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友谊的散文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友谊的散文(通用8篇)

谈友谊的散文 篇1

人在长期的交往之中由于兴趣、判断、习惯、心情、帮助等诸多原因,自觉或不自觉的.亲近一些人,从而建立了友谊;脉络交汇点越多友谊就越深。所以说友谊是人在交往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累积,友谊的存在与性别无关。

有人说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纯洁的友谊,这句话本身就违背了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要分清友谊与爱情、朋友与夫妻的关系,年轻人或者没有配偶的人之间,由友谊发展成爱情进而成为夫妻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并不代表“友谊——爱情——夫妻”就是必然轨迹,更不能用有些男女之间由于有了一些友谊就“胆大妄为置家庭责任于不顾”来作为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纯洁友谊的理由。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大文豪高尔基这样评价友谊。

要区分夫妻之情和朋友之谊,成为夫妻、组成家庭更多的是责任。当今发达的交通、多途的交流平台、频繁的人际流动、人人参与的社会活动,人与人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有交流就会伴生友谊,这就不可能使得丈夫只面对妻子或妻子只面对丈夫,只要我们分清该做和不该做的事,不该做的坚决守住底线。就会成为一个智慧人、一个快乐人。家庭人更多的是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友谊人更多受道德约束。有人说过,“对待友谊要轻轻拿起,轻轻放下”,这是对友谊的比较正确的诠释;而夫妻之间就不同,夫妻之间可能当你想拿起时就得放下,而当你想放下时又必须拿起,那是责任决定的。

谈友谊的散文 篇2

来自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曲艺代表

谈到老舍和赵树理, 老舍的儿子舒乙立即来了精神, “老舍和赵树理是在解放后认识的。1949年4月, 赵树理是跟着部队由解放区来北京的, 老舍先生是1949年底由美国回来的。”

介绍他们两个人认识的人叫凤子, 凤子当时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女演员。凤子当时在家里宴请宾客, 他们二位都参加了, 于是就结识了。“那时候我不在北京, 我估计这个时间是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的时候。”舒乙说。

1950年5月30号, 北京市文联召开了成立大会, 这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大会上, 老舍先生被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 李伯钊、赵树理、梅兰芳等为副主席。

“这个时候老舍和赵树理就是同事了, 而且是最核心的同事。”舒乙说, “当时赵树理的住处就在他们办公室楼上。”

当时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叫《说说唱唱》, 这是一个民间文学的杂志。杂志刚刚成立时, 主编是赵树理, “老舍先生来了以后, 老舍成了主编, 赵树理变成了副主编, 但实际上还是赵树理在负责, 老舍就等于在里面挂了一个名。因为他是文联主席, 平时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舒乙回忆说。

老舍的一生大部分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 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 但两人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

“老舍和赵树理有绝对共同的爱好, 就是民间文学, 即使在创作研究侧重方面也完全一样, 所以后来他们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舒乙肯定的说, “虽然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共同创作过作品, 即使赵树理在创作上更侧重于描写农民的生活, 而老舍先生更侧重于市民生活描写, 但他们在民间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描写的人民大众, 他们的眼睛看的不是知识分子, 不是官员, 不是富人, 而是普通的老百姓, 而普通老百姓的构成就是大量农民和城市无产者, 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 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

老舍和赵树理都特别爱好曲艺。舒乙认为, 曲艺也可以看作是他俩的共同语言。《说说唱唱》上刊发的大都是曲艺类作品。

舒乙说:“在当时的曲艺方面, 中国的作家是根本不行的。当时中国的作家大都是洋作家, 是留学归国的学生, 对曲艺是一门不通。”

根植于民间艺术的曲艺,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大多数时间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 作家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学生和留洋回来的, 实际一点曲艺都没有接触过, 既不会, 同时又很讨厌这个东西。像打鼓、相声、单弦、快板、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这些艺术, 不仅不会, 而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这一层的人, 没有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 所以也根本不会去听, 他们都高高在上。在民间戏曲创作上, 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作家, 除了老舍和赵树理, 任何人都不会。这么多作家中就只有两个人, 又懂曲艺, 又写曲艺, 又喜欢曲艺, 一个来自解放区、一个来自国统区的两大人物就是当时曲艺的代表。”

曲艺先驱的莫逆之交

虽然老舍和赵树理没有在一起演出过, 但老舍先生却经常会在家里组织聚会, 聚会的时候他们二人会自告奋勇地演很多东西。“赵树理是一个又说又闹的人, 上党梆子经常随口就出来了, 高声在屋里吼。”舒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脸上时不时出现会心的笑容。

回到北京以后, 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 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 菊花盛开, 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饭后, 桌子一撤, 余兴开始, 老舍打头, 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 仰天高歌, 唱的是上党梆子。

“老舍先生会很多东西, 他是一个特别幽默, 活泼、热情的人, 这种场合的话, 少不了他们两个当主角, 其他的人都不会, 也只有看的份。上党梆子那种东西是需要吼的, 而赵树理就是那种会吼的人, 特别高亢。”

“我在家看他表演是经常的事, 他就喜欢这种东西。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 对梆子那是热爱的不得了, 赵树理是张嘴就来, 而且他唱的梆子特别的滑稽, 能把人乐过气去, 比如‘早上出得门来, 屁股朝前, 肚子朝后。’都是特别滑稽的一些东西, 能把人肚皮笑疼了。”舒乙说。

