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精选8篇)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1

张红生

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在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切入点

1.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老师一般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的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以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要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学生初进中学时存在的习惯行为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就没事干了,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件事说明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

3.基本学习技能的衔接。小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老师。培养学习技能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提出的问题,采用设法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如在听和阅读的训练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前后文猜词取义、抓住整体、思路畅通连贯。

4.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得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以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机会就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就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交流活动的能力就不强。

二、方法和途径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比如说,在小学时学生记住了“I am,he is,you are.”等句型,而上初中后要用到谓语动词,如不是为了构成某一时态和语态的需要“am,is,are”等be动词就不能与谓语动词共用了。所以就只能说“I work in Suzhou.”(我在苏州工作),而不能出现I am work in Suzhou.”这样的错误。

2.注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例如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竞赛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境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

4.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从以前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流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境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5.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扫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比如课堂上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每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英语教师应善于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去交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从机械性思维向有意义性思维和交流性思维转化。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2

一、聚焦现实, 直面教学现场

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其一, 心理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其二, 学习目的不明确。其三, 教师管理方法的改变。由模拟葫芦画瓢到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其四, 家长督促力不从心。很多家长能很好驾驭小学的数学知识, 但是难以理解初中的教学知识。小学生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 但是初中时他们要克服对父母的依赖。其五, 教材内容由直观转为抽象。其六,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没有适时的调整。还有最为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二、原因剖析, 点击脱节现象

小学教学重在“扶”, 中学重在“放”, 这个过程是逐步加深, 互相联系的。教学中有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

小学生的学习多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 只有进入小学高段的学习中才开始逐渐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为了充分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 将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融入课堂故事、课堂游戏、动手实践等组织形式之中, 力求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与学的最佳教育效果。但中学数学课堂容量大, 可时间有限, 多数知识只能一带而过, 因此, 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要求比较高。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狠下功夫, 找准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最佳契合点。

三、方法重建, 探寻衔接策略

(一)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增强方法衔接的过渡性。

1.寓教于乐———抓住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往往显得较为直观、简单、易于理解,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根本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谋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初中数学内容与小学数学内容整体比较而言, 更为抽象、立体和复杂。与此相适应, 教师更侧重于概念教学法或者抽象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形式, 在扩大讲解范围的同时却也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的真正目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不妨适当减缓教学的节奏与进度,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而合理的使用小学数学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方式及模式,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知初中数学学习有趣性的同时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这对于由小学顺利融入、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将产生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2.瞻前顾后———加快适应脚步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喜欢新鲜事物, 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 但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 注意力较差, 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 对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因此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 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 在教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 创建愉快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实现方法衔接的科学性。

教育实践表明,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 他们往往依靠耳、眼等感官器官直接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了充分契合小学生特有的学习特征,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借助实物或者创造熟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可是随着思维的成熟及发展, 初中学生逐渐由直观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这时,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认识知识的表面, 而更对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本质以及内部联系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及欲望。

(三) 中小学老师加强交流, 增强方法衔接的有效性。

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积极地进行相互间的联系与交流, 了解彼此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与要求。初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 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并区别新旧异同, 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四) 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方法衔接的可行性。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 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 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 教师必须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特别在课内,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 说理深入浅出, 表达形象鲜明, 讲话幽默风趣, 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 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 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 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但意义非比寻常。正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以上仅为个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教学, 总结的粗浅感悟与认识, 希望能为广大教学同仁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进而推动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的更好实施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祁加萍.《怎样衔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J].《数学大世界》, 2010-03-15

把握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71-01

从小学升入初中,作为学生是一个大的转折。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的习惯上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在思维的形式上以具体形象占主要成分,在心理上处于独立与依赖错综交织的状态。加之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方面的因素,有不少小学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骤然下降。如何从教的角度出发,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及时衔接学生的学习心理

升入初中后的这个时期,学生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上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新老师有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和颜悦色,用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1、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课前预习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而初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问题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到了初中由于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上课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从而引起注意力分散。为了能使学生上课集中听讲,首先从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等,逐步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抓难点的方法,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3、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事实证明,数学加强练习,能明显提高复习效果。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三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和充实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初中数学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数学老师就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再及时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做好中小学衔接的准备 篇4

从小学进入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次飞跃,或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转折。多数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但是,也有不少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一旦进入中学以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思想表现也不如小学好。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不适应主要包括:①心理上不适应;②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③对初中的学习特点不了解,学习方法欠缺,产生不适应等。那么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呢?

