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共12篇)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 篇1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传统,而且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启发,直接研读“经典”,就等于直接接触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做了这件事,你将会写出更加好的篇章。

中国是诗的民族,诗是培养人的精神,抒发人的情感最好的媒介。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行路难》抒发了对世物的感慨,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离别时的痛苦,又把离别失望和希望融在一起。感情复杂而细腻,正为朋友和家人离别时所运用的千古名句。

优秀而又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内涵丰富深刻。意境高远,充满着智慧与哲理,给人以启迪,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读着这些经典诗文,你是否想过,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成为全人类文代的宝贵财富。你领悟了吗?你领悟这其中种种道理和启发了吗?当然你领悟的只是那一点点,不知还有多少大道理等磁卡你去发现。

为了让我们受到更多的启示,让我们从今天,从这一刻开始用心学习,感悟经典诗文中的巨大智慧的结晶。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 篇2

一、品读经典,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古诗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 应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 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的当时, 有它特定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见解, 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就会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 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 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 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我在实践中发现, 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 远远比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要深刻得多。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 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不是我们教师能分析得透切的。再说经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 其深邃的蕴意, 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自主阅读, 尽情吟诵, 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宋代大文豪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读完以后问学生: 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色呢? 诗人是站在什么位置呢? 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自品自读, 哦, 原来答案是在后面两句中有了结果。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不用分析解读, 自悟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顿时恍然大悟。

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以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 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 端午节, 为了纪念屈原, 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 了解屈原情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 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 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 在每天下午课前准备5 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 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 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 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 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 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 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像出一幅图画。同时, 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 引导其运用联想、想像、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 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 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 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 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

三、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中国是诗的国度, 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夫子教诲弟子学诗, 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都是自幼学诗, 在“修身”上下功夫, 立志“治国平天下”, 心忧黎元。做地方官, 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 身居庙堂, 则力主改革弊政, 励精图治; 在生死关头, 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 就愈加深切的忧国忧民, 感怀时事, 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司马迁曾说: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 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 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读诗, 口惟心诵, 咀嚼体悟, 共鸣感情, 自然就润养身心, 化育灵魂, 铸造人格的支柱, 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读诗, 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 含英咀华, 探寻意境, 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 沉潜到文化的深层, 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 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 可以使人性发现, 使名利心淡泊, 使灵魂净化。

在诵读经典中成长 篇3

关键词:经典 诵读 母语教育

读书人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世界,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他们可以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如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马克思处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处学得批判精神。一辈子能读大量经典,在经典中成长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一、关于经典作品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说:“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白先生提到的古书(古文、诗词),就是经过时空过滤的中华民族的经典,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的“护身符”,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作品,我们是不该只凭“道听途说就以为自己懂了”而暗自轻视,每个读书人都应该下一番切实的研读功夫。

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说: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这就是说,经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我们一生中阅读到的书籍,哪些作品曾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只有经典作品!古语说得好:六经注我,而后才是我注六经。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恩泽后世的中华经典。“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先人创造的经典不该被束之高阁,应当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强国富民的利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就能发现其中蕴涵着无数深刻的哲理。“君子和而不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學的基本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体现的是中国“古圣人之道”。这一“古圣人之道”是中华文明或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基础。今天细细研读仍然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价值。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典籍,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比如有学者论述《孟子》的语言:“后来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臻于成熟,并成为后世古文家绝好的典范。”我们现在所读的白话文章,就语言文字而言,大都远不及古代典籍那样精炼简洁,晓畅准确。这些先祖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今的社会乃至未来,都有很好的教益。

