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法制工作总结(通用8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中的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做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几年来,我校为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和管理,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同时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治校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了学生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法制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校的法制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校长是法制学校校长,聘请港区派出所王春民所长为法制学校副校长、校负责德育线的王为持副校长为法制学校常务副校长。下设办公室、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二、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工作
1、每年新生入学时(九月份),组织初一新生认真学习《学生守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其他校纪校规,同时进行测试、评比、表彰,为学法、守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每年十月份邀请公安、司法、交警单位给予法律知识讲座。05年10月邀请镇法律事务所刘律师给全校师生、部分家长作法律知识讲座。之后,各班召开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并选择一到两个班为全校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观摩班会。十一月份各班出法制教育黑板报一期,并进行评比表彰。十二月份结合家长学校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又差生和家长进行法制教育讲座。一月份结合期末总结、评比、表彰有进步的双差生。三月份结合安全教育活动,进行交通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四月份邀请镇医院专家对学生青春期知识讲座。五月份由律师给教师法律知识讲座。
三、平时紧密结合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当发现少数学生世界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心胸十分狭窄,虚荣心又强,喜欢争强好胜的苗头,政教处配合班主任运用有关法律条文,结合学生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教育,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使学生接受,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近几年来,我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趋于完善,并卓有成效。教师自觉学法、知法、依法执教意识明显增涨。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并且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的学生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权利义务观念,特别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观念开始树立,遇事首先要想是否合法,做事首先考虑是否违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五汛镇第二中心小学 2009-2010学年法制工作总结
今年,本校能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贯彻会议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法制教育阵地建设
做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规章制度,有检查评比,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学
校将组织少先队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号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以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力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育阵地的建设。学校组织能力强、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来激励号召少年儿童,激起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强烈意识。我校将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寻访烈士足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反对邪教系列活动;重点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继续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并会同工商、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
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学校真正形成“内稳外联”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成立家长委员会,重大问题召集家长委员进行商量,反馈信息。每年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还举办家长法制教育学习培训班,学校法制校长给家长做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了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很多家长自觉放弃了棍棒、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正确手段教育孩子,懂得了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使家长与学校有了及时的沟通,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抓好其子女的法制教育,做到了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减少并遏制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滋长蔓延,使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起普法平台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黑板报、广播、放电视录像或放碟片等对全校师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广播设施的作用,利用中午及周一课间操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
2、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讲道德故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集
体”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
2014年10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 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向新的战略高度。这一政策背景对高校“依法治校”的落实和推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在依法治校方针指导下, 深化教育改革, 转变工作理念, 加强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将是必然趋势。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改革, 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加之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因此, 加快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 着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进程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高校依法治校的步伐也须逐渐加快。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应切实提高法治化水平, 注重将法治思维深入渗透到各项工作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 为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2.适应高等教育主体之间法律关系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教育成本由国家和学生共同承担, 学生毕业后也需要自主择业, 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纵向行政法律关系, 还兼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需依照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清晰定位, 以法治化的方式规范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评价教育主体行为。
3.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需要。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社会思想的开放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 不断出现的学生与母校对簿公堂的案例, 都反映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 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建立规范化的秩序, 是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 教育领域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在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滞后和缺失, 违反上位法、程序不合理这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规范和约束, 但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高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落实。然而在社会加速转型, 高等教育加速改革的当下, 高校普遍存在规章制度滞后, 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空白等问题,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时会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此外,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还存在违反上位法的现象。高校根据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时, 会因治校理念不同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有的甚至会制定出比上位法更高的标准和更严厉的纪律处分, 这些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无疑造成了对学生权利的侵犯。高校法治基础薄弱还体现在程序的不合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普遍存在重实体, 轻程序的现象。比如, 高校构建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程序普遍存在缺乏民主参与、公示栏征求意见等步骤走过场的情况。再比如, 因轻程序导致的学生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 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虽然《教育法》等法规对学生的权利救济做了规定, 但高校在具体制定规章制度及执行时, 往往忽视了程序正当性。
