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反思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

同样以《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为例。经过前面的交流,我们最终确定选取“稻田”、“树叶”、“果园”这三个场景进行描述。那么,如何把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的语言写得优美动人呢?当然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其中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不外乎比喻和拟人。于是,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引导她立足于景物的原型,结合自己的想象,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再把两者联系起来。比如,当她写到田野里金色的稻田的时候,常见的写法是“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压弯了腰”,那么,“弯了腰”,是否可以再通过想象扩展呢?于是,我作出了弯腰状,问她这情景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的样子相仿,她想了一会,小声说到:驼背的老人。好,顺水推舟,那些金色的稻谷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比作老人背上的娃娃。至此,稍微整理一下语言就可以把这一个句子写成“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就像一位驼背的老爷爷身上背着许多金色的娃娃”。再如,描写落叶的时候,我们常把纷飞的落叶比作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这里,我们不妨在运用比喻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两句,使语言富有童趣:“有时候,它们也很淘气,无声无息地溜进我的帽子里、书包里”。这样一来,落叶淘气调皮的形象马上浮现在眼前。最后一小段是描写果园里的景象。下笔之前,我们先聊了一下她喜欢的水果,目的是引导她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说她喜欢香蕉和梨。好,那么果园里许许多多的水果,我们就选取她喜欢的香蕉和梨作为描写的对象。说到香蕉,我们脑袋里立马会浮现它的`形状,像小船,像镰刀,像月牙……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若是采用拟人呢?我同样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直立弓起身子,模仿香蕉的样子,双手作睡觉状,并引导她联想童话里的人物——睡美人。一系列引导后,最后一步,组织语言,从香蕉的形状、颜色下笔,“看,那穿着黄色衣裳、弓着身子睡觉的香蕉小姐,就像童话里的睡美人,在安静地等待她的王子”。

至此,不难总结,本次作文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挖掘素材,发散思维,丰富语言。

对了,一篇较完整的作文写下来,最后一步也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修改,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哪怕只是改一个标点,也是有益的。最后,我还对她提出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写过的精彩的片段当作写作的素材积累起来,储存在脑袋里,随时提取加以运用。

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2

一、做好本班学生作文水平摸底工作, 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开学之初, 教师首先摸清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 然后制订班级的作文计划, 并认真地备好作文教学课。在实际调查中, 要有两种不同文体的考查, 还要有命题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同时明确告诉学生, 本次调查只是作摸底之用, 以便老师制订作文教学相关计划, 大家不要抄袭, 或大篇幅模仿和借用。因为在作文训练中, 端正作文学风很重要。俗话说:“文品如人品。”端正的文风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制订有效、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而且还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作文前审题、选材、拟题、立意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指导

近些年来, 各省的中考中, 话题作文占比重很大。学生在遇到这种作文题目时, 经常是先成文, 再拟题, 或者干脆把有关话题的文字当做题目。在选材上过于粗糙, 不太注意详略得当。结构上基本是“三段式”, 甚至是“一块板”, 缺少结构上的新意。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外, 还要对题目选定、题材、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以认真和耐心的指导。因为只有弄清题意, 作文才不可能脱离题目的本意和要求, 这样立意才能做到准、新。例如, 要写一篇话题为“财富”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时, 就要告诉他们所谓“财富”含义是很宽泛的, 但其中“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创造其他价值的源泉, 无论是拟题还是在选材上, 不应落入单纯“物质财富”的俗套。结构上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或“反衬”等方法, 形式上可以总分式、排比式或并列式。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们拟定的题目五花八门, 但都符合要求。比如, 《亲情就是财富》《做个富翁很容易》《给我十年》等。所选题材有关于亲情、友情、自然的馈赠, 心灵感悟等, 不拘一格, 但都能围绕题目。学生能够以独有的视角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财富”, 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平常中见新奇, 所写文章内容丰富、立意新颖, 这就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也是学生敢于尝试的结果。

