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1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总共数了一下,有九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盘条阶段设计的东西不知道是已毁还是乍得,就是找不到,有几个大小很尴尬的杯子或烟灰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坦克,实话说来,又不像坦克,装在了坦克的履带,却有跑车的前沿,华丽吧,我在上面用颜料上了一些简单的花纹然后上了透明油,应该是非常的靓丽的。可是后来,老师却勒令我挂掉所上的底釉,可能烧不出来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造型也不错的烟灰缸,我把它放在了琥珀蓝的可选专柜里大海蓝的颜色觉得很安静的颜色适合抽烟的时候用。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

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所以我还是冒昧的提一些建议,由于老师的课讲得几近完美,并且据说是我的前辈们提建议的结果,所以我的建议老师你就“看着办”吧。我觉得中国陶艺欣赏课,除了向我们讲解介绍中国的灿烂陶艺文化,向我们灌输陶艺知识,我们使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陶艺外,应该培养我们对陶艺的欣赏力,也就是向我们介绍陶艺的鉴赏欣赏方法。应该是“授之以渔”,然后对陶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用这些知识去深入了解陶艺,并将之推广下去。我觉得这比仅仅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2

中国东北三省是陶瓷原料储藏非常丰富的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省都有不同品种的黏土类型分布,尤其辽宁省的黏土类型品种更多。在辽金时期著名的官屯窑就是利用辽阳市铧子地区所产的黏土烧制出了东北著名的辽白瓷民窑器。海城市由于长石矿,石英石石矿储藏丰富,在建国后也建立了陶瓷厂。辽宁沙岩品质陶土质量优良,朝阳市的紫沙原料也很丰富,其中优质矿料可以同江苏宜兴相媲美。金石陶泥原料是辽宁大连地区特有的一种沙质陶土,它分布于国家五A级风景旅游金石滩地质公园周边,这种陶土色泽浅黄,经过漫长的风化,理化指标与紫沙陶土差不多,原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于宜兴的原料含量。沉积沙岩经亿年风化,腐化沉积而成一种硬质陶泥,是理想的沙陶原料,烧结温度在1100℃左右,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陶艺工作室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初步掌握了这种陶土的泥性和成型的基本技巧。工作室师生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制作出了具有东北及海洋文化特色的陶艺作品,为沙陶艺术的多样化增添了新内容。

1 金石泥陶艺制作的步骤

1.1 金石泥料的特性与制备

金石泥属沙陶泥,吸水率低,拉坯成型难,收缩不稳。

泥料的制备:首先选择沉积时间比较长的泥沙混合低洼坑取土,最好选择有腐蚀质的土坑,取出的土是生泥,须把原料放入陶缸中沉腐三个月,沉腐时,料缸中泥料与水的比例为1∶3,泥料要定期人工搅拌。为增加原料沉腐速度可加植物增腐剂,三个月后取出原料过60目筛,然后把细料入球磨机打磨,细度达到80目即可应用。将细料用人工踩泥的方法制成泥块;踩泥方法与景德镇传统的方法完全相同。泥料踩好后制成方型泥块放入缸料中,用塑料布封好备用。

1.2 成型方法

金石泥的造型特点:金石泥陶艺作品全部采用手工成型方法,其造形特点之一就是圆多于方,不雕不琢,取意在先,无论是器皿还是动物人物,都突出自然天成的朴拙美。其二,作品讲究小巧,体积不大,强调设计中的小品味道,点睛之饰。其三,作品提倡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形体某些部位比例失调突出主题。

捏雕:即直接用手捏制成形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实心的园雕,宜做小型的陶艺作品,在制作时先分步做出单一结构,然后组成完成的形体。宜作人体、动物等可先作头,四肢躯干,然后粘接。

印坯:印坯是一种借助于模具成型的一种方法,在制作时把泥揉成印制大小所需的泥团,然后拍成泥片,然后把泥团或泥片印制在模具里,用手指压实,在压模时注意,泥的厚度要尽量一致,如模具分块印,在每一单块结构中要作“筋”再把各个部分,组合在一完整作品。宜做鱼、鸟等。

