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乞巧教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乞巧教案(精选9篇)

三年级乞巧教案 篇1

非常感谢xx教育学区为我们升格小学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新华小学的这么多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做了这么精彩的示范课。

说起评课,实在是不敢当。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教学理论知识,也没有什么好的课堂教学实战功底,所以我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班门弄斧一番了。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李老师在执教《乞巧》这首古诗时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根据诗意巧妙的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将古诗形象化,这样安排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古诗蕴涵的情感。

纵观李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这里我就撷取其中的几点来说一说。

亮点一:博引开题,重在积累。

新课标理念中提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导入环节,李老师通过以诗会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进行对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师以此破题,引起学生学习该主题古诗的欲望,潜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着丰富的古诗文,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语言。

亮点二: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本堂课,李老师的设计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听众,而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在教学三、四行诗句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来体悟人们在七夕节的活动。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相机引导,直到彻底读懂。同时,李老师还运用多种形式来诵读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熟读成诵,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明确诗文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亮点三: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李老师在教学古诗《乞巧》时,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年代和课文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乞巧”一词的理解难以深入。她就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些乞巧节人们过节的画面,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节日有了一个更全面感性的认识。她还巧妙地引用了民间流传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使学生对古人“乞巧”的内涵有了更深、更全地领会,并且兴趣盎然地大声诵读着这首民间歌谣,然后情动而辞发,来说出自己要为自己、家人、老师、同学乞取什么?

在拓展延伸,日积月累环节,李老师还选取了《七夕》和《牵牛织女》两首和乞巧节有关的古诗,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用上刚才的朗诵方法来读一读,特别是在配上学生熟悉的旋律唱读环节,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涨,于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以此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三年级乞巧教案 篇2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三年级乞巧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乞巧》的教案设计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同学们真会学习)

3、板书课题,齐读。(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

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

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

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而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美丽、善良,而且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她在天上的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

PPT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锦图吧。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去赞美一下织女的云锦吗?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

小结:所以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对巧手,民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带着虔诚乞巧的心情,那我们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二、知诗人:介绍作者。

过渡语:了解完古诗的背景,让我们走进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831—847)字智周,福建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通常我们把这种人又称为?

三、明诗意:

据说这首诗就是林杰六岁所写的,同学们觉得他厉不厉害啊?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也很厉害,通过预习就会读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想做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试试?

1、请3个学生来读,都读完后再请学生来评价。(你来试试。还有谁敢挑战,能不能读得比他更好一些?你读得这么好,能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2、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出示拼音PPT)来,跟我读。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来跟着节奏,一起读古诗(出示古诗PPT)好,非常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来好了。

3、我们知道,要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理解诗中的意思。那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A、看注释、、查资料、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B、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和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C、还可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过渡语: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那么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要求:结合课本或资料书的注释,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你读懂了什么?(好,谁来告诉我,他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大家有没发现有两个字是同音的?“宵”和“霄”,你能组词的方式去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夜宵、元宵、通宵;云霄、碧霄、九霄云外)所以,宝盖头的宵指的是夜晚,那么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宵:夜晚。霄:云彩、天空)。

B、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碧霄图,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到诗中的哪一句?(学生说)

C、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我来读诗,同学们来连诗意,好吗?(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那么,谁能够一下子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一遍呢?

F、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F、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不过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来读好吗?老师读一三句,同学们读二四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语:我们接着往下读,用上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先和你同桌讨论讨论,待会再汇报你懂了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吧

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F、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PPT出示):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F、拓展: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你也试着这样读吧!大家听从她的朗读中你能想象得出诗句的画面吗?

请个别读(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男女合作配乐读(这么美的古诗,如果配上美美的音乐一起读,那效果就更好了,好男生和女生合作读,女生一三句,男生二四句,好,乞巧,林杰,女生预备起)

机动:(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都陶醉了,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2、过渡语: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练习,一定会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是背诗小能手。

先自己练习,然后互相背给同桌听。好,下面开始练习吧。

谁先来背,(PPT:出示默写内容提示,师提醒要背完整),那么没有内容提示,你还能背出来吗?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女生来试试,男生能不能背得像女生一样好呢?

五、拓展: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林杰写的乞巧,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写了诗。

拓展一: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两首有关七夕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什么?(全班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秋夕

(唐)杜牧

红 烛 秋 光 冷 画 屏,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六、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古诗,还学会了吟诵一首新诗,同学还感受了课外的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去学习、去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乞巧

讲故事

《乞巧》教案 篇5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

⑵ 指生2、3读;

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 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 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 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 “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 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 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 自由读,指生说。

⑵ 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 看图片;

② 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 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 指生说;

⑵ 师相机评价引导:

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

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 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 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 出示,自由读;

⑵ 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三年级乞巧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时:5分钟)1.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理发的有趣经历,并讲给大家听听。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小沙有怎样的经历呢?

