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推荐7篇)

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 篇1

关键字:八一南昌起义历史点击数: 第一部分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的形势下爆发的。1924年初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师北伐。北伐军在出师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北伐战争的高潮。

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触动了蒋介石反动派的利益。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紧接着,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又在武汉宣布分共“,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惨遭失败。面对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严峻形势,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愤起抗争。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邓寅达愤然发表宣言,辞去他在国民党内担任的一切职务。

这一时期,江西人民在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的反蒋斗争,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这是群众书写的反蒋标语和反蒋示威中张贴的漫画。

第二部分南昌起义的酝酿与决定

革命的失败,使中共中央认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摒弃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7月13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对政局的宣言“,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7月中旬,周恩来同志在军事部,宣布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书记的前敌军委,指示他们前往九江,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开展工作,为起义作好准备。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历史背景及过程意义

7月19日,国民党下令在军中清党,加快了我党在国民党军中组织武装起义的进程。[]中央又根据九江同志的建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并指派周恩来代表党中央领导这次起义,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这是前敌委员会委员: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准备南昌起义的同时,国民党武汉政府也加紧了在军队中的”清共活动。1927年7月24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当时,得知会议内幕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由庐山赶到九江。在九江甘棠湖的一条小船上与叶挺、贺龙商定:二人不去庐山开会,率领部队分别于25日和26日乘火车开赴南昌。

7月27日,周恩来来到南昌,当晚住在朱德同志的寓所--花园角2号,与朱德同志共商起义大计。

第三部分南昌起义的准备及战斗经过

7月27日前委成立后,根据准备的情况决定,起义由原定28日晚改为30晚。

7月28日,周恩来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计划告诉贺龙并征求他的意见,贺龙同志表示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周恩来当即以前委的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的总指挥。

7月30日,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南昌,前委立即召开会议,会中张国焘指出起义应积极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前委一致反对张国焘的意见,认为中国共产党应站在起义的领导地位,经过二天一夜的激烈争论,起义的时间决定于1927年8月1日凌晨4点,后由于军中出现叛徒,起义提前2个小时为凌晨2点举行。

贺龙部主攻敌军总指挥部,占领江西省政府,歼灭驻守大营房等地的敌军和警戒昌北水陆交通要道。

叶挺部围歼贡院、松柏巷天主堂、新营房、敌卫戌司令部等地的敌军,攻占敌军在佑民寺的弹药库。

朱德部负责军官教育团驻地附近的警戒工作。

7月31日,朱德同志遵照前委部署,利用他的威望和社会关系,以请客、吃饭、打麻将为名,在大士院32号,牵制了敌人的二名团长和团副,有力地配合了起义的战斗。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起义部队二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向敌人驻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全城内外响起了一片激烈的枪声。

战斗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起义军完全控制了南昌城,歼灭南昌守敌三千多人,缴获机枪八百多挺、步枪四千多支、子弹七十多万发。

战斗打的最激烈的是进攻敌军总指挥部。敌军的精锐部队驻扎在这里,并且早已得到叛徒告密,事先做好了准备。战斗打响后,起义军奋不顾身英勇作战,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等也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起义军很快占领了敌人的军政首脑机关。那个可耻的叛徒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攻打敌军总指挥部的同时,起义军分别攻占了贡院、松柏巷天主堂、匡庐中学、新营房等地,并且攻占了敌人在佑民寺的弹药库。

城外三个四合院式的营房,是当时南昌敌军的主要驻地有:江西省政府、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贡院、松柏巷天主堂等地,共有敌军六千左右。我军以打野外、移防等名义驻扎于敌军驻地附近,甚至与敌军只有一墙之隔。起义打响后,我军地以迅速占领敌军驻地,取得了起义战斗的胜利。

第四部分人民军队的诞生

起义胜利后,为了统一指挥,将部队进行了整编,仍然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历史背景及过程意义 番号,下设有三个军:11军、20军和第9军。[)第五部分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8月1日上午,在江西省政府的西华厅,召开了主要由国民党左派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所发表的宣言中,全面地阐述了起义的宗旨和纲领。

8月2日,南昌各界群众数万人举行集会,庆祝起义胜利和革命委员会成立。

第六部分南下转战与井冈山会师

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按原定计划分批撤出南昌,南下广东。起义军由南昌出发,沿赣东、闽西,9月下旬到达潮汕地区。准备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集蓄力量,再次北伐。自古以来,劳师远征乃兵家之大忌。而且南进途中曾三次分兵,削弱了主力的力量,最终导致了起义军的失利。