三、作文反馈要讲究时效性、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评价应力求客观。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对作文不感兴趣, 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作文的成就感不突出。在作文教学中, 因为批改作文既费工又费力, 所以有的教师就出现学生一篇作文交上去, 经常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都不发回来的现象。学生们不能及时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 等到把作文本终于发下来时, 学生的兴趣早就没有了, 何况有些教师批语仅仅是简单的“阅”字, 或者是寥寥几句套话, 学生不明白老师说什么, 也懒得去看。所以教师批改作文必须要及时。而且批改之后, 不一定把自己的作文就发给自己,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作文吸取经验, 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和更新。以前我曾经对那些离题内容采用直接说“离题了”或“这与题目无关, 删掉”的形式。而今我是多批少改, 多迁就, 少删除。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也是作文批改时的基本原则。我把那些写离题的同学找来, 对他们说, 你的作文重新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和你的内容相符, 然后给他中肯的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可能其审题立意不太好, 但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同样可以成为亮点。内容偏离主题了, 但题目拟得好, 就可以在题目地方给个好评。这样, 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那么写作兴趣就随之产生了。另外评语要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 而且要细致, 不简单武断, 更不要拖沓冗长。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

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视角地观察生活、发掘生活的精彩。这些都告诉我们, 真情实感是中学作文的基本要求, 素材要贴近于生活, 如果没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更谈不上切身的体验了。在该阶段, 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虽然还不成熟,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发现, 不思考就没有体会。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厚的写作背景和源源不断的源泉。当然学生要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去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写出来。

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保护学生们平时练笔时记录的真实情感, 批阅的文字要多给予肯定和引导, 要求学生打开心扉, 睁开慧眼, 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且要端正心态, 既要以多个视角去观察和发掘多彩的生活, 又要注意体现积极的主流, 避免厌世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当我发现有好文章时, 一定会亲自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一次练笔时写了父亲外出打工前夜的事情, 利用文字充分表现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喜爱和牵挂。在班上我把这篇文章朗读出来, 让其他同学去体会如何作文与做人, 收到了多重效果。

另外, 阅读课外书是学生们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对现有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有计划地认真阅读, 而且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读书课,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去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对文学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开展读书讨论会,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交流读书心得, 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求知探宝, 在阅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开阔思维。

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改变思想, 积极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各学校也应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全局性的任务抓好抓实, 提高教师的认识, 并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3

一、精雕细琢,课课精品。

二、紧扣文本,以读导写。

三、释放心灵,快乐作文。

四、言传身教,下水引路。

五、修改批阅,梯度安排。

六、“读”具一格,“写”亦精彩。

[反思背景]

本学期,我们江北区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在区教研员干红姿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培训下,全面地展开了作文教研教改活动,成绩斐然。这次活动依托全区骨干学校和骨干老师的带动和辐射,分三个年级组分别在孔浦中学、庄桥中学和洪塘中学组织青年骨干教师上公开课,全区教师观摩评课,促进了教学交流,优化了教学行为,提升了作文教学质量。

[反思一]

精雕细琢,课课精品。

新时代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课就是一种享受。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案例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次上公开课的六位老师的课就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每堂课精彩纷呈,亮点多多。其中葛雯雯老师的《让你的作文“亮”起来》尤为突出。首先,葛老师端庄美丽,教态自然,笑容灿烂,声音甜美,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葛老师精心准备,技艺精湛,上课时有条不紊,循循善诱,把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以学生最熟悉的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从“看听感想做”来分析“我”当时趴在悬崖上的恐惧害怕的心理,学生很快明白可用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替代直白概括的记叙,然后学生在课堂习作中就动用了各种感觉来描写饥饿,还描写了考试后发卷时的紧张或高兴的心情,学生写得特别逼真,同时也觉得挺容易写,克服了不知道怎么写和无话可写的毛病。所以葛老师上课独具匠心,用“细节一小步”,让学生“作文一大步”。

[反思二]

紧扣文本,以读导写。

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手段。元朝学者程端礼曾论述过“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在读书上多用功,在作文时就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消化文章内容,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有效。

[案例二]

胡绉妤老师的《写作中的慢镜头》就是很好的以读导写的典范。胡老师课堂上就以文本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她充分利用了学生所学的课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鲁迅的《风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选择最恰当的动词,用分解动作,选用修辞和修饰语可以让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胡老师在写作指导时,巧妙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抓住一些好的文章,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激发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变厌写为乐写。

