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精选8篇)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①②③④⑤
(一)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①遗传素质②生理成熟
2、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二)主观因素:自身的心理和活动
幼儿认识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与注意发展: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视、听、嗅、味、触 2.知觉指人脑对各个器官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6岁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发展)。
4、运动觉:头部-躯干-四肢。
5、幼儿知觉①空间知觉-形状、方位(3岁上下4岁辩前后5岁以自我中辨上下左右)、深度与距离(视觉悬崖)②时间知觉
(二)观察能力的发展(观察力一个人有目的、计划、系统的感知能力)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②细致性增加③持续性延长④概括性提高⑤观察方法逐渐形成(三)记忆的发展
1、特点①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注意逐渐发展②机械识记为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记忆的恢复现象(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保持量高)⑤回忆的发展-杰出的再生能力、回忆水平的提高、长时记忆发展(最初长时记忆系统的表现形式为自传体记忆)
2、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①激发兴趣与主动性②丰富生活经验③培养有意记忆(2岁半以后有意记忆开始萌芽)④教授记忆策略
(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1、特点①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②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③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④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2、培养①丰富幼儿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蔬菜②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③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④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⑤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⑥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五)幼儿思维(2岁左右形成)的发展
1、趋势①直觉行动思维(最低水平的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3-
6、7岁主要思维,即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的具体形象和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活动)③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2、一般特点以表现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性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型、拟人性、表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3、幼儿对数概念发展第一阶段(2-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第二阶段(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三阶段(数运算的初期阶段)
4、思维能力的培养①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②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③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④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⑤重视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幼儿情感发展
(一)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进行过程看①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②情感比较外露③情绪极易冲动
2、从幼儿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①情感所指向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②情感所指向事物的兴致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3、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①道德感::使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他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②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③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二)情感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幼儿个性发展1.个性的结构①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是推动个性发展最积极因素)②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④
2、个性特征①整体性②稳定性③个别性④社会性
(二)幼儿的个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概念: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意识②发展的阶段和特点:⑴自我感觉发展⑵自我认识发展⑶自我意识萌芽⑷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③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基本规律:
3、4岁时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
4、5岁幼儿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自我体验相对平稳
2、个性倾向性发展①含义: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②幼儿需要的发展:使机体对由于缺乏某种刺激而导致的不平衡状态,以及想要重新恢复平衡的体验与心理倾向③兴趣的发展:兴趣是需要的情感体验
3、能力的发展①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
4、气质的发展①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方面②气质类型胆汁、多血、黏液、抑郁质
5、性格的发展①性格概念: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话的行为方式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优点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简便易行,收集的资料较客观、可靠。局限性不适宜对内部核心问题、事物内部联系及较为隐蔽的事物进行研究①个体观察有称为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作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②实施:观察前准备工作、进行预备观察、进行正式观察、观察反思
2、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①优点灵活性强,局限性一比较费时,不适合大范围调查二极易产生偏差②程序及技巧:谈话前准备工作-进入谈话现场-进行正式谈话-结束谈话