2.教育主体法治意识缺乏。部分教师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较大。虽然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已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 然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学校未能及时转变角色, 依旧保持在纯粹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行使行政管理权力, 忽视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而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缺乏法治维权意识, 难以提出异议。
三、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措施
1.加强高教立法, 建立健全高校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 国家在教育领域出台了诸多宏观上的法律法规, 高校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结合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法规滞后和缺失, 要及时修订完善, 注意实体与程序并重, 保证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
2.增强法治意识, 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中, 高校管理者需增强法治意识, 更新教育理念, 由权力本位向权利至上转变, 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 告知其行为的后果,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可以建立契约化的管理模式, 依据教育合同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高校和学生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 对违法违约行为进行合理界定, 将“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法律依据。
3.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重视法律法规学习。为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接班人,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引导师生树立依法治校的法治观念, 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形成人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注重唤醒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可以定期组织法律相关的主题讲座、研讨学习会等,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为法治校园的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4.坚持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双管齐下。在依法治校日趋推进的当下, 考虑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复杂,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存在复杂的多元属性, 法律法规并不能详尽规范所有工作。因此, 一方面需要通过法治建设规范行为, 另一方面, 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填补法律法规力所不能及的空白, 法理情理双管齐下, 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相互配合补充, 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觉悟, 如华东政法大学对学生纪律处分有听证制度, 但每次听证会结束后, 不论结果如何, 评审团都会以老师的身份给予学生中肯的教诲, 引导学生自我省思, 严于律己, 避免纠纷再次发生。
四、结语
在依法治校理念的指导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推进不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依法约束教育主体行为, 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增强师生法治意识, 提高法律素养。同时, 还要坚持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互补充, 合力育人的工作理念。这项工作的推进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高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教育主体相互协作、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道平, 王笑君.从法治视角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 .
[2]刘越.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 .
【关键词】依法治校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 法制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9-02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论在学校建设、事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依法治国方针,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要举措。以法律形式规范学生资助工作,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是落实四中全会“依法行政”精神的具体表现,有助于资助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法制化管理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纲要》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党和国家在资助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解决了一些问题,推动了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在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远没有完成,国家应完善现有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律法规。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需要依赖于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效力较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缺乏规范性。我国现有的有关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法律、法规,比较系统、规范的形式是工作细则或暂行规定,其他的均以通知、意见、指示、决定等形式出现。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一般是由教育部等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实施起来出现操作性不强、责任不明晰、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而现行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未对学校特别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做出明确规定,这就使得我国现有的有关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法律效力较低,也使得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
1.组织性质不稳定。自2007年国家助学贷款及整个新资助政策体系出台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基本进入了正规化的管理过程。但是在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有时是作为资助政策宣传组织而存在,“执行政策宣传的责任”,属于国家和高校的联络机构;有时又是作为资助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自上而下的资助管理工作”。组织性质的不明确,使得学生资助管理组织地位不明,无法保证工作的效率。
2.组织职责不明确。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组织的职责一直未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定,现有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发展政策停留在对机构成立阶段,仅仅是要求高校成立学生资助事务专门的职能部门,规定机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但对组织机构的具体职责没有进行规定。现有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政策与制度没有赋予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追究,它既不独立承担学生资助管理事务中的风险,也无法对其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法行为进行具体的责任追究,这种不明确的角色定位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障碍,致使高校管理缺乏执行性和效率性。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组织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应尽快通过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3.组织形式不规范。由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组织的性质一直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学生资助管理组织的形式也无法规范,有的学校专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的则将其依附在学生处或是教务处等处室之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形式的不规范,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
4.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目前,高校的在校生规模逐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资助逐年增加,凸显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但不少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力量明显不足且缺乏专业知识,资助管理过程中的政策宣传和问题处理能力缺乏,另外高校针对资助管理人员的保障体系和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
5.业务工作不规范。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关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资助资源的筹措及分配方式;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及经费投入等都需要要用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和规范。由于无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业务工作非常不规范。因此,要想依法治校,需要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使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及举措
