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分析(精选6篇)
◇2011年6月至7月 中红博爱浮出水面
三家关联公司与商红会关系密切,郭美美事件真相渐近
@温迪洛:郭美美说过的所有信息都跟中红博爱公司对上了,车体广告保险和博爱卫生站的医疗器械等等。中红博爱2008年注册成立,几乎正在这之后郭美美开始暴富。中红博爱今年五月开始发招聘信息,包括行政总经理等职位,同期郭美美发微博说我要学做红商会总经理。
昨天,一个名为中红博爱的公司进入了郭美美事件的漩涡中心,这家公司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关系企业”,一些自我介绍被认为与郭美美此前的自我描述有较多重合,在微博和删除又重新恢复的天涯长帖上,网友热烈讨论中红博爱或此前南都曝光的王鼎公司是否可能就是郭美美此前自称的红十字商会总经理的实际载体。
商红会副会长与三家公司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博爱服务站进社区”活动2007年开展时,其服务站就是某公司捐赠的“厢式无动力车”,“每一辆车就是一个社区博爱服务站,具有紧急救护、募捐宣传、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而郭美美此前称其供职的“商业红十字会”有“医疗车体广告”业务。
南都记者查阅了王鼎公司、中红博爱公司、中谋智国三家企业的工商资料,确认三家公司彼此关联,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同一年注册的王鼎几乎涉及商红会所有项目;中谋智国广告公司与王鼎是同一个老板;而中红博爱的股东之一就是王鼎公司。
中红博爱资产管理公司在网络招聘信息中自称中国红十字会的关系企业,公司将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内投资构建3万个红十字博爱服务站,项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承办,中红博爱资产管理公司独家投资,运营和管理,将覆盖5000万个家庭、1.5亿人口。
中红博爱急删网络痕迹
但是,这些网络信息在被曝光后已经全面删除。网友“@温迪洛”和“@才让多吉”发现,同时被改掉的还有北京企业信用网上该公司的“法人代表/负责人”一项,从温敏伊改为了翁涛,引起许多网友的重视和怀疑。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翁涛在郭美美事件前就开有微博,虽然没有认证,但填写的个人信息为中红博爱CEO。事件发生后,还在微博上一直关注、评论此次事件,6月26日关注了“@郭美美baby”,记者未能发现两人有相关迹象。
中红博爱公司有两个股东,分别是北京圣华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和王鼎市场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前者出资3500万元,占70%股份,后者出资1500万元,占30%股份。
巧合的是,王鼎与圣华杰当初成立中红博爱时的注资账户,开户行都是北京农商行太阳宫支行莱太分理处,账号也很接近。中红博爱工商资料里登记的法人代表则是王抗美,系大股东圣华杰的负责人。记者未能查到更多中红博爱的信息,工商系统里其年检记录无法打开,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要“查一下是怎么回事”。
王鼎成立10年年年亏损
王鼎公司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同一年成立,深度介入了该会几乎所有项目,公司前任总经理王树民、副总经理李庆一平常都在商红会办公室上班,王鼎公司在网络上留下的联系地址和电话一度也和商红会完全一致。有网友就此质疑王鼎
公司是否为了商红会而成立,商红会自己没有注册、没有法人,就由王鼎来运作。
此前,商红会秘书长孙莲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这种猜测,称李庆一等之所以无报酬地为商红会工作,是因为热心公益。
从工商年检信息来看,王鼎公司的业绩并不好,过去10年每年都亏损,从未盈利,2009年收入127220元,利润为-5421元,纳税6729元,负债总额77600元。
王鼎总经理是商红会副会长之女
此前,王鼎公司副总经理、商红会副秘书长李庆一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否认王鼎与郭美美有关,称此前从未听说过此人,但却有越来越多网友怀疑王鼎公司,而王鼎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王彦达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王彦达是王鼎公司大股东、负责人,也是商红会副会长王树民的女儿。王鼎2001年注册,注册资金10万元,王树民出了8万,侯善魁出了2万。2006年,王树民变更为王彦达,侯善魁变更为沈爱梅,出资金额还是10万。
同时,今年28岁的王彦达也是中谋智国广告公司的老板,而该公司2002年成立时的法人代表也是她的父亲王树民。
中谋智国还有一个分公司,分公司的办公地址一度与王鼎公司在一起,连电话都是一样的,不过,中谋智国分公司与总公司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年检营业额都是0。
中谋智国曾运作红会项目
中谋智国在2006年左右曾运作过一个名为《生命第一*红十字救助手册》的项目,在做广告招商时,自我宣传“是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和全国各省级红十字会联合打造的社区直投媒体,每册均由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入户直投,每期在当地城市发行10万册„„是社区内直投效果最好的媒体,在覆盖范围内,有效覆盖100%,有效传播100%”,该项目后来夭折,但商红会系统一直没有放弃进社区的想法,后来中红博爱运营的项目就叫“博爱服务站进社区”。
商红会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透露,今年商红会很有可能获得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册,届时,王树民将出任商红会会长,李庆一将出任商红会秘书长。
南都记者 王星
郭美美是谁
南方都市报记者 张东锋
爱马仕、玛莎拉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天略集团、王鼎公司、郭长江、杨澜、郭美玲、郭登峰、王军、郭子豪、文化部程处长、上海的张晓天医生、北京小客车摇号制度、益阳经济适用房、HU7702、捷达„„
人们几乎很难相信,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皆因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微博网友。自6月21日以来,这个一夜蹿红的年方20岁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成功地让人们将江苏溧阳的“开房局长”、广州白云区的“裸聊街道办主任”抛在脑后。
作为网眼记者,之所以关注郭美美,重点并不是她炫富,尽管相关话题在读者那里很有市场。当天下午看到这个选题后,一度让人觉得“意思不大”,因为无论是红十字会的官网还是已有新闻的检索,都找不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样的职位,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让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孩担任一个“总字号”职位,似乎也不太符合常识,再加上女主角本身系非知名娱乐圈人士,所以此认证的炒作嫌疑很大,也许很快就会被取消。
但接下来的两点发现改变了我的看法。首先,网络搜索结果显示,在微博热议之前,对“郭美美Baby”的认证身份表示好奇并进行探讨的帖子就已在天涯论坛上出现;其次,当天尽管相关的帖子在微博上被转得火热,但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始终如一,非常安稳。
这就需要解释了。当晚,我联系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位内部人士,听到介绍后,他斩钉截铁地否认,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没有这个职位,他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那会不会是地方系统的人呢?”他解释说,地方红十字会会用各个省份命名,比如北京红十字会、广东红十字会,“如果认证说中国红十字会,那就肯定指我们这里,但我们这里没有这样一个人”。
此外,当晚快11点的时候,“郭美美Baby”本人也在微博上做了解释,称“所在的公司是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简称红十字商会”。
第二天,稿子以澄清的思路见报。当天上午,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上也发表了澄清声明。
按常理,这应该会平息此前的质疑,但事情却走向了反面。
问题应该就出在了“郭美美Baby”的那条微博解释里面。虽然声明否认了郭美美在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但网友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的人,都能开玛莎拉蒂、拎爱马仕?红十字会不是慈善机构么,为什么与其合作者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大家去捐钱献爱心,这其中会不会涉及善款被不当使用?郭美美到底是谁?她的财富从何而来?是否与红十字会有关?