一、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学生而言,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

小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这已经成了习惯。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特点。由于在心理发展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同学们要多和老师、家长商量,切不可一意孤行。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认识上、行动上的片面性、绝对化,使自己少走弯路,逐渐走向成熟。

2、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像幼苗一样,充满着活力,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如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是有的学生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同学们要认识到这一点,适时地调整好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克服失落感

有的同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是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地位从“众星捧月”一下跌到“无人知晓”。尤其是在重点中学,班级内部“人才济济”的现象更为普遍,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二、了解初中的生活特点

在生活上,中学与小学的要求有很多差异。

1、管理方法不同

在小学,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抱”着、“扶”着“走”。在中学,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面对这样一种变化,同学们要培养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要学会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2、学校环境不同

进入中学,一个班级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是陌生的新同学。因此,同学们要克服“怯生”的心理,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要尽快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3、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不同

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划片入学,这样,中学生上学的路程比上小学时远些,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因而在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又不利。同学们要支配好时间,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4、作息制度不同

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的上课时间增加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课外作业比小学难度增加,花费时间延长,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做作业速度,保证睡眠时间,要制定合理的作息表。

5、行为规范要求不同

中学在行为规范训练上比小学要求更高,内容更广,规章制度较多。同学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七年级重点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6、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同

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中学教师则偏重于“培养”、“引导”、“发展”,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这就需要大家增强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善于自己管理自己,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三、把握初中的学习特点

中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1、学习科目增多,容量加大,要求学习有计划性

中学学习的科目从小学的“寥寥无几”到中学的“五花八门”。比如说七年级要学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微机、体、音、美、实践等十二门课。课程门类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如数学,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内容。

在课程安排上也不同,小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排课比较集中,中学语文、数学、外语一般每天安排一节课,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每周安排二节。微机每周一节,中间间隔时间长。七年级新生开始对这样的安排不适应,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常常忘带课本,作业完不成,丢三落四。

这就要针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特点,主动接受新知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理科学地安排好时间。

2、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阶段更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结构的安排、知识难度的变化具有跳跃性。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讲课方法不一样,小学老师一个内容要讲好几遍,中学老师往往集中讲解难点、要点,并且讲过就不再重复。

随着教材容量的增加,难度的加大,教学进度明显比小学快,所以七年级新生要在心理上、体力上做好充分准备,尽快适应老师的讲课方法、授课特点。做事不能磨磨蹭蹭,提高办事效率。要坐得住,学得进,争取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3、学习上除了勤奋之外,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同学们在学习中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授,要从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一般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认真进行课前预习。一般在自习、课外时间进行,晚上做完作业后,及时预习第二天新课。看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课堂上更加注意听讲。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改,主动练,从而提高听课效率。至于预习哪些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一般情况下,先选择学习困难大的科目重点预习,然后慢慢铺开。

(2)专心、积极听课——课堂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不但要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听课,而且要研究听课的方法。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积极主动思考、学习,做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做到看、听、想、说、做(记笔记,动手操作)。总的来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只有这样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对学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3)复习巩固——①当天功课当天复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复习);③交替复习(文科、理科交替进行)。

(4)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在布置作业方面,中学不同于小学。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比较具体,而中学老师相对来说要求不太死。如小学让写生字三遍,课文读二遍。中学老师可能让你写会为止。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当天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口头作业(读书、背课文、背公式、背定理、听录音、思考问题、准备第二天回答);动手、实际操作作业。有些口头作业不太好检查,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各项作业,不能偷懒,偷工减料。写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认真独立完成。

