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共10篇)
2015年9月,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相继更新为2015版本,本次变更后标准内容有了较大变动。经过培训,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虽然新版管理体系取消了对于《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显性要求,但强调了文件化信息的控制要求,且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中第6条更改为“基于证据的决策方法”。证据的第一表现形式为文件和记录,由此可见,新版管理体系并非弱化了对文件的要求,事实上对于文件的控制更细化,更灵活。
基于公司的现状,公司目前有两套行之有效的文件,分别是《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内控手册》。以公司的角度而言,应以《内控手册》为主。为避免体系两张皮现象,管理要求应统一整合。2016年工作目标之一即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的整合,将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内控手册要求,融入至公司各个业务过程中。
二、领导力
新版管理体系加强了领导力的要求。领导力也可以理解为领导作用,具体可理解为公司的管理层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行业内又称为“一把手工程”,即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应参与体系运行的策划、实施、检查及评审的全过程(PDCA)。最高管理者或高层管理层对于体系推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版管理体系的推行更注重过程方法,具体操作即是将管理体系要求渗透至公司各个过程。届时,体系管理人员需介入每个过程之中,必要时需针对过程中发现的不合适之处提出改善要求,若无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改善要求或措施将很难落实,体系运行的效果很难保证。
另,新版标准中未提出设立管理者代表的要求,但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是否设立。根据公司现况,公司还是应该保留管理者代表来统筹推进体系运行的各项安排,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汇报者为公司总经理。
三、能力、意识与知识
新版标准中,通篇隐含了对于公司运行各环节中,人员的能力及知识的要求,且在标准第7.2条进行明确提出。能力与知识主要关注点为人,虽然可通过外聘人才解决,但公司主体为广大基层人员。基层人员为公司各项举措的最终实施者,人员的能力与知识,需通过持续的培训或实践获得。目前公司在培训,特别是专项技能培训方面投入还不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新进人员较多,新进人员的能力鉴定及技能培训,公司应关注并有计划的开展培训。
四、过程方法
公司主要的过程为:管理过程、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针对主要过程,均应引入PDCA方法进行控制。首先是策划,标准里要求每个过程均应先策划,然后根据策划的要求实施、检查和改进。标准隐含的关注点是策划的重要性,先谋而后动。任何过程的策划,均需关注公司当下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然后确定各个过程的目的、各部门的职责、流程、方法、检查要求、评审时机等等。
五、风险管控
新版标准明确引入以风险为基础的管理,新版标准对风险的定义为:对预期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实际上,新版标准风险的概念即旧版标准里的预防措施。新标准取消了预防措施的概念,转换为风险,且新标准通篇隐含了对风险管控的要求,旨在提醒企业,企业运行时时刻刻存在风险,风险管控并非外界的强加要求,而是与企业日常运营息息相关,应加以关注。
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主要为: 组织风险:在组织总体层面上;
战略风险:组织战略错误会导致经营计划出现问题; 符合性风险:包括与法律/规不符合;
经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客户满意风险、供应链风险、影响效益的税收确认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
规范企业管理,遵纪守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等等一系列举措,均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以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进行管控才能发现伴随风险而来的机遇。
六、关系管理
新版标准质量管理原则由8条变更为7条,将原“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改为“关系管理”,将关系管理从供方扩大到所有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相关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在不断的变化,每个企业都是某一产业的一个环节,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供方,还包含客户、政府、监管机构等所有利益相关方。维护与各方的稳定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关系管理中重点关注的依然是与供方的关系,隐含了与供方互利的理念,可以引申出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换言之,稳定的供应链及其产品质量,是公司降低风险的前提。结合公司现况,供应链的建设,刻不容缓。
小结:
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点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是优化管理的方法,在优化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强顾客满意等。既然是方法,那就需要先掌握后灵活运用。新版标准采用的是高层结构,内容较抽象,需要较高层次的理解。要对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理解,莫过于长期的运行实践。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机会而不只看到困难,风险与机遇同在。
何子俊
质量管理体系描述了科研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过程, 但实际上是规范了科研生产过程, 是必须遵守的基本的规章制度。质量管理体系所反映和展示的管理逻辑、管理思路和方法, 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以系统化和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安全管理, 强调事故的预防。运用系统方法, 主动并不断识别飞行试验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 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制定和落实风险缓解措施, 控制风险。将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作为试飞院科研生产活动的两大管理体系, 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 只有两个体系能很好落实到具体执行部门上, 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的质量和安全。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很好的执行两个体系, 值得深入思考。
从两个体系涉及的相关方的角度, 为提高两个体系执行效率, 减轻工作量, 方便体系运行的监督检查, 总的来说就是获得最佳秩序, 有必要对两个体系进行融合。
本文通过对两个体系要求的分析, 阐述了其融合的必要性, 并从两者结构的一致性和内容的互补性角度阐述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两个体系融合的必要性
为确保飞行试验全过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明确了支持上述过程运行的必要资源和信息的获取渠道;明确了对上述过程进行监视、测量 (适用时) 和分析的要求;规定了实现上述过程策划结果和对过程持续改进所实施的必要的措施 (如管理评审、技术质量评审、内部审核、顾客满意度评价、数据统计与分析等) ;对于上述过程, 确保按标准要求实施管理。
试飞安全管理应融入所有飞行试验过程, 应建立文件化的试飞安全管理体系, 并对其进行监控、测量和分析。对试飞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输出进行记录、监控、测量和分析;积极推进试飞安全文化建设。
两个体系都要求要融入所有飞行试验的过程;都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并明确了体系实现的文件体系结构;都明确对体系运行的全过程要进行监控 (监视) 、测量、和分析;并且都要求推进相关的文化建设工作。
