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精选8篇)

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篇1

1、目的

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考察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VB、提高运用VB开发实际计算机程序的能力。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利用VB开发程序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3、程序功能

该程序具有建立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表,添加数据,删除数据,查询学生每学期成绩、不及格情况、积点情况等相关信息的功能。

4、实现要求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名字自拟),数据库中建立学生基本信息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出生月、出生日、联系电话、年级、班级、住址等)、学生成绩表(学号、课程号、成绩、学期等)、课程信息表(课程号、课程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价格、课程类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开课学院等)。

把课程信息、每一学期的成绩等分别输入相应的表中,其中学生基本信息表记录不少于5个学生的信息。

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程序功能(不仅仅第3条指定的功能)。

设计多界面程序,相关查询结果应由不同的界面显示,每个同学显示结果的形式应尽量不同。

5、考核

根据学生实现程序功能多少(40分)、界面设计情况(20分)、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情况(20)、答辩情况(20分)进行考核。雷同者应重做。

6、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课程设计题目

2)课程设计的目的3)程序功能介绍

4)程序界面设计与控件属性设置

5)程序代码编写

6)程序演示(将运行过程用截图方式截下来,并对输入数据、输出的结果进行适当说明)

7)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7、上交材料

本次课程设计以小班为单位上交如下资料:

1)光盘:每一小班建立一个目录(专业年级班级),在此目录下建立每个同学的目录(学号姓名),在每个同学的目录下保存该同学的电子版的课程设计报告、打包的程序。

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篇2

掌握和应用好计算机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此,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VB属于第二层次范畴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已被列为公共必修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又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更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难点是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应当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程序设计的新思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2 V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目前,Visual Basic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师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比以前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了。但如果仅采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课件的信息量很大,授课速度又快,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用;第二,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在上机实验中,教师布置上机的任务后,学生自行练习,教师就忙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不引导全局。在这种放任学生自主练习的状况下,整个上机实验过程节奏松散,而实验任务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台阶过高,于是学生感到很茫然,便很快就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厌恶上机。其次,上机人数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决,于是挫折感增加,产生厌烦心理。

3 教学方法的探索

3.1 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序设计是一种构造性的技术,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必须研究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很重要,而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有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剌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仅仅单纯地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在第一堂课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其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从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体。实际上,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没有问题便没有深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即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数组的概念时,老师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10个数的和。根据以前所学,学生会想到需要定义10个变量用于存放这10个数。再进一步要求计算50个数的和。这时候如果再定义50个变量,则会非常麻烦,学生此刻开始思考该如何合理地声明变量。再深人一步求100个数的和。此时,当教师引出数组的概念、分析数组的性质时,学生不仅能够很容易记住数组的性质,还能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组,事半功倍。

3.3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编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地编写程序,而这正是编程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几步措施来逐渐使学生能够独立编一些简单的程序:第一步精讲例题,详细分析其算法,逐一列出解题步骤,给出完整程序;第二步精心挑选很多程序题,让学生阅读程序,写出程序执行结果,这一步十分关键,读懂理解人家的程序是以后自行独立编程的前提;第三步是让学生做程序填充题和程序改错题,即给出相应程序,把其中一些关键地方留空,让学生填充,或在程序中提供一些错误语句,要求学生修改正确;第四步出一些类似例题的编程问题,让学生模仿完成;第五步让学生独立编写简单的程序。例如,为了让学生独立解决求s=1-1/2+1/3-1/4+...+1/99-1/100的程序,首先详细分析了求s=1+2+3+...+99+100的编程,程序如下:

然后,将上题中“For i=1 to 100 step 1”这一语句略作改动:(1)For i=1 to 100 step 2;(2)For i=0 to 100 step 2;其余不变,让学生阅读程序并分析。程序(1)实际上是求100以内奇数之和,程序(2)实际上是求100以内偶数之和。再将上题中sum=sum+i这一语句改成sum=sum+1/i,其余不变,那又如何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程序实际上是求s=1+1/2+1/3+...+1/100,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个程序有什么问题?答案是由于求和结果不可能是整数,故语句Dim sum As Integer应该改成Dim sum As Single。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求s=1-2+3-4+...+99-100的编程,上题中循环体sum=sum+I应该怎样改动?结合相关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得到正确结sum=sum+i*(-1)^(i+1)。有了上述的层层铺垫,相信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s=1-1/2+1/3-1/4+...+1/99-1/100的程序代码设计的。

能独立编程后,还应善于总结。有些编程题,表面上看起来好象不一样,它们实质上可以用一道通用的程序来实现,只要改变其中的一条语句就可以了。如:

例1:编程求任意三个数中的最小数。

例2:编程求任意三个数中的最大数。

例3:编程求任意三个数中的中间数。

例4:编程将任意三个数从大到小输出。

例5:编程将任意三个数从小到大输出。

这五个编程题,虽然不一样,但只要会编写其中的一道题程序,其它题目只要在这道题程序的墓础上,修改最后的PRINT语句就可以了。

4 根据课程特点,做好归纳小结

程序设计的教学,一般都是从局部分散地讲,如果不归纳总结,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因此,教学中要及时归纳、做好小结。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多方面(如事件、属性设置等)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的归纳(如分支结构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一课的总结,也可以是几课的总结。归纳总结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重难点要着重强调。这种归纳总结,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举足轻重,它制约着程序设计教学的效率。虽然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绝不能离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大学生能力层次当中属于最重要最基本的,首先,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的东西,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打破老师和课堂的限制,在学习上获取更大的自由。其次,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毕竟是短暂的,现在提倡终身教育,将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已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认知新知识,自觉发现问题,再归纳概念,作出判断,进而解决问题。再次,针对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自学能力的成长和提高,显得更为重要。

在不断的教改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沈国珍.《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7(4).

[3]刘炳文.精通Visual Basic6.0中文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3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一、前言

Visual Basic(VB)是一种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和应用广泛的编程技术。它可以提供可视化的界面设计和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既具有Basic语言简单易用的特点,又增加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设计语言的特点,因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VB程序设计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此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学好编程知识和理论,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编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独立的编程能力。VB程序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给学生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教好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众多计算机教师比较关心的一个课题。笔者根据近些年来的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一)巧妙设置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VB程序设计课程,就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要有吸引力,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VB程序设计的大部分教材开始都是先介绍VB发展史,再讲VB特点,然后在介绍对象、属性、事件和方法等概念,而这些概念又都是比较抽象和不好理解的。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讲解,虽然符合逻辑体系,但是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得学生只能空洞地死记硬背这些概念,从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所以可以尝试打破常规,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一节课里可以介绍一个电话号码存储程序,这个程序包括界面设计、信息录入、信息查询和信息存储等功能实现。通过介绍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使得学生对VB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知道VB能够实现什么,如何实现,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等。在随后具体的知识点讲授时,学生就会知道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和怎么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组织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可以从实用角度考虑,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通过知识点的穿插,将VB程序设计的课程内容分为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设置多个项目案例,使得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学,能够学以致用。通过项目的开发和实现,逐步地引入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这些知识点包括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比较直观的引入各项内容,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到如何去组织和运用这些概念和语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组成项目小组,加强固队意识

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把学生组织起来,分成一个个的项目小组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自愿组织的原则基础之上进行合理搭配,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小组,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外向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搭配,并设置小组组长。在课程中,可以布置项目开发作业,安排各个小组分别完成。小组成员在上机之前要开小组会讨论解决方案,理清开发思路,分配开发任务。然后在上机课程时,按照承担的开发任务,完成开发工作,由小组组长协调整个开发过程和开发代码的集成,最后形成开发报告。可以随机指定一个小组在下一次课程中讲解项目开发作业的思路,与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项目小组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互助学习,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四)互动教学,增强师生交流