1.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律法规。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目前的《高等教育法》对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方面留有空白。因此,我们一要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理论研究。可由中国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全国的高校资助管理理论研究人员建立国家层面的学生资助专家智库,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有关高校学生的构成、特点,资助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手段,资助管理组织的性质、任务,人员的构成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完善《高等教育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要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法》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完善过程中,要将国家现行的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加以系统研究分析,同时要注意学习、借鉴、吸收国外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加强章程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大学章程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部分,它是大学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法”。当前的任务是加强大学章程中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依法对过去建立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同时要抓紧完善新的规章制度建设。搞好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章程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能与之相抵触。其二,可操作性原则。章程建设的可操性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和详尽操作规程。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公正廉洁、依法办事的管理队伍。加强高校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依法进行资助管理,关键要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管理、公正廉洁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校长、具有一般管理权限的资助管理人员以及院系辅导员组成。为此,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要加强资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吸收财经类、管理类等院校毕业生、岗位进修培训等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资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要不断深化高校资助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资助资源的筹措及配置,调动各部门积极配合资助管理部门,共同形成一个为学生服务了大队伍。
4.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在加强高校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中,高校和政府有关机关(部门)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好各方面力量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完善《高等教育法》时,要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资助管理法律监督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国家有关学校资助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统一实施,确保依法治校、依法进行资助管理的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一个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在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中,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广泛宣传加强高校资助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内容,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使人人具备法律至上的观念,这样才能将学生方面的诚信问题、银行借贷风险和高校担当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为依法治校、依法进行资助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语
加强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实现依法管理,是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它对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持续、稳步、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学校稳定和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依法治校视域下,应切实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加强学校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心小学
2005
年
月
加强学校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并强调指出“抓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学做人的重要阶段,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保证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成长。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依靠亿万青少年,因此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至关重要。
另外,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实施依法治校,对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校以“四五”普法为契机,根据上级部门普法规划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为中心,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现就此作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加强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设,提高干部依法治校能力 加强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建设。核心小组的组织建设是本单位普法工作开展的关键,是工作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法制轨道,必须依法行事。领导重视了,工作就好开展了。在镇“四五”普法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原基础上加大小组工作力度,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适当调整工作部署。针对“四五”普法的特点并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转变观念,加强服务,依法治教、三个工作重点,布置工作。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每3个月学习会议制度长期坚持。会前认真准备,互通情报,有针对性研究问题,正确决策。凡因公、私请假缺席者定要补看会议记录和自学。组长不定期向个人或在会议上汇报干部依法勤政廉政、干群关系和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带头宣讲一些法律法规并结合我校实际以及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根源,找办法。表彰遵规守纪者,对违规违纪现象绝不护短。正确对待群众,是搞好普法工作的实践基础,离开群众的支持是不行的。法制规章的严肃性必须和同志间、干群间的真情相结合。我们坚持实践“三个代表”,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教师,评先评优指标让给大家。逢年过节,干部带头值班保护学校。小组很多同志能自觉依法勤政、廉政,克服家庭或各种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大家,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深受上级领导和群众好评。领导小组依法治校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教师法制建设,提高教师依法执教水平
1、增强教师法律意识
开展“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后,广大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了《宪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例如,广大教师通过再次认真学习《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明确了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师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热心帮助困难学生的多了;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表率的多了。
2、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制度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则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威慑性、稳定性、防范性等优点为学校管理者所青睐。近年来我校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原则,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建立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人人定岗、定量、定责、定酬,使学校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财产使用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并印发给全校教职工人手一册。
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工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坚持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对遵章守纪者加以肯定表彰,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坚决煞住各种违反法规的现象。坚持不懈的常规管理,带出了一支规范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师德个人,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三、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1、广泛宣传,使学生知法懂法
(1)营造氛围,打造学校法制教育的大环境。
我校充分利用课堂、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站、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向学生宣传《公民道德标准》、《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还专门开辟了“法制园地”栏目,向学生宣传《未成年保护法》,并列举大量事实供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自护。由于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事例鲜明,语言生动,所以法制教育的宣传深受学生及学生家长们的欢迎。