老舍对赵树理的作品也是喜欢的, 老舍很少写评论, 但有一篇评论是写给赵树理的。他在看到赵树理新作短篇《套不住的手》后, “满心欢喜”, 专门写了一篇评论。他在评论中说:“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 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 我总得到一些启发, 学到一些窍门儿。”他赞扬赵树理“他的文字是多么从容而又严整呵!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 事实上却是字斟句酌, 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他又说:“从字里行间, 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 那个最亲切的微笑。”可见他对赵树理的感情之真挚, 性格之熟悉。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赵树理对老舍的作品也很关注。老舍的剧本《方珍珠》上演前就让赵看过。赵树理在《方珍珠》剧本读后感中说:“这剧本刚刚脱稿之后, 我已得到先睹之快。”他在文中对这个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了精辟的分析。

老舍和赵树理都是写戏的。老舍先生写了一个戏叫《柳树井》, 赵树理写了一个戏叫《罗汉钱》, 都是解放初的戏, 而且都是宣传《婚姻法》的。《婚姻法》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大法, 当时要解放妇女, 要反对包办婚姻。他们二人一个人写了一部小戏, 后来都演出。

“有一次看《罗汉钱》演出, 我们坐在一起, 我就非常注意看赵树理的表情。当时的椅子后面都有一个小平盘, 前面人坐着, 后面的人可以喝茶。赵树理的手就放在前面的小平盘上, 随着戏开演, 赵树理很快就入戏了, 把小平盘当作鼓敲了起来, 而且表情是得意万分。所以说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 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很自然的喜欢戏曲。”舒乙回忆说。

“他当时打鼓的状态和形象, 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民间曲艺的这一套东西赵树理特别棒。”舒乙说, “民间的曲艺, 民间的戏曲, 民间的乐器, 他都是拿得起来的,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动作与语言的运用方面, 在赵树理那里已经达到了极致。“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编的, 反正是他张口就来。但我估计这不是他自己编的, 而是真正的民间的才有的那种滑稽的东西。”

“老舍也特别喜欢这些, 所以他们两个谈得来, 他们两个是好朋友, 这绝对是有原因的。”

“他们两个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 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定论的。但是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他们是现代曲艺改革的先锋。现代曲艺要改革、要改良, 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他们是现代曲艺改良的先驱, 全国就这么两个人。既是杰出的贡献, 又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特点。这是别的任何作家都没有的。”舒乙总结说。

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农村作家

进城以后的赵树理, 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北京土生土长的作家格格不入, 但赵树理一直保持着农民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解放后解放区的作家是主人公, 而赵树理是解放区最有名的一个作家, 所以别人也不可能排斥他。”舒乙说。“但城市生活对赵树理来说, 完全是陌生的, 所以也闹了很多笑话。”

至今赵树理喝酒的一段往事仍清晰的记在舒乙的脑海中。赵树理从老舍家回文联的住所, 要穿过整个王府井, 比如说当时王府井有三家小酒铺, 赵树理每一家都得进去喝一杯。

“喝一杯是怎么个喝法呢, 进去把钱往柜台上一放, 然后由酒坛子拿‘提溜’倒一杯, 仰脖而尽, 不是慢慢的喝, 碰到第二家再来一下, 第三家也是如此, 把所有酒铺喝个遍, 赵树理这才会回去。”舒乙说, “旧社会的时候, 一般乡下赶马车的都这么喝酒。进去把钱拍到柜台上, 就去喝一杯, 而这时马车还在继续走, 车夫要追着马车走, 所以赵树理这是赶马车人的习惯。但是赵树理每一家都要进去, 只要有八家他会喝八杯, 五家五杯, 三家三杯, 而且不要下酒菜。”

“在北京, 赵树理一直是这个习惯, 所以大家看着特别可乐。在朋友家里, 赵树理一喝酒就闹, 开始唱, 开始跳, 开始耍。老舍也挺能喝酒的, 而且他和赵树理在喝酒的时候肯定是要划拳的。”

赵树理还有一个习惯, 睡不惯席梦思。“比如说出国, 作为领导的赵树理肯定会被上级派去出国, 他就会等到很晚很晚, 人都散了的时候, 服务员也休息去了, 赵树理就偷偷的在地板上睡, 因为他睡不惯席梦思, 第二天大清早他就起来, 把被窝放到床上去, 把房间搞好, 怕别人看见笑话他。”

赵树理就是这种习惯, 他绝对睡不惯软床, 一直保持着在抗日根据地时, 和当地农民一起生活的习惯和作风。

“他有很多很多笑话, 就是那种农民似的笑话。太行山区哪有席梦思, 就连木板床都没有, 都是很硬的土炕。”进北京后, 赵树理就住在北京市文联, 而且睡的一直是木板床。

上世纪90年代, 舒乙在筹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时, 做过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的时候, 要做一尊赵树理全身的雕像放在院子里。雕像一共十几个人, 作为解放区出来的作家就是赵树理。负责的雕刻家是中央美院的雕刻学的教授孙家钵。他就问我怎么雕, 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赵树理在前面走, 后面牵一头驴, 驴上坐一个乡间的小姑娘, 小姑娘的原型就是《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孙家钵一听就来劲了, 说这个东西肯定特棒。”

雕刻过程中, 孙家钵问舒乙, “赵树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舒乙说:“第一, 他是一个驴脸, 极其丑陋, 水蛇腰, 有点驼背;穿一套窝窝囊囊的中山装, 口袋里别一支钢笔, 兜里面鼓鼓囊囊的放半块窝头, 背着手走路, 穿布鞋。”

后来雕刻真的按照舒乙的描述一样, 铜质雕像, 驴上面坐着一个梳大辫子的乡下小姑娘, 放在文学馆的院子里, 舒乙和孙家钵都很得意, 因为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品, 但是舒乙就怕赵树理的家属不同意。

