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拼音版(通用12篇)
难点突破之一:图文结合, 感受形体之变, 了解生长过程
小蝌蚪在找寻妈妈的过程中, 形体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形体的这种变化?我们采用“图文结合”法, 运用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再出示课文中的句段, 感受文字的生动、条理与清晰。可以这样教学: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小蝌蚪和青蛙,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童话作家方惠珍笔下的小蝌蚪。请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你能用画笔画出它的样子吗? (学生读文, 并画出小蝌蚪的样子)
师: (选一两幅学生作品交流) 你为什么这样画?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第1自然段进行评价, 明白作者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来介绍小蝌蚪的。)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 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蝌蚪的形象美。
“大大的”“长长的”叠词的妙用,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很有表现力, 让人如见其形。“甩着”“快活地游来游去”动感十足, 让人仿佛看到了小蝌蚪悠然自得地快乐嬉戏的情景。
师: (出示青蛙图片) 它是谁? (小蝌蚪的妈妈青蛙) 你能描述一下青蛙的样子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再品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段, 了解青蛙的特征。
师:小蝌蚪长大了就变成了小青蛙。那么, 它是如何长大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书, 找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
师:说说这3句话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略)
师:小蝌蚪在成长中, 需要不停地“游哇游”, 那么小青蛙又是如何活动的?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青蛙”活动的句子, 交流读后感受, 从而明白小青蛙的活动方式跟蝌蚪完全不同, 它们是用腿“一蹬、一跳、蹦”, 富有力量!然后朗读体会蝌蚪长成青蛙后的兴奋之情。
难点突破之二———演读结合, 感受认知之变, 感受成长元素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 由开始的不识妈妈模样到后来清晰认识妈妈的模样。这一认知上的变化, 是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实现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和乌龟, 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学生把故事的情节进行梳理)
师:从鲤鱼和乌龟的话中, 小蝌蚪了解了关于青蛙妈妈的哪些信息?
师: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指点下找到了妈妈, 它们会如何兴奋地向妈妈讲述自己寻找的经历呢? (引导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感受到“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 小蝌蚪是主动寻找妈妈的, 是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找妈妈。“成长”还需要别人的帮助, 鲤鱼妈妈和乌龟分别为小蝌蚪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帮助小蝌蚪更快地找到了妈妈。)
[关键词] 借图提问 看图复述 指导朗读 插图教学
形象生动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一般是为理解课文的重点而设计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利用插图来为教学服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图提问,激发思维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生动有趣、浅显易学的常识性童话故事,课题既概括了内容又点明了中心。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奇爱动,持久性差,课始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前设计了一个谜语:“小时黑豆芽,游玩水中央,长大换绿装,庄稼地里呱呱叫,转眼害虫被吃掉。”学生一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回答。接着出示第一幅图指着小蝌蚪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那这节课我们看看小蝌蚪要干什么·好吗·(板书课题)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呢·它们又是怎样找到妈妈呢·
2 由图入手,细致观察
本课插图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因而观察时既要注意前后的联系,又要注意青蛙在各个阶段形体上的变化,还要注意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加以区别。
出示整幅跨页图。首先,引导学生分部观察图面,从左至右,先看小蝌蚪的特点:“大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首先观察小蝌蚪在同鲤鱼妈妈说话时形状上发生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而且尾巴变短了,接着观察小蝌蚪追上乌龟时身体发生的变化:多了两条前腿,身子变成了浅绿色;最后观察小蝌蚪见到青蛙妈妈时,变化更大了:尾巴不见了,身上长着黑灰色的条纹,浅绿色的身子变成深绿色,两只大眼睛向外突出。此外,看图时不仅要对鲤鱼、乌龟、青蛙妈妈的形状、颜色、表情、动作进行认真观察,还要注意青蛙妈妈的脚、嘴是什么样的。
图画的各部分都观察完了,再让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一遍,使观察更系统、更完整,从而使学生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3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学生在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后,继而阅读课文,学生由形象感知进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逐段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抓住“变”字,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蝌蚪身体开始是什么样子·不久有什么变化·离开鲤鱼妈妈后,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离开乌龟后身体又有什么变化·找到妈妈后,小蝌蚪的身体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