泥条盘筑:是把陶艺泥先用手滚成泥条,再用泥条盘制成各种造型的手法,在制作泥条时,手用掌心滚动泥条,越匀越好。用泥条成型不宜太干,要及时把形做好。宜做烟缸、笔筒等。

镶坯:是先把陶艺金石泥打成泥块,然后根据设计的造型切割成不同形状的块。再把各个泥片组合成粘贴起来完成一个造型的方法。宜做方形杯、盘等。

刻坯:刻坯是一种陶艺浮雕的装饰方法,用刀在坯上刻出不同的图案造型样式。有深、浅两种雕刻方法。浅刻的刻法也叫一刀泥,深雕的刻法就是浮雕刻法了。宜做陶板画、器物表面装饰等。

成型时注意沙陶泥和瓷泥成型不太一样,由于金石泥中含有一定的细砂,所以作品的部件连接一定要用先前准备的本泥泥浆进行粘接,不能用接头泥。坯作好后,不要放太阳下曝晒。尽量阴干,补水时水分不要太大,施釉时多用刷釉、蘸釉等方法。

2 配釉

2.1 釉料的基本特性

金石泥釉料采用传统灰釉,缺点是高温烧成时易流,容易吸烟,优点是光泽度好,透明,中温烧成,釉色古朴,颜色多变。

配釉方法:金石泥陶所用釉料,是在传统的灰釉基础上加矿石色剂再经球磨机磨制而成。釉灰的制作:金石泥所用的釉灰由两种原料组成,木灰是用辽阳灯塔市生产的柞树的树枝。石灰选用白云石烧制的生石灰。在制作时,把树枝和生石灰每隔一层交差摆放,大约放六七层以后,点燃树枝,使之燃烧。烧透以后,将二者混合放入釉缸中沉腐。一个月后取出过80目筛,待用,配釉时以二灰和长石为主料,配成透明釉。

东北灯塔市的柞灰与白云灰的特点是釉面光亮透明,缺点是容易吸烟,它用色剂原料是鞍山钢铁公司废赤铁矿泥和甘肃产的废钴矿泥。它的基本烧成宽度与日本灰釉相似。白釉的配料是用以辽阳产的纳长石为主料配成。釉色基本四种:白色釉、兰色釉、棕色釉、黑色釉。

烧成:金石泥陶的烧成采用氧化焰的气氛烧制,由于作品采用天然灰釉用氧化焰烧成比较稳定并不容易吸烟。烧成的窑炉最好是用电窑,那样效果会更好,烧成的湿度曲线采用直斜线即可,时间控制在9小时左右,400℃之前温度上升不宜过快。1000℃时保温1小时再提升到1100℃,即可关火。

3 结语

陶艺设计与制作感想 篇3

一.对陶艺的理解:

何跃老师工作室的参观真可谓获益匪浅,叹为观止,当时对陶艺的制作完全不知,材料制作方法什么都不理解的时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自己感觉到创作的激情。知道了基本的制作成型方法一种是盘筑另一种是拉坯,还有加上丙烯颜料精彩绘制可让作品更加生辉.二.制作流程与设计理解:

首先,自己要做什么,赋予这个作品怎样的寓意然后用电脑基本绘制雏形,还有要注意雕刻的方法,例如用纸阴湿后对自己设计的图案进行后期的雕刻,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对细节的装饰等。其次,就是制作的方法,要盘筑应注意的几点一是,对搓条手上力度的把握尽量均匀是为了减少制作过程中出现高度呀层次不齐形状不规整的问题二是,速度的把握,如果太慢泥条就会干掉容易折断不利于对细节的雕刻,三是,泥浆的调制要注意稠度,它相当于胶水的作用因此就要注意涂抹时量的控制,如果太稀就会不容易干,盘筑的时候容易出现塌方的现象,太干不利于涂抹,四是,要在条与条之间划一些痕迹为了黏贴的更好,防止出窑之后作品出现脱节。最后,作品出窑注意轻拿轻放虽然不会出现塌方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易碎等问题。