“哪知道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从报道上看到雕像的信息后, 给我打电话, 说我可不可以翻一个你这个雕像, 我问干什么, 他说放在他们家乡的街心公园的中心位置。当时我就知道这完全得到了赵树理家属的认可, 赵二湖完全认为这是一个神似的东西。”舒乙说。

“但赵二湖的想法后来并没有成功,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搞成, 现在搞了一个标准像, 比文学馆的那个要坏一万倍, 特别不像赵树理, 特别丑陋。当然这个丑陋是从雕刻的角度。”舒乙遗憾的说。

用友谊写下的文人的高贵品质

到北京以后, 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太多, 并且经常受到批评。他很苦恼。他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山西, 生活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北京对他来说太陌生了, 所以进城以后, 他在创作资源上有点枯竭, 所以他频频表达了回山西的意愿。

对赵树理的创作, 社会是承认的, 他的作品雅俗共赏,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但实际上在文坛上赵树理始终不被承认。那些知识阶层认为他的作品是下里巴人, 不屑一顾。甚至现在人们排定“大师”座次, 他也名落孙山。

其实在建国之初, 就有这种情况。赵树理从山沟沟住进了北京的胡同, 表面上成了精神贵族阶层的一员, 实际上却格格不入。当时的文艺界被人们称为“酱缸”, 置身其中是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

上世纪50年代初的赵树理, 在北京以至全国, 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但他在大酱缸里却算不上个老几”。赵树理在作协没有官职, 他又不会利用他的艺术成就为自己制造声势, 更不会昂着脑袋对人摆架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

“解放后的文学理论是非常左的, 赵树理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 别看他生活的样子像个老农民, 但他中西的理论都非常好, 各种名著他都看过, 他自己有一套文学标准。他经常是离经叛道, 离开极左的地方, 这一做法在当时是要受到批判的。”舒乙说。

“比如说赵树理描写一个正面人物, 这正面人物有很多缺点、毛病, 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的。正面人物就是要高、大、全, 没有任何缺点, 不会谈恋爱, 什么都没有, 是一种空中楼阁似的高大形象。但赵树理绝不会这样去描写, 他肯定会描写一个有声有色的活灵灵的人, 这个人有自己的爱好, 有自己的缺点, 有自己的毛病, 是一个活人, 这种做法绝对会受到批判。”

“赵树理是一个艺术家, 是一个作家, 对于政治环境他是不会回避的。”

当赵树理遇到批评时也会找包括老舍在内的朋友进行交流, 但他也要写检讨, 以寻求过关, 这对于赵树理来说是相当苦闷的。

“赵树理解放以后就不快活, 一些自己的想法、真心话也只能在私底下和朋友们交流。”舒乙说, “赵树理是一个有见解的人, 包括对时局的见解, 像他这种智商很高的人, 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这样, 在时局和他的作品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其他人不会因为他地位高, 特别有名, 就放过他。”

“1956年, 赵树理在山西待了半年以后, 如实的反映了当地农村的状况。这在当时大跃进风潮下, 正赶上反右倾扩大化的时候, 是绝对不可以的。1956年是赵树理建国后思想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开始以文学的或非文学的方式向执政者们‘进言’。”舒乙说, “赵树理日子不好过, 对于儿女的生活他不太管, 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 不让他们有特权, 他始终过着一种特别低调的生活。”

1965年, 赵树理真的就回山西了, 但一回去就倒霉了, 文革的时候, 赵树理的遭遇很惨。

在文革中, 老舍宁可自沉于太平湖以死抗争, 也不愿向丑类低下高贵的头;而赵树理在被关押到山西省高级法院里后, 仍对看望他的女儿说:“近年来我几乎没写什么, 因为真话不能说, 假话我不说。”

赵树理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 但不要说赵树理, 当时任何人到那去都会是这个下场, 当时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状态。

老舍之子谈老舍与赵树理的友谊 篇3

老舍与赵树理,是现代中国文坛上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文学大家,一个是京味,一个是乡土味;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乡村学究;一个是留美留英的洋学士,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土作家。但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是相同的,他们的人格风骨是相同的,他们不因艺术上的差异而文人相轻,也不因成就上的高低而互相倾轧,而是在风和日丽时携手同庆,在风狂雨骤时互相扶持……

来自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曲艺代表

谈到老舍和赵树理,老舍的儿子舒乙立即来了精神,“老舍和赵树理是在解放后认识的。1949年4月,赵树理是跟着部队由解放区来北京的,老舍先生是1949年底由美国回来的。”

介绍他们两个人认识的人叫凤子,凤子当时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女演员。凤子当时在家里宴请宾客,他们二位都参加了,于是就结识了。“那时候我不在北京,我估计这个时间是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的时候。”舒乙说。

1950年5月30号,北京市文联召开了成立大会,这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大会上,老舍先生被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李伯钊、赵树理、梅兰芳等为副主席。

“这个时候老舍和赵树理就是同事了,而且是最核心的同事。”舒乙说,“当时赵树理的住处就在他们办公室楼上。”

当时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叫《说说唱唱》,这是一个民间文学的杂志。杂志刚刚成立时,主编是赵树理,“老舍先生来了以后,老舍成了主编,赵树理变成了副主编,但实际上还是赵树理在负责,老舍就等于在里面挂了一个名。因为他是文联主席,平时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舒乙回忆说。