通过图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三个词语的不同意思 。“迎上去”既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明鲤鱼妈妈是从对面游过来,它们也向鲤鱼妈妈游去;“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的前进方向相同,更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一些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当小蝌蚪看见乌龟在前面游,以为是自己的妈妈,所以就加快速度从后面赶上乌龟;而“游过去”是由于小蝌蚪对妈妈的长相特征已有全面的了解,当它们看见青蛙是“蹲”在荷叶上时,小蝌蚪就不用着急地去追赶,而是满怀高兴,不慌不忙地游过去。
4 看图复述,促进理解
复述是训练学生连贯地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能力。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图,把每幅图的图意连起来说一说,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通过复述使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就是小蝌蚪自身成长的过程。
5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中国邮政定于2013年6月1日发行《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1套5枚,小本票1本,邮票全套面值5.6元。这是中国发行的首版动画题材邮票。
据了解,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这群可爱的小蝌蚪又将“游”到邮票上。《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采用了同名动画片元素,分别选取“巧遇虾公公”、“金鱼妈妈大眼睛”、“螃蟹妈妈白肚皮”、“乌龟妈妈四条腿”、“找到妈妈啦”五个画面。邮票在设计时突出了原作水墨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的是我国水墨的意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此套邮票采用连票形式设计,一方面表现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其源于动画片的特点,向人们强调了一种连续播放的动画特点。
此外,中国集邮总公司将同步发行5款小蝌蚪找妈妈系列产品。5款产品各具特色,有的充满童真童趣,有的浓情怀旧。
据介绍,《小蝌蚪找妈妈》这则童话故事的原作者是方惠珍、盛璐德,主要通过讲述一群小蝌蚪寻找青蛙妈妈的过程,寓教于乐地讲述了蝌蚪变态发育的科学规律,表达了独立探索的精神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故事于1960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是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第一部水墨动画,多次获得国内外各项电影大奖。
《小蝌蚪找妈妈》特种邮票1套5枚
我国最早的儿童节纪念邮票
这是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于1947年4月4日发行的“四四”儿童节纪念邮票。家藏多年的这套邮票一共3枚,面值有东北币5元、10元、30元,分别为粉红、浅绿、橘黄三种颜色,图幅规格29×22毫米,胶版,水印绢丝纸质。张修平设计图案,由哈尔滨广发印刷所印制。邮票主图是一队前进的少年儿童,领队的头戴解放军帽,另一孩子手执飘展的旗帜,旗上写有“儿童拥军慰问队”字样。5名儿童均身着长袖衬衫、短裤,斜挎书包或红十字药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旗帜上方自右向左印有“四四儿童节纪念”字样,呈半弧状。票图以剧场舞台边框为饰,上首留白处写“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八字,下底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一行字对应,面值分别标注于邮票四角。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一套儿童节纪念邮票,距今已有62年。
“四四”儿童节是1931年确定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时中国还没有儿童节,儿童生活似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儿童幸福国际大会”,54个国家参加,通过了“日内瓦儿童保障宣言”,会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儿童,纷纷确定儿童节。1930年10月12日,天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儿童运动会”,各地也相继效仿。1931年经上海中华慈幼协济会建议,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公布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对儿童的虐杀和毒害,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废除旧的“四四”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一直沿用“四四”儿童节。1940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首次为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1941年4月,毛主席再为儿童节题词“好生保育儿童”。1942年4月,毛主席三次题词“儿童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东北解放区十分重视儿童节。1947年儿童节前夕,哈尔滨召开了儿童团成立大会,提出口号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小主人”。为纪念节日,1947年3月31日新华社东北分社还发了专电。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时驻哈尔滨,为印制四四儿童纪念节邮票,向社会征集儿童节邮票图案,后因时间紧迫,邮票设计画版任务落到了承制这套邮票的广发印刷所张修平身上。1947年4月4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按时发行了四四儿童节纪念邮票。
