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精选8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篇1

回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在许多领域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谨对部分重大变化进行概述,并同时在其中提出一些我个人之于这些变化的看法与感想。

1.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改革,成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一窥全貌。

(1)我国GDP增长14倍:按2007年的总量来计算的话,我国的GDP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4倍。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总量仅为3624亿元人民币;在1990年,中国位居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十位;而在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0倍: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000多亿元;而到2007年达到5.1万亿元。

(3)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

由这些数据可见,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伴而行的,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增大、基础设施的增强,还有与国际贸易的接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但是,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也为我国带来了许多问题。

比如特权与垄断问题。一些具有特权垄断特征的国有企业,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部分程度上导致了“国富民穷”问题的出现和产生。国有企业利润率低,又覆盖在电力、能源、交通、烟草、电信等多个领域,近些年又向房地产业有侵入现象。特权与垄断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大大损害了对公平的保证。

比如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恶化的问题等

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可以被看做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亟待解决的一些不良后果。

2.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③医疗保险制度;④失业保险制度„„等等方面。2006年,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1.29亿、1.41亿和1.04亿;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然而,特权垄断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2%,而且其中相当大的部分用于维持官僚机构的运转。

3.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时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外交领域有卓越的成就。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还表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事件中。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责任”、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等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篇2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 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当时治国方式的一个跨越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已制定各种成文法近四百部, 这些成就无疑与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不无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认识的深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 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 也不是某个人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以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到“以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时隔十五载, 我党却在治国方略上谋求了一次飞跃。这十五年中,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初现成效。

(一) 理论溯源

“依法治国”不是我国的独创, 更非我国的首创。这一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追根溯源, 法治的历史进程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 依法治国的萌芽就已生成。公元前6世纪的梭伦改革, 开启了古希腊法治国家建设的大门;到伯利克斯时代, 雅典民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150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共和政体是最为理想的政体, 因为共和政体实行法治, 不是一人之治。他认为已成立的法律应当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以法治国”在中国古籍中首先见于《管子》一书, 其后的商鞅、韩非等人又对此进行了发展并付诸实施。管仲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执政的最高准则, 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 即“治国使众莫如法, 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 政不二门, 以法治国。”1为了作到“以法治国”, 他还具体设想了与此相关的立法、执法要求。这种思想代表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进步要求, 是人民追求安宁的体现。近代, 虽然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法治理论被引入我国, 但由于我国缺少民主法制的土壤, 这一理论终未开花结果。

(二) 区别探讨

“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中的“以”可以作“运用”讲, 也可以作“依照”讲, 是指运用和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此处, 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 治理的对象是人们群众。依法治国, 它是指的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是法治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行动口号和价值准则, 法律高于作为整体的人民之外的一切权力和权力拥有者, 法律至高无上。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 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 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 “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 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由此可见, “以法治国”外延广于“依法治国”, 即它既包括依法治国, 又不仅限于依法治国。其广于依法治国的含义也就导致了其不同于依法治国而有可能走向依法治国的歧途。以法治国中“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 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在不同的时代, 其实质有所区别、主体有所不同而已。

“以法治国”, 往往被理解为“用”法治国, 至多只是把法律当作是与经济手段、政治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以至军事手段一样的一种手段, 来治理国家, 而并非一切都按法律来办。也就是说, 法律只是诸多手段中的一种, 所以, 它的地位和权威性就是极为有限的。而“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要“依据”法律来办。

(三) 转换缘由

任何法治的进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的转换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这一转换又有其历史必然。

首先, 这一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需要。依法治国应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统治者或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要遵从法律, 不得有超越法律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二是人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应依法而为, 不得违法法律规定。

其次, 这一转换是体现了法治功能的变迁。自建国至现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 法治功能亦有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观点, 法律并非一种治理工具而是治理的标准和最高权威。

二、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法治理论更为健全

2001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专家学者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至今仍未达出一致结论。而笔者则认为现代的法治观念和德治理念是统一互补的, 二者不能替代。

(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和德治, 作为两种治国谋略,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 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者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其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一致的。虽然二者有着众多共同之处, 但他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 二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 通过规制人的外部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尚的情操, 从而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境界;第二, 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 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 而社会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德治的起源明显先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起源;第三, 二者的调整机制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感化,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 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去实现。而法治的实现, 虽然也有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和遵守, 但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通过国家强制力, 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的实现。

(二) 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首先,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 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 良好的道德规范则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其次, 道德是执法的根基。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 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在法律规范模糊的地域, 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 同样依靠执法者道德的约束;在证据收集和案件审理过程中, 司法官员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 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也要依靠道德的软约束。因此, 我们通过强化执法和司法, 可以促进道德规范的培植,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 道德是守法的源泉。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 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法律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 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最后,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现实要求我们从思想上保证切实遵守法律, 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 依法治国需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改革、开放、创新是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人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感觉到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空白。此时, 若单纯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对人们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警或惩罚显然已是不够, 以德治国由此浮出水面,

