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职责(共12篇)
职责
一、计划生育办公室
1、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各村(居)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2、健全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规章和制度,建立人口学校(分校),开展经常性的计生宣传教育活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及生殖健康宣传。
3、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发放一、二孩生育证;审核、上报特殊情况生育证;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5、建立月例会、月报表制度与计划生育与计划生育专干包社区、进门入户访问制度,做到情况明、数字清、卡活、表实,并按时准确填报统计报表。
6、掌握总人口数量、结构和育龄夫妇的婚姻、生育状况及其变动过程,实施对育龄夫妇婚、孕、产、育各期的服务。
7、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管理和使用计划生育经费,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做好社会抚养费的促缴工作。
8、指导检查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村、居计划生育服务室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
9、负责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等措施的管理、监督、与指导,开展避孕药具规范化管理。
10、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综合治理,每月及时上报流入地育龄妇女个案信息。
11、做好计划生育协会各项工作。
12、接受上级部门经常性的考核验收工作。
13、做好计生档案规范化管理和保密工作。
14、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二、流动人口服务站
(一)、问事、咨询岗位职责
1、解答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政策等知识的咨询。
2、了解流动人口所需服务,并指导办理。
(二)、综合服务岗位职责
分别利用辖区各类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关计生、教
育、司法、公安、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相应服务项目。
1、免费计生技术服务
2、子女入托、入学服务
3、法律援助、社会救助服务
4、暂住户口登记
5、工商登记费及管理费优惠
6、办理税务登记等有关咨询和下岗失业人员、个体经营税收优惠
7、本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辖区定点医院就医优惠服务。
8、劳动就业、房屋租赁信息中介服务
(三)、流入育龄妇女办理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条件和程序
1、凡流入到本辖区的育龄人员,15日内持本人身份证原件、结婚证及管理卡,4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到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办理临时《流动人婚育证明》,有效期为2年。每三个月到流动人口服务站参加一次康检,并将康检证明复印件交与村(社区)计生专干。
2、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办理长期《流动人婚育证明》,有效期为3年。
(1)、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2)、在其居住地依法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一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3)、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四)、流出育龄妇女办理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条件和程序
1、凡户籍在本辖区,年龄在18岁至49周岁的育龄人员,外出到金水区、惠济区、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等5区以外地方,需到服务中心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后,方可外出。
2、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先到所在村(社区)、单位计生办领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审批表,并如实填写。同时由村(社区)、单位计生办出具婚育情况证明。
3、携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审批表、婚育情况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薄(已婚者要带结婚证、节育证明)、一寸免冠照片4章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外出已婚育龄妇女还需要与服务中心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并领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之日起,每3个月向服务中心寄回一次流入地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健康检查证明。
5、综合性服务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1、父母双方有效身份证;
2、暂住证;、就业证;
4、户口所在地乡镇以上人民政府 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
门出具的准予在郑借读证明
二、暂住户口登记
1、拟在暂住地居住三日以上的,应在到达暂住地三日内申报暂住登记,离开时申报注销。
2、暂住人员须持居民身份证或其它合法有效证件
三、法律咨询援助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村(居)委会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
3、残疾证、失业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与案件有关证据材料
4、法律援助申请书
四、工商登记费及管理费优惠
1、下岗、失业人员
(1)《再就业优惠证》
(2)《广安市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享受优惠政策审批表》
2、城镇退役士兵
(1)《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
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健康检查程序
1、凡属于康检对象必须每3个月到服务中心参加一次健康检查。
2、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中的免检对象:
(1)省内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持常住地发放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节育措施显示结扎的不再参加康检,但要建立档案。
(2)男扎者每半年康检一次。
(3)外省市已结扎的已婚育龄妇女,经区以上计划生育服务站复查后,证明结扎一年以上,符合本人携带的各种证明的复印件存入育龄妇女档案,可不参加康检。
(4)不育症患者持区以上计划生育服务站出具的诊断证明,可不参加康检。
(5)丧偶、离婚者(必须有离婚判决书的复印件)不参加康检;
3、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寄回的健康检查证明上有照片、加盖检查单位公章或钢印方式为有效证明。
1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积极扩大就业, 引导流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注重搞好省内劳务对接。2010年, 有关方面提供120多万个岗位信息, 帮助44.74万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组织皖南与皖北地区农民工就业岗位对接专项活动, 组织开展对接专场招聘会250多场, 3 500多户企业与24万农民工直接对接, 近10万名农民工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加快完善省内劳务合作新机制,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推广“你贷款、我贴息”政策, 全省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至2010年底建成247个农民工创业园, 入园企业811个, 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
1.2 提升流动人口服务水平
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工作, 继续落实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3项优惠政策, 为流动人口就医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1]。2011年, 全省流动人口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7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9.32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122.05万人。煤矿和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及所用流动人口基本实现全员参保。全省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18.64万人, 向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275.87万元。
1.3 强化流动人口权益保障
2010年至2012年底, 全省共清欠农民工工资2.03亿元, 涉及农民工8.02万人。在建筑、交通、水利、铁路、电力等工程建设领域实施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截至2011年底, 全省缴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已达15.74亿元, 账户余额11.57亿元。
1.4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2011年, 为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功能, 安徽省在铜陵、池州2市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 废除暂住证, 推行居住证制度, 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可在当地享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策, 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当地户口。制定下发了《全省公安机关实有房屋实有人口信息会战工作方案》, 在省、市2级公安机关建立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的全省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2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管理基层基础薄弱
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基层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受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流动暂住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2010年, 全省公安机关共清理登记流动人口约156万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6%, 检查宾馆旅店3.4万家、留宿洗浴场所3 470家、出租房15万余处。
2.2 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策缺少落实部门
目前, 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采取参与式的共同管理模式, 在拓宽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 尚未在全省建立起多层次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机构, 市级管理机构仅7家, 县 (区) 级22家, 85%的乡镇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特别是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等方面职责不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 限制了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2.3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基层政府任期目标, 基层组织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 检查、制约措施不够。二是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 但公安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市容、计划生育等许多部门, 由于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缺乏协调配合, 造成资源信息不能共享, 综合治理效果不好[2]。