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理发的经历。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理解词语。

(用时:20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

3.课堂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情况。

1.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讨。如:“执”“锃亮”“耿耿于怀”等。

4.用词语卡片的形式学习、识记词语。1.读拼音,写词语。

lǐ fà dǎn xiǎo

( ) ( )

chóu rén duó mén ér táo

(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锃亮:__________________

耿耿于怀:______________

央求: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小沙剃头有怎样的经历?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表弟天生胆小,什么都怕。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店里只有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只得由他摆布。

第三部分(第7~17自然段):写“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最后小沙剃成了光头,姑父被睡衣上的碎发弄得睡不好觉。3.小沙为什么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剃头师傅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节。

(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4.听写词语。

表弟胆小理发仇人骂人付钱双倍虽然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有理发的经历,所以在谈论小沙的剃头经历时,学生都能踊跃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很容易就理清了课文顺序,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2.体会文中孩子的天真、自由和快乐,感受童年的美好。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两位“大师”剃头的不同。

(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读第2~6自然段,体会小沙对剃头的害怕心理。

2.引导学生读第7~17自然段,体会小沙的情感变化。

3.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4.指导学生自读第1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有趣结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第2~6自然段,交流小沙对剃头的害怕。

3.学生读第7~17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小沙情感变化的词。

4.读文,交流“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我”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随意乱剪,导致头发长长短短,后来修头发时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坑坑洼洼。6.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读7~17自然段,找出反映小沙态度变化的词语。

央求→( )→( )→( )→大叫一声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1.学生读文后,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8.“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

(用时:5分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还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有趣的事情?请讲给大家听一听。1.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自己童年的趣事。

2.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让学生分段读议“我”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自由,课堂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有些词语理解不到位,比如“害人精”这类生动性的日常用语没有进行拓展。

《剃头大师》教学片段

◆理解“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体会童年的自由、天真和快乐。(教学重点)

师:小沙为什么要让“我”给他剃头?

生1: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剃头。

生2:小沙吃尽了理发店里老剃头师傅的苦头,他不想再去理发店里受折磨了。

师:所以小沙就想到了让“我”来给他理发。可是“我”不会理发呀。在小沙的央求下,“我”答应了给他理发,还摆出了剃头师傅的架势。那么“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句子)

生1:“我”觉得自己有剃头的天分,先把姑父的睡衣给小沙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生2:“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头发纷纷飘落,睡衣上落满了黑发。

生3:“我”发现头发长短不齐,开始修剪,可惜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变得坑坑洼洼。

师:是呀,“我”本来不会理发,可表弟央求“我”替他理发,结果却成了这样。那“我”为表弟理发时,表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生:表弟先央求“我”为他理发,当他看到剪刀时,又有些慌;但当他看到剪掉的头发后,又高兴了起来;“我”发现头发剪得长短不齐时,表弟发现耳朵还在,对头发就无所谓了;最后他照了镜子却大叫起来。

师:从这次剃头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

生2: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天真。

三年级乞巧教案 篇7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篇8

1.培养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编写动物童话故事,培养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

3.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4.积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

5.通过生字连词,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6.读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理解寓意。

学习重点:“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的阅读。 学习难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学习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是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书包里面的东西杂乱无章,用的时候找不见;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当你遇到这些麻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解决,今天我们就讨论这些问题。

二.明确交际的要求

1.提出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2.寻找生活中不方便的事情的原因。

3.和同学讨论,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大家评一评。

三.小组交流

1.我来说说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之处,大家帮我想办法。

2.按照“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路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3.选出说的好的同学。

四.擂台比赛

我要参加擂台赛,介绍我的办法,请其他同学评议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不好。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了这些词语后,我发现每组词语意思是__,是___(反义词还是近义词)。

2.区分贬义词和褒义词:“我的发现”中上面一行是___,下面一行是________。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优美 ―( ) 茂密 ―( ) 集合 ―( )朦胧 ―( )

善良 ―( )诚实 ―( ) 伟大 ―( ) 温暖 ―( )

二.日积月累

⑴读读背背

1.我记住了这八个字的成语,我来背o大家听。大家评一评,看我背的怎么样?

2.补充下列成语

①千里之行,___________。②人无完人,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更进一步。④___________,眼见为虚 。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连连认认

1.我能借助拼音读生字,并把它和相应的字连起来。

2.我会填

①“笛”是 ____结构,部首是___,共――笔,第八笔是______。

②“谎”是 ____结构,部首是___,共――笔,第八笔是______。

③“棍”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再查―画,组词( )。 ④“港”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再查―画,组词( )。 ⑤“捆”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组词( )。 ⑥“愤”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组词( )。

3.我能给下面的生字组两个词

谎( )棍()()愤()()妇()()

笛()( )港()()怒()()捆()()

二.阅读成语故事

1.我发现了“不慌不忙”这个词的特点,我还能写出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里填上序号.