(2)法制讲座,为德、法教育导航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8号文件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青少年学生要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为此,我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并且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保证了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落实。中心校下发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每月一次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权利、行为规范、自我保护的教育。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讨论、演讲、表演、讲座、班队会、绘画比赛等等,对直接涉及青少年的有关法律要组织学生学习,并请法制校长结合本地区实际到校作法制报告。每次学生们听报告时都特别专注,法制校长选用了大量中小学生身上真实的故事给同学们剖析,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开眼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孩子们惊讶至极,列举的一个个案例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他们不但自己受到了法制教育,还将这些案例讲给家长及身边的人听,使大家共同受教育。我校法制校长郭立新同志,他根据本地实际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指导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打击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使学生知法、守法、远离犯罪,增强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它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生的伤害事故处理法》等有关内容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近几年来我校未发生较大的意外伤害事故。为了维护校园周边秩序,他带领组织民警治安联防队员在校园周边治安巡逻,净化了校园的周边环境,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2、多形式,多侧面的普法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掌握一些法律知识,还要教育学生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我们国家针对未成年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那么如何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并且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们安排了一些活动。
(1)开展适宜活动,强化学生的法制行为。
任何知识,任何理论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那它只能算是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感觉不真实,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其所学的所感悟的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个体行为。每年3月份,我校都要举行向村民发放法制知识宣传材料的活动,旨在发挥学校的堡垒作用,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周边村民辐射,为提高农村法律意识,约束农民的不良行为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发放、讲解中得到了强化训练,教育效果明显。
(2)增强同学们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了解作为消费者的一些权益。针对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的行为,我们举办”买东西的学问“主题教育。通过表演小品、实际观察、老师讲解等方法,学生明白了买带包装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买,并学会了看包装袋上的日期,买摊贩出售的食品时,要注意有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家长对此活动非常满意,有的家长说自己的这方面意识也增强了。
(3)向学生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制定的一项法律,是国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质、智力、体智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为了保证这部法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同学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安排了以下活动:a.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我们的权利。组织学生收听广播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并利用班内板报进行宣传,让学生知道自己有生存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b.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把见义勇为和自我保护结合起来,我们通过班队会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知道怎样报警、报案、怎样保护现场等等。c.我校连续五年组织画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活动,中心校将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学生参与次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
(4)家校互动,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当代的教育已形成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格局。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或家庭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长时间的生活在家庭中,与家长存在着血缘、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家庭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几年来我们始终发挥着家长学校的作用,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生活在协调、统一的育人环境中,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众所周知,人的素质是千差万别优劣不等的,要想让家长能正确地科学地教育孩子,必须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因此,我们每学期召开一次法制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家教讲座使家长,使家长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转变教子观念,并以一些通过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件,运用案释法的方式,从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阐述法律知识,通俗易懂深受家长们的热烈欢迎。(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几年来,我校组织了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通过咨询、家长反映等途径我们发现在校学生有的因其他学生引诱,进而发展到偷窃;有的因单亲家庭,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而偷窃;有的因对父母不满为了报复父母而逃学等等,针对学生这些品行问题,还未发展到很严重地步,还未影响到公共场所,这时候进行心理咨询矫正还较为有利,我们就积极的想办法,与家长配合,设法切断外界不良诱因对孩子的影响,同时教育孩子不要同坏孩子接触,要选择品行好的同学作为自己交往的友伴;提醒学盛馋、懒、贪、沾的道理,引导孩子向勤奋、节俭的同学看齐,加强孩子意志力的锻炼;利用在学习上成功的事例教育孩子,帮助其战胜挫折感重新增强上进的信心。通过心理咨询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效果很好。(6)学习《交通安全法规》,让学生心中时刻有“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公路上的车辆在逐步增多,因此交通事故也在上升,每年因交通事故丧生的人数都达数万人,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教育小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我校不仅从交通队借来交通事故光盘给学生播放,还定期请镇安委会的同志到校讲座,学校还将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少先队活动,每学期至少搞一次有关交通安全内容的班队会。那一个个真实案例,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那一个个血的教训,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砸惊讶和恐惧后,留给自己的是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由于我校交通安全工作抓得实,抓得好,被评为“县交通安全示范校”。(7)贯彻《环境保护法》,做绿色家园的保护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节约用水”这是提醒全社会的人们都注意保护环境。我校对环境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如每年组织全校同学举行“我爱地球妈妈演讲”活动。为了使校园整洁,除了给各班化分了卫生区,还开展了争卫生流动红旗的活动,由于校园环境优美,我校被评为北京市环境示范校。另外,近年来我中心小学承包了“红领巾文明一条街”,定期组织学生清理街道,维护花草树木,此活动受到镇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
总之,应该说在法制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我们将向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方向迈进,使学生从小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作文明密云人。
四、依法治校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加强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人才的重要措施。抓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不但不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跃上新的台阶。正因为我们持之以恒地抓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师生员工守法、护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敢于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校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几年来,我校在密云县教委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总成绩连续三年全县第一;
被密云县评为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 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电化教育优类校”;
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 被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被教育部定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育应用研究》实验学校;