2.4 流动人口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近年来, 安徽省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改革, 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低于户籍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与融合, 从长远看, 流动人口权益得不到维护将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3]。
2.5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盲点
福利保障内容缺少统一标准, 流动人口基本福利保障与户籍人口存在明显差距, 不仅限制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广度、深度, 同时也难以对流动人口福利保障给予统一、权威的法律支持, 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缺失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截至2010年11月底, 全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 033户, 成员11.81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为132.48万户, 从业人员307.32万人, 其中50%以上人员来自乡村。
3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策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因此, 在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主, 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才能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3.1 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综合治理的管理格局。健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的作用, 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4]。探索通过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办法, 在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建立社会组织, 实行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健全流动人口的党团、工会和妇女组织, 纳入流入地党团、工会、妇联组织体系, 发挥党团员骨干作用和工会、妇联的协调作用。也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如广东省在地级以上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 各县、区流入或流出人口超过5万人的, 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乡镇、街道外来人员超过2 000人的, 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中心 (所) ;社区、村 (居) 委会, 建立服务管理站, 并要求按照500∶1的比例组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3.2 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完善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就读、医疗卫生、职称评定等服务措施实施细则。继续完善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将接收外来人员随行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安徽省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 制定具体措施。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省内省际转移接续工作, 调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 增加外来人员公共租赁房供应。如安徽省合肥市从2010年开始, 专门为农民工等流动人员建设集体宿舍, 为农民工新建公租房1.8万套间, 允许长期在合肥就业的农民工全家落户。出台了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的18条新政, 在出行、就医、工资、住房等方面, 全面对外来人员开绿灯。
3.3 进一步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 实现“一站式”服务
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为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就学等提供优质服务。铜陵市实行的居住证制度, 可在全省加快推进, 尽早实现全省流动人口“一卡通”, 使该省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在乡镇、街道和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 (村、居) 等一线单位设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 (站) , 性质为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通过公安、劳动保障、计生、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 推行“一站式”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具体工作。
3.4 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人员就业培训
农民工外出打工, 对技能培训有不同的需求。政府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制定务工流动人员就业培训办法, 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减免务工流动人员的培训费用。2011年, 安徽省阜阳市根据农民工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实行了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如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致力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真正促进了全省加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
3.5 进一步鼓励支持在外务工流动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推动返乡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尽可能地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如阜阳市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0万人, 市政府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 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条, 有效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存在的规模小、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 到2011年底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2万多人, 创办经济实体1万多个, 带动就业约20万人。
3.6 进一步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尽快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统一服务、统一传递的信息交换平台, 涵盖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服务现实工作。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将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纳入实有人口信息工作, 整合现有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资源, 消除信息“孤岛”, 建立全省流动人口数据库, 实行“一口采集, 多口使用”, “一方采集, 多方使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 建立融采集、统计、分析、查询、交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网。积极建立信息检测体系, 对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状况、工作状况、子女受教育状况、生活质量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5], 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服务和管理, 维护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缪蒂生.关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2) :184-187.
[2]宋福荣.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 2011 (16) :109-110.
[3]郭奕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14-17.
[4]李泽福.从湖州市的实践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对策[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08 (1) :19-21.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已经达到98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360万人,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劳动力输出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正因如此,随着大量人口外流内涌,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上面的情况,河南省人大在2001年8月24日的常务会议中还审议通过发布了《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
6年过去了,这个办法究竟执行得怎样?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全省人口压力的作用?
据了解,自2002年《办法》实施以来,河南省各地各级计生部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周口市每年有200多万的农民兄弟要到外地务工,其中已婚育龄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提升管理质量,更好地服务周口的外出流动人口,当地各级计生部门在工作保障、制度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加强与创新。
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工矿、企业、市场里,周口市计生协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网络健全的协会分会,对流动人口进行点对点的针对性管理。他们通过协会的网络建设,依托流动人口中的协会会员开展工作,及时解决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些难题,拉近了社区同流动人口的距离,减轻了管理的难度,实现了双向互通的動态交流。
有了好的管理网络,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对此,周口市计生协通过加强外出办证制度、坚持“六个一”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套流动人口协会规范的新模式,效果显著。
作为周口市远赴浙江台州市务工群众最多的村庄葛岗村,很多群众的子女在家乡都是由老人照看。得知情况后,计生协会会员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协调村小学教师义务为这些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这些积极主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同。
被誉为毛尖之乡、地处淮河之滨的信阳市,其总人口共计786万人,拥有协会组织3499个,会员90多万人。
谈到当地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时,一位计生协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信阳的流出人口为190多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数的24.1%,流入的人口也有近9000人。据统计,这19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涌向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从事加工、建筑和服务等行业。