邮票画有高举慰问队旗帜的儿童列队行进的图案,表现出解放区儿童参加拥军优抚各种活动的积极形象。东北解放区儿童团成立后,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教育、组织少年儿童劳军慰问伤员,为前线战争服务,参加土改,参加社会调查,利用假期开展各种义务劳动。在农村开展小先生运动,站岗放哨,查路条等等。1947年,人民解放军围长春打四平,战斗激烈,劳军、接送护理伤员成为儿童团的主要工作。儿童团员护理伤员,帮助倒屎倒尿,给伤员洗手洗脚,喂水喂饭,在劳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受伤员欢迎。儿童团的活动很多,形式多样,除护理外,还演节目,到伤员住处送慰问品,发动儿童们制作慰问袋,写慰问信。邮票上的图案是东北解放区儿童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将不断激励新一代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小主人。
邮票上儿童的快乐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发行有关儿童题材的邮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邮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欣赏把玩这方寸邮票,重温快乐的童年时光。
1958年6月1日,为了欢庆国际儿童节,邮电部发行了具有我国民间剪纸和木版水印艺术效果的特18《儿童》特种邮票,1套4枚,面值8分。其中第1枚为母亲与小儿在嬉闹;第2枚是两名身着红布兜的少儿在给向日葵浇水;第3枚是两名儿童玩捉迷藏;第4枚为两名儿童在水面上放小船。整套邮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新鲜、活泼,是我国为少年儿童发行的第一枚小型张,它的发行揭开了儿童节邮票的发行帷幕。
1963年6月1日,邮电部发行了特54《儿童生活》邮票,共12枚,分有齿和无齿两种,这套邮票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撷取了玩游戏、放风筝、体育运动等12幅生动画面,彰显了新中国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1973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歌舞》(编号邮票86-90)共5枚,邮票图案分别是:“秧歌舞(汉族)”、“拉马头琴(蒙古族)”、“哈达舞(藏族)”、“手鼓舞(维吾尔族)”和“长鼓舞(朝鲜族)”。面值均为8分。
1978年6月1日,我国发行《从小锻炼为革命》特种邮票,共5枚,邮票图案分别是:“从小锻炼”、“足球传友谊”、“不怕风浪”、“体操表演”和“勇攀高峰”。面值除“从小锻炼”是20分外,其它4枚均为8分。
1980年6月1日,邮票《童话——“咕咚”》发行,以四联张形式印制,另有一枚无面值的副票,上面印有动物图案和文字。此票既是我国第一次发行的带有副票的联票,其小本票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种小本票。
1983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画选》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给妈妈抓痒”、“我爱长城”、“小猫咪”和“太阳、小鸟、花和我”,4幅画的作者分别出自4个民族的小朋友。
1987年6月1日,《我们的节日》特种邮票发行,全套2枚,图案分别为“节日快乐”和“和平幸福”。此套邮票图案同样出自儿童之手。1989年6月1日,恰逢国际儿童节40周年纪念日,我国发行了t137《儿童生活》特种邮票。这是一套儿童附捐邮票,全套4枚、上下连印,图案分别为“我的好朋友”、“企鹅,你好”、“我的鸟”和“拍球”。画面特别生动逼真,显示出我国儿童的幸福生活。1996年6月1日,我国发行《儿童生活》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欢乐心声”、“助人为乐”、“南极考察”和“绿化家园”。
2000年6月1日,我国发行《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1世纪展望》特种邮票,全套8枚,分别为“奔向新世纪”、“我造大桥通台湾”、“树上宫殿”、“保护地球”、“新世纪交通”、“遨游太空”、“地球变年轻了”和“世界和平”。这套邮票是国家邮政局为迎接和纪念新世纪到来而发行的三套邮票中的一套,采用儿童画为邮票图案。虽然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却蕴含着一个共同而深刻的主题——即少年儿童对21世纪的展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007年6月1日,我国发行了《孔融让梨》特种邮票,为配合这套邮票的发行,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中国集邮总公司还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办《孔融让梨》集邮品首发式暨“中华美德”爱心捐助仪式。
2009年6月1日,我国发行《祝福祖国》特种邮票,1套4枚,小本票1本。这套邮票采用纪票特发的形式,用质朴可爱的儿童画表现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选择的四幅儿童画——《爱我中华》《快乐生活》《热爱和平》《 从小爱科学》,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此邮票通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表达了对伟大祖**亲的真挚祝福。
特18《儿童》特种邮票
教学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什、变”三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3、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难点: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孩子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群新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呀?(出示:小蝌蚪图片)板书:小蝌蚪
2、谁来叫一叫它?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板书:妈妈)
3、小蝌蚪和小蝌蚪妈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4、因为小蝌蚪不认识自己的妈妈,所以它们就决定一起去找妈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
5、补充课题,读课题。
6、出示录像听故事。思考:小蝌蚪向谁打听了他们的妈妈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把书轻轻地翻到151页,认真阅读课文,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序号。
2、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和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助,遇到不认识的、难读的字,我们该怎么办呢? A、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再结合课文插图猜一猜 ; B、问家长,老师,同学……
C、查字典。(字典是我们身边的好老师。)
4、小朋友们都预习过了,看看这些字词,你认识吗?自己试着读一读。ā yí nǎo dài dǐng 阿 姨 脑 袋 头 顶 yíng zhuī huī
迎 上去 追上去 黑灰色
5、这几个带“一”的词语你会读吗?注意“一”的变音,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足字旁的? yì yí yí 一蹬 一跳 一蹦
6、读一读下面这组词,你发现了什么?