于是,网友展开大规模人肉搜索,各种猜测和说法也不断涌现。
焦点之一,就是“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先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被与郭美美联系在一起,被怀疑有亲属关系,依据的是两张疑似照片,但这马上就被证伪,因为郭长江没有女儿,也未与郭美美合过影;继而又有网友注意到了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其名字与郭美美微博所称的“红十字商会”接近,并牵扯出深圳的天略集团,但这些也很快被当事方否认。
在随事件进展而出现的“质疑-澄清-再质疑-再澄清”几轮交锋中,网络上弥漫的最大情绪就是不信任,即便网友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包括透露郭长江只有一子的杨澜、郭美美合照中疑似郭长江的上海医生张晓天,每个站出来公开打破猜想的,都极有可能成为网友眼中的“背书者”,以致杨澜十几年前的捐款旧事被重提,张晓天也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布本人手表照片和航班行程信息作为回应。
而这种不信任的上层,则指向了红十字会。在无法正面“推翻”红十字会声明的情况下,网友不停寻找间接证明。于是,多年前的“帐篷门”事件被翻了出来,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后被认定是模板的统计报表也遭到质疑。由此,对红十字会积累已久的不信任情绪,都借着“郭美美Baby”找到了出口。
这种不信任的另一佐证是:漫天飞的传言。比如,有爆料者声称受到生命威胁,寻求出国避险,但很快就被怀疑为骗钱;在围观郭美美27日凌晨飞抵北京首都机场时,一度有网友称“机场附近30公里屏蔽了信号”,这种连国家元首都不会有的“待遇”明显超出了常识,但也被偏信偏传。
当然,还有郭美美微博中不断变换的解释。26日下午,郭美美用三条微博为自己捏造身份闯下的“大祸”致歉,岂料,当晚其行程单的曝光让网络围观达到了高潮,并从互联网转到了现实世界。
连日来,网友纷纷表示:郭美美的事情没搞清楚,“没心情出差”,“没心情
吃饭”,“没心情上班”。这是调侃,也是无奈。
27日凌晨,北京首都机场,千呼万唤的郭美美终于出现,但真相依然遥远。“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机场的郭美美,也是整个事件。
此前,人民日报报道“郭美美事件”,追问郭美美的身份,并指出“有声明,更需要证据”。或许,即使有证据,网友也不会接纳,这就像被其牵扯的红会,用太多的遮蔽消耗了人们的信任。
郭美美否认王军是男友
自称男友生于1986年,但未解释之前为何称王军的兰博基尼跑车为其在深圳座驾
时间: 2011年07月06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7月5日下午4时30分左右,正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郭美美突然发微博否认粤B333SS兰博基尼车主王军是她男友,郭美美的新微博说:“网上的各种造谣现在已经影响到我生活了,我觉得应该出来澄清一下,我也不想大家听信,我男友是86年的,并非网上传言的王某,整容女的照片也不是我本人”。
7月3日早上,中红博爱法定代表人翁涛在微博上称这辆兰博基尼的车主王军是其朋友,而王军告诉他郭美美正是他的新女朋友,翁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证实了他微博上的说法,翁涛称,郭美美的玛莎拉蒂也是王军为她购买的。而在郭美美被删除的大量微博中,她曾说这辆黄色兰博基尼是她在深圳的座驾,并称之为“我家小牛”。(兰博基尼商标图案为一头牛——编者)
郭美美这条以逗号结尾的微博很快就被自己删除,不过已有不少网友截图发在了微博上,在郭美美发微博10秒后就截图的网友“Sunny张晴”在发布截图的时候说:“自从有了郭美美,上网截图成为一种习惯。其实我们不关心你的事情,我们只想知道我们捐的那些钱去哪儿了?”
尽管郭美美删除了微博,但该条微博内容已经流传开去,网友开始向同在微博上的翁涛求证。下午5时12分,郭美美再次出现,她转发了网友“隔空氜紀”的一条评论,并说:“明白事理的人还是有的。”7月4日,一位名叫“我就是个爆料的小号啊”的网友发微博称,2011年5月21日,在野生动物园拍到一名年轻男子为郭美美拍照,并配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上一名年轻男子正用手机为抱着一只小狮子的郭美美拍照,5月21日郭美美在自己微博上也发表了相同场景中抱着小狮子的照片。7月5日下午2时35分,“隔空氜紀”评论了这条微博说:“这个太强啦!我就说么,郭美美肯定是有正常的男朋友,不是那个六零后老男人!更不是五零后的老天蝎!”郭美美评论和转发的微博正是这条。2时52分“隔空氜紀”再次说,照片是偶然拍到的,之后就放在相机里没整理,现在才看到这些照片,奇怪的是,“我就是个爆料的小号啊”、“隔空氜紀”和郭美美随后都删除了该内容的相关微博。
下午5时34分,郭美美把上条微博的内容修改后重新发在了微博上,她说:“网上的各种造谣现在已经影响到我的个人生活,我觉得应该出来澄清一些事情,我也不想大家听信那些胡乱造谣的话。我男友是86年的,并非网上传言的那些人,整容女的照片也不是我。希望某些人不要再凭空捏造事情扭曲事实。网友们啊~你们可以不相信我说的,但希望你们别天天对我人身攻击好吗?”目前,这条微博的评论已超过了2万条。
晚上7时29分,中红博爱董事长翁涛也在微博上回应郭美美和王军的关系,翁涛说:“我己注意到郭美美微博的言论。我再次声明:我不认识郭美美。郭美美
是王军的女友——这个消息是王军告诉我的。”
南都记者 张书舟 刘文苑 卢雨茵
传言调查
那么多王军,到底是哪个王军?