(5)系统归纳小结——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它的系统性,需要去认真总结整理归纳,每学完一个章节、单元之后,要进行总结,将知识整理,形成知识树、结构网,系统归类,可以采取列图表法,或用文字叙述法。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5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汤湘萍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篇论文旨意在从分析造成脱节现象的原因入手,初步提出解决这种脱节现象的一些教学对策,以引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就以初中语文课本的册数(七、八、九)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而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松散、知识系统性差等原因,出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连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不适应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衔接问题,锡山区教育局在厚桥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几堂富有特色的语文课,听后我颇有感触: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就以查桥小学俞霞老师上的《麋鹿》为例: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非常简单: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课堂上形式非常多样: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比较麋鹿和其它鹿种的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麋鹿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尝试做解说员,通过学生介绍加深对麋鹿的印象。经过以上形式的教学展开,学生对麋鹿已相当了解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以厚桥小学浦海华上的《鞋匠的儿子》为例:本课主要通过多种朗读形式(速读、齐读、指明学生朗读、赛读等)让学生理解主题。首先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林肯的魅力。然后老师从文章中选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在片段与片段的衔接上老师设计了很精美的语言,给人一种片段顺序不可调换的感觉,而且在几个片段的赏析中,老师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题题相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老师的“忠实听众和配角”,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演员”。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以怀仁中学张老师上的《金色花》一课为例:这堂课是通过多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人的感情。首先老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进而交流;接着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朗读,读出自我,交流朗读时的感受;接着老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这两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朗读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很大区别。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研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

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如厚桥中学的三节课各有特色:浦海华老师在环节的衔接上使语言精美;俞霞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比较图片这一环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解说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对学生的自信心。该教师板书工整、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堂好课。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的指导,整个课堂体现了民主、集中和新课程理念。但是这三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浦老师的课太过华美,课堂还可以再放开些;张老师的课在中心的挖掘上尚可深入些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这次区里组织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活动,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脱节现象的原因,探索到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厚桥中学开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交流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语文衔接有脱节现象,虽然这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6

摘要:北京市盲人学校是北京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教育的特 殊教育视障学校,学校于2007年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 工作。我本人一直从事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曾经担任过小学的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小学部部门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与盲生的实际接触,切实感受 到盲生的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变化的特点,深深感受到进行此项内容和任务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发现,盲校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但学习任务 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小学与中学的教学及管理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小学在环境、任务和管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关 注,也是本文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视障学生 中小学衔接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市盲人学校是一所从学前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的盲生在我校的小学部上完小学以后,将直接升入初中。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 们发现,盲生普遍入学年龄较晚,有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从而出现了很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不能与同学、老师和谐、友好 相处,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地沟通,出现了逆反、偏离等心理现象,随着盲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尤其进入初中阶段,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会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 烈的趋势,如果不适时地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从小学阶段就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断善于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种种 原因,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势必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初中阶段的盲生在心理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及对策

从小学到中学,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许多盲生在进入中学后会发现中学与小学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比小学难,中学的老师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不再像小 学的老师那样事事处处都管着他们等等。这些不同既会使初一的盲生感到新奇和刺激,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面前不同程度的感到无助和彷徨。我校是学前教 育至高中教育的寄宿制学校,中小学存在于一校之中,并且中学部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小学部,这就使许多学生的不适应感既表现在学习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面。这就将衔接教育这一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和认识少年期心理特点,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初一阶段是人生少年期的开始,是 人生心理发育阶段的断乳期。这期间,盲生在心理上的表现特征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 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盲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那么,初中阶段的盲生在心 理发展中会呈现哪些特征呢?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熟意识萌芽并不断发展

