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推荐2篇)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 篇1

一、音乐何需懂!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就找不到知音,两千年多后的现代人也听不懂他的音乐,不仅是普通人听不出来,就连那些专门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听不懂也就是说听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转达那种视觉性语音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是俞伯牙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他的听众听出音乐中那么具体的东西。

其实,那些搞音乐的和那些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才不管什么懂不懂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多数人听严肃音乐,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啥也听不出来,严肃音乐高深,咱们听不懂。我们这帮搞音乐的,刚开始听的时候跟大家一样,也是啥也听不出来,但是我们接着往下听,这就是区别。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那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以前大家可能很少听说我这样的观点,在音乐中追求那些形象、场景、思想、哲理、故事等内容,其实是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这也是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啥也听不出来。同样还是这个作品,一模一样的不变,把它放到一张轻音乐的唱片里,听起来就变得优美、悦耳、舒服,就能听得下去。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能欣赏下去和不能欣赏下去这么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全国人民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认为,除了我们历史的原因之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过去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于是这种观念就进入了大家的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造背景,等等。经年累月的音乐宣传,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本来就有的这个误区。解铃还需系铃人解,今天我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音乐之美,如果你现在感觉困的话,那就借着这个音乐睡一个小觉。(播放音乐)大家觉得怎么样?听懂了吗?没听懂?其实听什么音乐,都是只管听就行了,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音乐何需懂!

说到这儿,我想有的朋友已经产生疑问了:这么简单的一点道理,外行都听得明白,怎么那么多专家学者这些年来都想不明白?

那么音乐真的能这样听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我这里有四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美的田野、汹涌的大海。现在我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听看它表现的是哪个场景。(播放音乐)大家说几号?我到处去做讲座,上到音乐学院大学生、研究生,下到贫困地区初一初二的小孩子,回答最多的就是四号和一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还是这四个场景,我们来听听第二支曲子。(播放音乐)大家觉得这回是几号?回答最多的是二号,其次是三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音乐还是能听懂的嘛!其实,“要听懂,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二、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什么是联觉呢?很多朋友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呢?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和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我们再多举几个例子,还是高音和低音,一个重,一个轻,你告诉我高音是重还是轻?高音轻,低音重;闷热和凉爽那个是高音啊?凉爽是高音;亮色和暗色那个是高音啊?羊绒和真丝那个是高音啊?真丝是高音;大家看看,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跟听觉的高和低发生了某些对应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是吧?那么,现在我请各位在我的这个讲座中上第一个台阶,给大家一点自信,我想请大家当一回音乐制作人,看看大家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我这里有一个空调要做广告,你告诉我如果你来当音乐制作人,为空调的广告配乐,在以下两个片断中,你准备选哪一段?(播放两段音乐)用哪段?第二段!谁说我们不懂音乐,非但懂音乐,而且都能当音乐制作人!高音给人感觉凉快,反之像“社会经纬”、“法律进行时”等这样的节目选片头音乐时就应该用第一段音乐,第一段音乐给人感觉深沉,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它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可以给“联觉”下一个定义: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具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因此,正是在人们心里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与此。下面我们多举几个例子。刚才大家当了一回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现在我请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这次请大家当一回作曲家,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创作一首哀乐,如果你写哀乐,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低音。快速还是慢速?慢速。下降的旋律还是上升的旋律?下降的旋律。(播放音乐)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大家的音乐细胞长得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是一样的。为了彻底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我想请大家创作作品来表现黎明,我们先来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低音。用长音还是短音啊?长音。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啊?越来越高,越来越短。(播放音乐)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姆斯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一样。刚才一直是外国音乐,现在换中国音乐,告诉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恶霸。(播放音乐)大家说了,那是因为我们都看过红色娘子军,所以我们知道哪个是洪常青,哪个是南霸天。我告诉大家,五六岁的小孩,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红色娘子军,他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是大坏蛋来了。一点也不改变洪常青亮相的这段儿旋律的调子,把它改编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曲子,怎么办呢?把它拉长、把它降低。(播放音乐)其实,这作曲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拉长、降低这两下子,我们不到一秒钟也都想到了。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的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要对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了。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同时,我们也指出那种认为音乐啥也表现不了、音乐纯粹是听觉上的感受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怎么原来我啥也听不懂,周老师往这儿一坐,我就全听懂了,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快吧?