诚然, 德治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就有言:“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2也就是说, 用政令来引导, 以刑罚来管束, 民众会因免于刑罚而服从, 但会不知羞耻。如果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治来约束, 民众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法律和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方式, 必须相互结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从我国历史来看,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历史上, 不论是思想家也好统治者也罢, 他们都主张法律与道德并重,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典型的代表是周初的明德慎罚思想, 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是西汉时期的德主刑辅的治国主张, 进而对其维护的是唐朝的德体刑用的立法原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的良方。现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副作用的不断涌现, 为了避免经济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同步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用道德的力量提高民众的觉悟, 唤起人民的良知, 确保我国善良、正义的历史传统的延续, 确保传统信仰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规制人们的行为, 使得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深入人心, 确保人民自觉守法, 与一切不良行为自发斗争, 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法律的权威。

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我国的法制建设更为系统, 民主法治逐渐健全。从法治到德治, 并非治国谋略的倒退, 而是一种在民主自由基础上的进步。自由、民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追求, 而这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德治的提出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发展为目的, 人的自由不仅仅表现在不受外部压迫, 更表现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自由全面的展现。而法治与民主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亲缘或伴生关系。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既以民主自由为目的, 又离不开民主自由的扶助,

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 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这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法治工作,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 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以德治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治国方略进行了两次飞跃。民主、自由、法律、道德在当代中国真正达到了和谐统一。徒善不足以自治、徒法不足以自行, 在现如今的神州大地, 民主法治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 正成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 正成为人们坚定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当代社会, 在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今天,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迎接民主法治的新辉煌。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管子·明法解》

钟朋荣:要珍惜三十年的开放成果 篇3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又让所有中国人难忘的一年。改革开放第三十年,中国人实现了百年奥运的梦想,同时,也经受了汶川大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此时的中国,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革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下一个三十年何去何从的问题。

《新财经》记者再一次来到钟朋荣教授的书房,看到他桌子上摆着三本厚厚的书,记者一边与钟教授聊天,一边翻看了这几本书,《美元大崩溃》、《金融帝国》、《美元的坠落》。书的作者,都是长期活跃在美国华尔街的资深预言家和经济分析专家。

与钟教授的谈话,从这几本书开始。钟教授说,美国人在书中预言,美元一旦崩溃,全球的美元都将涌向美国,黄金、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爆炸性上涨,很多东亚国家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将变成废纸一堆。

前三十年“卖商品赚美元”

《新财经》: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世界经济剧烈动荡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您怎么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钟朋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也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三十年来,中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但这个工厂在不断升级:上世纪70年代,中国是全世界的茶叶制造厂和丝绸制造厂;80年代,中国是全世界的服装制造厂;90年代,中国是全世界的家电制造厂;21世纪,中国将会成为全世界的汽车和飞机制造厂。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在进步。这种进步与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三十年间用勤劳和智慧,通过“卖商品、赚美元”,赚取了近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也是几亿中国劳动者三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晶。

然而,在中国人“造商品、赚美元”的同时,美国人却在高负债、高消费。他们通过大量印制美元,将全世界的商品,特别是将中国的商品源源源不断输入到美国,将他们所印制的美元一堆又一堆地撒向世界各地,同样也撒向中国。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9万亿美元。

美元只不过是美国政府开出的借据。其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其购买力又取决于美元的发行量。如果美元无限量印制和发行,它最终将变为废纸,就像津巴布韦的货币一样。

美元目前虽然没有膨胀到津巴布韦货币的地步,但它在加速贬值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35美元就能兑换一盎司黄金。如今,900多美元才能兑换一盎司黄金,说明美元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少。

《新财经》:那么,在当前美元贬值的情况下,我们该思考些什么问题?

钟朋荣:首先要思考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是银行破产问题,是次贷问题,但背后的本质却是美国人坐吃山空。就像一个家庭,每月赚1000元,花掉1200元。一两个月可以,如果连续几年都这么花,这个家庭必定破产。美国居民的储蓄率连续几年都是负数。如今,美国国债已经高达10多万亿美元,各种债务已近40万亿美元。美国拿什么还?