进入初中阶段,盲生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尤其是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每当别人对他们投以注意的目光或成年人 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交谈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成熟的自豪感。可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仅仅是少年们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初 一盲生所具有的成熟意识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能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认真学习并逐渐掌握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从而达到真正的成 熟。因此,少年的成熟意识不是什么骄傲自大,而是走向成熟的必要准备。面对刚步入少年阶段的盲生,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 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不能再采用对待小学生那样的监护、管束、惩罚等方式,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少年对于过去的“听话”的道德要求会十分反感,他们 强烈要求独立、理解、平等、民主和受到尊重,孩子长大了,经常与人交流的语言是:“还行。”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少年身上还保留着不少“孩子气”而忽视了 他们的这种要求,以致产生矛盾,如果我们改变自己过去“抱着走”的监护、管束态度和方式,充分利用少年成熟意识的心理特点,将会有利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刚步入中学的盲生更是如此,他们爱模仿成年人,模仿明星,也爱模仿高年级学生,模仿他们的衣着穿戴、行为举止、手势语调,他们也 爱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对事物的评价。但盲生往往模仿他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新异服饰、发型、流行歌曲等等。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意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防止孩子受社会上种种不良事物、现象的影响和诱惑,教师更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语言,成为学 生模仿的典范。

(二)自我意识发生质变

心理出现闭锁时期,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逐渐走向成熟。同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萌芽于幼儿阶段,儿童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少年期,自我意 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这时盲生们开始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我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长大了吗?”“我勇敢吗?”“我漂亮吗?”等问题会不断 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开始留心周围人的眼光、态度和对自己的评价,目的都是为寻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盲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自我评 价的能力上,也反映在对他人评价的水平上。大多数盲生能够对照别人做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小学盲童这种能力就较差,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重 复成年人的评价。

初中盲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大致有三:

1.自我评价普通偏高,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当教师对他们做出公正的评价时,许多学生会埋怨老师“不了解人。”

2.自我评价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学生们往往首先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对人态度方面的缺点,以后才逐渐会评价自己的个性特点。

3.自我评价不稳定,顺境时高估,逆境时低估,与此同时,情绪和积极性随之起伏。

(三)认知能力明显发展

少年期的盲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具体形象思维的成份仍起重要作用。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论的划分,初一盲生 已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又称“认知思维阶段”。这时期学生已开始获得了超出自己直接接触的世界和自己信念之外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并使相互关 联的抽象概念,对问题的评价开始趋向系统化。如果我们的教师研究和掌握了初中盲生认知能力明显发展的这一心理特点,针对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此年龄的盲生,就会有的放矢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显得相对滞后,情绪、情感易动不稳

进入初中阶段年龄段以后,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在发展变化。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不善于自制和自控,行为不易预测,表现在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 响,他们还常常像小学生那样蹦蹦跳跳,爱说爱笑,带有很大的情感冲动性,不善于调节自己情感的过度兴奋。他们又常常表现出初中生的特有的热情,争论问题时 容易过分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取得成绩时易产生自满情绪,遇到挫折时会悲观失望。这就形成了孩子心中的大人和大人心中的孩 子的矛盾体的组合,盲生处在多事之秋,站在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打短平快,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走进盲生,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的心 理变化,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开朗、热情、友 善、真诚的优秀人格品质在他们的身上发扬光大。

(五)出现了人的第二反抗期,感情依托发生了转变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盲生逆反心理强,对家长和老师翻来覆去的唠叨非常反感,感情依托发生了很大变化,既不在爸爸、妈妈身上,也不在老师身上,而是在同龄伙伴身上。因此老师应该伴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六)学习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中学阶段可以说是由科科重要逐渐向学科化发展,孩子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但显现出来却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盲生的生活能力在不断提高,偶尔也有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三、解决策略

从以上我们会看到,由于初中盲生在心理发育中的一系列变化和特点,必然会出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许多不适应。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有六个关口,需要盲生适应。

(一)突破学习环境关

进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会立刻感到三多一少,即课程多,书本多,老师多,老师“盯”的少,这样就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学比小学 “松”,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爱”他们,这样就会使一些自觉性、自制力、自理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分心走神,成绩下降,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苦 恼。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的放矢地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尽快做 到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二)突破学习动力关