老舍的一生大部分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

“老舍和赵树理有绝对共同的爱好,就是民间文学,即使在创作研究侧重方面也完全一样,所以后来他们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舒乙肯定的说,“虽然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共同创作过作品,即使赵树理在创作上更侧重于描写农民的生活,而老舍先生更侧重于市民生活描写,但他们在民间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描写的人民大众,他们的眼睛看的不是知识分子,不是官员,不是富人,而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普通老百姓的构成就是大量农民和城市无产者,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

“不要过来啊,不要过来!”王琪尖叫着、浑身大汗的从睡梦中醒来。

王琪的母亲知道,女儿又做噩梦了。

“自从撞死人之后,这孩子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王琪的母亲告诉记者,这场车祸改变了王琪乃至全家人的生活。王琪的母亲形容这场事故为天降横祸,并认为自己的女儿极其冤屈。

王琪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人。

2009年10月7日,王琪刚刚满19岁。对于王琪来说,生活本是无忧无虑,但从2009年8月6日起,一切都不一样了。

当时,王琪高考已经结束,正在等成绩下来。

当天,祝超群给王琪电话,约王琪一起到阜南去看朋友。祝超群是王琪的好姐妹。王琪的母亲说,这对姐妹曾经去过阜南看这位同学。于是,当王琪征求自己意见时,王琪的母亲也没反对。

祝超群与王琪两人约好,下午骑电动车一起去阜南。电动车是祝超群向朋友借的。

后来,交警分析案情时,对两人骑电动车去阜南非常不解。“从阜阳市到阜南县,至少40公里,另外,她们从杨楼孜到阜阳市还有不短的距离,这骑电动车怎么可能到阜南?”民警认为,祝超群与王琪“或许看书看多了,一点常识性的东西都没有”。

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王琪骑着电动车带着祝超群,两人行驶到中途,就发现车已经没电了,两人商议后,准备调头回去。这时候,约是下午3时。

王琪与祝超群行驶的道路是S202省道,在当地被称之为阜南路。阜南路是南北走向的一条笔直道路,4车道,路面宽敞平整。警方表示,当天气温干燥,视线良好。

“这个时间点,这种行驶环境下,很少发生交通事故,没想到一辆电动车竟然撞死人。”接到事故报警后,民警感到非常吃惊。当天下午3点55分,王琪带着祝超群,驾驶着基本没电的电动车,行驶到阜南路颍州黄沙市场门前路段时,碾轧到一位同向行驶的老太太李继兰的右脚指头,当即,李继兰老人向后倒去,直直地摔倒在地。

“现场只有一点点血迹及呕吐物,我们开车找了一圈才在别人的指引下,找到事发现场。”警方推测:“如果车速快一点,死者应该是向前跌倒,这样的话,后果也许没这么严重。”

8月10日,李继兰因颅脑损伤在阜阳市第二医院不治身亡。

舒乙说:“在当时的曲艺方面,中国的作家是根本不行的。当时中国的作家大都是洋作家,是留学归国的学生,对曲艺是一门不通。”

根植于民间艺术的曲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作家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学生和留洋回来的,实际一点曲艺都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同时又很讨厌这个东西。像打鼓、相声、单弦、快板、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这些艺术,不仅不会,而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这一层的人,没有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所以也根本不会去听,他们都高高在上。在民间戏曲创作上,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作家,除了老舍和赵树理,任何人都不会。这么多作家中就只有两个人,又懂曲艺,又写曲艺,又喜欢曲艺,一个来自解放区、一个来自国统区的两大人物就是当时曲艺的代表。”

曲艺先驱的莫逆之交

虽然老舍和赵树理没有在一起演出过,但老舍先生却经常会在家里组织聚会,聚会的时候他们二人会自告奋勇地演很多东西。“赵树理是一个又说又闹的人,上党梆子经常随口就出来了,高声在屋里吼。”舒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时不时出现会心的笑容。

回到北京以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

“老舍先生会很多东西,他是一个特别幽默,活泼、热情的人,这种场合的话,少不了他们两个当主角,其他的人都不会,也只有看的份。上党梆子那种东西是需要吼的,而赵树理就是那种会吼的人,特别高亢。”

“我在家看他表演是经常的事,他就喜欢这种东西。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梆子那是热爱的不得了,赵树理是张嘴就来,而且他唱的梆子特别的滑稽,能把人乐过气去,比如‘早上出得门来,屁股朝前,肚子朝后。都是特别滑稽的一些东西,能把人肚皮笑疼了。”舒乙说。

老舍对赵树理的作品也是喜欢的,老舍很少写评论,但有一篇评论是写给赵树理的。他在看到赵树理新作短篇《套不住的手》后,“满心欢喜”,专门写了一篇评论。他在评论中说:“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他赞扬赵树理“他的文字是多么从容而又严整呵!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却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他又说:“从字里行间,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的微笑。”可见他对赵树理的感情之真挚,性格之熟悉。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亲密无间。

赵树理对老舍的作品也很关注。老舍的剧本《方珍珠》上演前就让赵看过。赵树理在《方珍珠》剧本读后感中说:“这剧本刚刚脱稿之后,我已得到先睹之快。”他在文中对这个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了精辟的分析。

老舍和赵树理都是写戏的。老舍先生写了一个戏叫《柳树井》,赵树理写了一个戏叫《罗汉钱》,都是解放初的戏,而且都是宣传《婚姻法》的。《婚姻法》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大法,当时要解放妇女,要反对包办婚姻。他们二人一个人写了一部小戏,后来都演出。

“有一次看《罗汉钱》演出,我们坐在一起,我就非常注意看赵树理的表情。当时的椅子后面都有一个小平盘,前面人坐着,后面的人可以喝茶。赵树理的手就放在前面的小平盘上,随着戏开演,赵树理很快就入戏了,把小平盘当作鼓敲了起来,而且表情是得意万分。所以说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很自然的喜欢戏曲。”舒乙回忆说。