这次美国政府救市,全部支出肯定会在1万亿美元以上。这笔巨大的支出,其最终出路就是印钞票,进而加速美元贬值。中国持有那么多美元,风险很大。

这与家庭理财是一个道理,即使是一个老太太也明白,赚了一辈子的钱,如果都以现金存放,那是很危险的。一旦遇到恶性通货膨胀,一堆钞票买不了一斤米。因此,她会去买套房子,买点黄金,还要买些其他能保值、增值的财产。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几亿人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年,用那么多服装、皮鞋、家电换回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美元真的成为废纸,我们这三十年就白干了!我们希望美元不要成为废纸,但谁也不能保证美元不能成为废纸。因为美国为弥补巨额赤字需要印钞票,而世界又没有阻止美国印钞票的有效机制。

面对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贬值的威胁,必须思考很多问题:我们搞经济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出口创汇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真实的财富增长?外汇储备是否越多越好?

16、17世纪,部分欧洲国家曾经出现过重商主义。那时的政府和商人都狂热追求金银货币,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只有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以实现更多的金银进口。

几个世纪之后,重商主义似乎在我国重现。长期以来,我们将出口创汇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目的;在政策上一直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过分追求外汇储备增长,以外汇储备在世界居前而自豪,认为外汇储备增长就是财富增长。

古典重商主义用顺差换回的是金银,现代重商主义用顺差换回的是美钞。如果说古典重商主义都算不上科学发展观,现代重商主义就更值得反思了。

抢在贬值之前把美元花掉

《新财经》: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保存三十年的改革成果?

钟朋荣: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趁美元还有价值的时候赶紧动手,把美元换成黄金、石油、矿产。否则,美元真的贬值成了废纸,我们三十年就白忙活了。或许有朝一日,全世界的美元像雪片一样飞到美国。那时,美国就会像一个快要破产的银行,大家都去挤兑。谁动手晚了,谁就会亏得很惨。

三十年来,中国人辛辛苦苦赚了那么多美元,现在到了把这些美元花出去的时候了。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应该用赚来的美元把需要的东西买回来,增加中国人的真实财富。很多资源类的商品,比如石油、铜矿、铁矿等,未来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价格会越来越高,如果美元加速贬值,2万亿美元将买不了几吨石油。

去年以来,面对世界石油、矿产价格猛涨,我们只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石油等资源价格大幅度下跌,我们应抓住机会逐步买进。

以前我们用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是因为我们笨。现在,如果我们用8亿件衬衫换一堆废纸(美元),那是我们太傻。

《新财经》:那您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把资源买回来?

钟朋荣:做这种事情离不开央企,如中石油、中国铝业等。但是,光靠央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央企是国家的企业,他们的动静太大。如果让央企去俄罗斯买石油,普京会很敏感。如果让广大民营企业去干这个事,会有很多优势:第一,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民营老板绝对比中石油的采购处长对市场更敏感,因为他的钱都是自己辛苦赚来的。而央企即使亏了多少个亿,企业领导也不一定心疼。第二,民营企业到俄罗斯买石油、买木材、买矿产,是小批量、分散化,没必要去找普京。他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以最灵活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美元变成资源。

《新财经》:民营企业来做这些事情,国家是否应该出些什么政策给予扶持和鼓励?

钟朋荣:首先要以当初鼓励出口的态度鼓励进口。三十年来,广东、浙江等地的民营企业通过出口赚了不少美元;现在号召他们将赚回来的美元花掉,去买石油、买矿产等对中国未来真正有用的东西。其次,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鼓励民间进行石油储备。国家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储备国家战略资源的企业给予减免税、贷款贴息等政策。

公路交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篇4

2008,是值得我们隆重纪念的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1978年1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的求索、30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中国已迅速掘取于世界的东方。

看到今日之中国巨变,有谁能想到3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怎样贫穷和落后的中国。虽然我们从旧中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但由于我们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的道路,把握好发展的机遇。导致我们国家依旧落在世界发展的后方,就拿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为例:改革开放前我国公路里程不足50万公里,而我省全社会公路总里程仅为1.8km,其中干线公路0.45万km,县乡公路1.2万km,县、乡公路占65%,公路密度为17.89km/100km2。更多的为一般普通公路,老百姓出行晴天红尘滚滚、雨天泥浆飞溅,坐汽车犹如探险提心吊胆。