8月底9月初,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的壬田和会昌与敌人发生激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

会昌战斗后,部队返回瑞金做了短暂休息。根据贺龙同志的多次申请,在瑞金的绵江中学贺龙、郭沫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9月上旬,部队进入福建长汀福音医院的代理院长傅连幛自动组织人员救治起义军的伤病员。

9月23日、24日,起义军分别占领了潮州和汕头。革委和总指挥部设在大埔会馆,在这里,南方局书记张太雷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

9月底10月初,起义部队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先后在揭阳汾水一线,潮汕地区和三河坝失利。于是,一部分起义军在董郎、颜昌颐带领下到达海陆丰,与当地农军会合,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王尔琢的率领下在赣南一带开始了艰苦的转战。

在转战开始时,部队减员很大,思想混乱。为稳定军心,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在安远县天心与开发军人大会进行政治动员,使全体官兵重新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朱德等同志还领导部队创造性的开展了赣南三整即整纪、整编、整训,使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有显著的提高。

1928年元月初,朱德率部队进入湘南宣章地区。1月12日,智取了宜章县城,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

1928年3月,朱德等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万余人,在耒阳击溃追之敌后,向井冈山进发。

4月28日,朱德率领转战千里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宁冈磐市胜利会师。

5月4日,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是红四军的建军光广场。

南昌起义的火种,迅速燃遍了全国,点燃了各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这些标有火炬的地方就是曾经发动过起义的地点。

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 篇2

一、高中历史教学善用史料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一般而言, 高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普遍都来自于历史材料。而且, 历史材料会涵盖不少人物故事、人生哲理等多方面知识。换而言之, 历史学科拥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知识点。除此以外, 历史材料一般会通过某些生动、有趣、灵活的形式来反映真实事件。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会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而有所删减。很多情况下, 教师会跳讲或者略讲历史材料, 而利用大量时间来为学生讲解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历史材料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 为学生更好地展现完整化、系统化的历史事实。比如为每本历史教材配备相应的史料读本, 让史料读本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教材知识, 从而有效增强当代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材料解析能力

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手段的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辨析任务, 让学生在共同分析、共同谈论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解析能力。比如, 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这方面史料, 不同的人拥有着各自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从人民版教材中所传达出来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肯定性, 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同时教材上也指出了革命的局限性, 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一个遐想的空间。对此, 学生通过对以上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谈论, 最后得出自己的总结和意义性评价,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史料教学模式, 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分析、讨论、评价、总结历史事实, 对学生自身判断能力与解析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应用的误区

(一) 历史材料应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甄别程序

众所周知, 历史材料是丰富多样、形象有趣的, 它主要包括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种类型。所谓的直接史料是一些并未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而间接史料则是指一些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然而, 高中历史教学项目所运用到的历史材料, 不管是源于直接史料还是源于间接史料, 都必须符合真实可靠的原则, 必须经得起事实的验证。可是, 现阶段国内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史料不全面的现象, 比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知识点,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教材是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加以阐释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仔细看来, 教材的这种提法不甚典型。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做了重要补充, 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种表述更为全面, 更为深刻。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务必要通过仔细认真的甄别过程, 唯有如此,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相信历史、学习历史。

(二) 史料应用形式传统单一

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但是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历史材料, 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不喜欢高中历史教学。当今的高中生思想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真实的, 他们总会对知识提出疑问。但是, 一些教师已经在教学中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时, 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叙述历史知识或者书写一黑板的笔记。其实,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也无形中添加了教师的疲劳感。所以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还应该善用历史材料。

(三) 历史材料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情

就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况而言, 部分教师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会过度追求历史材料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 使得学生逐渐降低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比如, 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 有的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料, 像这样一段课前导入:“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 如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 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随后进入战国后期, 商鞅入秦, 助秦孝公变法, 使秦国后来居上, 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 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 就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的课前导入材料丰富、进程颇丰也极具文采, 但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中的九牛一毛。面对多如繁星的历史材料, 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它们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它的地位、定义和分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善于选择, 善于利用。也许, 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善用历史材料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善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

