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精选13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1

五完小

罗立

摘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阅读教学中重人文,轻语言的现状,提出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学法指导的观点,并以《撘石》一文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关键词:教学现状 角色转换 学法指导 出示学法 示范引路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讲得喉干舌苦,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问题出在哪?是我们老师不敬业,还是学生不聪明?都不是,湖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吴亚西老师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0所城镇农村小学五年级的126节阅读课,进行听课和查阅教学设计,发现这些问题:1.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许多语文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导致阅读教学重人文,轻语言。2.过程繁琐,课堂 效率低。课堂中呈现“三多三少老”,师讲得多,老师发问多,非语文活动多,如安排表演,唱歌,绘画等活动,这“三多”挤掉了学生认真读书的时间。“三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少,学生主动发问少,课堂练笔少,“三少”导致学生在课堂较少用心读书。3.读写分家,动笔训练太少。学生在阅读中极少领悟表达方法和总结学习方法。

二、教师角色转化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核心。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语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法指导在语文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的概念

那老师会问,何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校何云辉老师一堂参加益阳市教学比武的课《钓鱼的启示》第一板块的教学就是对学法指导很好地诠释。从课题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解题

2.初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结构

(1)请大家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钓鱼,哪些自然段写启示?

3.再读课文,具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请对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都顺为止。4.概括文章内容

(1)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也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环节老师渗透了初读课文的方法,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读顺为止。同时指导学生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减轻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师及时总结了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相信学生在概括类似文章,如本单元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主要内容时,就不会为难了。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四、如何落实学法

我以今天《撘石》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第一步,出示学法。

导入新课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2——4节,品读课文。老师出示ppt,,请大家默看课文2——4节,用—划出景美,人美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体会无从下手,教师接着又出示一张出示ppt.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1.)找句子。我找到的句子是().2.)谈感受。我从”……”词语中感受到()。

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

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3.)读句子。我能美美的读这些句子。

因为有学法指导,学生一步步按方法学习,先圈画,找句子,然后写体会。一个人地想法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潜能生,学生独立写了一会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边交流,边补充写体会。并为小组汇报做准备。第二步,示范引路。

学生交流充分后,老师指导学生按上面方法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文段。

文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老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我们学校试教时,有学生这样写:从“无论”这个关联词中,我体会到老人把放稳搭石看作头等大事,再急的事也放一边。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放下包裹,俯下身子,到处寻找合适的石头,然后把石头放进小溪,用脚使劲踩踏撘石的情景。

生:我仿佛听到了老人用脚踩搭石发出的哒哒的声音,老人把搭石踩实后,自言自语说“这下好了,孩子上学不会掉水了!” 第三步,运用学法。

通过前几步,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是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进而形成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以下文段。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指导学生,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能力。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体会出来。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五、老师善于总结学法

当然,文体不同,一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不同,学法指导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学法,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触摸春天》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部分有个这样的要求: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将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体会时,老师适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谈体会的? 例如:“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学生抓住“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这两个关键词体会安静是个有感情的女孩,她爱花,爱春天,爱生活,虽然是个盲童,她不悲观,她乐观、活泼、整天在花海中穿梭,所以她走的很流畅。这是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例如“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体会“抓住”和“拢住”两个词语的含义,“拢住”说明盲女孩安静生怕伤害蝴蝶,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爱。“抓住”不是指具体的动作,而是安静神奇的灵性,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吸引了蝴蝶。引导学生作动作表情朗读.这是通过表情朗读来理解句子的。例如

1).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2).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 了惊讶。“ 扑腾”一词体现了蝴蝶对自由生活地渴望,“扑闪”一词说明蝴蝶获得自由后愉快地动作.引导学生联想,蝴蝶拢在安静手掌中,它可能会说什么?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后,会对安静说什么呢?这是通过展开联想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又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出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残疾人创造的奇迹。如海伦凯勒的故事,千手观音中的演员,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从课文走向了生活,从而深刻的领悟到了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又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用ppt展示

刚才我们学习写体会时,运用了哪些方法?(1、抓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

3、展开联想。

4、表情朗读 5.联系生活实际。)

归纳了方法还不行,学生要去运用方法,所以在作业设计一块,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六.作业设计,运用学法。