[反思三]

解放心灵,快乐作文。

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去体验,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降低他们的写作门槛,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敢写,爱写,想写。《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让我们语文教师不懈努力,鼓励学生放开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快乐作文”吧。

[案例三]

洪塘中学的邵迎老师在上《写作是一种打开》时,就突出强调作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邵老师从游戏——真诚的微笑导入,课堂上启示学生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打开思路,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打开记忆,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打开生命,把文本的细节用起来——打开生活。学生用亲身经历写下了大量好的作文,都有真情实感,都是真实心灵的袒露。有了它,学生作文才不会大话、假话、套话连篇;有了它,才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刻体察,对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对健全人格的渴求与挚爱。

[反思四]

言传身教,下水引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作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是身教胜于言教。

[案例四]

胡姬娜老师给同学讲《写出你的心声》时,就以自己的下水作文《我上公开课时》恰到好处地导入,还亲自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选材、写作、修改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下水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还能以丰富的泀汇,精彩的篇章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这种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激趣,使学生更加喜欢习作。

[反思五]

修改讲评,梯度安排。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中学语文大纲也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指导他们互相修改”,而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纠错和思维成型的心智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有关信息的反馈中最终达到对某项技能的掌握。

[案例五]

葛雯雯老师和胡绉妤老师上课时都特别强调精修细改,抓好作文教学中作文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她们梯度安排以下几种方法:

1.自改。两位老师都教给学生修改的具体步骤:第一步,初读细改,从文章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文章的格式方面入手;第二步,再读精改,可从文章的选材、中心、结构方面入手;第三步,浏览润色,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入手。

2.互改。一开始,葛老师组建学生作文互改小组,然后,葛老师利用投影、照相机等现代教学工具给学生示范怎样修改,让学生学着来,最后,慢慢地放开让学生独立完成。

3.分组讨论。葛老师上课时还采用分组讨论法。几个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读,一起找毛病;再互相讨论,确定怎样修改。最后,大家一起来给作文下评语。这样,群议群策,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集体修改。胡老师在学生作文时用照相机拍下了学生习作,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在胡老师德指导下,全班集体修改,从而体现师生互动性,老师在指导全班学生集体修改作文时,既要起到“导”与“引”的作用,在怎样改好作文上起好引路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从而在“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改好作文。

[反思六]

“读”具一格,“写”亦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要积累240余篇优秀古诗文,要完成约400万字的阅读量。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常读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名家精品之作,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六]

在“读”字上,六位上课教师在作文课上都做了大量的文章,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朗读、表情朗读等朗读形式指导学生当堂朗读学生佳作,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在“读”中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好在哪里,然后,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胡老师在上《写出你的心声》时,要求学生描写考试后进办公室时的心情,就有同学拿出日记本,这本子就是他的“活期储蓄”存折,平日存得多,现在用得上。在读的同时,这些老师以最大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总结]

总之,这次作文教改的重点是利用文本资源学习语言风格,要求七年级学生学会平实地写人记事,作文语言平实、自然、连贯。八年级追求语言个性化,注重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的综合运用,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感人。九年级强调语言幽默、风趣、含蓄。

期末时,我们江北区教研员干老师对这次全区作文教研教改活动做了总结发言,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分肯定了这次作文教改活动的卓著成绩。

赵梅香,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作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4

一、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写日记和写读书笔记是丰富学生作文内容的有效办法。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觉得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物就把它记在日记中;把平时读得课外书、教科书中的好词佳句段落写在读书笔记中。教师定时检查或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互查、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丰富积累。教师并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总结表彰。

二、语文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首先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走进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作前指导”的教学

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从题目入手,在内容上、体裁上多角度的进行指导。如学生在写《难忘的教训》时,我从题目“难忘”二字入手,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难忘”二字,然后让学生从例文中总结写法,从而指导怎样写。如文章的开头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用式”“启发式”……接着把事情经过具体的写清楚。在写结尾时可以“自然结尾”“总结式结尾”“启发式结尾”……学生弄清写法后,就鼓励学生写片断,然后在全班评价交流学生写的片断,或把几个片断连成一篇文章再交流。