在郭美美炫富**中,“王军”是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名字,而让这些“王军”,备受网民瞩目的,其实是一张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郭美美与一辆兰博基尼跑车的合照。
在6月22日媒体报道“郭美美Baby”被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后,很快网友就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的诸多郭美美炫耀的豪车中,除了登记在其名下的MiniCooper和玛莎拉蒂外,还有一辆黄色兰博基尼,车牌号是“粤B 333SS”,并由此查到该车车主名叫“王军”。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到商界精英,多个“王军”被网民以猜疑的目光“盯上”,或多或少地卷入这场**,被围观的网民反复解读。
中国红十字会的王军
在这些“王军”中,被猜测较早也是较多的,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军。由于“郭美美Baby”的认证身份牵连到中国红十字会,而兰博基尼的车主又叫“王军”,这一度让很多网民将其与红会副会长王军对应起来。
尽管中国红十字会方面曾反复强调,该会并无郭美美,也无商业总经理一职,但由于身为副会长的王军始终未正面回应此事,因此反复受到猜疑。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政府网站上的信息,此王军为河南商丘人,生于1958年,而兰博基尼车主身份证信息显示,其为广东遂溪县人,生于1969年,明显不相符合。娱乐圈的王军
紧接着被网友“挖”出来的,是一家名为东方明星影视公司的湖南区总经理王军。
在被曝光的个人履历中,郭美美曾被描述为“获得好乐迪全国KTV新星大赛深圳赛区的冠军,又相继出演电影《激浪青春》女子龙舟队员、连续剧《美丽会说话》一号女主角邱月,以及一些网络剧的角色”。加之郭美美又是湖南益阳市人,这就让一部分网友很自然地将东方明星公司的这位老总与兰博基尼车主联系在一起。
但与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军类似,此王军为湖南人,也存在与兰博基尼车主身份证信息的出入;另外,网络查询的资料显示,东方明星影视公司在深圳并无分部,这与兰博基尼的车主来自深圳也不符合;最后,在该公司网站上公布的现有艺员名单中,也并无郭美美或相似者。资本市场上的王军
随着事件的推进,中红博爱浮出水面,其董事长翁涛披露为郭美美购买玛莎拉蒂跑车的是物华投资人王军后,资本市场上颇有影响力的中技系投资人王军,也一度进入网友视野。有网友发现,在中技系的关联企业中,有一家名为物华股份的公司。与王军参与投资的中红博爱大股东深圳物华投资有限公司名字重合度较高,因而引发王军来自中技系的联想。
但此王军也很快被澄清。一方面,翁涛否认了此王军与兰博基尼车主是同一人;另一方面,经南都记者查证,中技系王军原籍湖北恩施,生于1971年,与兰博
基尼车主、广东遂溪的王军也明显不一致。兰博基尼车主王军也被郭否认
7月3日,翁涛面对媒体最终公开了兰博基尼车主的真实身份,称郭美美是自己朋友王军的女友,自己与王军是生意合作伙伴,双方共同投资“博爱小站”项目。
让出人意料的是,网友们对此说法的怀疑又接踵而至,矛头又回到了身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王军。
据深圳晚报报道,有网友怀疑,郭美美在微博所称,男友是天蝎座,而深圳王军出生于1969年7月4日,是巨蟹座。此前所被网友翻出的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军是1958年11月出生,符合郭美美微博所提到男友的天蝎座。
关键词:许霆案,传媒议程设置,效果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对许霆案作出了裁决:核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许霆被判五年有期徒刑正式生效。至此,这一自2006年12月一审判决以来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并在媒介和社会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作为案发地享有盛誉的一份新锐纸媒,《南方都市报》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那么,《南方都市报》如何凸显该议题的重要性?是否影响了受众对许霆案的态度?