初中盲生的 成熟意识说明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能使盲生保持持久良好的学习动力,就必须要解决好为谁而学习和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作为 教师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海伦凯勒、张海迪、贝多芬等的事迹,结合我校盲人教 师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突破学习方法关

进入中学后,一些盲生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这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学生此时又不能很好的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的结果。为此,必须对 盲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通过让班主任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小学学习方法的不同,让 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先预习,后听课;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一旦学生 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四)突破认识方法关

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学的一些概念,其本身就是理论性的知识,大多不需要去论证,但需要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去判断,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差别。在记忆方法上,使学生完成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 重理解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的认识习惯。在思维方式上,使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五)突破生理和心理转变关

进入中学后,盲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期,新陈代谢快,性器官基本发育成熟,性心理开始萌芽,心理发育呈半成熟、半幼稚状态,盲生处于思想动荡、不安份、易出事的阶段,但他们接受社会上的新事物快,易急躁、易变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结合心理课、生物课对学生进行 青春期教育,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同时还应对个别同学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还要注意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心理断乳期”。

(六)突破生活习惯转变关

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这是因年龄条件的限制而决定的,因此在我们这所实行全日制寄宿学校中,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由生活老师来管理的,包括每 日学生的吃饭、喝水也是由生活老师督促来完成的,因此在步入中学后,由于生活管理方式的变化,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活老 师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做到:

1.在生活中给这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一定的帮助,使他们的不适感得到缓解;2.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整理内务比赛,洗衣比赛,美厨小能手,寓能力培养于各种活动之中。

四、我校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切入点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衔接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日常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重心。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通过与盲生的实际接触,发现问题,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养成刻苦学习和持之以恒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加强礼仪教育,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衔接教育的根本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应该从着五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3.打好学习盲文的基础,做到摸读、写字基本过关;

4.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要大胆发言;

5.在学习上要有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从低年级抓起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是衔接教育的最好体现

在语文方面,除了掌握正确的盲文以外,通过盲文关,还应加强摸读写字的训练;要加强阅读训练和课外书的阅读指导;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在数学方面,是盲校的一个教学难点,小学阶段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熟记其相关的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盲生的生活 实际相联系,拓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强化应用题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顺利求解。特别是对有精力的学生要增强解题的灵活性,适当加 入一些锻炼思维的讨论题、开放题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英语方面,小学阶段应加强口语方面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掌握单词的基本用法及提高小学阶段的造句能力,训练学生规范的书写。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要逐步打好较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常规四则混合运算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好“好 问”、“求真”的法则。小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特别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数、英及其它基础课程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 学能力,并在教育中适当渗透人文知识的内容。

(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是衔接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小学阶段,衔接教育要向各个学科延伸,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深入中学后适应各学科的学习。

(1)各课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注意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 的能力;教给他们分类、归纳等一些初步的研究方法,养成勤于和善于质疑的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理解过程的能力。

(2)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自然或科技知识,认识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并了解特别是一些大量使用后会带来污染的物质,例如塑料袋、泡沫塑料、废电池等,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不能简单地说“美工就是折纸”,“音乐就是唱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欣赏活动,既能开阔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五、视障学生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

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

(1)通过午检和组会、班队会,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安全、纪律、卫生的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如外出看话剧,参观,加强小学与中学的密切联系。

(2)通过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

(3)通过各科教育,全员参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4)切实加强少先队与共青团的密切联系,做好少先队的离队工作与共青团的宣传教育工作,评选优秀中队、优秀少先队员,积极有效地开展少先队的文明礼仪30秒,校园文明岗等活动,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5)通过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心理老师的有效疏导,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前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开展初中生活提前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新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

(6)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在小学部部门内召开家长会,请家长介绍自己好的经验,老师给家长介绍好的书籍:《四年级决定孩子 的一生》,重点放在衔接教育方面。通过家访、座谈,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与中国少年报的徐国静老师开展互动活动,召开《和妈妈说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说心里话》 主题组会,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应该说,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品质往往与家长的人格、教子方式、育 人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才能防止学校和家庭教育正负抵消的不良倾向,形成家庭、学校同步协调,相辅相成的教育合力。