3、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的特定条件下,排除各种干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最常用)①优点可以认为创设条件,对某些在自然观察中不以观察都或不易集中观察到的情境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操作步骤提出实验课题(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可行性原则)-建立实验假说(实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推测与判断)-实验设计(对研究的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实验的实施-资料的统计处理(对在实验中积累起来的资料,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目的: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任务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3、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打好基础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目标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6、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7、整合性原则。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
2、生活化
3、游戏性
4、活动性
5、潜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解读:从结构来看,《纲要》有四个部分组成,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根本任务: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解读: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
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意义
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是全面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保证
一日活动主要环节
一、晨间接待1,保健老师在入园处对幼儿进行晨检(一问、二摸、三看、四查)
2、在幼儿入园前做好室内清洁工作及开创透气
3、以热情亲切的态度接待幼儿
4、有求幼儿衣着整洁,愉快入园
二、晨间锻炼
1、早操
2、晨间锻炼
三、如厕
四、盥洗(学习掌握洗手的方法)
五、进餐(学前儿童进餐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六、午睡
七、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
八、游戏
九、教学活动
十、离园
疾病预防与保健传染病发生流行三环节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饮食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医源性传播)3易感者
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1)预防措施(物理消毒法--机械法是指对房间的通风放气、煮沸法、日晒法。化学消毒-煤酚皂溶液、石灰、含氯石灰,过氧乙酸、苯扎溴铵)(2)发现后采取措施(立即隔离病人、进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者(疫苗、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加强免疫)
幼儿常见传染病
1、水痘(呼吸道、冬春季节)
2、猩红热(呼吸道,杨梅舌)
3、流行性腮腺炎(呼吸道)
4、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引起、春夏、春秋高峰期)
5、流行性感冒
6、传染性肝炎
7、细菌性痢疾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状类似感冒)
9、流行性乙型脑炎(蚊虫传播,夏秋季流行)
幼儿常见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
2、肺炎
3、腹泻
4、缺铁性贫血
5、佝偻病(缺vd)
6、龋齿
7、肥胖症
8、痱子
幼儿园保健常规
一、保健工作具体任务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2、重视营养管理
3、建立健康检查制度
4、做好预防接种,消毒隔离工作
5、开展体格锻炼
6、开展安全教育
7、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8、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健康的适应性行为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保健常规
1、建立常规制度
2、卫生消毒常规
3、健康检查常规
4、生活管理制度
5、疾病防治常规
6、安全工作常规
幼儿营养素要求
一、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体液的主要成分。组氨酸是幼儿比成人多一种的必需氨基酸)
二、脂质(是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物质,脑组织是含脂质最多的物质,脂质是产热量最多的物质)
三、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主要来源)
四、无机盐(钙、铁、碘、锌)
五、维生素(AB2CD)
六、水(儿童体内水占体重70-75)幼儿膳食
一、原则:平衡膳食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4、每天喝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5、膳食清淡少盐
6、食量要与体力活动平衡
7、不挑食不偏食
8、吃清洁卫生的食物。
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1、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
2、融于一日生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演习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强化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常见意外事故原因及处理
一、常见外伤
1、擦伤(①原因和症状:摔倒等原因导致皮肤被蹭破②处理:观察伤口的深浅,若仅蹭破表皮,只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理干净即可,若伤口较深要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处理后无需包扎。若伤势严重,去医院治疗)
2、扎刺(①原因和症状:带刺的花草、木刺、竹刺扎入皮肤,有刺痛感②处理:将伤口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然后把刺挑出来,拔出来,不应有残留,挤出淤血再用酒精消毒伤口。)
3、划伤(①原因和症状:使用剪刀、小刀等文具,或触摸纸边、草叶和打破的玻璃器皿②处理: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止血,后用75%的酒精有里向外消毒,敷上消毒纱布,用绷带包扎,如果是玻璃器皿扎伤,应用清水清理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包扎)4挤伤
5、跌伤
二、骨折
三、脱臼
四、烫伤
五、鼻出血
六、晕厥
七、惊厥(抽风)
八、异物入体
1、眼内异物
2、口腔异物
九、中暑
十、冻伤
十一、触电
十二、食物中毒
十三、误服药物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一、火灾
1、预防措施
2、应急措施
二、地震
1、防范措施
2、应急措施
三、走失
1、防范措施
2、应急措施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1,提供发展保障
2、促进身心健康
3、激发创造潜能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指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时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任务、和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1、目标导向性原则(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2,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
2、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①②③④⑤要相适宜)
3、幼儿参与性原则(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4开放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也要重视幼儿园外环境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
5、经济性原则(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讨论法(教师引导全班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选择或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以及环境材料互动的方法)
2、探索法(让幼儿自己在环境中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