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当地计生协深入开展了对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关爱;对流动人口务工介绍关爱;对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关爱;对流动人口回归创业关爱;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关爱的“五关爱”活动。另外,当地还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55个。
比如,罗山县计生部门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如龙马集团、医药公司、粮食局建立起了企业协会;商城县计生部门同县教育局、县妇联组织及各乡镇一起,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帮扶关爱活动;新县计生协先后帮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纠纷32起,理赔资金185万元,追讨工资案65起,金额达3200万元。
在商丘永城市,当地的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创新建立了“六个一”制度。即在流动人口外出前对其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落实一项避孕节育措施,与其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为其办理一份《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外出后要求其提供一份详细流入地址和联系方式,每季度寄回一次合格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濮阳市,为了搞好服务,当地计生部门采取了多层次保障,建立生育关怀行动机制。首先,他们以健全政府机制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其次,建立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接着,他们还建立了优待扶持制度。最后,当地计生协还建立了困难救助制度。其中,今年上半年濮阳市濮阳县共筹措资金117.2万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基金,帮扶计划生育户1674户。
区财政局
1.进一步完美对计划生育公共事业经费投入机制,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投入标准,研究和确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开支,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流动人口均等化试点工作顺利进行。2.按时国家和省市有关加强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和均等化服务的要求,确保流动人口经费足额到位。
3.对区县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和均等化服务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
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工作之中,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2.依托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综合工作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一条龙”管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充分利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劳务输出人员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将劳务输出人员的计生情况纳入登记范围。
2.在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专门的场地,由人口计生主管部门设立人口计生服务专柜,积极配合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3.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做好社区流动人口计生协管员的配备工作。
4.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时提供所掌握相关信息。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1.负责拟定均等化实施方案、工作计划、考核评估办法以及相关文件。
2.负责对全区各街道、城改办、相关部门均等化试点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
3.开展总结评估、协调,向上级上报我区试点工作情况、信息等。
4.负责抓好流动人口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方面的均等化。公安碑林分局
1.结合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管理,协助相关部门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
2.健全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区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为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享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3.协助人口计生干部做好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信息交流工作,几时沟通人口出生登记相关信息,提供有关流动人口信息和户籍资料。
4.协助清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和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5.结合全区性暂住人口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各派出所在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时,落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查验率达100%。对未持《婚育证明》者,及时催办,并将暂住人口信息每季度向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6.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治安、房屋出租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暂住人口登记和房屋出租户的监督作用,督促暂住人口落实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区建设和住房保障局
1.督促施工企业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达100%,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反馈、提供有关信息。
2.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切实加强与驻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沟通联系,及时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并加强监督和管理。负责做好雇佣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配合街道做好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三查”工作。3.协同人口计生部门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及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积极利用建筑工地和农民工业余学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有效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
4.在建筑施工工地配备计生专(兼)干,加强探亲家属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5.负责把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规划,多渠道提供和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
6.督促各物业公司与当地街道办事处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做好住宅小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7.建立清理清查流动人口制度,落实房屋出租户对承租户的管理责任,并将信息及时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进行反馈。8.加强对物业公司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在物业管理小区、商贸中心等人口居住密集的场所,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9.督促物业公司认真履行《西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所规定的工作职责。工商碑林分局
1.在办理证照时要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服务。2.将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政策纳入流动人口办证照宣传告知内容。
3.在办证照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及时与人口计生部门通报核查信息。区卫生局 1.负责落实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住院分娩、B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
2.区属综合医疗单位建立出生实名登记制度,查验二胎《生育证》及《婚育证明》,并将当年每季度住院分娩出生情况以及医院临床节育手术情况报区人口计生局。
3.组织协调基层医疗机构,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妇女病检查工作。区民政局
1.协助计生部门发挥流动人口协会作用,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
2.协助计生部门,加强社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区教育局
1.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制度。
2.坚持全日制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渠道,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受流动地公办学校的同等收费政策。3.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知道和扶持,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区计划生育协会
1.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在流动人口集聚百人以上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建立标准化的基层计划生育协会。2.规范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培育建立适宜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多元化宣传服务阵地,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服务管理模式。
4、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组职责
1、规范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加强对出租房屋和其他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工作。
3、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4、加强流动人口中党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流动人口中的模范作用。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
一、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制度
(1)按照《山西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加强对辖区暂住人口登记和暂住证的发放、查验、收缴工作。
(2)对拟暂住一个月以上且年满16周岁的暂住人口,要及时办理暂住户口的登记,发放暂住证。
(3)对暂住人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发证率达95。
(4)办理暂住登记手续时,须带本人身份证,按规定收取工本费。
(5)办理集体暂住户口时,由申报单位负责填写《集体暂住人口登记簿》一式两份,派出所审核无误后,逐人填发《暂住人口登记》。
(6)每季度对辖区内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区、用工单位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暂住人口的登记、变更情况和有关证件进行核对、查验。
(7)做好暂住人口的协查通报、发放函登记工作,对辖区内暂住人口中16至45周岁的男性、有劣迹的女性以及其它需要进行通报协查的人实行通报协查制度,发函数达到应发函数的90。
(8)对暂住人口中函调查知的重点人口和在本地接受过打击处理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及时建立重点人口档案,纳入重点人口严格管理,并函告其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9)宣传暂住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对暂住人口进行法制教育。
