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意象,品诗歌》教学设计(推荐6篇)
广西钦州二中语文组 周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象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2、把握借助意象品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手段:“启发点拨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3张不同颜色的树叶:绿色、黄色、褐色
提问一:(展示绿叶)这张叶子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到这张叶子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提示: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特点——颜色葱绿,水分充足,有活力、生机„„
想到——想到绿树,想到浓阴;想到春天、夏天;想到青少年、想到人的成长„„
提问二:(展示枯叶)这张叶子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到这张叶子的时候,你们又想到什么?
特点——水分少,干枯,没有活力„„
想到——光秃秃的树,想到深秋、凋零、想到生命的终结。甚至想到一张老去的布满褶皱的干瘪的脸,想到老奶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总结:看来这张叶子真有魔法,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张叶子在诗歌术语中有个共同的名字——意象。
2、什么叫意象?
(1)意象:意——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客观事物
意象指融汇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的物。
(板书)
(2)展示学生写的一首诗并要求学生评价:
啊,椅子,四条腿,啊,骏马,四条腿。
评价:一般认为,此诗只是简单状物,没有借物寄托思想感情,是一首没有灵魂的所谓诗歌。原因:“椅子、骏马”——是“象’,非“意象”。
3、意象之于诗歌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提问:意象对于诗歌,是不是可有可无?
a)美国诗人庞德说:“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
b)中国诗人郑敏曾有过精当的比喻: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制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那一块块预制板。
结论:意象是中国诗歌的基本元素,(反过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
(板书)
4、意象的魅力
既然诗人那么喜欢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到底意象有什么魅力呢?对比阅读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首?
(一)(二)
《勤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天才与勤奋作伴(节选一首绝句中的两句)不要期待幸运
成功与刻苦相连 也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评价:第一首诗《勤奋》没有使用意象,道理直白,缺乏回味的诗。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所以,这首诗象“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缺乏韵味
后两句诗使用意象,引人联想,让人想起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怎么满怀希望播下种子,想到禾苗的成长,想到秋天的收获„„意味悠长。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结:意象的魅力
A、通过“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使诗歌意味悠远, 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B、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调动其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引起共鸣式的情感的燃烧。
(板书)
5、如何借助意象鉴赏诗歌
(1)在一首诗中,诗人是不是只用一个意象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不是,是一组!
(2)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就是先把诗歌的意象捕捉出来。
第二步: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意象还原成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画面。第三步:进而领略诗人的情思,获得美的体验。
(3)如何进行想象和联想?
这是三步中的难点,可以根据以下的步骤展开:
把握意象特点→勾勒画面→涂上颜色使画→面动起来加上→特写镜头使画面更细致
(板书)(4)举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意象鉴赏诗歌(背景音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A.捕捉意象:幻灯展示
B.想象、联想举例:瘦马,瘦骨嶙峋的马、毛发凌乱暗淡褐色的马,步履疲惫迟缓 C.还原画面:在一个深秋的傍晚,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踽踽独行在古道上。望不尽的是路旁的枯藤、老树、昏鸦的暗淡;听不完的是单调的风声以及偶尔昏乌鸦的伴唱。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但在天际尽头仍是那孤独的影子。D.领略情思
问:隐藏在这画面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思?