对两个体系融合模式的探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两个体系融合的可能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通过具体文件进行支撑,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包括三层, 分别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顶层文件, 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科研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描述了科研生产过程的管理要求;描述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要求;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具体描述了科研生产的控制要求, 阐明与质量活动有关单位、人员的责任, 是实施、验证和评审质量活动的依据, 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作业文件用于规定工作过程和管理活动的运行准则和控制标准, 包括管理文件, 各类技术文件 (含试验规范、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 , 工作标准, 图样及外来文件 (含法律、法规) , 质量记录等, 是《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具体文件保持正常运行,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主要包括三层, 分别是试飞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试飞安全管理手册是体系的顶层文件, 阐明试飞安全政策和目标, 明确了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的要求, 还明确了体系的过程和程序、职责和权限及接口关系。程序文件是《试飞安全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对影响试飞安全的过程管理做出具体规定。作业文件用以保证各系统和工作的风险控制, 包括标准、规范、管理规定、作业指南、作业指导书等, 是《试飞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
两个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 两个体系从结构是保持一致的, 这就为体系的融合打好了结构上的基础, 使得融合成为可能。
互补性方面, 两个体系分别站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角度, 但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也提到了对安全和风险的控制, 飞行安全管理体系则是重在观察一种状态, 两者对于飞行试验整个过程来说, 是互有补充的, 也很难把质量所关注的安全和风险与飞行安全所关注的安全和风险做出明显的划分和区别, 这个性质也就决定了两个体系的另一个融合的可能性。
融合模式的探讨
通过上述关于两个体系融合可行性的分析可以看出, 两者在管理思想及体系结构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与一致性, 本章将从融合准备及要点、融合模式及实施两部分展开探讨。
融合准备及要点
本文从顶层文件 (质量手册、管理手册) 、二层文件 (程序文件) 、三层文件 (作业文件) 三个层次对两个体系的融合进行探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个体系融合的根本思想, 即作业文件体系。以往的体系都是立足于管理层, 体系的结构图也都是自上而下的正金字塔形式, 如图2所示。作业文件体系立足于原体系的第三层, 以优化和整合为基础, 力求淡化原有的各体系各自为营的格局, 以服务和支撑业务工作更高效、更便捷、更有序得开展为主要思想。
本文讨论的体系融合就是以作业文件体系为根本思想, 在一定范围内, 为获得最佳秩序而制定两个体系的融合规则。
融合模式及实施
如图3所示, 即是本文提出的融合模式。
作业文件
作为作业文件体系的重点和核心, 本部分是融合的主要内容。现有的体系都相对应的一套作业文件, 而两套作业文件的内容互相包含与互相重叠的部分又比较多, 如何将此部分的内容简化合并, 是值得探索的。按照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及最优化原理, 制定统一的规则和要求, 按照作业的内容, 对各体系的作业文件进行梳理, 以实际作业工作为根本, 对各体系的作业文件进行划分, 对文件的内容进行归类、合并、删减等。融合后的作业文件, 应即保持作业内容的完整性与要求的全覆盖性, 又要保持内容的简洁、结构清晰明了。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层面的融合, 按照总体做加法, 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的思想进行。既要保证工作程序的全覆盖, 保证对体系总要求的全面分解, 又要在涉及两个体系共有部分的深入分析和融合。梳理程序是本模式的另一个重点之一, 程序文件的合理规划和要求, 对保证体系正确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量手册 (管理手册)
针对顶层文件的内容, 本模式提出一个“手册云”的思路。由于顶层文件要求的内容多来自于相关的标准、法规及文件等内容, 对这部分的内容, 我们建议只做简单的加法运算。正确的理解和分解这部分的内容和要求, 对保证整个体系正确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既是本文提出的融合模式, 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们都习惯于从简单到复杂、从试点到全面实施的过程, 因此, 在融合实施部分, 我们也遵循这个规律。在小范围内 (试点范围) , 体系所涉及的相关方, 本着优化流程和提升业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原则, 对现有的各体系规定下的作业文件进行分析和研究, 制定可以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规则或条款, 实现对本范围内的作业文件层面的融合。以此为基点, 再从面上扩展范围, 进而扩展到对程序文件的融合, 再到顶层文件的融合, 从而完成对两个体系整体的融合。这是本文对体系融合实施步骤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结语与展望
本文对两个体系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提出了体系融合的理论支撑和融合的基本思想——作业文件体系。进而提出了体系融合的模式, 并对实施的步骤进行了思考和建议。而融合过程中具体内容的研究, 以及融合过程中对业务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笔者所在学校——济南技术学院,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家通过体系认证的高职院校。学院财务处是唯一一家用体系标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单位(因体系覆盖范围未明确包含财务和工会部门,财务管理体系的认证由学院内审员依据学院通过体系认证的《质量管理手册》完成)。下面笔者就以济南技术学院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2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一、体系标准主要内容
体系中的“产品”指财务管理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包括以下内容:为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会计核算过程及其所产生的记账凭证、账本、会计报表等纸制和电子数据;票据领购过程及日常管理过程;资产管理过程及结果、学费收缴过程及记录、财务报销过程及所取得的报销凭证等。
体系中的“顾客”指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会计核算结果需求方,具体包含:学生、教职员工、管理层;学院财务处本身、各级主管部门及监督部门;其他与财务处产生联系的单位或个人。
体系最终要求形成《济南技术学院财务处质量管理手册》(简称《质量管理手册》)、《济南技术学院财务处程序文件》(简称《程序文件》),这两个文件涵盖了财务处日常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其中,《质量管理手册》主要涵盖财务管理过程的具体工作规范、流程,体现出体系标准的所有细节;《程序文件》是指财务管理过程所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细则、办法,是财务管理的法律依据。
以体系为标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要遵循PDCA方法,即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都要予以分解,层层落实标准,做到标准全覆盖。
用体系为标准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要在实践中证实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会计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内审员指标准认证实施过程中,对体系建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提出修正意见的人员。
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应遵循八项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要组织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和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参与,充分发挥智慧和才干,才能为组织带来效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过程以及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更有可能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和系统方法
将相关互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前实现目标。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追求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可增强人文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财务处以体系为标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过程
1.成立认证机构,培训相关人员