我听父亲讲述30年前坐汽车的经历,我的老家是在富庶的江南水乡。从老家到南京200多公路的路程,父亲需要在清晨天微微亮起便开始一路赶往汽车站,大约7点钟坐上汽车。中午要在途中的金坛市吃中饭,而后再继续前行。到达南京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据说要行进八个小时。而我现在回老家从南京做汽车只需几个小时,走高速更是二个小时就能到达。坐在车上既稳当又舒坦,一点儿也体会不到当年我父亲的那种“悠闲”。我父亲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的速度真是惊人。特别是“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公路建设真有“一日千里”之感,不但有国道、省道、乡村道路更有高速公路连接全省乃至全国,不再需要跑死半天再坐车,穿了雨鞋坐汽车的尴尬境地。2000年底,全国等级公路里程达131.6万公里,比1979年增加81万公里,增长160%;现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为180.98万公里,等级公路里程143.8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9.5%。其中高速公路29745公里、一级公路29903公里、二级公路211929公路、三级公路324788公里、四级公路842373公里。而我省全社会公路总里程已达8.44万km,比18年前增长3.3倍,其中等级公路5.76万km,比18年前增长2.9倍,占总里程的68.3%;高等级级公路10234km,比18年前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347km,占总里程的4‰;有路面公路7.2万km,占总里程的85.3%。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由于政治、经济以及认识上的各种原因,我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我国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于1988年竣工使用,全长只有18.5公里。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04年北京举行的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一位国际专家评价说:“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16年里建成的高速公路,相当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修建的里程数。”我国高速公路建设1998年末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1999年10月,突破了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2001年末,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2002年10月达到2万公里;2003年底达到2.98万公里。就我省从1992年建设沪宁高速公路开始,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八五”起步、“九五”展开和“十五”初步形成网络三个重要阶段。1996年11月28日,经过多年筹备和四年的努力,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我省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0年,沂淮、淮江和宁宿高速公路宿靳段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一举突破了1000公里;“十五”以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呈现南北并举、东西联动、规模推进、滚动发展的态势,投资逐年增加,通车里程迅猛增长,到目前为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55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密度、质量和效益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下到2006年年底所有13个省辖市及80%以上的县(市)都通上了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实现了社会效益好,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促进了大流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我的家乡张家港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契机敢于争先,着眼经济全球化,依托港口、产业和功能优势利用沪宁高速和沿江高速带来的高效运输。吸引外资推动企业又好又快“走出去”,善用天下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近几年张家港的经济发展取得显

著成效,工业销售突破3000亿元,2007年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比2005年提高50%%多。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穷沙洲”变成了颇具实力的经济强市,昔日破旧的农村集镇变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港城,昔日贫穷落后的传统农民正在加快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市民转化。

出身于80年代初的自己,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篇5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存在的问题;

1978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精彩呈现,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民主法治建设进步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 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集体领导取代了个人专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3】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渐趋稳定和谐。

3文化体育繁荣昌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 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 万名;而到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 010 万,录取新生达567 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 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 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 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 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51金21 银28 铜,获金牌榜第一名。刚刚结束的2010年亚运会,我国更是以199枚的金牌总数,稳居第一。

4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 年的1.6%。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 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 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4】。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岁多。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报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农村的新农合制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二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发展中公平与效率本末倒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邓小平之所以没强调以公平为前提,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公平的制度。在这样一个体制下,人人平等、公平乃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不需要加以强调。然而我们的经济发展却逐渐远离了这个方针的主旨。“一部分人先富”做到了,却未能“带动后富”。一部分人在更富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变得更穷。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逐年攀升,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加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在行政部门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要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环境问题突出。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根据2005年3月4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危机》报告:目前火电厂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大户,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国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

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5】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 2-1 9(1).【2】魏杰.30

2008/10 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3】【5】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改革三十年 变化新天津 篇6

改革三十年 变化新天津

我的家乡天津,北方重要的港口,中国重工业的基地,正以年轻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天津的巨变让我这个地道的天津人也目不暇接,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店鳞次栉比,一座座立交桥横架长空,一条条快速路四通八达,广场上,公园里,街道旁,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青年,蹒跚学步的儿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忍不住让人笑开怀,华灯初上,夜晚的津城更加分外妖娆,造型各异的彩灯把天津又变成了一座不夜城。

天津的巨变,从我家附近的河就可见一斑。改造前的河臭气熏天,路过的人无不掩鼻疾走,河里的各种生活垃圾、烂树叶、塑料袋真是应有尽有。我也讨厌这条臭河,自从市政府下决心改造月牙河,工人叔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如浴后的少女,一条崭新的河出现了,他披着崭新的彩衣,岸两边的柳树迎风飞舞,花池中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河水清澈见底。傍晚,漫步在林荫小路,微风一吹,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天的疲劳也得到缓解。

这只是家乡巨变的一个缩影,家乡正以飞快的速度前进,我爱家乡,我爱天津。

不仅城市在变化着,天津的所有人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文明习惯。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既。比如,把没有盖好的窨井盖盖好,把盲道上的障碍物推开,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都是 一个又一个文明的体现。文明很小很小,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做一件文明的好事,就能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在社会上迈出的每一小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用处却很大很大。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萌发。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题记