——孤独凄凉,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5)齐读,有感情朗读一遍
(5)练习:通过意象鉴赏《山居秋暝》(播放背景音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捕捉意象:
(新雨后)空山——幽静、郁郁葱葱,秋天傍晚——清爽、恬静,秋高气爽 明月——皎洁(月光如流水一样)松——葱绿,笔挺,让人想起正直,清泉——清澈、透亮、让人想到品行高洁 竹——青绿、一节节,让人联想到清高、节气 綄女——健康、快乐、朴实 莲——美 渔舟—— 还原:
初秋的傍晚,山雨刚过,万物为之一新,空气中和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浩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宗宗流淌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白白的素练,多么幽清明净的所在呀。竹林里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女孩洗衣服回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
破了荷塘的宁静。
问:同学们,诗人隐藏在这纯洁美好生活图景背后的情思是什么呢? ——向往这种纯洁、朴素、宁静的生活。
(6)课外练习(06年浙江高考卷 元曲)
(一)[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答:(1)流水 白云(解析:此小题是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前四句共有五个意象,分别是“小径”“舟” “流水”“青山”“白云”。结合平时的知识,“小径”清静幽雅,“小舟”自由自在,“流水”清澈柔美,“青山”幽深宁静,“白云”悠然飘渺。再从五个意象中找出两个具有“温润柔美”“飘逸渺远”特征的是比较容易。)
(二)09年全国高考卷1宋诗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附板书:
1、意象的定义:意——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客观事物
意象指融汇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的物。
2、意象与诗歌的关系:意象是中国诗歌的基本元素,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
3、意象的魅力:
A、“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B、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在读者与诗人之间引起共鸣。
4、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总结:捕捉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还原情景、画面——领略情思,获得体验
↓
五、在画中明了
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曾说:“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 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学生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 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原、再现场景的有效方法除了运用电教手段外, 就是教师或学生的简笔画。它不仅可以再现文字描述的意境,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更清楚地理解词语,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古诗《草》, 短短的一首诗, 竟运用了十多幅简笔画帮助孩子们理解诗中的词语, 堪称教学艺术的珍品。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过尝试,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让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教学《燕子》与《翠鸟》课文前, 先要求学生用彩笔画一画这两种小动物, 然后再学习课文中对燕子和翠鸟外形描写的语句。
六、在评中升华
词语理解得透彻固然重要, 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词习惯、正确的解词思路, 则显得更为重要。所以, 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引导, 尤其给学生及时的评价, 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以后, 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 形成愉悦的心境, 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因此, 我们在让学生解释好词语之后, 及时对学生予以肯定评价, 不仅对理解词语产生促进作用, 还对学好课文带来很大的影响, 即意味着这一教学手段产生了效果。比如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方法有的简便易行, 有的颇费周折, 但我们在给他们评价时都应该先予以肯定, 再指出其中存在的偏颇, 让学生真正地在理解技巧上作文章。此外, 在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即一个词语在学生解释后, 教师不是急于判断评价, 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一评, 从而真正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为顺利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时, 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所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打通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条渠道, 是词语教学的良方。当词语的意思通过多种渠道立体地进入学生大脑的时候, 词语理解的难题会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镇九井小学)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原来所谓大诗人也不过如此, 诗集里的字我都认识, 所以我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为此, 我感到非常的愤怒:泰戈尔的诗歌文字简短, 却意蕴深刻, 情感真挚, 岂是半个小时能够感悟的?同时我也感到非常的迷惘: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诗歌, 感悟意蕴呢?
曾经读到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袁行霈关于诗歌鉴赏的几句话, 颇受启发。“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 由语言的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象上, 得意妄言才是诗歌鉴赏的法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因此, 诗歌寄托的情感、蕴涵的意蕴, 都可以通过意象传达出来。
据上所述, 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入手, 进入诗歌营造的艺术空间, 通过意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领会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意蕴, 把握诗歌旨趣, 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使诗歌阅读走出尴尬境地, 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摘要:意象是诗歌教学的“牛鼻子”。通过意象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 感受诗歌营构的艺术氛围;利用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把握诗歌意旨;挖掘意象的内涵, 深入理解诗歌意蕴。这样, 诗歌教学便可以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意象;画面;情感;内涵
一、抓住意象, 描述画面, 感受诗歌构建的艺术空间
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语气清新自然, 色调峭拔深邃, 它汇聚了凡十一个意象, 并以特定的抒情结构将其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互补型的意象系统, 相得益彰。在这种意象状态之中, 每个意象除了具有自身的含义之外, 又染上了深沉的整体效果, 虚实相生。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全词:感受28个字描述的种种景物。将各种景物一一罗列出来, 学生便很快获得了清晰的印象:干枯的藤萝、苍老的古树、归巢的暮鸦, 在落日的余晖中难隐灰暗的本色;古雅的小桥、清幽的流水、炊烟袅袅的人家, 一派幽雅恬淡的景象;荒凉古道、萧瑟西风、嬴瘦老马, 平添无限哀愁。接着让学生边配以音乐, 边展开想象, 将一个个意象连缀起来, 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天涯游子断肠图”。于是产生了这样饱含深情的描述:“深秋的黄昏, 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漠漠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回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古朴小桥, 远望见溪边的几户人家已升起冉冉炊烟, 然而这时太阳已经西斜,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凄冷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品味这些言外之意后, 该诗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便清晰地定格在学生头脑中。
除了用语言进行画面描述之外, “读诗作画”更是可以通过意象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体现到极致, 寻找到感受诗歌艺术氛围的捷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杜甫的《绝句》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步骤如下:有哪些形象?请勾勒物体轮廓;各种形象的色彩如何?请分别着色;哪些形象是动态的?请工笔描绘其形态;画面的背景是什么?主体是什么?请组合。这样, 化诗为画、绘画助解, 读读古诗, 画画图画, 评评图画, 说说画意, 学生在学中画, 画中学, 兴趣盎然, 理解诗意也就更加透彻、深刻。