(7)各班科学、民主选拔班级干部。

科学、民主的选拔班干部,对快速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迅速形成班集体,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8)制定适合本校、本班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

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无缝链接。比如我校小学部一年级采用的正副班主任制,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结合,把握住了班级团体的各个角落,班级管理工作做到细致、到位。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

小学部要求学生具有4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后三种习惯已包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加以培养。这里主要研究学生的 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 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 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 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

语文教学是我校的强项。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摸读写字、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并积极将新课程理念付诸于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这些为盲生学习其它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盲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盲校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问题也会突显出方法上的差异,要求教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样盲生 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更要注意个性的差异,同时盲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否到位,对于分层、分类如何有效实施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九年义务教育是由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如果对这个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从整体优化角度注意协调处理 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联系与制约,使盲校的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走上良性化循环的轨 道,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盲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协调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作/高文军)相关教育论文推荐:《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http://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7

一、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差异对比

1. 学习内容由数学知识向代数知识过渡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分为三个体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到了中学知识体系更为深化, 分成了数学、几何两部分。空间与图形划归到几何学科, 数学学科则从对数的研究过渡到了对代数的研究, 也就是我们小学说的比例和方程, 而相对于数的学习也扩展到负数、实数和虚数等。

在小学阶段每一个体系学习都是皮毛, 进入中学后就会从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除了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 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对数学学习越来越重要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比较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堂教学外, 学生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 自学能力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 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3. 学习习惯在不断摇摆, 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在学校里依赖老师的安排, 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带着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一旦离开家长不少学生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无法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

而进入中学以后, 学生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就会变得有目的性, 反而会受到更多的外界的影响, 若家长和老师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 将学习抛诸脑后。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学生会在不同的感悟中逐步形成稳定的目标和自制力。显而易见, 学生能够更早地明确学习的目标, 使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对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从数学课堂教学入手, 做好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 改变数学课堂的讲授方式

(1) 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应该说, 到了六年级数学知识的传授已经接近尾声, 章节少、内容少。但是这并不是说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就可以掉以轻心, 反而更要格外留心, 因为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要在这一年里把它完整地串成知识网络。

这种网络的建立是从小学数学的三大体系为最初目录开始的, 学完一部分就将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小范围的汇总, 当所有知识全部学完的时候一张知识点“罗列图”就完成了。进入总复习阶段后, 要改变以往的回顾知识、实际应用的老方法, 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实际题目的解决寻找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运用分层、合并等整理方式建立起知识的“网络”, 从而将大量的知识汇总成一张简单的、重在知识之间联系的“网络图”。

这种建立网络的方法对学生进入中学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能逐渐建立知识的逻辑关系, 边学边思边整理, 时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络关系, 取一牵百, 层层递进, 事半功倍。

(2) 培养系统的做题技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立知识网络的根本目的是会用、能用。有知识网络, 但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用、不能用, 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很多学生做题喜欢东想想, 西想想, 一道有些难度的题目, 即使他做出来了, 也自己感觉没底, 觉得是蒙出来的, 下次看到同样的问题也没有把握能够做出来, 练习题做了一座小山, 头脑中也没有系统的做题技巧, 把自己变成了做题的机器。

课堂上每出一道题我就引导学生想求什么 (运用知识网络图寻找相应知识点) , 再想怎样求 (在知识点后建立的解决相应知识点的方法) ;综合的题要讲清怎样求的具体步骤, 接着想还可以怎样求 (不同的解题方法) , 最后想哪些题和此类题相同相似, 可以改变条件不改变问题或不改变条件改变问题,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从一道题入手深入思考建立完整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系统解题技巧的培养。

2. 改变数学课堂的管理方式

(1) 将数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还给学生

前面提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完成的, 在自己的内驱力和目标性驱使下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样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是不能够适应初中的管理方式的, 改变首先要从这里开始。