我们继续往后分析。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东西的之间要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如果对应的非常好,像刚才那几部作品,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的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的不像,是作品的问题。当然,作为听众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我们概括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下面我们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叫《芬兰颂》,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西贝柳斯创作了这部作品,作品完成后就上演了。但是刚演一个月,就被禁演了。为什么?因为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们听出来了这个作品想造反。一个纯粹的音乐作品,又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的感受呢?现在我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的文化检察官,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刚才有朋友说了,前面那些作品之所以我们能听出来,是因为周老师想鼓励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让我们去选,我们当然能选择出来,用东北话说,我们的音乐细胞都是被周老师忽悠出来的。现在我不忽悠大家,不给大家任何提示,让大家从头猜,看看你们是否真的有音乐细胞。(播放音乐)你们是什么感觉?这第一个主题是什么?压迫!有的朋友用的词跟我用的一模一样。(播放音乐)第二个主题,这是什么感觉?苦难!(播放音乐)第三个主题是什么感觉?觉醒、抗争!(播放音乐)第四个主题?战争、反抗!(播放音乐)第五个主题是什么?镇压、斗争!看来在座各位完全胜任沙皇俄国的文化监察官,你们的音乐细胞不是我忽悠出来的。这个旋律后来被推举为芬兰的国歌,大家看到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和人们情绪的变化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这些主题串接起来又形成了一个逻辑非常通顺的、非常完整的思想,把音乐写到这样直白的地步,就难怪别人禁演了。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令大家非常失望的消息,刚才所有的那些解释都是我猜的,人家西贝柳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曲子是啥意思,所有这些解释都是我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感觉猜的。那么大家又产生疑问了,你猜得对吗?人家是这个意思吗?你会不会理解错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三、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在这样的标题下,我们来介绍音乐理解的不同特点。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很多东西是音乐表现不了的。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视觉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

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叫做《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下面这段作品解说词是印在作品首映式节目单上的,是作曲家本人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这资料够权威吧!他是这样说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他走过一个敞了门的咖啡馆,这美国人又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等等。我们来听听音乐是什么样的。(播放音乐)谁能听出来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露天席?根本听不出来!

所以说,“听不懂”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那些东西;“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的解释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就是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我们来听听《土耳其进行曲》,先听听丽利克劳斯的演奏像不像一队土耳其轻骑兵。(播放音乐)我们再听听更伟大的钢琴家、世界顶级钢琴家戈兰·古尔德是怎么弹的。(播放音乐)哪还有轻骑兵,简直就是小木偶进行曲,这是何等的错误,但谁敢说戈兰·古尔德错?伟大的《命运交响乐》,我们来听听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觉。我们再来听听科纳帕尔茨布什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像一个老者,饱经沧桑的感觉,哆哆嗦嗦,颤颤巍巍。演奏家之间尚且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的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不把一部分人推出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有一次,我在文化部出国人员培训班讲课时,一个老先生跟我讲,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以前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演奏家都是这么干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大家既听轻音乐,也听欧美流行歌曲,为什么你愿意听呢?不就是因为好听吗,那严肃音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听呢?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象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对,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大家想想,你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从更深层的审美观念上,我们坚持认为在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对不对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欣赏音乐其实就是感受这种纯粹的听觉的美的感受,但是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纯粹的听觉的感受,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是音乐欣赏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感受。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爱慕之情,但是他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他。有一天,他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这就好像是他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天要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但还是要说,这个机会太好了,过了这村没这店啊!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还是要说,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前面有段乐队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播放音乐)是不是特别凄惨?!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既太慢又太粗糙。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四、严肃音乐为何难欣赏 当我们讲完了前三个话题以后,大多数朋友对音乐欣赏观念层次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人们之所以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当一个人说他不懂音乐的时候,第一层意思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啥,轻音乐都有标题,你听不出来;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实际上,说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

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欣赏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现象:第一个就是它根本不好听,一点也不轻松愉快、优美悦耳,当音乐中有很多半音的时候,我们中国老百姓是不爱听的,人们还不听低音,不爱听慢速的东西,还有人不看足球,嫌足球节奏慢,人们还不听不能唱的东西。那么大家就产生疑问了,难道我要求音乐悦耳好听是个错误?其实也没有错误,我觉得这就好像是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样,大家一定要有开放的、调试的态度才能够欣赏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人不喜欢吃榴莲,一辈子也不吃榴莲,封存自己的感觉。其实,应该开放一些,尝尝它到底是什么味儿,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结果一吃还行,再吃真甜,再吃上瘾。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老也没有旋律,很多人觉得那些个所谓高雅音乐,总是半天也听不出个调子来。为什么音乐中有那么多没有旋律的东西?怎么样欣赏音乐中没有旋律的东西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复杂,往往就是一个体验过程的问题。我经常把音乐和足球做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因为总也不进球,但是看足球不能只看进球,不会看足球的那些人就爱看射门集锦,一脚一个,特别高兴,而真正喜欢足球的人一定要看全场比赛。不会听交响乐的人,就爱听世界名曲大串联,喜欢交响乐的人一定要听全过程。