二、租赁房屋管理制度
(1)宣传和执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指导、监督治安责任人依法履行治安责任。
(2)认真做好租赁房屋治安管理方面的登记、验证、审核。
(3)指导、监督租赁房屋户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定期核对、检查底簿、证件。
(5)及时查处发生在出租房屋的治安、刑事案件,处理治安灾害事故。
(6)保障租赁房屋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流动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治安管理办法
⑴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派出所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流动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
⑵认真及时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发放、收缴暂住证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方面的登记、验证、审核,建立健全暂住人口的各项管理责任制和措施。对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行微机管理,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登记项目规范、齐全,登记率达95,发证率达90。对暂住人口中16至45周岁的男性、有劣迹的女性以及其它需要发函调查的人员及时发函了解真实情况,发函数达到应发函数的90,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把治安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⑶暂住人口的登记各派出所每季度对辖区内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工地现场、用工单位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暂住人口的登记、变更情况和有关证件进行核对、查验。责任区民警对本责任区内暂住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掌握其身份情况、暂住理由、原户口所在地、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现实表现。
⑷对暂住人口中函调查知的重点人口和在本地接受过打击处理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及时建立重点人口档案,纳入重点人口严格管理,并函告其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⑸解决出租房屋和内部单位招待所易成为流窜犯罪分子落脚点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布控措施,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及时发现和抓获各类在逃犯罪分子。
⑹对辖区内登记的暂住人口要进行计算机录入管理,并做到暂住人口登记与计算机录入内容相符。
⑺宣传暂住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对暂住人口进行法制教育。
⑻灵通信息。在流动暂住人口中建立耳目和信息员,达到以外治外的目的。
⑼依法查处涉及暂住人口和发生在出租房屋的刑事、治安案件,处理治安纠纷和治安灾害事故。
⑽定期统计暂住人口数据,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XX市XX乡地处XX西南边陲,拥有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XXXX户,XXXXX人,其中XX族人口258人,我乡既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最高海拔XXX米,素有“XXXX”之称;也是一个XX的省际边界乡镇;同时还是全省XXX个重点插花贫困乡和XX个散居少数民族乡之一。
一、我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1、人口少、分布广。我乡人口基数少,管辖地域广,居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极不便利,入户难,宣传到位率较低。
2、人口结构呈现“两多”。流出的多为年轻男女,流在家的多为老人、孩子,对于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3、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工厂流水线作业,使用QQ的人员较低。
4、地势差,流入少。地我乡地势偏僻,经济条件较差,流入人员较少,仅XX人,绝大部分为流出务工人员。
二、我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XXX乡作为山区乡,经济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这也就造成了我乡流出人口远远大于流入人口这一必然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全乡现有流动人口XXXX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XXXX人,跨省流动人口XXXX人,省内流动XXX人。如何为这些人提供及时、有
效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XXXX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以计划生育属地管理为原则,以强化责任制和加大宣传力度、改进服务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实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全机构制度,形成管理网络。
一是完善机构。乡、村都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根据自身职能和上级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制订本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实施方案。二是落实责任。年初与各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定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的“四同”管理,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了年终绩效考核。三是健立健全四项制度。例会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有公安、工商、卫生、城建等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管理联席会议,通报上季度工作,安排本季度工作;出入登记制度,凡流入、流出人员都要及时到片区警务室报到备案;月报制度,每月各单位将流动人口的增减情况报乡综治维稳办和计生办;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督查制,不定期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机构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各单位在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位,职责明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制。
(二)、创新宣传方式,确保乡内计生政策法规宣传全覆盖
聘请专业播音员制作计生宣传音频文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计生政策法规,确保乡域内政策宣传全覆盖。一是组织宣传车在各村进行巡回宣传,向过往群众散发宣传资料XXXX余份,各村举办了宣传专栏X期,二是利用村级无线广播每日循环播放计生宣传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流动人口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强了新颁布的《流动人口XX条例》的宣传,增强了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了居民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多数育龄群众自觉办理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三是借“XX”活动的有利时机,组织学习了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特别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政策水平。
(三)、构建计生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随着电子通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工具,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民众之间基本交流沟通的方式,且手机使用广泛,短信方便快捷,易于阅读,接收范围广泛,在宣传栏、标语、广播、宣传车等宣传渠道的基础上,针对我乡流出人口多,情况复杂,管理任务重的特点,今年我乡创新计生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最方便、最有效的办法,开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短信平台,不定期的向外出育龄群众手机发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奖励扶助等惠农政策、婚育新风、关爱女孩等知识,让外出育龄群众更加直接了解、掌握现行计生政策,同时还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发送个性化短信,如新婚
期及现孕人员发送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内容;避孕期人员发送避孕节育等内容;孕产期人员发送母婴保健知识等,使全乡计划生育工作走向了阵地宣传,专干入户“面对面”宣传,短信“点对点”宣传的全新模式,从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的工作流程是:
1、构建计生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
一是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各村专干将所辖区内的流动育龄妇女,采取逐户摸底,登记造册,确保了电话号码的真实性。二是由计生办工作人员将流动育龄妇女划分为孕期妇女、新婚妇女、术后对象、其它等4种人群,并将号码通过表格导入中国电信“协同通信”短信平台,做到了人员信息详细、分类清楚。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一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定期的个性化服务,既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也确保了信息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设立乡村两级阳光计生服务热线,接受育龄群众电话、短信向计生部门政策咨询及提出的建议。三是将每次短信平台发送的情况记录整理后下发至各村计生专干,要求核实、变更未发送成功人员信息,上报乡计生办,再次发送。
3、架设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为使“短信平台”富有生命力且能长期使用下去,我们一是注重计生部门与服务群众的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例如,在节假日向流动人口发送祝福短信,让他们在外地也能感受到浓浓乡情,既传达了祝福,又贴近了计生干群关系;二是利用短信平台
向外出流动人口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以及乡、村重大建设等相关信息,拓宽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三是接受群众通过平台的咨询,并负责将信息转交至其它部门并督促给予群众回复,让短信平台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 “连心桥”,切实起到了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三、我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成效
全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共XXXX人,目前掌握外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电话号码XXXX人,占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XX%;掌握具体打工地址的XXXX人(可以寄信收到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XX %;通过PADIS平台提交婚育情况证明XXX例;阳光计生热线接受群众咨询XXX例,转交其它部门X例,处理、答复完结率XX%;共发送计生宣传短信息XXXX余条。
今年以来,我们虽然在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党政领导、各方参与、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想实招、干实事、真配合、真落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把XXX打造成XX西南部特色山乡创造出良好的人口环境。
XXX乡人民政府
1流动人口