d ūn lù pī ɡǔ
甩着 蹲着 露着 披着 鼓着
①这里“着”都读轻声。表示动作的词,这样的词我们称它为“动词”。②“披”的右边是皮球的皮。想一想给“披”字换个偏旁,还可能变成什么字?
③给“鼓”字找朋友。鼓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中国有很多种鼓,我们来认识其中的几种。
7、这几个轻声的词语难不倒小朋友,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也会读了。
d ūn lù pī ɡǔ
甩着 蹲着 露着 披着 鼓着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8、字词我们认识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一定能够读得更流利了。读时要做到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露字;
三、学写生字。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学生跟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2、导入新课谈话,二、学习第一段,了解蝌蚪的样子。
1、谈话:同学们喜欢蝌蚪吗?小蝌蚪可爱吗?你们见过或养过小蝌蚪吗?可以说说它们的样子吗?文中的第一段就描写了小蝌蚪的样子,我们赶快来读读第一段吧,2、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3、谁来介绍一下蝌蚪的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的游来游去。)(多叫几个同学说说。)(出示小蝌蚪图片和板书文字。)
4、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你们知道吗?小蝌蚪知道他们的妈妈是谁吗?为什么?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一)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三段段,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读完找出答案。小蝌蚪向 打听,知道自己的妈妈,于是,他们把 当做了妈妈。
2、学生读课文,将答案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并问: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呢?(鲤鱼妈妈说他们的妈妈又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就是四条腿,宽嘴巴。)
(二)指导学生分段来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1、遇到鲤鱼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注意体会“迎”的意思。鲤鱼妈妈是怎么说的?(相机出示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2、遇到乌龟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注意体会“追”的意思。“迎”和“追”有什么区别?乌龟是怎么说的?(出示板书:大眼睛、绿衣裳)
⑵齐读第三段。
⑶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⑷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⑸ 照样子,说一说。(课件出示)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看见 在。
3、再读2——3段,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指名说说,教师出示图片。
4、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⑴ 读第四段,说说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用横线划出小蝌蚪看见了什么? ⑵ 出示句子,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A、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B、荷叶上有着一只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有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⑶再齐读句子。
⑷小蝌蚪看到了青蛙又会说什么?读读第五段。在指名读读。(体会小蝌蚪的高兴心情。)
⑸听了妈妈的话,小蝌蚪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后再齐读,读出喜悦的心情。)
⑹老师读课文中的四句话,读完后,要求学生将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再将句子齐读。
⑺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吗?
四、老师小结。有时间的话学生进行表演读。
五、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妈妈
大脑袋 四条腿 宽嘴巴
黑灰色身子 大眼睛 绿衣裳
1、引导宝宝学画小蝌蚪的基本技能。
2、让宝宝在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我们应该帮助它们。
二、活动准备:
1、宝宝认识过许多小动物,包括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里的所有动物。
2、宝宝已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3、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油画棒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宝宝,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小青蛙、小蝌蚪等)。
2、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画小蝌蚪)
小蝌蚪找妈妈,妈妈与我不一样,
妈妈妈妈你在哪?宝宝一起帮助它。
啊,青芫褪悄懵杪琛?