津城美景万人晓 美丽的天津位于渤海之滨,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城市。曲折蜿蜒的海河横贯津门,像一条巨龙,从三岔口流向渤海。俯瞰津城,海河又如一条飘逸的玉带,一座座桥梁像彩虹横跨其上,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芳草像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翡翠。晚上,波光粼粼的河面,在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光映射下俨然一块巨大的七彩水晶。往返穿梭的游船犁开水面又卷起层层浪花,人们在岸边悠闲地走着,祥和而安宁。

“天津卫三宗宝”指的是鼓楼炮台铃铛镐。鼓楼雕栏玉砌,焕然一新的仿古式建筑更显独到的风味。茶馆儿、画楼、琴行„„乐声悠扬,画卷沧桑。那一条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一座座雕龙绘凤的亭台楼榭,成为了记载天津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那座高耸入云的天塔,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五大道小洋楼别有特色,银河广场中的天津博物馆像一只洁白无瑕的天鹅,还有大大小小的公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辉映出天津这个现代化都市的风采。世界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风景优美的盘山素有“北方黄山”之称„„津城美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热爱运动天津人

天津是一个崇尚运动的城市。津门大侠霍元甲曾威震洋人,美名远扬。作为小记者我采访过原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施连志,知道了天津足球曾经的辉煌。天津女排已多次蝉联联赛冠军,08奥运排球赛场上你将看到天津姑娘们拼搏的身影。天津还培养了多位奥运冠军和世界体坛名将,桑雪、董震、谭雪、马文革、于根伟都是其中之一,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是天津的骄傲。

在天津,无论是清晨还是晚上,随处可见运动健身的人群。人们跑步,游泳,抖空竹,打太极,跳健美舞„„几乎所有的居民区都设置了运动健身器械,运动健身在天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沽上文化誉全国

天津又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浓郁的民俗文化享誉全国。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魏家风筝迎风飘扬;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天津泥人张、天津版画家喻户晓;无数文人雅士在天津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相声、快板不知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话剧、戏曲在天津繁荣兴旺,成为艺术花园中的奇葩。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市内曾有许多清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加之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显贵的宴饮,影响并形成了津人好“下馆子”之风尚。每遇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应齐备。津菜菜系以扒、烹、烧、炒、煎、烙、烤、煮、炝、凉拌、腌、酱等为主要烹调方式。并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肴。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小吃更是有名,狗不理包子鲜香浓郁,精致美观;耳朵眼炸糕细腻香甜,丝丝入味;桂发祥麻花酥脆可口,令人垂涎;炸卷圈金黄香脆,清淡适口;锅巴菜酥爽滑润,风味独到;豆浆大锅煮开,浓香色白;豆腐脑可荤可素,种类繁多„„

独特的天津,以他的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让他们夸口称赞:“天津,OK!” 发展变化新天津

天津在变,变得更美了。小草青青,百花争艳,海河迷人的夜景,银河广场上飞舞的风筝,这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天津在变,变得更加充满朝气与活力。港口向大海延伸,巨轮穿梭,美丽的滨海新区吸引了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来到这片热土,众多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天津制造,在天津创造;天津在变,变的更加祥和。上班的人们步履匆匆,地铁和公交车上秩序井然。从校园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操场上又留下孩子们健康快乐的身影。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相互搀扶着散步,幸福写在他们的脸颊上。人们更加爱护环境,会自发地把看到的废塑料袋捡起来,放到垃圾筒里,天津人变得更加文明。

天津在变,中国在变,天津的飞速发展只是祖国开始腾飞的一个缩影。天津在变,中国在变,我们已一颗赤诚之心迎接新的一天。改革开放三十年,热忱好客的天津人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看。天津在变,中国在变,这全新的变化不只是整洁明朗的街道,不只是百花盛开的公园,不只是人流熙攘的商场,还有许许多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可以明显地露出天津人那巨大的新变化。

悠悠中华赤子情 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发源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天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却饱经沧桑,我曾震撼于大沽炮台的悲壮,我曾驻足于曾为列强租界的洋楼,我曾久久沉思于博物馆的天津近代史画卷,我不能忘记风起云涌的义和团,津门大侠霍元甲这些爸爸给我讲起过的故事„„曾经的历史铭记在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大沽炮台的硝烟,天津人民自强不息的身影。一片片租界曾经肢解了天津的躯体,我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但这一切并没有瓦解我们的精神,我们是不屈不挠的民族。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强壮了。我们作为新的一代,承载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我们又应想到些什么,实施些什么?