美国学者科恩的著名观点“报纸也许多数时候在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方面并不成功,而在告诉人们考虑什么问题方面却惊人的成功”(1)常被用来说明议程设置在突出报道对象显著性方面的巨大威力。但议程设置模式的提出者麦考姆斯则认为,媒介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而且同样可以告诉人们怎么想,科恩的论断只是看到了议程设置的第一层面。(2)显然,麦考姆斯的观点更加重视传播者的主动作用,显示出议程设置与传播者的密切关系。罗杰斯和迪林将整个议程设置过程划分为传媒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设置和政策议程设置。(3)其中,传媒议程设置主要的依赖变量是大众传媒的新闻议程,它关注的不仅是媒介把什么议程展示给受众,同时也关注媒介如何呈现这些议题,即媒介议程如何被设置或建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在新闻报道的持续时间和呈现方式上突出议题的重要性
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不是短期刺激受众的结果,需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才能收获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报道时间的长短和报道量的多少是传媒议程设置效果能否产生的重要条件。(4)据笔者统计,截至2008年5月23日,在南都网“许霆案专题”(5)中,共载有文章60篇,剔除其中重复的4篇和未在《南方都市报》上刊登的3篇,余下53篇。其中,按照该专题的划分,“新闻追踪”22篇,“各方反应”21篇,“南都评论”10篇。可以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关于许霆案的新闻和评论始终未离开《南方都市报》读者的视野。
对议题的设置还体现在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呈现方式上,比如登载版面的重要性、报纸标题的醒目与否、报道的篇幅长短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对于该报道是否重要作出判断。在“许霆案”报道中,刊登在重点版、城事版和评论版的文章分别为20篇、16篇和10篇。而这三个版面往往能受到都市报读者的关注。此外,2007年12月25日、2004年3月11日(正逢全国两会召开)、2008年4月1日分别刊登了整版报道,2008年2月22日和23日(案件重审期间)连续两天都刊登了对开版报道。而2008年1月18日《南方都市报》还发表社论《许霆案发回重审,舆论作用有多大?》,关注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问题。而标题如《“为了儿子,我不能说累”》、《律师:“取款密码对,许霆应无罪”》、《失灵的ATM机,摸不得啊》等等,也不乏噱头、煽情以及一目了然的表意。
二、加强受众与“许霆案”的贴近性
当代社会,人们与ATM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ATM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正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ATM机导致了一名用户被判重刑。这是怎么回事?显然,议题本身具有“强制性”特点,是个人可以通过经验感受的,这在客观上就吸引了受众的关注。
麦库姆斯和韦弗在1973年引进了“定位需求”的观念,即任何一个人,当议题与自己关联性高且不确定性也高时,就有高的定位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受众进一步接触传媒,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议程设置效果。也就是说,受众之所以积极追寻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已经意识到该议题的重要性,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加以印证。同时,议题越具体,往往意味着该议题与受众的切身利益越贴近,因而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度也就越高,自然增加了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
因此,《南方都市报》极力拉近许霆案与受众的距离。一方面,将ATM机案描述为随时可能发生在受众个人身上的事件,令受众感同身受,从而将许霆案视为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议题,始终关注此案件的进展。如《失灵的ATM机,摸不得啊》、《我们都可能是下一个许霆》。另一方面,刊登国内外的“类许霆案”,进一步加强了“许霆案非个案”的论述。如《提款机白给钱,男子归还千元横财给银行》叙述了深圳某市民因许霆恶意取款被判刑吓得赶紧将从一故障ATM机获得的一千元还给银行。另一则新闻《恶意取款13万英镑被判一年》则表明许霆案并非国内“专利”,在国外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三、将“事件”提升为“问题”,强化普遍意义
在许霆案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并没有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将新闻事件放在一个更大问题的宽大范畴中。那么,何谓“事件”?何谓“问题”?唐纳德·肖对此作了恰当的区分。他将“事件”界定为被空间和时间所限制的不连续的偶然发生的事,将“问题”界定为包括对有关可以放在一个主要类型中多个事件的、一系列积累起来的新闻报道。(6)比如,商品涨价的新闻事件,往往被媒体解释为通货膨胀的问题,甚至从更广的意义上被解释为某一强国或国际社会遏制另一国的问题。同样地,从表面上看,许霆恶意取款被判处无期徒刑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媒体没有囿于单一事件,而是将之解释为法律的“滞后”问题,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而法律远远赶不上社会变化,法律条文陈旧而机械,甚至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检讨法律,修补法律。这就使该事件具有了普遍意义,从而提高其社会价值,增加该报道在受众心目中的分量。
四、将倾向性寓于“客观报道”中
客观报道是维持媒体信誉度的关键。所谓客观报道,是指在报道中只记述客观事实和别人对这些事实的评价,而尽量不直接发表观点和评价。在《南方都市报》的53篇文章中,均有具体的信息来源,而其中的评论部分均是专家解读和读者评论,报纸似乎只是一个提供信息发表空间的平台,意在表明新闻事实并非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其来源和根据,从而增加新闻的可信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的新闻报道没有倾向性。媒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选择出“合适”的信息提供给受众,诱导他们用媒体的视角观察、理解和接受世界。
这种倾向性首先体现在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上。信源和媒介常常互为依赖,媒介需要信源提供消息,信源也需要媒介来传递某些讯息。尽管媒介有自己的组织目标和传播方针,不仅仅充当纯粹的信息渠道角色,但与事件有利益关系的信源往往会出于某种意图借助媒介把利于己方的消息向公众公布。在许霆案报道中,《南方都市报》明显侧重于采访许霆方。当然,这可能是由于法院方或检察院方出于保密原则或纪律要求等因素,拒绝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发表己方意见。而许霆方则为了获取社会舆论的支持,采取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的策略。因此,信息来源的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客观效果上,社会公众更多地接触到了许霆方提供的信息。
其次,媒介努力营造一种舆论氛围,即“许霆的过错情有可原,法院的判决过重”,体现在三个方面:(1)叙述许霆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暗示其本性善良,而恶意取款只是常人都会产生的一时贪念。如报道引用许霆熟人赞扬许霆“老实、好学、有理想、有规划”的话,并刊登许霆在看押期间给家人写的信。信中,许霆称“感到自己成熟了很多”。通过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报道,受众可能对许霆产生更多的同情和谅解。(2)银行的失误是促使许霆犯罪的客观条件,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在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的标题里就已表露得相当明显,如《“许霆案暴露金融机构不少问题”》、《杨思泽:责任首先在银行》、《专家直指银行滥用公众权力》、《省检察院:许霆案将查银行有否渎职》等。(3)法律存在“滞后性”缺点,对“许霆案”处理过于“机械”。如《法学专家讨论许霆案:动用刑法太严苛》,尽管“动用刑法太严苛”并不是所有与会专家的统一观点,但记者还是将它作为标题凸显出来。类似的评论还有:《法律必须以民情为主》、《问题出在立法层面》,等等。