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5

《难忘的……》作文评改课教学反思

城东中心小学 陈爱金

上完这节课后,我通过回顾当时的师生互动的情景并对照教学设计,对此课进行深入反思,感到自己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注重评改兴趣的激发。修改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学生懒于修改,畏惧修改。针对这一心理,我把三位中外著名作家(老舍、鲁迅和托尔斯泰)曾说过的有关修改文章的话语作为“礼物”送给学生,通过让三个孩子汇报阅读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认真修改的兴趣,让他们理解修改习作的重要意义。

2、注重习作评改方法的.指导。如何紧紧围绕“难忘”这一中心,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等要求,是习作评改课的重点。注意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有独特的感受,有自己的见解,有个性的评价。

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篇6

二、反思

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作文教学仍是薄弱环节。针对以上列举的误区,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错误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文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实在令人忧虑,值得深思。

(一)、重加工应考,轻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指出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但事实上有的学生小学毕业甚至初中毕业了,都不会写一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书信,这是因为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一切训练均是为了应考。1、以“背”促“效”。考试前让学生按老师所猜题目背优秀作文,以便应考。2、以“假”促“新”。让学生不根据生活实际,为达到效果而让学生作文一味虚构,胡乱编造。3、以“拔”助“长”。有的老师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

(二)、重形式,轻内容;重指导技巧,轻作文育人。

语文教学向来重视文道结合,作文教学也应重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形式,文章成为学生的真情实感的一次流露,要文如其人。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往往重文轻道,即偏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而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宗旨:育人。

(三)、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

现在,我们纵观中国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大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培养“窗户型”的孩子。一项资料表明,中国大陆孩子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孩子同样用华文写的习作,从表面上看中国大陆孩子的作文洋洋洒洒,作文水平要高出二至三倍。但仔细分析一下,中国大陆孩子写的作文好像八股文,作文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文章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太差了。这一现实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对发展素质教育不利,对中国不利。

三、对策

为了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作文,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确实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很久以前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谓形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束缚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严重状况。

1、多放少收、走进生活

“放”即写时不受章法约束,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多放少收”,就整个小学作文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

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过多地给予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要改变评价的观念,尽量做到“重内容轻形式”。

走进生活,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社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开放式作文教学可以直接面对生活、社会,评论是非曲直,感受酸甜苦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力。

2、先写后导,尊重个性

“先指导,再作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先导,强调了过多的“章法”,使得学生千篇 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先写后导”,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的写的基础上,使之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保住了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7

一.修饰太过。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打造语言固然没错, 如在文章的题目、开头及结尾等显现部位特意装点一些文采斐然的字句, 是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但可能在备考时老师们对“凤头”“豹尾”概念的灌输, 考生们在这些部件的修饰太过, 而显得花哨做作。为追求文采而热衷空泛的华美, 用华丽的辞藻替代自己的思想,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仍旧很明显。如今年考场作文中学生拟的题目:“幻想是一片森林”、“幻想是一座花园”、“幻想是一泓清泉”、“幻想是缕缕茶香”。这些运用了比喻手法的题目初看很有文采, 但细想觉得比喻得不恰当, 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怎样相连呢?又如一些学生的开头段:

(一) 鱼儿幻想潜游世界, 所以长游海底。小树幻想茁壮成长, 所以长成参天大树。老鹰幻想搏击长空, 所以飞向蓝天。小河幻想汹涌壮阔, 所以流向大海。我们幻想饱览自然, 所以能征服宇宙。

(二) 盈盈月光, 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 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 我拾一片最红的。萋萋芳草, 我摘一片最绿的……漫漫人生, 我采世间最美的花———幻想。

(三) 幻想是夏季的一汪清泉, 幻想是秋风中红艳艳的枫林, 幻想是寒冬中融化冰雪的火焰。

(四) 幻想是宽广无垠的天空, 而我是其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幻想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而我是自由游戏的小鱼;幻想是高耸入云的大山, 而我是清色葱葱的小草。