财务处成立以分管财务的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委托财务处长具体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工作机构设在财务处。同时,对领导层、全体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与产品质量形成有关的人员具有顾客意识、持续改进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职责培训。
2.确定财务处工作职责和目标
财务处工作目标是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财务管理工作的一切将围绕学院发展的大局,为各层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各层组织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成果,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3.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明确财务处应设置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要体现出会计的相互牵制原则,同时又要将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因财务处工作人员分布在市区三个分院办公,经过重新设置岗位,财务处设置了出纳员、记账会计、非税收入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价及票据管理、预决算及报表管理、学费收缴管理、工资核算发放等岗位,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日常工作的紧密程度、会计相互牵制原则将上述岗位分配给财务处五名工作人员担任。
4.编写《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财务处需要建立文件化的体系,而不是只建立体系文件。编制体系文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文件,制定方法,然后按文件试运行,有利于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因此,体系文件的方式和详略程度必须结合财务处的现状,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综合考虑。整理、分析现有财务管理文件,对以前行之有效的文件要尽量保留。根据财务管理现状,制定、修订财务管理文件,按规定对文件进行审查,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报院党委会或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并以学院文件方式予以发布执行。
财务处根据当前学院分散办公的现状,修订并按相关程序批准发布了《关于加强学院及各分院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济南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制度》《济南技术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济南技术学院采购管理办法》《济南技术学院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财务管理文件;修订并规范了全校通用的表格样式,如《政府采购审批表》《固定资产增资表》《学生退学退费审批表》等。其中,《济南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将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重新修订,并第一次用制度的方式规定了出纳员报销工作流程和标准、记账凭证制作流程和标准、会计账务处理工作流程和标准、会计账簿输出及打印标准、票据领购及票据填制标准、工资核算及发放工作审批流程等。同时,财务处建立了首问负责制,任何单位或个人到财务处办理业务,第一位接待的会计人员负责协调安排到相关会计人员处理,不能推诿或拖延。
5.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后的运行与评价
体系运行三个月后,由财务处内审员进行一次内审和管理评审,对体系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价。经财务处内审员审核认为体系运行正常、有效时,就可以请学院派由组织人事处、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及各院系代表组织的审核组进行现场审核评价。同时制作《财务处工作绩效考核表》发放到学院各部门及部分学生代表处,对财务处实施体系认证以来的工作予以评价,找出不足,整改提高。
6.财务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经学院内审员审核,经过学院各级部门及学生代表的评议,财务处的质量体系认证获得通过,体系的运作基本符合ISO90001:2000质量管理和《济南技术学院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财务处各工作岗位配合密切,相互支持,没有出现重大不合格项目,也存在一些一般不合格项目,如在财务处的服务态度有很大的改观的同时,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在收缴学费或报销过程中不够耐心,解释不够全面等现象。在继续执行体系规定时,要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在体系的日常运作中, 财务处的内审员和学院的内审员仍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财务处的工作进行持续审核、持续改进,以求不断完善财务处的运作体系,提高运作功效。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制度
(1)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指一切涉及药品经营质量的书面标准和实施过程中的记录结果组成的、贯穿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连贯有序的管理文件。(2)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可以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3)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类质量相关文件的管理。(4)公司各项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制、审核、修订、换版、解释、培训、指导、检查及分发,统一由质量管理部负责,各部门协助、配合其工作。(5)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为六类,即: ① GSP 手册; ② 质量管理制度; ③ 质量职责; ④ 质量管理程序 ⑤ 操作规程: ⑥ 质量记录。(6)当发生以下状况时,公司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内容的 调整、修订。如: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改进时;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后;组织机构职能变动时;使用中发现问题时;经过 GSP 认证检查或内部质量体系评审后以及其它需要修改的情况。(7)文件编码要求。为规范内部文件管理,有效分类、便于检索,对各类文件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编码应做到格式规范,类别清晰,一文一号。①编号结构 文件编号由2 个英文字母的公司代码、2 个英文字母的文件类别代码、2 位阿拉伯数字的序号组合而成,详如下图: 口口 口口 口口 公司代码 文件类别代码 文件序号 A.公司代码:规定公司代码为QF。B.文件类别:◆ GSP 手册用英文字母“SC”表示。◆ 质量管理制度文件类别代码,用英文字母 “ZD”表示。◆ 质量管理职责文件类别代码,用英文字母“ZZ”表示。◆ 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类别代码,用英文字母“CX”表示。◆ 操作规程文件类别代码,用英文字母“GC”表示。C. 文件序号: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按文件类别分别用2 位阿拉伯数字,从“01”开始顺序编码。②文件编号的应用: A.文件编号应标注于各“文件头”的相应位置。B.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文件编号一经启用,不得随意更改。如需更改或废止,应按有关文件管理修改的规定进行。C.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必须依据本制度进行统一编码或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简称体系)的运行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体系标准和公司体系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要求,结合总承包项目部实际制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分部。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总承包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体系运行领导小组(简称领导下组);配备满足体系运行管理要求的专(兼)职人员;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或专题会议,对总承包项目部体系运行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协调和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质量环保管理部。
第五条 体系运行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体系的建立和改进策划、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管理人员及员工体系标准的培训研讨等组织管理工作,并协调做好第三方审核工作。