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你们能写出体会吗? 出示句子

1、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2、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 了。

3、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岁的人生

4、划过一道及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学生习得这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六、注意事项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仅教给学生一套套方法还不行,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法指导要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例如预习习惯,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a.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b依据上下文揣摩词意,并批注于文中。c.“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d.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e.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3.融合课内外,“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要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采取开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语文能力就会在广泛的迁移、运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提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创设这样一种氛围: 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疑就怎么问。因此, 我们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 以鼓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 以及时的表扬、随时的赞叹使学生亮开嗓子, 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差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示自己的异议, 叙述心中的疑惑。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放手自学

我们许多老师都比较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也经常鼓励学生提问, 然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多、也比较杂, 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可以成为问题的引发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我们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分析、归类和处理。学生凭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能解决的就自行解决, 能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的就商讨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 我们再做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识字教学中, 首先要交给学生识字方法, 比如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熟带生、偏旁加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或顺口溜、猜谜语、游戏识字等等,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之后, 再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

再以阅读教学为例, 在指导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初读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细读理清思路、领会内容———精读抓住重点、品评语言”的读书方法和“读、圈、查、分、画、批”等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具体内容是: 一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二圈。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查。利用字典、词典找出生字、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找出义项; 四分。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特点, 分析课文的段落、重点句子、词语; 五画。画出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用得妙的词语。六批。在用得精彩、准确的词语、句子旁边注明其含义、特点、作用以及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使学生读书不只是读一读、看一看就完事, 而是读有目的、读有方法, 越读越深入, 越读觉得越该读、越读越爱读。

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 “放手”二字尤其重要。在课堂上, 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也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去体会课文, 提出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 对于学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说, 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以及对文本价值趋向的引导, 迁就、纵容学生不着边际的体悟不是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课标修订版在“教学建议”部分, 关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章节中指出,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而2001 年版的课标关于这方面的表述则是“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从“创造性地理解”到“正确理解”的遣词变化, 悄然传递着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等课程实施理念的探寻和皈依, 可以说凝聚着十年课改的实践经验和价值认知。

三、关注全体学生, 激励参与

面向全体, 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大班额的课堂上, 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提问过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只有几个孩子举手就开始点名回答时, 时间一久, 其他孩子举手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随着年级的增高, 课堂上能主动与老师互动的孩子越来越少, 把自己置于边缘化的孩子越来越多。所以建议大家, 提问过后, 不妨多给孩子们一点点思考的时间, 只有少数几个人举手时, 先别急, 等一等, 告诉孩子们这个问题很简单, 只要你思考了, 你肯定能答出来。给孩子们一点儿信心, 一点儿希望, 他们才敢举起犹疑的小手。我试过这个办法, 很管用。

四、重视多元评价, 树立信心

评价具有导向与激励的功能, 新的课改纲要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实践的功能。”自主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观、动机、策略、自我监控能力、学业求助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 要激励、引导、点拨, 在学生表述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要肯定学生敢于积极发表意见, 又要指出思路要换一换。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学生的主动发言, 而且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 评价中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另外还要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机会, 评价不是教师的特权, 让学生之间互评, 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 西方现代教育思想中的自主学习, 作为外来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我国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作为新课改最基层的执行者, 还需要多一些理性的反思, 少一些盲从, 努力追求真实、朴实、踏实的课堂,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爱学、会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 对于学习尚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也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重点。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如何落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3

关键词:阅读;朗读手段;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6-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重视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句子含义。有的文章生动形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课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M],2008

[2] 《朗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论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4

面对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都积极倡导了全新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找力全面贯彻新课程概念。

一.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

“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课改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树立人本思想,始终体现人性。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体现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日渐突出。现代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世界是教科书”的思想,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教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对各种素材、整体的选择组织要尽最大可能地联系现实,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组织教学活动也应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营造学习、体验的实际情景,创设能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课改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用什么方式和怎样的策略学习。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四.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暗示教学法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下沙小学 卢俊

暗示教学法是与直接教学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侧重点在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心理暗示原理,通过创建环境、语言诱导、树立榜样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人行为,建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暗示教学能够“利用各种因素,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环境,润物无声