1.1流动人口定义目前为止有关流动人口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学术界、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界定。一般情况下,流动人口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人户分离”,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形要排除在外[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流动人口的定义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2中国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的控制,因此流动人口在规模上迅速增长[2]。1987年,全国的流动人口就猛增到1 810万人[3]。进入新世纪以后,流动人口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3月16日发布的 《200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0 628万人,流动人口为14 735万人,到2012年年末流动人口则达到2.36亿人,占总人口1/6。流动人口在数量上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移动,流动人口男女比例的失调(男性多于女性),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占主体, 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以及流动方式的家庭化[4]。
1.3国外流动人口的研究现状流动人口这一定义主要用于中国,在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或迁移人口 (移民),它主要指因职业或安全原因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的人,与合法或非法、长期或短期没有关系。它包括国际与国内移民、职业流动、外出旅游、 难民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移民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多, 他们作为主要的移民流入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移民融入问题[5]。移民问题成为了像种族、税收和犯罪一样与其社会基本价值观相冲突的关键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激起了人们的文化和经济焦虑以及对自然和公共资源的保护问题,甚至担心人身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于迁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制定完备的流动人口管理及服务体系,如1964年美国的《就业机会法》实施了一体化的农村流动人口发展计划[6]。(2)借助完善的登记信息和相关机构制度的设置,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依靠市场加法制的手段[7]。(3)“户籍”只承载登记信息无其他社会公共职能,这样不存在因户籍不同产生差别待遇,更好地将流动人口纳入到统一的服务体系[8]。(4)借助社区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9]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以及社会和谐值得学习和借鉴。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在国外并没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法及这方面专门的研究,但对于公共服务的理论有着大量的研究。公共服务理论最早创立于英国、德国、法国等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在否定传统自由主义、 把公共服务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背景下产生的[10]。亚当. 斯密在论述君主或国家义务时提出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11]。印度尼西亚把初等教育和公路设施列为政府财政均等化的内容;英国建立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公共健康福利系统,其社会公共服务中主要放在国家的医疗保健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及养老退休金等社会福利上[12]。美国的城市公共服务主要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在联合国文件中,认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世界各国对公共服务的界定和包括的范围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主要涵盖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基础科技和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 2.2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范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平等地、非歧视性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全体国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从2006年10月11日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看,所指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 虽然专家学者对公共服务的内容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都有着基本的共识:(1) 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2)公共服务的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致。(3)基本公共服务应覆盖全体公民,不分地区、群体。(4)基本公共服务应满足全体公民对公共资源的最低要求。
2.2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范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平等地、非歧视性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全体国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从2006年10月11日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看,所指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 虽然专家学者对公共服务的内容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都有着基本的共识:(1) 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2)公共服务的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致。(3)基本公共服务应覆盖全体公民,不分地区、群体。(4)基本公共服务应满足全体公民对公共资源的最低要求。
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中央及各地政府为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化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强调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10年10月,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全国49个城市开展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后,提出统筹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了相关工作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开展了一系列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调查研究工作,决定在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四部门开展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即为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等七项重点服务。
各地政府根据国家的文件、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针对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有效管理模式。如长沙市探索构建了“5+10”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模式,即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5个方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辽宁省大连市通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服务模式,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绍兴市人民政府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无锡市突出加强人口综合信息管理、人口规划研究和人口工作综合协调三项综合职能,形成了统筹性人口综合管理的“无锡模式”等等。
3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的研究理论、管理机制、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同时也出现很多的问题。就城市本地居民而言,流动人口难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35.95%的农民工认为子女在流入地就学遭遇最大的困难的是昂贵的学费,16.15%的认为他们的子女在学校受到歧视。有调查显示,在务工经商期间生病时, 2/3以上的农民工不上正规医院看病,主要原因是正规医院医疗费用太高,在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情况下,远远超出了农民工可承受的范围。国家统计局的专项调查表明,尽管有1/2被调查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总的来说在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方面都仍然无法享受到和当地市民一样的待遇。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从事最累的工作,居于较差的住所环境, 文化生活匮乏,社会保障滞后。此外,流动人口本身自卑感、忙于生计、及不理解国家均等化服务的政策 , 使他们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2)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缺乏创新,常年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是以公安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参与的很少,流动人口有问题不知道要找哪个政府部门。(3)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过程及结果得不到监督及检验。(4)国家各政府部门的政策不相配套,相关部门的政策没有及时的跟上,使得很多政策难以实施,问题难以解决。(5)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投入还不够,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仍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6)政府职员对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理念不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贯彻。(7)流动人口对国家政策不了解,对国家和政府有不信任感,很被动的参与国家的管理。
4创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模式
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化。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其他非政府部门组织,非盈利机构组织参与的管理模式,同时倡导社区化管理。政府作为推动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通过宏观调控来主导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整合社会资源,充实服务管理力量,构建基层流动人口工作平台。 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等社会组织作用,推进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如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立足社区,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管理模式。依托城市基层社会治安综治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综合工作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