第六条 总承包项目部和各分部项目经理为体系运行第一责任人(可指定一名分管领导为管理责任人)。
第三章 体系运行策划及持续改进
第七条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分部应全面贯彻体系标准,建立并
有效运行体系。
第八条 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分部每年初要认真策划体系运行工作,如体系内部审核、第三方审核、管理评审、体系预防措施、内部审核员培训计划、体系运行人员及员工的经验交流研讨等,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体系运行工作持续有效并不断提高体系运行质量。
第九条 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
(一)各分部应全面收集体系运行信息,系统地分析体系运行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二)纠正和预防措施要严格实施,施工分部体系管理部门应对实施效果组织验证和评定,并按要求将验证结论报总承包项目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承包项目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单位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抽查。
第十条 各分部要积极参加总承包项目部组织的体系运行经验交流,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第四章 体系内部审核
第十一条 各分部每年第一季度策划制定体系内部审核年度计划,由总承包项目部审核、汇总后,予以发布实施。
第十二条 各单位要按照批准的审核计划组织审核组,确定审核组长和审核组成员,明确责任和要求。
第十三条 审核组长要编制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报体系
管理责任人批准后实施。审核实施计划应在正式审核前一周发布。
第十四条 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分部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体系内审,评价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为项目质量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各分部体系内审应在总承包项目部体系内审前完成。
第十五条 总承包项目部体系内审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分期分批、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资料(检查表)报总承包项目部审核等。在审核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应帮助纠正问题。
第十六条 当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相关方有要求时应随时进行内部审核。
第十七条体系内审结束后,审核组应及时对审核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审核报告,印发内审情况通报,通报应将发现的不符合项逐条罗列并明确责任单位或部门。审核报告和内审情况通报应在15天内报送总承包项目部备案。
第十八条 各被审查单位应认真对待内审情况通报,在5天内分析研究不符合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明确完成责任人、责任期限,并组织整改落实。不符合整改关闭期限为15天。整改完成后,整改措施、证据应报总承包项目部质量环保管理部。
第十九条 各分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不符合项整改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和验证;总承包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对整改措施落实及验证情况进行检查。
第五章 第三方审核
第二十条 为满足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分部应确保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配置,包括人力、财务、设备、环境等资源。
第二十一条总承包项目部接到第三方体系审核计划后,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或施工分部。
第二十二条被审核单位应主动与审核组联系,确定审核的具体安排。体系管理责任人要全过程参加第三方审核,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二十三条 在审核过程中,被审核单位或部门应客观、公正、真实地为审核组提供各类证明资料,确保审核顺利进行。
第二十四条 审核结束后,被审核单位或部门应积极组织人员,在15天内对不符合和问题进行整改关闭。
第六章 体系运行工作总结与计划
第二十五条 施工分部要加强体系运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利用,应将收集的信息分析整理后纳入质量月报。
第二十六条每年12月份,施工分部要及时把年度体系运行总结、体系内外审核报告、管理评审决议及验证、预防措施及验证、下年度体系运行工作计划等资料报送总承包项目部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备。
第七章 体系文件的修改、换版
第二十七条 当总承包项目部体系文件的要求与现行标准、规章制度不一致,或组织机构发生变化、职责调整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体系文件修改,并下发修改通知,必要时对文件进行换版。
第二十八条 作废的体系文件应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回收、销毁。
第八章 考核
第二十九条 在质量定期考核和责任书考核时,把体系运行或监控情况纳入考核项目。
第三十条 实行体系运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内外审核过程中出现重复性不符合或严重不符合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及相关部门均要追究相应责任,并视情节给与处罚。
第九章 附则
1.1贯彻执行国家、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标准、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1.2制定和修订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1.3 制定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计划,并促进其实施。
1.4制定环境保护科研发展规划和计划,并促进其实施。参与组织环境保护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科技活动和内外技术交流。1.5制定内部污染物排放指标,监督检查排污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
1.6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审查和竣工验收。1.7组织领导环境监测工作。
1.8参与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参与调查处理污染事故。
1.9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对基层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好环保检查,组织评选环保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10 组织推行清洁生产活动,建立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和统计工作。负责办理环境保护方面的日常管理业务。2.总经理环境保护职责
2.1对本企业的环境保护负全面责任。总经理委任一名副经理负责处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2.2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政令。2.3正确处理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保证实行发展生产同环境保护并举和生产建设同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和协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提高的原则。
2.4 审定本企业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审定签批上报的环境保护文件和统计报表,批准发布本企业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标准。2.5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2.6组织领导本企业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3.主管副经理环保职责:
3.1负责监管公司环保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3.2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政令。
3.3负责审核本企业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审核上报的环境保护文件和统计报表及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标准。
3.4组织、布置、落实,各部门对政府环保部门进行的各项检查、审核等工作。3.4协调好公司与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4.安全技术科环保职责
4.1负责组织建立公司环保管理网络,明确环保职责。
4.2负责制定公司环境保护目标及实施方案,经公司领导同意后,发布实施,同时年终进行总结完成工作总结报告。