高中生都有很重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因素进行历史材料的运用和教学。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一开始先不要讲解历史知识, 而是要设置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 有几个条约证明了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讲解这些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无疑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向大家展示一些历史材料, 比如条约签订时的历史图片, 当时人们对条约的议论文章。

例如, 教师可以展示《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条约文本, 然后向学生说明, 这份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的无能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 教师可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会对这种悬念深感奇怪, 一份条约材料怎么能证明中国的社会形态呢?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娓娓道来:“《辛丑条约》有几条规定, 一是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二是准许帝国主义各国派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三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住, 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些规定就像是自己的家里住进了坏人, 而且有一堆的坏人围着你转, 国家的安全和国人的生命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这还不能说明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吗?教师引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的方法, 成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那么这样一来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二) 高中历史课堂穿插历史材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材料, 从而长时间地保持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注意力。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难免会走神, 如果不能及时拉回学生的思维, 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对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材料, 这样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如唐宋、明清历史知识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块瑰宝, 唐宋和明清不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以及他们的区别联系, 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当教师分别讲解完各个朝代的历史以后, 就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的历史素材,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用史料中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源素材, 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异域的历史情境。例如, 古人观《清明上河图》所述:“恍然如入汴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 但少尘土扑面耳。”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这些历史材料, 并利用这些特定的历史素材,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 寻求历史的本来面目,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在穿插历史材料时, 还要注意对历史材料的分析,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些历史材料的羞涩难懂而陷入历史学习的迷茫之中。只有这样, 教师才是善用历史材料的, 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三) 善用历史材料题进行高中历史研究项目

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够选择一些恰当的历史材料来进行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历史研究项目。比如, 历史教师可以举办历史专题课程报告活动, 利用课程报告的新形式, 让学生在巩固过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掌握新知识。而且整个专题报告过程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每组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现事实、阐述观点, 都会前往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 而后再通过小组分组讨论来科学有效地制定出呈现本组的课堂报告方案。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当代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 查阅历史材料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资料查询;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课堂呈现本小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 学生又能够使自身的公共演讲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等等。

教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让学生在材料中掌握历史知识, 或者是让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错误的历史情节, 这些都可以增强高中历史的吸引力。教师善用历史材料, 首先要选择文言文和白话文相结合的史料, 以便于学生读懂材料。学生只有在读懂历史材料的情况下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正确回答历史问题。其次, 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有用信息的方法, 例如时间、地点和思想观念等, 并通过这些信息的提取回答出当时的历史概况。最后, 学生还要根据历史材料的分值有选择有层次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教师善于利用历史材料让学生做题, 可使学生在历史材料题目中从多个角度理解了高中历史知识。这样, 学生肯定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喜爱历史教学。这无疑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综上所述, 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还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史料引用计划,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材料对于学生促进历史学习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4]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7]任洪来.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评价[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运用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历史材料 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高中生肩负着高考的压力,各种学科的学习常常让学生感到劳累,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上而忽视历史学科,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无非就是死记硬背。但高中历史是以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首要,在基础知识上再施加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简单的说,高中历史课程相当于初中历史知识层面上的升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吸引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历史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结合实际教案分析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并对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进行探讨。

一、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史学家曾经对历史学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表明历史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材料,只有合理的历史材料才能使枯燥的历史学变得鲜活。在《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一书中对此也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历史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维都离不开历史材料。同时,运用历史材料的历史教学课程对新课改后的高考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倘若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在参加考试时对问题的分析则永远存在疏漏,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对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界来说都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二、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学中占有的份量较少,但面对众多的历史材料时,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历史材料的引用对历史教学具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合理利用各种版本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历史材料的引入需要按照课程标准为原则。目前各版本的历史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原则进行编写的,但各个版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也各有优劣。比如,人教版的教材虽然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与课程无关紧要的历史信息较多,且部分重要概念性的材料不够准备,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五章节第三单元“蒸汽的力量”一课中对工业革命的概述并没有提到工业革命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段知识的时候便可根据课文标题对课本中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对解释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此外,在新版本的教材上,我们能够发现有很多课本资料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时使用到的历史材料较少,解析也不够清晰,但在老版的教材中对这些知识点的说明往往更准确更加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对课本中解释不足的知识点可以合理的利用各种版本的教材材料进行科学全面的补充说明,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掌握得更加全面,了解得更透彻。