打破二元制的户籍政策来推动和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成为了流动人口享受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障碍。不属于本地人口就不能同等的享受当地的福利待遇和基本公共服务。这样阻滞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统筹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的衔接和协调力度,制定和完善均等化服务相关公共政策,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合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符合本地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人口计生、统计、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信息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机制,畅通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交流渠道,搭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共享。
一 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边沿,是城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众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
二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从我区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站、村(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运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区委及相应职能部门任期目标,使一些基层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以及在检查、制约措施等不到位。二是专职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发展需要。三是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长期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资源信息不共享,综合治理效能差的现象。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对流动人口重于管理疏于服务,甚至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管理经费不足。
2.流动人口婚育信息难掌握
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层次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人地人口计生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3.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农民工除了存在的工资拖欠、劳动安全无保障、居住条件差、就医、子女入托入学难等较为普遍问题外,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来说,还存在着流人地没有真正将流入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未能使其真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保健服务,对法定的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未落实到位。
4.流动人口违法生育难处罚
一是流动人口流动性大,违法生育查证难、送达难。二是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境贫困,即使有违反计生法规被处罚者,有的也因其无偿付能力而难以执行到位。三是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征收标准差异悬殊,一些违法生育行为人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恶意规避处罚。四是对不按时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不及时终止意外妊娠、不按时寄回有关证件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基层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 关于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因此,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按照“城市流人抓社区、市场流人抓雇主、单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赁抓房东”的原则,突出四个依托。一是依托社區,夯实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根基。二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街道与辖区内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与民营、股份制企业签订协议书,落实管理责任,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三是依托房主,加强对房屋租赁中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对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户况显示、联合服务和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优质服务,并在社区划分责任区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四是依托协会,开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等处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控”转变。一要摸清底数。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馆、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易聚集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彻底澄清流动人口底数。二要登记造册。清查收集暂住人口信息,通过身份证、照片、人口数据信息“三对照”后登记造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三要完善档案。以村、街、厂、矿、队为单位,把暂住人口归档建册,与暂住人口管理系统配套使用,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四要核实身份。对无有效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多方查证,直到查清真实身份。
3.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交换和交流的监控督查,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系统内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四是以区域内人口计生系统“三网一库”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推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资源互补、信息共享。
4.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水平。一是制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共同管理职责的落实。二是加大平时抽查、薄弱环节专项调查和通过网络交换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平时抽查和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有效监管能力。三是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把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四是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力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水平。
5.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由重管理轻服务向优服务促管理转变。应把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二要推动有关部门和社区认真落实涉及流动人口安全生产、卫生环境、子女就学、劳动技能培训、工资支付、社区保障等
根据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为不断提高推进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1.镇流管办代表党委、政府具体负责此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各流管站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组织人员培训与信息录入工作。
2.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联席会会议制度,由镇分管计生工作的副镇长牵头,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收集此次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工作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
3.各流管站负责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动员、信息采集小组的人员组成、采集人数和每个人员的具体选择确定、信息采集的组织、信息倒查、表格审查、建立台账,以及常态化管理等事项。
4.镇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群工办、经发办、派出所等部门落实相关服务与管理工作。
5.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的协调责任,全面推进“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业主责任制,各用工单位、经营业主要确定人员,积极协助所在村(社区)流管站做好用工人员情况、员工租住情况的信息采集与报送工作,规模主要企业由社区民警协调相关人员采集信息。
6.对流动人口实行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教育,同服务,同管理”四同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他们的归宿感,真正从各方面全面融入军乐生活。
7.村(社区)民警和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负责对各村(社区)流动人口的检查与质量考核,指导各村(社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制度
1.各流管站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单位、企业、住宅小区、商业店铺、居民小组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包括《房屋基本信息调查表》、《流动人口基本信息调查表》和《大型用工单位基本信息调查表》。
2.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发挥实效的原则,各流管站应确定足够数量的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点,除逐户采集信息外,还应在显著位置公示流管站或信息采集的联系电话。
3.信息集中采集过程中,应主动宣传流动人口信息调查的意义,积极争取房主或流动人口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如遇到仍不配合时,应及时通知片区民警前来协调。
4.采集信息时,所填写的调查表应当真实、准确、可靠,确保信息采集质量,不得漏采和采集不完整。
5.整个信息采集工作,由镇流管办、各流管站负责指导与检查。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级巡查制度
(一)巡查工作
实行三级巡查责任制,即镇流管办巡查各流管站,各流管站巡查本辖区内的信息采集与维护情况,流动人口协管员巡查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域,分别由镇流管办和各流管站制定巡查计划并组织实施。通过开展实地倒查,检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与流动人口的登记情况、用工单位的流管工作。
(二)巡查时限
镇流管办每周对各流管站工作进行一次巡查;所有巡查工作应当做好记载。
(三)巡查人员
镇流管办对各流管站工作的巡查,由镇流管办工作人员承担,各流管站对各(村)居民小组长信息采集情况、系统增减维护情况的巡查由站长、专兼职协管员或站长指定一名村(社区)干部承担;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对辖区或责任区内用工单位的巡查由承担责任区的专兼职协管员负责。
(四)巡查内容
1.镇流管办对各流管站的巡查,主要包括该村(社区)一周内流动人口的变动情况,各采集点对变动房屋、人员的信息采集情况,以及系统信息数的增减维护等内容。
2.各流管站对本辖区内的信息采集与系统增减情况的巡查,主要查信息采集小组是否认真履行信息采集工作、所采集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无遗漏或错误等内容,查是否按时对系统进行信息增减与维护等内容。
3.专兼职协管员对责任片区的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新增流动人口情况,及时登记上报并入户开展“三查三见面”。
b、原有出租房屋变动情况,发现变动的及时登记上门登记。
c、对片区内用工单位使用流动人口情况,及时收集人员名册。
(五)巡查要求