作为天津的一名小学生,作为美好的未来沾满初春清晨的露珠的成长的花朵,我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乡,衷心祝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的新天津更美好,更兴旺,更辉煌!相信天津会既往开来,让魅丽的津滨之城成为沽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二十年后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那时候,无数海内外热爱和平的人们徜徉在中华大地上,穿行在我所设计的华堂楼宇中。我在努力着,准备着。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篇7

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也和其它领域一样, 迎来了她最为辉煌的发展历程和最宝贵的发展机遇。30年来,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劲需求, 我国散装水泥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指引下, 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贮、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已经形成, 并催生了散装水泥流通装备制造业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散装水泥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散装水泥已大踏步向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迈进, 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了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散装水泥发展成果显著

30年来,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从低迷走向欣欣向荣, 从僵化走向生机勃勃, 经历了最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 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的支持,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散装水泥快速发展

我国散装水泥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就是国家对散装水泥发展改革的支持过程。1978年以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散装水泥的发展工作。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和1997年国务院批转的6部委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意见》, 确立了我国“限制袋装水泥, 鼓励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方针, 提出用经济政策对散装水泥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改革措施。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和2004年商务部7部委局颁布的《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 进一步明确了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行政职能和依法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有关规定, 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提出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改革政策措施, 明确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性质和征收标准及使用管理等有关要求。这些政策增强了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改革力度, 形成了“依法兴散”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散装水泥的生产供应量逐年上升, 散装量从1978年的964万吨上升到2007年5.648亿吨。散装率也从1978年的14.8%上升到2007年的41.71%。截至2007年上海、天津、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分别达到95.03%、94.71%、90.36%、67.96%、65.71%和50.64%, 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泥散装化水平。综上所述, 散装水泥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与国家对其政策支持力度分不开的。

(二) 用经济政策对散装水泥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改革措施, 使散装水泥技术装备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1997年的国函[1997]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 将继续实行并适时调整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政策”。1998年财政部印发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字[1998]157号) 。2002年, 根据国务院有关整顿政府性基金的精神, 为加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管用, 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财综字[2002]23号) , 明确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性质、征收对象和标准, 进一步规范了资金的管理, 征收的专项资金按规定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 实行“收支两条线”。在专项资金使用上, 坚持“取之于包装, 用之于散装”的原则, 根据各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要求, 以专项资金为引导, 用补助、贴息等办法, 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散装水泥产业,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 (含农村散装水泥)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配套设施。经过不断努力, 目前, 我国水泥散装化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2007年末, 全国已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3 967个, 中转库1580个, 固定接收库13 904个, 流动罐108 964个, 专用汽车29 057辆, 专用船1258艘, 铁路专用车6744节,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7 427辆, 混凝土泵车6527辆。散装水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 建筑施工企业散装水泥应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共同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

(三) 散装水泥发展理念的变革使散装水泥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度较低, 水泥落后生产工艺比例较大, 中小水泥企业占主导地位, 企业散装水泥发展设施配套能力较差, 散装水泥的发展重点在水泥生产企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逐步到位, 以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 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综合发展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散装水泥发展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这也意味着散装水泥发展由以水泥生产企业为龙头转向培育散装水泥市场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2005年,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5]21号) 中明确指出“从使用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为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 商务部确定了从使用环节入手, 推动散装水泥集中化使用, 以提高水泥散装率为中心, 围绕城市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加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工作方针。2004年, 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 要求在全国124个中心城市禁止在城市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到2007年底, 全国“禁现”城市已达到300多个, 全国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6.24亿立方米, 已建立规模化的现代混凝土集中搅拌生产、配送中心2993家, 这些搅拌配送中心使用散装水泥量达到2.03亿吨。

2007年6月6日, 由商务部等四部两局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 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127个“禁现”城市从2007年9月1日至2009年7月1日分三批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为做好“禁现”工作,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将“禁现”工作落实到位。各地相继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协调机制;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根据试点先行、稳妥起步的原则, 组织开展预拌砂浆工程项目应用试点工作;将使用预拌砂浆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要求中;编制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大力开展科研攻关, 为预拌砂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编写培训教材, 组织人员培训等。到2007年末, 全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96家, 设计生产能力2177.13万吨, 实际产量为640.06万吨, 预拌砂浆罐车252辆, 移动筒仓646个。我国预拌砂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散装水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能源、资源和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 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并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的重要抓手。2007年5月, 国家发改委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发展循环经济,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千方百计地发展和延伸散装水泥产业链, 使我国散装水泥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 已无疑成为散装水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散装水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突破口, 首先是从散装水泥产业链的源头上卡紧, 摒弃落后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袋装水泥的方式。其二是在使用环节上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推动了建筑建材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大了散装水泥使用力度。其三是强化了散装水泥流通方式的变革, 应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改造传统水泥运输方式, 降低水泥物流成本, 通过对散装水泥运输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 建立起散装水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提高了散装水泥物流技术水平。

