份额是合适的选择。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7

一、广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的主要成效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文件精神,不断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了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高效运转。

(二)紧紧围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标,确保当期不发生新的拖欠,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改革创新调整办法,科学合理制定调整方案,顺利完成连续九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

(三)城镇企业在职参保人数快速增长,扩面工作取得稳步进展。加大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督手段,以政策促扩面,实现无政策障碍参保,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长。按同口径统计,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强化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快速增长,极大提高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全区实现统一政策、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统一计发办法和调整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区统一预(决)算、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在业务经办上逐步统一经办机构建设、统一业务经办流程、统一信息建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自治区级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在自治区内外实现顺畅、快速转移接续。

(六)原有企业年金按计划有步骤平稳移交,实现了企业年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为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补充养老保险搭建政策平台,使之纳入市场化运营的轨道。

(七)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严格执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月调度制度和季调度通报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督促检查,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加强。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碎片化等有待改革完善。一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待遇的差距增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普遍偏低,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二是在待遇计发办法的改革中,新老办法不能做到平衡衔接,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出现倒挂;三是由于工龄政策上下不同,新旧不一,给工龄认定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导致相关人员对现行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四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利益平衡难以处理,在推进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二)基金征缴缺乏有效手段,部分企业瞒报漏报缴费基数,造成基金不能足额征收。仅2013年1—6月,广西实地稽核1458户参保单位,查出违规户数38户,查出少缴社保费并追回148.4万元。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有增无减。在2010年6月底,全区共有6927户企业欠费,累计欠费24.63亿元;而到2013年6月底,全区欠费企业共有14992户,累计欠费达31.90亿元。另外,个体参保人员因收入低而无力缴费,中断缴费的情况日益凸显。

(三)确保发放的压力不断增大。一些当期收支缺口大、基金支撑能力弱、财力有限的地方,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压力不断增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全区联网,未能实现对各地基金收支及管理情况的动态实时监控。

(四)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向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资料测算,到2050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比将达到1.5∶1,负担极为沉重。

三、统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一)制度建设的目标规划

到2020年,全区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全体从业人员,保障有力、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运行机制,并形成比较健全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制度建设的基本任务

主要内容有:

1.改革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探索建立可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制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互转衔接办法。

4.建立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建立完善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主要内容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6.实现基础养老金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统筹。

7.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属地化、标准化、规范化。

8.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养老服务完全实现社会化。

(三)制度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深化改革。以现行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为基础,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到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和成年公民,消除影响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起来。在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特别是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的生活,加快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注重制度体系的完善;在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注重法制、规划、信息网络、监管和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着眼于养老保险工作的整体性,在做好已有领域的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统筹协调,力促尚未完善的领域各项工作迅速赶上,努力开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整体提升、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同时,抓住机遇重点突破一些制度迫切需要、社会影响较大、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为养老保险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证。

(四)制度建设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1.科学稳妥地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框架。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研究制定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城镇其他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和办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广西多层次、多元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2.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主要政策内容设想:

(1)制度覆盖范围为城乡全体从业人员。(2)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开征用人单位(雇主)社会养老保险税,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税收纳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记入个人账户。(4)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绩效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由国家建立的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状况,依据参保者的实际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积累等制定“绩效养老金”计发办法,并制定鼓励参保人员继续缴费延缓退休的奖励办法;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现行办法计发。(5)新旧制度平稳衔接。一是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保的人员(新人)按新制度规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二是新制度实施前参保、实施后退休领待遇的人员(中人),采取“基本加过渡办法”执行。即:按新计发办法计算,以就高不就低发放基本养老金。达不到新办法计算标准或低于原退休金标准的,可通过财政补贴分10年逐步补足。新制度实施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最多按15年计)。三是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领取待遇的人员(老人)原待遇保持不变,今后一并统一参加基本养老金的调整。(6)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3.补充养老保险。为保持公务员队伍稳定及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员工的利益,对这类参保人员可通过建立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制度加以补充解决,并积极鼓励参保人员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高其养老待遇,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政策。