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人事局授予“科学技术普及先进集体”;
被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校”;
在北京市小学生“迎春杯”数学科普活动竞赛中,学校获“最佳创新奖”;
我校师生在全国、市、县科普竞赛活动中获奖人次达1000多人,集体奖127个。
又是一年末了,为了我校今后全面推动学校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特把今年依法治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年初工作要求:
1、在教育教学上,已按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教育教学方面计划和规定去执行,监督教师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了年初的教育教学计划,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2、在学校管理方面上,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保护了师生的合法权益。
3、在服务保障上,按照上级文件规定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健康的师生必备物资。
4、加大校务公开工作力度,实行教代会制度。凡是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在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学校的有效资金周转,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校办实事、办好事。
二、强化工作要点:
1、已经做好各方面的学习组织、宣传、发动工作。主要利用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学生班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
2、积极开展了“依法治校”教育工作,做到定期完成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水平。
3、积极开展了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学习和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安全教育、现身说法教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4、把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管理水平,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保证了本年度学生无违法犯罪,没有出安全事故。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加大了法制教育力度,主要依靠班主任指导学生学法、知法、自觉规范行为,做到遵纪守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校规校纪,把法律规定化为学校纪律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实现法制教育目的。
5、通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是:一是学校依法搞好教学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加强教学管理的有关文件,加强师德教育,调动教师积极性,形成严格管理、照章办事、领导带头、教师投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职工把学法、知法落实到自觉行为上,执行县局规定、学校制度和教学常规上。特别是运用课堂主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认真抓好教学,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巴音库鲁提乡小学 2011年7月13日
喀什乡托提温小学2010年依法治校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的管理力度,确保有专人管理和运作,在现有的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和充实学校依法领导小组。形成依法治校网络,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各司其职,全方位负责的依法治校工作的新格局,同时把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议程,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建立依法治校工作会议制度,学期工作安排中有关于依法治校的有关工作。
二、完善制度、落实常规,强化管理、提高实效。
建章立制是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措施,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全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有序高效运作,使学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健全制度,才能有效促进依法治校制度化、规范化。
1、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常规”量化评比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大力整顿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穿着,严格考勤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
2、完善学困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后学困生转化跟踪档案,召开后进生座谈会,家校联系,努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3、针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法规讲座,做到早预防;同时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与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因无知而造成无谓的伤害。
4、食品卫生和网络安全一直是影响学生安全的一个大问题,本学期我校加大了与地方政府、公安的联系,加大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整改。同时加强了校园治安整顿,此举确保了师生在校安全,保障了校园安全。
5、近年来,不断有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得损失,鉴于这种情况,本学期,我校加大了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分别邀请乡派出所与交警队干警在我校开展了两次宣传活动。我们又充分的利用升旗、广播、班会、主题队会活动、板报等形式多次开展相关教育。在教育的同时,我们又加大了管理,先后与教职工、家长、学生签订相关责任书,以保障师生的安全。
三、依法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化学校制度,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我校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校务公开领导组和校务监督小组,设置了一个公示栏和意见箱,规定学校主要领导为校务公开第一责任人,还公布了举报电话。
2、我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把财务管理、收费、工程建设项目、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学校重大决策等方面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特别注意选准那些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向群众公开。公开前,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学校党政领导具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公布。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学校设立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审议校务公开的内容,检查公开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同时,认真监督检查校务公开后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有效地解决,以防止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四、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安全管理。
贯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学生校内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将结合地域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稳定,从而有效的促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1、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法制辅导员为全体师生作法律知识讲座、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伤害事故的案例分析讲座。让全体师生均能懂法,了解法律的作用,并能在关键时加以宣传、指导,让周边的群众都成为知法懂法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2、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继续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知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计划。
二是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现有思品课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是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运用学校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普法教育。
四是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收集社会中由于无知、愚昧而造成的自我伤害事故或他人伤害事件,分析原因,自我对照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
3、让学生走出校门,宣传法规。大队部要多组织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的活动,一方面要向家庭、邻里、朋友之中宣传法律,另一方面要监督任何违法的事,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4、切实落实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不论是课间还是中午,不论是在校还是还校外活动,均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全体教师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杜绝不安全因素。
5、后勤人员要时刻确立为教育第一线服务的思想,为全体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卫生工作。继续完善财产请购、审批、登记、管理、检查、奖罚制度,杜绝财产损坏和流失现象。
四、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1、本学期我校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力度。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加强了学习,一方面通过集中和自学的形式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理论素质。使班子成员善于管理、敢于管理、主动管理,主动为学校工作出谋献策,真正在教师中树立起有德有才的形象。