二、利用意象, 领会情感, 把握诗歌表达的主要意旨
寓情于景的诗歌, 往往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曹操的《观沧海》就是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描绘的是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 而实际是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 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 诗人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 星汉灿烂的银河, 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 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作者以沧海自比, 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 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开阔的意境, 雄浑的气势, 正是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风度与胸怀的展现。教学这首诗, 我让学生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 寻找最佳朗读方式, 最后大家公认慷慨激昂的语调最适合本诗。我便顺势引导学生以慷慨激昂的语调高声朗诵。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雄浑气势和豪壮情怀。
三、挖掘意象, 探究内涵, 感悟诗歌内隐的意蕴
诗歌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 在有欣赏能力的读者身上常会激起潜在的创造力量, 获得新鲜、亢奋的感觉, 诱使读者全身心投入, 得到强烈的艺术体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 通过感知和体验,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就可以获得美感, 获得创造性阅读的乐趣。对此类诗歌, 教师分析语言不能只讲表层含义, 而应当指点学生力求想得深些想得远些, 这样就会获得“绕梁三日”的效果。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谓“明白如话”, 单从语言方面进行教学, 似乎没有多大嚼头。然而诗歌所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却是深厚的、沉重的、耐人寻味的。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引发联想、想象, 创造出一个神奇、富足而又自由的天上街市。如果阅读的层面仅停留在此处, 势必不能对诗歌进行到位的解读。因此, 引导学生沿着诗人想象的轨迹, 透过文字组合的意象, 感受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及其体现的社会情感, 才能达到解读诗歌的真正目的。天街珍奇的物品, 是“世上没有的”;民间传说中饱经磨难的牛郎织女, 却能在“浅浅的天河”两岸自由来往。不妨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探究:诗人为什么要作如此奇特想象?细细揣摩, 不难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象与当时“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 正是诗人内心执著追求的具象。诗人反复用“定然”“不信, 请看……”的语汇句式, 似乎刻意让幻想成真, 由此透露出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多么炽烈!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还可以获得更为深广的认识:“五四”高潮之后, 大批爱国知识分子面对美好憧憬的破灭所产生的苦闷伤感, 以及在困苦中依然执著追求的崇高精神, 深深震撼读者的心扉。这些高品位的精神元素也必将在学生心目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综上所述, 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笔者认为应当在进行语言分析的同时, 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去想象画面, 感知意境, 领会感情, 体味主旨, 这不失为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途径。最后, 在诗歌阅读和教学中, 让我引用泰戈尔的诗歌来自勉:“你默默地微笑着, 不对我说一句话, 但我感觉, 为了这个, 我已期待很久了。”
摘要:意象是诗歌教学的“牛鼻子”。通过意象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 感受诗歌营构的艺术氛围;利用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把握诗歌意旨;挖掘意象的内涵, 深入理解诗歌意蕴。这样, 诗歌教学便可以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意象,画面,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3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摘 要: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意蕴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中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褒贬是非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鉴赏;中考;复习;类型;意向;情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2-2
一、明确考点,找准方法
“诗言志”,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的“志”,所谓“志”,即“作者的情感、思想、心境、人生态度或阐发某一感悟、哲理、政治理想等。”我们在鉴赏诗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运用各类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品味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志”。如2015年淮安市中考题的诗歌鉴赏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其中第五题考查的诗歌中的“炼字”,就是抓住诗歌的字眼、词眼、诗眼对诗歌进行赏析。第六题则是考查关键语句提炼作者情感,即品悟作者情志的能力。《淮安市中考复习指南中》也对中考诗歌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体。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是诗歌表情达意最重要的手段。抓住意象和意境是欣赏诗歌的关键。诗歌欣赏应该从语言入手,循着“言——象——境——意(情、志)”的路线进行。”“人们根据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情志的不同,按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将诗歌分为许多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及各类诗歌的表现技巧,才能比较准确地欣赏诗歌。”
但是,我们知道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辨类型、抓意象,品风格、读注释,找“题眼”“诗眼”“词眼”,抓关键语句等。这其中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因篇幅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现选择其中的“辨类型、抓意象”来谈一谈,在中考复习中如何结合这两种方法来品悟作者的“情志”。(以苏教版教材中的诗歌为例)
二、辨类型,抓意象
(一)诗歌类型与情志
1.山水田园诗:表达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厌恶官场黑暗等。
2.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活。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等。
3.咏史怀古诗:怀古伤今伤己;借古讽今;忧国伤时(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等)。
4.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离的思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5.写景抒情诗: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感时伤世之叹、孤独落寞之感;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也表达热爱自然、热爱春光的美好情怀。
6.咏物抒怀诗:多用以表达人的品行志节等。
……
(二)诗歌意象与情志
所谓意象,即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特定“意象”表达特定的内涵:如人们常借月亮来表达“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等情感,常借杨柳表达“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等情感。
结合中考的答题要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
山水田园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空山、清泉、溪水、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菊花、暮钟、酒、蛙、鸡犬、蓑衣、黄鹂等。它们一般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隐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表达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厌恶官场黑暗等。
举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陶渊明的《饮酒》,表现他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过描写明月、鹊、清风、鸣蝉、稻香等意象,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边塞诗中的意象