下面,我用一个作品培养大家在欣赏音乐当中体验发展过程的一种习惯,过程过后,旋律到来的时候特别激动人心。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比赛,音乐往上去的时候就像进攻,往下来的时候就像撤退,进攻进攻进攻,没有准备好,于是全军撤退。然后,放慢节奏,稳住阵脚,准备好以后发起第二次进攻,大军压境,杀到禁区外面,这个时候一人单刀直入带球闯入了禁区,迎门一脚,球应声入网,全场欢动,这时候才开始旋律。(播放音乐)如果一上去就唱,就没有经过铺垫再推出来那么激动人心。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刚才我们听了半天毫无旋律的东西,怎么听的呢?其实很简单,感受那个发展过程。

很多人不爱听严肃音乐的第三个原因是觉得音响太紧张、太激烈、太复杂、太吵闹,我认为这里面有偏好、心情、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因。下面请大家听这段作品,感受一下音乐中强烈的音响,这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夫斯基的作品,叫《春之祭》。这个作品是一个芭蕾舞剧的配乐,是表现春天到来,原始人祭祀天地的过程,原始人跳舞,跳到最疯狂的时候,把少男少女投到火堆里烧死。为了表现这样一种原始的、粗野的场景,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非常强烈的音响,非常紧张、刺激、粗野。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听过那么粗野的音乐,场下的听众当场就分成了两派动手打起来,一派觉得太好,一派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音乐。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段“大地之舞”,大家不能要求我小点声儿,因为这支曲子由百十多人的大乐队演奏,非常强烈。(播放音乐)很多人不爱听这样的音乐,我想这首先和个性有关,有人喜欢怡然恬淡的生活,有人喜欢强调刺激的感受。虽然我喜欢强烈刺激的感受,但我吃饭的时候不听,这还和心情有关,也跟听觉能力有关。这么强烈紧张的音响,由于它太复杂,使得很多人的听觉没有办法承受和分辨。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的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他听了之后说:哎呀!轰轰响!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真辣!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

其实,生活当中人的感受能力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走在百货商场里,儿童用品往往都是非常艳丽、鲜明、单纯的颜色,成人用品都是比较微妙、细腻、复杂的颜色。生活中的道理也一样,小孩子都喜欢喝软饮料,大人喜欢喝烈性酒。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实际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简单的东西容易腻。都说流行歌星追星族多,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歌星的追捧者比贝多芬的多?一个也找不到。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这就是经典。软饮料就象走马灯一样,鲜橙多、可爱多、葡萄多等,但是有一款特别经典的软饮料,知道是什么吗?可口可乐!为什么它经典?就因为它有点苦、有点辣,大凡经典的东西不能简单。其实很小的孩子并不爱喝可口可乐,他会觉得它太苦,大人也不爱喝可口可乐,他觉得它太甜。从小我就不爱看蒙娜丽莎,一副不哭不笑的样子,但长大以后还是会觉得她比较耐人寻味的。

经常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什么是严肃音乐?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释一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当然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我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不是因为音乐不高雅、不伟大,而是这个词本身带有的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阶级分层的色彩不好,而且这个词也不准确,音乐当中那些阴森、恐怖、紧张、滑稽都不能用“高雅”这个词代替。“严肃音乐”这个词也不好,一副阴森森、冷冰冰教训人的感觉,而且也不准确。海顿的小步舞曲哪严肃?西西里之歌哪严肃?贝多芬的献给爱丽斯哪严肃?都不严肃!但是没有办法,没有词用。我经常觉得,就是因为这俩字,阻碍了这种门类的音乐艺术的普及。我现在有一笔科研经费,谁能找到一个词,能很准确地概括与通俗音乐相对应的这种音乐门类,我就把这笔钱全给他。这件事对我们这个行当来说太重要了!有的人说叫经典音乐,那肯定不行。因为大量的作品不是经典。叫古典音乐更不行,每日大量涌现出来的新作品都不是古典,也没有成为经典。