4.相关保障措施。主要有:

(1)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历史欠债(隐性债务)问题。国家通过发行社会保险基金彩票、特种长期国债,变现部分国有企业或其他国有资产、减持国有企业股权、开设社会保险新税源等措施筹措资金,解决过渡养老金的缺口以及政府应当承担的历史欠债(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为城乡无保障老人出资等问题,尤其是解决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中人过渡及老人补贴的资金问题。另外,每年按一定比例从央企中征收社会保险税,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2)确保社会基金保值增值。授权允许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按一定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商业投资运营,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同时,研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通过运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增值。(3)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机关、事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实行时间、标准统一,在全国统一调整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物价上涨水平给予适当增加调整系数。(4)将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进行改革,将基本工资比重提高到80%左右,降低生活补贴标准占工资收入比重,严格控制各地自行出台津补贴标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差距,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收入水平。今后,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围绕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同步进行。(5)严格遵循“保基本”和“多缴多得”的原则。严格依法参保,努力营造用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自觉依法参保缴费(或纳税)的社会氛围,积极宣传“多缴多得”的理念,参保人员参保缴费达40年或以上的,年龄达到申领条件的,可按月计发上年度统筹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的基本养老金;实际缴费达到15年,年龄达到申领条件的,遵循“保基本”的原则,按月计发上年度统筹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5%的基本养老金或略高于统筹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5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

5.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警机制和抗风险机制。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8

近年来,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环境下养老保险审计数据标准,未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体系;二是审计方法还不成体系。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更多是注重对某一环节的审计,而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适应审计需要;三是联网审计软件研发上还没有一套能适应海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集成数据仓库技术,并方便审计建模的综合应用系统。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构建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构建

(一)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数据标准规划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多数据源、数据结构不同等特点。在《审计署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社会保险审计数据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项政策和人社部门信息系统(金保工程)的数据结构研究,提出满足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的数据规划:一是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依据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按照养老保险审计的需求,规划出审计所需数据元素的资源分类标准。二是数据元素规划,采用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自然归属的实体进行数据元素分类,并在实体分类下规划相关的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按实体分类,可以保持信息资源的相对稳定,也便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设计。三是数据表规划。数据表是按照特定审计目标组织的相关数据元素的集合。按照养老保险审计业务和数据元素规划,我们共组合确定了62张数据表,为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体系

审计方法体系是在审计过程中为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联网审计的审计方法特指在联网审计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对网络环境下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进行详细审计的方法。审计方法不应该是孤立、零散的,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审计方法对审计业务所有节点的覆盖,才能对审计工作起到建设性和指导性作用。

就养老保险而言,构建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方法体系,主要是确定审计方法的目录体系和具体的方法内容,目的是规划出基金“征缴”、“支付”、“管理”三个环节中的审计覆盖节点及核查具体问题思路与方法,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需要针对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进行审计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审计方法规划、审计方法描述。

(三)联网审计系统构思与设计

一是功能构思。面对结构复杂、数据量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业务系统,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平台不仅要提供联网的技术手段,而且要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既要避免大量的无效或冗余数据、优化信息资源,又要充分满足审计需求。同时,要提供丰富的审计方法及强大的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访问,通过数据表格、分析图形、预警等形式,把预审结果直观地呈现在审计人员的面前;通过排序、公式计算、筛选、输出等功能,辅助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目标或重点实施审计。可靠的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平台是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它解决的是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用什么技术手段实现审计需求、达到审计目标的问题。

二是功能设计。联网审计系统建设主要包括联网审计网络平台、联网审计应用软件等两部分核心内容。联网审计网络平台是通过搭建联网审计硬件平台,解决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互联及安全问题,提供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实现了对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的定期联网采集,同时提供丰富的审计分析手段,并做到对部分养老保险业务的自动审计预警,实现了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自动审计与人机交互式审计的结合,是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是功能构成。联网审计系统涉及被审计端、传输端以及审计端。被审计端(包括前置服务器、原始数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完成从预留的数据接口,定期将数据库数据按照数据规划标准,采集到前置服务器,并打包加密;传输端将加密审计数据,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或专线传输到审计端服务器;审计端(包括数据存储系统、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分析模型和客户端设备等),审计人员将个人电脑连接到审计系统,通过审计系统中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审计疑点。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一)系统开发和使用