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大漠、孤烟、黄沙、长河、燕山、玉门关、楼兰、羌笛、鼓角、吴钩、金柝、剑、《折杨柳》等。一般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活。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等。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的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长河落日”的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李白的《塞下曲》:天山、雪、金鼓、剑、折杨柳等意象强调了边塞的艰难,也突出边塞将士们生活的单调。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自己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三)咏史怀古诗中的意象
咏史怀古诗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长城、峰峦、山河、柳营、潼关、古地、吴钩、秦汉、咸阳、长安、金陵、赤壁、乌衣巷等。多表达怀古伤今伤己;借古讽今;忧国伤时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等。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杜牧的《赤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写峰峦、波涛、山河、潼关、秦汉、宫阙等意象,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四)送别诗中的意象
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杨柳、杨花或柳絮、春草、潭水、江水、孤帆、骑马、飞雪、长亭、古道、登楼、远望等。多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离的思念、情深意长的勉励等。
举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借登楼把酒,远望长空,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借助塞外风雪和雪上的马蹄印,营造了一种旷远、忧伤的意境,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中的意象
写景抒情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月、霜、鸿雁、鹧鸪、梧桐、落花、流水、老树、夕阳、东风、西风、杜鹃(子规)、燕子、丝、云、风雨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感时伤世之叹、孤独落寞之感;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也表达热爱自然、热爱春光的美好情怀。
举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悲痛。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借助对水面、云脚、黄莺、新燕等意象的描写,生动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赞美。
(六)咏物抒怀诗中的意象
咏物抒怀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松、竹、梅、菊、兰、荷、莲、蝉等。多用以表达人的品行志节(如坚挺、刚直、傲岸、坚韧、隐逸、脱俗、高洁、不同流合污等)。或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伤。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的动人形象,借以来表达自己坚韧、高洁的意志品质。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虞世南的《蝉》,诗人借助蝉的意象,来表达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平常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平,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平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2)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
(3)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4)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4、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5、莲: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12、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亡国之悲)。
13、丁香: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19、桃花:象征美人
20、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21、牡丹:富贵 美好
22、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3、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24、斑竹/湘妃竹。泪水,悲伤。
25、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26、桑榆。比喻人的晚年。
27、红药。代悲苦。
二、动物类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渲染气氛,思想、离愁、羁旅等)(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5、乌鸦 :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搭配。
6、蟋蟀:思乡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7、鸳鸯:夫妇恩爱
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9、青鸟:信使
10、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身世浮沉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11、猿啼:凄清、哀伤、悲凉(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飞鸟:(自由的灵魂)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
13、鱼:自由 惬意
14、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5、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16、(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17、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三、地理气象类
1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1)思乡、思亲、思人、乡愁、无奈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2、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3)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
3、水: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4、冰雪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5、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6、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7、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9、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2、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13、东风:春天 美好
14、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15、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6、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7、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18、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19、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20、天晴:欢愉 光明
21、金风:秋风
22、雨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23、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24、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5、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四、器物类
1、酒/杜康: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2、船:漂泊、自由(1)舟的漂泊意象
舟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这种特性正如那飘泊天涯的诗人,因此,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诗人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漂泊他乡始终都是诗人的一个心病。诗人的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漂泊天涯,伤感之情久久回溯于诗人的心头。(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
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两岸的风景都可以给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往往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现实中受制于种种约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两岸的美丽风景,那种自由行舟状态给诗人无以伦比的快乐,可以逃离世俗的喧嚣,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为诗人的一种止泊的理想场所。