我校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证教师资格,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证教师待遇。建立了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了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积极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全面维护了校园的安全和秩序。同时依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承认犯罪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建立和实行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依法处理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
一、明确教育目的,完善师生法治观念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使人成其为才”2。教师被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是灵魂的教育,首先要唤醒学生自尊,只有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而后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过程中,逐步完善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清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并学会适应环境。
因此,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本位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代表国家满足学生受教育权的要求,学生是宪法权的主体,而大学是满足其要求的义务主体。受教育权是学生的根本权力,绝不允许轻易限制或剥夺4。因此逐步取消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学生在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高校”的规定。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和师生的法律意识,完善法制观念,是高校推行依法治校的基础和保障。结合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比如对教学研究人员,应侧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科技进步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他们依法教学的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对学生,则应加强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和专业法的教育,全面强化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5。
高校在对师生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同时, 应依法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调节各部门、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认识和行为,使大家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世有规可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相应加强民主管理和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并加强校园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二、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并举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治校方略, 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宜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德法”并重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高校面临的世纪课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高校必须以强化管理为载体,认真探索、深刻领会,并采取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确保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必须树立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思想意识,更新高校的教育理念。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的。对人们思想、认识、信仰、感情等私人生活领域采用法律手段强行干预、限制、禁止,不仅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6。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及教师的整体水平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之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各种正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一定的滑坡。换言之,这也是诸多社会问题在高校中某种程度的反映。
如何面对思想处于矛盾、多元、纠结的大学生群体? 毕业后,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和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走向社会,影响择业、组建家庭等。况且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伴随终身学习理念,高校已不再是学习的最后阶段。高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塑造思想操守。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7
在德育同时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法制化, 真正将法治落到实处,有法可依。高校在各项日常工作中不折不扣地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推进整个学校工作健康发展。
把法律、法规、规章的意志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管理行为当中,依法制定或修改学校的章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章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章程是一所高校得以设立及保障今后正常运转的“根本大法”8。高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尊重教育规律,与时俱进,面对现实。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三、加强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文化生活日益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的需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佛山“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实,让人心寒之余不免感慨,人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切入点。
面对当今社会现实,高校需调整育人思路,切实有效地进行教改,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真正引导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教育始终具有鲜明阶级性和社会性,为谁服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 始终是教育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明确了高校党委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9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切实发挥“两课”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 ,切实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深化德育和法治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使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顺利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及依法治国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好中差,伤害他们。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意识薄弱,教育需要反思,更需要监督。树立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思想意识,更新高校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
过去我们也讲学校法制,但更大程度上是“以法”而非“依法”。虽然国家早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修订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可是由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学校领导层的主观因素,一些学校选择性执法,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工具统筹对学校的管理,糅进一些个人的意志和创造。这些学校看似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实则在校定规章制度唱主角的背景下,法治遭到了漠视。从组织架构来看,校长雄踞学校管理序列格局的金字塔顶端,他对内主持校务,对外代表学校,既是行政主管,又是业务权威,甚至还有些“家长”的味道。学校的工作人员,恰如孔子所说的“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般围绕校长开展工作,感受适用于差异化管理格局中因人而异的远近不等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无论是前些年流行一时的量化考核 “千分制”管理,还是如今在学校中实施的绩效考核机制,唯一不变的是学校的办学风格受校长的风格影响。于是乎,校长喜欢读书,那么阅读就是考核的大头;校长喜欢体育运动,那么运动就是考核的权重中心;校长喜欢抓教研,那么教研论文、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等就是考核的权重核心;校长喜欢抓升学率,那么分数就是考核的权重重心……学校管理制度的用进废退与校长个人的嗜好有很大关联,所以一切法律法规就是他手中一张可供选择的牌,并依个人对教育与学校管理的理解,洗出一副更适合学校战略胃口的牌来。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从现实表现来看,以法治校是一种人治,与依法治校的精神和要求格格不入。
依法治校,本质上是要依照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对学校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思想上要牢牢树立法治思维,在办学行为上要时时以法律法规为准则。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要克服“以法治校”的流弊而依法治校,就要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依法治校中,把握五大目标:即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设要依法决策,实施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抓好六项工作:即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
【依法治校法制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依法治校工作机构06-02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校01-06
依法治校简要情况05-28
依法治校学习心得06-09
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自查报告12-26
依法治校先进校长材料01-07
太平镇中心小学依法治校工作总结09-26
依法治校校长发言稿11-20
依法治校的法律法规12-07
依法治校五年规划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