以上所举的 (一) (二) 例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读了开头段 (一) 令人生疑:鱼儿如果不幻想, 它难道不在水里长游吗?小树如果不幻想, 它不会长成大树吗?这些本为自然现象, 考生将它们贴联上了幻想, 从字面上来看是有文采, 但思维上欠严密, 经不起推敲。读开头段 (二) , 感觉开头语句甚美, 这是某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 在我阅的试卷中, 这样的开头不少于十篇, 同样左邻右舍的老师也碰到, 单不说抄袭还是借鉴, 可读后让人觉得文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与主题“幻想”又有何关系呢?开头段 (三) (四) 均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初看是美丽的整齐的, 但也经不起老师一读, 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是否有相似性?这些矫情的开头给本来很理性的作文戴上了不伦不类的“头饰”。这种形式的开头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我想这些开头也许是考前师生们共同精心准备的粉彩, 但对于我省今年的这个偏理性的作文题, 并不好涂抹, 故出现了以上精雕细琢而失却自然的现象。即便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样标卷《点亮幻想的灯盏》, 其开头也有刻意做作之嫌: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 用徽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上, 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死海无波的大脑中, 用光线掀起波涛?

是幻想的灯盏, 指引着我们走出沙漠与昏惑, 带领我们由尘世进入天堂。

或许天地之初、洪荒之始, 幻想便始终与人类如影随行。仓颉造字, 以幻想书写着美妙的人间, 将世人拉出蒙昧, 紧紧联系在一起。庄周梦蝶, 以幻想泼洒着凡人的哲思, 将世界化为蝶之梦, 寄寓了超脱的涵义。

借用这些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 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 却有些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

二.内容过空。

今年考生选取议论性文体行文占绝大多数, 但较往年相比更显空洞。其内容空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考生作文流于框架形式较普遍。一般的文章初看上去有开头、结尾, 有论点, 还有醒目的分论点。但走进文章, 你至多能读到一两个例子来证明幻想的神奇作用, 然后就看到“人生因为幻想, 才拥有了这个多彩的世界”的类似结论。这类构思的文章在今年的考场上比比皆是。二是缺少例证, 泛泛而谈。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 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 从头至尾大谈自己对幻想的看法或者幻想的作用, 内容空泛, 思想不深刻。即使是有例子来证明观点, 也是不外乎下面的例子, 牛顿幻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面, 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莱特兄弟因为幻想飞上天空, 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因为幻想光明, 发明了灯泡……这样的例子使用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三是反复而谈, 凑足字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就着自己的一两个例子反反复复地论说, 有一部分学生用题目中的引语来凑, 更有甚者就着这份考卷的说明文以及散文来择取几段直接填充字数。四是大话连篇。许多学生大化甚至神化了幻想的作用, 动不动就讲大道理, 例如因为有了幻想, 时间的万事万物从不能变成了皆能。这正如阅卷教师的叹息: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教孩子唯物, 今天一篇作文怎么都唯心了起来?

三.行文紊乱。

今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较为理性, 积累丰富, 逻辑思维缜密的考生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 对于那些逻辑思维欠缺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今年的高考作文正切中了当下考生思维不够严谨的要害。从考场作文来看, “乱”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思想紊乱。考生一会儿天马行空大赞幻想的作用, 一会儿又自相矛盾地谈到幻想是一种空想。还有的一部分考生开头是写幻想, 写着写着就写到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话题上了。我们的猜疑是与平时老师教给学生的功利性作文备考有关, 学生脑海中已经储备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素材, 考场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好“就汤下面”地拿这些素材来凑数, 外加学生对素材的裁剪能力没有训练到位, 用起来就明显的有东拼西凑之感。第二是内容组合乱。因为没有真话可说就只能东拼西凑敷衍成篇, 想到哪里算哪里, 杂乱无章。自己用在文中的这个例子以前是证明别的话题, 今天用在此处也不自觉地把别的话题带入此文。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 头尾是谈幻想, 似乎扣题了, 但是中间部分掺杂了许多与幻想仅有些关联的内容, 甚至完全没有关联的句段也因其语言优美而粘贴上去, 给人牵强附会之感。第三是概念混乱。考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幻想。考生的题目是幻想, 开头是幻想, 写着写着就写到了梦想、理想、思想、感想或者空想等话题上, 即偷梁换柱, 概念混为一团。第四是分论点混乱。高考作文题中明确写出“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 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 幻想照亮生命, 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引题似乎给了考生写作的分论点, 故考场上, 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以引题的小句子为分论点行文构思的文章颇多, 但混乱的现象仍然严重。看下面考生的分论点:

(一) 幻想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幻想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二) 幻想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幻想是人生的原动力。幻想推动现实。

(三) 幻想让人类富有。幻想缔造美丽。幻想让我快乐。

以上分论点从单个来说, 拟定得都不错;但从整篇来看, 应调换位置, 以求层次的逐层深入为妙。

四.例证欠准。

对于一个高考考生来说, 头脑中储备的人类自古至今由幻想而实现人生或人类价值的实例较多。例如文学领域充满神奇幻想的有李白的瑰丽诗篇、高尔基的《海燕》、庄周的《逍遥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明清幻想小说《新中国》、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文艺界梵高的画、贝多芬的钢琴曲、影片《神话》与《阿凡达》……科学领域中莱特的飞机、瓦特的蒸汽机, 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历史名人毛泽东、汉高祖、秦始皇、曹操、项羽……当今名人刘翔、奥巴马……但考生在考场上能自己真正用上去的一般只有一两例, 并且所选的这几个例子既可以论证考生在文中设定的分论点一, 也可以论证分点二, 还可以论证分论点三, 即例子不典型。想必是学生平时的积累太少, 头脑中仅有的也只是这几个从小学用到现在的所谓的百宝箱中的“万精油”。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考生所选用的事例根本上不能证明观点, 很多是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事例, 写作时只是照单配菜下锅而已, 至于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并不重要, 能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仔细考虑。如考生写到司马迁在狱中受刑写下的巨著《史记》是幻想的支撑, 杜甫留下了许多的诗稿成为诗圣是因为幻想的动力, 陈胜、吴广取得农民起义的胜利, 是因为幻想的原因, 苏武在塞外能坚持十九载, 是幻想的作用。显然以上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主题“幻想”, 但是考生们就这样自认为精准地缝合于文中。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作文现状;形成原因;反思

农村语文教学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初中语文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致使农村初中生作文能力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重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如何下笔,要想解决农村初中作文的难题,就要先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课内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文技巧

学生写作也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来源是生活实际中发生的各种事物展开联想,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细心感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引发学生的灵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心情愉悦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开发想象力,当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强了,对一切事物都有了更好的认知,就不愁写出的作文会肤浅,没有技术含量了。所以,针对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灵活掌握学生的薄弱点,通过灵活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短文训练,或者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长此以往,累计的知识量会大大增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和知识的储备,哪怕开始的时候写的文章洋洋洒洒也不要紧,因为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就能改变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头疼的情况,让学生把写作当乐趣,而不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二、立足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农村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村生活以及各种植物的种养,而写作文时这些又不能很好地作为作文素材,因此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但其实农村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和大自然的接触最为亲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农村,要引导学生以农村的生活作为素材。农村是一个神奇的素材场,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山川河流,花鸟魚虫,广袤的田野,明朗的星空,这些都是上苍赋予农村的礼物,也是作文素材中可以描绘的淋漓尽致的美景。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作风土民情,让学生在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的描写中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农村这片土地,这些素材都可以展示在作文中,而且一定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总之,要想让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一定要大胆创新。

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反思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是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当前农村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好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作文课时不厌其烦的去努力克服学生写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的途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留心周围一切事物。让学生轻松愉快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呢?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起点不一样,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哪怕写得不成功,也要多多的给予鼓励,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

第三,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

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很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作文,并经常主动交给我修改。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 篇10

在今天的“比教学”活动中,我于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主讲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作文研讨课。本节写作课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授课过程按照课前预设,有条不紊进行。材料阅读、材料中的对象和对象行为、表象原因和本质原因、肯定与否定、立意和小结等教学流程清晰可见。练习环节提供两份材料,组织学生学习立意。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比较顺畅,过渡也自然。