3、宝宝操作画,教师放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鼓励
4、画得又像又好的宝宝。
2 0 1 0年2月4日, 我国著名美术片导演、漫画家、电影事业家, 上海美影厂第一任厂长, 被誉为新中国动画奠基人的特伟先生, 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享年95岁。
特伟几乎一生都在跟“漫画”打交道。他所拍摄的《小蝌蚪找妈妈》开创了中国特有的动画片类型“水墨动画”, 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国际舞台上赢得无数荣耀, 曾被法国《世界报》评论为:“中国水墨画, 景色柔和, 笔调细致, 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 使这部电影产生了魅力和诗意。”之后, 特伟又陆续创造了《牧笛》《金猴降妖》《山水情》《骄傲的将军》等脍炙人口的动画佳作。
在自己创新有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同时, 特伟也积极帮助其他导演打造国产优质动画片。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 《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为代表的剪纸动画应运而生。同时,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名留史册的动画佳作也都是在特伟担任美影厂厂长期间诞生的作品。而他所撰写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 鼓励民族创新之路, 不仅使中国动画走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 更确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
铅山快乐作文培训学校二年级 付弘宵
青蛙妈妈来到小河边,发现河边的大树不知被谁砍了,只留下了一截树桩,青蛙妈妈跳上树桩,往前一看,它惊呆了!
原来,小河边新建了一家工厂,两个巨大的烟囱正在冒着浓浓的黑烟,两个巨大的排污管里流出了像墨汁一样的污水,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把河水都污染了。
看到这些情景,青蛙妈妈眼睛瞪得大大的,张大了嘴巴,它焦急地想:我的孩子们呢?他们还活着吗?这时,河面上浮上来一条死鱼。它想:孩子们肯定也被毒死了,它伤心极了!
我们要保护环境,给动物们一个温馨的家园吧!
(指导教师 丁铭军)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文内容比较简短,先写了小蝌蚪的样子,然后通过鲤鱼妈妈、乌龟的介绍等一步一步的写出了青蛙的特点及其与小蝌蚪的区别。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教学这篇课文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1、教学要求:
(1)、观察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二、说教法学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是直观性,针对课文内容,根据直观性原则,我采用演示法教学,边讲读课文边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图画,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读法,充分发挥不同形式读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学,把小蝌蚪变化的句子用幻灯机展示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我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好奇的特点,先创设一个场景:给大家带来几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大家一起帮它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读课文:首先,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让大家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课文第一段具体描写了小蝌蚪的样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小蝌蚪的特点认真去读,加深印象。
第二段第五段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通过鲤鱼、乌龟的回答,了解青蛙是什么样子,以及蝌蚪和青蛙的区别。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小蝌蚪找妈妈时遇到鲤鱼、乌龟、青蛙时用的三个词语不同,都含有“游”,但表示蝌蚪游的方向和位置不一样,让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如何准确使用词语。随着事情的发展,小蝌蚪也在不断的变化,它了解的妈妈的特点也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而它自己这时候也已经变成了青蛙。一边让学生朗读课文一边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样子,学生在朗读和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和青蛙的特点,懂得了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和表演,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回顾,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4、提出问题
它是餐桌上的美味了,坏消息是住在鱼缸里的亲戚们它的。小蝌蚪听了以后伤心极了,一的被抓住,活生生地剥掉皮,就再也听的歌声了。小蝌蚪起想越伤心,它在心里默默地流泪……
它的眼泪控诉着人类不道德的:的身穿绿衣裳能和环境混成一体,保护她,却逃不出人类贪婪的目光;吓走蛇,的力踮脚尖鼓胀起的白肚皮,却吓不走人类鬼鬼祟祟的脚步;的是池塘里著名的女高音,高亢激昂的歌声却打动不了私欲膨胀的心;的是跳高能手,经常会跃出水面吃掉的害虫,帮类保护植物,却得人类的爱护。
小蝌蚪们,从卵里出来,难道这就是世界上的青蛙吗?这当然不是啦!小蝌蚪刚生下来的粒子,如果要变成青蛙还早着那,就像咋们人一样,从小到大要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才能长大成人,粒子们一会儿,沉到池塘的最深处,一会儿,飘到水面上,不过一会儿,小蝌蚪的粒子,就长出了深黑色圆圆的黑脑袋,黑色的小尾巴,可爱极了!