二、读经典的方法

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工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毫成文。南怀瑾先生曾坦露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这里的“读”和“背”采用的是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从春秋时期到清末废除科举,中国人读经的历史有2400多年,一直是采用私塾授课。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他的《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就是不追述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古代私塾里提倡的读就是“背”,是要求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枚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铺,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教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经》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遗,不足以受用成果。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和没读一样!”我们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不过是常常知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尤其是现在,浮躁流行,我们对经典的学习,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式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诵读训练。许多人担心读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史子集会让我们沾染封建气息。其实,这是一种愚昧的偏见。基督教的“圣经”不失迷信的章节,当代西方人依然把它当做经典进行阅读,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篇幅不长,加起来才一万多字,且行文优美,章节严谨,是完全可以背诵的。《论语》《孟子》中的精彩篇章或格言警句可以全背。而《老子》才五千字,多是对偶或正反串连的句式,易于学生琅琅上口,也宜作“诵读”训练。

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主要以背诵完整的篇目为目的,这种读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不似今天“偶然地、随意地”翻看,而是唱,是背,是“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大量的经典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透彻,将绝妙的辞采章句烂熟于心,以至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其实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背诵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美妙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情历练,就常于不经意间更上一层楼。如今,我们的母语源泉几乎是干涸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几句摇篮诗,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胸无兰墨,这么薄弱的根基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为了让我们的母语源泉不干涸,我们应该发动全社会都来读经典,让经典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让中国人在阅读经典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乔炳臣,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陈琴.素读经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胡卫红.听儒学大师谈人生[M].新华出版社出版,2007.

[5]向村仁.私塾手册[M].华夏文艺出版社,2008.

[6]丁刚.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 篇4

给我一本《三字经》,请让我慢慢品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人,不想学习、认为学习累,学习苦,或者生性贪玩,随之品行也慢慢地改变,变成一个无用之人。有的人,从小刻苦学习,努力创新,坚持不懈,那么他就会比别人多一份收获的甜蜜。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平等的,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你未来的人生梦想都有你自己决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那成长路上必定会有很多的风雨,会有很多的阻碍,只有你经历了磨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玉不打磨雕刻,怎么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如果我们没有考验,即使一帆风顺最终也会失败!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人之子,不好学,不应该如此。年幼而不知道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就不会有所作为。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知道勤奋学期,那他长大就会无所作为!人生在世,即使能活一百岁,那童年有有多久呢?古人认为,最好的学期年龄在十三岁以前,不是说你过了十三岁就不能学习,而是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会事半功倍,会很轻松。这不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吗?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孩子通常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还要父母背书包。可知,我们跟黄香比起来是多么的惭愧呀,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要孝敬他们!百善孝为先!不能忘记父母,长大了,对回家看看。父母——才是你最亲最亲的人!

朋友们,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吧!读书使人美丽,读书使人智慧!读了《红楼梦》你会看到清朝中期四大家族的兴衰。读了《三国演义》你会看到东汉末年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传奇历史。读了《水浒传》将你带回宋朝看一百零八将在梁山起义。看了《西游记》将你带回唐朝看西天取经。一本本经典,每一本都值得回昧!

朋友,开始读书吧,就算你很忙,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来不是吗?让我们阅读经典,有古人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与我们一起去感受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你去思考,都可以让你去细细品味!让我们敞开心扉,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从仓颉造字到蔡伦造纸,从三分天下到安史之乱,哪一件事不值得我们回忆?

花开花败,四季轮回,已阻止不了我们追忆经典的脚步。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 篇5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有不少好书陪伴着我,它们仿佛是滋润着我们的雨露和甘霖,伴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成长的过程,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缠着妈妈给我讲童话故事。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恶毒,而美与丑又是怎样的,七个小矮人就是善良的典范;灰姑娘的故事则更明确地告诉人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是最美的,心是恶毒的,她再怎么掩盖自己也是没有用的;《海的女儿》是一个为追求爱而努力奋斗的美丽童话故事;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在学习上,我们怎么不能呢?

