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情简介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齐鲁情简介(共7篇)

齐鲁情简介 篇1

从繁华的城市,我们走进农村,用年轻、柔弱的肩膀扛住了闭塞和落后,扛起了希望和梦想,扛起了信任和责任,这就是我们,曾两度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组织——山东经济学院“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

山东经济学院“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成立于2004年9月,隶属于校团委,受团委老师直接领导和管理,在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备案,是一个以支农支教调研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学术性、公益性的大型学生组织。

“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三农”事业,我们的足迹遍布齐鲁大地,用汗水和脚印践行着“以我所学,回报社会,走遍齐鲁,情系三农”的宗旨。自2004年以来,在团委老师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历届支农会成员的努力和奋斗下,协会先后组织支农服务队到济宁、莱芜、泰安、临沂、滨州、德州、潍坊、聊城、烟台等多个地方的农村以及济南周边多个乡村进行支农支教调研活动,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曾两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一次被省教育厅评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多次被评为“校级重点实践队伍”、“校十佳社团”。

目前,“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内部控制和组织架构日趋完善,设会长、副会长各一名,部门设有秘书处、外联部、宣网部、文

教部、理论研究部,各部分工明确且相互协助,由会长统一领导。协会在原有的白泉小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杨胡小学和白泉村实践基地,协会每周四下午将会组织若干志愿者前往白泉小学、杨胡小学进行支教,为山经学子开展支教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来自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一份力量。

“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的特色常规活动日趋丰富,影响力也日渐凸显,像齐鲁情“家文化”活动、每周四赴实践基地的支教活动、“志愿者之星”评比活动、爱心超市、公益实践营销大赛、“下乡那些事儿”之访谈活动、寒暑假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在校内校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认可。不得不提的是“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创办了山东经济学院第一本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杂志——《求知》,现已陈列在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供大家阅读,尽管创办《求知》的过程艰难,但我们有信心将它办得更好、更出色。

齐鲁情简介 篇2

山水画最重要的是意境的表达, 是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在绘画中的具体反应。山水画是极富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载体, 当你打开陈建华先生的画作, 如同遨游在祖国壮美山河之间。或水流湍急, 云蒸霞蔚;或恬淡幽静, 苍翠欲滴;抑或气象嵯峨, 笔墨潇洒, 浑厚华润, 空灵传神。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山水, 是陈建华对生活和自然深层次的理解。

在长达40年的艺术创作中, 陈建华一直默默耕耘、坚持不懈、执着追求,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化修养。陈建华年少时期已对山水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到农村插队劳动之余也手不离笔, 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山水画树木反复揣摩, 乐此不疲, 为他日后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基础。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 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搞宣传、做设计, 成绩突出。工作之余, 他悉心求教, 受益匪浅。他对绘画理念、光影变化、结构特征等有了新的认识, 在不断丰富、慢慢积累的过程中, 他把图案的表现形式溶于山水画之中,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陈建华先生的作品构图严谨, 设色淡雅, 充满诗意, 令人赏心悦目。大幅气势雄浑, 小幅咫尺千里;近山清丽、远山苍莽、群山如簇、清溪潺潺、水墨山韵、尽显浑厚。细细品味, 其艺术魅力随感而发、随性而露。陈建华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他的画作线条刚劲、浓淡相宜、疏密朗润;山石结构峰峦叠翠, 更显细微精到。或写、或泼、或皴、或染, 张弛有度, 把传统绘画引向一个追随时代、面向新生活的艺术境界。

陈建华先生的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 多幅作品获奖, 1998年在济南举办了“七月流火”画展;北京亚运会期间捐赠国画作品数幅, 被亚运会组委会授予荣誉证书;2012年, 其作品《碧水青山》在首届纽约东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全球华侨华人书画大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荣获大赛精英奖。由文化部主办的大型历史文献《共和国骄子》出版中被聘为特邀编委。其略撰在中国《艺术收藏指南》、文献史册《中国艺术名家》、齐鲁书画家图录及鹊华丹青等几十家报纸和刊物上发表。2012年被文化部大中华书画网——中国艺术之家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人才库。其它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通州博物馆及香港、美国、日本等海外友人收藏。