“他当时打鼓的状态和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民间曲艺的这一套东西赵树理特别棒。”舒乙说,“民间的曲艺,民间的戏曲,民间的乐器,他都是拿得起来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动作与语言的运用方面,在赵树理那里已经达到了极致。“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编的,反正是他张口就来。但我估计这不是他自己编的,而是真正的民间的才有的那种滑稽的东西。”

“老舍也特别喜欢这些,所以他们两个谈得来,他们两个是好朋友,这绝对是有原因的。”

“他们两个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定论的。但是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他们是现代曲艺改革的先锋。现代曲艺要改革、要改良,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他们是现代曲艺改良的先驱,全国就这么两个人。既是杰出的贡献,又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特点。这是别的任何作家都没有的。”舒乙总结说。

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农村作家

进城以后的赵树理,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北京土生土长的作家格格不入,但赵树理一直保持着农民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解放后解放区的作家是主人公,而赵树理是解放区最有名的一个作家,所以别人也不可能排斥他。”舒乙说。“但城市生活对赵树理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也闹了很多笑话。”

至今赵树理喝酒的一段往事仍清晰的记在舒乙的脑海中。赵树理从老舍家回文联的住所,要穿过整个王府井,比如说当时王府井有三家小酒铺,赵树理每一家都得进去喝一杯。

“喝一杯是怎么个喝法呢,进去把钱往柜台上一放,然后由酒坛子拿‘提溜倒一杯,仰脖而尽,不是慢慢的喝,碰到第二家再来一下,第三家也是如此,把所有酒铺喝个遍,赵树理这才会回去。”舒乙说,“旧社会的时候,一般乡下赶马车的都这么喝酒。进去把钱拍到柜台上,就去喝一杯,而这时马车还在继续走,车夫要追着马车走,所以赵树理这是赶马车人的习惯。但是赵树理每一家都要进去,只要有八家他会喝八杯,五家五杯,三家三杯,而且不要下酒菜。”

“在北京,赵树理一直是这个习惯,所以大家看着特别可乐。在朋友家里,赵树理一喝酒就闹,开始唱,开始跳,开始耍。老舍也挺能喝酒的,而且他和赵树理在喝酒的时候肯定是要划拳的。”

赵树理还有一个习惯,睡不惯席梦思。“比如说出国,作为领导的赵树理肯定会被上级派去出国,他就会等到很晚很晚,人都散了的时候,服务员也休息去了,赵树理就偷偷的在地板上睡,因为他睡不惯席梦思,第二天大清早他就起来,把被窝放到床上去,把房间搞好,怕别人看见笑话他。”

赵树理就是这种习惯,他绝对睡不惯软床,一直保持着在抗日根据地时,和当地农民一起生活的习惯和作风。

“他有很多很多笑话,就是那种农民似的笑话。太行山区哪有席梦思,就连木板床都没有,都是很硬的土炕。”进北京后,赵树理就住在北京市文联,而且睡的一直是木板床。

上世纪90年代,舒乙在筹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时,做过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的时候,要做一尊赵树理全身的雕像放在院子里。雕像一共十几个人,作为解放区出来的作家就是赵树理。负责的雕刻家是中央美院的雕刻学的教授孙家钵。他就问我怎么雕,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赵树理在前面走,后面牵一头驴,驴上坐一个乡间的小姑娘,小姑娘的原型就是《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孙家钵一听就来劲了,说这个东西肯定特棒。”

雕刻过程中,孙家钵问舒乙,“赵树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舒乙说:“第一,他是一个驴脸,极其丑陋,水蛇腰,有点驼背;穿一套窝窝囊囊的中山装,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兜里面鼓鼓囊囊的放半块窝头,背着手走路,穿布鞋。”

后来雕刻真的按照舒乙的描述一样,铜质雕像,驴上面坐着一个梳大辫子的乡下小姑娘,放在文学馆的院子里,舒乙和孙家钵都很得意,因为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品,但是舒乙就怕赵树理的家属不同意。

“哪知道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从报道上看到雕像的信息后,给我打电话,说我可不可以翻一个你这个雕像,我问干什么,他说放在他们家乡的街心公园的中心位置。当时我就知道这完全得到了赵树理家属的认可,赵二湖完全认为这是一个神似的东西。”舒乙说。

“但赵二湖的想法后来并没有成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搞成,现在搞了一个标准像,比文学馆的那个要坏一万倍,特别不像赵树理,特别丑陋。当然这个丑陋是从雕刻的角度。”舒乙遗憾的说。

用友谊写下的文人的高中品质

到北京以后,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太多,并且经常受到批评。他很苦恼。他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山西,生活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北京对他来说太陌生了,所以进城以后,他在创作资源上有点枯竭,所以他频频表达了回山西的意愿。

对赵树理的创作,社会是承认的,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实际上在文坛上赵树理始终不被承认。那些知识阶层认为他的作品是下里巴人,不屑一顾。甚至现在人们排定“大师”座次,他也名落孙山。

其实在建国之初,就有这种情况。赵树理从山沟沟住进了北京的胡同,表面上成了精神贵族阶层的一员,实际上却格格不入。当时的文艺界被人们称为“酱缸”,置身其中是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

上世纪50年代初的赵树理,在北京以至全国,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他在大酱缸里却算不上个老几”。赵树理在作协没有官职,他又不会利用他的艺术成就为自己制造声势,更不会昂着脑袋对人摆架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