我是从小听童话故事长大的,我从里面感悟到点点滴滴的道理,启迪着我的想象,世界名著也值得一看,我也看过其中的不少,也似乎读懂了其中的含意,

读后感作文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经,在取真经的途上困难重重,但只要齐心协力、团结友爱,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一百条裙子》则表达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远远超过了所有的爱……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书籍不正是天空中光芒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们的童心,让我们在成长的起跑线上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征文 篇6

在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书本竞争的对手太多太强了。人们可以轻松地敲着电脑键盘,打出一行行大小均匀的文字,研读诗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可昼夜不停目不转睛地关注股票的张跌,却不爱翻阅唐诗宋词元曲;人们有了痛苦烦闷宁愿上麻将桌下舞池去发泄,却不愿静下心来反思以寻求心灵的澄明……他们疏远了让他们返璞归真的心灵殿堂——书籍。他们宁愿用焦油和酒精来麻醉自己,却不屑光顾这片乐土。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何方?他们的理想、情感寄托在哪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的范围也在日渐扩大,不仅指狭义的书报杂志,还包括教育性的电视和广播等等。说真的,现在坚持日日读书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其实,现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读书。衣着能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能给你气质的美。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经验来感知世界,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读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能使人的心灵摆脱尘俗的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你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类的一切。惟有读书能够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两极中保持宁静与平衡。16世纪一位西方哲学家说:“当我有些钱的时候,我买书,剩下的钱再去买食物和衣服。”物欲就像茫茫沙漠,没有一条路可以寻到绿洲,而精神的财富却像曲径通幽,妙趣通无穷。与其花钱买到名牌时装美一时,不如投资书籍终生受益。

清贫把持不当,就会变成寒伧;小康处理不妥,便会陷入俗气。清贫而不寒伧,小康而不俗气,关键是要有书卷气,而不是市俗气。如果你热爱知识,即使失去财富,你还是富有的;如果你只爱财富,失去它你会一无所有。

尼克松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有人说,一本好书是不会寂寞的。实际上,读者更不会寂寞。一卷在手,神游天地,俯视苍穹,与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界的万物沟通与交流,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经典诵读,感悟成长作文 篇7

笔者理解的“诵读”就是将所读的内容变为永久、终生的记忆, 是一个人对人文素养的原始积累。它跟一般的阅读积累不一样, 诵读积累以背诵为目的, 是为了获得“种子”之功。

二、校本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

现在的课外书籍浩如烟海, 就是那些经典书目也是数不胜举, 学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这么多的书籍, 因此就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学生识别能力低, 容易被诱惑和误导, 所以学校和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在当下的环境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从本民族蒙学读本、唐诗宋词、国内外名家名篇以及除苏教版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小学教材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 按低中高年级重新组合编写出一套新的诵读教材。因为经典的作品都是具有巨大的魅力, 学生诵读经典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忘记内容, 但是经过经典熏陶过的心灵却不会褪色。

首先, 从本民族的经典读起。低年级段是孩子识字黄金阶段。因此, 我们从《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孩子诵读内容。这些内容极具阅读效果, 琅琅上口。

中年级段, 我们选择背诵《弟子规》和大量的古诗词。高年级段除继续背诵大量古诗外, 还要选择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这几本书的行文很美, 节奏感好, 只要引导得法, 没有多少难度。其次, 教材也是诵读经典的好选本。除去我们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以外, 其他如人教版、北师大版、浙大版等教材中也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 课题组成员也把它们选入校本教材中, 让学生背诵下来, 比听老师精讲细嚼要强一千倍。对他们的语言积累大有裨益。

三、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诵读经典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得不到保证。进行经典诵读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关于诵读是很少涉及的。由于应试考试的影响, 在校园里, 学生进行的是背诵, 考试考什么就背什么。在家庭中更是缺少阅读氛围, 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够监督孩子进行诵读。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都缺乏诵读热情, 即便进行诵读也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此, 学校必须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 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不停讲课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中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