4.3负责监督、检查公司各单位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相关单位进行隐患整改。
4.4负责公司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公司各单位积极实施清洁生产。4.5负责对一般污染事故进行调查、上报及处理,提交污染事故原因调查报告和污染损失赔偿报告。对重大污染事故,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及上报。
4.6负责记录由质检科提供的监测数据及环保统计表,统计、上报各种环境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完整、及时。
4.7负责对各排污口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下整改通知表,由车间负责人签字确认,督促排污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查。4.8负责落实公司„双三十企业‟污染物减排指标。4.9负责对各单位降污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4.10负责制定“6.5”世界环境日期间,制定活动计划,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4.11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工作。5.生产技术科环保职责
5.1负责促进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的落实,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5.2监督工艺车间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工艺管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或纠纷。
5.3负责监督检查各工艺正常运行程序,坚决杜绝发生一次水、液碱、酸液、氯水、盐泥、盐水的跑冒滴漏现象。确保生产污水零排放。
5.4负责公司污染源调查,及时查找原因,督促整改并进行解决。5.5负责协调外围单位相关工作,杜绝外围单位向我公司非法排放。5.6禁止用一次水冲洗设备,杜绝发生因冲洗设备形成油污进入地沟。5.7负责对各单位非正常排放,不及时上报的情况给予考核。
5.8负责制定公司环保技改措施和新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负责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管理。
5.9负责落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6.设备科环保职责
6.1负责生产车间、外来施工单位设备装置维修符合维修标准,避免发生在维修过程中物料随意排放。
6.2负责对各单位的设备用油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督促单位减少油污随意排放,确保设备清洁。
6.3监督检查设备设施正常运转,杜绝维修中油污排入地沟。7.质检科环保职责
7.1负责对废气进行监测,对监测到的异常数据查明原因后要及时报生产技术科和安全技术科,由生产技术科向有关领导或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非达标排放。
7.2负责不定期对各单位废水排口进行检测,规范、正确填写检验报告,检测结果及时报生产技术科和安全技术科,使其及时掌握废水各项指标数据,便于废水中和处理后作循环水使用。
7.3负责对盐泥中氯化钠含量的分析,分析结果及时反馈水汽车间,便于控制盐泥中氯化钠含量超标排放。
7.4负责对化验室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化验药品和分析后废液处理的管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8.车间环保职责
8.1公司各单位应将环保管理作为生产管理的一部分,并纳入到生产管理系统中去,查清并分析本单位的污染现状和污染底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8.2负责建立车间级环保管理网络,从车间到班组,应明确管理网络职能,落实管理职责,明确责任人。
8.3公司各单位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不合理排放,利用好各种能源、资源,提高外排污染物的达标率。8.4各单位禁止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出现异常排放及时上报生产调度室处理。8.5积极采取环保技改措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环保技改措施台账。
8.6工艺车间严格操作,加强管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对造成事故的必须追究其负责。
8.7各车间负责环保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8.8公司各单位在“6.5”世界环境日期间,配合安全技术科有计划的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
8.9积极配合安全技术科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并组织进行培训考核工作。
关键词:绩效管理,模型构建,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广泛运用的一种以开发人力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 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一是它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职责履行程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公正的评定;二是它将评定结果与分配、晋级、人力选拔挂钩;三是通过绩效考核指导企业培训计划和下一步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绩效管理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标准, 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以及相关的培训活动, 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一、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
(一) 管理者积极参与。
绩效管理真正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 各级管理者应积极参与绩效管理, 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
(二) 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枢。
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9大模块中,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枢和关键, 其他8个模块的运作、评价与分析、改进都离不开绩效管理。
(三) 改进绩效是核心思想。
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不断提升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对企业和部门而言, 表现在为实现企业和部门绩效目标并提升其绩效水平;对员工个人而言, 表现在为实现员工技能的不断提高和绩效的不断提升。
(四) 结果与过程并重。
绩效管理追求的是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来促进员工绩效管理的改进, 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监控, 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不断与员工沟通和协调, 使绩效评估反馈的结果真实、准确、可靠。
(五) 注重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到目标建立、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的效果。
二、绩效管理的法则
(一)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所谓绩效计划, 就是通常所说的绩效目标, 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绩效指标关卡。
(二) 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
沟通要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 持续不断地进行, 而且必须是双向的。
(三) 记录员工业绩表现、建立员工业绩档。
记录员工业绩表现, 建立员工业绩档案, 保证员工所做出的绩效评价是基于事实而不是想象, 保证绩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四) 开展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评。
必须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项目, 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部门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
(五) 诊断绩效管理体系, 不断促进体系的发展。
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诊断,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完善, 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绩效管理组织模型的构建
绩效管理系统通常由定义绩效指标、绩效评价和反馈绩效信息三部分组成。其具体程序:一是通过工作分析详细说明哪些绩效因素与组织有关, 二是通过绩效评价计量绩效的相关因素, 三是通过绩效反馈部门向员工提供相关反馈信息, 这样员工就可以调整行为使其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绩效反馈也可以通过奖励系统来实现。