“解放后的文学理论是非常左的,赵树理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别看他生活的样子像个老农民,但他中西的理论都非常好,各种名著他都看过,他自己有一套文学标准。他经常是离经叛道,离开极左的地方,这一做法在当时是要受到批判的。”舒乙说。

“比如说赵树理描写一个正面人物,这正面人物有很多缺点、毛病,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的。正面人物就是要高、大、全,没有任何缺点,不会谈恋爱,什么都没有,是一种空中楼阁似的高大形象。但赵树理绝不会这样去描写,他肯定会描写一个有声有色的活灵灵的人,这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毛病,是一个活人,这种做法绝对会受到批判。”

“赵树理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作家,对于政治环境他是不会回避的。”

当赵树理遇到批评时也会找包括老舍在内的朋友进行交流,但他也要写检讨,以寻求过关,这对于赵树理来说是相当苦闷的。

“赵树理解放以后就不快活,一些自己的想法、真心话也只能在私底下和朋友们交流。”舒乙说,“赵树理是一个有见解的人,包括对时局的见解,像他这种智商很高的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这样,在时局和他的作品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其他人不会因为他地位高,特别有名,就放过他。”

“1956年,赵树理在山西待了半年以后,如实的反映了当地农村的状况。这在当时大跃进风潮下,正赶上反右倾扩大化的时候,是绝对不可以的。1956年是赵树理建国后思想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开始以文学的或非文学的方式向执政者们‘进言。”舒乙说,“赵树理日子不好过,对于儿女的生活他不太管,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不让他们有特权,他始终过着一种特别低调的生活。”

1965年,赵树理真的就回山西了,但一回去就倒霉了,文革的时候,赵树理的遭遇很惨。

在文革中,老舍宁可自沉于太平湖以死抗争,也不愿向丑类低下高贵的头;而赵树理在被关押到山西省高级法院里后,仍对看望他的女儿说:“近年来我几乎没写什么,因为真话不能说,假话我不说。”

赵树理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但不要说赵树理,当时任何人到那去都会是这个下场,当时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状态。

网络的友谊散文 篇4

一年又浅浅的流逝,文字也淡淡的平铺。门上多了一道对联,桌上叠了一堆诗稿,眼袋多了一条细纹,发面许了一搓白条。

去年此时博客,我贴满了近视的诗词,却赢得远方的友谊。这是当初写博客无法预知的语言与事实。

博客为我带来无比的宽心,与无尽挥洒的空间,也是鞭策自己,成长的源头与动力的来源。没有不服输的个性,也无计较成败与得失。本着博客的初衷,写文写诗,拍照片,贴音乐,尽量让自己欢喜,也让朋友喜爱,虽然不尽理想,但也尽其所能与网友互动互勉。显然这美好的园地没有谩骂攻击,没有是非功过,有的只是淡淡的祝福与绵绵的鼓励,每个人用心经营这块属于大家心的田地,各播各的`种,尽情纾发耕耘。

我也用心的添购数码相机,期能推出更好的画面与图像,更勤读历代、现代及博客作家朋友们的文章,充实自己的不足与广泛的缺失,唯一缺憾是无法制作动画与大家结缘,或许是年纪大,接触电脑起步太晚,而与软体无缘。不!应该说是懒于复杂的程式编排,及过多的手续及不甚了解的专有名词。但没关系,从中认识许多朋友的创作才华,及年轻学子时代的产物,不与之脱沟,亦是美意。

学佛为我带来喜悦,从佛法中我身体力行,何谓“广结善缘”的定义,而非到处结恶缘。为自己埋下善的种识,而非不好的种子,也因而结识网上许多的好友,来自南北各地,不分男女老少。没有个人的情感,没有暧昧的情份,有的只是相知相惜,与这份得来不易的友谊,甚或忘年之交,亦或红粉知友,尽情的吐露,尽兴的言欢,无拘无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散文诗词,人生演义,佛心禅语,无所不谈,无比欢心。

过年期间,网友陆续来访,品茗芳醇,道尽人生,闲踏山野,虫鸣鸟叫,溪涧流水,一游后山的美景,共徜一日的情悠与淡然,山野的情趣,看似孤独,却不寂寞。

友谊的优美叙事散文 篇5

住在手机里的朋友 你有多少住在手机里的朋友?

初次相识的喜悦,让你觉得似乎找到了知音。于是,对于投缘的人,开始了较频繁的交往。渐渐地,初识的喜悦退尽,接下来就是仅仅保持着联系,平淡到偶尔在节假曰发短信互致问候。偶尔有一天,你发现,你发出的短信石沉大海。你的心也凉了下去。几次没有回音后,你也许会删掉那一个偶然在人海中拾来的电话号码,把那个偶尔认识的人完全淡忘。这个曾经的朋友,便像人海中的一朵浪花,偶尔调皮地与你相遇,然后被你记忆的余光蒸发。你还会与新的人相识、相交,交换手机号、名片,你还会不断地让新朋友住进你的手机。

最怕的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手机不见了,号码簿上的朋友们似乎一下子全部消失了,你的心也空掉了一块,尤其是那些亲朋好友或老同学的号码不见了,就像不见了珍贵的首饰,令人难过,但还能通过其他方式寻回,而那些浪花般有缘邂逅过的朋友,因一次偶然不见了他们的号码,这一生,也许你永远不会再与他们相遇,虽然心里也会觉得可惜,但就像每天梳头掉几根头发一样,并不太在意。可是,某一天,你的手机上会收到一些陌生的节日问候短信,你会不好意思问对方是谁,只是回复一条祝福的短信过去。几回这样的“匿名”信息后,这个也许曾经熟悉的陌生号码,就不会再来短信。这时,你会遗憾,但并不会难过。这些流水般的友谊,落花无情,还有花开的。