一个人的母语习得课程基本都集中在小学阶段。怎样依纲靠本地“深挖教材, 讲透教材”, 蓄足一个人一生所用的母语能量呢?课题组成员把整个小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研究透彻, 适当取舍, 试着把一个学生该学的语文知识大致分成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这样, 每周可以挤出一节正课时间用来开展“诵读”, 再加上每天早读、午读各十五分钟, 按每天60字的量最低估算, 六年就可以熟练背诵近十万字。

四、如何做到诵而不闷

现在的教学手段非常先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它音形色结合的优势辅助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其不感到厌烦。

(一) 将韵文诗的诵读设计成有趣的游戏

具体的操作是将学生分好组, 每一组阅读一部分内容, 然后交替轮流诵读, 这样的方式比让学生单独一人阅读效果要好。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还可以引发他们的集体感和竞争感, 使他们越读越有兴趣。这样, 经过三四遍的往返诵读之后, 学生也就能熟记于心了。

(二) 长诗文用角色朗读的方法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诗, 如果让学生按照平常的方式背诵, 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 而且背诵的效果也不好, 一段时间后会很快遗忘。面对这样的诗, 教师可以按照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有的领背, 有的和声, 有的唱, 效果就不一样了, 不仅有趣, 还不会错乱。这种背法, 一旦记熟, 就不会忘记。

(三) 近体诗 (格律诗) 最好用吟诵的方式

教学生吟诵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先教给学生一点格律知识, 分清平仄。这样他们在掌握方法后, 就会自己独创吟诵的方式。我通常把一首诗或词进行反复读, 找到感情基调, 然后随口哼出曲子, 给电脑插上话筒, 在ppt中点击“录制旁白”, 将吟诵或哼唱的诗词录下来。上课时, 学生把诗词基本读熟了就跟着录音吟唱。

(四) 要有相应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诵读情怀

为了鼓励学生的诵读热情, 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诵读大赛, 并热情邀请家长参加, 让学生在比赛中增强兴趣, 并在比赛后进行评价, 评价以鼓励为主。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结成读书伙伴, 相互鼓励。教师在评价中所给予的成绩也是很重要的, 每一个成绩都是对学生的鼓励。

总之, 经典诵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它涉及了很多方面, 是难以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在施行的过程中, 采取合适的做法, 让经典诵读更有价值。

摘要:为打破一本教材到底的常态,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从蒙学读本、唐诗宋词、国内外名家名篇以及除苏教版以外其他版本的小学教材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 按低中高年级重新组合编写出一套新的诵读教材, 并采用游戏、吟诵、角色朗读的方法, 配以相应的评价, 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在识字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优秀征文 篇8

人生总有千百转,不错的,生活中难免没有乐趣,只有做着称心如意又不违背道理的事,生活才会渐渐充实,慢慢富裕。

我便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朗诵。

自晓事以来,每当闲暇之时,便会拿出散文集或诗词歌赋来吟诵。我自相信,诵读之时,便好似神通,至身于银河星辰之下,绿茵红花之上。空其身,解其乏,身临其境,感作者之感,思作者之绪,整个灵魂就像被抽离,随着慷慨激昂的声音,带到了湖光山色处,眉眼盈盈边……

假期,我独自来到书馆。这里,我不能提高音调,放声朗诵,便只好几经周折,把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回家中。不过,这也能使我长时间与书香共处,使自己能与书中情感长时间地血脉相连,环环紧密相扣。业业矜矜地翻开诗集,让思绪随着记忆的藤蔓,专注于此事,一起回到了,几天前的短暂时光。啊!仍是那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诗集,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情调……

时光匆匆溜去,我怎样才能留住这美好片刻?继续游离在那沧海星辰之巅?