通过营造积极有效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潜意里,不自觉的改变日常生活、学习等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自觉地参与活动”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生活的周边环境,比如:“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教学材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起不到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暗示。

小学语文一年级(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950个常用汉字,会写350个。为达到教学大纲对学生识字和写字的不同要求,满足扩大学生识字量,具备初步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授学生识字外,还可以通过创设环境,达到通过环境暗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期开学时,安排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贴在桌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识字的效率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张贴班训、名人名言,设置教室图书室,开辟“识字园地”等方式,可以为创设一个积极的识字环境。也可对教室的黑板擦、课桌、门窗,学生的铅笔、小刀等实物,用文字进行标识,“让学生建立实物与文字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学生在环境暗示下,顺利达到识字的要求。

二、善用语言,春风化雨

语言是学生和教师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使用语言暗示,教师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语言的暗示,可以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表达出更多的弦外之音,起到良好的暗示作用。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诵读范文时,不同的感情语调,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重点词语的重复提示,学生就会受到学习重点的启发;对学生的评价语,对学生的暗示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和积极性,进行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对于一些上课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可以在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之后,再给一个暗示性的语言评价,从而达到很好的暗示效果。评价语可以这样讲: “你真了不起!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这样的语言评价,不仅鼓励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表现,也能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不放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作为语言暗示的重要部分,作文评语和试卷导语是书面形式的评价。成功的作文评语,改变以往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通过把握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对话,给学生积极主动、富有针对性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心理暗示,避免了学生被动、无条件服从的抵触心理,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某学生写了一篇秋日田野风光的习作,根据学生习作的情况,教师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你观察的非常仔细!你描绘的秋日田野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读你的作文,赏心悦目。如能再写出你当时的愉快心情,是否更佳?”表扬了学生习作的优点,又针对性的.暗示进行心理描写。()富有积极的暗示意义。

三、优雅体态,教人无声

体态有许多语言无法表达的优势,教师通过“诸如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行为”对学生行为进行暗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不但能够及时起到感染学生情绪、传递积极信息、调控学生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甚至长久影响学生。

当一位学生因过分紧张而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用慈爱的目光替代无端的斥责,注视学生,亲切地说:“你的目光告诉老师你理解了,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咱们先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好吗?”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愿望,学生也不例外。在学生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时,教师的尊重和委婉批评,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使教育的效果得到保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慈爱的目光将给学生长久的积极暗示。甚至在许多年之后,都还是学生记忆中的美好画面。

四、组织活动,增强暗示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语文活动”,可以将语文教育思想渗透其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意思,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暗示,达到良好的暗示预期。研究表明:“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往往处于最自然状态之下,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充分显露”,此时可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暗示,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

语文是生活语言的提炼和生活情境的书面化,“学生只有走近社会,融入生活,关注人生,才能学好学活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组织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身心愉悦,处于无对搞状态”,积极参与,充分发掘学习的潜力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成效。

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主自学习、积极合作为基础,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做为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处于引导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除却直接明示外,更需要间接暗示”,适时、恰当的暗示,可以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6

一、巧用教具,辅助教学

1.自制单词卡片,辅助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好的单词卡片,既可巩固单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真正达到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可先遮住卡片上单词的前部分或上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看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反向说游戏等(制卡片时,正面写英语,反面写汉语意思,若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英语,就让学生说汉语意思,反之,则相反)

2.自制头饰,辅助教学我们的小学英语教材,各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会增加趣味性,而且容易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

3.自制挂图,激发兴趣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制作一幅彩虹图,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往往一节难度较大的对话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掌握了

4.利用实物,充实教学学习dog,cat,pig 等内容时,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把家里的有关学习到的小动物的玩具拿来其实教师学生及教室内的一切陈设都是资源,课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二、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教学既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且达意传神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以最小的教学代价(一枝笔,一块黑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展示事物的变化,生动直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表示方位的on,under,in等用简笔画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还是歌谣chant,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还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吟唱儿歌,丰富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利用歌曲歌谣小韵文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1.利用英语儿歌,激情激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可激发兴趣,在课中又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一定要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乐起来。