拉坯,要注意的问题就更多了,首先,陶泥的软硬程度,对后期成品质量很有影响,还有能不能拉坯成型很重。,其次,姿势力度一定要控制,否则就会出现异性无法成型的概念。三是拉坯时还要注意旋转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容易飞溅,太慢很难拉起。四是注意水的随时泼洒,不泼水就会出现陶泥太干出现断裂,泼多就会出现泥坯流失,很难做出很大的成品。五是,从转台拿下来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力度,以免小细节导致前功尽弃。

三.后期制作与最终体会

出窑后,就是对作品进行彩绘,运用丙烯颜料,很有意思,一点一点绘制出斑斓的彩虹,心情甚是愉悦,成就感特别强。最后,无论是一根一根的盘泥条,还是精心的后期的制作都倾注了自己情感,同时也有种精神寄托在里面,自己的悲伤,快乐,亲情以及想要表达的文化理念都融入了其中,突然前想起第一节课老师说的话,只要倾注了你的精力,最终你就会对他一一不舍,不愿终止,仍在沉欲之中。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在老师那里都学会很多,值得回味一生************

陶艺制作七年级作文300字 篇4

开始做陶瓷罐了,老师让我先把手放在泥巴上,用大拇指按进泥巴里,再用手把边上抹平,然后从下到上把它做成罐状。注意,口做得小小的,身子做得圆滚滚的,就这样,一个美丽的陶瓷罐做好了。

当我准备把陶瓷罐拿回去的时候,老师说陶瓷罐还要进行晾晒,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了它。不过,我一想到过两天就能看到自己亲手做的陶瓷罐,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陶艺心得体会 篇5

兜余中心小学孙承浩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个人的实力,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有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凸显了建筑的宏观伟大。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二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颇有感触。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发觉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只是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来第三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意义的方法。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承古代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传下来的。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只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由于釉色、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表独特的形式特色、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也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而后它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陶艺课心得 篇6

陶艺实践课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它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对于陶艺作品而言,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只可惜时间有些仓促。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很幸运当代陶艺艺术家何跃先生给我们指导此次的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何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无论是泥雕盘还是拉坯,都需要耐心,这个很重要。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有点兴奋,但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刚开始,何老师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介绍了具体制作过程及规定,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

第一节课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中间两次课何老师帮我们联系了陶厂去实习,那里的师傅用的是最传统的工艺,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法。用一根木棍旋转地面上大大的磨盘来拉坯,每次传动到停止的时间,是刚好拉出一件陶艺品的时间,好神奇!不过转动磨盘的时候也很费力。第二次去陶厂便是修坯了,我们大家坐在室外,用自己纯手工的制作工具细心开始了雕雕刻刻、做机理、挖洞等等。这些文案机理应该说都是在下面经过了认真的搜索资料,选出的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了吧。虽然那天天很冷,但是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陶罐,希望在自己的精雕细琢下都能成为简艺术品吧,第二次在一起吃午饭泡面也是那么的香,觉得那时的笑也很值得回味。

最后又回陶艺室做了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泥巴粘度不够时,还需要用泥浆粘等等。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这之前,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做成的东西。这个底部,我做成了椭圆形,厚度不薄不厚,也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最后摆放在一起做的手捏的可爱的毛毛虫和洋娃娃,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捏了些带花边的蒸饺之类的,觉得很好看,很开心。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篇7

摘要: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在叶双贵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的了解了陶艺这门艺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在的叶老师所教的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都被这么一门课所吸引,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创意。在这样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灵感也在不停地迸发。

关键词:陶艺 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课程标准

一.

陶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

陶艺对于我们这些学工业设计的同学们来说在此之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陶艺课并不是像我们幼年时捏泥巴那么的肤浅。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我们身边的很多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自己心中对物体,对空间的想象放到融入到我们的陶艺作品之中,让我们的陶艺作品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我们的想法。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大多的设计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二维的平面的造型中,在这次的陶艺课程里,我们在制作我们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要考虑它在各个角度呈现的状态,全方位的考虑它是否能在空间中诠释我们的想法。这为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三维空间意识。

与此同时,陶艺制作也更加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在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泥土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我们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所以我们与泥土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前我们画画,是我们在画纸上进行创作,而在陶艺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则是在用泥土进行创作。这种创作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要稳重,不可急于求成。从揉泥开始就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然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成品的质量。

二.