3、操作法(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4、评价法(幼儿园环境的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幼儿适应环境的评价,对幼儿的环境创设和互动行为评价,对教师的环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等)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
一、活动区布局策略
1、干湿与动静分区
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意义(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
1、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2、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
3、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幼儿园心里环境创设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1、原则1尊重家长原则(尊重家长事做好家长工作的前提,对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的请家长要一视同仁)2要求适度的原则(由于家长的文化教养、职业状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各有差异,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协调一致,是家长更好的履行父母职责)3双向反馈的原则(幼儿园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既要想家长输出科学育儿的信息,也要努力收集家长反映的信息)
2、幼儿园家长工作方式方法1入园之前的家访工作2上午入园,下午离园3各类活动4家园之窗5家长委员会6家园联系手册7家长学校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一,满足幼儿身体发展需要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4、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满足幼儿智力发展的需要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5、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三、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3、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4、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四、满足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1、直到以观察为依据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1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2以材料为媒介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3、确定指导的时机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
1、介入的角色定位(1非支持性角色-不参与者、导演者2支持性角色-旁观者、舞台管理者、共同游戏者、游戏带头人)
2、介入的时机(当游戏出现困难时,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放弃时,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
3、介入的方式(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一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引导幼儿)
4、介入的注意事项(1封层次指导2扮演现实代言人角色3及时退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原则:促使幼儿正确的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帮之幼儿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并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有机的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2、活动性原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幼儿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智力和社会性行为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在他们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互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和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为此,活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发展性原则指通过活动使所有幼儿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即智力、情感、道德、体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不仅要适应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向幼儿提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
4、直观性原则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以及表情、动作各种只管手段,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5、个别对待原则各个幼儿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影响,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智力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国要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
1、观察2实验3游戏4操作5参观6谈话、讨论7讲解、讲述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是一种高效性的组织活动)
2、小组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交流与操作机会)
3、个别活动(满足幼儿的个人需要和兴趣)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种类
1、根据计划的指导范围-全园性计划和班级计划
2、根据计划的基本内容-领域教育计划、游戏活动计划、日常生活计划、家长工作计划
3、根据计划的时间-学年、学期、月、周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教案)
具体活动计划的一般结构
1、活动名称、设计意图
2、活动目标
3、活动重点、难点
4、活动准备
5、活动形式与方法
6、活动过程
7、活动延伸
8、活动评价
幼儿身体锻炼活动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1、确定幼儿在身体锻炼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重视幼儿自身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身体锻炼的目标
2、灵活的调控运动负荷
3、树立随机教育意识,灵活机智的指导幼儿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
1、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①观察法②作品分析法③谈话法④问卷调查法⑤档案评估法
2、教师发展评价方法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院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采纳与评价的制度。①自我评价(主要方法)②观察记录③家长评价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这应该是人们的共识,所以隐性知识的本质和特性就应该是能力所具备的。于是,我们必须首先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知识的分类