最让你受不了的是,某天想起曾经有一阵子还相交频繁的友人,于是满怀热情地打电话给他,他居然在电话中来一句:“喂,你是谁?”你的热情骤降到零点,根本没有心思再说什么,神伤地挂掉电话。也许对方早已把你的电话号码删掉了,也许,对方也是因为手机被盗或者是换号等原因丢失了你的号码,反正,你不再是住在他手机里的朋友,当然,你们就永远不会再成为朋友了。

有时你不甘心,会发条短信,告诉对方你是谁,对方会解释,因换新手机了,还没来得及把你的号码复制过来,没听出你的声音,对不起。这些理由,也会让你的热情打折扣。毕竟是萍水相逢啊。世态炎凉,准又能记得谁,你不过是曾经暂住在他手机里的朋友,确切地说,是手机里的过客,也等于他生活中的过客。心理上的疏远,被忙碌的生活再打一次折,这份友谊就算彻底出局了。

写友谊的抒情散文 篇6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虽然自己有多重身份,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友,亦不免有时也很孤独,人生除了亲情,友情是我朦胧中一盏前行的灯,如果说亲情是我的左心房,友情就是我的右心室。文学让原本陌生的两个人相遇,相知,默契是基础,不见也可以如故。

我每年回老家,居家的老友或献上精致小菜,可口的水饺,或把酒言欢,或睡在一张床上天南地北开怀畅谈,一口方言笑得花枝乱颤,东家家长西家里短的,各自家里大小事务的,四十的人还如此任性,这关系是不是贼铁呀,做起事来仍然天真得如同孩子,这时老公孩子都一边站去了,谁也不管谁的谁。

我有一个同学群,寥寥几人清浅的问候,心里不免有些惆怅,同窗数载,难忘记忆鲜活如昨。有些友谊会因圈子的不同,即使再努力也挽不住时间的河流,尽管我们一起欢声笑语过,一起走出校门,那只是那些年的事,再回首,岁月已远。或许有的人在大街上擦肩而过也彼此不知道谁是谁,但有的人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友情,是冬天的一杯热茶,温暖你我,友情,是哭泣时的一张纸巾,善解的温馨感动你我,我相信有地久天长,相信这些年,那些年,我和你。

谈友谊的散文 篇7

1 近几年来友谊农场农机新技术发展情况

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是促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的必要前提, 是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友谊农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1.1 创新推广1.1m垄上玉米双行、1.3m垄上大豆三行模式

通过技术攻坚, 改装机械, 改由过去玉米以1.3m垄型为主向1.1m垄型适度转化, 实现1.1m垄上玉米双行、1.3m垄上大豆三行, 并探索1.1m垄上三行大豆的高产栽培模式。一是推广应用轮式拖拉机装备窄轮胎进行模式化播种、中耕技术。二是拓展大功率拖拉机在作业中的适应能力, 研制出在前轮增加一套圆柱形“鼠笼”接盘的方式, 使大功率拖拉机既能在1.3m垄上作业又能在1.1m垄上作业。

1.2 创新推广轮式收割机加改行走装置

一是对原有大中型轮式联合收割机进行履带式行走装置改装, 将半链轨改成橡胶履带式, 2014年改装31台, 提高收获水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对玉米下棒机驱动轮胎改装成防陷高花胎, 2014年改装35台, 增加其在涝地的通过性能和收获能力;三是同时提出对原有轮式割晒机进行履带式行走装置改装, 将轮式改成履带式, 提高割晒质量、加大分段收获力度。

1.3 创新推广保护性耕作大犁灭茬装置

继续与佳木斯尖锋机械厂进行技术合作, 在液压双向犁上加装秸秆还田灭茬装置, 使玉米茬整地翻埋效果更佳, 真正意义上实现100%“黑色越冬”,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针对友谊农场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友谊农场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从上述方面进行了创新, 但创新力度还有待提高, 创新的角度还可以落实到农机作业的很多方面。现结合实际工作, 提出以下建议。

2.1 领导重视是确保新技术实施的关键

任何一项先进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 成功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因此, 作为农机部门不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引进适宜且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新技术与新机具, 而且也应充分利用有关农业生产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广为宣传, 并将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且适宜推广的新技术主动向各级领导汇报。只有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农机新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才能被列为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突破性技术措施来抓, 并且在资金、物质、组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 在与各分场签订年终目标责任合同时, 利用行政手段将新技术示范推广列为一项主要政绩考核项目, 促使分场一把手主动参与, 从而带动分场干部率先在自己的承包地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并调动农户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真正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才能为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注重技术培训宣传是保证新技术实施质量的基础

农机新技术只有通过培训宣传, 才能使农户对此有所认识和了解, 也才能为尽快转化现实生产力创造条件。因此, 农机推广部门应充分利用农闲季节举办专题或综合等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 努力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基本技能。针对农户文化素质较低, 对不同层次文化程度的农户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 必须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 只有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现场观摩操作相结合, 才能使农户对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认识, 逐步提高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并自觉为新技术实施提供试验示范的地块。

2.3 科技承包服务是促进新技术产生效益的保障

科技承包服务对确保新技术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技术服务措施落实得好, 就能使新技术示范推广达到预期的目的。实施期间, 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运用新技术的基本技能, 自始至终深入乡村服务于田间地头。同时, 加强农科部门的密切协作, 正确指导农户科学地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精细整地、施肥、田管, 做好机具示范操作等技术服务。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随时解决出现的农机、农艺方面问题。按不同农时环节加强实施地块的管理, 作好田间原始技术数据记录。不仅为新技术充分显示增产增收效果奠定基础, 而且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符合实际及科学可靠的理论指导依据。