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一堂课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时候甚至到达了上百人。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就容易溜号,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走到学生的中间,多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结束语

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多,时间有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有所收获,就必须结合一些有效的方法。单一的方法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将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并且不断地根据学生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法创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黄迎久,郝长胜,徐扬,《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4)

Vb课程设计-职工信息系统. 篇4

一、设计思路 1.要达到的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VB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基本控件的、文件读写、数组操作和菜单设计等能力。

2.关键问题的解决 ①设置属性

设计时要注意一些功能需要在其它功能之后才能使用,如“平均工资”、“高于平均”等按钮需要在读入数据后才能使用,设计界面时需要将相应的按钮的Enable属性为false,在读入数据后才设置Enable属性为True。

②编写代码

需要对每一个窗体编写事件处理过程。最主要的工作包含在主窗体中,代码包括事件处理过程和必要的声明。变量声明部分声明本程序所需要的变量和数组,由于单击按钮时,都要对姓名、职称、工资进行操作,因此相应的数组和变量应定义为模块级的。在编写事件处理过程代码时注意以下几点:(1定义动态数组分别用于存放姓名、职称、工资数据。

(2单击“读取数据”按钮,利用通用对话框所提供的打开标准对话框来选择要打开的数据文件,并利

用文件的基本操作将该文件中的的数据依次读入到相应数组中。注意为保留动态数组中存放的内容,在使用ReDim语句中要加上Preserve关键字。

(3计算职工的平均工资,并存放在平均工资变量,此变量应定位模块级的。

(4利用InputBox 函数来输入要追加的学生的信息。(5利用InputBox 函数来输入要删除的职工的姓名。

利用MsgBox 函数或另一个窗体来显示高于及等于(或低于平均工资和分类汇总的结果。。

二、部分程序关键源代码及注释 Dim i As Integer, aver As Single Dim a(As String, b(As String, c(As String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str As String CommonDialog1.Filter = “txt(*.txt|*.txt|all file(*.*|*.*” CommonDialog1.FilterIndex = 1 On Error GoTo usercancle CommonDialog1.ShowOpen usercancle: Text1 = “姓名职称工资” fileno = FreeFile Open CommonDialog1.FileName For Input As #fileno i = 1 Do While Not EOF(fileno

ReDim Preserve a(i, b(i, c(i Input #fileno, a(i, b(i, c(i str = a(i & “ ” & b(i & “ ” & c(i Text1 = Text1 + vbNewLine + str i = i + 1 Loop Close #fileno i = i1 Print i aver = sum / i s1 = “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 aver s2 = “职工总人数:” & i MsgBox s1 & vbCrLf & s2, , “zh1” Command3.Enabled = True Command4.Enabled = 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Dim x As Integer, l1 As String, m1 As String Form2.Text1 = “姓名职称工资”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NewLine & “--------------------------” x = 0 Print i For i = 1 To i If c(i >= aver Then x = x + 1

l1 = a(i & “ ” & b(i & “ ” & c(i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NewLine & l1 End If Next i i = i1 Print i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NewLine & “--------------------------” m2 = “工资小于平均工资的人数” & y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NewLine & m2 Form2.Caption = “工资小于平均工资的人数” Load Form2 Form2.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Dim n1 As Integer, n2 As Integer, n3 As Integer, n4 As Integer Dim str1 As String, str2 As String, str3 As String, str4 As String For i = 1 To i

If a(i = “教授” Then n1 = n1 + 1 ElseIf b(i = “副教授” Then n2 = n2 + 1 ElseIf c(i = “讲师” Then n3 = n3 + 1 Else n4 = n4 + 1 End If Next i i = i1 a(i = a(i + 1 b(i = b(i + 1 c(i = c(i + 1 Next i i = i1 Print i End Sub Private Sub manu1_Click(Dim m1 As Integer, m2 As Integer m1 = InputBox(“请输入工资下限” m2 = InputBox(“请输入工资上限” Form2.Text1 = “姓名职称工资” r = 1 For i = 1 To i If c(i >= m1 And c(i <= m2 Then r = r + 1 str5 = a(i & “ ” & b(i & “ ” & c(i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CrLf & str5 End If Next i i = i1 For j = i + 1 To g If Val(c(i > Val(c(j Then t = c(i c(i = c(j c(j = t t = a(i a(i = a(j a(j = t t = b(i b(i = b(j