前几年一部名为《盗梦空间》的电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影片中的男主角用催眠机器实现了将知识 ( 信息 )“植入” 人类大脑的工作。但是,当这个男主角需要完成一项“盗梦” 计划时,却不得不去求助一位女设计师进行设计,而不能用催眠机器将设计师的知识 ( 技能 )“植入”自己的大脑。 这说明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可以直接“植入”人类大脑, 而另一种则不行。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个人如果不会背《唐诗三百首》或不了解交通规则,通过输入相应知识就有可能使其掌握,但是写诗的能力或机动车驾驶能力却不能通过“植入”解决。其实,确实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知识, 分别被人们命名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育大辞典》中对知识 (knowledge) 的定义为:“人对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认识。即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1]即知识包括信息本身和信息的组织。与此类似,对知识的分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勃兰特 .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1948年出版的《人类的知识》一书中指出:“一般所说的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事实之间的一般关联的知识。与此紧密相关的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有一种可以叫作‘反映’的知识, 还有一种能够发挥控制能力的知。”[2]其中被称为“反映” 的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显性知识,而“能够发挥控制能力”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点
中国古代形容人的知识与能力常使用一句:“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学是学识、知识 ( 显性知识 ),它的多少可用5辆车拉的书进行量化、衡量; 而才是才能、能力 ( 隐性知识 ),却不能有一个量化的方法,只能用“八斗”进行大致的比喻。所以,自古人们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就有了区分的意识。归纳起来, 显性知识应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 显性知识可以直接通过语言对其进行描述。
(2) 显性知识可以运用逻辑推导对其进行证明或证实。
(3) 显性知识是结构化的,可以分解和聚合。
(4) 显性知识多为人类后天习得的知识。
(5) 显性知识存在着会被遗忘的情况。
(6)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信息载体进行传播。
(7) 显性知识掌握的多少可以被量化。
(8)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对其被掌握程度进行测量。
隐性知识 是迈克尔· 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3]( 出自于迈克尔·波兰尼著的《个人知识》一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 此后人们对隐性知识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集中在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面。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1) 隐性知识一般不能直接通过语言进行描述。
(2) 隐性知识一般无法证明或无须对其进行证明。
(3) 隐性知识一般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
(4) 隐性知识一般为先天具有的知识,只是表现为掌握程度不同。
(5) 隐性知识一般没有被遗忘的情况,只是掌握程度有所变化。
(6) 隐性知识不能或不必依靠信息载体进行传播。
(7) 隐性知识的多少一般不能被量化。
(8) 隐性知识无法用复述的方式测量其被掌握程度。
3.隐性知识的类型
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听教师讲课或阅读书籍所获得的科学知识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 )、 人文知识 ( 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 都属于显性知识, 这些知识都通过了严格的逻辑证明或证实,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绝对具有促进作用的,而测量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水平靠卷面考试即可实现。
隐性知识则一般不能通过上述办法获得、促进和测量,学生的各种能力就是这样表现的。对于隐性知识的分类,国内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所江新等人做的研究。[4]他们在“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一文中将隐性知识分为4个类型。
(1)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其中又分为主体对于工具的使用和主体身体机能的运用。
(2)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其中又分为基于语义的隐性知识、基于语境的隐性知识以及基于肢体语言的隐性知识。
(3)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其中又分为基于个体思维与情感的隐性知识、基于个体心智模式的隐性知识以及基于个体直觉的隐性知识。
(4)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如果对文章中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可以看出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其实与我们提出的操作类能力是相同的;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应该与我们提出的认知类能力是相同的;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又是与我们提出的社交类能力是相同的。而对文章中提出的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后可知,它们应该与人的语言能力相同。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隐性知识简单地与能力等同起来, 这样处理虽然有些武断,但对于我们在实验教学相关能力问题的探讨方面确实十分有益。笔者认为,隐性知识除了以上4种类型外,应该还存在一种被称为“先验知识”的隐性知识,那是因为它也具有隐性知识的一些特点。受到篇幅限制,以下对先验知识不做展开讨论,在本栏今后的相关问题研究中笔者会做出详细解释。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将知识 ( 或称广义的知识 ) 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其实是显性知识,或者称其为狭义的知识。
二、能力的特点与分类
1. 对能力定义的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开始使“能力作为教学内容、能力属于知识的范畴”这一认知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搜索以前人们对“能力”下的定义,就会使我们的上述认知发生动摇。在《教育大辞典》中对能力概念的界定为:“能力 (ability),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如果将能力定义为某种心理特征,则我们就不能把它视为一种知识。目前,专门研究能力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心理学范畴,而能力心理学对能力一词的定义都直接采用20世纪7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A.A.斯米尔诺夫为能力下的定义:“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5,6]但是, 如果细读能力心理学著作,相对于这个定义也会发现其中诸多不能自洽的地方。例如,在《能力心理学》中列举人的能力表现时提到了炼钢工人辨色能力强,草原牧民嗅觉非常发达,而有经验的医生音感特别高等。[7]但这些显然都不是心理特征,而是生理特征,与心理似乎没有直接关系。骑在飞奔的马上追逐狼的牧民,无论是为了失去的牛羊而带着愤怒的心理,还是为了抢救濒危物种而带着慈爱的心理,都不会影响其娴熟的套狼技能, 能力在这里与心理特征无涉。在人的能力测量研究方面, 几乎都是通过物理手段与仪器监测人的生理机能、生理反应,似乎能力仅与生理有关。应该强调是,我们的这种分析不是对大量能力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否定,而只是对上述关于能力的定义提出质疑,以此增加能力属于知识范畴这一认知的坚定信念。
2.对能力特点的分析
从生理学角度讲,所有的知识 ( 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都应该是通过人的脑、眼、耳、鼻、舌、身 ( 皮肤与四肢等)各个器官从外界获得或者受到训练而提升, 同时也都是从这些器官向外界反映出来的。其中显性知识主要通过脑反应,隐性知识除了通过脑以外还要通过其他器官反应,能力也是这样。人的能力正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体各个器官经历各种训练而得到提升。