从教学目标来看:具体、适宜、针对性强。从教学思路设计看:从学生习作材料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关注度高;每个素材后设有具体的问题,便于活动开展;整节课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脉络较清晰。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基本功上看: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举止从容;能较熟练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效果看:一是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进步;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今天《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课,虽然备课中自己觉得准备的挺充分的,但是真正上完课,才发现还有一些不足,甚至是考虑还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改进。如:选用的材料例子虽有代表性,但有所重复,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不是太合理,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方法指导时例子可以优化为一个,由师生一起分析。课堂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一个例子后再给一例让学生自己分析以增加练习的强度。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单一而缺乏丰富性。

总之,整个课堂中,给予学生参与讨论计划得好,变化得快,学生失去了本应在课上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的机会,思维活跃程度偏低。如对本质原因的分析,最终还是老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仍然回到自己的立意中来;在最后 的材料的审题中,老师给出的立意明显高出学生很多,没有达到本应达到的要求。

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1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新方式。

(1)师生合作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写作教学,让自己的写作与学生的一样,进入争辩,听任学生品头论足,褒贬抑扬,做到从善如流,教师的学识优势自然会在教学中凸显,自身的劣势也会暴露无遗。这样教学相长,必然会形成师生共竞的生气勃勃的写作氛围,实现中学作文课堂的个性化。(2)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积极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探究主要表现为自评自改,合作探究主要表现为互评互改。当然,自主性并非一切都独立自主,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规范。所谓“指导”,过去我们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写作文。真正的“指导”: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写作也绝非只是书本中的一些技巧,師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观点,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书本中学到的多。其二,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作,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写作,在写作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写作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方法,设法让学生对这些方法多体验、多感悟。

第二,打破传统的作文评价观,形成重思维,重语言、重情感、重创新的个性化作文评价观。

长期以来作文评价也存在不少的误区:①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当教学活动中缺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时,学习气氛自然会沉闷异常。②评价标准成人化。教师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评判学生作文,要求比较高,标准比较严,而积极肯定的评价比较少,以致学生很少体验到创作的乐趣,缺少一种成功感。③评价过程“公式化”。由于班容量大,单个的耳提面命式的批改太少,师生缺少交流,不仅学生间缺少交流,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更少。现在我们提倡个性化的作文评价。个性化的作文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实现方式。作文的评价不等于分等鉴别,也不等于筛选,它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评价。它把个性化的评价天然的融合成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学生作文进行把握。这一体系在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从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自身的比较中发现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快速地发展。

(1)评价学生占有材料的方法,目的是激励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

(2)评价学生的写作想象和情感,从情感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使学生沉浸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了以“以情引趣,以情促思,以情育人”的统一,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和思考的动机。

(3)评价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方法。从评价的整体性来看,我的评价注重对学生作文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评价,“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不仅仅指文从字顺,准确生动,还指语言必须有个性。个性化语言,是指那些惟我独有、浸染着作者性灵和情感的语言,也指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思考联想的语言。我们知道,地域不同、性格有异、年龄不同、心理迥异,语言自然不同。语言只有是由很多的“不同”构成,体现出种种“不同”,才能使我们的语言世界绚烂多彩,异彩纷呈。我们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语言的个性,从而打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

通过以上作文教学的思考,希望能够使学生从狭小的局限的空间走出来,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领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最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高中阶段成为学生今后写作的真正出发点。

第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2

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都很注重作文教学, 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过度追求“量”而忽视“质”。一方面是作文在考卷中的比重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作文教学;另一方面是不少学校也要求要有一定的作文训练, 并列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中。结果是学生忙于应付, 而老师课余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投在批阅作文和写评语上。而忙碌之后是怎样呢?等到教师改完全班作文要来讲评时, 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看一下成绩, 不少学生已经忘了当初是怎么构思文章的, 甚至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结果呢?一学期下来, 文章写了不少, 师生也疲惫不堪了, 学生受益却并不大。当然, 这些或许只是个别现象, 不能说明什么, 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作文教学被任务化、简单化了。