3、改革开放30年来, 散装水泥推动历程由国家

政策扶持的行政推动模式逐步上升为以法律手段强制推动, 社会认识度迅速提升。1998年, 《济南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出台, 这是我国第一部散装水泥地方管理条例, 它的出台开辟了我国依法推散的先河。随后, 各地立法工作进程也加紧推进, 2003年, 《南昌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发布实施;2007年, 《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哈尔滨市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相继出台;2008年, 《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正式实施。特别是在经过近三年的讨论和修改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8年8月29日, 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并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第23条明确规定“鼓励使用散装水泥,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这进一步说明了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完全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符, 也标志着国家正式将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散装水泥更加繁荣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散装水泥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道路, 在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要求相比, 我国水泥散装化整体水平仍较低, 地区差距大, 发展不平衡, 缺乏相对有效的制约和调节机制。散装水泥产业链物流设施严重不足, 散装水泥产业链技术装备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 散装水泥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 严重影响着我国散装水泥产业的健康发展, 迫切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逐步加以解决。散装水泥作为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对如何保护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如何解决好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探讨研究。探索我国散装水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方式, 将成为今后我国散装水泥改革开放长时期的任务和目标。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为推进我国散装水泥的健康发展, 应当特别关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加快推进促进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各级立法工作

在我国散装水泥发展几十年的历程中, 国务院在1985年和1997年两次批复有关部委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意见》, 2004年商务部、财政部等七部委局出台了《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全国大部分省、区、市也相继出台各类散装水泥地方法规, 但这些都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效力较差。虽然目前已有几个地区建立了散装水泥发展的法律机制, 但为数太少,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的法律环境还没有形成。《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促进我国立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法律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和散装水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尽快将散装水泥立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并通过法律制约手段实现国家“鼓励散装、限制袋装”的方针和政策导向, 明确袋装水泥的生产和使用者对消耗资源、排放污染物应负的责任, 逐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为散装水泥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 完善有利于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散装水泥的支持力度

目前, 我国水泥散装率只有44%,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散装水泥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是我国目前推进散装水泥持续发展唯一的经济政策, 是国家“限制包装, 鼓励散装”的产业导向和市场经济杠杆, 是政府引导散装水泥市场发展的重要经济调控手段。在目前我国散装水泥市场化尚未完全形成时, 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仍然是促进我国散装水泥发展最有效的引导和经济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解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完善现有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的有关内容, 加大农村散装水泥的投入比例,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财政政策的效能。

(三) 尽快推进预拌砂浆的发展

预拌砂浆推广使用不仅是水泥散装化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建筑业文明生产、文明施工, 确保建设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提出把建筑节能、节材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作为今后建筑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决定进一步开拓了预拌砂浆的应用市场。为保护砂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对发展预拌砂浆应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政策支持。生产预拌砂浆企业应像生产预拌混凝土企业一样, 增值税按6%比例缴纳, 使用工业废渣超过30%的应免征增值税。同时, 各地政府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地预拌砂浆发展的强制性地方法规。此外, 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配套制订预拌砂浆产品认定管理办法, 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技术条件, 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实验室基本条件及验收细则, 预拌砂浆生产、检验、施工等人员的技术培训规定, 建设工程使用预拌砂浆的规定及奖励、处罚规定。要在环保、扬尘的各项管理规定中对工程使用砂浆产品作出明确规定, 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也要对车辆运输物的规定中明确提出水泥、砂子等砂浆产品的运输要求。另一方面, 要科学制定预拌砂浆发展规划。要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各种浪费。做好行业自律,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预拌砂浆市场, 避免预拌砂浆市场的恶性竞争, 保证我国预拌砂浆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 科学完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

我国在几十年推动散装水泥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散装水泥工作管理体系。目前, 商务部是国家散装水泥发展行政主管部门, 各地也有明确的散装水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 特别是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作为国家散装水泥产业政策的最有效贯彻者和实施者,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协调服务、积极开拓市场和监督管理职能。国务院[1997]8号文件中虽然明确了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是散装水泥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 对本地区散装水泥发展负有行政管理责任, 但由于目前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 经费由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 这种状态不仅很难真正发挥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行政执法力度, 也难以解决专项资金养人的问题, 大大减弱了散装水泥办公室的工作效能, 甚至引起社会对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误解。各地应按财政部[2002]23号文件精神, 尽快将散装水泥办公室纳入公务员系列或参照公务员管理, 人员经费由财政预算核拔, 这不仅可以彻底解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养人的问题, 又能真正实现散装水泥办公室的政府职能, 强化散装水泥管理工作机制, 更有效地发挥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的最大效能, 实现散装水泥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五) 注重散装水泥产业的科学研究