我们使用“能力的提升”而不使用“能力的获得” 这样的说法,是因为能力具有先验性。能力是隐性的, 它先天地藏在我们的身上,只是表现出来程度的不同。 有些人具有先天的音乐才能,有些人具有先天的绘画才能,有些人天生就是个哲学家,而有些人天生就是个数学家,他们天生地就具有一些非凡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先验的,后天的训练只是将这些能力获得加强或充分调动,这种案例举不胜举。或许人们会问:像机动车驾驶能力怎么可能是先天的呢?其实,机动车设计师在设计驾驶方式和驾驶流程时,恰恰是在下意识中迎合和满足了人类所具有的能力特点,而这些能力都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设想机动车设计师如果按照飞鸟的能力特点设计驾驶方式,那么人类将永远无法掌握机动车的驾驶。 能力是隐性知识,所以它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例如, 人们无法用语言将一个具体的能力精确地描述出来;我们只能说这种能力强或不强,而不能说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且不会被遗忘;它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而不能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同时它不能够被直接地进行量化和测量,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了解其被人们掌握的程度。
3.与能力有关的概念
与能力相关的概念也有许多,如才能、才干、本事、 技能、素质等。其中才能、才干、本事等都是对能力的通俗说法,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而技能、素质则与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是技能一词,《教育大辞典》 中对技能 (skills) 的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由一系列连续性动作或内部语言构成。”[1]或称技巧、特技, 单指活动性强的操作型能力,应属于能力中的一类。人的能力可简单地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智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技能显然不在智力的范围内,它强调的是人的操作水平,是特殊能力的一部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人的能力分为两个能力大类,即能力倾向和技能,并且认为能力倾向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技能则是后天培养的。所以,不能用技能代替能力,更不能代替隐性知识。与能力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素质,《教育大辞典》中对素质的定义为:“1 (quality) 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2 (quality) 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3 (diathesis) 指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1]我们这里所说的素质应该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才能或能力,他首先应该具有这些方面的基本品质。品质不是知识,但是可将品质看作能力的条件,培养某方面的素质 ( 品质 ) 将有利于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能力的分类
《教育大辞典》在解释能力结构 (structure of ability) 这一概念时说到能力的类型:“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前者是完成各项活动均需具备的,其结构要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操作能力。后者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必需的能力,如音乐能力, 其结构要素包括曲调感、节奏感等。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诸种结构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结构。智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1]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方法,说它简单是因为其未能对两种能力加以本质上的区分。例如,一位钢琴演奏家具有很高的音乐能力,如果他没有高度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操作能力 ( 弹奏 ) 等,其音乐能力就不可能太高。前文说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人的能力分为两个能力大类,即能力倾向和技能,并且认为能力倾向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技能则是后天培养的, 这也属于一种分类方法。在韩永昌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将能力按照3种方式进行分类:一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二是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三是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针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儿童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所有这些分类都是希望将复杂的能力简单化,使其更可能地得到描述,更容易测量, 更容易控制。
对于能力类型,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存在诸多完全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当前的目的是讨论中小学实验教学相关能力的问题,所以将能力分为简单型能力与复合型能力,为使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能力必须是简单型能力。复合型能力是由简单型能力复合而成,而将复合型能力分解为简单型能力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实验教学相关知识与能力
实验教学相关知识是指学生与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从中获得的显性知识,而实验教学相关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有可能提高,并能够被测量和评价的能力, 同时这些能力还应该是构成“创新能力”这个复合型能力的那些简单型能力中一些关键的部分。
1.实验教学相关知识
从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得到实验的方法、仪器的使用、测量的技术,数据的处理、安全的保障、合作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而教师则可以得到实验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当然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仅限于这些,但是这些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在本栏目今后的讨论中还要更加深入地涉及这些内容。
2.实验教学相关能力
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这个复合型能力相关的简单型能力可以分为11种,并归纳为三大类。
(1) 认知能力类,是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4种简单型能力。
(2) 创造能力类,是构成创新能力核心的设计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方法创造能力、思想实验能力等4种简单型能力。
(3) 操作与社交能力类,是培养创新能力辅助性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3种简单型能力。
有关这些能力的详细描述在本栏后面的文章中还要逐渐展开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摘要:通过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指出能力的性质,通过对能力进行分类确定重点关注能力的特点,从而为今后中小学实验教学相关能力的测量奠定基础。
一、试卷的主要特点
1.着眼学科基础,突出能力考查。
因为试卷中的70%是用于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总体难度较高考有所下降。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同时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判断题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理解能力,更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考查。
(2)选择题集中于考查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组合选择题考多个知识点,多种能力要求,考试要求上体现知识综合和能力综合的统一。