2.老歌新唱,丰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老歌新唱的方式,把对话编成学生熟悉的曲调进行吟唱如教师在教对话时,配上两只老虎的曲调,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五、巧设游戏,巩固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7

一、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低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认识, 它是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识字法产生的, 需要教者的引导和他人的影响逐步形成, 作为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是很差的, 具体表现在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 依赖性很强,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这就要求教者必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1. 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是应用科学, 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精确的定量思维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共同要求。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 大大增强了人们在经济领域竞争力量。教者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揭示数学的价值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数学的需要, 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大脑中形成没有数学发展, 就没有今天科技的进步, 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人才, 就必须先学好数学。联系他们将会成为未来建设者的使命,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2. 兴趣培养是关键。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一时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因素, 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兴趣自然转化为自觉学习知识的动机。通过这种途径, 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情景中体验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形成迫切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3. 必要时可渗透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离不开自身实践的, 要让学生明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这一哲学道理, 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认识的主体, 自身实践活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从而逐渐克服学习上的消极依赖心理, 不断增强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采取各种形式, 让学生合作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参与, 提高参与度。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氛围。课堂上切忌满堂灌, 一问一答形式。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小组学习、互助学习, 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 当学习中有疑难时, 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 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灵活运用新旧知识, 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同桌互助学习。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 特别是新授课时,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3米8厘米= () 厘米, 可让学生叙述:3米就是300厘米, 300厘米加上8厘米等于308厘米。通过同桌间的互相学习, 使学生掌握思路, 并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3. 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清晰地说出小组探讨出来的要点。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 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 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智能并进, 共同参与和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学法指导, 让学生具有独创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落实 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在实践中,合作学习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和谐的教学世界。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合作学习却只流于形式,那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一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科学,教师组织小组学习要合理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开展公平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一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

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可以确定智力水平较高、一般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也可以采取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以确保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作学习的意识,组员大胆发言;第二,指导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活动时,要进行有序的安排。培养并鼓励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请组员说明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并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从而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象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

教师要善于合理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友好相处。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别人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训练学生学会倾听。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具有创造性的观点,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温建红.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问题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3]伏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人学,2006.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9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到了二年级,又增加了“我会查字典”“我会编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我会编故事”后我加了“选作”的标注,为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预习内容做了分层处理。

如今,我的孩子们接触预习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灵活多变的预习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是盼望,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预习,喜欢这种能看得见的预习,喜欢这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的预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提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利用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清晰、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选择和决定。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三、创建班级课程,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班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古诗新唱这一班级课程,每周的早读我都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新唱的学习与复习。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背诵上,而且在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上,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通过跌沓起伏的音符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也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我们的古典文化。在发现文化艺术之美、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后,能够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四、策划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学生在校处理好自我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互帮互助等,才能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验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这一课时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操场,让孩子们闭目静心侧耳倾听,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耳朵的神奇之处。

在组织教授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学生们自己带种子,自己负责松土、浇水等活动,一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可以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三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那一单元,我们安排了童话剧的展演活动,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里面有好多的网络用语,经过创新的剧本精彩不断,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根据个人能力能够做到取舍,而不是争着演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开展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评价,如何评价学生才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分数。所以我在期末评价时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里面包括他这一学期的整体表现,不管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包括对她的期待和鼓励。孩子们收到信之后特别激动,我的第一波学生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我写给他们的那封信,有一个男孩儿曾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要把这封信好好留着,以后当传家宝传给我的孩子。”当然家长也会看到这封信,在之后也看到了他们的回信,满满的感激和真心的誓言。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测评表,用照片纸印的,一面是我们那一年的全班合影,另一面是综合测评的各项指标与闪光点的记录。当然这也是利用了我们班的便利条件,因为有家长专门做广告设计。

教师的这些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总结

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篇10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更决定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发展进程。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同,新课标改革之后,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别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他们进行要求和规定,从而慢慢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提高,让学生没有太多的压力,学习起来很轻松。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尽量做到从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实际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制定,从而快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的问题,带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将社会实践得出的理论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 落实 三维目标

课程改革已在我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走进新型课堂,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目标已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关注“三维目标”;但从我县课改实践的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距离真正达到意义上的“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反思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