伴着书籍,我的灵魂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体。我口不干,舌不燥。仿佛已是一位修炼千年的.仙人。早已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壮志豪情的“长**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或为幽寂清冷的“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都是我极其欣赏的诗句。它们常让我反复再反复地品味,虽早已熟记于心,但却回味无穷。正所谓,读一遍,便可知其新意。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篇9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学诗篇。我们诵读这些诗,看到我们的民族如何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劳作,休养生息,如何历尽艰辛,开拓发展。先人的喜怒哀乐,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以及他们的人格操守,志趣和追求让一辈辈的后人去传承。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的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诗中透出的人文精神一一乡国情怀、亲情以及人生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巍峨大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在幼儿园时,我们就用稚嫩的声音吟诵这诗句,知道要节约每一粒米,“节约”这个概念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理念成为了世博史上的一个新亮点、新起点。有一些场馆是临时建筑,与永久性建筑相比,造价节约了50%。我们学生也为节约而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节约更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听,,朗朗的读书声早已从校园里传来。午间,校园里又是那么安静,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哦!一一大家都在抓紧时间,捧着课外书,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了我们互相激励的座右铭。

小时候读那些经典,总是似懂非懂的。拿起《三字经.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放下了《弟子规》,也只学会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不过就仅是这一点,也让我赢得了父母的夸奖,让我的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坚信了我阅读经典的`决心。就这样,我被父母给“夸”上了读经典的路。略微长大一点后,我才明白了经典的厚重与深沉。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终于读完了《三字经》也有机会背诵里面许多句子。在生活中,我耳畔总会时时回响着其中“昔孟母,择邻处”的句子,于是令我自觉避开了那些坏人坏事,交到了许多的良师益友。后来,我便在岳飞的那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开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生活。不过,繁重的学习任务,过多的作业习题,却让我一度离开了经典的阅读。后来在一个晚上,我无意中读到了苏轼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使我又喜欢上了中华经典中的一块瑰宝一一宋词。在阅读宋词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懂得了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再到后来,我又发现了一块最大的瑰宝,那就是唐诗。《唐诗三百首》是我最爱翻看的图书,被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所吸引,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所折服。在阅读经典中,我与先贤对话,与圣人谈心,从经典那里,我得到了许多的教益。回想阅读经典的过程,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滚滚的长坷,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河,从远古的圣贤那里,一直流进我们的心胸。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雄浑,经典诗文伴我苗壮成长!让经典永远与我们相随,滋润我们的人生!

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读书感悟 篇10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弟子规》里:“父母教,须敬听。”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应该恭敬地聆听。

这时,我心里觉得非常惭愧,因为以前一直认为爸爸妈妈讲的道理是多此一举,把它当做耳边风,继续我行我素。结果,在生活、学校方面碰到很多困难。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爸爸妈妈把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教导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勤奋向上,少走弯路,做一个学业优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教,须敬听”是我们做子女要遵守的最基本美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听取一切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早日成为一个上进,有益社会的人。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以上的道理,而且里面还有许多哲人的话,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体会、遵守。

诵读经典 快乐成长 篇11

甲:大家好,我是四(1)班播音员甲欣怡。

乙:我是四(1)班播音员乙旺垚。

周:我是四(1)班播音员周子昕。

合:本次播音的主题是:诵读经典,快乐成长

甲: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圣人朱熹的一首诗,题目是《观书有感》。请听—— 乙: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周:《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今天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学习,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甲:嗯,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乙: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竟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周: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很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甲:请再欣赏一遍。

合: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乙:学完了朱熹的《观书有感》,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题目是《诵读经典,伴我成长》 周:前年,我读唐诗,那是一个霏雨蒙蒙的早晨,稚嫩的我用稚嫩的声音,在门口诵读着《唐诗三百首》。

甲:中国文学史的波澜起伏,中华文明册的壮阔传承,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乙:听,孟郊对着妈妈诉说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穿越时空,一千五百年,让我们铭记住这份

滋润心田的阳光与雨露——母爱。

周:看,杜甫对着山身描绘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鬼斧神工,大自然手笔,让我们抒发胸中那份

风雕雨刻的豪情与抱负。

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话语荡我心怀;

“热爱家乡,关爱亲朋。”

爸爸温暖的言辞绽放我心田。

合:游遍书山学海,不忘恩师教诲,阳光明媚的百花园姹紫嫣红。

乙:去年,我读宋词,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夜,天真的我用天真的声音,在窗前朗读着《宋词三百首》。

周:百年宋史兴衰的见证,千载传颂爱国的激昂。

分分毫毫,也在不言中。

甲:听,岳帅用他那豪情的宝剑挥洒——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荡气回肠的爱国志,激励着爱国志士为国浴血奋战,诠释着什么叫爱国主义?