b(j = t End If Next j Next i i = i1 For j = i + 1 To g If Val(c(i < Val(c(j Then

t = c(i c(i = c(j c(j = t t = a(i a(i = a(j a(j = t t = b(i b(i = b(j b(j = t End If Next j Next i i = i-1 Form2.Text1 = “姓名职称工资” For i = 1 To i str7 = a(i & “ ” & b(i & “ ” & c(i Form2.Text1 = Form2.Text1 & vbNewLine & str7 Next i Form2.Caption = “降序排序” Load Form2

Form2.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manu5_Click(End End Sub

三、设计方案的完善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设计方案要完善的地方 ①对编程语言的进一步完善 ②对程序的调用 ③程序不够人性化 2.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编程语言不够流畅。

四、本次设计的收获及心得体会

对VB理解不深刻,知识匮乏,但这是颇有实际用处的,认真学习vb,不断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中充分实践。把运用与学习结合在一起。

五、对该题目和VB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1.对该题目的意见和建议 该程序应该充分与现实结合。

让程序更容易让顾客进行操作。更加人性化。

2.对本次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篇5

摘要:《VB语言程序设计》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VB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以及VB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严谨的系统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性环节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为以后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软件开发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在讲授《VB程序设计》课程过程中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法

中职

一、引言

VB语言是一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的程序设计语言,使用广泛,表达能力强,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用来编写应用软件。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而陌生的,接受起来非常困难,而VB 语言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编程课程,同学们面对的都是一些符号、语句、函数和过程等,容易因其乏味难懂而厌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情景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二、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理念

传统VB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的听讲的地位,特别是VB的基础理论课程讲授过程尤为明显,而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教师很认真、卖力地讲解,效果仍差强人意;再次,VB教师的专业培训交流机会过少,直接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科前沿脱节,无法及时将最新的VB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最后,VB教学与中职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善协调,学科和专业培养没有完成挂钩,虽然说是为后续专业课《Flash动画制作》的脚本编写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同学们学习的目标及兴趣不是很大。

基于中职VB课程教学方法面临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笔者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典型案例,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或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入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教学模式,通过每一个典型的、针对性强的、贴近现实的案例,把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牢固的记忆,对启发思维、激励情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由教师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程序设计经验。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案例使知识内容连贯、条理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秀的VB语言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结合现实生活。学习VB语言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案例实用性强,容易被理解。例如,设计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从班级成员的角度考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系统的功能分为成员信息管理、各类活动管理、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

2)由简单到复杂。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如何用程序设计方法思考问题,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公式,并用VB语言中的表达式求解等,这些都需要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因此开始时应尽量选取简单的案例,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如求最大值的案例[2]: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值,再求三个数、多个数的最大值,过度到用数组、自定义函数等方式实现求解最大值。

3)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不能盲目,所选取的案例并不是范围越大越好。教师要考虑所覆盖的知识是否讲过,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还要注重案例中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性。VB语言中重要知识点有基本数据类型、基本结构、数组、结构体等,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由浅入深地将这些知识点逐一讲解,2 最后用综合性的案例将大多数知识点包含在内,使学生对知 识点之间的关系及使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逐步渗透