(3)综合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更侧重于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且综合题中一个设问综合考查多个不同层级的知识点。
2.素材关注生活,重视价值引导,彰显核心素养。
考查理解应用能力,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分析,如2016年4月卷中涉及4基层选举、11精准扶贫、13营改增、14绿色发展、17两会、18政府改革、19三农问题、23低头族、39供给侧改革等。选材正面、阳光,均表现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及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发、品德的陶冶,同时也彰显“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政治核心素养,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3.新增题型:判断。
与以往的高考和学科相比,新的选考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判断题。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一分。虽然分值不高,却是学生的短板。
比较2016年4月卷和2015年10月卷,从能力要求看,识记能力类的题目减少,理解能力题增加。从呈现形式看,结论式判断减少,情境式判断增加,这反映了试卷更加侧重于情境分析、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结合。
二、新学考高考的备课思路初探
新的高考模式带来考试形态、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面的诸多变化,如果我们只墨守成规,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科素养的呈现、学科思想的渗透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1.改变模式,一步到位。
传统的高三复习一般采用多轮次复习的方法:一轮注重基础知识的无死角,二轮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三轮注重时政热点分析。
这些选考卷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由于难度要求和分值的限定,选考的试题不大可能出大跨度、大分值、高难度的大题——不要求深度和难度,这就使得多轮复习变得意义不大。
从时间上看,多轮复习难以实现,我们应该采用一步到位的教学新路,就是在组织安排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在梳理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教材的重组和体系的构建,也就是把传统的两轮复习合二为一,同时通过练习渗透能力培养和热点关注。
2.心中有纲,立足“三体”。
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课堂教学不能无的放矢,心中要有“纲”,这个纲就是指导教学的三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指导意见、考试书明和教科书。
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不做拓展的内容、不作要求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要教,什么不需要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是课堂教学的总指导。
考试说明明确了考试的形式、试卷结构、考试条目和要求。它告诉我们什么要考,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形式考,是我们复习的风向标。
“三体”中最基本的就是教科书,这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用这三本书的时候,我们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关系。考试说明作为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其条文表述相对简单;具体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还应该参考教学指导意见,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知道、明确、了解、懂得等是属于识记层次的,哪些是不需拓展,哪些是不做要求。两相对照,复习就有了方向。
(2)新旧教材表述、教材表述与时代变化。以必修二中关于人大立法权为例,教材的表述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但是,2015年3月1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后的《立法法》为地方立法权做了扩围,依据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覆盖到所有设区的市赋予了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老师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补充,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
书本中与现在高一在用的书本有很多表述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必修二的内容中,比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已经改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还有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那个知识点,也有所调整。老师对于时代性较强的知识点要根据需要,对新旧教材进行整合。
3.强基固本,夯实基础。
知识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知识目标作为载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注重基础,渗透能力,是这几份选考卷的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夯实学科基础,抓牢主干知识。
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回避“偏”“难”,不管是上新课还是复习备考,都要回避那些过偏过难过怪的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提高学习和复习效率。对于练习的挑选也是如此,根据考试要求,挑选那些基础性的、能够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识记、理解能力的题目
二是细读课文,以本为本。在新课教学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不跳跃、不遗漏、全覆盖、多层面地理解课文,夯实基础,不迷信各种复习资料,教科书才是根本。
三是抓牢主干,构建体系。相较于老高考,现在构建体系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强化记忆,复习中引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主线,动手构建思维导图或者构建记忆线索。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新时期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有哪些特点?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3.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4.如何理解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及其教育方法。
2.为什么说在幼儿园中教师与保育员的良好工作伙伴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一5题。
大班与小班幼儿跨班互动近一个学期。幼儿彼此已经比较熟悉。春天的一个周末,教师邀请家长一同参加以大带小的远足活动――“大手拉小手”。活动过程如下:
出发前。教师告诉大家今天要去社区附近的人民公园,请两个班的幼儿自愿结对,每个大班幼儿拉起一个小班幼儿的手。看哪对好朋友的小手拉得紧?
到公园休息一会儿后。教师组织大家玩游戏“钻山洞”。
首先。教师与家长搭山洞,请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钻山洞;然后,组织大班幼儿搭山洞,请小班幼儿钻山洞。教师不断提醒幼儿钻的动作要领。
自由活动时。好朋友拉好小手与他们的家长一道欣赏周围春天美景。在家长协助下,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远足活动的见闻。
1.上述活动中。运用的家园合作方法属于哪一类?
3.活动主要体现的两个幼儿园教育原则是什么?
4.活动主要渗透的两个教育领域是什么?
5.请在上述活动基础上设计两个延伸活动。
五、活动设计题(共15分)
围绕节水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中班活动方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的时候,考官会有哪些方面来进行给你评分呢。不知道也不要紧张,考生应该从这八个方面,来了解评分标准,才能对自己的复习有帮助!