五、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我想,音乐在人类社会当中作用是非常多的。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可以帮助你改善生活的质量。自从欧洲某个大城市在它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这音乐比警察还管用。现在大家跟我一块儿想,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匕首来到地下通道,准备实施抢劫,一进入地下通道他听到这样一个音乐,听完音乐你们告诉我他的抢劫能否出得了手。(播放音乐)我估计他的手腕已经软了。音乐不能使他变成好人,但是在这样音乐的伴随下,他无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绪,大家知道人们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绪支配的。

我一直想找一个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写一个提案:禁止向大马路上放垃圾音乐。大家想想:马路上那么拥挤,那么嘈杂,再放上那些垃圾音乐,那人能不打架吗?创造和谐社会,听觉环境不和谐,社会怎么和谐?早晨起来大家昏昏沉沉的没精神,但是你马上要投入工作,那怎么办呢?现在你就知道,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立刻就开始了。(播放音乐)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已经没精神了,脑袋昏昏沉沉,但是你还有很多活要干,怎么办?男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抽一支烟,女同志站起来也就是扭扭腰,现在你就知道停下来听十分钟这样的音乐。(播放音乐)这种音乐听下去,你就来神了。如果有一天你犯了错误,你发现领导怒气冲冲从走廊那面走过来,赶快放上这个作品。(播放音乐)他就严肃不起来了。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在座的很多是领导干部,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很快,精神很紧张,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减压的良方。为什么说音乐最佳呢?因为很多东西都能减压,比如旅游减压,你出去玩十天半个月,回来后心情好多了,但是你出去不了几次,回来不到一个星期所有的压力又都来了。锻炼身体也很减压,但是有的时候会犯懒,有的时候没有时间。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的时候你已经非常疲劳了,在那种非常疲劳的状态下,你再坚持锻炼,身体会出现问题的。找人倾诉也很减压,但是有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不便跟其他人说的,即便可以说,大家都很忙,一下子找不到一个“好耳朵”也不行。所以,音乐就是随时随地掌握在你自己手里面的精神减压的良方。

有人说,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喜欢听音乐。我告诉你,那是你因为你选错了音乐。现在有一个专业叫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解决人的心里疾患的。在这个学科里面有一个同步性原则,就是你选的音乐一定要和你当前的心情同步,它能不知不觉的带你进入你想要的境界,所以高兴的时候要听快乐的音乐,悲伤的时候要听悲伤的音乐。我选择一段音乐,刚开始是很忧伤、舒缓、安静的,专心致志的听,你会觉得音乐是你内心的一种诉说,不知不觉中音乐开始活跃、兴奋、上升、加强、强烈、高潮,然后再缓缓的下来,这样你就觉得好多了,你的情绪被宣泄掉了。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当中,音乐这个行业当中刑事犯罪是所有行业当中最少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情绪宣泄的渠道比较多的缘故。

精神减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宣泄,一种是放松。我现在跟大家做一个放松实验,大家坐直,靠在椅背上,舒舒服服的,把手放在腹部或腿上,然后我们一块儿想象一个山水画,高山流水、天高地远,你可能坐在山之一隅、水之一方,安安静静的,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际关系,远离各种各样的恶浊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坐在大自然当中,体验瑜伽一般的境界。现在大家把眼睛闭上,缓缓的、深深的做两次深呼吸,然后再随着音乐呼吸。(播放音乐)这样的音乐过后,你的心情就平和了。

我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一个美学家,他说,音乐就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这句话很精彩,他说的这个音乐就不是通俗音乐,那种音乐灵魂是进不去的。所以我们说,音乐在人的生活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多,但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这个门类超过了感官领域,触发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这是通俗音乐绝对做不到的。大家不去听严肃音乐,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还不知道音乐的力量。

一个朋友跟我讲,怎么人到了三四十岁就没有音乐听了?原来特别喜欢轻音乐,理查德、克雷曼、詹姆斯·拉斯特,那么好听的音乐,现在听上去怎么松垮垮、软塌塌,一点劲儿都没有?流行音乐闹哄哄的烦人,严肃音乐又听不懂。我告诉各位,超越了懂和不懂的障碍之后,正是到了该听严肃音乐的时候。在座的各位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人生就是有遗憾的,到了关键时刻,你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能力的发展非常像,只要大家从现在开始听,你的能力不知不觉自然会提高,所以放松地听是最关键的。