其次是看重个体而忽视“合作”。平时, 老师们批改作文常用的是“背批”的方法。即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 然后由教师批阅, 在每本作文本上写上该篇作文的优缺点——评语。很多学生承认他们很关注和在意自己得的分数, 也看了老师精辟而内涵丰富的评语, 但对于评语, 他们并没有认真去反思。更不知道老师的评语中提到的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去理解、改进。他们不好问同学, 更怕问老师。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文章从“出生”到“死亡”都只有两个人见过——自己和老师。平时, 没习惯也不好意思把文章给其他同学看, 所以也就没法与同学共同探讨分析。一次作文训练, 从头到尾, 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一篇作文。同学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探讨和合作, 也就无法对比学习, 无法取长补短。他们也不知道同题的好作文到底是应该怎样的。于是, 下一次的作文训练, 原来的缺点依然存在, 甚至连错别字都没有纠正过来。

二、合作探究, 激活课堂

( 一) 明确改作目的, 整体把握改作内容和方法

“合作探究”的集体改作, 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在讨论改作的互动过程中对比学习, 发现和认识自己和同学们在作文中的优缺点, 在鉴赏和批改中取长补短, 增加一次作文的收获。

审题是写作和评判作文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 在学生批改之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审题, 进一步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和具体要求。然后对被修改的作文发问:此文字数达标与否?文体选择是否恰当?主题中心是否明确?层次结构是否清晰?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怎样改更恰当?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去思考讨论。

(二) 开展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 进行合理分组。教师把全班的学生按平时作文的能力高低进行平均分组, 每组六人左右。每组选定一个组长或轮流做组长。每组中作文能力各个档次的同学都应有, 并指定每组的活动地点。然后把学生作文也按这个原则分到各个小组, 并在每篇左上角标上序号。最好是要求学生在上交作文时只在最后一张纸背面写座号, 不写名字, 防止学生先看作者再带着感情因素去评改。

2.讨论改作, 合作探究。作文分到各个小组后, 要求全体学生根据刚才讨论明确的批改内容和要求, 先独自对分到该组的每一篇作文逐一阅读鉴赏、修改点评。在指出每篇文章的错别字、病句的基础上, 对每篇文章的主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进行分析, 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拿一张纸记录起来。当全部同学都批改完分到该组的作文后, 就让全体组员围坐在一起, 逐一集中讨论批改每篇文章。在讨论明确后指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 并在原作上端正地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然后对每篇文章的主题、立意、选材、结构等展开讨论分析。先逐个提出自己的意见, 进而展开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形成共识。最后把小组形成的共识进行整理, 作为批改意见有条理地写到文章后, 供作者借鉴。修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3. 教师诱导, 解疑析难。让学生改不等于教师撒手不管, 而是教师由“主角演员”变为“导演”。学生改作之前, 教师应先认真审题, 浏览学生作文, 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改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走动观察、询问并参与讨论解决疑难杂症。同时, 激励同学们勇于提问质疑,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热烈的讨论中充分感受那份主人公责任感, 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激发写作和批改作文的兴趣、激情。

4. 解剖“案例”, 取长补短。在每个小组都对本组的作文进行充分地讨论批改后, 让每个小组都把改作中发现的较普遍、典型的错别字、病句等毛病摘抄到黑板上 (不注明作者) 。然后, 引导全班同学对它进行辨别改正。最后, 让每组讨论推选出本组中一至二篇比较好的作文交上来。教师把它们整理好, 并对学生的评语进行补充完善, 然后把这些优秀作文和评语一起装订成册, 挂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让同学们课外去认真学习, 取长补短。

三、合作探究的作用

这种“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学改革, 一是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上, 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主的转变。由于每篇作文都要公开批改, 学生每一次写作都会认真对待。通过多次小组合作, 学生渐渐地就养成了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体验了从粗糙到完美的喜悦。二是从学习环境上, 实现由个体到集体合作的转变。这种“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学变过去作文改作的封闭型单向传递为开放型双向传递。让每一位学生在宽松而活泼的民主气氛中既能自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又能广泛地了解别人的观点。三是从学习方式上, 实现由接受到探究的转变。叶老曾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益的。”学生通过讨论批改同题的五六篇作文, 并在改完后阅读同题的多篇优秀作文, 既能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又能在讨论中学习和仿效他人的长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接受过程。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深入开展,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等创新理念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几年来, 本人以作文教学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重点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地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实践。本人一方面认真反思了以前的作文教学模式;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中试行“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上一篇:琼海市规划建设局下一篇:友情亲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