他们游啊游,又到了河边上,他们看见了一个穿黑衣服的小鸡,又看见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鸡,小蝌蚪们不认识小鸡们,通过,小鸡们和小蝌蚪的聊天,小蝌蚪和小鸡们做了朋友,小鸡们和小蝌蚪玩了一会儿,咕咕咕,一阵咕咕的声音传来,原来是母鸡的叫声,小鸡们看到了就急忙对小蝌蚪们道了别,回了家,
突然一只小蝌蚪说:“如果小鸡们有了妈妈,那我们应该也有妈妈呀,那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大家一听都议论纷纷的说:“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于是大家准备找妈妈,他们游啊游,看见龙虾,问龙虾你知道我们的妈妈长什么样么?龙虾说:“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你去那边找找吧。
小蝌蚪记住龙虾的话,她们游啊游看见一只螃蟹肚皮是白的,就急忙又过去喊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小蝌蚪记住螃蟹的话看见一只乌龟长着四条腿,就跑过去喊妈妈,小乌龟说:“这是我的妈妈,孩子和妈妈的长相是一样的,小蝌蚪看见一只鳗鱼,小蝌蚪说:“他和我们长得像,他就是我们的妈妈了吧,小蝌蚪喊道妈妈,妈妈!鳗鱼神奇的吼道:“谁家的小孩儿不懂礼貌。”青蛙连忙游过来,这是我的孩子,鳗鱼吓得说:“我只是跟她们开个玩笑。”小蝌蚪认出了自己的妈妈,大声的叫妈妈,我们的妈妈。
小班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备课教师:李翠芳 主题名称七彩乐园次主题名 称颜色对对碰活动名称小蝌蚪找妈妈主要教学领 域健康活动目标1.练习原地转圈和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2.能用眼睛寻找目标后快速行动。3.遵守游戏规则,奔跑时能够避免碰撞。活动准备1.青蛙、鸭子、白鹅头饰各一个。2.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学会儿歌表演“小蝌蚪。”活动过程1.准备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孩子们:“你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那你们有没有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呢”?(没有)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玩这个游戏,但在玩游戏前要先锻炼一下身体。让孩子们跟老师学小蝌蚪做操:“小朋友,们一起来做操吧!点点头呀点点头,伸伸臂呀伸伸臂,蹲一蹲呀蹲一蹲,弯弯腰呀弯弯腰,踢踢腿呀踢踢腿,跳一跳呀跳一跳,抱一抱呀抱一抱”。2.玩游戏“小蝌蚪找妈妈”。(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咱们在做游戏时要一边说儿歌(小蝌蚪,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转个圈儿想一想,妈妈妈妈在哪头?)一边学小蝌蚪自由的游来游去,当念到“转个圈儿想一想,妈妈妈妈在哪头”时,就原地转圈仔细想;当念到“快去找妈妈”时,首先看清妈妈在哪里,然后赶紧跑到妈妈身边。活动过程(2)两位老师可以分别戴上青蛙、鸭子、白鹅不同的头饰,和孩子一起游戏。等孩子们都熟悉游戏玩法后,可以请孩子们戴头饰去扮演不同的小动物,以增加孩子们的乐趣。(3)请一名幼儿扮演“青蛙”进行游戏。游戏时提醒幼儿在奔跑时要注意避让,防止碰撞。3.放松活动“是快乐的小青蛙”。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青蛙,做放松整理各种动作。评价反思活动中引用了节奏欢快、富有童趣的律动,提高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熟悉游戏后,请一名幼儿来当“青蛙妈妈”,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发现扮演“青蛙妈妈”的小朋友禁不住这么多人的包围而被挤倒了。于是立刻强调,小蝌蚪不能太挤,但是毕竟人多,还是会有小朋友挤向妈妈。最后让5名幼儿扮演“青蛙妈妈”,在听到指令后,小蝌蚪跑向了5个地方,孩子们被分成了5部分,拥挤的现象没有了。
西华县李大庄乡王营小学
李红丽
《小蝌蚪找妈妈》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 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也就能较轻松地学习本课。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 了解青蛙生长 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二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 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 效果是明显的, 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 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填空题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利用课件, 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 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 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 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 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 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 结合课件展示, 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 采取表演的形式, 在情境中对话, 请同桌或一大组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以及乌龟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拼音版】推荐阅读:
读《小蝌蚪找妈妈》有感07-17
美术小蝌蚪找妈妈课件01-20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02-08
美术小蝌蚪找妈妈大班教案11-11
小蝌蚪找妈妈日记200字11-12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教学反思05-31
小蝌蚪找妈妈托班教案11-05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02-08
《妈妈找小蝌蚪》读后感03-23
小蝌蚪找妈妈影片的观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