1.各级巡查组织要将巡查情况如实登记,并建立巡查台账,包括巡查单位名称、时间、地点、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或防范意见,巡查人员签名等内容。
2.各级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责令立即整改。
3.巡查方式,应结合实际,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讲求实效。要将日常检查与各级政府布置的专项检查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将自行组织巡查和联合开展巡查结合起来,做到巡查工作的全覆盖。
四、用工单位经营业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管制度 1.为进一步落实使用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经营业主的协管责任,根据《成都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规定》、《四川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2.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使用流动人口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负责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负责协助当地政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3.全面推进用工单位、经营业主流动人口服务协管责任制,使用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负责人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责任人,负责落实本单位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4.使用流动人口的单位法人及其他组织应当每年与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认真履行治安责任,协助搞好社会稳定工作,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6.用工单位和经营业主负责督促使用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不得雇佣为依法申报暂住证的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专项活动的通知
一、加强领导组织,充分调动部门积极性。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特别要解决好专项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顺利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统筹、协调和调动各职能部门,把专项活动与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各部门的队伍力量联动起来,增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助和配合。
二、加强督查指导,落实层级管理责任。结合市委、市政府挂钩帮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督查开展情况,针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彻底的整改,以点带面,对全镇(街道)各村(社区)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指导;加强层级动态管理,镇对村、村对组、组对人实行定管理职责、定责任区域、定工作任务、定绩效排名的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分片负责制和包干责任制。
三、加强重点管理,推进计生综合改革进程。要集中力量,对出租屋、住宅小区重点地段,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和当年出生
等重点人群,进行全面清理清查,彻底摸清流动人口计生状况,突出抓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更新,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和政策外怀孕补救措施落实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登记率、信息通报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继续完善计生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扎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各项工作进程。
四、加强区域协作,落实全国“一盘棋”。运用广东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网络化协作工作,对未持婚育证明的流动育龄妇女,通过网络及时通报其户籍地;对户籍地寄送婚育证明至现居住地的,要及时送交给流动人口本人;及时做好流动人口避孕节育信息通报和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工作;配合流出地人口计生部门查处违法生育和“两非”案件,做好政策外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和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
以综治平台为切入点,改进工作机制
1.认识到位,增强合力。鼎城区确立了“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行由分兵作战变为整体推进,由松散管理变为集中治理,由多头管理变为源头治理,形成了工作的强大合力。
2.责任到人,构筑网络。组建区、乡(镇)、社区(村)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鼎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委书记、分管人口计生工作的副区长、公安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属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鼎城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领导小组”;每个乡镇成立了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站长由乡镇计生办主任兼任,副主任由综治办主任、劳保站长、辖区派出所户籍副所长担任;每个社区(村)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窗口,由社区(村)主任负责,社区(村)管片民警、综治副主任和计生专干协助,同时每个社区(村)聘请1~2名流动人口协管员,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格局。
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严把“五个关口”
鼎城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鼎城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考评方案》等文件,实行区直主要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制度。
1.把好建档建卡关。对流入本地的流动人口,采取“拉网式”办法,区公安、计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2.把好查证验证关。各级流动人口管理站对全区流入人口每季开展一次集中性的清查服务活动,对流入人口未持证的,下达催办通知书,限期回原户籍所在地办理证件。
3.把好查环查孕关。以区计生服务站、乡镇服务所和流动计划生育服务车为主,组织开展对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查环查孕、生殖健康普查等服务,严把查环查孕关。
4.把好双向管理关。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双向联系制度,大力加强与流出地之间的联系,已和邵东县、新化县等地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议。
5.把好合同管理关。制定了《外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协议书》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议书》,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和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以和谐维权为落脚点,推进“四化服务”
1.服务方式多样化。全面实施“综合式管理、联合式办公、一门式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和服务热线,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流出人员办理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婚育证明》,为流入人员做好《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查证验证。
2.宣传教育生动化。在流动人口集居地、集贸市场、街头巷尾设立计生宣传橱窗,方便流动人口阅读人口与计划生育报纸和婚育墙报。
3.健康服务市民化。把外来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全面纳入本地经常性服务之中,实行与户籍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充分利用区计生服务站、乡镇计生服务所、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三心”(热心、放心、称心)服务活动,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季度B超环孕检、免费出具计划生育环、孕检证明,免费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
4.帮扶解困人性化。按照流动人口“管理零距离、服务零收费、摸底零误差、信访零投诉”的“四零”工作目标,开展具有鼎城特色的贴心服务。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生育保险、子女入学入托等生活困难,对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子女就学有困难的,区教育部门对其“救困助学”,帮助解决上学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计生局)
关键词:人口特征,非户籍人口,人口服务管理
一、深圳市近10年非户籍人口变化特征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深圳人口的最基本特征。通过对深圳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统计表明, 近十年来深圳非户籍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区域分布、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结构“倒挂”现象依然严重, 但非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非户籍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 深圳非户籍人口总量接近800万人, 占常住人口比重高达77.09%。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 从2000—2010年10年间,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增加213.73万人, 增长36.55%, 年平均增长率为3.66%, 远远小于户籍人口年均10.47%的增长率。
2. 深圳非户籍人口大部分处于青年期, 深圳继续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
人口的性别结构由“男少女多”转变为“男多女少”。非户籍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95.27上升到120.33, 10年间深圳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5.06个百分点, 深圳非户籍人口性别比出现显著改变。这与深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紧密相关。
3. 深圳非户籍人口素质在逐步提高, 文盲率在快速降低,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明显增加。
但在总体上深圳非户籍人口素质仍然偏低, 未来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作任重道远。
10年来, 深圳非户籍人口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近33万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明显下降。但与北京市每10万人中31 499人具有大学程度、上海市每10万人中21 952人具有大学程度相比, 还是有较大差距。
4. 深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迅速增加, 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根据“六普”数据, 尽管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2000年大幅增加146.11万人, 达到293.80万人。但制造业从业人员仍占绝对多数, 达从业人口的65.70%。
5. 对应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非户籍人口主要居住
在宝安、龙岗等传统制造业城区, 工业城区非户籍人口占全市非户籍人口的73.65%。这一现象与产业结构分布基本一致, 反映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分布方向的密切相关性。
