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通用8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篇1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课文写法研讨

一、文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坐西亭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概写)

本文的个性特征:

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

2、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篇2

试看第一节。“自余为戮人, 居是州, 恒惴栗。”只一句, 交代了被贬永州之后的心理状态“常常忧惧不安”。因何而忧, 不再赘言。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了下文“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通过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忧惧, 想来早已有之, 也不独柳宗元。所不同的是这句中的“施施”与“漫漫”两词。“施施”, 行走舒缓的样子, “漫漫”, 随意的样子。可见此时的主人公出行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兴致也并不高涨, 只是随心所欲地走到哪里算哪里。我们再往下看他出游的路线, “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幽泉怪石, 无处不到”, 只要是人迹罕至、风景优美的地方, 没有遗漏。看到这里, 我们不禁要想了, 柳宗元因为心有忧惧所以要通过游玩来排遣, 而事实上他也的确游遍了永州绝大部分山水奇异之处了, 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让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得到自然山水的抚慰呢?

答案是没有。我们来看文中的叙述:“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这一段简练的叙述背后,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出游的全部安排, 于是疑惑也就不断地产生了。好一番辛苦, 终于到了旅途的终点, 上得高山, 总该有一点“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吧;入得深林, 或许会收获一些“鸟鸣山更幽”的宁静吧;穷尽回溪, 难道就没有一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到则披草而坐”, 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游兴正浓的柳宗元。又或许和随行之人一起坐下来, 或高谈阔论, 或畅叙幽情, 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也没有, 坐下来二话不说, 喝酒!喝酒好啊, 文人总是喜欢借点酒先铺垫一下的, 三杯两盏下肚, 腹中才华便如酒气一般, 该是会喷涌而出的。或许, 推杯换盏之间, 不仅领略了山川的秀美壮阔, 也体味了人间的真情。“倾壶而醉”!一群人寻得一个好的去处, 坐下来, 就是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酒, 或许干脆连酒杯都不用了, 直接端起酒壶就往肚子里灌。又或许平日里羁绊太多, 不醉不足以吐露真情, 借着几分醉意, 人更容易敞开胸怀, 表露心迹。“醉则更相枕以卧”, 不说“一词新曲酒一杯”的雅兴, 连推心置腹的交谈都没有!又或许着实有太多的心结难以解开, 干脆抛开不谈, “千金难买一醉”, 就在酒醉之中寻得片刻的忘却也未尝不是难得的解脱。“卧而梦”, “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可怜可叹啊, 就是在醉梦中也难逃尘世的烦恼!于是“觉而起, 起而归”, 没有一丝的留恋。我们期待中的借出游来排遣现实生活苦闷忧惧的目的, 看来是落空了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徒劳无功的出游不是一次, 而是“其隙也”“日与其徒”周而复始的一再重复着的, 那么柳宗元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苦闷和无助中呢?

所幸的是, 在苦苦的追寻后, 柳宗元终于觅得那一座“西山”。这一次的出游一开始就与往日不同:先命仆人“过湘江, 缘染溪, 斫榛莽,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 看来是一次有计划有准备的出行。然后经历了好一番的辛苦, “攀援而登”, 想象柳宗元手脚并用, 汗流浃背甚至于有些气喘吁吁地登上西山的样子, 该是怎么样的呢?登上山顶, 也没有便就饮酒, 而是“箕踞而遨”。柳宗元终于肯用他那双看尽人间冷暖心酸的眼睛去欣赏眼前的风光, “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那么登临西山之后的柳宗元与往日有何不同呢?饱览一番后, 自然还是不能少了酒的。只是这一次不是纵酒, 而是真正的饮酒。试看:“引觞”, 是明确的有酒杯的;“满酌”, 是从酒壶中慢慢地将酒倒入杯中。但凡饮酒的人都知道, 在美酒面前, 能慢慢举起酒壶将酒杯注满, 又慢慢地端起小口小口地饮下, 是要一点闲情逸致和心情的。这时候的柳宗元就有。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别于往日“倾壶而醉”的他, 而是端坐西山之巅, 时而举目远望, 时而低首沉思, 时而引觞满酌, 时而神游八极的柳宗元。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放慢了脚步, 要让这位经历了政治打击而内心“惴栗”不安的人坐在高山之巅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品出人生的真味。于是“颓然就醉”。这一次, 柳宗元没有做梦, 睡得也很沉, “不知日之入”, 太阳下山了, 才醒来。也没有“觉而起, 起而归”, 而是目睹着“苍然暮色”, 从远处的山峰间一路涂抹过来, 直到自己的脚下眼前。甚至到了这个时候, 他还舍不得离开,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想必是知道要回去的, 只是不忍归去。归去意味着什么, 自不必多言。柳宗元在与西山的对话中,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倒是不争的事实。行文至此,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便也水到渠成了, 文题中的“宴游”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 篇3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觴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加点词意义不相近的一项是( )