⑴我们做事情要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方法.

⑵我们看人看事不能用老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⑶我们不要做一个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而要做一个思想开放灵活的人。

三.习作

第三课时

一:启发激趣,创设情境

我读过很多的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仔细读题,明确要求

1. 编写童话故事2. 要写清它们之间的事情3. 编的故事要生动有趣 三:小组讨论

1.我知道什么是动物童话,它就是把动物当作――来写,使他们像――一样有生命、言行和情感。

2.我确定的主人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_________的事情。通过编写这个故事,我要给大家一个启示:________________。

3.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大家评一评,怎样才能更生动有趣。

4.我知道了要想写好动物童话,首先要联系动物的___________,还要联系___________,要把文章的___________确定好。

四:我来写一写

第四课时

一:自己修改

1.我要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具备下列要求:

①写时有一定的顺序,故事过程要清楚

②语句要通顺。③童话故事的内容是否有趣。

2.我要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桌听,听取他的建议,然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 2课时 《惊弓之鸟》 2课时 《画杨桃》 2课时 《想别人没想到的》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9.寓言两则

课时安排: 2-1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

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 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

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教法设计: 引导法 学法设计:小组合作 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设计意图: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回顾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什么是寓言?

师: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 个故事。

二、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师: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在小组

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教师强调“圈”的读音以及组词、“窟窿”一词的正确书写。

2.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

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品读体验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

“ ”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

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师:同为分角色朗读一下 要读出街坊善意劝说的语气和养羊人毫不在意的语气。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

“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抓: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知错就改] 8.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抓: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拼读课文,明白寓意。﹚

四、巩固延伸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

生:小组说——全班汇报——写在书本P35中间空白地方 [示:我想对 说:“ ” ]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羊---------又丢羊---------不再丢

(羊圈破了)(不听劝)(补牢)

9.寓言两则

课时安排: 2-2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缠”这个字,会写“街、劝”等6个字及相关词语。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

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都是达不到目标的。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教学重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结实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寓意,并能联系自己得到收获。

教法设计:引导法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幻灯片、南辕北辙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二、预习探究

1.学生翻书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认识理解“辕”“辙”。

教师板书:“辕”“辙”字,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课件出示:“辕”和“辙”的图片,看课件理解“辕”和“辙”的意思。(辕: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3.指导书写“辕”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及正确写法。﹚

三、品读体验

1.叫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文章的第一段)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楚国在南面,这个人却往北面走。)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楚国的图片,找学生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4.再读这段话,你还读出了什么?(坐车人很愚蠢、固执等)

5.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A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B师指名回答。(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3段对话。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6.课件出示:他不知道这些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齐读这句话。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寓言的寓意。﹚

四、巩固延伸

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五、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去楚国 却向北走 离目的地越来越远(背道而驰)

10.惊弓之鸟

课时安排: 2-1 教材分析: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重点: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设计:讲解法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预习提纲 教学流程: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谈话揭示课题,引起学生好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更羸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把有关句子画一画。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一只:

慢慢地飞:

10.惊弓之鸟

课时安排: 2-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默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

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法设计:讲解法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复习中学生能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 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设计意图: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得慢 叫的惨 观察▼

受过伤 孤单失群 分析▼

害 怕 高飞 掉下来 判断▼

11.画杨桃

课时安排: 2-1 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 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 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 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 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 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

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 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

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教法设计:质疑引导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实物或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谁能给大家介

绍下?接着,读读我们的资料袋,看谁能最快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件与杨桃有关的事,请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课题。

介绍杨桃: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我是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并想想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三、汇报交流

1、指名读生字,并说说还在哪些词中见过它们。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流利。

3、交流课文内容 说说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的问题请同学读书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四、品读父亲的话。

1、指读名,能说说吗?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谁还想说说你读懂得 内容。相机理解“想当然”,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严中充满关爱、认真,它反复叮嘱。理解“叮嘱”

师 随机板书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2.看大屏幕加提示语自由练读。父亲怎样说这段话的?

父亲()说: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3.指名读。认真听他那里读的好? 4.评完后赛读。

5.最后齐读,记住父亲的话。

我记住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看大屏幕,自己读读下面两句话,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2)我看,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指名说。一生读,其他生听再体会,再说区别。

师小结:少了“认认真镇,老老实实”表达的意思就大不一样,所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父亲的话,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所要明白的道理的理解。﹚

五、快乐写字

l、熟记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生字

叮嘱:“嘱”书写时注意“禹”的竖和提是两笔写成的。严肃:“肃”的下面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熟悉:“熟”的右上是“丸”,而不是“九” “悉”的上面不是“采”,而是一撇加“米”

3、师生共同 点评学生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叮嘱 严肃

画杨桃

熟悉

上一篇:大学女生心理下一篇:经典爱情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