齐鲁“情”未了 篇3

这一期,《餐饮世界》来到了青岛。有山有水、有花有茶、有酒有朋友的岛城成了我们的人间乐土。从高档会所到大众酒肆,各种美食业态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花样绽放。各种各样性格的餐饮人在我们的面前敞开心扉,或幽默、或沉稳、或激情、或思辨,言谈间纷纷展现出对过往艰难的淡然和对未来美好的无限憧憬。我们的这次采访,深刻体会了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在方寸的餐桌上的努力和践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齐鲁为一体。其实不然。西周之时,周武王将弟弟周公旦和姜子牙分封于鲁地和齐地。由于主人的政治主张和个人出身不同,因此在相邻两地却形成了齐文化与鲁文化两种彼此交融又各有千秋的文化体系,并迁延影响至今。齐靠近东海,有“鱼盐之利”,以工商立国,齐文化推崇对“水”“海洋”的崇拜,水注重流动,因此在齐文化的体系里分外推崇创新和拓展。而鲁国偏近内陆,有“农桑之盛”,更注重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代表了一种坚守,因此鲁文化更为重视礼仪和传统的沿袭与保存。

文化无优劣,但各有形色而己。我们乐道于讲述者的故事,也是无分地域的。我们用无地域的客观眼光来评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餐饮,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愿以此青岛专题奉献广大读者,共叹其中之妙、共享其得失。

村情简介 篇4

村情简介

一、基本慨况

我村距离乡政府 2.5公里,辖3个农牧社,常住人口296户1182人(含脱贫户145户683人),其中:劳动人口697人,享受低保212户554人,五保户1人,残疾人户29 人,艾滋病患者124人,吸毒人84人,边缘易致贫户14户 53人,有适龄儿童219人(含脱贫户适龄儿童107人),目前小学就读155人,初中就读64人,在乡外就读2人。2020年人均纯收入8882.1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7661元。

全村平均海拔2300米,农作物以土豆、荞麦、燕麦、玉米为主产,全村有耕地2621.35亩,林地1487亩,草原3468亩;四畜存栏880余头(只),有家禽约2000只。2017年成立了致富列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洼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共带动145户脱贫户增收。全村今年外出务工人员266人,其中贫困户164人,务工工种主要包括建筑、电力和制造业,务工地点主要在广州、佛山。

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原列托村和洼取村合并为现来拖村。

二、基础设施

全村共建成通村硬化路6公里,其中通社及延申路2条6.2公里未硬化。

全村脱贫户安全住房共建15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 135套,整合资金建房24套,自建房未享受政策2套。

村卫生室面积25平方米。设有诊断、治疗、公共卫生和药品储放的工作场所,有2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村文化室面积25平方米。有2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有2套基本文化器材,有2个应急广播功能的村级广播系统,有图书3000余册,规章制度健全。

全村目前宽带通信和4G网络覆盖。

全村3个有民俗活动坝子,有4个宣传栏(内容能及时更新),目前已开展8次民俗文化活动,累计参加400余人次。

全村有1个幼教点,有辅导员2名,学前教育儿童96人(含贫困人口学前教育儿童87人),入园率达100%,幼教点均采用普通话教学,确保3—6岁儿童能听会说普通话。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我村处于“二半山区”,灌溉用水极度缺乏,大部分基本农田无法得到灌溉,只能种植一些产出量小,经济价值不高的农作物,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高;村组道路网络布局不完善,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范围不广;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村上没有集体经济的积累,村内公用事业发展基本靠上级部门的支持,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农户自筹、项目扶持、部门帮扶等形式,进一步改善水、电、路、圈舍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抓好低产田改造,通过改良土壤、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