(二)利用历史材料在上课前留下悬念增强历史的吸引力

由于学生普遍都有着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历史材料在课堂上的引入。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首先引入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接着将这个故事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对历史事迹的探究性,从而增强历史课程的吸引力。

例如,教师即将对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讲解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材料,如当时中国在签订辛丑条约时的照片以及签订条约文本的内容,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向学生讲解这份《辛丑条约》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无能导致的”这一历史事件,接着教师以这份条约的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那么就以这一份条约材料就能够证明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形势吗?”对此问题,学生在不了解实际历史的情况下就会对这种历史悬念产生疑惑。这时,教师便可将学生带入课本材料中,利用课文中关于《辛丑条约》前因后果的讲解材料,促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这种引用历史材料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开始就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的传统型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学生昏昏欲睡的学习心态。

(三)在历史课堂中贯穿历史材料活跃课程气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合理的穿插历史资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缓解学生在长期的课本知识讲解中逐渐下降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中倘若不注重对历史材料在课本知识讲解中的合理利用,不仅不能及时拉回学生跑偏的思维,还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材料中赋有具体化、真实化的资源,如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图像,结合高一历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一课中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印象,对学习困难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再例如在讲解唐宋和明清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形成时引入该朝代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历史材料如同浩瀚的宇宙,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坚信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正如中国现代教育实践家魏书生曾是这样评价教师这一职位的,他说:“坚信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同时你也是每一位学生的助手。”[2]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发展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科技让学生去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将其整理成课程报告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将之前分好的小组以小组单位的形式分别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历史资料的记忆性和熟练的掌握,促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

诸如此类的历史课外活动还有很多的形式,而教师在举行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能使学生付之行动的历史研究活动时必须对历史材料的范围进行合理恰当的挑选,避免学生在收集材料时出现错误的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在引入历史资料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为出发点,以教学效果为目标,为课堂教学安排合理的历史资料,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符颖.浅析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6):131.

八一晚会讲话材料[最终版] 篇4

各位领导、战友、朋友们:

在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借此机会,我代表瑞安边防大队全体官兵,向各位领导、广大群众长期以来对我们边防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战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瑞安边防这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界社会同仁的支持下,集全所之智、举全警之力、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确保了辖区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成绩来之不易,进步凝聚汗水。

2012年以来,瑞安大队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大队党委、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所官兵的拼搏奋斗,归功于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瑞安边防大队全体官兵将以“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的豪迈气概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创建和谐平安辖区而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创造出新的佳绩、新的辉煌!

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 篇5

——第二师八一中学2014年防火工作汇报材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于1952年创建,校园占地150.7亩,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完全高级中学,现有建筑面积60000余平方米,教职员工217人,在校学生2700余人,教学班52个。全校有90%学生住校,教职工90%居住在校园内,防火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兵、师安委会和师教育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加强了防火工作的管理。加大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力度,并通过学习实践,增强师生的消防经验和能力,做到人人关注消防、事事预防为主,时时隐患必除。

一、领导组织机构完善,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我校约2200名学生住校,教职工90%居住在校园内,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消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消防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全面提升学校防火管理水平,学校每年年初明确防火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中层领导作为成员,提高对防火工作的认识,形成合力,提供组织保障,明确分工,认真协商制定年度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坚持每周中层领导例会组织学习防火知识、部署防火工作。

二、各项职责层层分解,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学校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在明确治理重点、要求和责任后,全面推行“一岗双责”制,坚持防火随事走,采取校长负总责、科室分管负责、个人分片包干负责的方式对校园各场所进行防火工作的分工,把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班组和个人。年初层层签订防火责任书:师级领导和学校校校长、校长和科室领导、科室领导和年级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将各级职责、工作任务、联动机制层层落实到人,将全校师生在校期间的防火教育与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把履行防火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各楼层由各部门、各年级和各功能室人员包干,分工明确。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分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如:一号教学楼由德育处承包;二号教学楼有校办负责;综合实验楼有信息中心负责;一、二、三号学生宿舍楼有宿管办负责;教学区、运动区由教务处、体育组负责;教职工生活区有工会负责。各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每个楼层都将责任区划分到班级,由班主任负责,实验室由实验员分楼层负责,日常检查、隐患排查等常规工作层层落实责任,群防群治。