(一) 个体行为。
个体贡献包括员工的技能、个体素质等等, 都是绩效管理的基本信息资料。例如, 一份销售工作, 组织需求的是有很好人际沟通能力和产品知识的销售人员。这些基本信息资料是员工的个体行为的客观体现。只有当员工拥有必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其他特长时, 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如拥有良好产品知识和很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员工能够谈论不同品牌的优缺点, 并且能够表现得很友好。另一方面, 没有良好产品知识和很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员工则不能充分有效地做到那些。以上那些都是不可计量的, 惟有客观结果是可以计量的, 客观结果是员工或工作行为的成果, 它可以作为个体行为的衡量因素进行评价。
(二) 组织策略。
在绩效管理系统的组织模型中,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策略, 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增加企业价值等。根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企业经常会忽视绩效管理与组织策略和目标之间的联系。大多数公司都会采取能够增加收入、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这要求公司中的个人、部门和各分公司必须使他们的活动与企业整体的战略和目标相一致。随着绩效计划和评估系统 (performance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ppE) 应用越来越普及, 这种联系也显得越来越必要。要在组织中建立起这种联系, 一要确定公司战略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都需要具体做什么, 需要员工哪些行为表现;二要通过PPE系统详细规划绩效管理开始阶段必须完成的业务种类和绩效水平, 将公司战略目标与正式的绩效评价程序相联系;三要在绩效管理的后期阶段, 根据个体和各工作组实际完成绩效计划的水平进行评估。在理想情况下, 绩效管理系统能够确保企业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
(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绩效管理系统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企业文化、经济环境等。有时候员工拥有必要的技能, 但是在企业中却没能充分发挥,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环境因素的制约。有时候企业文化会制约员工能力的展示, 工作组内的标准也经常会暗示成员应该做什么。绩效管理是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 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激励员工, 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 增强团队凝聚力, 改善团队绩效, 不断地进行工作沟通和交流,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文化。绩效管理是一种绩效导向的管理思想, 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的绩效文化, 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气氛, 以文化的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 个体贡献。
个体贡献主要指员工个人所应具有的能力, 包括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具体地说, 员工必须具有一定的个人贡献, 有能力采取一系列行为活动, 进而取得相应业绩成果, 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在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中, 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个体贡献、个体行为和工作成果必须与公司策略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 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限制因素经常会影响员工正常的工作业绩。
四、绩效管理的困扰
有人根据多年企业管理顾问和管理培训经验, 总结出了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 也正是这十大困扰导致绩效管理的失败。第一大困扰:缺少绩效分析;第二大困扰:高层不参与绩效考核;第三大困扰:缺乏各级主管的支持;第四大困扰:人力资源部越俎代疱;第五大困扰:指标过多;第六大困扰:绩效考评不考评绩效;第七大困扰:难以确定考评标准;第八大困扰:考评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大;第九大困扰:指标间的关系性不足;第十大困扰:迷信。针对以上10种表现, 应该做到以下6点:一是做好培训工作, 提供工具, 收集材料, 加强各部门主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使部门主管拟定绩效考核指标, 并指导下属实施。二是使企业老总直接参与和推动绩效管理, 并对企业总体绩效负责。三是设计的岗位指标要占到总考评项目的3~8项, 并尽量设计一些客观的指标。四是一定要考评到个人, 要给个人绩效划分等级。五是由各部门主管进行部门绩效分析, 人力资源部门要为其提供宏观的分析报告。六是归类指标, 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外, 所设立的指标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体系, 如干部作用考评体系、奖金体系等。
五、结语
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于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可以借用到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医学防范的是人类肉体上的疾病,法律预防的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风险。作为企业风险防范,大家更希望是故事中的第1种情况,在病情发作之前就把它消除于无形,或是第2种情况,成本耗费也不是很大。到了第3种情况,恐怕即使是扁鹊在世,有时也无能为力了。
据某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调查,目前,企业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有2个。一是公司治理风险;二是合同管理风险。公司治理主要表现在股东、管理层方面,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企业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很多活动需要通过合同安排交易,导致合同管理风险也成为企业重大风险之一,这在进出口企业中反映尤其明显。
这并不是说,企业在面对这些风险时只能被动地事后救济,事实上大部分交易的潜在风险跟企业自身有莫大关系。根据对银行业的调查研究发现,银行业的金融纠纷,在诉至法院后,所有败诉案件中80%都与银行内部因素有关,包括其自身机构和员工因素。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避免、转移或降低绝大部分风险。
法务部门的尴尬
中国企业的法务部门目前还不能提供像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法务部门那样的优质法律服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费投入上,中国企业法务部门的投入只有国外的1/50,人员投入只有国外的1/4。
这导致国内很多企业在处理法律事务时往往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借用外部力量——律师事务所;二是靠自身企业员工或部门解决。后一种方式也分两种情况,一是成立专门的法务部门;二是由相关业务人员兼顾法律事务。
在外贸企业业务中,很多涉及合同管理。业务人员在慢慢积累之后,相应的法律知识也会增加一些。但对整个企业来说,如果有经验的人走了,很多业务有可能都要从头再来,不仅是经济利益(客户资源),包括法律风险防范在内的整套机制都不复存在。这对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风险。
国内企业法律部门目前的定位很尴尬,即使在一些大型企业,专职的法律部门很难介入公司的日常业务管理,无法预测法务部门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只有在发生纠纷时,企业管理部门才想到法务部门,法务部门在企业中更多扮演的是“消防员”角色。
没有有效的预防途径,所以法务部门大多数作用只能体现在个案中,并容易与业务部门发生冲突。业务部门出于考核压力,考虑的是业绩完成,法务部门更多从企业风险控制角度考虑,业务部门可能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此法务部门常被业务部门认为是工作的绊脚石。
从企业管理层角度来说,因为其本身定位与业务部门的关联性,往往认为法务部门除了在打官司方面能挽回公司的一些损失外,在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上作用很小,慢慢对法务部门的存在价值产生质疑,因此法务部门的地位被不断边缘化。
这一现状,造成国内多数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无法做到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
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在2007年广交会上,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郑顺炎副教授建议广大外向型企业建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把法律活动从事务型转为管理型,使风险控制纳入计划管理下,并注重重大风险的控制。