赵川镇镇情简介 篇5

赵川镇位于宣化县域东北部。东与李家堡乡和宣化区庞家堡镇接壤,西与东望山乡、贾家营镇相连,南以黑黛山与下花园区定方水乡为界,北隔长城与崇礼县为邻。镇域面积1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22.4公顷,水浇地2020公顷。土壤以栗钙土为主,还有少量草甸土、灌淤土。全镇辖27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10708户、31213人,其中农业户9513户、农业人口28893人。宣庞铁路、112国道横贯全境,张小线在小村村与112国道交汇。主要驻镇单位有:中央储备粮张家口直属库、坤源矿业有限公司、盛达职工医院、宣化县金燕矿业有限公司等。除驻有宣化县赵川职业高级中学外,还有镇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7所。中心卫生院1所。影剧院一个。

全镇经济发展迅速,林果、蔬菜、西瓜、杂粮四大基地初具规模。境内盛产玉米、豆类,优质小杂粮和马铃薯。镇区内金、银、铁、煤、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企业多为采矿、选矿、球团等初加工企业共计70家。

大学生沂蒙情协会简介[模版] 篇6

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沂蒙情协会是全国首家关注沂蒙老区的社会服务型校级大学生社团,创建于2001年12月,以“用我们的眼睛关注沂蒙,用我们的知识丰富沂蒙,用我们的真情和双手托起沂蒙”为宗旨,以传承沂蒙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开拓大学生视野为己任,主要开展以“情系沂蒙奉献爱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历经6届,连续六年被评为校级A级(最高级)社团。

协会以打造“精品”活动为发展方向,日常特色活动有: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爱心之旅 阳光行动”系列活动、内部培训系列活动、亲情系列活动、雪山言论、周末青春创业活动等。社会实践——沂蒙情灵魂的传承

沂蒙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社会服务团队。

2002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校级优秀实践团队。

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被评为“团中央百支重点团队”,最终获全国第六名。

2004年协会分两支队伍分赴临沂市郯城县和沂水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两支队伍同时被评为“校级重点团队”。2005年协会分三支队伍奔赴沂蒙老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两支被评为校级重点团队,“重温红色道路探寻沂蒙精神——单车行沂蒙”社会实践服务团被评为“全国百支红色之旅团队”。

2006年协会联合浙江温州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开展的“重温红色道路探寻沂蒙精神——百名学子沂蒙老区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创了跨省联合的先河。

2007年,“共建沂蒙助学网青春建功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分赴临沭、莒南和费县进行社会实践,初步实现了走遍临沂三区九县的规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团被评为“省级重点团队”。另外,协会还联合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追寻红嫂足迹传承沂蒙精神”百名大学生寻访山东好军嫂模范事迹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六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协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那片张扬着红色激情的土地上,沂蒙情人在用自己的汗水打造一种文化,一种感情,一种精神,一种社团的灵魂。我们会继续着我们的事业,用我们的青春谱写自己最美好的回忆。

爱心之旅阳光行动—沂蒙情“情”的体现

“爱心之旅 阳光行动”系列活动是大学生沂蒙情协会在日常实践中全力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在2005年9月正式立项,将活动定名为“爱心之旅 阳光行动”,并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由协会团支部组建了“爱心之旅阳光行动”大学生服务队,专门负责此活动。主要在济南、临沂两地开展扶贫济困、尊老敬老、帮孤助残、义务支教、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十余次走进济南市历下区老年公寓和历下区第一人民医院等场所;多次在校内外开展调研活动;在校园内成立班车服务队,组织并参加校园清

扫和义务植树等活动;与济南血站联系开展了“集采血小板”宣传活动并为由中央电视台主办,我校承办的活动—“服务西部课本传递工程”进行宣传;多次与“泉城义工”合作深入社区、广场、医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6年4月份,该系列活动被学校申报参加“山东省优秀志愿者行动项目”的评选。