三、管理制度逐步规范,保障消防资金投入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与防火工作相关所有制度:《门卫查询和登记制度》、《值班值宿管理制度》;由领导、老师和学生联合组成的《值周制度》;《防火工作列会制度》、《火灾隐患检查、整改制度》、《防火情况登记制度》、《消防事故登记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防

火奖惩办法》等等。制度的制定,为学校防火工作不断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一)严格落实了门卫查询和登记制度。学校三名门卫必须24小时值班,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必须经值周领导同意,并签名登记。严格限制外来人员随便进入校园,严禁任何人员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学生在上学期间出校园,实行请假制度,必须经班主任签字批条。

(二)学校有90%的学生住校,晚上就寝熄灯后,有个别学生为了学习点上蜡烛看书学习,容易引发火灾事故,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严格了学校值班值宿制度,尤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夜间值班、节假日值班,还加强值班保卫工作,并制定详细的值班值宿安排表,实行领导带班制值周制,严格值班期间防火情况登记,严格值班交接手续。这一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学生住宿楼的防火。

(三)落实防火检查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对校内用电、用水、消防栓、消防灭火器及各室的安全设施、安全情况经常化的巡查,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检验,比如元旦春节前,安全月大检查,11.9消防日隐患排查等,并做好记录(室内外消防栓是否有水、能否正常使用、灭火器能否正常使用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学校制定了防火奖惩办法。对于认真负责,一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的的科室领导、个人和学生给予奖励。对防火宣传教育不到位、隐患排查走过场、消防设施有损坏、应急演练走形

式的教职工和班级,按相关规定,年终评优给予一票否决。并与个人年终考核、工资挂钩。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造成防火事故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今年奖励防火先进集体及个人29人次,奖励资金1900元,奖状29张,惩处学生12名(损坏应急指示灯,责令修复,赔偿。)

学校防火工作以制度为准绳,严格落实各项防火管理制度,确保了各项防火工作的有效落实。

由于校领导对防火工作的重视,近年来我校的消防经费投入比较大,充实和完善了室内外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和用品,每年都投入3万元防火专项资金,进行配备防火设备和器材及更新,确保防火教育示范活动和事故来临时的需要。

除此以外每年防火宣传、活动的经费也逐年加大,保证专款专用。

四、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各项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教育为先,每年都开展一系列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把活动与特殊消防宣传日、防火墙工程等结合起来,把活动与班级常规考核结合起来,把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

(一)积极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防火宣传活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把学校防火提到讲“政治”尽“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层层落实防范措施,并以每次安全整治工作为契机,组

织了全员学习和宣传,将国家、兵、师各级有关安全工作文件精神及我校本次消防整治工作的精神传达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和所有家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丰富的防火宣传教育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1、营造良好的防火文化。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阵地,广泛宣传消防、用电、用火等方面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防火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学习消防知识。

2、加强防火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阵地或活动的作用,今年主题班会开展了8次左右,宣传防火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良好的防火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意识。

3、加大防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每年学校都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2次《消防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火意识和“依法治安”的观念,把握消防工作的内涵,领会安全工作的实质,增强防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进行1次考试,让全校师生都树立 “学校安全我尽责,他人安全我有责,我的安全我负责”的思想。

4、进行全校防火知识的普及。学校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利用每周四的教职工大会对教职工进行防火教育,一学期2次,每年4次;学校德育处利用团队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防火教育,今年共进行了6次/班,统一认识;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以团队课、班

会课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有关防火的常识,加强对师生安全知识的普及。

5、节假日和放假前后,班级进行主题教育,专门发放了消防常识和自救知识等安全、消防常识宣传单及“致家长一封信”,寒暑假共发放了2次,教育师生、家长注意安全用电、用火、用油、用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学校安全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

(二)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普及消防知识、提高自保能力。

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火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师生防火知识,增强防火意识,掌握自护自救方法,提高生存能力。

1、专家进校园,消防专业人士授课讲座制度化。学校邀请消防专业人士来我校定期讲座、定期授课传授防火知识、上防火课(每学期一次,今年开展了2次讲座),帮助学校制定消防应急安全疏散预案,并做好日常指导,这种长期合作已形成制度化。

2、寓教于乐,以消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多样化。学校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消防知识竞赛活动,以消防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共计开展了5次比赛),在学生积 6