五、结语:理性认识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
以上,笔者就《南方都市报》如何设置“许霆案”议程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媒介在凸显议题重要性以及意图影响受众态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而这种努力也的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激烈争论,普通市民、专家学者以及人大代表等纷纷各抒己见,使这一议程转化为公众议程。
但是,尽管《南方都市报》对许霆持较同情的态度,受众的态度似乎并没有与其保持一致。在南都网的网上调查中,对于“许霆ATM机案该不该重判”这个问题,在1410票中,近60%认为“该重判”,认为“应轻判”的不到40%;而另一个类似问题“五年重不重”,认为“太轻”的有2135票,占56.3%,远超过认为“太重”的人数。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科恩的判断。因此,关于议程设置效果的大小需有清醒的认识。议题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媒介的信誉度和议题操作能力以及受众个人的态度、信念、动机等因素都是传媒议程设置中的变数。而且,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三者并不是相互脱离的,后两者也会对传媒议程设置施加影响。因此,任何一项传播效果研究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从特定层面加以揭示,片面夸大或贬低传媒议程设置效果都是有失偏颇的。
注释
1[美]Maxwell Mccombs,Donald Shaw著,袁杨杨译:《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P.410
2黄旦著:《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3Everett M.Rogers,James W.Dearing著,关世杰译:《议程设置的研究:现在它在何处,将走向何方》,引自常昌富等编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4斯通和麦库姆斯发现,某议题从媒介方程转向公众议程需要2~6个月的时间。见werner J.sevenin等著,郭慎之译:《传播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请参见南都网“许霆案专题”,http://www.nddaily.com/ss zt/xuting/
2006年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南都》获得提名的理由是: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敏锐捕捉、追踪社会时尚与潮流,有思想深度,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在迅速崛起的《南都》上,人们看到了读者的面孔,他们的笑脸与泪水、恐怖与忧伤,感受到了该报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平易亲民的人文姿态。②
2006年12月30日,由南都举办的“娱乐10年盛典”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成功举办,众多娱乐界重量级人物与南都的贵宾们共近6000人一起见证了《南都》创办日报十周年的辉煌历程。
短短十年,《南都》成为报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经营理念广为传唱,“新锐、人文、激情、理性”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回顾《南都》品牌创建历程,发掘其背后的规律就成为兼具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课题。
准确的定位
定位是品牌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区别不同的产品、服务品牌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有的放矢的差异化传播。媒体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品牌定位,才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为自己在受众心目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在品牌创建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定位,一个具有区域化和差异化定位的媒体,几乎决定了它的生存和推广的效果,“它是什么?是卖给谁的?”竞争对手是谁,读者如何看待他们,他们的特点和优势各是什么,还存在什么样的空隙和机会等是定位的基本功课。
南方都市报主编庄慎之曾经就“南都在广州新城区比在老城区卖得好”这一观点发表意见:这种情况是符合都市报发展过程的,也是符合它的定位的。它是从一张年轻的报纸发展起来的,需要这个城市慢慢来接受它,广州报业在之前已是相当的发达,它的读者群也是相当的稳定。所以《南都》要被这个城市逐步接纳,也需要一个过程。新城区新锐的、知识程度高的中青年读者对这个接受比较快一些,老城区的老读者恐怕要慢一些。可以说在办报之初,面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城市新移民的涌入和城市的扩张,针对广州报业激烈竞争的格局,《南都》就对自己的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新锐的、年轻的、知识程度高的城市新移民。
响亮的品牌经营理念
响亮的品牌口号,是媒体市场定位的宣言,是迅速建立品牌认知的有效工具。从1997年开始,《南都》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口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适时调整,口号变换与品格提升同步。
《南都》初创时代,不可能提出“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口号,因为它尚未站稳脚跟,做不到“最好”,受众能说个“好”字就满足了。因此,它的口号只能是“南都,看了都说好”。经过几年的努力,《南都》已从“一般”变成“特别”、从“小报”长成“大报”、从“非主流”提升为“主流”,最终将已深入人心、不受时代局限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作为每日见报的理念不断推广、强化、巩固、升华。
《南都》曾经提出“从强大走向伟大”的观点,或许可以阐释这一理念的来由。《南都》主编庄慎之是这样阐释伟大跟强大的差别:强大是可以量化的,比方说发行量、广告收入的总量、办报的规模等;伟大是不可以量化的。强大偏向外在的表现;伟大是更内在的。强大往往以规模取胜,它在风格上更倾向追求一种热闹及夸饰性;伟大应该是冷静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且拥有着包容天下的气度。强大通常是处于一种成长期的,在一种高速发展中,也容易变化并追求变化,所以有时会显得比较粗放;伟大是应该建立起,或者说是正建立起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甚至是恒定的价值观,对报纸来说,恐怕也就是它的办报理念。
而后,《南都》又以“改变使人进步”、“主流就是力量”、“成熟源自责任”、“品牌决定价值”的辅助性口号进一步阐释了核心理念。
贴切的形象广告
1997年,《南都》以“新锐、泼辣、刺激、醒目”的小辣椒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几年发展,这样的形象给人勇猛有余、大气不足的感觉,与《南都》的成长与发展不相符。如果把报纸比作有生命的人,那么《南都》应该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伙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年男人,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即他要有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感。
为把“成熟、大气、稳重、有责任感”的新主流媒体形象推向读者,《南都》做了一系列创意新颖独特的形象广告。
“给你一个支点,平衡世界”,这是《南都》在2004年11月推出的30秒电视广告。“给你一个支点,平衡世界”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短短的一则广告给人的心理认同感却是巨大的,向读者展示了《南都》的能力与目标。
最有名的要算是“品牌决定价值”的系列平面广告。通过《南都》投影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的巧妙联系,把《南都》追求卓越、创造经典、“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雄心壮志诠释得淋漓尽致。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都是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报纸与建筑的巧妙结合象征着《南都》这份一直强调“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都市报正努力成为世界的经典。如果说比萨斜塔让人想到了意大利,埃菲尔铁塔让人想起巴黎,那么《南都》就让人想起了中国。