A.箕踞而遨 游于是乎始

B.望西山棗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外与天际棗而莫得其涯

D.四望如一棗若垤若穴

2.加点词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岈然洼然

B.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

C.游于是乎始 是岁元和四年也

D.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3.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B.四望如一

C.攀援而登D.箕踞而遨

4.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才开始发现并指出它与其他山岳的不同之处

B.尺寸千里:千里之遥的景物如在尺寸之间

C.不与培塿为类:不与一般的小土丘为伍

D.攒蹙累积:聚集收拢,重叠在一起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5.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恒惴栗 ②到则披草而坐

③倾壶而醉 ④缘染溪 ⑤焚茅茷

⑥皆在衽席之下 ⑦若垤若穴

⑧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⑨心凝形释

6.文章以“始得”为题,全文有五处点题,还特地记上了“始得”的年月日,为什么?

7.文章开篇直言自己贬谪永州后的忧惧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样写,有何用意?

8.作者写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实则寄寓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9.作者在西山的“颓然就醉”与以往的“倾壶而醉”有何不同?

创新阅读测试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篇4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习题 篇5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惴栗( ) ②衽席( ) ③颓然( )

④冥合( ) ⑤灏气( ) ⑥榛莽( )

⑦垤( ) ⑧岈然( ) ⑨攒蹙( )

2.填空。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____代散文家、诗人。与____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被列为“____”之一。其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著名,代表作《____》,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寄寓着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悲愤抑郁。本文便是其中的第一篇。

3.给形似字组词。

惴( ) 栗( )

湍( ) 粟( )

溪( ) 缭( )

蹊( ) 潦(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是州,恒惴栗 是:________ 恒:________

②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隙:________

③日与其徒上高山 日:________

④人深林,穷回溪 穷:________

⑤始指异之异:________

⑥缘染溪,斫榛莽 缘:________

⑦到则披草而坐 披:________

⑧萦青缭白青:________ 白:________

⑨外与天际际:________

⑩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________

5.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或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皆在衽席之下

C.不知日之人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6.下列句子停顿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到/则披草而坐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是岁/元和四年也

7.按要求默写。

①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写作者平时跟朋友踏遍永州山水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意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自余为谬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C.日与其徒上高山

D.游于是乎始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是州,恒惴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举例说明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段所写是否偏离题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能力

12.试对柳宗元《江雪》一诗的语言和意境进行简要的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篇6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课中就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篇7

《西山》用铺垫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立”, 然后从西山的特立中感悟到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 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人生真谛, 从而能在自己的人生困境中看到一丝光亮。

要理解这篇文章, 只需抓住两次“醉”即可妙解全文。第一个“醉”字是第一小节中“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第二个“醉”字是“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这两个“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游众山和游西山的不同感受。