六、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下面我们讲最后一个话题。为什么我到处去讲座?实际上我讲座的背后是有目的的。我想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把自己的讲座当作自己的一个使命。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小跟我学钢琴,大家知道学一种乐器已经够累了,这孩子他妈既让他学钢琴,又让他学小提琴。不仅如此,他妈还给他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外语班、书法班等,一点也不夸张,我们那天统计了一下,他同时上六个班,学两样乐器,把这个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到周六周日,这娘俩就像赶场一样满北京飞。那天我就问我学生他妈,你为什么这样逼你的孩子啊?每天除了学习啥也不让他干,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凡是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一律是浪费时间,不许做。这个孩子他妈说,还不是为了将来上名牌大学啊!我说,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好工作啊。我说,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出息、挣大钱。我说,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孩子他妈想了半天才说,孩子将来生活就幸福了。我说,归根到底,溯本求源,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这样每天除了学习,别的啥也不让他干,他将来能幸福吗?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不是说他童年幸福不幸福,我的问题是将来让他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意识,童年的幸福是不值得追求的,一定要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童年的价值是不足讨论的。

香山植物园的金秋特别漂亮,我们经常能在那儿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学校都带着孩子们去郊游,但是你看那些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不看景,一人拿一个小本本,全爬在那里抄树名,越是好学生越来劲,越是好老师越严格。知道他们那是在做什么吗?写作文啊!老师看了高兴,家长看了也高兴,看看咱这孩子,旅游的时候都不忘长知识,这将来得多有出息啊!那么我的问题是: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要求去掌握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什么是感性能力?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我们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我们的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我们的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有工资、有房、有车、有数码相机,等等,总之生活当中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他幸福吗?他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因为他没有感觉,他是麻木的。所以我们说,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获得幸福感受的能力。

要想获得幸福的条件,你必须要有理性的能力。什么叫做理性能力?就是大家特别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特别到位,解决问题特别坚决果断,这样你就能拥有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但是要想体验幸福,还必须有感性能力,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命质量要高得多。感性能力低的人是不会享受生活当中的美好的!比如旅游的时候,来到一个湖光山色的地方,你一下车,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碧绿的草原、苍翠的青山,有感觉的人就享受这份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感觉的人,下车撒泡尿又回车睡觉去了。同样都是旅游,但质量差远了!

所以我们说,体验生活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的能力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的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不仅如此,我们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如果停课的话,先停什么课?音体美!搞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叫小三门,就是不重要的课。为什么这些课程不重要?因为高考不考,为什么高考不考?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幸福是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生活已经好了,有的已经小康了,有的已经富裕了,衣食无忧以后人们开始享受生活了。但是,看看现在的很多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除了吃就没有别的,过年吃、过节吃、生日吃、朋友聚会吃、拉关系走后门吃;吃完了家禽走兽,吃山珍海味,再尝尝珍稀动物,连珍稀动物都吃过了,还在吃上下功夫,又推出了人乳宴、金月饼,现在电视上天天讨论食用黄金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吃完了又开始搓脚、按摩、洗澡。我不反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很舒服,我也很喜欢,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些东西都是简单的感官愉悦,简单的感官愉悦容易腻。

一次我在山东讲课,一个老板说,我们家资产过亿,我就跟我老公讲,你想买奔驰就买奔驰,你想买宝马就买宝马,想上哪里就上哪里,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可是他成天觉得活着没意思。大家想想,一个亿元富翁想得到什么不能得到?怎么能活着没有意思呢?我估计那些简单的感官愉悦他们早就腻了,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那些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艺术文化新生活,他们的生命质量没办法进一步提高。酗酒、吸毒、赌博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都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缺少那些高品位的感性生活,他们就在这些方面找刺激。为什么?再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一个人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个地方,就会花在那个地方。请大家记住一句话,穷极无聊固然讨厌,富极无聊才是真正可怕的。当我们的社会财富增长,人们的生活改善以后,如果缺少这些高品位的文化艺术等感性生活,会滋生出很多贫穷社会所没有的社会问题,到了小康生活,必须要提倡文化艺术的消费。

下面大家看一组漫画,朱德庸的《一无所有》,特别贴近我们今天讲课的主题。(播放幻灯片)我有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贤慧的妻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妖艳的情妇,但我觉得一无所有;别人都认为我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但我还是觉得一无所有。有一天我决定辞了工作、弃了老婆、丢了孩子、离开情妇,现在我真的是一无所有,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确实拥有了一切,只是我没有感觉。其实,生活当中大家拥有的很多,地位高的人拥有很多,地位低的人也拥有很多;有钱的人拥有很多,没钱的人也拥有很多,但是感觉麻木妨碍了我们享受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幸福生活。所以说,获得幸福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