后现代课程理念在陶艺课过程中的体现。

小威廉姆.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1、教育目标

多尔认为现代范式下的教育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设定非常机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并使教和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他确信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这样,在过程开展之前,目标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的确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叶老师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非灌输者。他尊重我们每个人想法创意,帮我们完善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课程目标刚开始时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与老师一同思考,课后我们大家也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课堂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作品,我们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

2、课程内容

多尔认为,后现代范式中偶然性随处可见。在他的课程乌托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因而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适量‛该如何把握呢?多尔认为这也无法确定,只能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的作品,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叶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不限制,不批评我们的想法,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课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3.课程组织

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之初,叶老师的分组方式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其他需要分组的课程中,我们的分组大多是由自行配置来完成的,这样在班级的内部就分为了一个个小圈子,每次分组都是小圈子的在一起,但是,叶老师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我们就有了机会和之前并没有合作机会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我们的想法更加的多更加的新鲜,这种偶然的相遇与调和给我们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面向情境的,多尔觉得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灌输与阐释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因为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一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

在多尔的课程理想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人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彻底否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师生在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赋权感。

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充分进行着交流,在与老师的谈话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这门课的很多知识,我们也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事有了新的认识,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灵感,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与老师也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

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为此,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严密性)。

1、丰富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作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常见的用泥土做瓶瓶罐罐之外,我们还学会了用泥土制作家具,用泥土表达自己的概念想法。在最后的一个作品中,我们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己作品的丰富性,还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作品的融合度。

2、回归性。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到湖北省美术馆参观了雕塑展,这次参观展览的经历虽然使我们制作陶艺的时间少了半天,但是我们曾长了见识,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给雕塑赋予生命,引发我们的深思。通过看到一些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之上,对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3、关联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了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还我们讲述了很多艺术史,哲学史的内容,还跟我们阐述了很多之前我们不能够理解的哲学问题。叶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等方面的理念,想法,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受益无穷。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保持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做到散而不乱,我们和老师都有适当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对我们的进度有了解。与此同时因为老师的适当监督,我们对于完成作品,心里也是有压力的。虽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哲学,美学等各种知识,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作业,以及课程的安排。

四、小结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实际上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而在叶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课程观的优越性。我们在叶老师的寓教于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陶艺的知识,更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以后道路上遇到的设计,和生活上的事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幼儿园陶艺园本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陶艺室是我园新打造的专业活动室之一,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也能提高教师对于陶艺的审美情趣、加强教师的陶艺技能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所以,我园邀请了林老师对全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陶艺培训。首先,教师们在陶艺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陶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随后分小组制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老师们听得非常认真,拍照、记录……用自己的方式体会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们在指导下揉揉捏捏,一件好的陶艺作品需要老师用耐心和细心,用心地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们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时不时还轻声相互讨论着制作中的问题;指导老师也给了教师们很多技能上的要点建议及心得,教师们都能认真倾听并能马上学以致用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随着陶艺老师每月定期来园指导成为常态化工作,有针对性的陶艺课程、技能培训也将进一步优化本园的陶艺课程,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网站制作心得体会 篇9

通过这次网站的制作,我对网站有了更深层次得到了解,也有了 更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网站制作的过程与一些技巧手法更有了另外 一番了解,对网站制作的基础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这个学期我 们的网页设计课,与以前的课相比更加注重个人的创意能力和软件的 运用实战能力,更加综合的考验了我,使我更加完善自我。现将我的 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此项工作过程式的项目课程。在本专业课 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 过行业生产实践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认识网页艺术设计工作在实际 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表现渠道和表现方法,提高认知水平,缩短工作磨 合期。根据项目课题要求,结合本专业所学网页设计理论知识、二维 动画知识技能,通过对网络广告等方面的调研和项实践形成文字文 件(工作过程报告),并以自命题目设计完成多媒体网页设计制作。