乙:看,陆游用他那悲情的长矛表露——

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慷慨郁闷的叹息歌,倾诉出南宋君臣

苟且偷生的可耻行径。

国不爱,家必亡;己成奴,流血醒!

他那悲愤凝怀的战歌,撑不起摇摇欲坠的宋柱。

周:南宋必亡的历史,告诉爷爷和爸爸,落后就要挨打,不发展就要落后。

甲:今年,我读《雷锋的故事》

这是一个鲜花烂漫的春日,今天的我用今天的声音,在阅读着新中国自己的雷锋故事。

乙:那知冷道暖的字词,那有温有度的言语,他感动了青山和绿水,它们也在呢喃诉说——

把山川美化,我们也爱着中国!

合:雷锋,多么难忘的名字,八千个日日夜夜的平平凡凡,却定格出永恒的道德楷模——

一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一生。

甲: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诗歌《诵读经典 伴我成长》,想必大家一定很受启发吧!那么,怎样诵读经典呢?

乙:我们应向六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挑战。

周:是哪六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呢?

乙:1.骑马观花,不认真很快地读一本书。

2.快速阅读,不朗读,不记笔记。

3.没弄懂书中的意思。

4.书是书,不与自巳联系。

5.读书如换电视的遥控器,毫无目标。

6.一边看书,一边玩。

甲:那你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怎样的呢?

周:我知道:

1.读书最好的方法是背书,背几部经典一生受益无穷。

2.抄书是个好方法。

3.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记笔记。

4.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讨论读的书。

5.告诉孩子;书是打开世界上一切宝库的金钥匙。

乙:看来,读书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周: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加强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成长 篇12

------中华经典诵读经验交流材料

朱王堡小学

李艳萍

经典美文诵读,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不但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夯实教师的文化底蕴,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呢?当然不能强迫硬逼,而要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只有让学生成长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经典,才能激起诵读兴趣。因此,要从“创设书香校园、打造书香家庭”入手,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全方位地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

一、创设书香校园,营造诵读氛围

学校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加大投入,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做起,努力建设“书声朗朗,文墨溢香”的书香校园。在校墙、橱窗上粘贴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教室四周悬挂名言警句;校园主要通道两旁放置精心设计的文化标语牌,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格言警句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每天早晨规定一定的诵读时间,诵读诗词内容,与文本对话,与名人交流,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到陶冶。每周定期设定诵读栏目,播放古诗词光盘,或配乐朗诵、配图解读、配文表演,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妙。

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氛围对孩子诵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家长做到“建一个家庭书架,共读经典美文”,引领构建学习型家庭,使家长成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以此作为促进学生诵读深入持久、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建立制度,分级落实保障诵读

为了使诵读从一开始就落实到位,学校要及时建立并完善系列制度,保持学生诵读热情的持续高涨。一是保证诵读时间。要保证每天一小课,每周两大课的时间进行诵读。例如:每周二、四下午诵读课及操前20分钟统一为全校诵读时间,每天10分钟晨读,每节课前3分钟诵读,走读学生每天回家再诵读20分钟,以此达到积少成多效果。二是探索导读方法 学校倡导老师开发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近几年,教师们探索研究阅读方法的指导,常见的有自主阅读课,读书汇报课,好书共享课,你评我点话好书鉴赏课以及阳光诵读等课型,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效率及热情。还有一天一句格言警句,一周一篇经典美文,一月一次读书交流,一期一次成果展示会,一年一个读书节,倡导“熟读成诵,渐得渐悟”等等。三是建立评价制度 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经典诵读之星,”学生可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同时,每个寒暑假学校可开展师生阅读活动,并进行假期阅读之星评比,及时召开读书交流会,营造师生共阅读的气氛。