第一次“醉”是借酒消愁而愁更愁的“麻醉”。

公元八一五年夏天, 柳宗元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 地处湖南与两广交界, 这里被原始野林笼罩着, 潮湿蒸郁, 暗无天日, 人烟稀少, 瘴疫猖獗, 是个天然的监狱。司马, 是个闲职, 在编制之外, 没有什么公务, 甚至没有办公处所。从朝廷命官降为蛮荒之地的闲官, 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抑郁与恐慌之中。“自余为僇人, 恒惴栗”便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永州, 他无所事事, 只能与僧侣朝夕相处, 谈经论道, 然而他的抑郁情怀并未因此而排解, 他只好“时到幽树好石, 暂得一笑”。他每天“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这是一种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游玩, 是一种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游玩。他“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至。”但他没有游玩的兴致, 更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他“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这种喝酒, 绝不是品味, 不是享受, 而是一种麻醉, 是逃避, 他要借醉酒来麻痹自己苦闷的心情, 来暂时摆脱尘世的苦恼, 来忘却自己的惨痛遭遇。他醉后便开始做梦, 文中虽然没有交代做了怎样的梦, 但我们可以想象, 他的梦无非是想倾诉他的委屈, 渴望朝廷能为他洗清冤情, 甚至渴望朝廷能一纸诏书将他召回, 继续让他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这终究是美梦一场, 醒来后依然是冰冷的山川, 冰冷的现实。于是他只能“觉而起, 起而归”, 继续他那司马的生活。

第二次“醉”, 则是天人合一的自我“陶醉”。

柳宗元在法华西亭发现了西山的奇异之后, 便“命仆人过湘江, 缘染溪, 斫榛莽,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 他历经艰辛, 终于找到了西山, 并登上了西山, 在西山顶上, 他看到了如蝼蚁般渺小的众山, 看到了“尺寸千里”, 看到了“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的壮阔景象。他的眼界、他的胸襟, 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他终于觉得在冥冥之中, 西山已成为他的知己, 他可以和西山一样保持独立的文化人格, 不与朝廷中那些卑鄙的小人同流合污。于是乎, 他“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只喝一杯酒, 他就熏熏欲醉了。此时的醉, 与其说是酒醉, 不如说是“心醉”了, 就像欧阳修在滁州优美的山川中那样,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神游于西山浩淼广大的天地宇宙之中,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始用心灵感悟自然, 与自然对话。

于是在始得西山后八日, 他又觅得了钴鉧潭、小石潭等, 佳山秀石、碧潭清溪, 处处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于自然风物之中, 胸中的热情汩汩而出, 他一连写下了八篇文章, 合称“永州八记”, 被冷漠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也因柳宗元的到来而拥有了勃勃生机。在这里, 文采华章从朝报奏折中抽出, 重新凝入心灵, 浑然构成张力, 生气勃勃。朝廷万万未曾想到, 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 点化了民族的精灵。他纵情挥洒笔墨, 将自己愤懑不平的感情、悲哀抑郁的情怀、苦闷中寻求解脱的心境全都融入到了永州的山水草木中, “永州八记”使中国的山水游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篇8

历代名家评论《始得西山宴游记》,多着意“始得”二字,可知它对文章的重要性。确实,这篇游记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加之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或者《宴游西山记》这样的题目呢?“始得”,定有奥妙。柳宗元紧扣“始得”结构全文,老师们解读文本也基本是扣住这两字展开的。

柳宗元此文在情景交融上非同一般,是在于他笔下不仅仅客观再现了现实世界,更是提升了客体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本文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而能够获得这样的转变就发自“始得”,老师解读此文是不能轻意放弃这个可挖掘矿藏的。梁磊老师把此具化为对“西山是否高峻挺拔”的讨论,从而去追溯柳氏文字背后的心灵体验,让学生明白了“物与我的融合与契合度不仅仅取决于山水本身”,更在于怎样把关于中发乎情诉于笔物化到自然景物上,去酣畅淋漓表达出来。而戴启江老师紧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来解读“始得自我”在“于是”,也是取得了和梁磊老师异曲同工之妙的。戴老师对存在于局部的具有特殊审美的词语的挖掘极到位,如镜头锁定的“于是”,师生合作解读出了相对于西山的“从此地”之意,相对于苍然暮色的“从此时”之意,更有相对于心凝形释的“从此心”之意。由此,柳氏上下求索、四方突围,去安顿自己日濒崩溃的灵魂之旅,和师生细研深究、小处突破,去捕捉文本孕集情感深刻厚重的发现之旅,又比较巧妙地契合起来,实现了课堂和文本的圆融。