两项内容要求准确、完整,工作过程报告内容既要客观实际又要有认 识深度,设计作品新颖有创意。

我首先的工作就是制作网站整体框架和收集资料,将其通过 Photoshop 完善图片,然后导入Dreamweaver 进行排版,并进一步的 加以制作,完善美化,如加入 Flash,因为网页是用表格进行排版的, 所以在最后一步的时候,我还需要进行浏览器测试。因为表格排版方 式有很多缺点:如页面混乱,图片、文字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页 面不美观等等。由于我在某些方面的技术运用还不能得心应手,许多 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他人,幸好有老师和同学的无私帮助,我才能完 成这次任务。

我经过初步的构思,我因为要做的是商业网页设计,所以要有一 个品牌,我在网上自己找到一些图片和文�1�7�1�7,做一个简单的网站初步 积累,考虑到主要是锻炼我们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与代码初步掌握的 熟练成度,由于我们这段时间没有进行网站相关的课程,刚着手时, 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看来真是要“学而时习之”啊!制 作网页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你没有耐心,你学不好网页设计,这是我 最大的体会。因为当你碰到一个问题时,如果不能立刻得到问题的答 案,你可能需要长时间去解决,我就碰到过一个问题,用了很长时间 才解决,这还要多亏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学习网 页设计需要坚持,坚持不断的学习,因为设计网页的软件在不断的更 新,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掉入技术的陷阱,你的网页设计技术一 流,你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你设计的网页确不 堪目睹,这是因为网页设计是是介于平面设计和编程技术两�1�7�1�7�1�7之间的 “边缘科学.”不仅涉及到美学,心理学,平面构成,色彩搭配等平面设 计的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HTML、css、php 等编程语言技术方面的知 识.只有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设计出视听特效,动感十足,富于个 性的页面,才能全面展现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的独特魅力和多维空间 的超强功能.注重实用,我认为网页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因为它是 让人浏览的,是用户可以抚摸,可以评论,可以交互的。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 篇10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

微课是一个新的名词,最近才听说,报着好奇的心态来研究这个“新项目”。刚开始时,下载了录屏软件,全是英文版的,我又到硅谷教程自学了一下如何进行使用这种软件,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拍了一个简短的微课,看了一遍觉得不好,又拍了好几遍,也看了几遍,总觉得还不够完美。总结了一下,要拍好微课,首先要对课件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把要展示的内容很连贯的复述至少五遍,不结巴为此。再拍时,就不会心中没底了。五分钟时间过得非常快,所以微课内容不能太多,语言一定要精炼。总结方法要到位,使人听过之后印象深刻,才能算是一个较好的微课。再回头看我自己做的微课,在结尾处不知道如何剪辑,今天又下载了一个新版本的录屏软件,才发现了原来还有很多新的功能其中剪辑功能就有了,我试着在我不想要的片子里剪了几个还蛮成功的。当然片尾处我稍修饰了一下也觉得比以前好看多了,认识了微课这个新项目,不仅让我又获得了自拍的乐趣,又使我在教学研究方向上更进了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会尝试做出更精美的课件,拍出更理想的微课。

制作果盘的心得体会 篇11

说干就干,我起身就向冰箱走去,打开冰箱我惊呆了,我这位从未踏入厨房的“小公主”,殊不知冰箱竟被妈妈收拾得整整齐齐,各种瓜果蔬菜井井有条地摆放在冰箱里,像一位位等待着首长检阅的士兵一样。思索了片刻后,我挑选了草莓、苹果、橙子。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等待着被清水沐浴,洗涤它们身上的凡尘。

到了激动人心的操作时刻,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刀。把橙子以中间为中心,切成八份,用小刀把皮、肉分开,并且在底部留上一点点,以免分散。将草莓对半切开,在底部稍微斜切一点点,目的是为了好摆盘。然后,将苹果一分为四,再分四为八。

接下来是我最期待的摆盘环节,我为家人精心挑选了一个心形盘子,把草莓围在盘子边缘,然后间隔着摆上苹果,最后将切好的橙子放在果盘正中间。一份简单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果盘完成了。

我将这份亲手制作的爱心果盘,端到家人面前,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要品尝。透过一缕缕暖暖的阳光,我看到了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妈妈摸着我的头欣慰地对我说:“我们的乖女儿长大了。”听到这些我的眼眶湿润了。

上一篇:学做饭作文400字下一篇: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创新