下面,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谈这个话题,要不然会有人说我在这个严肃的课堂上宣传贪图个人享受。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我们国家一个顶级大学的一架钢琴,这个钢琴有一个锁鼻儿,不仅是这个学校,我们很多音乐学院、中小学都会把钢琴锁起啦,怕学生乱弹。这样锁起来不难看吗?当管理者举起锤子在这么漂亮、这么贵重的乐器上钉下这个破锁鼻儿的时候,他心里有没有一点点不舒服?没有!因为他没有感觉。请大家注意我下面一段话,由于一个人的感性能力低,所以他在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在诸多要素的权衡中忽略和放弃了环境的要素。大家想想,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些钱,装一把暗锁行不行?当然可以!但是他就会在这么一点时间、这么一点钱和这么难看之间选择了难看,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难看,他麻木,他没有感觉。

大家都见过电子门铃,我们国家一年生产上百万个,没有人觉得难听。我们家装修的时候,跑遍北京城终于买到了一个机械门铃,是欧洲进口的产品,机械门铃非常和谐。欧洲那样发达的社会,要花那么高的成本去生产机械门铃,而不用电子门铃,为什么?因为在欧洲,没有人要电子门铃。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科技方面,还体现在我们国民对环境的感性认识,我们很多国民都缺乏一种素质,我把这种素质称之为感性的素质。什么是感性素质?它包括两方面,首先感觉能力强,感觉不麻木;其次是感觉要求高,不能容忍恶劣的环境。

我想,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同时拥有以下三种素质:第一种素质是理性的素质。人类在改造世界、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征服自然、战胜他人成为强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就是弱者,就会被淘汰。第二种素质就是情感的素质。人类要创造友爱、关心、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人际氛围,在事业发展中获得群体的帮助,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第三种素质是感性的素质。我们人类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艺术,体验优美的生活,需要这种素质。我要强调的是,缺少任何一个素质的人,都是素质不完整的人,理性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重视,情感素质近年来随着情商概念的提出,得到了一定程度也不是很到位的呼应,但是感性素质还没有起码的概念,还没有把它作为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去强调,当然也没有在我们有效的系统化的教育当中得到培养,更没有在我们人才选拔当中得到检验。

如果人的感性素质低,他就会对恶劣的环境麻木,他可以生活在非常非常恶心的环境中,他就会只要实用不顾美观。这种例子简直是太多了,我举一个人人都能见到的例子,同样是把出租车司机保护起来,杭州上海这些城市就会统一安装非常漂亮的有机玻璃的护栏,咱们北京却是各种破铁框子全有。老说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2008年咱们的出租车会成为啥样?如果一个人感性素质低,搞出来的东西也会很拙劣,一个大学搞素质教育,学生公寓一幢一幢的起来了,学生公寓的外墙画了许多世界文化名人,就这样的素质如何培养别人的素质?现在很多人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没有感觉哪来的细节?

我要强调的是,如果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将是非常可怕的。祖国的青山绿水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变得满目疮痍,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建设。珠海下辖一百多个岛屿,被称为海上明珠、海上翡翠,有次我跟珠海的领导到东澳岛去,它没有遭受过任何破坏,那天我走在海上发现,珠海的一座座小岛全都成了采石场。我问政府领导,我们能不能先挖一个岛,把一个岛挖光以后,再挖下一个。政府领导说,为了节省运费,哪近就挖哪,没有人管,但是现在已经停了。现在走在海上,如果能发现有一座小岛没有被破坏,就让人觉得一阵狂喜。那天东澳岛上的支部书记请我们吃饭的时候,政府领导给我讲老支书的故事,当年在修澳门机场的时候,政府批准在东澳岛取砂子,上有规划局的批件,下有政府的命令,还有经济利益的诱惑,老书记拒不执行,率领全岛渔民抵抗,沿着沙滩摆了一排渔船,老先生每天拿着鸟枪站在渔船上,谁过来就打死谁,老子不要命,我们的砂子不卖。由于全岛的渔民反对,建筑工程队只好舍近求远,在另外一个岛屿上取砂子,这才有了现在珠海的十大名胜。讲完这件事以后,老支书说的一番话更让我感慨,他说,现在很多地方想不开,你卖石头挣一点钱,过两年就花光了,但是你的山就永远没有了!多么朴素的一句话!一个老渔民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领导干部就可以大笔一挥,给一个建筑工程队省点运费?!有的工厂的厂长,有排污设备不用,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就把江河湖泊污染的不成样子。有的政府领导,对那么恶劣的环境破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他的GDP指标、税收、奢华的行政开支,对他自己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生活的地方毫不爱惜。