1、语言表达能力
要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能够被他人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2、举止仪表
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等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
3、应变能力
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主要是思维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考虑问题周到。
4、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对自己或部门的活动作出计划、排出日程、调配资源,并对冲突各方的利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协调。
5、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情况。
6、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建立和维持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有目的的、与工作相关的,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组织中的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活动。
7、自我情绪控制
在受到较强刺激或处于不利的情境中时,能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并约束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主要是根据面试时考生对一定问题的反应预测考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8、综合分析能力
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以及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2.【答案】B。解析: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言语要明确、通俗,便于幼儿理解。
3.【答案】B。解析: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答案】C。解析:观察法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5.【答案】A。解析: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答案】B。解析: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捏住,这是新生儿的抓握反射。
7.【答案】A。解析: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
8.【答案】D。解析:3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9.【答案】C。解析:l9在武昌创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10.【答案】C。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只有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11.【答案】A。解析:l.5~2岁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12.【答案】A。解析: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13.【答案】B。解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
14.【答案】A。解析:幼儿园教育要遵循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也就是游戏化的方法。15.【答案】D。解析: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综合性教育原则。
16.【答案】A。解析:《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7.【答案】B。解析:“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是把注意引到了小松鼠这一具体事物上。
18.【答案】D。解析:喜欢成人的接触等反映了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19.【答案】D。解析:儿童对自我评价不稳定,是依从性的,容易受外界影响。
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属于(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独立作用论
答案:A
考点归纳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主要观点: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每月选举“每月一星”,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属于班级的活动。A:日常活动 B:阶段性活动 C:临时活动 D:评价活动
2、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3、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4、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__.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5、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唐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A:《金刚经》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永乐大典》
6、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A:测验 B:问卷 C:观察 D:谈话 E:布置作业 7、1~3岁是__ A.多种兴趣开始发展的阶段 B.兴趣发展的中心阶段
C.兴趣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 D.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
8、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____ A:双向作用 B:指导作用 C:重要作用 D:决定作用
9、环境保护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它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
10、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__。A.阅读 B.吹拉弹唱 C.运算 D.记忆
11、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根据形状来概括,如区别耙和刷,而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不能概括,这属于____ A:动作的概括 B:生活情景的概括 C:情绪性的概括 D:功用性的概括
1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__。A.形象编码 B.物理编码 C.意义编码 D.语音编码
13、德育具有()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14、I think you’ve got to the point____ a change is needed,otherwise you’ll fail. A:when B:that C:where D:which
1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存l9世纪初的__。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6、德育过程由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A:知情意行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C: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道德观
D: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18、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等都属于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的。A:气质特征 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认知特征
19、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是核心。____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手段现代化 C:教育结构现代化 D:教育制度现代化
20、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A:某小区住房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B:某粮油食品公司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C:某空调公司引进了低能耗空调生产线 D:在荒山、滩头、草甸兴建风力发电站
21、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最主要的设计思想是()A:采用电子元件 B:数据存储 C:虚拟存储 D:程序存储
22、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D:提出方案
23、小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95,而与小明同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那么小明的离差智商是____ A:85 B:95 C:105 D:115 E:125
2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作用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2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__。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26、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A:结果 B:环节 C:目标 D:出发点
27、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2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保护措施不包括 A:社会生活指导 B:心理健康辅导 C:青春期教育 D:就业指导
29、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是通过以下哪一经典实验得出? A:黑猩猩问题解决实验 B:饿猫“迷笼”实验 C:小白鼠走迷津实验 D:白鼠“迷箱”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____ A:巴班斯基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A:组织化观摩 B:非组织化观摩 C:反思性教学 D:录像教学 E:微格教学
3、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课外活动必须具有__。A.可行性 B.协调性 C.明确性 D.安全性 E.组织性
4、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A:奏定学堂 B:南洋公学 C:乡学
D:京师同文馆
5、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____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6、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测验可分为__。A.创造力测验 B.认知测验 C.人格测验
D.神经心理测验
7、韩老师在讲镁条燃烧的特点时,从实验室里给大家拿来了镁条,在教室给我们演示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这里韩老师采用的教学法是。A:情景教学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现场教学法
8、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成熟
D:主观能动性
9、_____的思想来源于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但其真正的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__ A.掌握学习B.程序教学 C.合作学习D.发现学习
10、有的场所,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以下不属于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是____ A:营业性的歌星演唱会 B:正在营业的影剧院 C:营业性的酒吧 D:营业性舞厅
11、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A:认知经验要素 B:道德经验要素 C:审美经验要素 D:健身经验要素 E:娱乐经验要素
12、教育的功能有__。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13、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14、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对孩子的不适应状态感到忧虑”属于____ A:希求期 B:忽略期 C:需求期 D:渴求期
15、由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____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6、有差别的微笑一般出现在____ A:6个月 B:7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7、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认知观 E:联结说
1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讲授法
19、巴赫是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音乐的终结。同属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是。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亨德尔
20、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__。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尝试律
21、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__。A.兼爱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2、孙老师改革班级管理方法,效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将班里学生分成两派,生分别代表党派,选举议会;选总统,总统组建内阁,委任大法官„„这种管理方式属于。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3、常规训练包括()A:礼貌常规训练 B:学生守则训练 C:课堂常规训练 D:卫生常规训练 E:实践能力训练
24、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E:存在主义