极参与中寓教于乐,并在全校进行评比,获奖作品,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3、安全宣传日,开展防火主题教育系列化。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一系列防火教育活动,共开展活动6次,为使防火教育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防范,充分利用春季防火月、3.25全国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六月安全月、百日安全专项行动、11.9全国防火日等安全宣传日为契机,专门进行消防知识普及和消防演练活动,并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消防知识考试,以考促学,提高师生四个能力。

4、坚持不懈,防火“日检查”常态化。每天学校领导带班,中层干部值班,各年级老师值周,各班级学生参加,形成的值周网络,对教职工、各年级、各班、全体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自习、行课、两操、就寝等各方面的安全、消防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巡视检查,进一步将安全工作检查制度落到实处。学校还组织中层领导开展全校的电气、电路、消防设施、消防通道以及避雷、用电、锅炉等安全设施集中检查和整治。每次检查都做到有记录、有整改、有督查。

5、深入督查,全方位检查巡视和整改细致化。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由领导小组组成隐患排查组,每月对学校的教学、生活、活动等建筑与设施进行一次防火隐患排查工作,除去两个假期,全年定期隐患排查10次,每年特殊节假日还进行4次左右隐患排查,并将排查情况及时上报师安委会。消防设施设备、疏

散通道,发现隐患立即整改排除。每次隐患排查的结果必须有工作人员和排查负责人签字,排查出的隐患必须如实记入隐患台帐,整改措施及时有效,整改效果明显实在,排查资料完善齐全。

学校还加强了楼道口的教师值班,班级内的消防隐患由班主任负责排查(主要是线路、电器),专用教室和设施由专职教师负责。

此外还加强了实验课、计算机课等含有不安全因素学科的消防管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了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与监督。课间活动时间是防火事故的频发时段,我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加强消防教育,跟班活动,还安排值日教师加强巡视和监督,尽量减少课间活动而引发的消防事故。

6、学以致用,防火实地演练活动促实效。消防知识再多,也是纸上谈兵,真正能学以致用,就得进行实地演练。

我校每年开学第一个月是消防演练月,这一个月时间每天课间操或行课期间都进行火灾逃生应急演练,经过长期的训练,现在全校2600余名师生在听到警报响起后,都能掩鼻低身3分30秒内全部有序地撤离到空旷的操场上。每年法定“11.9”消防宣传日,为扎实开展我校消防宣传活动,提高师生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学校防火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消防活动的方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操作,消防栓的等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提高了全校师生火灾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通过实地演练活动,学校更加坚定了“火灾隐患刻不容缓,师生安全重于泰山”的信念,也进一步提高了全校师生员工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7、小手拉大手,家校配合形成防火教育网络化。家校密切配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为使防火从学校走进家庭。每年开学时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监管”协议书,放假时,德育处给家长们写了《第二师八一中学致家长一封信》,共发放2630余张,以防火知识宣传和建议、提醒为主,要求义务部和高

一、高二学生放假时带给家长,提醒家长注意学生假期安全,特别是防火问题,同时贴心的将防火知识深入家庭中去。节假日班主任给农村学生家长发短信,提醒注意火灾隐患。

为使“小手拉大手”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校德育处还组织义务段家长学校的280余家长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防火教育、家庭对孩子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等各方面,并收回270余份问卷,了解家长思想,为防火工作的开展拓展思路。

五、注重消防工作重点,预防为主避免事故。

我校一年来明确消防目标:预防为主,确保零事故,所以抓好重点是开展防火工作的关键。

1、我校住校生有2400名左右,人数较多,衣食住行全在校园内,这就增加了管理难度,特别是学生宿舍用电、用蜡烛的情况教严重,针对这一防火重点问题,学校严格执行巡视检查制度,由宿舍值班老师每晚随时巡视检查,做到防火检查全面细致、不留死角。并详细的登录、记载检查情况,有私自用电、用蜡烛的情况及时批评制止,并通报班主任,通报家长,每周进行总结,并将值周文明通报发至全校。和班级、教师的考核挂钩,进行奖罚。严格的制度杜绝了学生私自用电、用蜡烛的情况,学生对防火日益重视。

2、把火灾遏止在萌芽之前,我校把各部门的排查和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当做重点,通过召开消防专门会议,采取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开展消防知识学习,组织防火检查工作等多种举措,每个月都以深入开展学校各部门的“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为主线,重点检查学校的电、火、教室、宿舍和实验楼的防火,做到发现一处隐患排除一处隐患,不能及时排除的,通知责任人,限定整改时间,在整改后进行复查,如有懈怠,按学校的奖惩制度,和个人考核、工资挂钩,实行年终评优一票否决,确保学校的防火。