从法务角度说,企业法务部门应该起协调的作用,整个公司作为一个主体,对法律风险承担责任。责任明确,而且与业务部门结合紧密,使法律部门对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种体系下,法律风险管理就如同企业财务管理一样。众所周知,每个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财务质量都非常关注,每个季度、每个月的财务指标他们都会过问。如果企业法律部门能够形成一套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就可以让企业高层像关注公司财务一样关注公司的法律风险。
如何实现这一点,郑教授说,首先,通过信息流的收集,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测评,做出定向分析。然后确定实施战略,实施监控,在监控过程中不断评估、改进,重新进行循环。最终建立一整套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收集信息的来源,包括企业外部信息,以及企业之前的相关经验信息。每个企业的经验都是企业的财富,将这些信息整理,识别出可能成为企业潜在风险的再进行测评,看哪些是企业最大的风险,之后分配到企业各部门、岗位中,形成控制计划,由一个部门为主协调,进行执行、监督,最后再统一评估并改进。
贸易合同的风险管理
在2007年广交会上,共有14574家中国境内企业,以及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480家企业参展。其中,生产企业7959家,占54.61%;外贸企业4869家,占33.41%;工贸企业1663家,占11.41%。
这一切表明现在进出口贸易形式越来越多,进出口贸易的行业也更加宽泛。每个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上有共性,也不乏特殊性。企业在收集信息时,不仅要关注其他企业的教训、自身的经验,以及自身企业内部各业务岗位在工作过程中的体验也不容忽视。比如交易主体资格、资信调查和履约能力调查,这些风险点应该根据具体合同予以细分。
在进出口合同相关信息收集完之后需要进行识别,识别进出口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存在于哪些环节,形成一个法律风险清单。这其中包括一系列细节问题,如法律风险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以及风险涉及的企业机构、岗位,还有风险涉及的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等。
测评是把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合同风险的几个要素拿出来进行评估,像在跟印度等国家企业交易时,测评的要素包括,这个国家的法制水平,法律严密程度,法律执行力度等。
另外,是对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所在企业有无专门的法务部门,整个法务部门的水准如何,人员配备怎样;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务部门,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怎样,业务流程如何。
还有交易对象的评估,他们的综合情况如何,是新交易伙伴还是老交易伙伴。
在进行这些风险评估之后再考虑整体的风险水平,用外部数据校正,然后进行测算。
通过对合同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计算,以及风险发生后对企业的损失估算,得出该进出口合同的法律风险值,风险值越高风险越大,以此划分进出口合同及其中的法律风险等级。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风险等级的划分是不同,每个企业可以测算出不同风险在其企业所处的法律风险等级,列出一个对其属于需要重点控制的风险清单,优先控制。
重大风险测算完之后,可以考虑这些风险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是如何分布的,形成每个部门所涉及法律风险的评估报告,以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报告。
最后确定在进出口贸易合同中防范法律风险所需采取的策略,有几种方式。如采用投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承担;评估后,认为绝对不能发生,这就需要在事前予以预防;有些风险,是企业为了进入新兴市场必须付出的代价,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组长:周立群
副组长:冯永安瓦存林
组员:李矿军马延福王宗仁赵信韦平张云徐国静张维军汪顺荣祁万俊赵尕藏李国福朱海成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厂区安全生产、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整改、安全奖罚工作;
2、负责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总结、分析当前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定时、定人整改,并做好安全隐患整改专项记录;
3、负责定期对厂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员随时对厂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
4、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员对本部门(班组)安全工作负责,要经常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对有害工作环境、高空作业、危险部位,要向员工做安全交底,并要求员工佩戴好相关劳动保护器具。
青海义盛选煤有限公司
一、质量目标
交工验收的质量评定:合格。竣工验收的质量评定:优良。合同履约率100%;工程竣工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单位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
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其中重点部位及重点检查项目优良率必须达到100%。
二、质量责任制
建立质量责任制,就是把有关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工作岗位,把有关的各项工作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具体见附一
质量责任与权限:明确规定施工项目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和质量活动人员的质量责任与权限,使之能按要求的效率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规定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控制内容和控制措施。
组织机构: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规定各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联系接口与方法;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工作程序:项目班子应制订质量体系各项活动的程序并贯彻实施,以协调和控制各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并对质量活动的各项目标和工作质量作出规定
项目经理是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应对施工质量方针及目标的制订和实施负责。
质量管理职能部负责施工项目的目标分解,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功能性施工项目性、关键与特殊工序、现场主要管理工作等明确其基本要求和质量目标、工作控制要点,并要求责任部门和单位制订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
三、质量保证措施
(一)保证措施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责任制
1).建立以项目总工为首的质量管理体制
2).建立质量责任制,项目经理、总工对工程质量负责。在满足业主要求的质量标准前提下,争创部优,保证工程安全无事故,按工期完成。2.质量控制机构和创优规划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是整个工程质量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由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副经理、质量技术部长、工程计划部长组成、制定,整个合同段质量创优规划、方针、措施;各施工队分别设质量管理现场领导组,有施工工长、质检部长、工程部长、主任工程师组成。制订所负责合同段创优措施,质量实施计划、并在现场落实。施工队所属各施工班组根据自己的创优任务,拟订项目工程具体的分项实施计划,责任到人,严格要求,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并且自上而下建立工程监理组织管理系统和工程质量保证系统。3.施工秩序管理
1).本工程开工前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阅同意后报业主批准,在工程开工后认真组织施工。
2).工程实行开工报告制度,项目开工前,提交开工报告,经驻地监理工程师批准,报业主备案,各分部工程开工前应向驻地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并得到其批准,分项工程开工实行内部审核制度,并通知监理方可开工。
3).施工期间必须实行计划管理,按计划组织施工,对施工计划应全方位进行控制,有专职人员随时统计计划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实行计划调度制度,使施工生产活动计划、有序地进行。