系统开发人员将全省2010年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数据加载到审计数据库后,首先构建审计基础表与分析表,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查询或多维审计模型。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模型进行审计实践检验,对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进一步调整,这是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此次联网审计的试行阶段,共计开发系统模型22个,其中,多维模型8个,问题模型14个。同时,建立了10个数据浏览表和12个预警模型,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在使用模型的过程中,通过系统模型所提供的基础资料管理、基础信息展现、模型分析、数据管理等功能,运用系统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13个应用模型的分析验证,有1个模型没有筛选出疑点线索。在模型验证过程中,对10个模型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系统人员加以修改。

(二)审计模型运用

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联网审计中,共运用了21个应用模型,其中数据分析模型8个,查找问题模型13个。有13个模型发现疑点线索43.48万条,涉及金额65.08亿元。经审计人员的分析和验证,进一步缩小疑点数量和金额,为审计延伸调查提供可行和必要的条件。模型验证过程中,审计组共发出审计取证单14个。由于审计取证单涉及的疑点量很大,审计组重点对涉及参保人员的待遇核定、缴费处理、待遇发放等问题疑点进行实地延伸检查和落实。

(三)系统运用效果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计较要领 篇9

目前湖北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轨制:一是省属高校、大部分县市高中、初中和小学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国家行政部门一样,学校和职工退休前不承担任何缴费义务,退休后由国家全额承担退休费用,职工退休金发放标准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二是省属高校招聘的合同工,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县市高中、中小学教职工养老工资由社保发放,其中个人缴付工资的8%,学校缴付的20%由财政承担。截至2009年12月底,湖北省教育部门管理的由财政负担退休金的教职工人数及退休工资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湖北省属高校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底,湖北省属高校由财政全额承担退休工资的退休教职工21526人,不包括部属高校。2009年其退休工资总额6.235亿元,年人均28964.973元,月人均2414元。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退休工资总额4.37692亿元,普通专科学校0.07027亿元,普通高等职业学校1.66476亿元,成人高等学校0.12305亿元。

(二)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底,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由财政全额承担退休工资的退休教职工10033人。2009年其退休工资总额2.15733亿元,年人均21502元,月人均1792元。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0499亿元,职业高中0.83033亿元,技工学校0.0719亿元,成人中等专业学校0.2052亿元。

(三)湖北省高中和初中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底,全省由财政全额承担退休工资的高中和初中退休教职工83745人。2009年退休工资总额19.07608亿元,年人均22779元,月人均1898元。其中普通中学2009年退休工资总额19.07541亿元 (包括普通高中4.72188亿元,普通初中14.35353亿元) ,成人中学0.0067亿元。

(四)湖北省小学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底,全省由财政全额承担退休工资的小学退休教职工82431人。2009年退休工资总额18.53751亿元,年人均22489元。月人均1874元。

(五)湖北省幼儿园和特殊教育等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底,全省由财政全额承担退休工资的幼儿园和特殊教育以及从事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退休人员共12858人。2009年幼儿园和特殊教育以及从事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退休人员退休工资总额0.66384亿元,其中特殊教育0.15641亿元,幼儿园0.50743亿元,教育行政单位1.07129亿元,教育事业单位0.89079亿元。每人年平均退休工资25023元,每人月平均退休工资2085元