“十五”以来, 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发展迅猛。在国家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如何保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近期可从几方面加以研究:一是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的散装水泥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如何提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这一公共财政政策效能的研究;三是如何争取社会资金扶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发展的研究;四是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开展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模式的研究;五是进行如何加大物流设施投入, 积极发展散装水泥现代物流配送方式, 促进散装水泥及其延伸产品物流方式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提高散装水泥物流组织化程度的研究;等等。

(六) 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务院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 行业协会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应在总结促进散装水泥行业发展工作成绩的基础上, 搞好自身建设, 壮大自身实力, 凝聚散装水泥全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协助政府推动全国散装水泥立法进程, 指导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拌砂浆禁限工作, 深入调查研究, 争取行业优惠政策, 做好行业自律, 规范市场行为, 为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 回顾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的道路, 我们为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无比自豪!展望未来, 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前景而倍加欢欣鼓舞。我们坚信, 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会更加深入发展, 我国散装水泥产业也将会更加繁荣兴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 将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十年的牵挂 篇8

“是啊,上了几天就转走了。”我漫不经心地回复了他。

“真的啊!你知道吗?我们学校有个牛志岭老师说当时教过你,他还记得你是当年全镇第三名呢。”

当年我只在樊相镇一中上过半个月的课,居然会有老师记得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名次!

我努力寻找着关于当年的记忆,可是最终只记得,班主任好像是语文老师,也不姓牛,至于其他的老师,更没有什么印象了。我问同学,牛老师当时教什么课,他回复说:数学。

数学老师……哦!沉睡多年的记忆慢慢地被唤醒了,30年前的往事渐渐浮现于脑海之中。那是1986年夏天的事情了,一个闷热的傍晚,我干完农活刚回到家里,妈妈就告诉我:“你考上咱们镇里的重点初中了。”说着,递给我一张录取通知书。我手捧通知书,看到上面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一天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我兴奋地嚷道:“太好了,总算盼到这一天了!”

入班之后,我却听到一个消息:因学校宿舍紧张,床位不够,需要同学们合并床铺。我被安排与另外两位女生三人合住两张小床。几天下来,住宿问题便成了我最大的一块心病。渐渐地,当初考上重点初中的喜悦一点一点地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隐隐冒出一个连我自己都吃惊的念头:转学!彼时,恰好我们村子里刚刚办起一所初中,如果转学回去,我就不用忍受这住宿之苦了。

那天早晨,在走向教室的路上,一位熟悉的女同学笑着对我说:“昨天晚上,我看见××的脚伸在你的嘴巴旁边,你睡得可香了呢……”刹那间,一种无法忍受的感觉冲上脑门,我立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转学。

只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杨书元老师,还有教我数学的牛志岭老师,都在极力地挽留我,并且告诉我,我的成绩是全乡第三名,转到其他一般的学校是很可惜的。但当时的我,是铁了心要转走的,最终在两位老师遗憾的目光中,任性地离开了这所全镇唯一的重点初中……

这段短暂的求学史,我早已淡忘,几乎化作记忆的云烟飘散殆尽了。却不曾想到,牛志岭老师居然还记得那么清晰!

作为业已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师,我能感受到,一位老师对自己只教过十多天的学生念念不忘,而且一直牵挂30年,这背后该隐含着怎样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浓浓的关爱之情!震撼和感动之余,我决定专程去拜望敬爱的牛志岭老师。

一个初春的下午,我们如约见面了。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时,牛老师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这位当年精干帅气、意气风发的年轻老师,如今已然成了年近花甲的老教师。仅有十多天的师生缘和三十余年的音信皆无,并未使我与牛老师有任何的陌生和隔阂感,反而让我们有着叙不尽的别后情。

牛老师告诉我,我的班主任杨书元老师已经退休了。他仔细地向我讲述着当年的情形:“当时你一说想转学,我和杨老师都很吃惊,因为咱们学校是全镇最好的初中,你的成绩又那么优秀,我们是真不想让你走。可是,你当时是那么坚决,怎么说都挽留不住你。我们就对你说,如果什么时候你想回来了,就一定回来,学校随时欢迎你。可你一直也没有回来……后来你们那一届学生初中毕业后该上高中了,我就想到了你,也不知道你的情况怎样了。再后来,你们那届学生该考大学了,我还在想,也不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情况。那天,跟同事聊天时他提到了你,原来你们是同学,我心里一亮,赶快详细询问他。听说你现在发展得不错,我就放心啦。”说着,牛老师的脸上满是喜悦和欣慰。

听着老师动情的讲述,当年的种种情形越发清晰了,心底滋味真是难以言表……

上一篇:军训开幕式学生发言下一篇: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实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