4).认真实行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自检合格后,经驻地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未经检验签证同意,或自检不合格的隐蔽工程,均不得擅自隐蔽不报,隐蔽工程不得先施工后补签,一旦发现补签被视为不合格工程。(二)、质量制度、1.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
1).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有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签字。2).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在工程实施前由工程部主任工程师审核后报总工程师审批。
3).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各级审批并最后由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并且按审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方可进行施工。2.技术复核、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a.技术复核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技术复核计划,明确复核内容、部位、复核人员及复核方法。
b.技术复核结果应填写《分部分项工程技术复核记录》,作为施工技术资料归档。
c.凡分项工程的施工结果被后道施工所覆盖,均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隐蔽验收的结果必须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实行新规范的三部验收备案。3.技术、质量交底制度
技术、质量的交底工作是施工过程基础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交底必须采用书面签证确认形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对图纸进行认真学习和掌握。2).本着谁负责施工谁负责质量、安全工作的原则,各分管单位分项工程负责人在安排施工任务同时,必须对施工班组进行书面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必须做到交底不明确不上岗,不签证不上岗。4.二级验收分部分项质量评定制度
1).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分管单位负责人必须督促班组作好自检工作,确保当天问题当天整改完毕。
2).各施工单位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各分管负责人必须及时组织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工作,并填写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交施工队长确认,最终评定由项目经理部的质检部专职质量员检定。
3).质检部对每个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发现问题以书面形式发出限期整改指令单,项目施工队负责在指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到质检部。
5.现场材料质量管理
1).严格控制外加工、采购材料的质量。
各种地方材料、外购材料到现场后必须由监理部门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与供货商联系,直到退货。
2).搞好原材料二次复试取样、送样工作。
水泥必须取样进行物理试验;钢筋原材料必须取样进行物理试验,有效期超过三个月的水泥必须重新取样进行物理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计量器具管理
1).质量技术部和中心试验室负责所有计量器材的鉴定、督促及管理工作。2).现场计量管理器具必须确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免造成人为的损坏。3).损坏的计量器具必须及时申报修理调换,否则不得再使用其进行计量。4).计量器具要定期进行校对、鉴定;严禁使用未经核对过的量具。且核对完成后要有记录。7.质量通病及预防
加强质量通病的研究和预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重视质量通病的研究和治理,对高填土下沉、软土地基超限沉陷、沥青路面早期破损、路面不平、小型结构物表面粗糙等质量通病必须制定预控措施。
1).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
(1).模板面要清理干净。(2)尽量采用刚度好的大模板,浇注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模板湿洗干净,不留积水,模板缝应拼严,控制跑模,防止漏浆。(3)钢模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重视外掺剂的使用研究。(5)混凝土振捣要密实,应不漏振不过振。
2).高填土下沉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均会出现此问题,它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本工程采取一下措施予以控制:
(1).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按试验路路基填土厚度的90%来控制规模施工时的填土厚度。(2).在新旧填土的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以避免接茬处超厚,压实不足。(3).防止漏夯或夯实不足,严禁超厚填土。(4).在机械难于压实的地方,用适当的小型机具进行补充夯实。(5).回填几种土时,按填土的不同类别,做相应土的若干组击实试验,取值应符合相应规定。
3).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1).采用换填渗水性良好的土,对基底进行加固。(2).设置白灰粗砂桩,此法适用于粉砂土质、含水量大的软土地基。软土地基成孔后,筛选生石灰块加水泥、粗砂拌匀后填充,用木棍捣实,当生石灰块遇地下水消解后,填充料体积膨胀,起到挤压土基作用,提高了路基承载力。(3).石灰、水泥稳定碎石法:适用于苇塘、稻田、藕池的沼泽地区路基的处理。排水、清淤、清除草根植被后,将石灰和水泥混合,再将碎石与混合料拌和均匀,然后摊铺压实养护。(4).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8.分部分项工作检查控制
1).各工序施工前须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施工,上一道工序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工序之间的质量检查;严格按技术规范实行,对进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查,验收需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不合格的不准进场。2).建立质量事故申报制度 3)、建立重点部位质量签认制度 9.试验室建设
本项目设置一个临时试验室,主要进行工地常用试验检测项目的现场检测,做到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解决。1).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岗位职责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网络,严格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要求进行项目质量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人尽其责。2).质量管理内容(1).在工程用材料的选择上以质量第一为宗旨,并经过取样复试、现场抽检、施工过程中检测、成品检测第一系列检测手段进行材料的质量控制。(2).每道工序开工前,首先向监理工程师提供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计划、人、机、材的配置计划及该道工序中所用材料的试验、配合比报告,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后方可施工。
(3).在施工过程中,以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为总负责人,质量主管、测量主管、材料主管、施工主管各负其职,对各自岗位的工作严格把关,每道工序至每个工作细节都以优良标准来衡量,不符合要求的部位或工序认真整改。(4).路面结构层施工中,必须先经过试验段施工,并上报监理工程师完整的试验段施工总结,确实从试验段施工总结出能够指导大面积施工数据。(5).在内业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ISO-9000量标准来执行,严肃记录施工中的每项检测内容,并按照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要求做好工程竣工工作,实事求是地评出工程中从各个检测项目、分项工作、分部工作到单位工程的具体得分。配合建设单位与接管单位搞好竣工验收和接管工作。
四、质量体系文件 4.1 质量体系文件包括:
①政策纲领性文件
a.质量方针目标及其管理规定;
b.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速度,贯彻质量否决权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政策性措施;
C.质量保证文本。
②管理性文件
a.施工项目质量方针目标展开分解图及说明; b.组织机构图及质量职责(包括责任和权限的分配);
C.质量计划,包括工序质量控制计划,新工艺质量计划,原材料油配件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检验计划,分部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计划等; d.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点明细表、流程图及管理点管理制度; e.试验、检验规程和管理规定;
f.新材料、新工艺的施工方法、作业指导和管理规定; g.质量审核大纲;
h.施工项目质量文件管理规定及修改对充管理办法。③执行性文件 a.检验、试验记录; b.工程变更洽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