25、(2007年4月)《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了教学中的。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6、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A:结果 B:环节 C:目标 D:出发点
27、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2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保护措施不包括 A:社会生活指导 B:心理健康辅导 C:青春期教育 D:就业指导
课程目标在广义上通常是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我们更多的理解是其狭义上的定义, 即指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主要是指教育目标。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适时的进行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学习者的需求,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体系。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重新建立评价制度, 归根到底是为了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及途径。而课程目标的确定多数人认为是学科专家的目标建议, 而我认为我国课程目标的确定的价值取向是为了适应社会。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而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为了培养这些人才作准备。课程目标的取向就是为了向高级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 当课程的设定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时, 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一) 广义上的知识与能力
通常情况下知识是指学术、文化或者学问, 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将在学校所学习的课程内容称作知识。能力即为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创新。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形成是教授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是过程, 能力是结果, 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 而能力的提高会促进知识的学习。
学校开设一门课程, 目的不是只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文字, 而是将知识通过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让我们掌握一门技能。这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会让我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科目,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日后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是有利的。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够更深入的研究, 探索更深的领域。这样, 步入社会后会将所学专业作为自己生存在社会上的工具, 最终形成生存的能力。所以知识的学习是为能力的形成做准备的。
(二) 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孰重孰轻
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到底是以知识为取向还是以强调人的发展为取向?我认为培养能力在现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 我们应该看到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经常会说要掌握知识才能拓展能力, 但是, 知识并不仅仅指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 还有一些社会经验及经历也可称作知识。并不一定在学校学习过才会发展自身的能力,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某方面的知识, 绝不会有相应的能力发展。知识可以遗忘但是能力的形成便会成为顺利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传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发展能力的;发展能力是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 知识是为能力而准备的, 能力没有培养, 知识也只会是只是一堆简单的记忆。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 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 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 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 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 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 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 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 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 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 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 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 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 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 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协调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今年是课程改革的第十个年头, 经过十年的课改我国课程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及期望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不是以具备知识的多少作为标准的, 而是以整体素质的展现为标准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传授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解题和考试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也是对于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所以, 从重视能力的发展的教育出发, 就应该不仅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善于诱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天分, 做到“因材施教”。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 各个地区都在进行从上到下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无不渗透着改革的踪迹。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前提。目标即为预期的结果, 改革是因为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才需要进行改革, 以求达到顺应目标的目的。课改的进行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改,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江, 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 (4) 。
[2]王华容、谭顶良, 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教育评价中的辩证法[J], 教育革新, 2008 (4) 。
【关键词】知识;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把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看成是相互孤立的过程,则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如何让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才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知识与能力的定义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有的知识来源于理论,有的知识来源于实践。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用一定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
(二)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往往通过参与某项活动才能体现,也可以称为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各不相同。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一) 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概括性质不同。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属性以及非本质属性的概括,能力则是主体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以及与活动相对应的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知识是关于客体属性的概括,而能力是关于心理过程的概括,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其次,两者的结构不同。知识结构即各种知识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换言之,知识也可以看成是个体大脑中所存储的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如果说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它的结构应该是心理特征总和所组成的一种动态存在方式。笔者认为,能力的结构比较复杂,要想准确完整地把握其结构,应当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两者的发展规律不同。从发展的来源看,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后天习得,没有生而知之者;而能力不仅受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而且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存在密切联系。从发展的途径看,知识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客观结果,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他人教授获得;而能力通常是不能依靠外部刺激发展的,它主要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践经验内化的结果。从发展的速度看,知识的获得比较容易和迅速,知识量会随年龄增长而日益丰富;而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能力具有渐进性,一般不能通过突击获得,而且人到一定年龄后其能力发展便会停滞甚至衰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联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化为能力。而且知识掌握得越扎实,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然后还要有实践理论的能力与条件,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例如当代研究生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实践,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发展了能力,才能提高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水平,反过来,思维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与巩固程度。知识是在运用中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保证。我们都知道,先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然后再去从事一项工作,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要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可见,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一)重视掌握知识,循序渐进教学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教师要了解知识的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首先,各学科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建构起来的,具有阶段性、连贯性以及规律性等特点。其次,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其知识水平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显然,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科的内在逻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重视发展能力,启发引导教学
在重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采取启发诱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身心发展。
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不好的教师教人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挖掘自身潜力,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存在孰轻孰重,我们要努力的是实现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简介:吕晓明(1991-),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保教知识与能力】推荐阅读:
幼儿保教知识09-13
知识与能力作文10-13
保教质量分析10-01
保教素质提升方案07-17
保教心得体会07-27
着眼发展科学保教10-16
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10-02
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12-10
如何提高保教质量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