每节数学课开始的时候都要用各种方式提醒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 是为自己负责的行为。课堂结束后要给5分钟时间回顾:自己学会了什么?没听懂什么?不会的要:自己主动问同学、问老师, 及早解决, 不欠账, 不断努力, 持之以恒。对于不懂的问题坚持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你不问我不解答, 这种训练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出现不敢问、不会问的障碍, 通过传纸条, 交给提问的方法等训练, 学生逐步开放, 不再羞于问, 懒得问, 达到了提高学习自觉性的目的。

(2)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做数学题时习惯用眼一扫, 会做的2~3分钟就做完了。要是看一会儿找不到门路就会扔到一边, 认为自己做不出来, 等着老师讲答案是最多的学生选择。这样的习惯如果带到中学, 一遇到困难就放弃, 会严重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为上面谈到, 初中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了。

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课堂上首先教给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如, 从问题入手层层推进法、从条件入手归纳整理法、从题型入手举一反三等法。针对学生遇到问题不思考的问题, 我要求学生向我求助之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先说一说, 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来问老师的, 我常常采用提醒的方法, 即点到为止, 等到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针对他的思路进行点拨。应该说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再遇到困难时总会先自己思考一段时间, 往往这种思考就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3. 建立学数学的方法体系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篇8

关键词:数学学科;小升初;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49-01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具有重要地位,其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始末,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年级也在逐渐提升,‘小升初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性教学转折点,其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数学学科上的递进作用,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阶梯式提升的帮助。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要做好小学六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帮助。

一、数学教学衔接原则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这一关键性衔接阶段,教师要想做好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好对数学教学衔接原则的把握,笔者认为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阶段的衔接原则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切合实际

数学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学科,其所有知识都是数学学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探索出来的。想要让学生能够在小学升初中的教学环节当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必须要保证数学知识在衔接过程中能够切合实际,使数学知识达到一个‘归本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进而愿意将自己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当中。

2、循序渐进

数学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是其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也标志着数学学习必须要从点滴的积累中逐渐形成数学知识体系,最终达到“积跬步,至千里”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想要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就必须要保证执行数学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能够一点一点的从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学习模式中实现对初中数学的转换,让学生能够逐渐的适应教学难度的变化,让他们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更为得心应手。

3、综合巩固

上文说到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学科,其所有知识都是存在相互练习的,也就是说无论多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其也必然是由多个基础知识所构成的,这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特点。通过此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初中的数学知识都是由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所构成的,那么教师想要做好衔接工作,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综合巩固,使学生能够带着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去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4、符合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提升,数学知识的难易度也是按照学生实际发展情况来设置的。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想要做好对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就必须要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能够符合他们当下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二、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1、培养预、复习学习习惯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让学生在刚步入初中课堂时非常不适应,如果不做好衔接工作,那么学生肯有可能因为畏难心理而出现厌学情况。为此,教师必须要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出学生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习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预习和复习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会占用他们宝贵的课余时间,因此他们会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产生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必须要做好对他们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必要性与优势,为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在此环节当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课前、课后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预、复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逐渐感受到预、复习的重要性,并能够学会科学的进行预、复习。

2、培养记录课堂笔记习惯

初中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让绝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初中数学时会难以应付,有效的课堂时间难以实现对知识的全面吸收,课业的紧凑又让学生在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因为没听懂而选择‘战略性放弃知识点。数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科学学科,一个知识点的不懂都会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大麻烦。为了避免学生在步入初中课堂后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必须要培养起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课堂笔记的有效记录,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脑海中还原教师上课时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3、培养举一反三学习习惯

举一反三是一项优秀的学习习惯,此学习习惯在数学学科当中尤为重要。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学会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将数学知识贯穿和解答出来。在这种教学目标培养学下,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学生举一反三学习习惯的培养。举一反三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更加灵活,让他们能够真正的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还能够间接培养出学生对数学习题的认真检查习惯。‘马虎是小学生做数学习题的最大第二,举一反三习惯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做题时彻底的改变‘马虎的坏习惯,这对于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知识学习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雪娇.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衔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谷米.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衔接现状调查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大学个人学习计划500字下一篇:中国语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