(六) 由社保负责退休金的基本情况

关于我省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湖北省有随州市、宜昌市的枝江市、荆门市的钟祥市、沙洋县等县 (市、区) 在进行试点。基本情况是,在职教师个人每月从基本工资中扣8%养老保险费,财政拨付20%用于教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我省上述试点县市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成绩是:减轻了地方财政的部分负担;为我省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我省教育系统教职工退休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年人均22161元,月人均退休金1847元。第二,除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外,我省教育系统各层次的学校教职工退休金收入差距不是很大。省属高校教职工月人均退休金收入2414元;高中和初中教职工退休金月人均收入1898元,高中和初中教职工退休金收入每月低于省属高校516元;小学教职工月人均退休金收入1874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退休金收入月人均1792元,每月低于高中和初中教职工退休金106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属各高校教职工退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省属各高校教职工退休金发放的标准不统一,同样是教授或处长,在不同的学校退休金有较大差别。现在各高校教职工退休后的退休费是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的,这一点各个学校之间没有什么区別。不同的是津贴和福利具有较大差别。在津贴和福利的发放上,有的高校教职工退休后完全不发,有的高校按退休前的20%发放,有的按30%发放,有的按40%发放,有的按50%发放,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取决于各高校的领导。这种状况引起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成了高校之间退休教职工养老保障收入的分配不公平。由于在津贴和福利的发放上,各高校教职工退休后发放的标准不同,同是教授、副教授或处长、副处长,在不同的学校退休金有较大差别,因而造成新的分配不公。二是引起了社会不稳定。由于横向比较高校之间退休教职工养老保障收入的差别较大,因而有的高校退休教职工不断上访,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我省中小学教职工退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省已经实行个人缴费养老保险费的中小学,虽然在教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第一,按照目前中央关于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有关规定精神,九年义务制学校向政府行政机关靠拢,因而我省上述试点县市九年义务制学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有些超前,在职教师8%的养老保险扣除降低了教师的收入水平,拉大了与公务员之间的差距。

第二,对于中小学,有的县市教职工退休工资和公务员一样由国家和单位全额承担,而有的县市教职工退休工资实行退休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制度,个人需缴付工资的8%,学校或财政承担承担20%。这种状况引起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大了在职教职工的负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在职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二是造成教育系统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公务员退休工资,从而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师的工资收入不能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的法律规定。

第三,由于我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县市都是首先从教育系统职工开始改革的,行政部门基本没有动,因而教师意见很大,有的地方教职工上访不断。这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四,教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无法查询。有的试点县市教职工养老保险金既无个人账户,也无其他凭证,教师不知道自己已缴了多少养老保险费,也查不到自己的资金账户。

第五,发展不平衡,同一县市有的学校教师参加了养老保险,有的学校教师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第六,由于有的县市地方财政困难,加上没有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地方政府一般是用在职教师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来支付离退休教师的退休金,在职教师缴付的8%和财政配给的20%养老保险金,已被作为退休教师养老保险金发放了,在职教师缴付的养老保险金已经成了空头支票,更谈不上增值。例如我省某县,截至2008年12月,需要由社保部门发放养老金的退休教师共1186人,全县在职教师实际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县财政配套的养老保险金共12492万元(其中,该县财政配套9151万元,在职教师个人缴纳3341万元),而发放2008年退休教师养老保险金就需11100万元。由于没有保险金的积累,该县2008年将在职教师个人缴纳3341万元养老保险金和当年县财政配套9151万元老保险金共计12492万元用来发放离退休教师2008年11100万元养老保险金后,养老保险金基本上没有剩余。

三、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减少矛盾,平稳过渡

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改革方案要充分论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然后一步步推进,渐进式转轨。为了避免改革造成社会震动,减少改革的阻力,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必须有一个过渡办法,逐步推进。

(二)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逐步缩小企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水平的差距

鉴于养老保险收入只能涨,不能降的刚性特征,推进我国教育系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不能要求教育系统及事业单位向企业靠齐,而只能要求企业向教育系统及事业单位靠齐。继续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以及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差距,这是推进我国教育系统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措施。

(三)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补充养老保险为辅助的教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仅仅是保障教育及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如果要保持退休后较高的生活水平,还应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教育及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必须实行国家、地方、个人共同负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体系。同时教育及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应具有多样性,要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教师年金、个人储蓄、商业人寿保险等为辅的多形式并存的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淑杰.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

上一篇:建筑类设计院名录下一篇:雨季“三防”应急演练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