学校还可每年评选书香家庭,以此为契机,引导家长建立家庭书架,制订亲子阅读计划,落实亲子阅读活动,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创设条件,推荐读物分层读。

1、构建书库。“有书读”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要让各个层面的孩子有适合他们自己阅读的书。为此,学校要建立三级书库:一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大量优质图书,学生每周有固定时间借阅;二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建立“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共读一本书,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2、分段推荐读物。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阅读能力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取向,因而各学段课外阅读内容和程度应该有梯度,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据此,可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推荐优秀读物,并辅之以保障落实的阅读建议。例如:低年段可推荐《中华童谣100首》 《假话国历险记》等中外好书。建议 进行“一课一儿歌(对子歌)、一日一成语、两日一谚语、三日一古诗(三字经)、一周一接龙、一周一故事、一周一生活记录、一月一好书”。中年段推荐《唐诗三百首》《元曲》《弟子归》《孟子》《长生塔》《爱的教育》等中外好书,建议 “一课一名言、一日诵一段、两日一古诗、一周一摘录、一周两生活记录、两周一好书、一月一感受等活动。高年段推荐《论语》《中庸》《大学》《庄子》《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建议通过“一课一名句、一日一诵读、三日一古诗、一周一美文、一周一好书、一周两习作、一月一交流”加以落实。”

3、编写诵读读本。仅仅推荐读物篇目是不够的,因为每次老师都要独自寻找资料,难以真正落实。即使到书店买,也很难买到供各年段学习的适当读物。最好是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策划自主编写经典诵读读本,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以及本地名家名篇,如骆宾王、吴晗等作品统统编写进去,形成学校独有的文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孩子分别阅读。

四、植根课堂,习得方法学会读

有了兴趣,还要懂得读书的方法,做到“会读书”。要把经典诵读牢牢植根于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致力于探索有效诵读模式,教会学生读书技巧,关注读书过程。要探索课堂诵读模式 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等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结合,循序渐进。探索中,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美等。拓展时,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经典诵读,不强求深入理解,要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方法,习得能力,再向课外拓展,或独立或合作阅读,在自然状态中运用方法,在迁移中渐渐学会读书。做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要明确“三不读书”要领,即 “不会默读不读书”,通过默读,推敲词义,理解句子,根据读书目的选择运用精读、略读、质疑、摘抄等读书方法,抓住主旨; “不动脑筋不读书”,把读书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三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和动手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出精彩语句,涂抹记录下所思所感。

五、活动贯穿始终,体验成功促进读

“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是开展经典诵读的又一策略。从“竞赛、欣赏、专题”三个角度设计活动。竞赛活动可分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有全体学生参加,如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欣赏活动可通过校广播进行,让学生领略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专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有专题辩论赛、好书推荐会、模拟书店和课前三分钟谈天说地。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以班队会形式开展的专题活动,如“说古论今话对联”“走近李白”“能说会道大派对”等,还有“看,我家里藏书多”“寻访骆宾王”“走进中国小商品城”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隆重举行校园文化读书节,在读书节中开展“赛诗会”“美文诵读展演”等,让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此外,学校要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室板报是每个孩子展示读书成果的天地;学校校刊是学生展示自己的窗口;班级《我们的成长故事》记录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六、家校联系,倡导亲子共阅读

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形成和保持旺盛的求欲,是开展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学校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还要充分利用“父母”这个有效资源。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亲身力行,就能大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因此,我们发出“构建书香家庭”倡议书,定期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投身到诵读活动中来。我们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天听孩子背诵相关唐诗宋词,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上一篇:安全保卫科岗前培训下一篇: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