此活动将作为大学生沂蒙情协会的长期活动之一,且计划在五年内在济南市和沂蒙老区建立多个实践基地,作为协会的长期服务对象。五年中努力完善活动体系,不断开拓创新,五年后将扩大服务范围,并开拓其它服务项目,在周末或节假日在山东省内开展不同层次的服务活动,并力求“走出山东 服务西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部培训—沂蒙情力量的源泉

协会建立之初,就特别注重内部培训活动,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这使得沂蒙情的队员具有了良好的品质,奠定了沂蒙情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良好声誉,使得沂蒙情连年获得各种奖励及荣誉。

经过六年的发展,内部培训系列活动已经日趋成熟。2006年协会建立了“素质拓展中心”专门对会员进行培训,并确立了内部培训系列活动体系,主要有以下活动:沂蒙讲堂、“青春风”演讲比赛、内部辩论赛、创业知识讲座、文艺培训、写作技巧培训、时事讲座等。

此外,我们还定期开展亲情系列活动、雪山言论、周末青春创业活动等,而且每年都有新活动。通过各项活动激发队员的激情,增强队员的社会责任感,教队员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在这风风雨雨的六

年里,我们有过坎坷,有过辉煌,但不管怎样,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沂蒙情”洒向更多的土地。理论与实践结合激情与理智同在六年来,沂蒙情协会一直以这句话作为指导思想,注重灌输理论知识。暑期社会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模式和新的活动体系。通过各项活动激发队员的激情,增强队员的社会责任感,教队员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在这风风雨雨的五年里,我们有过坎坷,有过辉煌,但不管怎样,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沂蒙情”洒向更多的土地。

欢迎登陆:

齐鲁情简介 篇7

漫河乡共有38个行政村,人口28458人,行政区划面积66.7平方公里,全乡总耕地面积55065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阜城县委、县政府“绿色兴农”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漫河乡的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设施瓜菜生产做为我乡的主导产业来抓,特别是西瓜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漫河的立乡产业。2012年,我们全乡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4.2万亩,其中,春秋大棚西瓜1.5万亩,中小拱棚及其他种植方式西瓜2.7万亩,西瓜种植面积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76%,预计年产量2亿公斤,可实现产值2.5亿元。目前,我们漫河乡的西瓜种植方式大体有三种,即:春秋大棚、中小拱棚、露地种植;经过近20年的种植摸索,现已形成瓜棉间作、瓜菜间作、瓜粮轮作、瓜菜轮作等四种种植模式;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初到8月中旬三个多月的时间。“漫河牌”西瓜远销北京、天津、哈尔滨、石家庄等大中城市。

西瓜是我们漫河乡的传统种植作物,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就有种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回顾我们漫河近十几年来西瓜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较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自1985年,我们开始引进育苗技术,使我们的西瓜生产从产量和效益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1995年,后八丈村民张书昌率先种植了我们漫河乡的第一个西瓜大棚,并获得了丰收,继而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开始种植大棚西瓜;1997年,我们聘请了山东省寿光县尧沟镇的郭奎元师傅,在许家铺村搞试点,引进了西瓜嫁接技术,解决了多年来西瓜不能种重茬的难题;1998年,我们成功注册了“漫河牌”西瓜商标,使我们生产的西瓜有了自己的品牌;1999年,在河北省农业博览会上,“漫河牌”西瓜被评为省名优农产品,并连续六年获此殊荣;2002年,以漫河乡为主产区的阜城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河北西瓜之乡”;2003年,“漫河牌”商标被市工商局注册为知名商标;2005年,“漫河牌”西瓜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漫河乡为主产区的“漫河西瓜”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已完成,证书于2011年12月颁发;漫河乡属第六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示范基地,又是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2012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上一篇:岗位安全提示卡下一篇:人间处处是温暖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