为什么有些人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我想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有没有这种原因,就是他的感性素质比较麻木,环境问题根本就没有进入他思考问题的要素当中去,他没有发自内心、来自感官上的触动,所以任何一个事情与环境相比较,他都会放弃环境。当年杭州在修杨公堤的时候,大连在搞市政建设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反对啊!现在杨公堤挣钱了,没人吱声了。当年大连说,因为我们要吸引外资,所以要改善投资环境,这是多可怕的理由啊!所以我想,和谐社会、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如果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缺少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干部发自内心的对良好环境的要求,我们的那些政策怎么落实?我们光靠查是查不过来的!所以我想,不能没有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而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说这句话。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固然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道德教化的作用,但是艺术那些方面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培养人们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但是多年来,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等,艺术这个方面的职能被大大地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在我们本来就不足的艺术教育中,又把艺术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还是为了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很多地方搞文化活动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领导干部在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总要打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一种旗号。

为什么总是把艺术放在一个实现其他功能的附庸的地位上,为什么总是需要一些借口,才能宣传艺术教育?是不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否定人良好感情需求的思潮?古人说,五音令人失聪,五色令人目盲。咱们在过去树立的所有榜样当中,都是除了工作别无旁顾的人。在我们的道德观念当中,越不会享受生活,越不爱美,越没有生活情趣的人,就越崇高,越受人敬仰。我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破坏环境不是从现在开始,回想一下,二十年前的北京沈阳上海,都是直接在马路边的下水道倒马桶,一到冬天,冻得满大街都是粪便。那个时候,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破坏环境的能力有限,现在我们的生产力发达了,而国民的感性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一个社会的发展,两个轮子在转,但两个轮子的转速不一样。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演讲稿 篇2

通读储的全文,我觉得它是矛盾和混乱的。比如:

1. 储文第三段“首先声明”对“通俗音乐不了解、不熟悉、没有研究;平时不听或曰不大喜欢听”,但随后就说“对此问题的关心是长期存在的,基本观念也是有的”;那么“作为一个从事作曲、演奏的音乐人士”,发表言论不就显得没有根据吗?况且,后文中出现了伯恩斯坦、格什温、埃尔顿·约翰、迈克·杰克逊、甲壳虫、邓丽君这些流行音乐界的响当当人物(还有作品《昨天》《月亮代表我的心》),知道它们“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影响着几代人”,自己“每当聆听此类音乐时都受到感染”,这说明作者也了解、也熟悉、也研究、也聆听。

2. 储文第四段正文开始也是“概念的梳理”,对“高雅、通俗、古典、流行”等词语做了一番介绍,并搬来《牛津音乐大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企鹅古典音乐词典》。既然作者同意周文中所说“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那么再来“梳理”一番不是多余吗?

3. 储文第五段认为周文“审美价值的基本依据——个体主观性”与“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是矛盾的。其实这一点并不矛盾,周文说的是两种意思,一是指这种主观性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二是指这种现实存在仅仅是影响审美价值的一个因素,而非全部。请看周文原话:⑴“在审美活动中,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把标准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进行审美价值高低的比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结论”。⑵“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其审美价值判断的个体主观性,仅仅是影响审美价值判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请注意原文中的加点字,仅从文字逻辑关系上看,我们也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况且,这两段文字确实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并非笔者的死搬硬抄。

4. 周文中说“人们通过统计得票多少来决定艺术比赛名次”,是用来论证审美价值判断的群体普适性原则这一个基本原理的,并没有说用这种方式来全民投票对两类音乐进行价值的评比,所以储文第七段有曲解周文的意思。

5. 储文在第八段说周文有否定通俗音乐审美价值的意思,并举例说《昨天》《月亮代表我的心》两首曲子,前者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可用“不可估量”来形容,后者在世界华人圈内“影响着几代人”。对于储文所说的情况,周文没有否定的意思,文中说得很清楚:“当然我们也不否定,一个非常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会高于一个较差的高雅作品”。