二、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之, 深圳市庞大的非户籍人口存在的现状将持续相当长时期, 非户籍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深圳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非户籍人口信息统计工作难度大
信息采集与更新是非户籍人口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基础, 但在实际工作中,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存在范围广、难度大、落实难等问题, 集中表现为登记信息不全和动态更新不及时。统计分析表明, 高达40%的非户籍人口来深不满2年, 能坚持到5年以上的只有4.17%。现实中, 出租屋居住人员变动频繁, 加之服务管理人员不足, 非户籍人口漏报、少报的情况较为普遍。
2. 非户籍人口信息共享亟待加强
翔实准确的人口数据是准确判断人口形势, 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尽管深圳各政府部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 但由于部门网络相对独立, 采集渠道和统计口径不一, 离开信息资源缺乏整合, 造成人口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如公安机关有常住人口基本信息, 是以户籍和办理居住证人口为统计对象。出租屋综合管理办公室是社区实有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计生部门只有18—59岁常住和流动人口基本信息以及配偶子女简要信息。
3. 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短缺
2000年以来, 深圳市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非户籍人口呈不断增加趋势, 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公共文体设施、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的需求;而占90%的16—59岁劳动人口, 加大了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
尽管深圳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但公共资源仍然不足,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在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文体设施、就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4. 社会治安管理形势严峻
“六普”数据表明,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中20—34岁的青年人达到463万, 占全部非户籍人口的54%以上, 受教育程度多数在初中以下。由于这一部分非户籍人口年轻、相当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往往工作不稳定、生活缺少保障, 流动性强、季节性迁移明显, 大多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事第一线工作, 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这些非户籍人口聚居的地方, 大多居住环境恶劣, 安全缺少保障, 无照经营、“黑车”营运、制贩假冒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问题多发, 对城市的公共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
5. 管理法规体制不完善
现有的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法规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问题, 为城市人口管理带来极大政策性阻碍。一是户籍制度使自发性的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属地管理体制之间产生制度性冲突, 人户分离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非户籍、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非户籍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分享城市发展成果。享受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三是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协调性不够。目前, 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 各地在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没有权威依据, 地方性法规的区域有效性特点使得极易出现地区间利益冲突。
6. 人口融合与多元文化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全部56个民族, 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市非户籍人口地域构成的广泛性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 构成了深圳市独特的多元性移民社会, 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流动性大、社会开放、多元文化并存。而人口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使深圳社会的这些特征更加明显。
三、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政策建议
人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税收、规划、市场、福利、信息等各种手段, 夯实人口管理系统的基础, 吸引人口主动接受管理, 合理引导人口流量和流向, 从而有效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 保障区域内的社会融合进程。
1. 更新人口服务管理理念
流动人口管理理念需要适应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 从单纯的治安管理发展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一方面, 政府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为流动人口营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加强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 形成部门合力, 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就业成本和生活成本, 从而达到调控常住人口总量、优化区域人口结构的目标。
同时, 深圳市需要放长眼光, 把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 特别是青年人口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构建吸引高层次、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口的政策体系和环境。
2. 提升人口信息管理水平
首先, 要规范非户籍人口登记内容, 建立人口信息监控和核查制度, 提高租赁人口信息统计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建立非户籍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系统,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网上申报工作, 积极探索非户籍人口管理社会化联动机制。
其次, 在人口管理基础设施上, 要加快推进建立实有人口信息各部门共享、定期更新的高效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对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信息的动态跟踪和各部门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以社区为平台, 在社区层面编织社区公共服务民心网, 整合各部门在基层的服务管理资源, 破解各部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纵向应用充分, 横向协同不足”, 以及人口信息准确度不够, 动态更新不及时的难题。
3. 扩展和完善居住证功能
事实证明, 居住证是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下最能体现现代人口管理理念的制度平台。要以“责权利相统一”为准绳, 结合法律、税收等行政性限制措施, 实现人口准入及分类管理;对持有长期居住证的人口逐步增加社会福利和其他权益, 在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赋予居住证与户籍居民基本相当的待遇, 为居住证制度与户籍迁入政策直接对接创造条件。
要强化居住证的综合管理职能, 拓展居住证在商业、金融、就医、就学、出境入境等领域的服务功能, 将个人居住、就业、社保、纳税、子女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驾照、贷款、信用等信息纳入居住证管理平台, 尽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增加居住证持有人的查阅功能, 让其了解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4. 改革完善积分入户制度
深圳市2010年9月以来推行的积分入户制度, 为非户籍人口入户提供了一个常态化通道。
在积分入户制度的改革上, 首先, 要合理调整技术技能和投资纳税迁户政策, 放宽高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 适度放宽投资纳税迁户政策条件要求, 适度降低投资纳税迁户核准政策标准。其次, 继续完善积分入户实施办法, 以积分入户制度为载体, 建立综合评价式入户政策体系, 形成对条件准入式入户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第三, 适度调整政策性迁户规定, 继续扩大积分入户渠道的政策覆盖面。
5. 促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
社区是非户籍、流动人口迁入和融入城市的终点, 应重视和加强社区在非户籍、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在对非户籍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实现管理。通过宣传引导、均等化服务、鼓励非户籍人员参与社区管理等方式, 提升非户籍、流动人口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义务感。要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新生代非户籍、流动人口的特点,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6. 探索人口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规分布在不同的法律规章中, 没有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现行政策规章多是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部分政策法规或过于笼统缺乏操作细则, 或覆盖面不够造成一些工作难以开展。
深圳可以利用拥有立法权的优势, 在探索制订全国统一的规范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员管理机构等顶层设计问题上先行先试。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概要[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9.
[2]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流动人口主要数据[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2:8.
[3]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常住人口行业、职业分布[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2:8.
[4]深圳市统计局.2010年深圳统计白皮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10.
[5]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z.gov.cn/zfgb/2011/gb758/201110/t20111012_1738467.htm
[6]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课题组.论实有人口管理模式的重构与完善[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职责】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档案11-30
如何做好城镇流动人口和管理与服务11-14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12-05
宝鸡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10-01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交流会发言材料06-11
鹤山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12-12
关于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创新心得12-14
在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07-11
流动人口管理研究06-24
流动人口管理站制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