在内容中融入品牌形象意识
《南都》一开始就以大胆、新锐的姿态屡屡制造话题,造就了一系列经典报道案例,甚至《南都》自己本身也成为事件的焦点。2001年5月,“都市报遭封杀”报道引起全球关注,国内外媒体对事件进行了大面积报道,都市报的品牌知名度全线上升。《南都》的策划速度快、选题准、规模大、冲击力强,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策划,使得都市报与其竞争对手比较起来,更显得活力无穷。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以勇猛出位的新闻报道吸引眼球之余,《南都》越来越注重以理性、权威、多元的新闻评论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报纸的灵魂在于评论。《南都》自2002年正式推出时事评论专版,2006年《南都》再次将时评版扩到两个版,封二版为“社评”版,为专业人士评论,代表报社的立场和态度;封三版或封四版为“来评”版,为平民评论,并注明“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评论队伍的平民化也是《南都》言论建设的一大特色。以往,评论员队伍少而精,非一般业内人士所能问津。而今,参与新闻评论的人越来越多,涵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其间有学者、专家等精英阶层,更有公务员、工人、学生等平民阶层。以时评版为契机,《南都》也全面加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建设。而在“来评”版中,平民阶层更是大唱“主角”。新闻评论更加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热点人物、热门话题,以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共鸣。对于读者非常关心而且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话题,《南都》时评版往往不是推出一两篇评论稿了事,而是集中大密度的连续推出,以期将新闻的社会意义全方位地纵深化。
用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2002年10月,由《南都》主办、推出的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中,仅中国南方汽车展5天的参观人数就超过了35万人次,在新闻界、行业界乃至政府部门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后《南都》的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相比起那些容易复制、商业广告气息浓郁的活动,《南都》别出心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举办“华语传媒大奖”系列则成为经典性的活动。为了突出文化含金量,《南都》从2000年起陆续重磅推出一年一度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南都》高层认为:“这一系列的‘传媒大奖’具有很高的定位,我们想把它做成《南都》留给历史的有影响的活动,做成中国文化界的‘诺贝尔奖’。”这是《南都》摆脱大多数都市报纯商业性、一次性的活动策划,而旨在树立品牌的经典的标志性活动。
新生的“华语传媒大奖”在电影、音乐、文学界中的影响力超出最初设立时所有人的预料,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普通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提高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它的成功让《南都》从那些被打上深深“大众化、市民化、商业气”烙印的普通的都市报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张更有文化品位和更有社会担当的大报。
注释:
①《2005年度媒介单位广告营业额排名》、《现代广告》,2006(7)。
②《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南都获提名》、《传媒杂志》,2006(3)。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新闻系)
实习报告是新闻实习报告--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IN一派》栏目实习单位: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IN一派》栏目实习时间:2005年7月11日~2005年9月5日打开媒体大门的六把钥匙——南方电视台实习报告屈指一算,南方台实习回来已有大半个月了,一直想为这段实习的日子写点心得和感受。但是每当下笔时,都发现思绪没有整理好,所以也拖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接到了南方台的主持人的电话,聊了很久,那时的记忆又重新的浮现在脑海中,马上就下笔了。把这段经历稍微回纳了一下,发现自己此趟实习之旅的收获还是蛮大的,也蛮顺利的。这当然首先感谢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往省级电视台实习。其次,很兴奋自己在南方台都市频道《IN一派》栏目里的学习中拿到了六把开启媒体之门的钥匙。第一把钥匙——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往到南方台报道的第一天,我就发现在实习前做好预备是非常重要的。俗语都有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说的“磨刀”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硬件方面的,一个是指软件方面的。所谓的硬件,就是实习前一定要把应该预备的证件预备好,例如学院先容信,个人简历,小一寸照片,***证实等等。可能个个媒体或者公司的要求不同,所以尽可能在往报到之前问清楚单位是需要什么证件或者证实之类的,都要事先预备好。不然,在报到确当天就可能丢三落四的,弄得自己很狼狈。同时也会给对方一个不好的印象,以为你没有做好预备的功夫。讲到软件,实在也就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预备。当你知道你将要到电视台或者平面媒体,网站等地方实习的时候,你就要开始预备了。实在理论上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了很多,而学院也提供了很多平台让我们尽可能的多实践。但是各个媒体的性质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你多做作业了。例如,当我知道我即将要到南方台实习的时候,我就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往看南方经济台和都市台的黄金节目,并且通过上网查资料往了解各个栏目的风格,制作方式,收视率等等。所以当我被分到都市频道的《IN一派》栏目组时,我已经对这个栏目是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当栏目的编导在为我们先容他们的节目形式和制作方法时,我已经能够跟他有个比较好的交流了。除了对所要实习的媒体有所了解外,机器的熟练程度也是要事前预备的。由于可能在学校时,邻近期末要预备考试,所以对摄像机和编辑机的熟练程度已经有所减弱。所以,要趁考完试后的空档,多摸一下摄像枪和编辑系统,特别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由于往到电视台的第一天,我已经被要求用对编机。这个机器我在学校的时候已经不是很熟练,往到的时候也是很手忙脚乱的,还要带我的编导重新教我。在这件事情上,让我充分的体验到在事前做好预备功夫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南方电视台用的是大洋的非编系统,感觉上跟premiere还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也要在学校时就多练习。总之,机会总是留给有预备的人的,所以在实习前多做预备,那就即是在实习时给自己加了很多分。第二把钥匙——尽快的融进团体实在,无论是实习还是以后工作,能不能尽快的融进团体中就决定了你前进的速度快还是慢。媒体从业职员愈甚。我记得第一天我和师姐被分到《IN一派》栏目组的时候,可能是自己有点怕生,所以自我先容完了之后,就在那里发呆了一个早上,跟人打招呼都是怯怯的。但是我发现这样下往不是办法,我要想办法融进这个团体当中往。然后我就观察我们栏目一个比我们早来一个星期的实习生,发现他已经跟我们栏目组的人打成一片了。所以当编导们手头上有活干的时候,就很自然而然的把他叫往帮忙。观察了一个下午后,我得出了几个结论。首先,他逢人就问好,是个很有礼貌,热情大方的男生。无论是编导,主持人还是清洁的阿姨,他都会主动的问好。第二,他会很专心地记住人家的名字,第二次见面地时候,他马上能正确的说出你的名字,这让我很佩服也很值得学习。究竟,记住人家的名字是对人家的尊重。我觉得这对与一个未来的新闻记者来说,也尤为重要。由于同一个题目别人不会回答两次,包括名字。不仅如此,他还很懂得创造别人感爱好的话题。偷偷的学到了他的这几招之后,第二天,我就很轻易的开展了“破冰之旅”,顺利地融进了大伙之中。
本文分析了目前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西电东送电价的原则和方法,对西电电价和受电省电价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改革西电东送电价,扩大西电东送规模的政策建议.