而我觉得,“始得”的文本价值,还不仅仅在于此。“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课堂教学缘“始得”而进山登高,我们还可以读出柳宗元更为深刻复杂的情感。穷西山之高而获得了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从而显得轻松愉悦之时,柳宗元的相对和谐的感受,应该也仅是暂时的。我欣喜地看到毛华玲老师向这方面的主动探求。她设置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将文章标题改为“喜得西山宴游记”吗?学生探究西山的景物的优美,如“萦青缭白,外与天际”;探究句式节奏的明快,如“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探究人物心情的悠然,如“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最后得出主旨是“西山宴游之喜”。主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让你的主问题既包住文章又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首先是文本的,又是个性的。一番蓄势张本后,毛老师却转向探讨文本结构艺术之妙。文章紧扣“始得”,前后照应,气脉贯通,由此途径切入,也可谓匠心独具。只是,西山,只是作者精神的慰藉,只是他人文世界的一种等待和期盼,却不是永远的归宿。毛老师没有在审美阅读中继续追问下去,甚为可惜。

实际上,这所谓的心旷神怡也是如梁磊老师所言“暂得一时欢”,它染上了柳氏压抑、忧伤的悲剧味儿。“大家能否设想一下,从西山归来的柳宗元会如何呢?”梁老师的这一问很是拓深了文本的深意,原来,所谓“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只是暂且解脱,被贬永州后“惴栗”才是“恒”生之情。西山美景地处荒僻而未被众人欣赏,柳宗元一方面固然着力表现景美,另一方面对自然美的被弃置遭埋没又深感痛惜。而文字背后的这一层“发现”在高培圣老师和张卫老师的课堂上也被发现了。对“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的“梦”字理解,学生提出那“有可能是一个噩梦”,高老师一下敏锐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对柳氏现实和梦境的交织呈现,窥察柳“梦”,从而得出柳氏“悠其表、忧其里”的心灵世界。“喜”不是真正的解脱,是更深沉的迷惘与苦闷。张老师更是单刀直入,指向学生认为节奏明快、情绪欢快的“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句。柳宗元明确的游览目的、急切的动作,体现出“穷山之高”的坚定与执着。西山如此“怪特”而无人欣赏,表明柳对西山不幸遭遇是同情珍重的,更是愤懑不平的。那么,这样的课堂之“得”应该更能激荡起学生之思的!

我又想,学生对文章的“始得”又从什么时候、从什么环节开始的呢?如果文言文教学是文言并举、双线推进的话,学生之“始得”必定是在“文经”“言纬”双线交叉之点上实现的。钱梦龙先生几十年前曾说: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病是有“言”无“文”。而我们现在很多课例似乎又走向反面,变成有“文”无“言”。学生在基本的文言字词句式还不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就被老师“强扭”着去品咂文本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这恐怕是另一种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教学,也必将使学生丧失对文章之美自觉鉴赏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我倒觉得,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来教文言文,立足在“言”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言字词等的把握逐步推进到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我觉得张卫老师的课例是在作这方面的实践:从“始”和“其”的词义辨析中突破语言文字的“外壳”,努力发现和把握细微的差异,思考真正的“意思”。从句式修辞的同类比较中搜索文本的信息连接,发现“言”中承载的灵魂,获得柳宗元赋予文本的生命密码。

当然,对于文本中一望而知、或者通过工具书很快能解决的文言知识,老师是没必要去重复重复再重复,而招致学生厌烦的。细读上述镜头,我还想说明,教师要用智慧去架构课堂,除了站得高看得远进得深外,更要从诵读、识记等基础入手,使学生培养语感,自觉体悟,逐步缩小古今距离,形成文言文的思想方式。这应该也是教学的驱暗追明、拨云见日吧!

文言文的教学既是扎扎实实的,又是灵动新颖的。都在奔一个方向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也别有风景。

上一篇:主体验收会议纪要范文下一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兵马俑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