6. 储文第九段中“着重强调社会环境、社会影响及欣赏习惯等对人的感知能力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没有什么错误,大家也承认这种客观现实,但和周文要论述的高雅音乐整体上审美价值要高于通俗音乐是两回事。

7. 储文在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段不厌其烦引用周文中软饮料和酒的比方,觉得“有失审慎”,因为它“不严谨不科学,反而降低了周文学术论证的说服力”。我们知道,虽然任何比方都不是准确的(储文对于周文中“很准确”三个字心有“存疑”,笔者也赞成),但作为写文章来说,我们打个比方、用个比喻是经常的,储文中不就用“四川人吃辣”、“骑自行车、驾驶汽车”来打比方吗?

8. 储文第十五段说周文一方面认为“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另一方面又认为流行音乐“可以创造巨大的艺术产品消费价值,但主流社会对其审美价值的判断并不高,特别是在艺术行业专家的判断中更是如此。”这两点按储先生的意思是说它们有矛盾的地方,但后文中又没有说矛盾在什么地方,而是转而对“行业专家”有看法了。笔者通读周文,也没有发觉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9. 储文在第十六段说周文结尾对“‘青菜萝卜一视同仁的感情荡然无存”了(即抬高高雅音乐,贬低通俗音乐),笔者没有在周文结尾看到这样的意思,相反周文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两者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可以“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况且储文自己在文中也引用了这些话的。

10. 最后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周文是进行两类音乐审美价值的比较,储文也“认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可以做很多比较,从理论上、学术上、技术上、实践上去探讨二者的特点、优劣长短,目的是相互借鉴和融汇”,但同时又说“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比拟它们之间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是多么矛盾和混乱的说法呀!

其次,储文中说对两类音乐比拟它们之间的高低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笔者却认为这意义是重大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高度主观审美判断原理与人们(包括音乐行业专家和普通音乐爱好者)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心理,这之间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关系,这是一个大众音乐文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就经常碰到此类情况,比如如何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揭示不同音乐作品中各不相同的丰富的美感,如果说高雅音乐总体要比通俗音乐丰富,蕴含的形式美以及内容美是一般通俗音乐所无法比拟的话,那么它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进行它们的比较?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所大力推崇的优秀的、经典的、古典的、高雅的音乐置若罔闻,不听不看,甚至多有不屑之辞。我们光大声喊高雅音乐的好,说大多数通俗音乐的不好,但不能心服口服地让人知道怎么好和为什么好,结果还是没用。周文就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储先生近些年生活在澳大利亚,想必对国内的情况可能不太了解。国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流行歌曲能否进课堂有过很长时间和激烈的争论(参看1994、1995、1996、1997年《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探索与争鸣”栏目),这至少说明对于两类音乐的价值,大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模糊不清的,不能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有理有据地来解释音乐审美的价值判断问题。

再次,周文和储文虽然对高雅音乐、通俗音乐等在概念所指上做了一些说明,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具体说来,现在影响着普通听众的通俗音乐绝对数量上指的是通俗音乐中的流行歌曲,而且很大程度上又是流行歌曲中的歌词,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大家听的是纯音乐的话,即使是纯音乐中的“通俗音乐”(像商场、饭店中放的轻音乐,“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班得瑞音乐等),那么这已经离我们所谓的高雅音乐、古典音乐非常接近了,因为听者听音乐的思维方式和听带词的流行歌曲时的思维方式已有了很大区别,能够良好地感受这些音乐中的丰富美感形式并乐此不疲,也就能够在很多方面去感受我们所倡导的那些高雅、古典音乐了。关于带词的流行歌曲、不带词的轻音乐以及更高级的室内乐、交响乐等,它们对于一般听众来说,欣赏起来是一种什么层递的关系(是否有层递关系?),如何推进和演化,笔者希望能够看到包括周老师、储先生在内更多音乐行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最后,储文中说周文曾七处使用“人们”一词,对于这一词的具体所指却难以界定,因此“倾向于把文中的‘人们的涵义理解为‘周文作者本人或是一部分人群”,并说“我自己恐怕难咎置身与其中”。这些话倒是能够提醒大家,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思所想的问题亦是别人所思所想时,就冠冕堂皇地用上这一个词,理直气壮地站在大众的立场,去替大家说明某一问题。其实呢,出现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情况倒是经常的。

王群卫 安徽淮北烈山区杨庄矿初中教师

上一篇:肥料销售工作计划下一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