作 者:张维 洪斌 唐学军 赖敏 作者单位: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刊 名:电力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ELECTRIC POWER TECHNOLOGIC ECONOMICS 年,卷(期):2000 “”(3) 分类号:F4 关键词:南方电网 西电东送 电价 边际成本★ 西电集团实习报告
★ 抓好图书管理的工作总结
★ 抓好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 工程结算要抓好哪四大环节?
★ 工程管理委托书
(一) 数据分析
本文选定的对象为两报的新闻评论。
“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 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 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反映公众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 对刚刚发生过的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 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本部分主要是通对研究时段内两报的评论进行量的分析。
自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7月31日这段时期, 《南方都市报》社论版共发表评论65篇。
5月, 除28、29这两日外,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以每日一篇的密度密集刊登, 共18篇。个论则更加密集, 除5月29日外, 基本以每日两篇的密度刊登, 共33篇。5月共发表评论51篇。6月的《南方都市报》社论有6篇, 个论7篇, 共13篇, 相比5月数量明显减少, 社论减少了66.6%, 个论则锐减81.8%。进入7月, 关于地震的社论只有寥寥1篇, 而个论则为零。这可以看做是《南方都市报》对地震报道评论的一个结束。
《人民日报》自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7月31日这段时期, 共发表评论73篇, 主要发表在第四版和第五版。
5月, 《人民日报》每日都发表一到两篇评论, 共31篇。6月共有33篇, 几乎也为每日一到两篇。7月只有9篇。
从数据来看, 《南方都市报》对地震事件评论主要集中在5月, 当月发表评论占全部评论的79.7%, 密度大, 集中度高;《人民日报》相对较为均衡, 五六月份发表的评论数量相当, 占当月评论比重没有很大变化。作为市场化的报纸, 《南方都市报》长期只做一个主题有很大的风险, 新的新闻事件不断出现, 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在议题选择上发生转向, 比如6月的评论触角涉及两岸关系、思想解放等等。而5月地震评论的井喷现象同样可以解读为是对市场的积极回应。《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 由于其定位和立场, 在对地震的关注上, 持续度较高, 评论议题体现承续性、集群性, 随着时间推进, 事态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与转变焦点, 具有明显的议程设置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政府的声音。
(二) 文本定性分析
《南方都市报》在地震初期注重情绪的表达和士气的鼓舞, 如《行动!行动!中国进入汶川时间》 (2008年5月15日) 、《为了奇迹, 不抛弃不放弃》 (2008年5月16日) , 感情真挚热烈却不失理性, 随着救灾行动的开展, 则转为对各种救灾问题的分析, 积极献言、奔走呼号。在整个评论中能清晰地看到《南方都市报》对灾民的同情和悲悯, 以及对政府和社会改进的极大期望。
《南方都市报》地震评论关键词:国家与公民社会、信息公开、民间救灾、志愿者、重建政策、校舍安全、哀悼日、善款保障机制、救灾财政、公民道德、心理救助、慈善事业、救灾黄金时间、范美忠等。
地震伊始,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以情感激励为主。随着灾情的深入, 逐渐转入到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灾民生存状态的关注。比如以“心理救援”和“医学考试”为主题的评论等。哀悼日期间, 评论文章则文字渗透沉痛与坚强, 同时对政府作为的肯定、鼓励和期许贯穿始终。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关键词:政府应对、心理救灾、哀悼日、生命价值、对口支援、共产党员、民族精神、网络力量、党费、反腐、舆论、志愿者等。
二、《南方都市报》和《人民日报》评论的比较分析
(一) 选题
评论选题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分类方式, 主要是从编辑或写作评论的角度而言的。一般来说, 微观选题基本属于家长里短, 街谈巷议。宏观选题, 主要是指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的方针政策, 或对党、国家、民族等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中观选题则介于二者之间, 其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都比较大。
我们在此次分析中, 主要是以评论针对的对象来界定选题的层次, 如选题涉及的是全国人民或体制建设这个层次的事件, 则为宏观选题, 如抗震救灾、鼓舞士气、信息公开等。如果只就地震事件中的某个环节, 如帐篷的争抢、范跑跑事件等发表的评论, 则属于中观选题, 其余的归入微观选题。
从我们的分析来看, 所选样报载宏观选题和中观选题上都有所涉及, 只是比例不太一样。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分为社论和个论两种类型, 社论是报社编辑部的评论, 个论是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等。综合来看, 宏观评论31篇, 中观34篇, 比例接近1:1。社论中宏观选题文章为13篇, 中观11篇, 比例相当, 宏观选题略高于微观选题。在个论中, 宏观选题18篇, 中观选题23篇, 中观选题较多, 但比例相去亦不大。
《人民日报》的宏观选题为45篇, 占全部评论61.6%, 中观选题28篇, 占38.4%, 两者比例大致为6:4。相较《南方都市报》更偏向于宏观选题。
另外, 《南方都市报》的个论也具有很大的特色, 主要集中在灾后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上。比如范跑跑事件, 《南方都市报》社论自身并没有就该问题发表文章, 但评论此事件的个论就多达5篇。由于《南方都市报》社论与个论对选题的层次比例接近, 所以社论不选该题进行评价, 主要不是出自选题的层次问题, 我们估计, 对于某些社会没有一定之论的热点问题, 《南方都市报》使用春秋笔法, 规避风险, 借个论的形式, 表达了报社的态度。
(二) 立场:精英与政府
《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精英色彩代表着报纸追求高品位的旗帜。突出表现为评论员队伍由精英阶层组成, 用精英的视角和专业的话语评论公众关心的话题。这一点在个论当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个论的作者大多为高校教授和研究人员、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作家等。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南方都市报》并不排斥官方视角, 而是把官方视角融入到报道中, 以平民能够容易理解的内容和形式表达出来。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 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 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人民日报》的评论与党中央的声音高度一致。如发表《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的“任仲平”版块, 是《人民日报》的特色评论, 其定位就在“大国大党大报”, 是人民日报最高规格的评论。
(三) 文本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通过对样报5月的典型评论进行文本分析,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结论如下:
1. 特色
(1) 《南方都市报》:理性与启蒙