当诗人不得不随处漂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到厌倦之时,很多诗人都向往一个没有现实喧嚣的场所,很多人选择在水上生活,与舟为伴,与舟共度此生。(3)舟的愁绪意象
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亲朋故友隔离开来,从此天各一方,因而,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4)舟的“桥梁”意象,表达理想与志向
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绝河渡水,有了舟人类边可以借助它达到彼岸,舟是桥梁是路一一种超越。连接起此岸和彼岸,于是舟便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座桥梁。
3、笛声
(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
附:羌笛: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5、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6、灯/烛:
(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
7、珍珠:美丽 无瑕
8、簪缨(冠):官位 名望
五、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凄凉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六、关于人的品质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七、地点类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3、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5、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6、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7、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8、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9、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10、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12、西楼、小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3、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4、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5、关山。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八、其他类
1、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2、破晓:初现希望
3、深夜:愁思怀旧
4、鸿雁、尺牍、尺素: 信
5、后庭花:亡国。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7、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8、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9、白发:愁苦、迟暮
10、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4)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12、莼羹鲈脍: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3、双鲤:以鲤鱼代指书信。
14、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15、烛:相思、别愁。
16、浮云:漂泊的游子。
17、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18、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爱情的忠贞。
19、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写恋情。也咏怀古迹。20、梅子成熟:喻少女情怀。
21、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
22、画眉:此形容夫妻相爱。
23、投笔:指弃文从武。
24、请缨:喻杀敌报国。
25、碧血/丹心: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26、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天狼”表示有战事。
27、折腰:喻指屈身事人。
28、汗青:指书稿、史书。
29、五柳:隐者的代称。
30、东篱: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
31、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32、采薇:喻隐居避世。
33、东山高卧:指隐居。
34、赤松子: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
35、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6、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反映消极的出世思想。
37、梦蝶/化蝶:比喻做梦、梦幻。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景物形象);②了解诗歌意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2.如何鉴赏景物形象。
一、【考点讲析】
诗词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抓景物特点,为探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做铺垫。“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笔下之景常常是情感抒发的基础,因此,由景物的物象便可探知诗人的情感。
二、【高考题链接】
(2012年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 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标准答案: 描写了一幅早晨赶路,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的景色。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孤寂冷清的氛围。
鉴赏:本诗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二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三、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典题示例】(2011安徽)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创设了宁静悠远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题思路: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即时巩固】(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解析】一: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二:阴沉凝重
[注]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西风乍起,寒云低压,月色清冷的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四、总结归纳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某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总结归纳答题步骤:
【点拨思路】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三个要点,一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三是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四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简述意象的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要采用描叙性语言。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即时巩固】 简要分析下面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六、常见意象举例
见“5+3”第164页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江行
暮色苍茫,芦苇在风中飘荡,人在旅途,独自向四下眺望。雪已残,雁飞尽,新月初升,江潮暗涨。
水尽头是天,天尽头是水,树梢摇摆在风中,小船飘转在江上。离家时日已多,厌听船工歌唱,那歌声打江上传来,怎不让人念起家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落花 李商隐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①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之景: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整个画面沉重黯淡。②表达诗人感慨身世,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深重伤感和悲哀。[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
2012—12—26 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解意象,品诗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意象诗歌理解09-14
杜甫诗歌意象09-14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09-20
诗歌常见意象20111-13
诗歌鉴赏意象教案11-23
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06-03
诗歌的意象及情感06-19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题11-18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美06-17
通过意象鉴赏现代诗歌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