3、学校的实验室是学校防火关注的重点。实验室中易燃易爆的化学品管理非常重要,为加强不安全因素学科的消防管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要求实验员严格管理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严格登记、检查、使用制度,每位教师上实验课前都加强消防教育,跟班活动,杜绝课上引发的消防事故。

只有抓好消防重点,注重细节,以预防为主,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我校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防火工作采取了深入实地,逐类逐项督查,现实演练等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确保了校园、师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因为防火工作及各项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我校2013年经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评选,被授予“全国平安校园示范单位”称号。今后我校将以此为动力,更好的抓好抓实防火工作,使我校防火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齐心协力抓预防,消防教育促实效

历史图表型材料题反刍 篇6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 图表类材料题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数据图表类、图片类和地图类材料题, 现以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为例, 从这三种类型分别谈谈它们的特点、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数据类材料题

数据图表类材料题主要以数字表格、线型示意图、柱状数据图等为载体, 利用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数据图表类材料题的试题特点主要有: 一是以数字信息材料或表格为载体, 要求学生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历史文字知识和信息;二是数据图表类题在表现形式上, 不如历史图片那样形象直观, 核心信息量隐藏较深, 要求考生善于辨别获取, 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多方面对比材料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明确材料的主题及命题意图, 因而对考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一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题)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以例一为例, 该题问题比较笼统, 需要看清数据图要表达的意思, 往往有同学比较直观地只关注士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就误认为是九品中正制的表现, 贸然选择了A或者B选项, 这就犯了没有全面分析数据图的错误。 该图应该表达两层意思:其一,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及小姓三部分, 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 并没有完全被特权阶层垄断;其二, 在这三部分中士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说明唐代科举制没用完全打破特权低位, 所以还不是特别完善。 故选D项。

由于数据图表类材料题是以表格、 数据曲线等为载体因此在解答本类题型时, 第一步要高度关注题干和注释中的关键词, 例如其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 表格类题中的关键词是解题的钥匙, 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二步, 就要带着题干的问题仔细阅读数据信息, 对数据要“三把握”:一是把握表格数据本身或者注释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界定历史线索的范围;二是把握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 确定答题方向;三是把握表格的关键信息, 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 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三步, 捕捉表格中的隐藏信息, 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 第四步, 联系课本知识, 利用阶段特征, 分析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最后综合判断, 得出答案。

二、图片类材料题

图片类材料题是历史考卷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 考查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认知能力和运用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资源比较丰富, 且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试题情境, 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

历史图片类材料涵盖了选择题、 材料题及问答题等各种题型, 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 (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 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 二是提出“设问”, 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 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 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例二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11题)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 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以例二为例, 该题分别提供了宣传画和文物展示两种图片, 题目设问的方向比较明确, 围绕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展开。 本题的难点在与学生对图片表达的历史信息不明确, 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解答时, 要先通过观察三幅图提示的历史信息, 如合作社、人民公社、承包合同书等进行辨别, 明确三幅图分别代表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 进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生产关系, 得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但是土地的用途、所有权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A项。

图片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 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 解答好这类题, 需要坚持“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审, 一是审图和注释, 要求弄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标题, 因为标题是图片的题眼或中心, 能够迅速缩小答题范围; 三是审设问, 设问是图片题的题点所在, 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只有把图片内容与设问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问题。 第二步:联, 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三、地图类材料题

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直观材料, 在反映历史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图类材料题以地图为载体, 既考查了学生对地图信息的处理能力, 又考查了学生依托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更考查了学生的相关地理学科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科间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地图类材料题可以涵盖各种题型,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 用直观的图示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 主要考查学生读取地图的信息、理解地图所涉及的基本史实的能力;另一种是以地图辅助文字材料来设题, 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于一体, 在该类题型中, 地图和文字之间有密切联系。

例三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6题)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 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以例三为例, 该图很明显考查的知识点是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的关键在于判定该图片是哪场具体战役, 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很多考生表现出对地图不熟悉, 纠结于黄海海战还是威海卫战役, 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充分挖掘地图信息, 我们可以判别出该地图反映的是威海卫战役, 在本次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故选A项。