5月的《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主题主要是围绕地震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想解读, 从最开始的震惊和对救援行动的督促, 从鼓励和建议民间力量进入援助工作到思考如何有效使用民间支援力量, 从倡导为灾民捐款捐物到呼吁理性对待诈捐, 同时督促善款使用透明化, 从救灾过程中具体的建议到对国家表现的积极评价。我们可以看出,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作用, 对于民众, 它具有启蒙的作用, 引导人们理性地思考;对于政府, 它一方面献言献策, 维护政府在救灾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致力于督促政府, 力图通过媒体的力量, 促进政府救灾工作的有序合理开展, 同时为构建一个更加人性的社会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而个论则相对主题更加广泛, 它更注重的是作者个人的一种思考, 由于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所以个论所呈现的视野相当广阔。个论基本上也是沿袭了社论的思维, 但是在维护政府方面没有社论表现明显, 它更注重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在启蒙作用方面更具有代表性。
(2) 《人民日报》:党性原则、政策性强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党性原则的体现在号召万众一心, 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我们相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紧急行动起来》, 2008年05月13日)
《人民日报》政策性强, 对抗灾过程要达到的奋斗目标、要遵循的行动原则、要完成的任务有明确的表达———繁重的任务和挑战, 要求我们加强对医疗救护队伍的组织协调, 尽最大努力救治幸存者;要求我们切实保障灾区医疗急救物资供应, 尽最大努力满足救治工作需要;要求我们统筹安排, 及时将部分能够安全转移的伤员送往外省市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要求我们采取对口支援的办法, 充实防疫专业力量, 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尤其要重视饮水和食品安全, 严防灾区传染病流行。 (《在废墟上托起生命的方舟》, 2008年5月21日)
2. 写作风格
《南方都市报》的地震评论写作精练隽永、重知识、重启蒙。如《心理重建”与家园重建同等重要》 (2008年5月17日) 、《哀悼日:让国家靠近人情令权利走向人性》 (2008年5月20日) 、《胡适笔下的英国一战哀悼日》 (2008年5月21日) 。
《人民日报》的地震评论大气、重升华。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上, 该报评论钟爱“集体词汇”, 如“全国人民”、“中华民族”、“我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等。据统计, 在所采文本73篇文章中, “全国人民”出现113次, 倾向于将普通民众的情感升华到国家、民族的高度。
排比句势的铺排铺就大气的文风。如:
“志愿者之所以能教育人、感动人, 在于志愿者追求理想的勇气。”
“志愿者之所以能教育人、感动人, 在于志愿者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志愿者之所以能教育人、感动人, 在于志愿者们的精神。” (王大可, 《给予志愿者崇高尊敬》)
3. 地震评论中情感表达问题
《南方都市报》的地震评论情感表达直接、生动、真实、有血有肉, 仿佛是朋友般的亲切。如:
“每一个故事里都包含了一种美德, 每一个人物身上都盈溢着大爱。即使曾经怀疑人性, 即使道德几近崩塌, 过去14天中发生的事也足以让人们重建信念—————相信自己、相信同胞、相信人。相信每个人心底都藏着爱, 很包容很有力的, 大爱。” (《大爱重生国民新生》, 2008年5月26日)
这泪水压制已久, 因为救人如救火, 我们还来不及。我们还放不下手中的铁锹, 我们还停不下飞奔的脚步, 我们还摆不脱心中的焦急, 我们还在心中祈祷, 我们还想更加出力。” (《祭奠你们,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儿女》, 2008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的情感表达主要是以党为情感联结点, 凝聚力量, 传递希望。
2008年5月20日, 全国哀悼日的第二天, 《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要社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该文指出:“人民高于一切, 生命高于一切。一个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 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 必定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失去任何一个生命, 都是国家的损失, 都是民族的哀伤。尊重生命, 铭记苦难, 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 将让一个民族在磨难中前行。”“救援还在继续, 挑战仍在眼前。愿全民哀悼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顽强信念, 用我们的不屈斗志和实际行动激励国人, 告慰逝者———‘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篇社论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党和国家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巨大灾害, 字里行间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 没有丝毫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2]
三、启迪与总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 不难发现:
(一) 《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标杆作用
业界有个通俗说法:“办得好的报纸是引导, 办得一般的报纸是报道, 办得不好的报纸是误导。”对于党报来讲, 舆论导向是第一位的。江泽民曾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
党报在此次地震评论报道中所传达的声音, 为稳定民心、凝聚力量、积极救灾等工作提供了舆论基础。
(二) 《南方都市报》的理性批判意识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是这么说的:“我倾向于把社论版看成是制度性的, 而把专栏版看成是反叛性的。我把社论版看做是稳定的、庄重的、牢固的, 而专栏可以是快捷的、顽皮的、出人意料的。社论版发言, 专栏作家做出反应。如果社论版装备有更大的冲击路的话, 那么专栏就有更多的趣味。”
与《人民日报》“正面力量”不同, 《南方都市报》是第一家创办时评版的都市报纸, 言论版是其主要市场竞争力, 由于在拼权威性不敌《人民日报》, 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在个论上多下功夫, 形成自身特色。在价值层面上,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非常谨慎, 时常审视是否出现有悖于主流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而个论版则相对放松, 甚至可以说是反叛的。
其个论是“自身独特气质的时评风格”———精英的、专业的。这种气质使得她的评论文章理性克制、既冷眼看穿又是热肠挂住、既是古道热肠又怀疑批判。这样的评论使其在地震中即能贴近普通民众, 安抚灾后情绪, 又能冷静看到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为推动抗震救灾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如《房屋重建主体在民》 (2008年6月1日) 、《灾后更要保护弱势人群》 (2008年6月6日) 、《自由理念不容亵渎—————我看范美忠之跑》 (2008年6月9日) 等。
摘要:本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评论进行分析, 探讨在此次危机性事件中两报评论所表现的特色, 生动说明评论在地震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凸显评论的价值与意义, 并思考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评论
参考文献
[1]李雪.新闻时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创新与突破》——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汶川地震中的评论为例[J].新闻采编,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