进行数据类型教学时,笔者没有按常规授课方法去讲解整型变量、长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及双精度变量概念之间的区别及程序设计步骤,而是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和体验,从而达到印象深刻、应用自如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代码,功能为求5!,并将结果输出在窗体上。在笔者的引导下,同学们利用For循环语句编写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X = 1 For I = 1 To 5 S = S * I Next I Print “S=”;S End Sub 通过按F5运行程序,得出5!的正确结果为120。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又提出如果求10!、15!和50!,结果又会怎样呢?要求大家将代码中的For I=1 To 5改成For I=1 To 10并按F5运行程序,此时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数据溢出”的错误提示对话框,这时学生觉得很奇怪,纷纷提问,百思不得其解。这时笔者适时地进行点拨,提示学生将数据类型进行修改,把变量S定义为长整型(Long),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再按F5键运行,得出正确结果。至此同学们已基本明白了不同数据类型对数据取值范围的影响,这时笔者又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求15!和50!,结果又会怎么样?有了第一次经历后,只要一出现“数据溢出”的对话框,都能猜到问题可能是出在变量所定义的数据类型上,纷纷依样画葫芦地修改数据类型,将程序中变量S分别定义为单精度和双精度类型并分别运行,得到正确答案,此类问题得到解决,本知识点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

3、案例总结

程序设计类的教学,一般都是从局部分散地讲,如果不归纳总结,学生则难 3 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通过上述类型的案例教学,引导同学们观察、思考,用提问、比较、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揭示蕴含在案例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同学们在自己亲自动手动脑设计、修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把VB语言的枯燥语法融入生动的实例,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予学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为培养专业程序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广告设计》课程介绍 篇6

一.教学设计

1.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广告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了解广告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广告的市场运作规律和流程,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觉表现能力和图形制作能力,要求学生关注其他相关学科,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本课以结合实际的设计练习为实践重点,并配合图像的拍摄和获取、加工美化、合成输出等训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为后期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相关课程的衔接

前期课程:

《绘画基础》《设计基础》《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商业插图》等。

后续课程:

《POP广告设计》《DM广告设计》《CI设计》《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3.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广告设计与制作》江西美术出版社 杜平

编著

这本教材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整体内容较有时代感,贴近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实际、将艺术理论与技能培训融会贯通,在内容选材、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广告设计教育的特点,是一套贴近设计教学实践的教材。

教辅材料、课件和经典设计作品案例(教师准备)

通过教辅内容的补充、课件演示和经典作品赏析,一方面使学生更全面地领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对广告设计的艺术审美水平。4.教学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和大量课堂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2)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来进行教学和实践练习。

(3)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经验传授以外,通过对优秀案例作品的分析,加强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4)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主动的参与到设计创意和制作中,积极发挥想象,把计算机绘图软件与设计思维相结合。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延续,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在较短的课程中有所领悟,同时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汲取优秀广告作品,并加以评析。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创意思维的基础上,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了解常用广告媒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树立现代广告设计观念;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广告的创意和版式设计的熟练应用。

6.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多媒体授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强调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项目导 1 入、实践操作相结合。讲授环节着重使学生掌握广告设计中的基本设计原则及设计技巧,了解优秀广告作品的界定和评价,教学中把广告创意及编排作为设计行为的出发点,以正确传达设计情感为最终目标。

7.学时学分与考核模式

学时学分: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学时为64课时,共计4个学分。从2011届起,学时为96课时,共计6个学分

考核模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平时考核占70%,期末考核占30%)。

课程每部分结束后布置专题作业若干,进入实战考察。提倡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评析、交流广告设计作品。在实战练习中,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学习内容以及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寻资讯,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战训练,进一步提高和考察学生的广告设计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还会布置专题考核作业,最终设计广告作品若干,作为期末考核成绩。8.教学内容分配

二.教学设施

实训机房

使用多媒体与机房结合教学。设施的配备和管理更加完善,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电子阅览室

学院提供了先进快捷的网络环境,教学区的电子阅览室和学生宿舍的校园网都便于学生 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

实训制作室

合理利用广告设计制作实训室教学,使课程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三.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既能在 真实的岗位环境和氛围中工学结合,增强他们的实操技能,又能进行设计创意和制作,同时,使学生在勤工俭学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我系目前拥有5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包括4个“专项技能实训室”和1个“设计 研究所”:广告策划设计实训室(120㎡);广告创意设计实训室(120㎡);包装设计制作实 训室(120㎡);项目工作室(群)(120㎡);广告与商业环境设计研究所(80㎡)。2.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尤其选择与大型企业、名牌企业、技术先进企业共建实训 基地,最大程度满足专业教学、实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本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有:

四.实训、实习场景(见课件)

五.实训作品(见课件)

六.课程设计体会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几个学期以来都比较理想。

《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改革,实践

1、引言

《Visual Basic (下面简称VB) 程序设计》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因而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进入编程状态比较慢。这就要求教师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兴趣,进而培养程序分析和设计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与实施

2.1 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大部分语言课教程总是先讲基本语法,让学生一开始就致力于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这样容易挫伤他们编程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打破原有以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改用从简单的实例人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比如,在讲到循环结构中DO-LOOP语句和FOR-NEXT语句的用法,以求解N!为例,分别用DO-LOOP语句的4种形式和FOR-NEXT语句实现,让学生去观察、领悟它们的异同。

2.2 与专业知识进行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面对不同计算机素养的学生,教学内容要是统一,教学效果往往难尽如人意。网络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利用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提供《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动态教科书,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同时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外,还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错例分析法

学生对变量、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这些基本概念和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对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学习过程中,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但自己编制的程序往往错误百出。课堂上,将容易出错的概念以反例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找错误,通过运行。比如错误使用逻辑运算符。

假设a、b和c是三个变量。如果已知a<c,要判断b的值是否在a与c之间,可以使用以下表达式:a<b And b<c不能写成:a<b<c。很多学生会错误延用数学上的概念,写成后一种形式。

为什么a<b<c会得False?因为,VB在计算这个表达式时,先计算"a<b"部分,得True;再计算"True<c",并将True转换为一1,-1<-1?最终得False。

通过诸如此类的反例教学,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2)零散实例和核心实例结合

零散实例教学法,对每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但对前后知识的贯穿缺乏说服力。除经典的零散实例外,将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非常有帮助。所谓核心实例是指,实例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呈现为逐步进化的多个版本。比如引入一个贯串全书的问题: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首先,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结构,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 (也是最简单的) 版本,以后的每一次课,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用本次课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次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为达到设计目标,学生随着教学的进程,可以积极投入到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编程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会在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以便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针对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设计出一套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讲解模式:

(1)结合知识点提出任务,以案例形式进一步明确任务,将任务实例化,使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2)引导读者自主思考分析任务,依据前面给出的案例引导读者分析完成该任务的思想、方法、途径,引入学习重点。

(3)边学边做完成任务,按照分析分析得出的基本思想,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案,详细讲解完成此类任务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4)总结归纳,进一步提高,任务评价,相关知识讲解。

此过程设计的重点为,首先任务要明确,其次是案例的设计要针对任务,循序渐进。

2.5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纸上谈兵,不上机练习,是不可能真正掌握VB程序开发的。实践教学主要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模仿阶段,对课堂核心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核心实例的每次增强版是全面反映教学内容的,学生通过模仿、知识再现达到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开拓编程思路。

(2)分层次阶段,在教学过程实施的开始,和核心实例同步,给出了几个类似核心实例的课程设计内容,供学生选择。对核心实例的调试比较成功的,可以同步实施自己所学的课程设计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掌握核心实例有困难的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重新布置实验,强化知识巩固。课程设计内容课后上机完成。

要掌握上面两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教师应亲自指导,与学生一起上机实验,随时监控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而发现学生常犯的共性错误,可在理论课上进行点评。

2.6 培养学生使用标准编码,养成良好编程习惯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使用标准编码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授课过程当中使用标准编码的实例,在讲解实例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编程习惯。