解答地图类材料题可分别对待。 一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 另以文字补充地图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 解题的关键在于从地图中提炼信息, 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 得出正确答案。 二是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 以地图作为辅助。 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 以地图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 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正确作答。 三是图文并重型, 文字和地图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 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 解答的关键是地图和文字同时挖掘有效信息, 并互相参照和佐证, 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三道例题的分析, 针对高考中历史图表型材料题的类型,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 审题, 即审清设问规定, 明确题意要求。 首先, 要审清设问中的关键词语, 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 其次, 要审清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以设问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侧重点, 进而融会贯通、迁移知识、选取有关历史知识作答。

第二, 辨别图表数据, 挖掘并提取有效信息。 就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据, 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历史信息, 这是解题的关键, 并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 对判读分析出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第三:规范用语, 关注分值, 完备答案。 就是把提取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实施, 形成语言准确、内容完备的答案, 同时要关注试题的分值, 根据分值安排答题量, 这样能迅速有效地把握答题量。

八一建军节历史材料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材料 意义 注意事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09-01

历史学科主要是由无数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材料组建起来的一门学科。历史材料重现历史、反映历史、构成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证明。历史材料形式多样,包括典籍、碑文、民谣、笔记、图表等。这些材料是构成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对象,具有客观性。也可以说历史材料是历史理论的源头,没有历史材料就没有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史料综述

1.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自教育改革以来,从新课标所规定三维目标可以看出其对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有着明确的建议和要求,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分析史料这一类型的题目越发流行,如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28题(选择题):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曰“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凶过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又如40题材料阅读题,材料一摘自《中国救荒史》等等。分析最近几年的史料分析题目,学生失分率普遍较高,除了解题方法不当外,基础不牢固也是主要原因。

分析成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教学方法以传统教育方法为主,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下降。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过分注重短期的成绩提升,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迫自己记忆历史理论,并没有深入地追寻这些理论的源头。

2.史料教学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其参与度。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作为新课标下一大产物,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更加重视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理论编排的基础几乎都源自史料。通常史料当中都会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如人生哲理、人物故事等。这给史料教学提供了基础,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参与度。

(2)有助于提高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与评价,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认识,并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解析材料的能力,这对学生后期参加高考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为后续的教案设计提供重要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即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历史材料首先要充分把握新课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应把握以下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需要据此设定三维目标,分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点、性质以及分期;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的危机以及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的起源与过程;虎门硝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并结合史料,提高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冲突的必然结果;通过讲述鸦片的危害,提高学生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进而对其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通过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揭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教育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运用的重要一环就是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只是历史学当中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材料的选择就需要注意。结合上文的教学目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利用史料设置悬念引入新课。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可以利用相关的贴合历史的影视作品片段或解密鸦片战争的一些电视节目片段,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播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封建社会晚期,应该出现的经济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危机在经济方面的表现等等。

(2)适当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懈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可在教学中适当时间穿插历史材料,始终保持学生的集中力,建立起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讲到虎门硝烟时,除了解析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穿插林则徐生平故事,林则徐苏州石刻像等历史材料,使学生把握住虎门硝烟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一直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因此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材料题,进行丰富多彩的项目研究。例如教师可按学生特点进行分组,进行专题课程报告活动,通过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进行前应安排学生收集历史材料,并以此来阐述自身观点,同时制作出项目报告方案。

3.注意事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进而提高利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的效率。因而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历史材料的选择不应带有随意性,需仔细甄别。史料丰富多样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其中还分为直接和间接史料。一般直接史料是未经过修订的一手材料,间接材料是经过后人修订过的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需要遵循真实可靠的原则,因此必须对所选材料进行甄别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比较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大部分人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国演义》上,然而这只是一本小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真正记录三国历史的应该是《三国志》。

(2)要尽量保持材料应用形式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执教水平,能够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中已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历史材料时应多注意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扩展教学样式,充分发挥出历史材料的积极作用。

(3)历史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随着史料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结合历史材料进行教学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有部分教师对历史材料应用的认识比较片面,常出现过度依赖史料的情况,这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不一定是积极影响。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材料有着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要求的。因此,需要重视在教学中应用史料,在正确把握新课标,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提高对历史材料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与必要性认识,并结合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团员民主评议下一篇: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