要想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必须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三维”之间是立体横向的结构,是并列交融的关系,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所以不是线性的、纵向的而是交叉融合的关系,是立体结构。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缺一不可一样,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在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怎样确定三维目标

在平时教学交流中,很多教师都提出过去的教材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容易把握知识深度。现在依据课标,用教材教,虽然比过去灵活了,但教材图多,背景材料多,例题、练习少了,很多知识都赋予了情景,教师就不容易把握知识体系了。而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应有所不同。因学习内容差异,实施时应有所侧重。如计算教学,应着重计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如图形面积的推导、概念的初步认识等课重视操作,关注过程与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时段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定位,教师如果把握得好,比较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三、具体到每节课,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首先具体到每节课,备课时应有一个先后考虑的分步思路,即面对一节课,应首先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即知识与技能,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能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然后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周长”这个概念,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一下子难以建立“周长”的表象。因此,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个概念。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备课,教师脑中有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实施就更有效。

其次,具体到一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要有所侧重,不是平均用力,在每一节课中三个目标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周长》一课我认为应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当然并不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排斥于目标之外,而主要是通过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为媒介来实现其它两个目标的。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说明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仍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常规性教学任务,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仍然是教师钻研教材和预设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富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每一课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所侧重,但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

最后,为了更好的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现在新教材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年龄特点,很多也源于生活,但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少例题的设计与我们所教的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一味地按教材教,而应把握教材宗旨努力挖掘资源,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力求使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结合内容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同时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做到将教学内容熟悉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问就在身边,使学习活动变得更生动,从而达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最终目的。

四、实施三维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英语中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 篇12

小学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 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 情境会话贯穿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小学生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游戏和一些浅显易懂的趣味故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乐学情趣, 实施直观教具, 创设教学情境。如在展示新语言点时, 我就给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实物 (不同的学习用具、食品、衣物、颜色等) , 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这样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 直接感受英语,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热情, 强化求知欲望, 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如我给全班学生及自己各取了一个英文名字, 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使用, 在课外打招呼等也尽可能多加使用, 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 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模拟表演, 创设情境

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 脱离了情境, 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搬入课堂, 但能模拟真实情境, 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言环境,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英语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课时就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进行就餐对话。简单的内容, 轻松的情节加上同学表演时全身心的投入, 惟妙惟肖的表演就像一个全真的课本剧, 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Can I have some rice, please?Sure.Here you are.等很多实用句型。而且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是空洞的而是真实的、深刻的。又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家的全家福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面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一家人, 然后进行角色表演家人对话。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 气氛非常活跃。用英语说自己家的事让学生感觉英语就在身边, 英语可以轻松地说出口, 学英语, 用英语并不困难。这些对话表演,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

三、运用电教手段, 渲染情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 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录音, 录像, 投影幻灯, 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渲染情境, 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 做到声像结合, 图文并茂, 这适合小学生好奇, 求趣, 求新的年龄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四、教唱英语歌曲, 烘托情境

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很多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 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 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 表现情境内容, 创设有声语言环境, 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 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 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从机械, 呆板, 单调, 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 消除学习疲劳, 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小动物时, 我把歌曲“Hello!”中人名改为小动物名让学生唱, 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记住了单词。

五、设计游戏, 加强情境

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小学生口味的游戏情境, 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能帮助教师把课堂教学工作变得生动活泼, 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条件, 使学生乐而好学。例如:在做听力练习时让学生在听到正确答案时站起来, 在听到错误答案时坐下的游戏。在学习动词walk, run, sit, stand, jump, read, draw, colour等动词时让学生表演动作全班同学猜词等游戏。学生极易在游戏情境中深入角色, 踊跃表演。在玩中学习巩固, 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 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 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 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以积极评价, 活跃情境

学生是有情感的,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 同时我还让学生们互相去鼓励, 我们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Very good!Wonderful!Well done.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喊出这些评语时, 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发放小礼物, 奖励小粘贴等激励手段。有时, 甚至亲切地对学生笑笑, 摸摸他们的小脑袋, 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

摘要: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 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 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篇13

余文森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已经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从双基能力走向三维目标到目前的素养教育。

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上一篇:关于做好2010年春季开学安全工作的预警通知下一篇:妈妈初二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