程序书写规范是非常重要问题,不仅书写格式应该结构层次分明,而且程序里面应添加起码的注释。不按照标准书写程序会增加别人查看程序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自己以后上机调试修改。强调学生避免使用Visual Basic中的隐式操作,养成显式编码的习惯。比如永远使用Option Explicit,严格执行变量先定义后使用的原则。避免使用缺省属性,明确指出是在引用对象还是在引用对象属性。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以上一些改革和探索用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沛曾, 杨志强, 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岩.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算法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 (59) , 65~66.

vb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VB;神州飞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94-1

一、教学设想

VB编程为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重点为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本章节内容为九年级的选修内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都不教授,2013年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把这个章节内容列为必修内容,同时放在八年级教授。但本章节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如何把这个章节教好也比较困难。笔者紧扣教学大纲,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科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用“神舟飞船”运行七个阶段中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选用当前发生的事件、学生较感兴趣,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用“飞船发射”体现程序的魅力;“飞船的变轨”使用掌握飞船的运行轨迹、程序代码的认识、程序的运行和修改、调试;“飞船的回收”让学生自已分析程序(抛物线)、运行、保存。整堂课通过VB对程序进行简单修改、程序代码的初步认识,体验利用计算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领悟程序设计的简单原理和方法,体验程序设计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做事的严谨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回顾神九与天宫的交汇对接

引出课题;用程序来模拟神州飞船的发射、运行、回收三个过程。

(二)课程演示——模拟火箭发射的程序运行

演示发射程序,模拟演示中国航天发射情况,介绍程序的用法。

让学生试着运行程序,体验程序运行过程。

(三)课程内容剖析——VB源程序的认识、运行,完成”飞船变轨”源代码参数调整

1.介绍窗体的打开、运行、停止。

2.剖析程序。

(1)对程序中的源代码每行进行剖析,同时后面有注释。

(2)程序的设计原理(算法)是椭圆的运行;分析a,b在程序的中作用;当a=b时,运行的轨道是圆。

(3)按钮的代码修改、程序的运行。

3.演示“飞船变轨”程序的修改、运行。

4.让学生体验过程(相互讨论、交流)。

任务:神九上天后,前5圈是椭圆轨道,以后是圆形轨道。请你把飞船先调整到红色的椭圆轨道,然后再调整到圆形轨道。

(运行程序,看运行结果,亲身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能修改源程序,并运行出结果)

(四)知识拓展训练——神州飞船的回收

打开“回收飞船”的程序,分析飞船的回收是一个抛物线运动。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到飞船回收最佳着落位置。(检查学生程序修改运行的情况、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的情况)。

(五)教学点评

1.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收取学生的作品。

2.交流评讲学生的回收飞船的作品。

3.让学生回顾设计回收的程序的步骤。

(教师提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 调试运行 检测结果)

(六)课程总结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同时还能够结合其他课程的知识,感受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1.谈谈你对VB编程的认识?

2.对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发表你的见解?

最后老师提出希望:你们中会有人将来设计的软件在千家万户的电脑中使用;联系实际,让他们懂得中国航天技术与俄美的差距,通过大家的努力,有一天你们当中有人能登上月球或者火星。

三、教学反思

(一)以航天知识与程序设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能力

编程序写在学生眼里是高深莫测,是非常聪明的人或程序员才写的东西,一般都认为程序比较难学,有畏惧感。为给他们有感性的认识,联系实际,用神州飞船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写成程序贯穿本堂课;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简单初步的程序思想内容。变轨当中渗透了实际运行的轨迹、飞行圈数、飞船的重量,从前几圈椭圆到圆的变轨;飞船降落中渗透了抛物线的应用。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飞船回收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模拟实际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了解中国航天的成就,让学生有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愿望。

(二)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共同学习能力

在进行飞船调轨操作时,需要用到VB软件、程序代码的修改、椭圆方程的认识,最终实现飞船的轨道的调整。以小组为单位,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散安排到各个小组,遇到学习问题首先在组内研究解决,其次才求助于别的小组。使学生之间形成互教互学,不但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对知识认识的表述等活动,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共享的条件,实现了学习者的形成性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关于19大观后感下一篇:难忘的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