2.4 实行必要的资金补贴, 是促进新技术实施的物质条件

农机新技术由于技术涉及面广, 并且操作及投入要求较高, 在购置机具及技术宣传培训方面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 仅靠群众自筹, 将会给示范推广增加难度。尤其是地处边远的贫困地区, 若资金短缺, 不仅影响新机具的购置, 而且使宣传工作不彻底。即使按不同农时再合理统一调配机具, 也不能充分保证机具按时到位, 直接影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保质保量地完成。

2.5“试验、示范、推广”是新技术实施必须遵循的原则

2.5.1 政策的宣传

农机推广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农民的根本利益,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机推广方面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近期, 尤其要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要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特别是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更要广泛宣传, 精心组织,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严禁任何形式的挪用、截留或者暗箱操作。要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5.2 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工作

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只有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了解很少, 即使有一定的了解, 要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往往还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 加大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送科技下村、进村入户, 赶科技大集、开农机现场会, 甚至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示新机具, 使农民对新机具逐渐了解和认识, 进而大力推广和应用。

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是一项技术操作较复杂, 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严格按技术规范实施, 而且还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在小区域面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 经过2~3年逐步扩大面积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示范, 同时, 不断总结与完善适宜本地农艺要求的栽培技术要点及机具调整使用等技术规范, 才能使大面积示范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忌急于求成。否则, 将会给农机新技术推广带来不良后果。随着农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友谊农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生搬硬套外地经验, 不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 将会阻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只有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在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才能使之成为适宜本地农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2.6 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园区, 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

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区, 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 通过园区的建设、经营以及较高的效益, 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 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己干, 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效果, 这种示范式的推广模式大受农民欢迎。

2.7 加强培训学习,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新技术能否顺利地普及推广, 与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 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提高广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二是要加强农机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学习,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提出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仅希望这些建议能真正在新技术推广中有所应用, 使友谊农场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 2010 (1) :27-28.

[2]刘超.农业机械化的系统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5) :707-710.

[3]徐进栋, 刘吉明.农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 1994 (7) :21-23.

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找景物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写作对象,初步体味情感。

例如,《雪》一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在文中要勾画出描写对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第一步的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两种雪的不同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1至3节写江南的雪,4至6节写朔方的雪,由此激疑,作者为什么写两种雪呢?所以,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歌咏对象:月亮。

(二)析特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深入体味情感。例如,《雪》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江南雪景“滋润美艳”“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血红、隐青、深黄、冷绿”“忙碌、闹”“洁白、明艳、闪闪、目光灼灼”“拍手、点头、嬉笑”“消释、褪尽”等;朔方雪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品读江南的雪主要是扣住“滋润美艳”,赏析景物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生机活力但同时又有软弱的特点,品读朔方的雪主要扣住“如粉如沙、蓬勃奋飞”,赏析景物外在的干燥纷飞和内在的旺盛执著。通过这一步的阅读,学生对景物的形神全面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味会更加深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月亮是寂寞的”“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学生在勾画的基础上品读出月亮是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特点,赏析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作者对月亮的那份赞美敬佩之情也蕴涵在景物特征的描写之中,学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中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通过对景物特征的赏析,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学生将月亮特征圈点勾画之后,不难发现文章1至4节描写月亮寂寞的特点,5至7节描写月亮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特点,也明白月亮的寂寞是衬托月亮的无私大度。

(三)悟感情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往往把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达到山水有情,草木知意,散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品味作者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中考课外大阅读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阅读题目很难准确把握。笔者将品悟情感分为两步,首先是品悟作者对景物的情感,鲁迅通过描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达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对江南雪的易融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通过描写朔方雪的干燥纷飞,表达对朔方雪的敬佩赞美之情。《寂寞的月亮》作者描写月亮的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表达对月亮这种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这一步是最容易的一步,学生在赏析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感悟出来。其次是品悟作者自我的情感。《周易》中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讲当作者无法用理性来阐释自身,就会借助物、景来表达、再现自身。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散文常用的方法:物我合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白“我”变为物,物亦变为“我”。如指导学生阅读《雪》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雪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雪是鲁迅的化身,江南的雪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朔方的雪是现在的鲁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那雪地里堆雪罗汉的七八个孩子中有鲁迅、有闰土……冬花烂漫的百草园里,鲁迅在折梅花、踏绿草……这样,学生不难品悟出作者借江南的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读朔方的雪,想象北京四合院外大雪纷飞,惟余莽莽,四合院内鲁迅在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虽然身处孤独却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鲁迅通过描写两种不同的雪,并进行对比,表达他不屈服黑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正如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初读课文时的疑问“为什么写两种不同的雪?”也就迎刃而解,作者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寂寞的月亮》,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轮月亮不仅是月亮,她是作者的化身。学生再读课文,透过文字背后,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作者;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希望将全部的才华献给社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心静如水,他希望保持着世人很难再拥有的那份孤傲、清高……“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批判世人身上无私大度孤傲品格的丧失,也呼吁世人能保持这些高尚的品格。

通过《雪》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再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快速读懂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意图。这样在分析考题时入手更容易,回答更全面。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三步法“找景物——析特征——悟感情”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对阅读有成效。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当然散文的阅读不仅仅这么简单,作者精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等需要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写景状物散文的钥匙,让学生更好地在大门内丰富美妙的世界中畅游。

[参 考 文 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3]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搭石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健美操比赛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